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的三種元

宇宙的三種元

發布時間: 2023-11-20 00:06:18

❶ 宇宙是由哪幾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當然這個答案具有傳統的觀點。
宇宙的四個要素是時間、空間、物質和權。其中時間和空間就不解釋了。物質這個要素包括:實體物質,如石頭、水、星球、基本粒子等;還包括虛體物質,如各種形式的能量(磁能、熱能等);第四基本要素是權,這個權的意思就是。時間、空間、物質這三個要素的有一個基本的屬性,那就是尺度,如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物質尺度。尺度就是多少的量。宇宙第四個要素是權。權的定義是「在尺度空間內和尺度時間上,使尺度物質做物質運動的,」在這四個基礎上,宇宙的本質就是物質運動。物質運動衍生生命(及意識體),因此,權這個基本要素要相應的衍生出來。所以權以意識體「如人類這種高級智慧生命體」為分界點,使宇宙就有了「客觀、主觀」,權就被分為「機械權」和「意識權」。機械權帶有客觀性,意識權帶有「主觀性」。這就能解釋宇宙具有「矛盾統一」這個屬性。意識權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政治權利」。因此政治權利是機械權衍生出來。物質運動衍生意識,就有主客之分,主客之分,就有了心論和物論(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是物論),人類世界就有了「東西方」「東方國家」、「西方國家」這些傳統的哲學概念和現象。這個很復雜。只是解釋到這里。如果感興趣,可以聯系我探討,我正在編寫這方面的論文和著作。

❷ 構成宇宙的四個基本元素是什麼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水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氣元素: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進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說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綜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氣、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形象化(象數派):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將四元素形象化,用幾何觀點看待,認為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 四元素說的發展: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對應於正十二面體。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這個思想體系有效的支撐了地心說。
歷史起源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 四元素說
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煉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運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干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也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後來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才讓我們逐步看清物質的真實面目。

爭議一
四元素學說滲透進了西方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據此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它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黏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西方傳統醫學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與中國傳統醫學很相似。 第一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的學者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公元1627~1691)。他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可以視為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四體液學說的壽命還要長一些,直到19世紀還有很多醫生相信,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才遭到了徹底的否定。現在西方學界實際上已無人還相信四元素學說,但是在民間還有人信奉,例如星相術仍然把它當成理論依據之一。 四元素說其實並不是很離譜,可以把它看做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但是那畢竟只是古人對世界本源的一個充滿臆想的樸素看法,不管其體系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在現代科學興起後,在西方就被無情地拋棄。現代實證科學也有很多弊病,因為實證科學需要對宇宙規律實現全部枚舉的時候才能是完美正確的,但人類的實踐遠遠不足!幾百年所形成的實證科學觀已經對地球形成了深刻的傷害,同時形成的人類新價值觀對世界乃至人類本身的資源掠奪已經觸目驚心。世界的和諧已經被人類的新型無知所摧毀!樸素的元素觀盡管粗陋,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是值得遵循的。人從屬於這個宇宙,而不是背天換地成為宇宙的主宰,這才是人類保存之道! 爭議二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倡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例如卜卦、風水、中醫)樹立為「東方科學」,以與被稱為「西方科學」的現代科學相對抗。「東方科學」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的。「東方科學」在國際上沒能獲得承認的原因,據說是由於西方人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其實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經流行過類似陰陽五行的學說,統治西方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那就是源自古希臘哲學的四元素學說。這個思想體系非常精緻、巧妙而龐雜,其「博大精深」的程度絲毫不比陰陽五行說遜色。 這個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釋自然現象的人,並提出了這么一個大問題:物質歸根結底是由什麼構成的?他猜測宇宙萬物都是由同一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那就是水。 其他古希臘哲學家都跟著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分別給出自己的答案,連師生都會為此互相吵架,真正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例如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則認為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那位留下了「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一名言的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爭議三
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對此來個兼容並包,綜合了前人的這些看法,再添加「土」,就有了水、氣、火、土四元素。特別看重幾何學的柏拉圖(公元前427~347)把四元素幾何化,認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 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多了這一第五元素,各種元素倒是可以和各種正多面體一一對應了。不過亞里士多德不像他的老師那樣痴迷幾何學,對這種做法並不感興趣。 亞里士多德把四元素學說發展成了一個能自圓其說的體系,看上去很迷人。例如,這個學說能解釋為何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井然有序: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 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兩兩互相對立的原始性質才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冷-熱、干-濕。不同的元素是由這些性質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火是熱加干,氣是濕加熱,水是冷加濕,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把水加熱,水中的冷被熱取代,水就變成了氣。
社會影響
四元素學說對西方傳統學術影響極其深遠,以西方傳統醫學為甚。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類似,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在病症看視方面,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粘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其中處方配製方法與中醫相似,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昌明,人們開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英國化學家波義耳(1627-1691)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 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被視為近現代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但四元素說仍被星相術當成理論依據之一,在現代科學觀中仍有將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的看法。

