小米產品元宇宙的未來
A. 5G+AI深度融合 元宇宙、智能駕駛等新場景創造全新沉浸體驗
不同於以往,在5G時代,中國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先行者,不僅運營商在積極部署5G,終端設備廠商也在不斷豐富5G設備的種類和數量。5G時代網路和終端的加速部署也開始賦能各行業數字化轉型,使新老產業都獲得全新體驗。
作為各個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5G與AI更是被看作兩項核心技術,許多行業都會提及到二者的融合,伴隨著5G+AI技術的發展和落地應用場景的豐富,我們也開始真切感受到二者帶來的全新交互體驗和對日常生活的改變。
5G+AI賦能元宇宙發展
作為新一輪數字經濟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元宇宙的發展可以說是備受關注。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大熱,作為其入口的VR、AR等產業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些發展的背後5G、AI技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高通
通過高速率、低時延的 5G 連接,藉助雲端的算力可以先完成一些復雜的圖形處理和渲染,XR終端只需要通過網路獲取雲端的海量數據即可,所以5G加持下的XR終端可以進一步簡化配置實現更為便攜的設計,解決設備笨重的使用體驗問題;AI的加入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學習,能夠更好的捕捉使用者手部、眼球和位置,提高虛擬世界交互的精準度,讓XR設備在體驗上貼近真實,更加人性化,同時隨著AI的加入,一些較為復雜的運算也都能夠通過XR終端和雲端協同的方式來實現,提升內容處理和渲染的效率。
為了更好的將分離式處理和渲染功能帶給XR終端設備,高通推出的全球第一個支持5G連接的XR平台驍龍XR2 5G平台集成了驍龍X55數據機,最高提供了7Gbps的下行速度和3Gbps的上行速度,提供了更強的AI性能,相較前代有著多達11倍的提升,能夠利用高性能的邊緣雲渲染來增強終端側的渲染能力,從而幫助終端設備廠商開發出豐富多樣的創新設備。
圖片來源於高通
目前市面上有著超過50款採用驍龍平台的XR商用設備上市。為了更進一步簡化無線AR和VR設備的開發以及普及,高通在內容支持上也下足了功夫,為開發者提供實現創意的工具,開放了Snapdragon Spaces XR開發者平台,下載平台獲得各種基礎工具,即可從零開始面向AR眼鏡創建3D應用,或在現有Android智能手機的2D應用中增加頭戴式AR特性。
圖片來源於高通
有了硬體以及內容方面的支持,5G與AI技術進一步讓XR應用得到加強,也快速推動了更多應用場景的落地。就在9月初舉辦的WAIC展會上,高通攜手中國移動和中赫集團展示了 "5G 分離渲染技術提升無界 XR 新體驗 ",成果還入選了八大鎮館之寶。
圖片來源於高通
這項無界XR演示是通過愛奇藝奇遇Dream Pro VR一體機(搭載驍龍XR2平台)、小米智能手機(搭載驍龍移動平台)以及5G家庭小基站(基於高通FSM100 5G RAN平台)聯合完成的,演示了基於5G切片端邊協同的分離渲染無界XR技術,展示了5G+XR「業務-網路-算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成熟性,以及在智慧體育場景中商用落地的潛力。隨著以後5G+AI的技術支持和終端設備的完善,一些大型體育賽事,在5G+AI+XR的協同支持下,各種現場攝像頭所拍攝的畫面,能夠同步到我們的VR頭顯設備中,帶來如同身處球場中一般的沉浸感受。
5G+AI帶來智能駕駛新體驗
5G和AI除了在諸如元宇宙這類新興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之外,在傳統行業中同樣也有著不少典型的用例,其中就包含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汽車行業。
圖片來源於高通
汽車的智能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在現在的日常駕駛中,輔助駕駛的出現已經開始發揮出了不少作用的,車輛可以藉助遍布車身四周的感測器,時刻感知周圍的行車環境。攝像頭、距離感測器等收集的數據通過AI分析能夠第一時間將復雜的路況信息及時傳遞給駕駛員,無論是自動變道超車,紅綠燈識別,還是應對復雜路段通行都有不錯的表現。而車內的一些檢測感測器還能及時反饋車輛的行駛狀態,讓行駛過程更加安心。輔助駕駛與駕駛員的協同大大提升了駕駛安全性。伴隨著5G網路的發展,車輛間的數據還可以傳送到雲端,讓車與車之間的數據建立關聯,通過AI進行數據分析,將輔助駕駛升級成為更智能的自動駕駛。
