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和鏈圈多事之秋
⑴ 幣圈和鏈圈的區別是什麼
鏈圈」、「幣圈」、「礦圈」不少人傻傻分不清楚,但撇開那些關聯,三者的本質其實還是大相徑庭的。在區塊鏈生態中,目前大致劃分為三個圈,分別為「鏈圈」、「幣圈」、「礦圈」。三者相互關聯,卻也大有區別,
鏈圈——鏈圈,技術派的代表。門檻相較於其他兩個圈更高,主要專注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比較難跨進去。
區塊鏈可以分為三階段:私有鏈、公有鏈和聯盟鏈。
幣圈——幣圈,可以說是最豐富多彩的一個圈。專注於炒加密數字貨幣,為三圈中入門門檻最低的圈。主要特點為發幣和炒作,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幣為主流幣,如比特幣、以太坊等,風險較小。而ICO發行的幣,則為山寨幣,存在一定風險,炒作則是因為行業缺乏監管,後台操盤常見造成,目前我國已禁止ICO。
礦圈——礦圈,是專注於「挖礦」的一群人所在的圈子。這個挖礦不同於生活中的挖礦,而是為了獲得虛擬貨幣獎勵所進行的一種行為,參與挖礦的人,則被稱之為礦工。
挖礦需要藉助工具,早期通過一般電腦即可挖礦,之後隨著挖礦人數的不斷增加,開始發展成礦機挖礦,礦池挖礦。挖礦所需付出的成本較高,比如耗電巨大,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礦圈的門檻略高於幣圈,但低於鏈圈。大部分人都聽過挖礦,但真正參與挖礦的人還是較少。
而相比鏈圈和幣圈,礦圈還會受到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如礦場礦機遭到損壞等。
現在的大背景下,炒作區塊鏈的概念已經毫無意義了。區塊鏈從業者一定是要想辦法為這個社會貢獻價值,去創造財富,而不是蒸發財富,所以我們不區別幣圈、鏈圈,能創造價值的就是好圈。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⑵ 幣圈水很深,入市需謹慎(一)
從2018年2月26號加入一家區塊鏈公司起,已經過去快3周了。
因為之前是做教師出身,身邊接觸的無非是孩子、家長,最多再加上同事和領導,所以很單純,沒有太多企業里的經歷。我不知道以下這些是幣圈和鏈圈特有的現象,還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此提出,給你提供一個內部視角。
看到類似的宣傳是不是很激動?
別著急,待我給你分析裡面可以做手腳的地方。
1、幣價
(1)
幣價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如果某種數字貨幣在你購課的時候100元一個,在主辦方給你打幣的時候50元一個,你猜主辦方會用哪個價格摺合這400的「等值數字貨幣」?
你肯定會默認,應該按打幣當時的市價來算,但如果這樣,等值過來是8個幣左右,而主辦方如果是在你購課的時候買入的數字貨幣,那麼100的價格只能買到4個幣。也就意味著主辦方精心造課,並且每有一人買課,主辦方虧損4個幣。
是不是很替項目方心疼?那你再聽一個假設。如果項目方根本不是在你購課的時候買的幣,而是在要給你打幣之前買的,並且聲稱自己是在你購課的時候買入的,給你講了我剛才講的那一番邏輯呢?那樣的話,他就可以用400元買8個幣,只給你4個,每有一個人買課,主辦方掙4個幣。
(2)
我們拋開剛說的時間差造成的幣價差,再來看反過來的情況。假設主辦方按照你的要求以當天的幣價進行兌換。
比如你買課的時候幣價50元,等到了兌幣的那天,突然幣價上升到100了。也就是說,原本你可以領到8個幣,但最終只能領到4個。那天一過,你收到了幣,幣價又降到了50,你賣出後只能得到200元。
很神奇嗎?其實並不,因為有一種操作叫做拉盤。這里不做過多解釋什麼叫拉盤,不懂的出門左轉谷歌。
2、幣種
那就有一個問題了,一個小小的做課的主辦方,又不是莊家,如果真的去拉盤,不是很容易被散戶收割了?