❸ 宇宙中的基本元素如何形成

你是否知道,我們身體肌肉里的碳,骨骼中的鈣,血液里的鐵,DNA中的磷……以及周邊的一切都是來自太空的獨特元素。要想了解這些元素,必須知道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我們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元素的形成是恆星演化(Evolution of stars)的結果。大爆炸學說的框架是由美籍俄裔物理學家伽莫夫(George Gamow)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的,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Fred Hoyle)提出了恆星演化的理論。

一、宇宙中輕元素(氫、氦)的形成

如果大爆炸理論正確,那麼大爆炸後空間迅速膨脹,物質密度和溫度都迅速下降。當宇宙溫度降到10MeV以下(大約幾百億度),質子和中子開始在空間中大量地產生。所謂氫原子核,其實就是質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宇宙在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最輕的原子。隨著硅被耗盡,恆星的核能失去了來源,因為鐵鎳核不能自發聚變成更重的元素。頃刻間,恆星核心坍縮為一顆中子星,外殼(恆星的大部分質量集中於此)將會以爆破的姿態進入太空,這就是令人恐怖的超新星爆發(supernova explosion)。如果我們把這顆恆星切開,看起來就像一個洋蔥。其核心是鐵和鎳,但不是固體金屬的形式,而是氣體,並處於極高的密度和溫度水平。包圍在鐵鎳核外的是硅和硫的殼層,往外是氧、氖和鎂的殼層。再往外依次是氧、碳、氦和氫的殼層。雖然此時大部分的氫已經被吹到了太空中,但在殼層之間,低溫的核聚變反應仍然在繼續。這顆恆星“洋蔥”充滿了核能。

三、科學給我們講的故事

被星風吹到太空中,在行星狀星雲里,以及通過超新星爆發,元素以這些方式進入星際空間。小部分重元素,比如銅、鋅、金、銀、鉑、鈾等在超新星爆發後或者在中子星的災難性碰撞中被創造出來。

開頭提到的我們的身體,包含了許多的重元素,比如,碳、氧、氮、鈉、鈣、磷、鎂和鐵等。所有這些元素在宇宙誕生至今的138億年中、在恆星的內部被“製造”出來。它們只佔宇宙原子總質量的約1%,但卻影響重大。

這便是科學給我們講的元素形成的美妙故事。我們周圍的一切,包括人類自身,都是遙遠的恆星核聚變形成的。我們與恆星緊密相連,並與宇宙同在。

❹ 宇宙次元論中的三元一體什麼意思啊

三元,在道教教義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經典產生的源流,隋唐以後又衍化

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節日的名稱,延續至今。

道家著作原無「三元」之說,但是古歷法家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年、月、日之始,稱

三元日,因為此日為「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此「元」當系開始之意。古術數

家以六十年為一甲子,第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一百八十

年為「天地一變」之周始,合稱「三元」,此「元」又是單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統」神學思想,稱:「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時尚無三元之說。《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引《典略》稱五斗米道「請

