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聖經
① 未來金融三問
文/肖小跑
面向未來最好的姿勢是問問題,問問題最好的態度是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問起——於是有了這篇 「未來金融三問」 。也許不太成熟,但都是我自己想了很久的問題。
1. 最有前(錢)景的地方在哪裡?
我入行時的「職場聖經」是Michael Lewis老師的 《說謊者的撲克牌》 。
書中有一段,描述他拿到Salomon Brothers債券銷售的offer,第一天去報道時的感覺: 「並不像是去上班,而更像是去領彩票獎金」 。
人生第一份工作直接拋給他了一袋子金磚——他的工資是自己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的兩倍多。教授年近50,已經站在了自己領域的頂峰;而他24歲,剛摸著山腳的第一塊石頭。
他的結論是:這個世界沒有「公平」。
1985年的華爾街是世界上最有前(錢)景的地方,Salomon Brothers是當年街上最handsome的 boy。後面的幾十年裡,「金融投行」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彌達斯,點石成金 (彌達斯的觸摸,The Midas touch) ,從華爾街到倫敦金融城到香港再到上海,它觸到的東西都會變成金子。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個行業依然是金色的——全球金融業界共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賺錢的一年。2022年也許還有更大的紅包。
但「中彩票」的驚喜感已經沒有了,《說謊者的撲克牌》、《華爾街之狼》中那些「沒有明天」的狂歡消失了,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說不出的「中年疲乏感」——明天還要面對沒完沒了的監管,和經濟學家們無時不刻不在提醒我們的「醞釀中大危機」。真正的樂趣已經不在這里了,在「別處」。
為什麼曾經的金融業界會有那麼巨大的虹吸力?
絕不僅僅是因為賺得多, 更因為它是一台能將「聰明」轉化為「金錢」的大機器 。在這里,總有人會因為解決了一個錢的難題、把一個精妙的設計變成現實、或升級成市場 游戲 高階玩家而變得富有。《大空頭》里的MBS、CDS、CDS平方、tranche、高斯定理、奇異期權這些工科天才們的傑作,雖然被貼上了「貪婪」的標簽,但誰沒有私下偷偷贊嘆過「真牛逼」?
但這已經是「過去」了。現在的並購和投行從業者,感覺就是普通打工人。而那台神奇的機器,被搬進了市值2萬億美元的加密業界。曾經投行精英的金手指,長在了幣圈、DeFi、web3開發者、和迷因NFT的「鑽石手」(diamond hand)上。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嫉妒、FOMO和的抑鬱。
所以錢景已經從金融進入了加密行業了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證據在一首唐詩里: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
和「商人」一樣, 「華爾街皈依者」其實是一個符號 ,無關領域。它代表一類特殊群體,他/她們心跳的動力來自於「波動」——茶葉、菜市場里的大蔥、股票、大宗商品、債……當然還有比特幣。他/她們有一門「手藝」,能夠承受任何波動、能適應任何錯綜復雜的市場結構。
三十年前,這個群體在大宗商品市場上享受過的所有快樂,啪,現在都沒了。驀然回首,發現快樂的影子嬉笑著,躲進了加密行業。那些在傳統市場里,被「低利率」、「監管」、「冷兵器內卷」而廢了武功的舊策略,都在這里重獲了新生。
比如高頻做市:這個在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上近乎寡頭的行業,在加密貨幣領域,羊毛遍地,就一把小手槍就可以「打著棗,吃到飽」。
還有「泡菜溢價」(泡菜溢價——每次牛市,韓國人民對加密貨幣的強烈需求 ,都會把價格推得比別國高,是為「泡菜溢價」)、期現套利、日間動量、統計套利。
一年又一年,只要人類依然是「單向度」的人,價值評價體系依然是「增長」,前(錢)景就會繼續向那些可以用杠桿和衍生品來「套現時間」的地方移動。
結局依然是卷。這便是「單向度人間」的必然歸宿。
2. 到底什麼才是「價值」?
