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陳睿元宇宙
⑴ B站陳睿:元宇宙內容生產者將成為一種職業,元宇宙有什麼內容
元宇宙就是一種新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式,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形態的互聯網,將會把現實和虛擬結合在一起。
元宇宙另外一個作用的話,其實是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分身,就是比如在這種日常工作當中有很多壓力,這樣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包括滿足,元宇宙對於現在只是概念,還不能應用,因為技術還達不到要求,元宇宙需要相應的設備,這些設備還不能夠普及到每個人,沒有多少人能參與到這場游戲當中,那麼也不能算是形成宇宙,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是在計算機普及之後,元宇宙也同樣如此,等到設備普及且相關技術完善之後才能夠讓元宇宙變成現實。
⑵ 內容創作生態如何鏈入元宇宙
內容創作生態鏈入元宇宙,以B站為例,解析了其轉型與布局。陳睿以二次元作為切入點,構建創作者生態平台,順應元宇宙發展趨勢。B站從最初的動漫愛好者社區,逐步發展成為用戶量超3億的視頻平台,歷經三次轉折:公司化運作、IP正版化與內容破圈,目前正邁向商業化階段。
元宇宙與創作者經濟相結合,B站通過區塊鏈技術為內容確權,發布NFT,豐富元宇宙數字內容,測試虛擬人養成計劃,旨在構建元宇宙中的創作者生態。B站的業務現狀與用戶數據表現出強勁增長,收入結構以增值服務為主要來源,同時保持用戶數量與使用時長的穩定增長。
在元宇宙布局方面,B站以創作者生態為基礎,打造高能鏈進行內容確權,發布NFT豐富元宇宙內容,孵化虛擬人物創建元宇宙社交,並通過投資布局業務形成元宇宙閉環。B站的競爭力主要在於「二次元」核心競爭力與業務領域的多元化發展,通過漏斗形商業模式追求長期價值實現。
然而,B站面臨社區商業化落地執行難度較大與效率較低的問題,尤其是在深入UP主和圈層構建商業模式方面。資源分配與垂直領域競爭成為發展的瓶頸。綜上所述,B站通過元宇宙布局與商業模式創新,努力構建自身獨特的創作者元宇宙生態,但仍需面對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困境。
⑶ 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
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
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於近日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而在近期的多個跨年晚會上,虛擬人成為全場的矚目焦點,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
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1
1月6日,位元組跳動投資了「李未可」。這個「李未可」並不是一個真人,而是一個虛擬人。
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筆虛擬賽道上的融資。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李未可」這個IP隸屬於杭州李未可有限公司,成立時間不過半年。
本身虛擬人物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從第一個虛擬歌手「初音未來」於2007年出道算起,這個賽道也已經是一個15年的老行業了。只不過,後來隨著AR、VR技術的成熟,二次元的虛擬人物開始變得更加立體、真實。
比如,洛天依就曾登上了202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柳葉熙」幾乎一夜之間爆紅,靠著兩分多鍾的視頻,一夜漲粉450萬。
對於虛擬人物的應用,並不只停留於娛樂。前段時間,虛擬學生華智冰正式加入了清華大學的學堂;微軟小冰的虛擬人N小黑可以連續70天播報《每日經濟新聞》;央視也宣布會在冬奧會上用虛擬主播播報新聞。
尤其是在元宇宙這把虛火的加溫下,虛擬人更是一下子涌進了現實世界。
破圈進行時
虛擬人物發展的最為成熟的是泛娛樂偶像領域。2007年,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誕生。
當時的虛擬偶像的內核其實就是一個聲音合成軟體,因此盡管可以看到初音未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設與形象,但對資深粉絲來說,最有辨識度的還是她的嗓音。
初音未來一面世就引爆了全球范圍內的二次元粉絲,在多國舉辦的演唱會座無虛席。大部分人哪怕不了解她,也知道當年破圈的那首《甩蔥歌》,如今在日本彈幕網站niconico上點擊量已破千萬。
這個二次元少女偶像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真人偶像。初音未來已經在中國舉行了多次巡演。上個《初音未來GALAXY LIVE 》巡演系列,就曾走過了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現在的初音未來已經坐擁全球6億粉絲,身價已經超過百億日元。
初音未來的成功讓國內也想如法炮製出自己的虛擬偶像。2012年7月,洛天依正式發布。她和初音一樣,仍然是以VOCALOID系列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製作的虛擬形象,出道後的發展也以唱作歌曲為主。在2016年登上湖南跨年演唱會的舞台,第一次出現在了主流視野。2021年亮相春晚節目,更是將曝光度推至頂流。
隨著時代發展,虛擬偶像也衍生出了新的方式:通過面部捕捉、動捕技術將真人投射到虛擬形象上,屏幕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包括對話都完全出自真人。
這也是目前最火熱的一種模式,粉絲們形象地將虛擬形象稱作「皮套」,而背後的扮演者則是「中之人」。在國外主要以vtuber(虛擬主播)的群體存在,傳到國內後則逐漸開始產業化與偶像團體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樂華娛樂旗下虛擬偶像女團「A-SOUL 」。
A-SOUL於2020年11月以「樂華娛樂首個虛擬偶像團體」名義出道,成員由五個虛擬女孩組成,每個形象背後都有專屬的中之人扮演。
出道僅僅十個月後,五位成員賬號的微博、B站粉絲數均超百萬。團長貝拉更是在2021年7月16日的生日會直播中,達成了萬艦成就,創下了虛擬主播區第一位、B站歷史第二位萬人艦長的紀錄。
去年12月11日,A-SOUL在B站舉辦了開播周年慶直播。預熱活動的聲勢堪比流量明星:北上廣杭等各大城市的繁華區都點亮了大屏,循環播放五個女孩的宣傳視頻。直播當天,預約人數超過12萬,在B站全程熱度保持1000萬人氣值以上,峰值達到1200萬,當晚直播熱度登頂全站直播榜。
在短視頻平台上,虛擬偶像也已經有了爆火的趨勢。去年10月31日萬聖夜,一個名叫柳夜熙的虛擬美妝博主發布了第一條抖音視頻。隨即7天漲粉400萬,引發了人們對於虛擬偶像作為KOL的熱烈探討。
不論是直播、短視頻還是官方舞台,虛擬偶像都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了大眾視野里。
商業化初嘗試
從現狀看,虛擬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正在被不斷嘗試。目前大部分虛擬形象的變現渠道還只是直播與品牌合作。
在B站12周年慶上,CEO陳睿提到,在過去的一年裡共有超過32000名虛擬主播在B站開播,同比增長40%,虛擬主播已經成為B站直播領域增長最快的品類。
B站上開通艦長198/元一個月,連續包月價格也要138元。真金白銀的打賞金額比單純粉絲、彈幕數量要更能體現主播的價值。根據二次元數據平台 vtbs.moe 抓取的數據,過去一年,B站用戶針對虛擬偶像的訂閱打賞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50%。