所以就要談到幣種。
以主辦方的實力,是無法拉盤比特幣、以太坊這種主流幣種的,因為需要的資金太大,而且容易被其他人反利用。所以一般提前預設好要這么做的話,給出的幣種都是非常邊緣化的幣種。這種幣的特點是:1、上的交易所少,一般是2-3家;2、交易量低,一般24小時不到10000人民幣;3、很難被交易、充提幣。
前兩點很好理解,第三點單獨解釋下。
第一種情況,很難充提幣。比如主辦方把幣打到你的錢包里了,你發現能交易這個幣種的交易平台只支持交易,不支持充幣。那就意味著你手裡的該種幣無法兌換成其他幣種,也就更無法兌換成人民幣了。
第二種情況,很難被交易。主辦方把幣打到你的賬戶里的時候,設置了一條無法篡改的規定:該部分幣在60天內無法被交易、被提幣。那麼主辦方是否在此時拉盤,又是否會在60天後砸盤,就可以拭目以待了。
3、不要臉
這種就不多分析了。上面所說的還是有點技術成分在裡面的,如果直接做的和說的不一致,或者玩文字游戲的,就在此列了。
(1)
比如承諾給等值比特幣,最後給其他種數字貨幣。
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這個幣能換成比特幣。這就好像請你去參加一個活動,要求交400元人民幣,承諾活動後給等值的美元,最終給你的是越南幣,此時越南又正在通貨膨脹,然後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這個幣能換成美元。
直接說謊或者毀約的是最低等的耍懶方式,沒有討論意義。
(2)
再稍微高級一點點的,是玩文字游戲。
還是剛才的例子,比如承諾給等值比特幣,最後給其他種數字貨幣。
官方給出的說法是,Bitcoin這個英文單詞的本意就不是專指比特幣,而是所有類型的數字貨幣。暫不論這句話的邏輯錯誤,主辦方能給出這種說法,有兩種解釋思路:1、用「比特幣」這個眾所周知的名詞吸引人,再用這個文字游戲耍懶;2、主辦方真的認為「比特幣」三個字就是指所有數字貨幣,該團隊在日常溝通中談論到以太坊、EOS、瑞波幣、比特現金等數字貨幣的時候,都用「比特幣」三個字代指,並且認定所有購課用戶也是如此。
以上純屬真實案例,如有雷同,說明我們報了同一門課。
這只是最近遇到的很多深水區的一個淺淺的水窪,敬請期待後續系列篇章。
⑶ 區塊鏈、人工智慧未來將會成為絕代雙驕
區塊鏈、人工智慧未來將會成為絕代雙驕
我們現在時代需要變革,需要創新,而區塊鏈、人工智慧、還有新零售就是最近幾年火起來的時代創新的產物,這些可都是讓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而區塊鏈和人工智慧卻成了2018年最為討論的兩個概念。區塊鏈和人工智慧,這兩者都在各個行業有忠實的簇擁者,究竟哪項技術更能代表科技未來發展的方向呢?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區塊鏈這一劃時代的技術奪目地進入公眾視野,被認為是當前最有可能帶來顛覆性改變的技術,並受到嗅覺敏銳的風投和資本的熱烈追捧。
不管是阿爾法狗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無人超市開店,還是自動駕駛汽車不斷「上路」,人工智慧已然成為日常新聞的主角,隨著谷歌宣布在中國成立AI中國中心、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今的中國已然成為世界人工智慧行業的主要角色。2017年精彩紛呈,被稱為區塊鏈和人工智慧「應用元年」,可以預見2018年區塊鏈和人工智慧仍將站在風口中,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那麼區塊鏈、人工智慧到底是什麼?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媒介,它帶來的是一種創新的價值儲存和流通模式,而人工智慧讓機器像人一樣創造價值,它是一種新的價值創造體系。因此,區塊鏈代表了未來的生產關系,而AI代表了未來的生產力。從凌晨「三點鍾無眠區塊鏈」的朋友圈火爆,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大篇幅對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闡述,這兩種牢牢抓住人們眼球的前沿技術是如此不同,以至於結合兩者的任何嘗試,必然激起世界的好奇與疑惑。
區塊鏈和區塊鏈技術是兩個不同的圈,我們時常說幣圈和鏈圈,就是一個通常的劃分,幣圈討論的是幣的增長值,而鏈圈討論的是純粹的技術,所以有的時候說區塊鏈的概念大於區塊鏈技術。其實區塊鏈的技術相對來說並不是很難,它的技術能用到很多地方,但恰恰是它的技術有時候限制了它的發展。相反,人工智慧面臨的難題在於如何和人類共同生存。人工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是在促使著時代在進步、在發展,但是人類社會還沒有真正做好迎接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准備,不管是在人類的意識、倫理道德、法律法規還是社會管理上,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迫使人類要向更遠的方向發展下去,不斷地創新,而不是停歇不前。
⑷ 要建立信任社會的區塊鏈產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機
人性中的不信任實際是一種變向的自我保護。
當金錢、當健康、當未來、當生命都成了賭注,即使原本善良的人也會想退避三舍。當違約的代價微乎其微,當道德成為僅剩的約束力,人性中的惡就變得堂而皇之,張牙舞爪。魔鬼也是要遵守契約的。
而商業社會正是建立在信任之上,沒有信任就不可能有商業。你買的房子,你必須信任建築商沒有偷工減料。即使有,也不能是瞬間塌了那種。你去醫院看病,你必須信任醫生是有專業水準和道德的,不會亂治病甚至毒死你。
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我們既要出於不信任保護自己,又要建立信任從而在商業社會分工協作,工作生活。而從不信任到信任之間的道路就耗費了我們很多精力。人們也想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解決。當然成本都很高。
2
但區塊鏈的出現,讓信任變得簡單。不,應該說是相對簡單。
很多從事區塊鏈行業的專業人士和區塊鏈信仰者認為,區塊鏈時代一旦降臨,就將顛覆我們現在所有的認知,我們將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不再有信任危機的時代。信任是一種協議,存在於潛意識里,但潛意識多變,因而信任關系不穩定。而區塊鏈就是用理性的技術,來解決人性中的不信任。