我們都渴望得到有「價值」的資產,擁有財富。 但「價值」是什麼呢?它是真實存在的嗎?
不管你的財富成分是什麼,它們的「價值」映射在你心中,大概率都是價格標簽上那一串「數字」。 你擁有資產的「價值」,只是電子屏幕上顯示的數字。
「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對它拳打腳踢;但你仍然可以「討論」它,用它來衡量現實世界存在的意義。
哲學中的 「唯名論」(normalist)有分教:概念不是「真實存在」,只是談論「真實存在」時用的「符號」和「標簽」——除了便於邏輯推理,它其實什麼也不是。 而我們和動物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人」可以相信、思考、和討論虛構的概念,也能自己「構建」出一個世界。
「價值」也只是一個符號。你堅信的「價值」,其實是人類自己的「構建」出來的。
太抽象了。好在幣圈這個神奇的地方,經常可以給你莫名其妙的啟發。
去年最火的劇是《魷魚 游戲 》。跟著它一起爆紅的,還有一款叫做 SQUID(魷魚幣) 的項目。去年10月開始,它的價格一周內飆升了23萬倍;然後在一個月後光速歸零。
魷魚幣是個騙局。雖然這又是一場對韭菜智商的侮辱,但其中的「反跌」設計,卻奇怪地讓我明白了「價值」這件事的本質:
魷魚幣的經濟模型中有一個 「反跌」(anti-mping) 的設計。買它不難,但是「賣」需要滿足一些條件:
一句話總結:這是一款「買了就賣不出去的」東西。
此設計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把「賣」這個動作扼殺在搖籃中——當「買壓」遠遠大於「賣壓」,一周飆升23萬倍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這個案例讓我此起彼伏。 「買壓大於賣壓」 這句話太熟悉了。不管您持有什麼品類的「價值」——房子、股票、還是比特幣,每當它們價簽上的數字增加時,一定會有專家解讀:價格上漲是因為「買家比賣家多」。
這其實是一句很正確的廢話: 因為「買家比賣家多」和「漲了」是一個意思。
每個交易發生時,這筆交易中都只有一個(成交的)買家和一個(成交的)賣家。所以理論上,在某一個價格上的「買家」永遠不會多於「賣家」。而如果一個賣家都沒有,交易根本不會發生,也就不會有價格。
所以「買家多於賣家」的意思是:由於看到了某種「價值」,想 「擁有它」的熱情更高,有更多的人願意出價得到它——這曾經是歲月靜好的時代里,我們默認的常識。
而魷魚幣卻像滅霸一樣,生生地把「賣家」的人數消滅掉了一半,強制要求「買入」的數量永遠多於「賣出」——於是「價值」這件事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數字 游戲 :
只要所有人都「買」某個東西,然後齊心協力「hold」住這個東西不賣,讓「買入」的數量永遠多於「賣出」,它的價格就一定會上漲,我們就一定會發財——而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不管是jpeg文件、GameStop一樣的垃圾股票、還是狗幣,都和「價值」、「上漲」、「發財」沒有關系。
於是一個新的價值理論出現了。或者應該說是一種「 新常識」和信念 ——這種信念的名字是「鑽石手(diamond hand)」,「HODL」,以及上一篇文章(《里拉「榮譽謀殺」》)提到的(3,3)博弈最優解。
只是有一個邏輯上的小問題:如果不賣,這些」價值「就會永遠留在「紙面」上。一旦試圖變現,從「hold」陣營到了「賣」的陣營,「價值」就有可能會崩潰。
當然,除非這個東西已經有了規模效應。如果你在10年前用100美元買了一大堆比特幣,十年後的今天賣掉一兩個就可以實現財富,且「賣兩個比特幣」的動作對其當前價格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比特幣就變成了一種價值存儲。
仔細想想,世界上大部分「價值」似乎都是這么誕生的。「只能買不能賣」——可以被解讀為騙局,也可以被解讀為「需求」。而需求就是價值。
3. 貨幣體系的靈魂拷問
最後一問是來自王瑋老師的 貨幣靈魂三問 (節目全文):
信用貨幣體系,尤其是」央行—商業銀行」二元貨幣體系是人類 社會 迄今為止最合理的模型。如果顛覆掉它,用任何其他模型都回答不好三個問題。我們必須有一個「信用創造」機制,否則會陷入比通脹更悲慘的境地。
我都同意。只是: 我們是不是還要往前看?