去年7月16日,A-SOUL的隊長貝拉在B站舉辦了自己的生日會直播,當時A-SOUL全員在B站僅僅直播了半年多,貝拉也只有25萬的關注。但就在生日會當晚,大量粉絲湧入直播間瘋狂氪金,令貝拉直接達成萬艦成就,相當於每25個關注里就有一位粉絲給貝拉充值了艦長。
據相關網站統計,在近三個小時的直播中貝拉一人就創造了233萬禮物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B站上也僅有四名主播達成了萬艦成就,虛擬偶像就佔了其中兩名。千人艦隊主播排行榜下,前二位置也被虛擬主播同時牢牢占據。
在品牌合作上,虛擬偶像也表現出了潛力。
老牌虛擬偶像洛天依,2020年亮相淘寶直播間帶貨,觀看人數270萬,近200萬人打賞互動。據參與商家稱,一個直播坑位費就要高達90萬。而目前普通帶貨主播的坑位費一般在幾萬到幾十萬,相比之下洛天依已經堪稱帶貨身價頂流——要知道羅永浩直播首秀坑位費都只是60萬。
各大品牌把虛擬偶像視作了金字招牌。肯德基老爺爺搖身一變成為虛擬「酷大叔」,在ins收割137萬粉絲的心。
國內茶飲品牌奈雪的茶推出虛擬形象大使「NAYUKI「,通過虛擬品牌形象開直播宣傳產品,據報道72小時斬獲GMV 近2個億,而這相當於奈雪的茶全國門店近一周的銷量。
虛擬偶像的火熱也帶動了整條產業鏈的上下游。據了解,一些主打動捕技術、AI技術的科創公司,在2021年集中迎來了一批融資潮。除了位元組跳動之外,bilibili、紅衫資本、順位資本等知名資方都爭相入局。
據艾媒咨詢預測,2021年中國虛擬偶像的核心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62.2 億元,帶動周邊市場規模達到 1074.9 億元。
各家大廠也紛紛在娛樂之外的領域布局。2021年11月,央視第一個手語AI主播正式亮相。她將從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始,全年無休,為聽力障礙群體做好報道。動作精確,實時傳譯加上不用休息,這就是虛擬人物對現實工作最重要的補充。這款登陸央視的虛擬主播,便是由網路智能雲的「數字明星運營平台」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萬科也把去年的最佳新人獎頒給了首位數字員工崔筱盼。這名虛擬員工於2021年2月1日正式「入職」,在系統演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學會了如何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以遠高於人類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她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更是達到91.44%。
虛擬人的市場價值還在被慢慢發掘,各方都在不斷嘗試他們在商業上新的可能性。
虛擬偶像的現實困境
虛擬偶像的發展看似順風順水,但背後仍然存在一些局限與問題。
在今年B站舉辦的一次線下漫展中,A-SOUL的展台人滿為患,狂熱的粉絲跟著屏幕中的偶像大合唱,甚至發出了「下一站是鳥巢」的呼聲。能夠登上鳥巢,意味著真正得到了主流的認可。
然而,在7月17日的樂華家族演唱會里,和王一博、吳宣儀等現實流量明星同台演藝時,A-SOUL卻遭到了場下觀眾「尬」「下去」的噓聲。
普通觀眾對於只能在屏幕上載歌載舞的小人似乎並不感冒。A-SOUL粉絲們憤慨,不解,也有些泄氣,他們中不少人開始明白被大眾看到與被大眾認可,依舊存在距離。
不可否認虛擬偶像如今的活躍,但普通觀眾們對他們的接受度與粉絲轉化率如何,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虛擬偶像的製作運營成本要比一般人想像的高出不少。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及業內人士在向36kr采訪時透露,國內單支虛擬偶像單曲的製作成本便高達200萬元;一場全息虛擬演唱會的成本更是在 2000 萬左右。而作為對比,薛之謙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一首單曲製作成本為100萬左右;鳥巢體育館的日租費450萬,一場全息虛擬演唱會的錢可以開四天。
盡管虛擬偶像背後大多有著資本巨頭撐腰,如A-SOUL背後的位元組跳動、騰訊旗下也有」無限王者團「......但如此昂貴的燒錢模式也造成入局門檻高,商業閉環難的問題。
另外,虛擬偶像就真的不會塌房嗎?
悠哉君(化名)是名職業畫師,算是二次元圈子裡的老人。他向鋅財經表述,現在的虛擬偶像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虛擬背後的那種真實。
「現實生活這么累,總有需要傾訴壓力的出口。身邊你能找到每天隨時隨地可以無話不談的對象嗎?就算有也不好意思說出口。但在虛擬偶像的直播間里,每個人都戴著面具暢所欲言。同時也可以收到真情實感的建議,因為主播說白了也是披著皮套的真人。」
這種虛擬下的真情實感來自於背後的.中之人,但只要有人設就會有塌房的可能。
像悠哉君這類的二次元老人的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塌房應該是日本虛擬偶像團體hololive辱華事件。
2020年九月,hololive旗下vtuber赤井心與桐生可可先後在直播間中將台灣說成是一個國家。隨後,B站所有日本虛擬偶像被封禁一個月。
在後續的道歉中,hololive的態度並不誠懇,甚至一度出現復播「挑釁」。這刺激到了絕大部分中國粉絲,字幕組也紛紛刪除稿件並退圈。悠哉君說,當時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次塌房對虛擬偶像徹底死心,再也沒有回坑。
虛擬偶像除了自己的不當言論會導致人設崩塌,他們還要時刻提防被「扒皮」的塌房風險。一旦面具被撕下,和觀眾之間的神秘感就將不復存在。反差過大,還就會引起粉絲的抵觸。在日本就有不少虛擬少女偶像被扒出背後其實是大叔的例子。
這也引發了另外一種更深的思考:觀眾是否能夠接受中之人的迭代?目前來看這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痛點,也是所有虛擬事物需要探討的現實問題。
虛擬偶像或許正朝著主流邁進,但還成為不了頂流。破圈程度、成本與塌房都是其不可忽視的問題。至少在現在,還只是諸多簇擁者夢中的電子羊。
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2
虛擬人成為互聯網巨頭眼中的香餑餑。
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於近日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位元組跳動獨家投資,該公司打造了名為「李未可」的AR科技潮牌及同名虛擬IP形象。而在近期的多個跨年晚會上,虛擬人成為全場的矚目焦點,相關上市公司積極投入這一領域。
虛擬人走紅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意外。在技術的迭代推進和互聯網巨頭的加持下,虛擬人已經在商業舞台中嶄露頭角。虛擬人有望成為元宇宙產業鏈版圖中最先快速發展並規模創收的產業。有券商機構預測,2030年我國虛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
多因素助推
虛擬主持人「小漾」於2022年1月1日在湖南衛視新綜藝《你好星期六》中亮相,並與真人組成主持團隊。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國內頂尖虛擬偶像團體VSinger家族登台表演《卡路里》《普通 Disco》,還原鄧麗君形象及音色的虛擬人「鄧麗君」與周深同台演唱《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和《大魚》,東方衛視、嗶哩嗶哩等亦將虛擬人元素融入跨年晚會。
江蘇衛視官微截圖
虛擬人在資本市場也掀起浪花。虛擬人「鄧麗君」背後技術提供方數字王國1月3日大漲25%。以深交所互動易平台為例,近一周虛擬人相關問題被提及141次。