區塊鏈構建的是一種是去中心化的信任體制,也就是說在不需要第三方擔保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技術來保證點對點之間信任的建立從而達成共識——這就是經典的拜占庭將軍問題的解法。而這種社會網路形成後,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形成社會的信任關系,從而使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大幅下降。
包括我在內,我之前也是這么想的。我還在幣乎寫過文章,說明區塊鏈是如何通過演算法來達到產生去信任的「魔力」。而現實社會中的運行發現,我們把這一切都想得簡單了。
3
區塊鏈建立去信任機制的核心在於它的演算法,利用演算法和去中心化的機制,讓整個網路信息無法篡改,誰也無法取得對網路的控制。大家都去信任演算法,演算法對每個人都公平,而且公開透明。只要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就有可預期的結果。
其實按照這個模式走下去,區塊鏈確實可以達到建立信任社會的結果。但現實和理想差距是巨大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就能充分地感受到幣圈和鏈圈的信任危機。
交易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是做加密貨幣期貨合約的,都被指證存在操縱價格或者「拔網線」的惡劣行徑,通過這種行為讓用戶爆倉,從而獲取利益。
什麼項目都用區塊鏈包裝,發幣來獲取融資。但項目其實就是空氣項目,要麼什麼都沒有,要麼資質特別差。還有更要命的項目是本來幹得不錯,但是錢一下子賺得多了,沒動力了,於是卷錢走人。
穩定幣信任危機。穩定幣是幣圈非常需要的一種避險資產。尤其是熊市存在大量的需求,USDT在熊市期間也不斷增發,可以說就是隨便印鈔的感覺。可是前段時間還是爆發了信任危機,幣價一點都不穩定,最大的原因就是用戶認為USDT亂發貨幣後缺少足額的兌換支撐,缺少監管,信息完全不透明。
例子太多太多。其實熊市的根源就源自於信任危機,因為信任危機大家喪失了信心,從而越跌越慘。
可以看到這多麼可悲,一個號稱要建立信任社會的技術,竟然產生了如此大的信任危機。這也讓我們發現技術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還有很多東西是簡單通過技術無法解決的。
⑸ 區塊鏈改變的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系,資本經濟將被通證經濟顛覆!
「力場」——公鏈挖礦第一社區
區塊鏈帶來的,是500年一遇的機會,因為它改變的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系。
1、另一種經濟形式將重新誕生
一個人每天 8 個小時都在為一個公司工作,未來是不是一定要為一家公司工作?是不是可以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公司為中心?
這是區塊鏈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大多數人都把區塊鏈認為是一種新技術,有人說它是新一代的互聯網,有人稱之為貨幣或資產的數字化。 筆者認為,區塊鏈面臨的是要顛覆整個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形式,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互聯網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先前的生產關系已經不適應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甚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力互換,新的生產關系的誕生,這就是由區塊鏈技術帶來的通證經濟 ,它比區塊鏈技術本身影響深遠得多。
以前的資本主義改革,都圍繞資本, 通證將顛覆經濟,甚至顛覆資本。 原本以募集資金為核心的資本結構的現代公司組織方式,將被以貢獻激勵為核心的通證結構的未來經濟組織方式所顛覆。
資本經濟將被通證經濟顛覆,資本主義也許將被通證主義顛覆。
2、重塑人類的組織形態和商業組織
公司制度,可以被看作是過去幾百年以來資本主義社會最偉大的發明。可以說,沒有公司就沒有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歷史,也沒有美國的強大崛起。但公司發展這么多年,也顯現出了問題。
勞動創造價值,而勞動者不享有價值,即創造價值的人不享受價值,享受價值的人不創造價值。比如在淘寶公司里,價值是由高管、員工、消費者、分銷商、供應商創造的,而真正享受價值的是在資本市場投資的人。
人類的這種組織形態、經濟形態到了需要重塑的時候。 以前經營公司,只要融到資就可以雇更多的人,買更多的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在這個碎片化時代,創業的人不需要靠一大堆的資本去創業了,也可以眾籌去創業。甚至你不投錢也可以,只要你的人來為公司做貢獻,也能享受這個公司的價值。
資源的組織形式發生了改變:資金已經不是最重要,資源才最重要。
這種組織方式被區塊鏈完整的表達出來。吳曉波提過一個名詞叫「企投家」:企業家和投資家。難以想像,投資家和企業家可以分開,公司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設備、廠房、土地,是最有價值的資產。而現在數據和用戶是未來最有價值的資產,它們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出來。
3、人人都是貢獻者,同時也是享受者
一直以來的情況是,公司里做員工拿工資,做高管拿獎勵再加點期權,渠道商賺個產品差價,合作夥伴賺個服務費。現在這個邏輯變了, 價值來源被改變,以往,勞動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剝奪,未來人人都應該是貢獻者,人人都是享受者。
一個人有各種各樣的資源:人力資源、知識資源、治理資源, 所有東西以個人為核心,不是圍繞產品,也不是圍繞公司。
區塊鏈顛覆了公司的核心價值——股東利益最大化,也顛覆了公司本身。區塊鏈對傳統公司的改造,表現在它把生產過程、資料碎片化,跟很多社會組織恰恰相反。以前在工業化社會,做生意只能做大生意,因為交易成本很高。