在近日結束的成都車展,長城魏牌全新摩卡 DHT-PHEV 激光雷達版正式亮相。新摩卡DHT-PHEV激光雷達版加入了兩顆激光雷達,通過底層的演算法與激光雷達數據相結合,使得摩卡DHT-PHEV激光雷達版對周圍環境有了更立體精準的感知,即便是面對一些復雜城市路況時,也可以像駕駛員一樣感知、思考和決策,讓行車安全性有了很大提升。長城魏牌全新摩卡 DHT-PHEV也是中國首款搭載 Snapdragon Ride 平台的車型,依靠 5G 與 AI 的融合,通過包括Snapdragon Ride 平台、驍龍汽車智聯平台和驍龍座艙平台等在內的驍龍數字底盤,不僅能為駕駛者帶來更豐富的座艙體驗,享受實時 5G 網路提供的導航、駕駛、娛樂等豐富功能,甚至還能助力駕駛者體驗自動駕駛的魅力。
總結
高通通過與合作夥伴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將 5G、AI的技術優勢,帶給包括智能手機、XR 設備、PC甚至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各類終端更快速的連接能力和更智能的體驗,通過其與合作夥伴的展示,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各種5G+AI落地的實際應用,5G的發展應用也讓行業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的加速發展成為了可能。
B. 元宇宙行業未來趨勢
元宇宙是虛擬現實和現實世界相結合的概念,它是一個數字化的平台如鉛,可以帶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讓用戶可以在做穗虛擬現實中體驗到真實世界中的各種體驗。未來,元宇宙行業將會有以下趨勢:
更加普及化: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元宇宙將會變得更加普及化,除了游戲之外,它還將會應用到教育、娛樂、社渣胡好交、商業等領域中。
人工智慧的應用:人工智慧將會為元宇宙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體驗,比如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
跨平台交互:未來元宇宙將會支持跨平台交互,讓不同的設備和系統都可以在元宇宙中相互連接和交互。
虛實結合:未來元宇宙將會更加深入地與現實世界相結合,比如在元宇宙中進行虛擬購物、虛擬旅遊等,讓用戶可以在虛擬空間中享受到更加真實的體驗。
總之,元宇宙行業未來的發展將會帶來更加沉浸式、智能化、安全化和多樣化的體驗。
C.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小米將從優勢大屏端切入雲游戲,打造雲游戲平台全新商業模式。小米雲游戲負責人劉景岩認為,雲游戲很有可能是Metaverse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1
在本周由36Kr舉辦的「2021游戲產業創新趨勢論壇」上,小米雲游戲負責人劉景岩表示:小米將在雲游戲、AR/VR 以及元宇宙全面布局。
小米將在雲游戲、AR/VR 以及元宇宙全面布局。雲游戲是小米布局元宇宙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同時也已成為小米創新業務中的重點戰略方向。小米將從優勢大屏端切入雲游戲,隨著「立方米〞計劃的發布,我們將與合作夥伴一道樹立雲游戲行業標桿,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打造雲游戲平台全新商業模式。未來,我們將不斷引入精品,持續開放合作,為小米雲游戲體驗增加籌碼。
小米雲游戲負責人劉景岩認為,雲游戲很有可能是Metaverse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原因有二:
「第一是培養用戶習慣:未來的Metaverse是花錢買時長,還是需要在裡面看廣告?我個人認為在現在的算力、成本、網路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是要去培養用戶讓其能夠接受用自己購買的時長去體驗更優質的內容,這個習慣是要構成和養成的。