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注意到,虛擬人技術其實並非新鮮事物。20世紀80年代開始,虛擬偶像的概念開始在日本形成,早期的虛擬偶像使用2D、3D動畫的形式加以表現。隨著CG技術、動作面部捕捉技術的發展和社交平台的崛起,虛擬人逐步嶄露頭角。本次被關注到的虛擬人「鄧麗君」其實在2018年就亮相熒屏,而2019年央視網路春晚就引入了虛擬主持人。
根據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所在團隊跟蹤調研,近一年來,真正從事於虛擬人的相關產業公司增長了20倍。沈陽表示,虛擬人走紅是多種因素所促成的。首先,虛擬人技術不斷進步,在有限的演示範圍中,已經能夠與人進行比較好的交流;其次,元宇宙和虛擬人是不可分割的,元宇宙是虛實共生的空間,必然要引入虛擬人。
「整個移動互聯網成長紅利下的創新,帶來了這一輪最大的變化。」民生證券通信元宇宙分析師馬天詣認為,海外互聯網巨頭是元宇宙及虛擬人的主要推手。
技術與運營是關鍵
2021年以來,伴隨「柳夜熙」「AYAYI」等虛擬人的爆紅,現象級虛擬人形象帶動虛擬人出圈,行業關注度顯著提升,商業化潛力初顯。
相關上市公司也開啟了「造人」運動。芒果超媒推出了虛擬主持人「YAOYAO」,藍色游標發布首個數字虛擬人「蘇小妹」,浙文互聯合資公司推出國風虛擬IP「君若錦」、Z世代虛擬IP「蘭-Lan」兩位虛擬人物形象。
上述布局反映了虛擬人兩種形態。從功能定義區分,虛擬人主要分為偶像型和實用型,偶像型虛擬人核心在於其背後IP的價值和衍生能力,而實用型虛擬人核心在於技術能力,對建模、驅動、渲染、人工智慧等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品牌代言成為偶像型虛擬人最重要的商業變現手段。以AYAYI為例,僅面世半年就已經與嬌蘭、天貓、安慕希、LV、Bose、保時捷等知名品牌合作。活躍於Ins上的虛擬人網紅Lil Miquela在2019年的收入摺合人民幣大約為7600萬元,頭部虛擬人的收入可觀。
虛擬人AYAYI官微截圖
虛擬偶像走紅並非一蹴而就。「虛擬偶像其實和真人明星的模式差不多,一樣需要『人設』打造和運營,參加相應活動提高曝光度。」國內某營銷類上市公司人士李敏(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目前接觸到的廣告主對於虛擬人多數持試水心態,投入金額普遍不大。
華東某券商傳媒互聯網分析師黃爍(化名)直言,虛擬偶像的價值短時間內被放大,但長期要看內容端能否補齊,粉絲不會僅對一個面容嬌好的虛擬偶像有忠誠度。
而功能型虛擬人單體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小,但作為元宇宙的基礎要素,能夠創造非常可觀的市場空間。目前,虛擬人主要應用於虛擬新聞主播、電商主播、政務及銀行客服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勞動力,實現降本增效。
沈陽表示,目前虛擬人發展尚處於早期,由於成本過高和功能不夠全面,超寫實風格的虛擬人尚未得到大范圍使用。虛擬人發展亟待技術能力和工具的迭代,包括AI能力、動作面部捕捉等。以其團隊為案例,製作一個超寫實的虛擬人需要半月到一個月時間,耗費至少數十萬元,這種門檻是限制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算力也是制約因素。黃爍指出,目前市場上眾多的虛擬人是Q版形象,原因就在於算力不夠。
對於虛擬人產業,市場人士形成較一致的共識,認為有望成為元宇宙產業鏈版圖中最先快速發展並規模創收的產業。中信證券認為2030年我國虛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
虛擬人市場開始布局3
時隔十年,鄧麗君再次以「真人」身份現身演唱。2022年江蘇衛視跨年晚會舞台上,鄧麗君宛若當初,目光柔和,微笑動人,和身旁的歌手周深一同深情演唱。和鄧麗君一同到來的是,未來世界的想像。
梅 艷芳也「復活」了。在數字王國北京工作室的虛擬人展示空間內,梅 艷芳與現實中的人共處一個空間,站在一個水平面上,大幅度地邁步走動展現自我,正如她當年的演唱風格。
這些膚質逼真,表情靈動的「真人」虛擬人締造者是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他們活生生把影視視效般質感的角色拽出了虛擬,揉進了現實。「除了鄧麗君,還有哪些虛擬人?」「技術關鍵是什麼?」鄧麗君事件點燃了不少現實人的好奇心,他們輪番找到數字王國一探虛擬人的究竟。
1月7日開盤,數字王國(0547.HK)一度漲幅超14%。此前6日累計漲超50%。截至目前,報 0.98港元,漲7.69%,總市值42.42億。
數字王國是一家好萊塢獨立視覺特效工作室。2016年,數字王國進軍中國市場。《泰坦尼克號》、《返老還童》、《頭號玩家》、《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及《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經典的視效均由數字王國操刀。知名編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創始人之一。
謝安是繼卡梅隆以後的第六位數字王國CEO兼執行董事。1月6日,身在洛杉磯的謝安在原有緊鑼密鼓的采訪、會議安排下臨時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采訪。短短三十分鍾,他展現了一番對虛擬人未來商業化的熱情。
把鄧麗君「復活」
這不是謝安第一次把鄧麗君「復活」。
2012年,數字王國在Coachela(科切拉)音樂節貢獻了一場震撼全場的演出。他們把說唱巨星Tupac「復活」了。當時Tupac和 Snoop Dogg,Dre獻唱的《Hail Mary》和《2 of Amerikaz Most Wanted》視頻一經上線,播放量就破百萬,打破了YouTube單日最高點擊率紀錄。
周傑倫看到後產生了一個想法。他聯繫到鄧長富,也就是鄧麗君的哥哥,並把自己大膽的想法告訴了對方。當時鄧長富認為想法很好,但出於某些考慮並未立刻答應。不久後,周傑倫的經紀公司找到數字王國,開始真正落實――把鄧麗君「復活」。
那是謝安剛剛接任數字王國CEO兼執行董事的第一周。新官上任三把火,27歲就掌權的謝安決定執行這份意義重大的期待。
當時手握製作奧秘的是電影《返老還童》的視效團隊。2008年,《返老還童》導演大衛·芬奇對主演有一份特殊的期待。他希望飾演本傑明·巴頓的布拉德·皮特和他自身的外貌特徵必須全程在線。假設更換演員去詮釋不同年齡的本傑明·巴頓,容易破壞觀眾對角色的情緒累積。這對於視效製作是一次極大的挑戰。
藉助數字王國提供的技術方案,藝術家根據布拉德·皮特的外貌設計了三種頭部形象,採集了約120個真人表情,創造出了數以千計的外貌模型,再通過一幀幀地比較真人表演和表情數據的異同進行調整,如眼角變化和嘴角扯動等…後來這項技術也在《復仇者聯盟》系列的「滅霸」身上有所體現。
雖然擁有上述經驗,但鄧麗君的「復活」依然棘手。原因在於,在鄧麗君之前,北美藝術家從未做過亞洲面孔,再加上要讓鄧麗君和周傑倫合唱,選曲還是她從沒唱過的歌。
操刀的還是《返老還童》視效團隊,但並非簡單地勾勒模型,而是加入了人工智慧。當時參與項目的程序員和工程師會讓機器大量的觀看和深度學習鄧麗君的演出視頻。
2013年9月,周傑倫「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台北站小巨蛋現場上,周傑倫與鄧麗君的對唱讓眾人大開眼界。不過,當時的熱鬧僅限於技術的觀賞性,商業化的話題尚未被歸入重點。
疫情,藝人
十年之隔,同樣的鄧麗君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和市場反饋,謝安認為很大原因在於時代背景不同。
此次江蘇衛視跨年晚會虛擬鄧麗君由陳佳擔任配音//配唱。事實上,數字王國可通過技術讓虛擬鄧麗君與人們自主進行實時交互。只不過在2013年和周傑倫的對唱中,還沒有交互需求,故而當時已能實現的交互技術最終沒有得以呈現。這一次的江蘇衛視跨年晚會,數字王國採用了實時操控,即更復雜的動作實時捕捉、渲染,時間成本相對較高。
十年之後,代表虛擬世界的「元宇宙」一詞火了。越來越多肉眼可見的虛擬人、VR實踐讓現實中的人們內心開始動搖:虛擬世界好像真快要來了?