區塊鏈讓顆粒化的交易都成為可能,已經達到微小化,可信任化。 原本資金流的交換,簽合同要有資金支付的流程。數字資產化以後,可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處理,公司制度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
未來的通證經濟架構中,原本被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可能變得沒有價值,如構成公司資本結構的基礎——投資者與管理者、公司股權、資產、債權、資本、資金 ;構成公司組織架構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東會、董事會、管理層和員工 ;構成公司財務制度基礎的會計報表——成本、資產、負債、利潤、收入、折舊等。
4、改變的不是生產力,它改變的是生產關系
通證制度是一個偉大發明,它不是技術,不是融資的幣,而是融所有的資源和價值共享的新型組織形式和運營方式,是下一個經濟時代。 「證圈」將成為繼「幣圈」、「鏈圈」和「礦圈」後更持續、更多傳統企業湧入的圈子。
通證化改造:幣改→鏈改→證改
1C0 是血液,鏈是骨骼,而 通證才是靈魂 。它能讓一個人、一個社區活起來,每個人都是創造者,都是價值貢獻者,每個人都是擁有者和享受者,這才是真正的意義。而現在的幣改、鏈改,宣稱自己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還停留在技術層面上。
技術未來會發展地非常快,這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生產關系是否調整好了,就像只要公司成立了,融資、股改就不是問題。
通證的上層是幣改,融資、1C0、白皮書,它具有融資的功能和金融屬性 ;下層是鏈改,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記賬、加密授權、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具有技術的屬性。它們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商業邏輯,這就是證的核心。但現在一上一下是分開的,鏈的人說鏈,幣的人說幣。
證改是一個社區的運營機制,是投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的總和,具有社會屬性。它不是由鏈的價值決定的,也不是由幣炒的多高決定的,而是其本身運營的價值。通證的范疇大於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本身,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系的調整。
所以, 未來社會可能會進入通證社區組織、通證經濟、甚至通證主義社會。
哪些領域或公司需要通證改革
5、通證創造價值,通過區塊鏈發幣
幣的價值穩定了,證才能升值。所以通證制改造是精準的分配和交易模式。
投資者得到的證,生產者得到的證,分配者得到的證,交易者得到的證,消費者得到的證,平衡這五個關系,需要精確的大數據分析,來達到一個平衡穩定的增長機制。所以,證改並非那麼簡單,鏈改就是技術的參與,幣改就是做白皮書,而證改才能創造核心價值。
中心化後是以公司為核心,去中心化是以通證為核心,完全去中心化的公司是沒有價值的。
完全中心化通證的價值是否為零?發幣是否意味著真正通證的體現?
未來很多的公司形態都會發生改變。公眾公司、私人公司、信用公司、市值公司、市值管理市盈率,這實際上都是在通證制改造過程中,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前都是10年一遇、3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機會,現在是500年一遇,筆者認為區塊鏈是非常大的機遇,與其參加幣圈、鏈圈,還不如 去創造真正有區塊鏈通證價值的企業。
⑹ 工業文明有哪些特徵
一、數字經濟的基礎框架
朱嘉明老師(著名經濟學家)認為:數字經濟是突變,是演化產生的結果,而不是漸變。所以,它與我們熟悉的工業文明和以前的農業文明,都有很大的差別。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研究其實還很不到位,只是嘗試去羅列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差別。
1.數字經濟區別於工業文明的部分特點
工業文明有四個特點:
第一,以生產為中心,整個社會都在努力把資源交給生產者,交給企業;
第二,經濟資源的分配,尤其是金融資源的分配,是以物權和債權為基礎進行;
第三,主要採用「公司」這種組織形式。我們通過幾百年之前的商法革命,將公司作為法人主體建立起來,實現了有限責任制;
第四,工業文明的貨幣是信用貨幣。它是真正的虛擬貨幣,只是賬本上的一串數字。從實物貨幣到信用貨幣的發展,是為了應對貿易和賬期的需求。
數字文明與之相對應:
第一,以交易為中心,強調交易的效率和低磨擦;
第二,對應物權,提出一個概念叫「數權」;
第三,組織形態從過去的公司組織,轉變成自協組織;
第四,貨幣不再是單極的,而是基於不同的需求在不同層面上流轉的多級數字通證。
2.物權、債權體制和數權體制的不同
現有銀行普遍採用信用貨幣制度。因此,在社會上流轉的貨幣,本質上只是某家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的一個數字而已。
由於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要添加一個數字,在資產端也要添加一個數字與之相平衡。因此,資產負債表也叫平衡表,即balance sheet。即你在右端增加一個數字,那麼在左端也必須增加一個數字以保證左右兩邊的平衡。
在工業經濟時代,我們在左端增加的數字(資產項)只有兩類:物權和債權。
所謂物權,是可以衡量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比如房子、地、機器設備,動產或者不動產等。物權可以放在資產負債表的左端,只要銀行認,它就可以在右端對應釋放出貨幣,也就是將金融資源分配給你。
所謂債權,是在過去長期的經營活動中,通過交易記錄證明你有比較強的還債能力。比如你在大公司工作,未來收入可預期。因此,銀行可以在沒有物權抵押的情況下,僅僅基於信用記錄,給你釋放一筆貨幣。
這時資產負債表左端抵押的,僅僅只是你的一張欠條。這就是債權。
銀行發放或者創造貨幣,是僅僅基於物權和債權來創造的。互聯網問世20多年後,發生了很大的差別。
