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幣圈資治通鑒直播

幣圈資治通鑒直播

發布時間: 2022-07-02 20:01:41

❶ 資治通鑒

卷六十五
《赤壁之戰》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難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並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

�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❷ 《資治通鑒》的故事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資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❸ 有關資治通鑒

司馬光,記載從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5年)共計1362年的歷史。編年體史書,以記載政治軍事為主,略與經濟文化。宋神宗讀此書後說「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名曰「資治通鑒」

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蛭核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古

之職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知

首。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齋

剖�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主

,諸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齋

賢之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知

逮者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台。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蜹、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齋

地於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主

之,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古

子,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主

與德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主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知

圓紛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由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鍾聲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於音,臣恐其聾於官也。」文侯曰:「善。」子擊出,遭田子方於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於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為弟子。」古

於魯吳起者,衛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慾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還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齋

ⅰS燕閔公薨,子僖公立。主

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四零二年)

S催王崩,子安王驕立。古

子悼盜殺楚聲王,國人立其子悼王。齋

跤催安王主

威烈王元年(庚辰,公元前四零一年)

S催秦伐魏,至陽狐。古

威烈王二年(辛巳,公元前四零零年)

S催魏、韓、趙伐楚,至桑丘。主

S催鄭圍韓陽翟。知

S催韓景侯薨,子烈侯取立。古

S催趙烈侯薨,國人立其弟武侯。齋

S催秦簡公薨,子惠公立。主

威烈王三年(壬午,公元前三九九年)

S催王子定奔晉。古

S催虢山崩,壅河。齋

威烈王四年(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

S催楚圍鄭。鄭人殺其相駟子陽。知

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三九七年)

S催日有食之。齋

仲子三月,盜殺韓相俠累。俠累與濮陽嚴仲子有惡。仲子聞軹人聶政之勇,以黃金百鎰為政母壽,欲因以報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俠累。俠累方坐府上,兵衛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韓人暴其屍於市,購問,莫能識。其姊嫈聞而往哭之,曰:「是軹深井裡聶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遂死於政屍之旁。知

威烈王六年(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S催鄭駟子陽之黨弒繻公,而立其弟乙,是為康公。齋

S催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主

威烈王八年(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S催齊伐魯,取最。韓救魯。古

S催鄭負黍叛,復歸韓。齋

威烈王九年(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S催魏伐鄭。知

S催晉烈公薨,子孝公傾立。古

威烈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S催秦伐韓宜陽,取六邑。主

肟倒初,田常生襄子盤,盤生莊子白,白生太公和。是歲,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古

威烈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S催秦、晉戰於武城。主

S催齊伐魏,取襄陽。知

S催魯敗齊師於平陸。古

威烈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S催秦侵晉。主

詈睿齊田和會魏文侯、楚人、衛人於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於王及諸侯,王許之。古

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年

S催秦伐蜀,取南鄭。主

S催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知

�辛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齋

立。秦惠公薨,子出公立。主

⒘液趙武侯薨,國人復立烈侯之太子章,是為敬侯。知

。喲韓烈侯薨,子文侯立。古

威烈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

。喲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主

�胛趙公子朝作亂,出奔魏,與魏襲邯鄲,不克。知

威烈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⒅�秦庶長改逆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齋

S催齊伐魯。主

喂�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知

S催齊太公薨,子桓公午立。古

威烈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S催魏敗趙師於兔台。主

威烈王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S催日有食之,既。古

威烈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鸌咧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屍。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知

威烈王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

G稹齊伐燕,取桑丘。魏、韓、趙伐齊,至桑丘。齋

威烈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S催趙襲衛,不克。知

S催齊康公薨,無子,田氏遂並齊而有之。古

S催是歲,齊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齊立。齋

威烈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S催狄敗魏師於澮。知

S催魏、韓、趙伐齊,至靈丘。古

S催晉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齋

威烈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S催蜀伐楚,取茲方。知

。然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其材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引不已,國無類矣!」子思言於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古

S催魯穆公薨,子共公奮立。齋

S催韓文侯薨,子哀侯立。主

威烈王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S催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而分其地。古

