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構成三元素

宇宙構成三元素

發布時間: 2023-09-09 00:28:05

1. 宇宙構成有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是什麼呢

現代自然科學認為,宇宙構成有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是什麼呢?是物質、能量、信息。構成宇宙最基本要素是空間和物質,時間反映了物質運動的先後次序,它們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假定有限大宇宙有一個物質的中心點發生運動,宇宙空間也就會跟著運動,如果宇宙空間不跟著運動,空間、物質、時間就不是統一的,就不存在宇宙,同樣,宇宙空間的運動,中心點也會隨之運動。我們從這一哲學思想得到一個宇宙的基本定律,任何物質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物質的運動會導致空間的運動,速度會隨著空間的增大而減少,空間的運動也會影響物質的運動。
先看看這一基本定律能否解釋一直困擾人類的宇宙難題,以太陽系為例,太陽自轉,太陽周圍的空間隨太陽轉動,九大行星只是靜止在彎曲運動的空間上,運動速度是隨著太陽周圍的空間增大而減小,太陽以及行星相對於運動空間是不消耗能量的相對靜止,符合能量守恆定律,而牛頓的理論和能量守恆定律有矛盾,星球的自轉牛頓只怪上帝蹬了一腳,而實際上空間運動速度是隨著太陽周圍的空間增大而減小,地球落在兩面運動速度不同運動空間,靠近太陽一面的空間運動速度較快,遠離太陽一面的空間運動速度較慢,較快一面的速度減去較慢一面的速度,剛好等於地球的自轉速度,同時對地球產生壓力,整個宇宙的運動空間互相疊加,對地球的運動造成影響,同時對地球產生更大的壓力,這種力就是萬有引力,可見空間運動的速度差對物體產生萬有引力,也就是加速度對物體產生力的過程,和牛頓定律中的力對物體產生加速度是統一的,也符合廣義相對論的慣性力等效萬有引力理論,也能夠清晰地解釋了萬有引力的超距作用,這是牛頓和相對論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事實上空間運動的速度差和空間彎曲的曲率.空間的疊加是產生所有宇宙自然力的原因,也就是統一場論,萬有引力和磁力實際上是同一種力,比如電子在導線中流動產生運動空間,當兩根導線電流同向時,導線之間的運動空間產生疊加,空間運動速度比導線外圍的空間運動速度快,從而產生吸引力,而當兩根導線電流方向不同向時,導線之間的空間運動速度相減,空間運動速度比導線外圍的空間運動速度慢,從此而產生斥力,有人認為這是磁力子起作用,我們清楚地知道導線中電子運動就有磁力,電子不運動就沒有磁力,難道電子運動就有磁力子,電子不運動就沒有磁力子,這是不符合物質守恆定律的。統一場論可以解釋宇宙一切問題,包括宇宙起源,了解宇宙運動的本質就會發現愛因斯坦宇宙運動和牛頓慣性運動是不一樣的,傳統上物體的運動速度是單位時間內走過的距離,當物體在引力場中或高速運動時使用牛頓力學去計算就不準確了,必須應用相對論,由於我們生活在慢速的世界很難理解宇宙,我們必須從宇宙的角度去看宇宙,而不能從人的角度去看宇宙,就可以解決所有和宇宙運動有關的問題,例如相對論認為物體在引力場中或高速運動時,物體的時間、體積、質量等參數會發生變化,為什麼 ?傳統上在慣性系中單位時間內從一點到另一點的速度為一,如果兩點之間放入第三點,速度是不會改變的,但從宇宙的角度去看速度加快了,放入的點數越多速度越快,就如從人的角度去看單位時間內我們做的事越多,辦事速度越快,宇宙運動的速度也是一樣,單位時間內運動物體掃過質點的數量越多,其速度越快,相對於運動物體,這些點相對速度也越快,這說明了質量越大的天體,其相對速度也越快,和高速運動的物體產生效應是一樣的,時間.體積.質量等參數會發生同樣的變化。在慣性系統,由於物體運動速度很慢,空間的運動速度、時間、體積、質量等參數發生的變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統一場論》
