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的天地二元論思想
Ⅰ 藏族、納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論及與摩尼教的關系
論藏族、納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論及與摩尼教的關系
[內容摘要]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有兩個民族的「原生宗教」包含著較獨特的二元論,這就是藏族的苯教與納西族的東巴教。據一些學者研究,納西東巴教與苯教彼此有著一種傳承的關系,而且東巴教還受到藏傳佛教的一定影響,所以,在這兩個宗教中苯教的二元論應該更具代表性。苯教中的二元論主要反映於大約在13甘紀形成文字的一些經書中,其中以《黑頭矮人的起源》、《斯巴卓浦》、《金鑰》等為代表,這些著作在描述宇宙起源時採用二元論的說法,將宇宙的原始動力解釋為白色與黑色兩種光,這兩種光是對立的,它們共同發生作用,產生宇宙的一切。而且,黑色還是愚昧、迷茫、遲鈍、瘋狂等一切丑惡的孳生力量。白光與黑光在宇宙創造過程中有時還以白卵與黑卵的形式出現,它們分別產生神與惡魔的傳承系統。納西族東巴教中的有關宇宙起源的神話也有類似的思想。從比較宗教學的方面看,二元論宗教主要是波斯的拜火教與摩尼教,藏族與納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論觀念,我們認為主要是受波斯宗教的影響而產生的,其中摩尼教二元論的因素更大些。
[關鍵詞]苯教;東巴教;二元論;摩尼教
[中國圖書分類號]B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003(2004)-04-038-08
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有兩個民族的「原生宗教」包含著較獨特的二元論,這就是藏族的苯教與納西族的東巴教。據一些學者研究,納西東巴教與苯教彼此有著一種傳承的關系,而且東巴教還受到藏傳佛教的一定影響,所以,在這兩個宗教中,苯教的二元論應該更具代表性。苯教在其許多經典著作中都十分強調其核心的教法來自大食(波斯),據歷史文獻和口頭傳說,西藏苯教信徒自古以來就有到大食朝聖的行為,這種朝聖活動既便到西藏和平解放前都沒有停止。旅居法國的專門研究苯教的藏族學者卡爾梅·桑木旦曾在一篇文章中說,1959年以前人們常去所謂的大食朝聖,雖然朝聖者沒有返回,但這並不能阻止信徒們對聖地的信仰。
就苯教的發展來說,苯教歷史分兩個階段,即原始苯教階段與系統化苯教階段。原始苯教主要是在青藏高原長期流行的古老的「原生宗教」,是藏民族祖先信奉的自然產生的具有薩滿教特徵的一種民間信仰,擁有大量的鬼神迷信,它基本以巫術為主,注重巫術的操作和一般儀式的實踐。在吐蕃王朝產生後,苯教巫師還曾經以打卦問卜的方式參與王朝政治決策,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佛教傳入西藏以後,由於佛教具有很系統的理論與著作,而且在政治上苯教又受到佛教的排擠,因此苯教徒在與佛教徒進行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將苯教進行改造,為與佛教相抗衡,開始編撰新的神話,吸收許多外來宗教的因素,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最終將苯教改造成一個具有一定理論體系和經典的「新宗教」。
新的苯教的教義主要包括其宇宙發生論、教主與教義起源論、基本教法及宗教傳承等。具有二元論一神觀念的主要集中在苯教的宇宙發生論中。苯教的宇宙觀主要吸收了波斯和印度的有關宗教思想,以其核心經典《斯巴卓浦》為例,聲稱宇宙的起源與宇宙神、同時也是眾神之祖南喀東旦卻松與法師赤傑曲巴有關:
很早很早以前,宇宙之神南喀東旦卻松擁有地、水、火、風、空五種本原物質,一次法師赤傑曲巴將之收集起來,放入自己體內,然後念聲「哈」,由此聲音帶動而產生了氣息,從而形成風,風吹動與旋轉,在與光的作用下產生了火,火與風共同作用又產生露珠,露珠凝結成水,水中的微粒被風攪起,最終形成團,堆積成山。赤傑曲巴就如此創造了世界。後來,五種物質中又產生黑白兩枚卵,白卵(光卵)呈現立方形,大如氂牛,黑卵呈錐形,大如公牛,法師用光輪敲擊光卵,向上射出的火星變成散射神,向下射出的火星變成達賽神(箭神),斯巴桑波本赤從光卵中出現,他身白而發綠。他是世間現實之王。格巴梅本那波(法師赤傑曲巴的對手)讓黑卵在黑色王國炸開,黑光升騰,產生愚昧和迷惘;黑光下射,產生遲鈍與瘋狂,從黑卵中心誕生一個滿身漆黑的門巴塞敦那波,是虛幻世界之王。這些神分別是神與惡魔的代表。此後,善神與惡神都分別運用生殖力量創世,生出善神九兄弟與九姐妹、惡神八兄弟與八姐妹。這些神是各類其他神靈與生物的祖先。