謝安說,過去兩年疫情讓人類活動的空間有了界限,在局限的范圍內活動久了,難免會對虛擬世界產生嚮往,而虛擬人的迷人之處在於能提供豐富的應用暢想。
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虛擬人主要在影視、音樂、游戲等文娛領域活躍,也很少走出屏幕。2017年,虛擬歌手洛天依藉助全息技術在上海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舉行演唱會。但洛天依是虛構的卡通形象,並非真人。2021年10月31日,一個名為「柳夜熙」的抖音賬號發布的首個短視頻隨即引爆內容行業。柳夜熙外表為一個古代裝扮的女子。她在視頻中與現代裝扮的人們互動,自稱會「捉妖」。但她距離鮮活的真人樣貌還有一定距離。
對於像數字王國這樣的視效公司而言,「逼真」已不再是個大問題。藉助全息技術,數字王國把特效中的虛擬人拽到現實,滿足著疫情下電影業的需求。
除了原有的「復活」目的,如替身某位打星完成高難度動作,虛擬人還在解決他們無法現身好萊塢拍戲的問題,「因為稅負太重,大部分電影製作都不在好萊塢,現在都在紐西蘭、愛爾蘭,甚至在倫敦。可疫情期間,明星們就算有私人飛機,到了當地還是要隔離。過往兩年有大量的虛擬人代替了拍戲需求。」謝安說。
2021年一整年,藝人頻繁暴雷,代言品牌遭殃,虛擬人好像能派上用場。謝安的新目標就來自於此。除了「復活」過世真人、復刻演員之外,數字王國不再僅是提供製作技術,未來要自創虛擬人IP。
「越來越多的需求是創造一個獨立的虛擬人。他不會讓自己的私生活影響品牌、電影、歌曲的任何發行,也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不會變老,不會背叛你,去跟別人簽約。而且他沒有任何國際的限制,可以講任何語言。」
謝安預測,如果要實現人人都有自己的虛擬替身,並達到鄧麗君那般高度還原的質感,還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融進教育、服務業
謝安對元宇宙有自己的定義,即「這個時代的互聯網」。他認為,在眾多的構成要素中,虛擬人是關鍵。
「冷戰時期誕生的互聯網,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樣規模的體系,是因為它有巨大的社交功能。未來每個人在虛擬世界都有一個虛擬的替身,類似《頭號玩家》里游戲玩家的設置。」
湧入虛擬人賽道的玩家的確多了起來。1月6日,虛擬人「李未可」獲得首輪融資,由位元組跳動獨家投資。在此之前,無論哪個行業,或多活少都能聽到傳來要布局虛擬人的聲音。而「虛擬人」相關概念的上市公司也因這一詞彙經歷了股價的大起大落和蹭熱點質疑。
趨勢不可擋。《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預計,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而未來行業發展方向之一將是虛擬偶像化。
虛擬人還能做什麼?教育。「你能想像,如果是《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在教小朋友學習英語,他能有多受到鼓舞嗎?」謝安認為虛擬人未來能在教育市場上大展拳腳,「我們和投資公司在探討的時候發現,很多年輕人學習語言過程中,出於不自信,不願意去跟人練習一門自己不熟悉的語音。但當你跟虛擬人在練習的時候,這種擔心可能會減少。」另外,謝安還談到了虛擬人在服務業的廣泛應用。區別於純語音和機器,虛擬人的服務接近現實世界的狀態。
2021年2月,數字王國通過在盧森堡新近成立的附屬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對教育科技公司asknetSolutionsAG(「asknet」)19%股權的收購。
緊接著的5月,數字王國在教育科技上的布局再進一步,附屬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對娛樂與體育巨擘High-light Event & Entertainment AG(「HLEE」)少數股權的戰略性收購。
數字王國北京工作室的虛擬人展示房間內,虛擬人「小艾」由數字王國工作人員在背後操控。當被問到「能碰一下你嗎?」時,小艾搖搖頭拒絕了。這是因為中間有一個大約三米的全息投射屏給虛擬和現實的兩類人造成了距離。而按照謝安的說法,這個全息屏幕可能會在不久後的將來完全消失,虛擬人隨時出現在現實世界的每一處。那究竟會是怎樣一種景象?
⑷ B站攻入區塊鏈,它能誕生年輕人的新世界嗎
元宇宙熱潮下,又一位重磅玩家殺入。
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熱後,AR、AI、大數據、雲計算、 游戲 、社交等領域成為了通向元宇宙的路口,而B站選擇了區塊鏈。
12月6日,界面新聞獲悉,B站正在內測元宇宙相關業務「高能鏈」,並已上線區塊瀏覽器工具,可查詢鏈上信息。B站方面認為「高能鏈「是為新應用、文化、 游戲 以及數字資產構建的數字原生社區,未來還會支持社區治理。
而關於更具體的「高能鏈底層技術是公有鏈還是聯盟鏈?」以及「何時上線」等問題,B站方面表示目前沒有更多內容可以透露。
但據Tech星球,B站「高能鏈」內測時放出的截圖中提供了豐富信息。
首先,「高能鏈」的中文名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B站的經典彈幕「前方高能」。但其英文名稱並不與之對應,而是一個新的詞彙「Upowerchain」,明顯強調了「賦權」理念。
這也在高能鏈的願景中有體現,根據截圖,高能鏈的願景是「提供數字資產上鏈渠道,歡迎多元化應用加入生態,實現數字資產跨應用流通,為用戶提供多樣化使用場景和展示舞台。成為組織或個人的『主權身份認證』+『資產庫』。「
對應到元宇宙概念中,高能鏈的核心邏輯就是技術上為元宇宙居民「賦權」,生態上提供展示平台。即利用區塊鏈技術提供未來數字居民(元宇宙中的居民)所需要的身份認證以及資產賬戶,類似於現實世界的身份證和銀行賬戶。同時提供展示平台,對應現實世界中的「朋友圈」和「臉書主頁」。
其次,根據截圖,B站高能鏈的應用場景有三個,分別是「數字藏品」,「數字身份」,「數字世界」。
「數字藏品」即時下火熱的「NFT」,一種非同質化的數字憑證,可以從技術上證明數字類的內容與資產的所有權。阿里與騰訊旗下的區塊鏈都於今年上線了該功能。「數字身份」則與區塊鏈的地址有關,這是每個人使用區塊鏈的前提,即需要一個代表自己的身份證明和賬戶地址。而通過區塊鏈技術為用戶創建的數字身份,身份信息等數據永久保存在鏈上,數據的所有權完全歸用戶所有。
在數字身份上,目前國內的聯盟鏈生態的主流技術方案是根據用戶提交的實名信息生成一串獨有的區塊鏈哈希數值,從而代表用戶的唯一地址,但用戶自身並不掌管賬戶的「私鑰」(私鑰是區塊鏈地址的所有權證明)。據悉,B站高能鏈也採用了相同方案,將代替用戶集中管理私鑰。
而「數字世界」,是用戶最能直接體驗「元宇宙」魅力的空間,B站將其定義為「新一代」的數字世界,並標注「即將上線」。這也意味著這個「數字世界」並不是《頭號玩家》中的虛擬空間,因為目前的硬體技術還無法大規模實現這樣的科幻與電影場景。
而包括虛擬貓咪、數字身份都是目前已經成熟的技術場景。值得注意的是,高能鏈的示範場景還有一條是支持用戶和偶像互動,是否會是 游戲 《我的世界》一樣的虛擬空間,目前還並不清楚。
當下B站高能鏈作為區塊鏈平台已知的技術信息如上,從B站的回應中也可以預見大家較為熟悉的NFT將會是核心的落地場景。
其實大型 科技 平檯布局區塊鏈並非新鮮事。自2015年起,包括阿里旗下的螞蟻鏈、騰訊旗下的至信鏈,京東的智臻鏈等等都已經陸續推出了自己的應用場景。但目前這么多玩家中,B站可能是最值得注意的之一。
首先,B站是從元宇宙角度布局了區塊鏈業務「高能鏈」,不管是迎合資本需求還是媒體熱點,在目前硬體技術還無法大規模實現」擬真「的元宇宙場景時,區塊鏈中已經落地的部分生態場景如NFT(非同質化代幣)、DeFi(去中心化金融)、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可能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底層概念的場景。
而B站的部分特性決定了它是中國最適合做元宇宙的 科技 平台之一。而這一點,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有清楚的認知。