宇宙是由空間物質時間這幾個基本元素組成,空間反應物質所在的環境,環境中的物體我們稱為物質,時間是反應物質變化的連續性,而力則是物質變化的原因
首先讓我們了解空間的性質,現在物理學界主要把空間分為三個維度一維二維三維四維,我們所在的空間就是其中的三維空間有三個方向所確立,而四維空間則是在三維的基礎上多了一條時間軸,
讓我來做個比較比如說螞蟻是以氣味感知世界的,它認為這個是界是平面的,而我們是以光的折射來建立世界的模型,所以我們認為世界是三維,那麼我們那麼確定我們所在的空間一定是三維世界嗎,我們知道螞蟻感知不到三維世界是因為螞蟻感官的局限性,那我們的感官難道是萬能的么,我們對外界事物90%是靠眼睛觀察的,那麼它沒有一定的局限性么,如果光反射不了或者速度大於光那我們便觀察不到了,這樣的例子也到處存在著,比如引力磁場慣性黑洞,這些我們都不是靠光感知到的,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三維世界,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愛因斯坦說過「不存在沒有物質的能量,也不存在沒有能量的物質。」而在「真空」環境中壓力還是存在著的,也就是說「真空」中也存在著物質,而且它們粒子結構更為基本,密度更大,光的波粒二象性也正是因為穿透不了這些粒子做的繞粒子運動,我們的宇宙也正是因為這些粒子場交織在一起所形成,它們之間並不直接影響而是帶動對它們產生阻力的物質運動,就像水流帶動氣泡一樣,所以稱它們為「粒子暗流」。
我們之所以能以每秒29.79KM與地球一個軌道,在自轉軌道沒被甩出,光靠引力產生的重量明顯不合理,而是因為「粒子暗流」帶動了我們比如說誇克,再由誇克傳到質子,再由質子傳到原子,再由原子傳到分子,再由分子帶動我們,對我們產生了慣性質量,所以引力質量並不等於慣性質量,在同一慣性系物體的慣性質量並不顯現,只體現引力質量,如果慣性質量等於我們的引力質量,也就是說光靠我們的體重來維持公轉自轉的速度,那麼1秒後我們將在地球後29.79公里處,所以物質的慣性質量並不等於引力質量。
那麼引力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物體的質量決定引力的大小,而恆星與我們都是原子結構所以對我們產生壓力的都是同一種粒子,而隨著地表以下這種結構更為密集所以壓力會把我們往下壓,幸好有大氣層緩沖了這種壓力,地表與我們的支持力大於它對我們的壓力,形成引力。所以當物質之間的壓力大於它們的支持力那麼引力便產生了,物體的質量與壓力成正比。
那麼磁場是什麼呢,磁力是由電子運動產生的,我們做個假設,在水池中,有兩個壓力相等的乒乓球團,突然一個乒乓球團的乒乓球少了一個(正電),而另一個乒乓球團卻多了一個(負電),那麼水便會把這個乒乓球壓到少了一個乒乓球的乒乓球團中(電子運動)當這一數量不斷上生,頻率不斷加大,那麼水便會對乒乓球轉移的這一路徑產生頻率壓強,這便是磁場,
電弱統一以成定局,而強力是將原子核保持穩定的力,所以也稱核力,那麼再讓我們回到水池,這個水池現在成為一個立方圓而水池的壓力從外到內加大,水池中有足球,網球,而足球與足球之間水的支持力大與壓力,而在水池的中心,卻有一個相當密集的結構其質量占水池的99.95%以上,而體積卻只佔這個水池的幾千億分之幾,我們知道質量與壓力成正比所以這便是核力,
那麼以上理論能否解釋黑洞呢,我們知道恆星是由大質量天體因承受不住自身的引力坍塌形成的大密度天體,那麼我們知道了質量其實等於壓力,所以是恆星因為質量的增大它的結構卻沒有變化,當恆星的結構承受不住這種壓力時恆星將會破碎,有可能行成更為密集的天體,但這並不是黑洞,當恆星爆炸時因為粒子結構的破碎空間加大外部的粒子會來填充,但在恆星自旋粒子的帶動行成了一個「粒子旋渦」它內部的壓力從大到小,所以被它吸引的物質結構便會不斷的被分解形成更基本的粒子結構,在黑洞的中心,因為這些粒子因為被黑洞分解所以不會受到黑洞的影響,便會以輻射的形式逃脫,當這個「粒子旋渦」的能量消耗代近,那麼粒子將會覆蓋黑洞,產生爆炸,所以黑洞並不是天體,它並不具有穩定的結構,而被吸引進的物質也並不是進如四維空間而是被分解成更基本的粒子。
一方之言 不過當人們統一四力以後面對的是更復雜的平均力 當人類了解後便可以對現在觀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