比如去年全國非常火的網紅薇婭,以她為中心的團隊只有10個人,卻創造了4.6億的銷售額。排名第二的李佳琦,是賣口紅賣得非常好的男性。
如今,這些人正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量出現。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他們理解成網紅或者粉絲經濟,因為這些人有知識、有影響力、有專業技能,有非常強的社交能力。
但是如果按照物權和債權體系來衡量的話,他們既沒有物權也沒有債權,因此得不到相應的金融資源的支持。所以,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少數幾個網紅冒出來。
在工業文明或農業文明時代,我們永遠都是用存量去進行金融資源分配的。那麼在我們的經濟已經開始以技術、影響力、知識和創新為基礎來進行增長時,我們如何衡量人在其中所具有的價值?因此,我們提出數權的概念。
數權,是憑借可信數字證據要求其他利益主體不跨越邊界利益,依據合約、約定採取行動的權利。
這個可公開驗證,而且可信的數據,目前最好的載體就是區塊鏈。區塊鏈能夠通過眾多節點、去中心、簽名、時間戳等非常強悍的手段,保證數據的可信和有效性。如果沒有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數字記錄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將很難確認。
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人的創造力、影響力、知識水平、專業程度、創新能力,在未來的經濟生活當中,將大幅度地被可信數據所記載。
那「是否能基於可信數據記錄來創造和分配金融資源」,將成為比較重要的問題。
當然,不只是創造貨幣,還包括貨幣的分配和交易。
在數字經濟的基本框架之下,我們看到進入數字金融或者數字經濟現在有兩條路徑,這兩條路徑一直在交戰當中:
一條是把區塊鏈當成一個可信的資料庫,為金融等機構提供可信數字證據。
某種意義上講,幣圈和鏈圈在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在鏈圈,是把大量的交易記錄或重要的證據存在區塊鏈上,將其變成可信的數字證據。但最終到分配金融資源這一步時,還要回到傳統金融機構去分配金融資源。
這類是改革,目前中國只允許以這種方式發生。
另一條路徑是一種激烈的變化。
比如比特幣、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採取的路徑,我根本就不與你商量,直接把貨幣創造和貨幣分配的權利數字化,以至於讓銀行的存在都成為疑問。
這種激烈的方式是和數字經濟本身的內在需求融合在一起的。
這兩條路徑未來如何發展,是我們現在研究中相當關注的問題。
當然,我是提倡通證的。通證可能在兩條路線中相對比較折中,我們認為金融工具、金融載體,可以是多層級的,不一定馬上就要取代貨幣;但可以在股票、證券、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資產支持證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 抵押支持債券或者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層面上,先做一些實驗。
現在鏈圈會更更保守一些,認為這樣做也會違反監管條例,所以乾脆只做數字證據。
但我想說,本質上大家都在干同一件事情,只是選擇的位置不同而已。現在有像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比特幣這樣激進的產品和項目出來,對拓展我們的視野和思路其實大有好處。
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梳理了9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二、數字經濟的九大問題
1.可能發生的數字貨幣「戰爭」
這個問題有關各方,因此各個國家都非常關注。龍白滔博士《數字貨幣潮下的貨幣競爭與體系重建》一文很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數字貨幣區這個概念。
數字貨幣區,是指某一種數字貨幣集中流通和使用的區域。
這個區域和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主權區、物理、地理區會有差別,它很可能會發生大量數字貨幣區重疊並行的狀態。
如果在同一地方,或者同一人群,同一個社會里,同時疊加了多個數字貨幣區,實際上就意味著這些數字貨幣在這個地區展開了某種意義上的競爭,甚至是戰爭。
這個環境可能不是在自己的、保護得很好的區域和范圍里自由去發展,而是直接就面臨與很強的數字貨幣之間的競爭。
對於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討論得並不充分。現階段,很多研究者在討論數字貨幣時,並沒有將其放在博弈的環境下去討論。
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虛擬加密貨幣)激勵體系中的監管對抗設計做得很機智,它有一個承銷商網路,比如你想購買等值一萬美元的Libra幣,實際上你可能要掏11000美元。
但是,多掏的1000美元不是被Libra協會拿走了,而是被分配給了負責把你的美元換成Libra的承銷商群體。他們負責滲入到用戶所在國家和地區,因而可能要承擔匯率損失和匯率風險。因此,他們有權利收這1000美金。
但問題在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越是對Libra封堵得厲害,這個區域的人需要Libra時額外支出的錢可能就會越多。這就會對承銷商網路體系提供一個巨大的激勵。這是Libra體系設計當中自帶的。
其實,這個體系我們並不陌生。但凡貨幣管制的地區,黑市交易都具有這樣的特點,管製得越凶,手續費越高。
Libra與之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和你見面。要進行貨幣交換時,可以臨時寫一個網頁或者運行一個程序去完成交易;之後立刻刪除這個網頁或程序。這會極大地加大監管難度。
所以用立法的方式,事實上很難堵住Libra這種類型的數字貨幣的交易。數字貨幣完全可以竊走主權區域里的經濟活動,當公司之間的經濟往來可以完全不走法幣通道時,各方面的監管將會全部被繞開。
2.數字金融的管理體制
我們國家現在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誰來管理數字貨幣和數字金融?