在不久前B站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後的電話會上,陳睿強調了一個觀點,「我認為在元宇宙這個概念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它需要有一個自循環的內容生態。我覺得元宇宙這個概念,它講的這個產品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做完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這樣的內容產能,它能夠產生出一個世界出來。所以,在這個產品體系裡面,必須得有一大群人深入創造內容,並且自身能夠通過他在這個體系裡創造的內容獲利。」陳睿稱。
而符合陳睿所稱的自循環內容生態平台標準的國內超大型 科技 平台只有B站、抖音、微信寥寥數個。
首先從B站用戶規模和構成來看,根據最新季度B站財報,2021年第三季度,B站月活用戶達2.67億,日活用戶達到了7200萬。而如此龐大規模的用戶的主力成員都來自」Z世代「,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曾表示,B站用戶平均年齡在21歲左右,新增用戶的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代表00後大批湧入。
那麼如此大規模的年輕人群是否意味著巨大潛力的「消費能力」?或許更重要的不是消費潛力,而是駐留時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注意力經濟」。不管是什麼樣的元宇宙形態,作為新的虛擬空間,它與現實世界最通用的地方就是時間,即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在元宇宙生活的時間越長,意味著現實生活的時間越短,時間是固定的不可再生資源。這一點,元宇宙和現實世界存在資源沖突問題。
而「Z世代」可能是目前所有世代中,線上生活時間最長的一代人。根據B站最新公開的數據,目前B站用戶的日均在線時間達到了88分鍾,創 歷史 新高。顯然,只有用戶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元宇宙概念才得以成立。
其次,B站的內容創作體系是NFT最好的落地場景之一。
根據易凱資本的《元宇宙報告》 ,NFT是區塊鏈在元宇宙世界中的主要應用之一,可以有效支撐元宇宙的經濟系統。最新數據顯示,當前NFT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億等值美元,僅OpenSea上就有60萬用戶。易凱資本認為NFT市場規模不可限量,現實世界的泛數字化已初步顯形。
而目前,騰訊和阿里是國內最大NFT發行平台之一,今年來,阿里旗下支付寶推出了小程序螞蟻鏈粉絲粒,騰訊上線了NFT交易平台幻核。但阿里主營業務是電商,騰訊核心業務是社交+ 游戲 。而NFT的三個核心要素分別是是創作者及文化IP、技術支持及平台發行方、社區傳播和收藏家。
但從實際發展來看,阿里與騰訊目前都是從中間的技術支持方做起,依託其社區及用戶提供藏家和展示平台。但最核心的創作者和IP都是與外部合作而來,螞蟻鏈第一期NFT與敦煌研究院合作而來,騰訊第一期是與《十三邀》合作。近期對外公開介紹NFT發展時,螞蟻鏈明顯加快了簽約創作者並收購IP的步伐。
而B站的最主要應用場景是視頻內容平台,而短視頻天然就可以製作成NFT,這是騰訊、阿里旗下NFT發行平台所不具有的特點。
NFT需要的核心元素中,B站本身擁有大量創作者和喜愛文創的用戶,又擁有大量二次元文化獨有的IP形象,例如B站本身的虛擬形象人物「22」與「33」。而B站社區本身就是國內活躍度最高的二次元社區。NFT三大核心要素中,B站只缺少區塊鏈技術支持。
2021年三季度,B站的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即專業用戶創作視頻)播放量占平台總播放量的93%。月均活躍UP主數量達270萬,同月均視頻投稿量突破1000萬。而這些用戶的每一次視頻投稿理論上都可以做成NFT,而NFT本身也可以為創作者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玩家們也能解鎖新的消費場景和參與社交傳播,這與陳睿強調的激勵創作者生產不謀而合。
拋開加密藝術,國內天然擁有如此大規模NFT視頻製作資源和創作者平台的產品只有抖音、快手和B站。
最後,從社區經濟的角度來看,B站也擁有元宇宙的雛形之一。由於我國對於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的禁止,大部分國內區塊鏈屏蔽了區塊鏈技術中關於「Token」的經濟體系。但B站此次高能鏈內測明確提及了「數字資產」和「個人資產庫」的字樣。
提起這部分,很多人會注意到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的炒作熱點,但其實在區塊鏈系統中,「Token」也就是「代幣」,不光是一個經濟系統,還是一個治理系統。在一個線上世界,每個人的身份數字化後,如何從技術角度保證每一個人都有表達個人意見的權力呢?「Token」就是一種意見表達工具,每一枚代幣都意味著一次投票的權利。用戶可以憑此表達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見,並參與元宇宙本身的建設之中。
「硬幣」是目前B站最重要的虛擬物品之一,可用於對優秀的視頻作品進行投幣支持,這是對UP主的一種肯定。而UP主獲得的硬幣越多,則可以獲得B站的內容創作者激勵,這是直接的經濟收益,並且得到流量扶持,這部分屬於創作激勵。所以硬幣成了B站創造者最渴求的物品之一,而獲得它的方式就是製造更好的內容吸引觀看者投幣。
而「硬幣」的生產方式則由觀看者參與B站內部的生態,如每天登錄,購買B站會員,參與社區活動等等,而B幣則只能直接購買,可用於購買需要付費的番劇和打賞喜歡的UP主。
不難看出,B站的「Token」體系已經有了元宇宙的雛形,即在滿足一定經濟需求的基礎上,同時發揮作為治理工具的作用,用戶用它來表達自己的喜好,創作者由此製作出更好的作品。而區塊鏈技術可以讓這個部分完全由代碼完成,如B站的「高能鏈」技術上完全可以讓B站硬幣的社區治理功能最大化。
當然,當下元宇宙概念包含的概念太過於廣泛,用什麼樣的方式接近這個概念每一個平台都有不同理念,Facebook折戟加密貨幣後選擇改名「Meta」,微軟選擇「企業版元宇宙」,迪士尼則更加強調打造自己的線下+線上的超級樂園,B站則選擇了從區塊鏈入手。伴隨著資本過熱的炒作,它到底是人類的未來,還是終將被刺破的「泡沫」,目前無人知曉。
⑸ 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
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
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1月6日,位元組跳動投資了「李未可」。這個「李未可」是一個虛擬人。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筆虛擬賽道上的融資。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
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1
時隔十年,鄧麗君再次以「真人」身份現身演唱。2022年江蘇衛視跨年晚會舞台上,鄧麗君宛若當初,目光柔和,微笑動人,和身旁的歌手周深一同深情演唱。和鄧麗君一同到來的是,未來世界的想像。
梅艷 芳也「復活」了。在數字王國北京工作室的虛擬人展示空間內,梅艷 芳與現實中的人共處一個空間,站在一個水平面上,大幅度地邁步走動展現自我,正如她當年的演唱風格。
這些膚質逼真,表情靈動的「真人」虛擬人締造者是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他們活生生把影視視效般質感的角色拽出了虛擬,揉進了現實。「除了鄧麗君,還有哪些虛擬人?」「技術關鍵是什麼?」鄧麗君事件點燃了不少現實人的好奇心,他們輪番找到數字王國一探虛擬人的究竟。