第二是幫助我們訓練後端的算力:未來的Metaverse全部在雲端,未來即便用AR、VR也不會放在本地計算,這件事也是我們現在跟蔚領跟金山雲正在討論的,包括很多公有雲的廠商也在討論,未來我們的雲怎麼支撐那麼大的世界,那麼真實的世界,那麼長時間沉浸的世界。」
「雲游戲很有可能是現在看得到的Metaverse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這件事我也相對比較確信。」劉景岩說道。
小米雲游戲將進行全面布局2
自1971年的《電腦太空戰》(Computer Space)開啟了電子游戲的商業化之路以來,50年間,電子游戲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規模超過千億美元、玩家超過26.9億人的龐大市場。後疫情時代,電子游戲產業更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游戲市場規模達到1778億美元,相比2019年大幅上漲23%。
和其他軟體行業類似,游戲產業也需要依託於硬體維系生存,但游戲軟體賴以存在的硬體——游戲平台,長期以來都是各自為戰的孤島格局,甚至游戲機硬體「獨占」的游戲能夠成為平檯面對用戶的競爭優勢。此外,受游戲機硬體之間的性能、形態、遊玩方式等差異,不同游戲機平台上運行的游戲在游戲規模、游戲類型、游戲形式上也都有著鮮明的差別,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游戲軟體,同樣也沒有能夠一機通吃的游戲機產品。
長期割裂的游戲機平台陣容,不僅帶來了硬體廠商無謂的內耗,也使游戲軟體開發商需要為游戲移植花費額外的成本,此外,玩家群體間的隔閡,更是為游戲產業的進一步擴張埋下了隱患。雲游戲的誕生,則寄希望於為游戲軟體、硬體和玩家提供一個「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
「打破平台限制」的雲游戲誕生始末
需要指出的是,雲游戲並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早在2010年,美國一家名為OnLive的公司就在當年的E3展會上正式推出了其雲游戲服務,首批涵蓋《無主之地》《刺客信條2》《質量效應2》《正當防衛2》等當時最熱門的3A級游戲。OnLive雲游戲服務的首次亮相則要追溯至2009年在舊金山舉行的游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簡稱GDC)上。Onlive公司在展會期間使用當時號稱「顯卡殺手」的《孤島危機》進行演示,一時技驚四座。根據當時與會人員表示,演示「與實際安裝在電腦的效果幾乎一樣」,而OnLive公司表示,只要擁有1.5Mbps帶寬,游戲的顯示質量就可以達到「Wii級別」(指720p)。而如果玩家需要HDTV級別(指1080p)的畫面解析度,只需要達到4-5Mbps的寬頻接入就足夠。這對於2009年已經行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美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
但直到10年後的2019年,雲游戲都處在一個小規模自娛自樂的狀態。雲游戲概念——起碼是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火熱態勢,是從谷歌發布雲游戲服務引領的。同樣是在舊金山開發者大會期間,谷歌發布了旗下Stadia雲游戲服務,並於當年11月19日正式上線,最高支持4K解析度與60fps的幀率,並且支持HDR顯示,此外與谷歌自家的YouTube聯動,玩家將可以從YouTube游戲主播的進度開始自己的游戲,也算是為雲游戲提供了全新的使用體驗。谷歌的入局,意味著行業巨頭開始進軍雲游戲行業,也標志著雲游戲相關產業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熟。對於唯恐落於人後的互聯網廠商來說,是到了該行動的時候了。時至今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以及騰訊、網易、完美世界等互聯網游戲開發商以及華為、網路、金山等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紛紛以設立子公司、戰略投資等方式布局雲游戲產業。
除了國外同行的啟發,國內的硬體基準也發展到了足以支持雲游戲行業大規模發展的階段。