2. 構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

「宇宙」一詞,最早是由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提出。他認為:「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宇指的是無限空間,而宙指的是無限時間。所以合起來,「宇宙」就是在空間上沒有邊際,時間上沒有始終,按客觀規律運動的物質世界。這樣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構成宇宙最基本要素是空間、時間和物質,物質就不用說了,沒有物質也就談不上宇宙之說,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寄託,而時間是物質運動先後次序的反映,它們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說,在無限大的宇宙中有一個物質的中心點發生運動,那麼宇宙空間也就會跟著運動;如果宇宙空間不跟著運動,空間、物質、時間就不是統一的,也就不存在宇宙。同樣,宇宙空間發生運動,中心點也會隨之運動。

從這又上升到哲學范疇:任何物質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物質的運動會導致空間的運動,速度也會隨著空間的變化而改變;反之,空間的運動同樣會帶動物質。這也是宇宙學的一個基本定律。宇宙到底有多大?根據我們人類的預測,宇宙應該是無限大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宇宙是人們常說的宇宙,是指容納所有一切包括星球星系在內的一個空間。

但是,在天文學領域所說的宇宙又是另一個概念:在天文學會人的眼裡,宇宙指的是目前所能探測到的最遙遠的那個星體的距離,是狹義上的「宇宙」。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講,宇宙包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宇宙中有數以萬計的大大小小的銀河系組成,它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那麼,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大家不妨來算算吧。

首先從我們熟悉的地球說起,地球對於人來說,算得上是很龐大的了,它的平均半徑有6371.2千米,但比起太陽來,它只有太陽半徑的1/109。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把地球一樣大小的球體一個挨一個排起隊來,從太陽排到太陽系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現已不作為行星)大約需要50萬個地球,你想太陽系該有多大。但太陽系並不代表宇宙,它僅僅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恆星。在龐大的銀河系裡,大約有1000多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有的恆星直徑甚至比太陽還大幾千倍以上,可想而知銀河系的巨大,從銀河系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就連速度最快的光也要走上二十億年。但是我要說銀河系還不算最大,因為今天已經發現了數10億多個和銀河系同樣龐大的天體系統,名叫「河外星系」。宇宙的大是驚人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

依目前的觀測結果,天文學家使用高倍射電望遠鏡,搜索到了2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天狼巨星,這是目前人類能確實掌握的最遠的星體,也是人們認識宇宙的最大范圍。當然,它還不是宇宙的實際邊緣。宇宙將會在我們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呈現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但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觸到它的邊緣。

3. 宇宙的元素組成成分是

碳?不對吧,碳是組成有機物的基本元素。宇宙的基本組成元素是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宇宙最多的元素是氫和氦這是因為:宇宙大爆炸後基本粒了之間發生猛烈撞擊,中了熔入質子形成了氦核。這個過程延續了大約三分鍾,直至所有的中子消耗殆盡為止。有約22%質量的物質聚合成氦核,餘下的物質幾乎為沒有聚合的質子,即氫核,僅有十萬分之幾屬於同位素氦3和氘,百億分之幾歸之於鋰。原始星雲形成。

4. 宇宙是由哪幾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當然這個答案具有傳統的觀點。
宇宙的四個要素是時間、空間、物質和權。其中時間和空間就不解釋了。物質這個要素包括:實體物質,如石頭、水、星球、基本粒子等;還包括虛體物質,如各種形式的能量(磁能、熱能等);第四基本要素是權,這個權的意思就是。時間、空間、物質這三個要素的有一個基本的屬性,那就是尺度,如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物質尺度。尺度就是多少的量。宇宙第四個要素是權。權的定義是「在尺度空間內和尺度時間上,使尺度物質做物質運動的,」在這四個基礎上,宇宙的本質就是物質運動。物質運動衍生生命(及意識體),因此,權這個基本要素要相應的衍生出來。所以權以意識體「如人類這種高級智慧生命體」為分界點,使宇宙就有了「客觀、主觀」,權就被分為「機械權」和「意識權」。機械權帶有客觀性,意識權帶有「主觀性」。這就能解釋宇宙具有「矛盾統一」這個屬性。意識權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政治權利」。因此政治權利是機械權衍生出來。物質運動衍生意識,就有主客之分,主客之分,就有了心論和物論(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是物論),人類世界就有了「東西方」「東方國家」、「西方國家」這些傳統的哲學概念和現象。這個很復雜。只是解釋到這里。如果感興趣,可以聯系我探討,我正在編寫這方面的論文和著作。

5. 構成宇宙的四個基本元素是什麼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水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氣元素: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進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說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綜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氣、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形象化(象數派):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將四元素形象化,用幾何觀點看待,認為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 四元素說的發展: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對應於正十二面體。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這個思想體系有效的支撐了地心說。
歷史起源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 四元素說
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煉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運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干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也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後來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才讓我們逐步看清物質的真實面目。