1月7日開盤,數字王國(0547.HK)一度漲幅超14%。此前6日累計漲超50%。截至目前,報 0.98港元,漲7.69%,總市值42.42億。
數字王國是一家好萊塢獨立視覺特效工作室。2016年,數字王國進軍中國市場。《泰坦尼克號》、《返老還童》、《頭號玩家》、《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及《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經典的視效均由數字王國操刀。知名編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創始人之一。
謝安是繼卡梅隆以後的第六位數字王國CEO兼執行董事。1月6日,身在洛杉磯的謝安在原有緊鑼密鼓的采訪、會議安排下臨時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采訪。短短三十分鍾,他展現了一番對虛擬人未來商業化的熱情。
把鄧麗君「復活」
這不是謝安第一次把鄧麗君「復活」。
2012年,數字王國在Coachela(科切拉)音樂節貢獻了一場震撼全場的演出。他們把說唱巨星Tupac「復活」了。當時Tupac和 Snoop Dogg,Dre獻唱的《Hail Mary》和《2 of Amerikaz Most Wanted》視頻一經上線,播放量就破百萬,打破了YouTube單日最高點擊率紀錄。
周傑倫看到後產生了一個想法。他聯繫到鄧長富,也就是鄧麗君的哥哥,並把自己大膽的想法告訴了對方。當時鄧長富認為想法很好,但出於某些考慮並未立刻答應。不久後,周傑倫的經紀公司找到數字王國,開始真正落實――把鄧麗君「復活」。
那是謝安剛剛接任數字王國CEO兼執行董事的第一周。新官上任三把火,27歲就掌權的謝安決定執行這份意義重大的期待。
當時手握製作奧秘的是電影《返老還童》的視效團隊。2008年,《返老還童》導演大衛·芬奇對主演有一份特殊的期待。他希望飾演本傑明·巴頓的布拉德·皮特和他自身的外貌特徵必須全程在線。假設更換演員去詮釋不同年齡的本傑明·巴頓,容易破壞觀眾對角色的情緒累積。這對於視效製作是一次極大的挑戰。
藉助數字王國提供的技術方案,藝術家根據布拉德·皮特的外貌設計了三種頭部形象,採集了約120個真人表情,創造出了數以千計的外貌模型,再通過一幀幀地比較真人表演和表情數據的異同進行調整,如眼角變化和嘴角扯動等…後來這項技術也在《復仇者聯盟》系列的「滅霸」身上有所體現。
雖然擁有上述經驗,但鄧麗君的「復活」依然棘手。原因在於,在鄧麗君之前,北美藝術家從未做過亞洲面孔,再加上要讓鄧麗君和周傑倫合唱,選曲還是她從沒唱過的歌。
操刀的還是《返老還童》視效團隊,但並非簡單地勾勒模型,而是加入了人工智慧。當時參與項目的程序員和工程師會讓機器大量的觀看和深度學習鄧麗君的演出視頻。
2013年9月,周傑倫「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台北站小巨蛋現場上,周傑倫與鄧麗君的對唱讓眾人大開眼界。不過,當時的熱鬧僅限於技術的觀賞性,商業化的話題尚未被歸入重點。
疫情,藝人
十年之隔,同樣的鄧麗君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和市場反饋,謝安認為很大原因在於時代背景不同。
此次江蘇衛視跨年晚會虛擬鄧麗君由陳佳擔任配音//配唱。事實上,數字王國可通過技術讓虛擬鄧麗君與人們自主進行實時交互。只不過在2013年和周傑倫的對唱中,還沒有交互需求,故而當時已能實現的交互技術最終沒有得以呈現。這一次的江蘇衛視跨年晚會,數字王國採用了實時操控,即更復雜的動作實時捕捉、渲染,時間成本相對較高。
十年之後,代表虛擬世界的「元宇宙」一詞火了。越來越多肉眼可見的虛擬人、VR實踐讓現實中的人們內心開始動搖:虛擬世界好像真快要來了?
謝安說,過去兩年疫情讓人類活動的空間有了界限,在局限的范圍內活動久了,難免會對虛擬世界產生嚮往,而虛擬人的迷人之處在於能提供豐富的應用暢想。
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虛擬人主要在影視、音樂、游戲等文娛領域活躍,也很少走出屏幕。2017年,虛擬歌手洛天依藉助全息技術在上海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舉行演唱會。但洛天依是虛構的卡通形象,並非真人。2021年10月31日,一個名為「柳夜熙」的抖音賬號發布的首個短視頻隨即引爆內容行業。柳夜熙外表為一個古代裝扮的女子。她在視頻中與現代裝扮的人們互動,自稱會「捉妖」。但她距離鮮活的真人樣貌還有一定距離。
對於像數字王國這樣的視效公司而言,「逼真」已不再是個大問題。藉助全息技術,數字王國把特效中的虛擬人拽到現實,滿足著疫情下電影業的需求。
除了原有的「復活」目的,如替身某位打星完成高難度動作,虛擬人還在解決他們無法現身好萊塢拍戲的問題,「因為稅負太重,大部分電影製作都不在好萊塢,現在都在紐西蘭、愛爾蘭,甚至在倫敦。可疫情期間,明星們就算有私人飛機,到了當地還是要隔離。過往兩年有大量的虛擬人代替了拍戲需求。」謝安說。
2021年一整年,藝人頻繁暴雷,代言品牌遭殃,虛擬人好像能派上用場。謝安的新目標就來自於此。除了「復活」過世真人、復刻演員之外,數字王國不再僅是提供製作技術,未來要自創虛擬人IP。
「越來越多的需求是創造一個獨立的虛擬人。他不會讓自己的私生活影響品牌、電影、歌曲的任何發行,也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不會變老,不會背叛你,去跟別人簽約。而且他沒有任何國際的限制,可以講任何語言。」
謝安預測,如果要實現人人都有自己的虛擬替身,並達到鄧麗君那般高度還原的質感,還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融進教育、服務業
謝安對元宇宙有自己的定義,即「這個時代的互聯網」。他認為,在眾多的構成要素中,虛擬人是關鍵。
「冷戰時期誕生的互聯網,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樣規模的體系,是因為它有巨大的社交功能。未來每個人在虛擬世界都有一個虛擬的替身,類似《頭號玩家》里游戲玩家的設置。」
湧入虛擬人賽道的玩家的確多了起來。1月6日,虛擬人「李未可」獲得首輪融資,由位元組跳動獨家投資。在此之前,無論哪個行業,或多活少都能聽到傳來要布局虛擬人的聲音。而「虛擬人」相關概念的上市公司也因這一詞彙經歷了股價的大起大落和蹭熱點質疑。
趨勢不可擋。《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預計,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而未來行業發展方向之一將是虛擬偶像化。
虛擬人還能做什麼?教育。「你能想像,如果是《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在教小朋友學習英語,他能有多受到鼓舞嗎?」謝安認為虛擬人未來能在教育市場上大展拳腳,「我們和投資公司在探討的時候發現,很多年輕人學習語言過程中,出於不自信,不願意去跟人練習一門自己不熟悉的語音。但當你跟虛擬人在練習的時候,這種擔心可能會減少。」另外,謝安還談到了虛擬人在服務業的廣泛應用。區別於純語音和機器,虛擬人的服務接近現實世界的狀態。
2021年2月,數字王國通過在盧森堡新近成立的附屬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對教育科技公司asknetSolutionsAG(「asknet」)19%股權的收購。
緊接著的5月,數字王國在教育科技上的布局再進一步,附屬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對娛樂與體育巨擘High-light Event & Entertainment AG(「HLEE」)少數股權的戰略性收購。
數字王國北京工作室的虛擬人展示房間內,虛擬人「小艾」由數字王國工作人員在背後操控。當被問到「能碰一下你嗎?」時,小艾搖搖頭拒絕了。這是因為中間有一個大約三米的全息投射屏給虛擬和現實的兩類人造成了距離。而按照謝安的說法,這個全息屏幕可能會在不久後的將來完全消失,虛擬人隨時出現在現實世界的每一處。那究竟會是怎樣一種景象?