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也未將三官和三元聯系在一起。

大約在北周末年成書的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中,「三元」一詞才見著錄。該書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檢布經》稱,受佩「三元玄壇玉檢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該經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類,全稱《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該經所稱「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檢檢天大錄、中元玉檢檢仙真書、下元玉檢檢地玉文。附有《三元內存招真降靈上法》,

其內存之神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個女兒,紫素元君、黃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稱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並非指天地水三官。《無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齋品》,認為從道之人「生長流俗,五神諍競,塵深罪穢,永不自覺,

與罪同長,山海彌積,前生至今,不知緣來,凡以幾劫,逮及今日,罪結天地,在何簿

目,為三官執舉,拘逮地役,雖自修厲而無感徹,真靈不降,眾魔所伐,致思念不專,

五神飛越,常恐一旦歸命幽壑,彌淪萬劫,終天無拔」,因此必須以三元大慶吉日,

「清齋燒香,首謝前身及得今日積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億罪兆過」。據此,南北朝時期已開始將「三官」和「三元」聯系在一起。

唐初編成的《藝文類聚》卷四「七月十五」條稱:「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

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

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

眾苦,得還人中。」《藝文類聚》所稱道經乃《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類。該經有題解和注釋,作者不詳。注稱:「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為萬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題解稱:「一切眾生,生死命籍,善惡簿

錄,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

檢勾。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統攝。」在《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

中,敘述更細,稱天官有三宮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宮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宮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宮九府一百二十曹,專司記載人的生死和功過,「責役考對,

年月日限,無有差錯」。該經還稱:「人身中亦有三宮六府百二十關節,三萬六千神。

人身行惡,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則度其仙名。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響相應乎自然也。」這就將

天神和人身之神聯系起來,成為對於人的善惡行為的監察系統。

宋代張君房編撰的《雲笈七籙》卷五十六《元氣論》稱:

「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

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將人體的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說法。

《參同契》稱「含精養神,通德三元」。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注「三元」為「上中下

之三田也」。宋曾慥編撰的《道樞》卷三十有《三元篇》,其「三元」所指「上元者,

首以上屬焉;中元者,首之下臍之上屬焉;下元者,臍之下腰之上屬焉」。「人有三元,

三元塞則六氣亂矣」;「三元之中,中元其最尊者也」;「上氣入既足,若動而不動於

恍惚之間,自然結成寄於氣海,故中元注於下元之珠,元氣斯定矣。中元者,陽也,雄

也;下元者,陰也,雌也」;「中元守乎下元,左白右黑,合而為一」;「外氣不入,

內氣不出,與天地同和,其壽無涯焉」。張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

三元八卦豈離壬」句,董德寧注稱:「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

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為精氣神之三物也。」這就將內丹修煉同道教教義中的宇宙生成

理論聯系在一起了。現代道教著名學者陳攖寧還在《黃庭經講義》中稱「三元」為元精、

元氣、元神。

另據《雲笈七籙》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元」又有宇宙和道教經籍起源的意

思,稱「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

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

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三元中又分別化生出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

三君分別居於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各為道教教主,即

三洞之尊神。「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

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由此衍生

出道教三洞系統以及包括其中的各種道教經籍。

熱點內容
gec微型雲礦機買不了 發布:2025-05-16 21:35:51 瀏覽:780
幣圈凍卡原因 發布:2025-05-16 21:35:46 瀏覽:828
比特幣國外的概況 發布:2025-05-16 21:24:19 瀏覽:310
z9mini礦機挖什麼幣6 發布:2025-05-16 21:23:14 瀏覽:750
數字貨幣交易所打包 發布:2025-05-16 21:23:08 瀏覽:275
以太坊的幣怎麼挖 發布:2025-05-16 21:20:18 瀏覽:623
gpu與cpu哪個算力強 發布:2025-05-16 21:17:25 瀏覽:472
被相親網站騙做數字貨幣 發布:2025-05-16 20:55:00 瀏覽:738
trc20怎麼轉trx 發布:2025-05-16 20:46:24 瀏覽:139
以太坊擼貓 發布:2025-05-16 20:21:52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