傳統上,我們會認為應該央行管,因為央行管金融;但是央行不是很懂網路,而懂網路的人不一定懂金融;懂網路又懂金融的人只會監管,又不會促發展。那誰來促發展呢?工信部又跳出來了。
這會涉及很多部門,現在由誰管、怎麼管、建立什麼機構來管,國內外都還沒搞清楚。
3.數字金融中心
有人認為「數字金融中心」是偽命題。但自從8月18號,因改革開放而生的深圳再度肩負起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的使命。
⑺ 幣圈是什麼
幣圈,即數字貨幣玩家天然形成的圈子。數字貨幣即虛擬幣。
⑻ 幣圈「三國殺」:誰才是行業的敵人
1
開局魔幻的2020,哪怕進入下半年,形勢依舊嚴峻,大洋彼岸的Leader無視抖音的火星格局,立誓封殺;微信或將被 米國 政府再度封殺。全球整體經濟金融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中國幣圈在一波DeFi狂潮之後,陸續出現項目跑路,依舊處在多事之秋。
直觀感受,這波DeFi熱潮本來將中心化交易所攔在門外,但無奈太熱鬧,先布局完智能鏈的幣安一猛子扎了進來,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的OKEx和火幣就這樣成了局外人。隨著幣安智能鏈的不斷表演,OKEx和火幣只能狂奔補課,據各種有意無意的透露,這兩家極有可能在defi和公鏈領域有較大的動作。
據統計,OKEx、幣安和火幣Pro的成交量接近全球成交量的四成。現貨交易量來看幣安位列第一,衍生品領域目前前四名當中這三家都位列其中。上述三家交易所在中國市場來看是名副其實的三足鼎立。而這三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之間的恩怨情仇,簡直可以寫就一部幣圈的「三國殺」。
2018年5月,爆倉維權者光顧OKEx的關聯公司,OKcoin辦公樓被曝出遭到保安毆打;幣安和紅杉資本鬧僵、火幣卻向紅杉資本熱情招手;OKEX創始人徐明星剛和火幣李林喝完「交杯酒」,OKEx原高管李書沸就宣布離職,並光速入職火幣;火幣 Pro、幣安、OKEx紛紛被央視《經濟信息聯播》點名;2020年3月12日幣市大動盪之後,OKEx和火幣的宕機上演維權大戲;近期,由於幣安智能鏈上的挖礦項目無常損失較大,幣安迎來了維權羅生門.....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幣圈裡的「黑稿」就從來沒有缺席過,用製造各種花邊緋聞的形式來「互黑」同行,使出「三十六計」的渾身解數來輿論「打壓」同行...甚至還有人專門推出個「幣安黑幕」的網站。(截止筆者發稿時,不知道是網站建設者良心發現還是被舉報投訴了,已經無法打開)
至於幣圈裡的「人身攻擊」,就更不一而足了。比如,惡意P圖,抹黑同行進行色情營銷——幣安的何一、六六、七七均被惡意P圖,對她們展開人身攻擊。奇葩的是,OKEx竟然一度在其官方網站上,公開發布關於同行的負面新聞,後做了刪除處理。
幣圈的「撕逼」程度,比國內 娛樂 圈還奧斯卡,當然,對於熟悉幣圈的「吃瓜群眾」來說,三大交易所之間「明爭暗鬥」的事可能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就在去年7月,三大知名交易所 (幣安、火幣、OKEX)因為幣安第八次銷毀BNB引發了一場撕逼大戰,看的咱們吃瓜群眾一愣一愣的。更有各種「黑公關」,不一而足。
例如本月剛剛主網上線的幣安智能鏈,完全就是一個「招黑」的項目,因為目前三大裡面,只有幣安先搞出了智能鏈,另外兩家暫時做不到,所以斗爭就不在檯面上了。加上智能鏈剛開始跑起來的時候,線上入駐的某個項目開場演砸了,雖說這口鍋扣在幣安身上有點冤,但總算被抓到了小辮子,所以真假「維權群」等黑公關方式又接踵而至。
實際上,OKEx、火幣、幣安三家交易所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 我們從三家的 歷史 脈絡就能看出端倪。OKEx的「前身」OKCoin和火幣都是國內交易所老字型大小,均創辦於2013年。 據熟悉幣圈的「老人」說,剛開業的時候,兩家還是鄰居,窩在同一棟樓里。
比特幣的「瘋狂」使得這兩家交易所成為行業頭部,一度占據全球 50%以上比特幣現貨交易份額。初期OKCoin非常注重用戶體驗,哪怕用戶說自己丟了幾個幣,OK也會給個交代,「越努力,越幸運」,OK在早期接連獲得百萬天使投資,後又獲風險投資機構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OK很快進入高速發展期——這也是徐明星最開心的一段創業時光。
火幣網以永久免交易手續費吸引了大量用戶,上線半年後就獲得紅杉資本A輪數千萬美元投資。2015年開始,火幣在市場佔有率上開始佔有絕對優勢。
到了2017年,比特幣再次迎來大牛市,價格暴漲接近2萬美元。 另一個巨頭幣安,進入大眾眼線,打破了火幣、OK兩強對峙的局面。更何況,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和「幣圈一姐」何一都曾是OKCoin的前高管。所以,這些為後面幾家的纏斗埋下了伏筆。
三家交易所中,幣安最年輕,2017年7月上線。「九四」過後, 國內監管加嚴,火幣、OK忙於保身,幣安主打差異化,一開始就走國際化路線,伺服器均注冊設立在海外,迅速佔領海外市場。幣安的殺手鐧是只做幣幣交易,不涉及加密貨幣對法幣的交易對,巧妙地繞開監管。憑借著這張王牌,幣安迅速崛起,用戶體驗不斷提升,一度超越火幣、OKEx,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
幣安也是三家交易平台中崛起最快的:從創立到晉升全球第一(按24小時交易量),僅用了5個月。至此,數字貨幣交易所「三強鼎立」之勢形成,幣圈「三國殺」也正式開演,並延續至今。而在國外市場占據地位的幣安如今「殺回」國內市場,自然難免被同行業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但是,誰才是行業的敵人?