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2
1月6日,位元組跳動投資了「李未可」。這個「李未可」並不是一個真人,而是一個虛擬人。
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筆虛擬賽道上的融資。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李未可」這個IP隸屬於杭州李未可有限公司,成立時間不過半年。
本身虛擬人物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從第一個虛擬歌手「初音未來」於2007年出道算起,這個賽道也已經是一個15年的老行業了。只不過,後來隨著AR、VR技術的成熟,二次元的虛擬人物開始變得更加立體、真實。
比如,洛天依就曾登上了202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柳葉熙」幾乎一夜之間爆紅,靠著兩分多鍾的視頻,一夜漲粉450萬。
對於虛擬人物的應用,並不只停留於娛樂。前段時間,虛擬學生華智冰正式加入了清華大學的學堂;微軟小冰的虛擬人N小黑可以連續70天播報《每日經濟新聞》;央視也宣布會在冬奧會上用虛擬主播播報新聞。
尤其是在元宇宙這把虛火的加溫下,虛擬人更是一下子涌進了現實世界。
破圈進行時
虛擬人物發展的最為成熟的是泛娛樂偶像領域。2007年,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誕生。
當時的虛擬偶像的內核其實就是一個聲音合成軟體,因此盡管可以看到初音未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設與形象,但對資深粉絲來說,最有辨識度的還是她的嗓音。
初音未來一面世就引爆了全球范圍內的二次元粉絲,在多國舉辦的演唱會座無虛席。大部分人哪怕不了解她,也知道當年破圈的那首《甩蔥歌》,如今在日本彈幕網站niconico上點擊量已破千萬。
這個二次元少女偶像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真人偶像。初音未來已經在中國舉行了多次巡演。上個《初音未來GALAXY LIVE 》巡演系列,就曾走過了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現在的初音未來已經坐擁全球6億粉絲,身價已經超過百億日元。
初音未來的成功讓國內也想如法炮製出自己的虛擬偶像。2012年7月,洛天依正式發布。她和初音一樣,仍然是以VOCALOID系列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製作的虛擬形象,出道後的發展也以唱作歌曲為主。在2016年登上湖南跨年演唱會的舞台,第一次出現在了主流視野。2021年亮相春晚節目,更是將曝光度推至頂流。
隨著時代發展,虛擬偶像也衍生出了新的方式:通過面部捕捉、動捕技術將真人投射到虛擬形象上,屏幕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包括對話都完全出自真人。
這也是目前最火熱的一種模式,粉絲們形象地將虛擬形象稱作「皮套」,而背後的扮演者則是「中之人」。在國外主要以vtuber(虛擬主播)的群體存在,傳到國內後則逐漸開始產業化與偶像團體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樂華娛樂旗下虛擬偶像女團「A-SOUL 」。
A-SOUL於2020年11月以「樂華娛樂首個虛擬偶像團體」名義出道,成員由五個虛擬女孩組成,每個形象背後都有專屬的中之人扮演。
出道僅僅十個月後,五位成員賬號的微博、B站粉絲數均超百萬。團長貝拉更是在2021年7月16日的生日會直播中,達成了萬艦成就,創下了虛擬主播區第一位、B站歷史第二位萬人艦長的紀錄。
去年12月11日,A-SOUL在B站舉辦了開播周年慶直播。預熱活動的聲勢堪比流量明星:北上廣杭等各大城市的繁華區都點亮了大屏,循環播放五個女孩的宣傳視頻。直播當天,預約人數超過12萬,在B站全程熱度保持1000萬人氣值以上,峰值達到1200萬,當晚直播熱度登頂全站直播榜。
在短視頻平台上,虛擬偶像也已經有了爆火的趨勢。去年10月31日萬聖夜,一個名叫柳夜熙的虛擬美妝博主發布了第一條抖音視頻。隨即7天漲粉400萬,引發了人們對於虛擬偶像作為KOL的熱烈探討。
不論是直播、短視頻還是官方舞台,虛擬偶像都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了大眾視野里。
商業化初嘗試
從現狀看,虛擬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正在被不斷嘗試。目前大部分虛擬形象的變現渠道還只是直播與品牌合作。
在B站12周年慶上,CEO陳睿提到,在過去的一年裡共有超過32000名虛擬主播在B站開播,同比增長40%,虛擬主播已經成為B站直播領域增長最快的品類。
B站上開通艦長198/元一個月,連續包月價格也要138元。真金白銀的打賞金額比單純粉絲、彈幕數量要更能體現主播的價值。根據二次元數據平台 vtbs.moe 抓取的數據,過去一年,B站用戶針對虛擬偶像的訂閱打賞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50%。
去年7月16日,A-SOUL的隊長貝拉在B站舉辦了自己的生日會直播,當時A-SOUL全員在B站僅僅直播了半年多,貝拉也只有25萬的關注。但就在生日會當晚,大量粉絲湧入直播間瘋狂氪金,令貝拉直接達成萬艦成就,相當於每25個關注里就有一位粉絲給貝拉充值了艦長。
據相關網站統計,在近三個小時的直播中貝拉一人就創造了233萬禮物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B站上也僅有四名主播達成了萬艦成就,虛擬偶像就佔了其中兩名。千人艦隊主播排行榜下,前二位置也被虛擬主播同時牢牢占據。
在品牌合作上,虛擬偶像也表現出了潛力。
老牌虛擬偶像洛天依,2020年亮相淘寶直播間帶貨,觀看人數270萬,近200萬人打賞互動。據參與商家稱,一個直播坑位費就要高達90萬。而目前普通帶貨主播的'坑位費一般在幾萬到幾十萬,相比之下洛天依已經堪稱帶貨身價頂流——要知道羅永浩直播首秀坑位費都只是60萬。
各大品牌把虛擬偶像視作了金字招牌。肯德基老爺爺搖身一變成為虛擬「酷大叔」,在ins收割137萬粉絲的心。
國內茶飲品牌奈雪的茶推出虛擬形象大使「NAYUKI「,通過虛擬品牌形象開直播宣傳產品,據報道72小時斬獲GMV 近2個億,而這相當於奈雪的茶全國門店近一周的銷量。
虛擬偶像的火熱也帶動了整條產業鏈的上下游。據了解,一些主打動捕技術、AI技術的科創公司,在2021年集中迎來了一批融資潮。除了位元組跳動之外,bilibili、紅衫資本、順位資本等知名資方都爭相入局。
據艾媒咨詢預測,2021年中國虛擬偶像的核心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62.2 億元,帶動周邊市場規模達到 1074.9 億元。
各家大廠也紛紛在娛樂之外的領域布局。2021年11月,央視第一個手語AI主播正式亮相。她將從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始,全年無休,為聽力障礙群體做好報道。動作精確,實時傳譯加上不用休息,這就是虛擬人物對現實工作最重要的補充。這款登陸央視的虛擬主播,便是由網路智能雲的「數字明星運營平台」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萬科也把去年的最佳新人獎頒給了首位數字員工崔筱盼。這名虛擬員工於2021年2月1日正式「入職」,在系統演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學會了如何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以遠高於人類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她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更是達到91.44%。
虛擬人的市場價值還在被慢慢發掘,各方都在不斷嘗試他們在商業上新的可能性。
虛擬偶像的現實困境
虛擬偶像的發展看似順風順水,但背後仍然存在一些局限與問題。
在今年B站舉辦的一次線下漫展中,A-SOUL的展台人滿為患,狂熱的粉絲跟著屏幕中的偶像大合唱,甚至發出了「下一站是鳥巢」的呼聲。能夠登上鳥巢,意味著真正得到了主流的認可。
然而,在7月17日的樂華家族演唱會里,和王一博、吳宣儀等現實流量明星同台演藝時,A-SOUL卻遭到了場下觀眾「尬」「下去」的噓聲。
普通觀眾對於只能在屏幕上載歌載舞的小人似乎並不感冒。A-SOUL粉絲們憤慨,不解,也有些泄氣,他們中不少人開始明白被大眾看到與被大眾認可,依舊存在距離。
不可否認虛擬偶像如今的活躍,但普通觀眾們對他們的接受度與粉絲轉化率如何,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虛擬偶像的製作運營成本要比一般人想像的高出不少。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及業內人士在向36kr采訪時透露,國內單支虛擬偶像單曲的製作成本便高達200萬元;一場全息虛擬演唱會的成本更是在 2000 萬左右。而作為對比,薛之謙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一首單曲製作成本為100萬左右;鳥巢體育館的日租費450萬,一場全息虛擬演唱會的錢可以開四天。
盡管虛擬偶像背後大多有著資本巨頭撐腰,如A-SOUL背後的位元組跳動、騰訊旗下也有」無限王者團「......但如此昂貴的燒錢模式也造成入局門檻高,商業閉環難的問題。
另外,虛擬偶像就真的不會塌房嗎?