雲游戲把算力集中在伺服器端,考驗的'是網路終端的速率以及伺服器端的最大並發數,不管是網路設備基礎建設還是晶元性能算力,在4G網路都尚未普及的2010年代顯然都不足以支撐起中國當時正火熱的網路游戲市場向雲游戲的進化。在9月10日舉辦的中國大屏雲游戲生態創新峰會上,小米游戲商務兼創新業務負責人劉景岩講述了這樣一則趣事:小米在2013年成立游戲聯運業務,一年之後就有意開拓雲游戲市場,但雷軍等人在反復權衡之下,認為2014年無論是網速還是用戶規模都不足以支持雲游戲行業的發展,直到2019年,劉景岩在舊金山現場見證谷歌Stadia的發布之後,當即給國內打電話,小米也在當年跟進雲游戲服務。巧合的是,2019年也是中國5G產業發展的元年,小米作為手機行業頭部玩家,可謂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劉景岩表示,小米的雲游戲將在2021內正式上線。
元宇宙概念獲資本垂青 加冕新技術代言人
當然,除了隨之而來的產業規模擴張,聞風而來的資本市場更喜愛的情懷和故事也在這個領域內蠢蠢而動。這一次,有幸獲得金元大鱷垂青的,是名叫「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
資本眼中的「元宇宙」,是一個和現實世界平行存在的虛擬世界,人們通過VR/AR或腦後插管等技術實現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通,並保證虛擬世界擁有足夠的擬真度,讓人類在一個完全由數據構成的虛擬世界中正常生活並開展各種社交活動。當然,這一切都依託於無處不在的5G+網路環境部署,以及一個足夠完善的雲游戲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元宇宙同樣也不是新鮮事物,狹義的「元宇宙」概念來自於美國科幻作家尼爾·史蒂芬森的賽博朋克風格小說《雪崩》。在這部1992年的書中,主人公在現實中為黑手 黨遞送皮薩餅謀生,而在虛擬世界則成為制服致命病毒的傳奇黑客。2018年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頭號玩家》則讓元宇宙的概念成功出圈,並進一步使其成為AR/VR乃至雲游戲技術的代言人。
總而言之,到了2021年,硬體、軟體、情懷、概念一切就位,似乎雲游戲即將正式迎來屬於它的元宇宙時代。
重重阻礙仍制約雲游戲發展 期待行業同力破局
但是,在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背後,雲游戲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隱患。
首先,雲游戲尚未找到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游戲產業的特殊之處在於硬體盈利模式決定軟體形勢:街機游戲大多流程簡單、難度偏高,考驗玩家操作的目的在於吸引玩家多多投幣;主機/PC游戲則通常擁有龐大的任務體量、眾多的可選人物,成就系統的加入鼓勵玩家延長游戲時間反復挑戰。最典型的文字AVG更是要求玩家重復遊玩數次才能徹底了解全部劇情;網路游戲通過日復一日的日常任務和持續更新的裝備系統讓玩家擁有持續充值氪金的動力;到了手機時代,快節奏的游戲目的在於榨乾玩家每一秒的碎片時間,抽卡游戲滿屏的福利則賦予的游戲在娛樂之外更多的價值。
而雲游戲,目前各家或多或少還出處在探索盈利模式的階段,因此原生雲游戲將以何種形式存在,或者說是否能夠出現一個屬於原生雲游戲形態,依然是個未知數。更為嚴峻的是,雲游戲的機制決定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會導致游戲體驗的全盤崩潰,因此極為考驗廠商全鏈路控制以及持續運營的能力。因此並非所有游戲都適合搬上雲端,大廠慣用的廣撒網策略在雲游戲領域將遭遇到成本控制的極大挑戰。
此外,技術壁壘在2021年依然存在,在大屏領域更是如此。根據蔚領時代董事長郭建君在中國大屏雲游戲生態創新峰會上分享的數據,雲游戲的成本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數據傳輸層面:盡管可以使用H.265、AV1等壓縮比更高的編碼減輕帶寬壓力,盡管游戲的對手——短視頻平台客觀上提供了更高的帶寬環境,但雲游戲平台萬路並發的成本是極難優化的:一個穩定的雲游戲體驗,至少需要8M碼率,電視平台則更進一步,15M起步才可以在大屏上擁有足夠的表現力。
如果說網路渠道傳輸的成本可以寄希望於技術的進步的話,那麼游戲結構的成本優化則需要業內人士共同尋找出路。郭建君表示,雲游戲在體驗方面的優勢在於將玩家與算力進行了解綁,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開發者與算力的解綁。以原神為例,原神在開發過程中其實是過高地估計了手機晶元的算力增長,因此在手機端游戲體驗不佳的前提下,雲游戲化的原神才能夠獲得空前的熱度——據了解,目前雲游戲的並發總量約1/2到1/3都是由原神貢獻的。