跤催烈王齋

威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S催日有食之。知

S催韓滅鄭,因徒都之。古

S催趙敬侯薨,子成侯種立。齋

威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燕敗燕敗齊師於林狐。知

撤テ魯伐齊,入陽關。古

伐齊魏伐齊,至博陵。齋

夜�燕僖公薨,子辟公立。主

公薨宋休公薨,子桓公立。知

�埃衛慎公薨,子聲公訓立。古

威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主

於北魏敗趙師於北藺。知

威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三七一年)

魯陽魏伐楚,取魯陽。齋

,國韓嚴遂弒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廆於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廆,兼及哀侯。知

⑻�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與公中緩爭立,國內亂。古

威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敝蓯齊威王來朝。是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益賢威王。主

S催趙伐齊,至鄄。知

S催魏敗趙師於懷。古

唬骸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主

夫,楚肅王薨,無子,立其弟良夫,是為宣王。知

S催宋辟公薨,子剔成立。古

威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S催日有食之。主

S催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知

唬骸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古

終擼太史公曰: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

❹ 資治通鑒10個故事概括。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1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舉薦興國之才——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其故居尚存)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以司馬光溫國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❺ 誰能簡單的解釋資治通鑒的寫作背景,不要度娘那抄來的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北宋和平穩定的政治文化環境和繁榮的經濟,為史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物質條件。尤其是儒家文化,這時已進入高度發展時期,儒家文化的核心即儒學,已由漢學發展為宋學,由訓詁學發展為義理之學。宋學百花齊放,學派林立,充分展現了儒家文化的創造性。唐宋史學隨著儒家文化的大發展而日趨繁榮,成果豐碩。以上這些優越的條件,都為司馬光登上史學的又一個高峰鋪平了道路。司馬光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借儒家文化的輝煌而創造了史學的輝煌,成功地編撰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一是它充分展示了儒家文化融匯貫通的大一統思想,這是北宋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具體體現在中國文化的融通和貫通以及四通三個方面。融通主要表現在中國文化一體多元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貫通主要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再現了司馬遷《史記》的通史風范。司馬光所闡述的大一統的歷史觀,展示了時代精神,無論從內涵上,還是從外延上,都高於前者。四通,即儒家文化向朝鮮、日本等四鄰傳播,從而構建了東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由中國民族文化演化為區域文化。二是它對儒家文化鑒戒史學社會功能的充分發揮。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是給以皇帝為首的最高封建統治者看的,以便以史為鑒,進一步完善封建統治。他從這一動機出發,在《資治通鑒》中以大量的篇幅揭露昏君的醜行和官吏的腐敗,以及詳細記述歷代農民戰爭。三是它對儒家文化禮治思想及與之相關的倫理道德思想的充分展示。司馬光治國思想的核心是禮治思想,《資治通鑒》的史論(即「臣光曰」),據統計有218則,其中絕大部分是從各個角度闡述禮教思想。四是它對儒家文化民本思想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揚光大。民本思想是司馬光思想體系中最輝煌之處。司馬光認為國家必須以民為本,百姓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王權的決定因素。人本主義一般是與唯物主義相聯系的。

❻ 有哪些中外名著或重要思想

中國

1、「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中國的"聖經"。「四書五經」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及《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五經)的總稱。這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書里許多語言,如「當仁不讓」、「名正言順」、「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爍今,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棟。老子是中國第一個純粹的哲學家,老子的思想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傾向。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幾乎對每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都有重要影響。《老子》文字簡約,說理透徹,含義深邃,富有辯證精神,特別能啟發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別艱深,歷代注家又多,選一種較好的版本當能有助於閱讀理解。

3、《莊子》
《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起合稱「老莊」,成為道家的經典。莊子對生死的態度十分達觀,「鼓盆而歌」成為莊子的典型畫像。《莊子》文字上汪洋恣肆、豐瞻華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寓言來說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著名的一篇。

4、《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韓非子思想是在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與「四書五經」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為表裡,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響。