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幣圈撕逼的背後,涉及到的都是切身利益,有著深層的原因和 歷史 必然。 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在任何領域都是殘酷的真理。
大牛市下,人人致力於賺錢,雖然競爭不可避免,但市場在增長,屬於做大蛋糕階段,無非就是搶多搶少的區別。如今借著挖礦熱潮才摸到了一點大牛市的邊兒,市場已經到存量競爭階段,搶蛋糕之下,無序競爭也就不足為奇。
可以預見,在下一輪熱潮或者大行情到來之前,交易所間互相揭短、舉報、製造負面會成為「新常態」。
其實,這些「內斗」行為不僅浪費行業資源,而且給行業外的人落下笑柄。沒錯,競爭平台被攻擊是競爭平台的事,該頭疼腦熱是競爭對手的事情,我自壁上觀就好。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整個行業被攻擊,幣圈生態鏈上的每一個平台,都可以用張藝謀的一部電影名來概況——【一個都不能少】。
傾巢之下,焉有完卵?!
最好的行業「出路」就是三大交易所以競合的共識來推動行業良性發展。雖然以目前幣圈現狀來看,不可能實現,但似乎是唯一的最好的出路。殊不知,幣圈「內斗」與「亂象」才是 整 個行業的敵人!一直處於灰色與敏感地帶的幣圈,本身就是容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OPEC之前,中東各產油國亂成一團,互相傾軋,最終,他們意識到唯有團結合作,才能保護本國資源,維護自身利益。OPEC應運而生。跟石油比,數字貨幣當然很年輕,但發展態勢有某種共通之處。所以幣圈可以吸取這種成功經驗,那就是合作框架下的競爭更加有利行業發展,各大交易所應該站在更高的一個高度去看待行業未來,督促行業回歸正途。畢竟,現如今幣圈的主要議題不是生存,而是發展。
作為鏈接技術和金融的紐帶,交易所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說,行業取得今日成就,交易所功不可沒。那麼,交易所的重要性就意味著幣安、火幣、OKEx就穩如泰山嗎?這倒未必,其他方面不說,監管始終是懸在頭上的達克摩斯之劍。
舉個令人汗顏的例子,全球最大合規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ME)的比特幣期貨,引用的現貨結算價格,採用了全球6家交易所的現貨價,幣安、火幣、OKEx佔全球70%以上現貨交易份額,居然沒有一家入選。
這側面看出三大交易所在監管眼裡的尷尬處境。
P2P殷鑒在前,雖然疫情和國際形勢暫時分散了政府的精力,但筆者相信關於數字貨幣的監管會很快提上議程。亂世用重典。幣圈行業野蠻生長,亂象頻出,部分平台觸碰法律底線,需要國家層面強有力的監管出面干預。政府及相關機構應持續推進區塊鏈安全標准化,完善監管機制與審查機制,規范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重點可放在業務規則的制定完善上,而非平台的准入審批程序,應著力加強事中事後行為監管,保障用戶數據安全。從區塊鏈企業自身來說,平台需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與研發,確保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的自主可控。雙重監管,保障區塊鏈領域的 健康 發展。
如果幣圈「三國殺」不思進取,依舊陷入交易所本身的紛爭之中,不及時地進行行業生態布局,啟動自身的「進化」,就註定被 歷史 淘汰。只有站在致力於行業的整體繁榮的高度,從幣圈到鏈圈到生態圈,方稱得上行業的領先者和領導者。否則,就只是「割韭菜」的「一部機器」而已,必定沒落。
3
不可否認,整個區塊鏈行業正逢發展之 歷史 機遇。其中,政府對區塊鏈高度定調與政策扶持的態度與行動,可見一斑。早在今年4月,區塊鏈就被國家發改委明確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繼2019年10月24日區塊鏈被國家高層重視後,有關區塊鏈的又一利好消息。5月,人民銀行金融 科技 委員會2020年第1次會議強調「要強化監管 科技 應用實踐,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加強數字監管能力建設,不斷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提升監管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7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原則同意北京、上海、江 蘇、浙江、深圳等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區塊鏈建設工作的函》,原則同意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區域性股權市場參與區塊鏈建設試點工作。
與此同時,各地的扶持政策也競相出台,紛紛搶占區塊鏈技術高地。這些都意味著區塊鏈大潮再次襲來,開始步入應用階段,並有望最先在政務和金融領域大規模落地。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溯源、供應鏈、醫療、司法、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應用前 景也被寄予厚望。
這無疑給一直在幣圈裡「悶聲賺錢」的企業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走一條進化的道路。不能再拘泥於幣圈本身,而是要致力於區塊鏈生態的布局。這也是幣圈「三國殺」的同時,也開始了「變臉」的原因之一。