人類 社會 已經經歷過的、以及它未來將經歷的東西也許是不同的。我們已經經歷過一個必須利用信用貨幣體系來實現人類富足、保持基本物質生活水平無憂的時代。過去幾十年,信用貨幣體系確實使地球上幾十億人口實現了物質生活保障,以至於新冠這么多年,大家大概率還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到了大概率不會再出現生存問題的階段。
如果人類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再往後,我們還需要這么大的信用程度來支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機制嗎?或者,我們已經實現了 歷史 階段性目標, 下個階段是不是不再需要信用乘數來支持發展,而是倒過來,換成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發展模式?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真的需要一種「點對點」的、信息和價值完全綁定的貨幣體系?
下個階段最理想的貨幣體系雖然還沒出現,但至少知道現在的貨幣體系是有問題的——這個世界需要多少錢?明顯是太多了。
我們已經習慣了「線性」思維,覺得一次只能有一個世界、一種形態。如果當下的體系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某種巨大問題,它才會迭代成為另一種更好的「新形態」。然後接著再往前迭代。
但是如果現實和虛擬世界開始「並行發展」呢?會不會在信用貨幣發展的同時,有另外一種「自下而上」的形態同時發展?
在我有生之年,「現實世界」大概率依然會干預到「虛擬世界」。元宇宙到底長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現實人類 社會 」里,一定可以找到鏡子。
— End —
② 全文干貨 ‖ 讀了幾百本書,我推薦這些
改變,從讀書開始。
下面是我從所有過去讀過的、還記得的幾百本書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很棒的書,每一本都是那麼的優秀,不知道花了作者多少心血才寫成。現在,讓我們撿了個便宜。
希望我推薦的這些書,能讓你的寒假更充實,讓你的思想更有趣,讓你的人生更豐滿。
由於書單量多,我就不詳細介紹了,簡單說一下推薦語就好,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擇書。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
漫威電影《鋼鐵俠》的原型,埃隆馬斯克是那種可以被無數次搬上銀幕的創業者,他的人生沒法模仿,但你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就有那種只為實現自己偉大的野心的實幹家,創業者!
度陰山的五大權謀人物傳記之三
《知行合一王陽明》
」近代中國與日本之間就差個王陽明」,王陽明也是經歷了大風大浪的聖人,龍場悟道,平定叛亂,創辦心學,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啊。
《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千萬不要讀完王陽明之後,讀曾國藩,因為你會覺得,跟王陽明比起來,曾國藩就是個「智障」。不過,他用「扎硬寨,打死仗」,硬是把湘軍打造成一支鐵的軍隊,還帶出了李鴻章,左宗棠等大人物,他的人生也是充滿大智慧的,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很值得也很有必要去學習曾國藩。
《帝王師:張居正》
我還記得那一句: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少年才子,師從徐階,和高拱關系也不錯,這本身就決定了他的前途,但他能如此流傳百年,還在於他有野心,萬曆十年,是張居正的十年。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一介草民加身龍袍,這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東西要學,你要知道,現在這么猖狂的朝鮮,就是朱元璋起的名字。不過,就像很多大佬說的,有時候走上哪條路,是被逼的,但是後期,如果沒有野心,也是不行的。