5、《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不是中國第一部兵書,卻是最好的一部兵書,它誕生於春秋幾百年戰亂的背景之下,涵蓋了軍事中一切重要問題,被我國歷代軍事家奉為圭泉。它還被譯成多種外文,具有世界影響。《孫子兵法》簡潔的語句中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對當代商業社會中人的行為處事亦頗多啟發。

6、《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書,相傳是黃帝所作,代表了祖國醫學最早的光輝成就。它對於病理學與治療學的辯證思想,成為祖國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為中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內經》是先秦時期整理成書的,文字較為古奧,不熟悉中醫術語的讀者可能會有一定困難。

7、《史記》
西漢司馬遷宮刑之餘發憤創作的《史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開創了我國紀傳史編撰的先河,成為歷代官修正史的典範。《史記》記述了上古至當時的歷史,其中「書」的部分較難懂,但卻是司馬遷歷史思想集中表述的部分。全書精華在於「世家」與「列傳」,司馬遷為我們描繪了許許多多有個性、有感情的歷史人物形象,他在歷史人物身土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還是一部文學著作。

8、《世說新語》
忽視《世說新語》,就忽視了傳統中國人精神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魏晉風流成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理想人格,跟他們追求美、追求自由而深情狂放是分不開的。本書故事短小精悍,文字精煉上口,思想或清新揮灑,或沉鬱勃發,讀起來往往有會心之處。

9、《貞觀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被當作中國封建社會理想的清明政治的代表,本書就是記錄李世民君臣談話、活動的作品。李世民雄才大略,又得遇幾位曠世英才,君明臣傑,造就了一代偉業。他們的治國思想與處事模式成了典範,到今天仍值得我們作批判地吸收。

10、《金剛經》
《金剛經》不是中國人寫的書,它是一部印度佛經,但1000多年來,它已經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篇幅短小,思想又有代表性,它成了為人們念誦最多的一部經。它宣揚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成了中國佛教的主題之一。它篇幅的短小也許可以彌補部分文字比較生澀的難處。

11、《壇經》
《壇經》是禪宗的六祖惠能的弟子所作,又稱《六祖壇經》,是表述中國佛教思想的開山之作。它更把中國傳統與佛教教義結合起來,創立了純粹的中國禪宗。以心傳心而頓悟的傳道得道方式深受歡迎。唐宋以降,不但影響知識分子,還及於勞動人民。《壇經》思想深邃而文字淺白,讀懂字面意思並不太難。

12、《顏氏家訓》
北朝顏之推著。中國古代是家族宗法社會,這種社會的理想生活是耕讀傳家。《顏氏家訓》就是維護這種理想,實施這種理想的藍圖。它對家族家庭中幾乎一切事務都提出了合乎那種理想的標准與要求。因此,一經產生便被歷代奉為金科玉律。其中雖有教條煩瑣之處,卻也不乏於今仍有價值的地方。

13、《資治通鑒》
我國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的代表,北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為統治者作借鑒之用。本書記事條理清楚,畫人風神畢肖,說理明晰透徹,是《史記》之後,文學成就最高的史學巨著。後來的《續資治通鑒》、《清通鑒》與之形成一完整的古代編年史系統。

14、《菜根譚》
《萊根譚》是明朝洪應明編的一部書,是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它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一種在世出世的處世方法體系。由於它講的是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因此流傳久遠,直到現在仍有頗多啟發價值。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意者,無論是商界的還是政界的,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語句。

15、《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所謂中興名臣,又是當時的理學領袖,在戎馬倥傯、公務繁忙之餘寫給家人子弟的書信,表現了他對於家事,用封建理學觀念指導之下的家人成長的看法,在當時及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在封建社會末期,試圖重振封建道德,但其中一些基本的修身齊家處世的觀念,也很有意義。毛澤東同志青年時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16、《魯迅選集》
魯迅是中國傳統最深刻的批判家,他從舊營壘中沖殺出來,反戈一擊。他因早年的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所以能看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他後來又接受了新思想,所以批判起來鞭辟入裡,犀利無比。只有理解了魯迅的批判,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看清究竟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時代向前的每一步發展,都使我們更深一步地認識到魯迅的價值。