爭議一
四元素學說滲透進了西方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據此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它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黏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西方傳統醫學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與中國傳統醫學很相似。 第一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的學者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公元1627~1691)。他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可以視為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四體液學說的壽命還要長一些,直到19世紀還有很多醫生相信,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才遭到了徹底的否定。現在西方學界實際上已無人還相信四元素學說,但是在民間還有人信奉,例如星相術仍然把它當成理論依據之一。 四元素說其實並不是很離譜,可以把它看做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但是那畢竟只是古人對世界本源的一個充滿臆想的樸素看法,不管其體系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在現代科學興起後,在西方就被無情地拋棄。現代實證科學也有很多弊病,因為實證科學需要對宇宙規律實現全部枚舉的時候才能是完美正確的,但人類的實踐遠遠不足!幾百年所形成的實證科學觀已經對地球形成了深刻的傷害,同時形成的人類新價值觀對世界乃至人類本身的資源掠奪已經觸目驚心。世界的和諧已經被人類的新型無知所摧毀!樸素的元素觀盡管粗陋,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是值得遵循的。人從屬於這個宇宙,而不是背天換地成為宇宙的主宰,這才是人類保存之道! 爭議二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倡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例如卜卦、風水、中醫)樹立為「東方科學」,以與被稱為「西方科學」的現代科學相對抗。「東方科學」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的。「東方科學」在國際上沒能獲得承認的原因,據說是由於西方人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其實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經流行過類似陰陽五行的學說,統治西方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那就是源自古希臘哲學的四元素學說。這個思想體系非常精緻、巧妙而龐雜,其「博大精深」的程度絲毫不比陰陽五行說遜色。 這個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釋自然現象的人,並提出了這么一個大問題:物質歸根結底是由什麼構成的?他猜測宇宙萬物都是由同一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那就是水。 其他古希臘哲學家都跟著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分別給出自己的答案,連師生都會為此互相吵架,真正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例如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則認為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那位留下了「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一名言的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爭議三
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對此來個兼容並包,綜合了前人的這些看法,再添加「土」,就有了水、氣、火、土四元素。特別看重幾何學的柏拉圖(公元前427~347)把四元素幾何化,認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 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多了這一第五元素,各種元素倒是可以和各種正多面體一一對應了。不過亞里士多德不像他的老師那樣痴迷幾何學,對這種做法並不感興趣。 亞里士多德把四元素學說發展成了一個能自圓其說的體系,看上去很迷人。例如,這個學說能解釋為何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井然有序: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 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兩兩互相對立的原始性質才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冷-熱、干-濕。不同的元素是由這些性質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火是熱加干,氣是濕加熱,水是冷加濕,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把水加熱,水中的冷被熱取代,水就變成了氣。
社會影響
四元素學說對西方傳統學術影響極其深遠,以西方傳統醫學為甚。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類似,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在病症看視方面,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粘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其中處方配製方法與中醫相似,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昌明,人們開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英國化學家波義耳(1627-1691)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 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被視為近現代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但四元素說仍被星相術當成理論依據之一,在現代科學觀中仍有將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的看法。

6. 宇宙由什麼元素組成

宇宙中主要元素是氫,佔比大約為75%,其次是氦,佔比約24%。其他元素只佔不到1%。
在天文學中,把除氫和氦以外的所有元素都叫重元素。
宇宙中所有的氫和絕大部分氦是在宇宙大爆炸中形成的,少部分氦和所有重元素都形成於恆星內部。其中從第3號元素鋰到第26號元素鐵,是在恆星核聚變反應中形成的。鐵以後的各種元素是在超新星爆發中形成的。也因此,越重的元素,在宇宙中的豐度也越小。

熱點內容
比特幣有籌碼的平台 發布:2025-08-11 18:27:35 瀏覽:5
2019年3月份比特幣走勢 發布:2025-08-11 18:10:28 瀏覽:862
doge鏈接在線 發布:2025-08-11 17:58:56 瀏覽:508
qq上的小表情doge 發布:2025-08-11 17:57:54 瀏覽:955
萊特幣中國怎麼注冊 發布:2025-08-11 17:44:55 瀏覽:744
互聯網的盡頭是元宇宙嗎 發布:2025-08-11 17:43:31 瀏覽:905
元宇宙可以為我們提供什麼 發布:2025-08-11 17:37:00 瀏覽:732
新華社發文探討元宇宙 發布:2025-08-11 17:33:17 瀏覽:933
區塊鏈搶購技術 發布:2025-08-11 17:30:25 瀏覽:331
那隻活在表情包里的柴犬doge 發布:2025-08-11 17:19:53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