雲游戲帶來的變化,在於顛覆了過去用戶與開發商之間的關系:傳統的游戲模式用戶習慣自己解決客戶端層級的種種問題,但雲游戲將硬體與用戶解耦合,如何在雲游戲發展階段改變玩家的習慣,從而讓開發者形成新的研發模式,那麼原生雲游戲才能夠真正解開算力的束縛,而在這個過程中,依靠小作坊式的開發團隊乃至於UGC(用戶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模式是不足以應對的,未來的原生雲游戲,必將屬於PGC(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式的大型開發團隊。
當然,相比於未來在網路和帶寬領域可能帶來的重重阻礙,來自現實層面的挑戰似乎更加急迫:自《關於移動游戲出版服務管理的通知》在2016年出台後,我國對於游戲行業的監管力度日漸加強。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網路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游戲服務;而也在這個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沒有公布1款國產網路游戲的版號審批結果同樣引發熱議。旨在提供全平台游戲體驗的雲游戲是否會受到多頭監管,目前還不得而知。
至於探索「元宇宙」的先行者們,OnLive公司在2012年經歷大規模裁員,與2015年被索尼收購,其服務同時正式停止運作;2021年2月2日,谷歌宣布關閉Stadia的第一方游戲開發工作室 Stadia Games & Entertainment。
國內大屏雲游戲產業如何告慰「先烈」,走上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是值得每個從業者思考的話題。
D. 元宇宙是可以實現的嗎按現在的技術發展,元宇宙還有多久能夠實現
是可以實現的,不過按照目前的科技來看,想要實現元宇宙的話,大約還需要10-2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現在的元宇宙只不過還是發展初期,很多的技術都不成熟,也無法實現。元宇宙的話題之所以會被談論,也是因為有些人大肆宣傳,然而實際上,元宇宙的技術並不成熟,這樣做只是為了割一波韭菜。
對於元宇宙的未來發展還是很看好的,畢竟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想要實現元宇宙的話也不是什麼難事。所謂的元宇宙就像帶上VR眼鏡之後,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元宇宙未來想要成為現實的話也不難。
科技的發展帶給人便利的同時也會帶給人一些負面影響,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己控制自己,不要讓自己沉溺於高科技中,不能因為高科技浪費自己的一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元宇宙會距離人類越來越近,也會影響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依賴高科技,而是努力做好自己,不要讓自己沉浸在數字化的世界中。
E. 元宇宙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值得普通人去投資嗎
元宇宙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相對比較復雜,多數普通人會比較相信元宇宙,甚至會認為元宇宙是以後的科技發展方向。少數理智的人不太看好元宇宙,同時也對元宇宙持負面觀點,我個人相對比較支持後者。
至於普通人,我個人認為普通人不適合去投資元宇宙,因為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人可以正確解釋元宇宙,元宇宙是一種資本炒作的概念,多數元宇宙的產品也根本沒有落實到實處。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我覺得普通人需要正確看待投資的風險問題,千萬不要去盲目跟風。
一、元宇宙的發展趨勢比較復雜。
如果我們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元宇宙的話,多數人會認為元宇宙的發展前景非常好,有人表示願意都會直接引領第4次科技革命。然而事實上,元宇宙所代表的虛擬概念根本就沒有得到社會主流的支持,元宇宙很有可能是社會發展停滯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