國外

摩訶婆羅多插話選[印度]
羅摩衍那選 [印度] 蟻 蛭著 季羨林譯
五卷書 [印度] 季羨林譯
沙恭達羅[印度]迦梨陀娑著 季羨林譯
毒樹 遺囑 [印度]般•查特吉著
詩選[印度]泰戈爾著 石真 謝冰心譯
戈拉[印度]泰戈爾著 劉壽康譯
萬葉集選[日本]
源氏物語[日]紫式部著 豐子愷譯
俳句選 [日]松尾芭蕉著
小說選 [日]二葉亭四迷著
我是貓 [日]夏目漱石著 於雷譯
破 戒[日]島崎藤村著柯毅文 陳德文譯
阿拉伯古代詩選 [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選[阿拉伯]
波斯古代詩選
列王紀選[波斯]費而多西著 張鴻年譯
薔薇園 [波斯]薩迪著 水建馥譯
不許犯我 起義者[菲律賓]里薩爾著
詩 選[俄]普希金著
葉甫蓋尼•奧涅金[俄]普希金著
小說戲劇選 [俄]普希金著滿濤譯
死魂靈 [俄]果戈里著滿濤 許慶道譯
往事與隨想選[俄]赫爾岑著
奧勃洛摩夫 [俄]岡察落夫著齊蜀夫譯
詩 選 [俄]萊蒙托夫著 余振譯
當代英雄[俄]萊蒙托夫著 草嬰譯
獵人筆記[俄]屠格涅夫著豐子愷譯
羅亭 貴族之家 [俄]屠格涅夫著
前夜 父與子[俄]屠格涅夫著麗尼 巴金譯
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 [俄]涅克拉索夫著 飛白譯
罪與罰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譯
卡拉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戲劇五種[俄]奧斯特羅夫斯基著
戈羅夫遼夫一家 [俄]謝德林著 楊仲德譯
謝德林童話選[俄]謝德林著 張孟恢譯
寓言選 [俄]克雷洛夫著
怎麼辦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著
戰爭與和平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復活[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中短篇小說選[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草嬰譯
短篇小說選 [俄]契訶夫著
萊依里和梅季儂 [亞塞拜然]尼扎米
法爾哈德和希琳 [烏茲別克]納沃依
詩 選 [烏克蘭]謝甫琴科著 戈寶權 張鐵弦 夢海 任溶溶譯
俄國詩選
高爾基短篇小說選瞿秋白 巴金 耿濟之 伊信譯
戲劇三種[蘇]高爾基著
母親[蘇]高爾基著
童年[蘇]高爾基著
塔杜施先生 [波蘭]密茨凱維奇著
傀儡[波蘭]普魯斯著庄瑞源譯
十字軍騎士 [波蘭]顯克微支著 陳冠商譯
詩選[匈牙利]裴多菲著
鯢魚之亂[捷克]恰佩克著 貝京譯
金人[匈牙利]約卡依•莫爾著 柯青譯
軛下[保]伐佐夫著 施蟄存譯
奧德修紀[希臘]荷馬著 楊憲益譯
伊利昂紀[希臘]荷馬著
伊索寓言[希臘]伊索著 羅念生譯