一切都是人心,一切都是人情,一切都是政治,一切都是分權
目前我准備讀喬布斯和周鴻禕的傳記,拭目以待。
《 窮爸爸富爸爸》
《小狗錢錢》
這是最適合培養財商的書籍,以淺顯的例子,闡明深刻的道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更重要的是,你要有財商,這是一種思維,很多東西在時間的發酵之下,都會變化,包括金錢。
《 創富法則》
作者秦小明是一個財商專家,金融段子手,他自創了關於財商的四個象限,不僅講財商,更講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本書不會教你怎麼賺錢,但你讀懂了本書,會更好的賺錢。
《 誰動了我的乳酪》
全書以變化為主題,圍繞著幾個小老鼠尋找乳酪的故事,很有趣,也很有道理,我們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追求穩定了,到此都在發生翻天覆的變化,所以我們要求變,謀變。
《 明朝那些事兒》
這可能是你讀過的最有趣的歷史書,當年明月的筆法很老道,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繁瑣枯燥的流水賬歷史,在他的筆下,竟然這么生動有趣,人都活起來了。
《 中國,何以文明》
本書講中國的文化,中國崛起不只是國力的強勁,不只是GDP,還有文化,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我們要懂我們的文化起源和演變,還有東西方文明的矛盾。中國近現代大文人都會稍稍覺得自己的人格有某種分裂,本質上就是東西方文化的沖突,我們這兩個文化是不兼容的。
《人類簡史》
《未來簡史》
吳曉波先生昨天評選出年度十大人物,其中就有這兩本書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之所以選他,是因為它今年的新書《未來簡史》,我不得不說這是一本神書,絕對能刷爆你的世界觀,像這種寫一本書就能顛覆全世界的人,不得不說是奇才鬼才,他的書,你不能不讀啊。
《 定位》
這是一本西方最不願意讓中國人讀到的關於商業的書籍,足以說明他的牛逼之處,可惜的是他的作者特勞特在幾個月前去世了。經典永存,這是一本經典的不能再經典的書了,任何品牌和營銷策略,都是在消費者心中佔領心智!
《 從0到1》
本書作者彼得蒂爾是矽谷的大投資家,只要是他寫的,你就不能不看!本書講創新!大多數人只能做到從1到n,做不到從0到1,因為這本質上是創新,而不是模仿。在商業領域,模仿是很難做成功的,創新往往能找到一篇藍海。
《營銷管理》
這是一本人人必讀的書,和《定位》一樣經典。我之所以學習市場營銷這個專業,就是看中:各行各業都需要營銷,一切都是營銷,營銷本質上是一種思維,一種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而《營銷管理》是營銷界的「聖經」,值得花時間好好研讀,培養營銷思維。
《 萬萬沒想到》
本書作者萬維鋼是我非常喜歡的作者,他常年定居在美國,搞物理研究,擁有理工科思維,但他又偏偏喜歡人文社科,而且讀了大量的書,知識非常淵博。最值得贊揚的,還是他的思維,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人文科思維了解歷史,兩者結合,便會釋放出大量的靈感,往往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而且,他的書思辨性和邏輯性很強,需要耐心地研讀,這本《萬萬沒想到》是他的代表作。
《 自下而上》
本書其實是萬物演變簡史,以獨特的思考方式解釋這個世界,竟然還讓作者解釋通了,神奇不神奇?我們通常理解的世界,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教育,公司等等都是,但作者就是找到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萬事萬物是自下而上演變的,人們只是在後期找理由去解釋已經演變的而已,
《 自私的基因》
本書作者的觀點有點燒腦,一切都是基因在「作祟」,基因只是寄生在生物體上,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活下去,這樣的話,人類的存在就更沒意義了,只是一個被寄生的動物而已,想想是不是覺得毛骨悚然?