悠哉君(化名)是名職業畫師,算是二次元圈子裡的老人。他向鋅財經表述,現在的虛擬偶像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虛擬背後的那種真實。
「現實生活這么累,總有需要傾訴壓力的出口。身邊你能找到每天隨時隨地可以無話不談的對象嗎?就算有也不好意思說出口。但在虛擬偶像的直播間里,每個人都戴著面具暢所欲言。同時也可以收到真情實感的建議,因為主播說白了也是披著皮套的真人。」
這種虛擬下的真情實感來自於背後的中之人,但只要有人設就會有塌房的可能。
像悠哉君這類的二次元老人的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塌房應該是日本虛擬偶像團體hololive辱華事件。
2020年九月,hololive旗下vtuber赤井心與桐生可可先後在直播間中將台灣說成是一個國家。隨後,B站所有日本虛擬偶像被封禁一個月。
在後續的道歉中,hololive的態度並不誠懇,甚至一度出現復播「挑釁」。這刺激到了絕大部分中國粉絲,字幕組也紛紛刪除稿件並退圈。悠哉君說,當時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次塌房對虛擬偶像徹底死心,再也沒有回坑。
虛擬偶像除了自己的不當言論會導致人設崩塌,他們還要時刻提防被「扒皮」的塌房風險。一旦面具被撕下,和觀眾之間的神秘感就將不復存在。反差過大,還就會引起粉絲的抵觸。在日本就有不少虛擬少女偶像被扒出背後其實是大叔的例子。
這也引發了另外一種更深的思考:觀眾是否能夠接受中之人的迭代?目前來看這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痛點,也是所有虛擬事物需要探討的現實問題。
虛擬偶像或許正朝著主流邁進,但還成為不了頂流。破圈程度、成本與塌房都是其不可忽視的問題。至少在現在,還只是諸多簇擁者夢中的電子羊。
虛擬人商業化潛力初顯3
虛擬人成為互聯網巨頭眼中的香餑餑。
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於近日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位元組跳動獨家投資,該公司打造了名為「李未可」的AR科技潮牌及同名虛擬IP形象。而在近期的多個跨年晚會上,虛擬人成為全場的矚目焦點,相關上市公司積極投入這一領域。
虛擬人走紅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意外。在技術的迭代推進和互聯網巨頭的加持下,虛擬人已經在商業舞台中嶄露頭角。虛擬人有望成為元宇宙產業鏈版圖中最先快速發展並規模創收的產業。有券商機構預測,2030年我國虛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
多因素助推
虛擬主持人「小漾」於2022年1月1日在湖南衛視新綜藝《你好星期六》中亮相,並與真人組成主持團隊。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國內頂尖虛擬偶像團體VSinger家族登台表演《卡路里》《普通 Disco》,還原鄧麗君形象及音色的虛擬人「鄧麗君」與周深同台演唱《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和《大魚》,東方衛視、嗶哩嗶哩等亦將虛擬人元素融入跨年晚會。
江蘇衛視官微截圖
虛擬人在資本市場也掀起浪花。虛擬人「鄧麗君」背後技術提供方數字王國1月3日大漲25%。以深交所互動易平台為例,近一周虛擬人相關問題被提及141次。
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注意到,虛擬人技術其實並非新鮮事物。20世紀80年代開始,虛擬偶像的概念開始在日本形成,早期的虛擬偶像使用2D、3D動畫的形式加以表現。隨著CG技術、動作面部捕捉技術的發展和社交平台的崛起,虛擬人逐步嶄露頭角。本次被關注到的虛擬人「鄧麗君」其實在2018年就亮相熒屏,而2019年央視網路春晚就引入了虛擬主持人。
根據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所在團隊跟蹤調研,近一年來,真正從事於虛擬人的相關產業公司增長了20倍。沈陽表示,虛擬人走紅是多種因素所促成的。首先,虛擬人技術不斷進步,在有限的演示範圍中,已經能夠與人進行比較好的交流;其次,元宇宙和虛擬人是不可分割的,元宇宙是虛實共生的空間,必然要引入虛擬人。
「整個移動互聯網成長紅利下的創新,帶來了這一輪最大的變化。」民生證券通信元宇宙分析師馬天詣認為,海外互聯網巨頭是元宇宙及虛擬人的主要推手。
技術與運營是關鍵
2021年以來,伴隨「柳夜熙」「AYAYI」等虛擬人的爆紅,現象級虛擬人形象帶動虛擬人出圈,行業關注度顯著提升,商業化潛力初顯。
相關上市公司也開啟了「造人」運動。芒果超媒推出了虛擬主持人「YAOYAO」,藍色游標發布首個數字虛擬人「蘇小妹」,浙文互聯合資公司推出國風虛擬IP「君若錦」、Z世代虛擬IP「蘭-Lan」兩位虛擬人物形象。
上述布局反映了虛擬人兩種形態。從功能定義區分,虛擬人主要分為偶像型和實用型,偶像型虛擬人核心在於其背後IP的價值和衍生能力,而實用型虛擬人核心在於技術能力,對建模、驅動、渲染、人工智慧等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品牌代言成為偶像型虛擬人最重要的商業變現手段。以AYAYI為例,僅面世半年就已經與嬌蘭、天貓、安慕希、LV、Bose、保時捷等知名品牌合作。活躍於Ins上的虛擬人網紅Lil Miquela在2019年的收入摺合人民幣大約為7600萬元,頭部虛擬人的收入可觀。
虛擬人AYAYI官微截圖
虛擬偶像走紅並非一蹴而就。「虛擬偶像其實和真人明星的模式差不多,一樣需要『人設』打造和運營,參加相應活動提高曝光度。」國內某營銷類上市公司人士李敏(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目前接觸到的廣告主對於虛擬人多數持試水心態,投入金額普遍不大。
華東某券商傳媒互聯網分析師黃爍(化名)直言,虛擬偶像的價值短時間內被放大,但長期要看內容端能否補齊,粉絲不會僅對一個面容嬌好的虛擬偶像有忠誠度。
而功能型虛擬人單體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小,但作為元宇宙的基礎要素,能夠創造非常可觀的市場空間。目前,虛擬人主要應用於虛擬新聞主播、電商主播、政務及銀行客服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勞動力,實現降本增效。
沈陽表示,目前虛擬人發展尚處於早期,由於成本過高和功能不夠全面,超寫實風格的虛擬人尚未得到大范圍使用。虛擬人發展亟待技術能力和工具的迭代,包括AI能力、動作面部捕捉等。以其團隊為案例,製作一個超寫實的虛擬人需要半月到一個月時間,耗費至少數十萬元,這種門檻是限制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算力也是制約因素。黃爍指出,目前市場上眾多的虛擬人是Q版形象,原因就在於算力不夠。
對於虛擬人產業,市場人士形成較一致的共識,認為有望成為元宇宙產業鏈版圖中最先快速發展並規模創收的產業。中信證券認為2030年我國虛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