悲劇二種 [希臘]埃斯庫羅斯著羅念生譯
悲劇二種 [希臘]索福克勒斯著 羅念生譯
悲劇二種 [希臘]歐里庇得斯著 羅念生譯
喜劇五種 [希臘]阿里斯托芬著
希臘抒情詩選 水建馥譯
埃涅阿斯記 [羅馬]維吉爾著 楊周翰譯
變形記 [羅馬]奧維德著 楊周翰譯
金驢記 [羅馬]阿普列尤斯著劉黎亭譯
古羅馬戲劇選
古羅馬抒情詩選
神曲 [意]但丁著 田德望譯
十日談(選)[意]卜丘伽著方平 王科一譯
瘋狂的羅蘭 [意]阿里奧斯多著
解放了的耶路撒冷 [意]哥爾多尼著
約婚夫婦 [意]曼佐尼著
斯巴達克斯 [意]拉•喬萬尼奧里著 李俍民譯
喜劇二種[意]皮藍德婁著吳正儀譯
羅蘭之歌[法]佚名著楊憲益譯
特麗斯丹與綺瑟 [法]
巨人傳 [法]拉伯雷著
悲劇三種[法]高乃依著
拉封丹寓言詩選 [法]遠方譯
喜劇六種 [法] 莫里哀著 李建吾譯
戲劇選 [法]拉辛著 齊放 張廷爵 華辰譯
吉爾•布拉斯[法]勒薩日著 楊絳譯
波斯人信札 [法]孟德斯鳩著 羅大岡譯
伏爾泰小說選 [法] 傅雷譯
懺悔錄 [法]盧梭著 黎星 范希衡譯
新愛洛伊絲 [法]盧梭著
戲劇二種 [法]博馬舍著 吳達元譯
歌謠選 [法]貝郎瑞著
紅與黑 [法]司湯達著 郝運譯
巴馬修道院 [法]司湯達著 郝運譯
高老頭 [法]巴爾扎克著 傅雷譯
幻滅 [法]巴爾扎克著 傅雷譯
農民 [法]巴爾扎克著 陳占元譯
中短篇小說選 [法]巴爾扎克著
詩選 [法]雨果著
悲慘世界 [法]雨果著 李丹譯
九三年 [法]雨果著 鄭永慧譯
巴黎聖母院 [法]雨果著 陳敬容譯
中短篇小說選 [法]梅里美著
木工小史 [法]喬治•桑著 齊香譯
包法利夫人 [法]福樓拜著 李健吾譯
小說選 [法]都德著
小酒店 [法]左拉著 王了一譯
萌芽 [法]左拉 黎柯譯
金錢 [法]左拉著 金滿城譯
小說選 [法]法郎士著
莫泊桑之中短篇小說選 郝運 趙少侯譯
一生 漂亮朋友 [法]莫泊桑著 盛澄華 張冠堯譯
約翰•克利斯朵夫 [法]羅曼•羅蘭著傅雷譯
巴黎公社詩選
熙德之歌 [西]
堂吉訶德 [西]塞萬提斯著 楊絳譯
戲劇選 [西]維加著 朱葆光譯
戲劇選 [西]卡爾德隆著
尼伯龍根之歌 [德] 錢春綺譯
戲劇二種 [德]萊辛著 商章孫等譯
抒情詩選 [德]歌德著
浮士德 [德]歌德著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 [德]歌德著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 [德]歌德著
母與子 (法) 羅曼羅蘭 羅大岡 譯
戲劇三種 [德]席勒著
詩選 [德]席勒著 錢春綺譯
雄貓摩爾的生活觀 [德]霍夫曼著 韓世鍾譯
小說戲劇選 [德]克萊斯特著 商章孫 楊武能譯
童話選 [德]格林兄弟著
詩選 [德]海涅著
小說選 [德]斯托謨著
艾菲•布里斯特 [德]台奧多爾•馮塔納著 韓世鍾譯
亨利四世[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譯