《 拆掉思維里的牆》
本書作者古典是一個職業規劃師,專注人的成長,專門打破人的思維,他提出觀點:這個世界是個體崛起的時代,每個人都至少有一次機會去實現自己,但是,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沒有突破,這會大大阻礙我們的成長,這本書的觀點很值得我們深思,都是具體的問題的解析,很有參考價值。
《 稀缺:我們是如何一陷入貧窮和忙綠的》
本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帶寬」的概念,貧窮使我們忙綠,越貧窮,越忙綠,因為我們的帶寬太小,沒有存量,這本質上還是思維的問題。我們要擁抱變化,擁抱不確定性,培養思維,多做有增量的事情,慢慢積累,就會有質的變化。
木心的文字有一種靈動的魔性,往往能給你沖擊。你不得不承認,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如果你知道本書是一部世界文學史,你應該能想到它的價值有多大了。
《 平凡的世界 》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我,這里有我的故事(點擊可看)
又說到這本書了,好幾遍了吧,這是一本對我影響最大的書,因為它教會我奮斗。人活著,就不能簡簡單單地活著,必須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總不枉白活一場,我想,這就是活著的意義吧。
《 解憂雜貨店》
作者寫本書的手法很值得稱贊,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5個人的困惑,其實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內心深處早就有了答案,我們問這個問那個,也只是在尋找自己,得到支持。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明知答案,還有去做,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 追風箏的人》
本書主旨是「救贖」。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會犯錯,但作者想表達的是去轉化,去補償,進而得到救贖。不能逃避,逃避只會讓自己更後悔,更無奈。時間永遠不會停下來,但我們犯的錯的傷痕卻永遠的定格在雙方的心中,無日不在折磨著我們,但秘密終究是秘密,沒法公開。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方式,不要活得傷痕累累。
《 我把一切告訴你》( 已更新三部)
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職場小說,藍小雨的奮斗之路,彰顯了他性如烈火的性格,也凸顯出小人物的職場之路,種種過失,造就了藍小雨的江湖地位。但這不是白來的,他熬過多少夜,加過多少班,學過多少知識,這些少一個,就不會有現在的藍小雨。作者可能還有第四部哦,期待著···
《 刻意練習》
本書也是一本神書,關於學習,前幾年刷爆了我們眼球的《異類》中講過一個「一萬小時定律」:任何人只要在一個專業領域勤學苦練10000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本書就顛覆了這個觀點,它說到,只要你擺脫舒適區,一千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單純的重復,就算你練習10萬小時,也只是新手,重要的是走出舒適區。
《 好好學習》
作者成甲是一個善於總結的人,而且本書也不是講學習的,而是講認知的。作者的靈感來自於查理芒格,他講到,只要認知提升了,學習力馬上就能上去,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不錯的好書,值得一讀。
《 如何高效學習》
本書是一個赤裸裸的學霸寫的,我覺得他的「整體性學習」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閑話不多說,先看資歷:他從高中開始,放學後就幾乎不學習,盡管如此,他還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績畢業。讀大學時,他每天學習一般不超過2個小時,但他的平均成績總保持在A以上。他在家用了12個月時間,通過互聯網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學33門的計算機課程。學習時,先看目錄,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尋找各個章節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學習的效率會很高。
《 窮查理寶典》
這不僅僅是一本講投資的書,更是給我們提供了整個的思維框架,關於跨學科,關於理解世界的方法論。相信我,本書會把你的世界觀撕扯地粉碎,所以,讀此書之前,請先做好思想准備。
《 投資異類》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天使投資人王利傑的書,也是講他對世界的理解還有他成功的方法論,對於一個投資人來說,你必須要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這樣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斷,這也就要去他們要有一個總的思維框架去思考分析,所以,他們的書往往很有價值。