筆者一直稱火幣為幣圈裡的「忍者神龜」,一直「悄悄的幹活」,意欲整合產業鏈的上中下游業務,建立全球生態體系,與優秀的區塊鏈產業研究夥伴共同賦能產業與協會。而前段時間,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上的幣安,在其三周年之際,也公開宣布了自己的「階段成果」:從數字貨幣交易、開放礦池、項目投資到慈善公益、底層技術搭建、幣安智能鏈上線以及區塊鏈產業研究,幣安的生態版圖輪廓正在一步步變得清晰和充盈。就在7月份,幣安公布了自己的「星火計劃」,鏈接全球頂尖專家資源,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為合作夥伴提供新基建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咨詢輔導、技術前瞻、行業分析的分享和輔導。
一直以來,更多人把幣圈的交易所簡單地理解成加密數字資產交易平台,而忽略了它們在區塊鏈應用落地上的建設。但幣圈行業的 健康 發展還需進一步「脫胎換骨」,各平台不僅要自律,而且必須呼籲和配合國家相關部門的行業監管,共同為行業生態創造價值,讓整個區塊鏈產業在合規安全的道路上,快速發展。
越是行業大好的發展之際,越要呼籲行業監管和企業自律,以及考量行業的整體進化能力與生態機制。否則,「天 要 其亡, 必要其狂」,P2P就是前車之鑒。
⑼ 浮虧超3億元!美圖豪賭加密幣「栽了」
隨著加密幣幣價回落,曾在高點買入的美圖嘗到了「苦果」。美圖近日公告稱,已購買以太幣及比特幣確認減值虧損約合3.11億元(人民幣,下同),致使其上半年凈虧損可能達到2.749億元至3.499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圖配置比特幣和以太幣並不能提升其在國內區塊鏈領域的技術和應用水平,可能寄希望於藉助加密貨幣的上漲行情提振其業績表現。但是由於美圖購入比特幣的時機是在價格相對高點,而加密貨幣市場波動性極大,未來能否給美圖帶來收益並不可知。
近日,港股上市公司美圖發布內幕消息及盈利警告公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美圖可能錄得約2.749億元至3.499億元的凈虧損,相較於上年同期約1.377億元的凈虧損增加約99.6%至154.1%。凈虧損預期增加的主要原因為已購買加密貨幣減值。
2021年3月7日晚間,美圖曾發布公告稱,集團於2021年3月5日在公開市場交易中購買了15000單位的以太幣和379.1214267單位的比特幣,這兩種加密貨幣的總對價分別約為2210萬美元和1790萬美元,合計為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隨後,「美圖4000萬美元購買比特幣和以太幣」「美圖董事長回應買2.6億元加密貨幣」等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在十多天後,美圖宣布,全資子公司Miracle Vision進一步購買了1.6萬單位的以太幣,總對價約為2840萬美元;購買386.08單位的比特幣,總對價約為2160萬美元。從公告信息看,美圖此次購買以太坊和比特幣的交易平均價格分別是1775美元以及5.59萬美元。
半個多月後,美圖再次宣布購買加密幣。美圖累計購買31000單位的以太幣及約940.89單位的比特幣,對應總價分別為5050萬美元和4950萬美元,共計1億美元。
買幣還不到一年半,加密幣幣值快速回落,比特幣跌破2萬美元關口,直接導致美圖業績滑坡。美圖預計即將公布的2022年中期財報中,已購買以太幣及已購買比特幣分別確認減值虧損約1850萬美元及約2710萬美元,合計約45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1億元。
配置加密幣是美圖提振業績和股價的一次「豪賭」。美圖在公告中表明,投資以太幣,是為了進軍區塊鏈行業做准備。投資比特幣,是作為美圖公司資產配置策略之一。
事實上,轉型不暢的美圖早有涉足幣圈的嘗試。美圖董事長蔡文勝2014年就投資了加密貨幣交易所OKEx(歐易)。2018年初,蔡文勝成為「三點鍾區塊鏈群」的輪值群主。蔡文勝創辦的隆領投資還參股了加密貨幣交易所FCoin。
同樣在2018年初,美圖上線了一款區塊鏈錢包產品Beautychain(美鏈),隨後美鏈的代幣「美蜜」(BEC)登陸OKEx,美圖被指為BEC代幣的發行者。同年4月,上線兩個月的BEC代幣出現異常交易,有黑客通過合約的批量轉賬方法無限生成代幣,引發拋售潮,幣價近乎歸零。美圖隨後申明「沒有,也不會發行任何數字貨幣」。
董勝指出,根據美圖在公告中的表述,投資比特幣只是為了作為企業資產配置策略之一,而投資以太坊則是美圖在為進軍區塊鏈行業所進行的准備。但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配置比特幣和以太幣並不能代表美圖在加大區塊鏈投入。幣圈和鏈圈在國內始終涇渭分明,美圖配置比特幣和以太幣並不能提升其在國內區塊鏈領域的技術和應用水平。
長期的虧損也讓美圖股價一蹶不振,市值也一落千丈。美圖股價在上市第二年(2017年)3月一度超23港元,但隨後一路下跌。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長期徘徊在1港元附近。2021年2月才重新回到2港元,最近又徘徊在1港元附近。截至7月5日收盤,美圖收報0.93港元,與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持平。前一日股價下跌10.58%。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