戲劇二種 [德]霍普特曼著 韓世鍾 章鵬高譯
臣僕 [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譯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托馬斯•曼著
短篇小說選 [德]托馬斯•曼著 錢春綺 劉德中譯
德國詩選
盧西亞達斯 [葡]卡蒙斯著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 [葡]克羅茲著 翟象俊 葉揚譯
綠衣亨利 [瑞士]凱勒著 田德望譯
卡勒瓦拉 [芬蘭] 孫用譯
童話選 [丹麥]安徒生著
普通人狄蒂 [丹麥]尼克索著
戲劇四種 [挪威]比昂遜著
女僕的兒子 [瑞典]史特林堡著 高子英譯
烏蘭斯比格 [比利時]高斯特著
詩選 [比利時]凡爾哈倫著
愚人頌 [荷蘭]埃拉斯慕斯著
薩加選 [冰島]
坎特伯雷故事 [英]傑弗雷•喬叟著 方重譯
喜劇五種 [英]莎士比亞著
歷史劇二種 [英]莎士比亞著
失樂園 [英]彌爾頓著 朱維之譯
魯賓遜漂流記 [英]笛福著 徐霞村譯
格列佛游記 [英]斯威夫特 章建譯
湯姆•瓊斯 [英]菲爾丁著 蕭乾譯
多情客游記 [英]羅•斯泰恩著
彭斯詩選 [英] 王佐良譯
中洛辛郡的心臟 [英]司各特著 章益譯
艾凡浩 [英]司各特著
傲慢與偏見 [英]奧斯丁著 王科一譯
抒情詩選 [英]拜倫著
唐•璜 [英]拜倫著 查良錚譯
抒情詩選 [英]雪萊著 查良錚譯
詩選 [英]濟慈著
瑪麗•巴頓 [英]蓋斯凱爾夫人著 荀枚 佘貴堂譯
名利場 [英]薩克雷著 楊必譯
董貝父子 [英]狄更斯著 祝慶英譯
大衛•考坡菲 [英]狄更斯著 張谷若譯
荒涼山莊 [英]狄更斯著 黃邦傑 陳少衡 張自謀譯
監護人 [英]特羅洛普著
簡•愛 [英]夏•勃朗特著 祝慶英譯
呼嘯山莊 [英]愛• 勃朗特著 方平譯
米德爾馬契 [英]喬治•愛略特著
德伯家的苔絲 [英]哈代著 張谷若譯
戲劇三種 [英]蕭伯納著
福爾賽世家 [英]高爾斯華綏著 周煦良譯
英國文藝復興劇作選
英國詩選
英國散文選
最後的莫希幹人 [美]費•庫柏著 宋兆霖譯
紅字 [美]納•霍桑著 侍桁譯
朗費羅詩選 [美] 楊德豫譯
湯姆大伯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著 黃繼忠譯
華爾騰 [美]亨利•大衛•梭羅著 徐遲譯
白鯨—莫比-迪克 [美]麥爾維爾著 曹庸譯
草葉集 [美]惠特曼著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 [美]馬克•吐溫著 張萬里譯
中短篇小說選 [美]馬克•吐溫著
一位女士的畫像 [美]亨利•詹姆斯著 項星耀譯
歐•亨利小說選 [美] 王仲年譯
章魚 [美]弗蘭克•諾里斯著 吳勞譯
馬丁•伊登 [美]傑克•倫敦著 吳勞譯
癩皮鸚鵡 [墨西哥]維列薩爾迪著
秘魯傳說 [秘魯]巴爾瑪著
馬丁•菲耶羅 [秘魯]埃爾南德斯著
瑪利亞 [哥倫比亞]伊薩克斯著 朱景冬 沈根發譯