《 烏合之眾》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這本書,講群體行為。可為什麼我把本書放在了投資一欄?對於投資者來說,第一層次是要判斷自己在想什麼,但對於更高層次的投資者來說,你要判斷大多數人在想什麼,也就是群體在想什麼,然後你做出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投資決策,這樣往往能獲利。
《 中產階級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本書圍繞房產展開,副標題是:在你讀到本書之前,你所做的大部分投資,都在虧損。我覺得前言部分的幾十頁講的特別好,你專門可以找來看看。
《聰明的投資者》
這是一本講證券投資的專業書籍,作者是巴菲特最敬仰的老師,書中講的是價值投資策略,對於想買股票投資的人來說很有參考價值。
《 世界是紅的:看懂中國經濟的一本書 》
正如副標題所說的,看懂本書,你就能看懂中國的經濟,對於當今社會青年大學生,不懂經濟,也就不能懂這個世界。作者白雲先生的分析能力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還是那句話,輪分析能力,我只服白雲先生。
《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 》
本書講華爾街崛起的歷史,看它如何一躍成為世界金融的"心臟",如今,世界已經離不開華爾街,但我們對它的歷史卻一無所知,這多少有點不太合理吧。
本書作者是個大人物,有傳言說1929年到1933年的大蕭條就是他乾的,這多少有點聳人聽聞,畢竟是改變了整個經濟格局的大蕭條,竟然是一個人乾的?不管真不真實,足以說明他的能力,這是作者死前一段時間寫的,很有參考價值。
現在我正在讀《大而不倒》《世界是彎的》《非理性繁榮》,有點難懂,正在啃。
《 圖說區塊鏈》
《區塊鏈:定義未來金融與經濟新格局》
2017年穀歌熱搜中有一個詞:比特幣。畢竟一年時間漲了20倍的東西還很少見,到底比特幣是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還是真正能顛覆整個經濟格局的貨幣,每個人都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但我們至少要有一些專業的知識,去分析比特幣到底有沒有未來,區塊鏈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開放的智力》
作者采銅是心理學專業出身,分析能力很強,他的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想知道學習的方法,他聚焦個人成長,專業地教你如何更快的成長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把時間當作朋友》
本書作者李笑來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主要是他自稱自己是比特幣首富,擁有6位數的比特幣,之前幣圈一直有人吆喝:ICO終究還是割了韭菜,富了笑來。撇開這些不說,他的學習方法真的很厲害,牛人就是牛人,我可以這樣說,李笑來老師是對我影響最大的老師,我很推薦他的書和他的方法論。
《 向死而生》
我們的世界,不但缺少思維教育,性教育,還缺少死亡教育!本書作者是李開復,我們都知道他曾經得過淋巴癌,但後來治好了,就是治療的這段時間,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別是死亡。從那以後,他活得更豁達了,很多事情都看開了,所以,讀此書,讓我們都進行一次死亡教育。
《 瓦爾登湖》
《查令十字街84號》
這是愛書之人應該讀的,不求別的,只求內心的安寧平和,與世無爭,把世間的一切紛擾放在心外,對他們來說,讀書就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兩本書適合在深夜拜讀,用心去體驗書中的場景,你聽,風停了。
《背包十年》
《好嗎好的》
眼前不只有苟且,遠方也見得有多美好(點擊可看)
我總是說,當你迷茫的時候,就出去走走吧。本書作者小鵬就是一個職業旅行家,他說,自由與夢想,雖然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堅持,就不是空中樓閣,我希望自己能夠作為一種介質,將旅行夢想傳遞下去。你未必要成為職業旅行者,但只要還有夢想,肯為此堅持努力,就一定會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 不要等到畢業以後》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你從未真正拼過》 領英合編,偏職場
很多事情,你不能等,因為現在不做,以後更沒機會做了,比如讀張志的《不要等到畢業以後》。這是指導大學生規劃的一本書,很值得借鑒。我們努力的效果往往與努力的方法和方向有關,只有把握好前行的方向,才能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寫了這么多,有點累了,推薦了這么多優秀的書,不知道你們會不會看。但我保證:上面推薦的每一本書,我都有仔細地讀過,絕不是胡亂推薦的,因為那是對你們的不負責任!
寒假我准備讀關於政治,經濟,量子物理,人工智慧,哲學等方面的書籍,如有收獲,定會在後期分析給大家。
我是孤林問道
大二狗一枚
喜歡就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