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名著叢書(外國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船長與大尉(上下)[蘇 卡維林]
穿破褲子的慈善家(上下)[英 特萊塞爾]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愛爾蘭 詹姆斯•喬伊斯]
斯•茨威格小說選[奧]
西線無戰事[德 雷馬克]
憤怒的葡萄[美 斯坦貝卡]
起義[羅 李•列勃里亞努]
恰巴耶夫 [蘇聯 富爾曼諾夫]
鋼鐵使怎樣煉成的[蘇聯 奧斯托洛夫斯基]
普通人狄蒂[丹 尼克索]
古斯泰•貝林的故事[瑞典 拉格洛孚]
喀爾巴阡山狂想曲[匈 伊雷什•貝拉]
自由或死亡[希臘 卡贊扎基]
廣漠的世界[秘魯 西羅•阿萊格里亞]
梅特林克戲劇選[比]
變[法 米歇爾•布托爾]
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墨 卡洛斯•富思特斯]
艾特瑪托夫小說選[蘇]
哈拉馬河[西 費洛西奧]
看不見的人[美 拉•艾里森]
城堡[英 阿•約•克羅寧]
萊尼和他們[西德 海因里希•伯爾]
雪國[日 川端康成]
農民(1~4)[波 萊蒙特]
旋渦[哥倫比亞 里維拉]
無產者安娜[捷克 奧勃拉赫特]
刀鋒[英 毛姆]
縮影[日 德田秋聲]
侏儒[瑞典 巴•拉格維斯]
喪鍾為誰而鳴[美 海明威]
菲茨傑拉德小說選[美]
偽幣製造者[法 紀德]
在輪下[德 赫爾曼•黑塞]
好兵帥克歷險記[捷克 哈謝克]
奧拉維亞短篇小說選[意]
小城畸人[美 舍伍德•安德森]
土生子[美 理查•賴特]
喧嘩與騷動[美 威廉•福克納]
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英]
告別[德 約翰內斯•貝歇爾]
血與沙[西班牙 伊巴涅斯]
啊 拓荒者! 我的安東妮亞[羅 薇拉•凱瑟]
人的大地 (法)聖艾克絮佩里
人的境遇 (法)安德烈.馬爾羅
豪門春秋 (美)伊迪絲.華頓
鯢魚之亂 (捷克)卡雷爾.恰佩克
第七個十字架 (德)安娜.西格斯
大師和瑪格利特 (俄)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
羅生門 (日本)芥川龍之介
告別馬焦拉 (俄)拉斯普京
沉船 (印度)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岸 (俄)尤里.邦達列夫
蛇結 (法)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兩宮之間 (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
馬人 (美)約翰.厄普代克
老婦還鄉 (瑞士)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托諾-邦蓋 (英)威爾斯
間諜 (英)約瑟夫.康拉德
在少女們身旁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
諾爾瑪或無盡的流亡 (法)羅布萊斯
獨粒鑽石 (烏拉圭)基羅加
煙雨霏霏的黎明 (俄蘇)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
聖女桑塔 (墨西哥)甘博亞
愚人船 (美)安.波特
堂塞貢多.松布拉 (阿根廷)吉拉爾德斯
青春——康拉德小說選 (英)約瑟夫.康拉德
幸運兒彼爾(上下) (丹麥)彭托皮丹
大地的成長 (挪威)克納特.漢姆生
考德威爾中短篇小說選 (美)歐斯金.考德威爾(2000年再版更名為《煙草路》)
北緯四十二度 (美)多斯.帕索斯
一九一九年 (美)多斯.帕索斯
賺大錢 (美)多斯.帕索斯
人樹 (澳大利亞)帕特里克.懷特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俄)高爾基
大街 (美)辛克萊.路易斯
裸者與死者(上下卷) (美)諾曼.梅勒(再版本合並為一冊)
風中蘆葦 (義大利)黛萊達
紅顏薄命 (芬蘭)弗.埃.西蘭帕(灕江版譯本譯為「少女西利亞」)

《幼獅》[美]歐文•肖
《蠅王》[英]威廉•戈爾丁
《赤手斗群狼》[德]布魯諾•阿皮茨
《加布里埃拉》[巴西]若熱•亞馬多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蒂博一家》[法]馬丁•杜•加爾
《達洛衛夫人 到燈塔去》[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權力的走廊》[英]C.P.斯諾
《勞倫斯之女克里斯丁——十字架》[挪]溫賽特
《養身地》[厄瓜多]豪爾赫•伊卡薩
《誇齊莫多 蒙塔萊 翁加雷蒂詩選》[義大利] 誇齊莫多 蒙塔萊 翁加雷蒂
《甘露街》[埃及]納吉布•邁哈福茲
《海浪》[英]弗吉尼亞•吳爾夫
《血的婚禮》[西班牙]加西亞•洛爾卡
《名望與光榮》[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
《基希報告文學選》[捷克] 基希
《兒子與情人》[英]勞倫斯

❼ 續資治通鑒 翻譯

同月,吳國公徵召青田的劉基,龍泉的章溢,麗水的葉琛和金華的宋濂到建康。
先前,吳國公到婺州的時候,就召見了宋濂。等打下了處州,胡大海推薦劉基等4人給吳國公,吳國公就立刻派遣使者去下詔書,賞財寶,傳召4人前來。當時的總制(官名)孫炎之前就奉命去聘請劉基,等使者再去的時候,劉基回復使者說不去。孫炎又給劉基寫了封幾千字的信,表示是上天的意思,是命運的安排使皇帝要委你重任,劉基這才和另外三人一起到了建康。3人入宮覲見,吳國公十分高興,給他們賜坐,慰問道:「我呀,是為了天下人,才委屈四位先生前來,如今天下紛爭不斷,什麼時候才能安定下來呀?」
劉基陳述了當時的十八件實事,然後說道:「當初因天下戰亂,明公你從民間崛起,當初不過是個擁有一小塊地的平民,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但你打著光明磊落的旗號,順應天命而行事,這就是王者的軍隊。我們有兩個敵人:西邊的陳友諒,東邊的張士誠。陳友諒的勢力,跨越了饒,信,荊,襄,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士誠卻只有靠海的地區,向南不超過會稽,向北不會超過淮揚,打的是游擊戰,躲躲藏藏,背地裡反元,表面上依附,這種只守不攻的敵人,是不會有什麼作為的。陳友諒劫持皇帝,脅迫臣下,大家都很恨他,而且他個性容易沖動,不在乎生死,也不在乎自己的國民陷入戰爭,但幾場戰爭打下來,早已民不聊生。他的臣下心懷怨恨,於是無心國事,人民怨聲載道,也不擁戴他,所以其實漢是容易攻克的。抓獸先抓厲害的,擒賊先擒強壯的,如今之計,莫過於先攻打漢。漢地寬廣,一旦得到了漢,就等於定了天下之勢。
吳國公很高興,說:「各位先生要是還有好的注意,千萬要告訴我。」然後將劉基等人安排在禮賢館,而且尤其寵愛劉基。

另外:http://ke..com/view/1957921.html

❽ 談談你對《資治通鑒》的認識

資治通鑒》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歷史書,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權謀」書,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兵法」書、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心理學」書。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kogVTCrMwpiITJUDA0tk4A

?pwd=6ag3 提取碼: 6ag3

❾ 資治通鑒有多少內容、書有厚和薄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作品版本編輯宋本1.餘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2. 清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明刊本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資治通鑒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鑒》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鑒》,有墨印眉批朱筆圈點。清刻本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鑒》。民國刊本資治通鑒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鑒釋文》十二卷。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鑒》,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3. 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註: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的注本最為人稱道,現為最通行版本。翻譯本(台灣)黃錦鋐等譯《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8年,沒有古人的夾注)沈志華、張宏儒主編《資治通鑒文白對照》(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鏈接還有更詳細的內容,http://ke..com/link?url=-CowfKu2xQBlktFyITeE4VKAkgeRn__

❿ <<資治通鑒>> 歷代版本有哪些

歷代《資治通鑒》的版本
(一)宋本:
1、 餘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
2、 清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
(二)明刊本:
1、 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
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鑒》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鑒》,有墨印眉批朱筆圈點。
(三)清刻本:
1、 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鑒》。
(四)民國刊本: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鑒釋文》十二卷。
2、 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鑒》,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
3、 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
註: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的注本最為人稱道,現為最通行版本。

熱點內容
區塊鏈幣圈今天的話題 發布:2025-07-05 15:22:06 瀏覽:796
玩區塊鏈的人群 發布:2025-07-05 15:06:06 瀏覽:123
VP幣是傳銷還是真正區塊鏈 發布:2025-07-05 15:01:21 瀏覽:453
個人還能挖比特幣嗎 發布:2025-07-05 14:46:43 瀏覽:680
幣圈財富自由論壇 發布:2025-07-05 14:12:52 瀏覽:844
挖比特幣有沒有風險 發布:2025-07-05 14:02:51 瀏覽:82
BE區塊鏈生態算網路傳銷嗎 發布:2025-07-05 13:34:31 瀏覽:657
幣圈是什麼控制漲跌 發布:2025-07-05 12:51:01 瀏覽:385
以太坊的運作過程 發布:2025-07-05 12:34:09 瀏覽:207
如何銷售區塊鏈會議 發布:2025-07-05 11:34:12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