在苯教另外一部經典《黑頭矮人的起源》中,宇宙的誕生與神聖的白光以及宇宙間黑白的對立有關。按照其神話的邏輯,這部文獻聲稱宇宙最初的狀態是虛空,之後有一道光射出,於是就有了光明、黑暗、冷暖及陰陽的分別,這種狀態交替作用又產生空氣的流動,於是有了風,風推動看不見的霧氣流動,在冷暖溫度和風的作用下使霧氣變成露珠,露珠凝聚成大水塘,以上所產生的幾種因素繼續交替作用,使水塘表面形成由泡沫形成一枚神奇的卵,這個卵經自然孵化而生成出兩個宇宙之鷹,一黑一白。雙鷹結合又產下三枚卵,分別呈白、黑、黑白相間的花色。後來,這三枚卵破裂,從中誕生出天神的不同世系以及一位會思考的混沌之肉團,名叫世間祈願王,他以其思考能力創造了萬物。①在這里,光既是宇宙生成的原動力,也是神的性質的展現,這種性質帶有善的一面。而黑暗雖然來自光的作用,但它仍然是與光明相對立的。在西藏,白色與善永遠是同公正、誠實、無私、知識、聰明等相等同的,而黑就是惡則與偏見、欺詐、自私、愚昧、迷惘等屬於一類范疇,無疑這是典型的一種二元論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在西藏的影響力我們可以從佛教文獻記載的西藏古老的獼猴變人神話中看得出來,在該神話中,藏人的祖先獼猴與羅剎女結合產生藏地六大部族,由於獼猴是善的代表,而羅剎女則代表惡的一面,所以他們的後代就具有這兩類性質,有的人的本性善的方面居多,有的人惡的方面居多。顯然,這種神話雖然帶一點佛教的色彩,但其骨子裡卻遵循著苯教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波斯宗教的思維方式。
苯教的教主與教義起源論明確將苯教的起源地置於所謂的大食這個地方。按照苯教的說法,大食位於吐蕃的西部,中間隔著吉爾吉特(Gilgit,勃律)和亞瓦那(Yavana,巴特克里亞),②從大食到西藏,要經過中間的一個「箭道」。傳說這是苯教教主辛饒米沃用其戒指上的光開出的一條隧道,這個隧道要走9天才能通過。③大食有其非凡的宗教聖地,叫俄木隆仁(又譯為沃摩隆仁,藏文拼寫:)。在苯教經典中,俄木隆仁作為世界中心,被描述的具有神奇的結構。我們先來看苯教經典著作中對於其宗教聖地的描述。在11世紀的苯教著作《經部集要》以及19世紀苯教的一部著作《苯教史——嘉言寶庫》中,苯教的這個聖地被形容為以一座聖山——九級雍仲山為中心的。以這個山為中心,分別向四個方向流出四條河流,它們分別是東方的恆河,南方的印度河,西方的博叉河,北方的私多河。這四條河流將俄木隆仁分成四大區域,因而從九級雍仲山開始向四方擴展的地區就有:緊靠聖山的是四座宮殿,東方——香波拉芝宮,南方——巴波索傑宮,西方——赤曼傑謝宮,北方——孔摩乃烏穹宮。與這四個宮殿相鄰的即分別位於東南、東北等四維方向的也有四座塔形建築,它們形成內部的中心區。其外面又有12個以(洲或島的意思)為名的區域,它們還被稱為「12中間洲」,分別都有非凡的名稱和各種山峰、河流以及其他特別的東西,另外,每一個洲都有一個城市。其中東南方的漢地竹林洲上有孔子神變王居住。最外圍也有12個區域,被稱為「12邊地洲」。這個邊地洲之外就是環形的邊緣山脈,將聖地完全環繞,環形山之外,同樣是將聖地整個包圍的大圜海。《經部集要》還繪有一張俄木隆仁的地理結構圖,這份圖對於後來的苯教著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從這份地圖所具有的形貌來看,它與古代西亞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的輪形地圖具有相似的地方。據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的研究,古代巴比倫的輪形地圖以及巴比倫的環形宇宙觀曾經對整個亞洲和歐洲大陸產生影響,他將之稱為歐亞宗教圜宇觀。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上述的輪形宇宙結構在古代波斯曾經盛行過,根據考古材料,古代薩珊波斯王朝曾經就流行這種觀念,在阿爾達息一世時期,曾專門修建了一個模仿輪形宇宙的城市,這就是著名的古城——古爾。這個城市的結構可以說與苯教徒心中嚮往的俄木隆仁幾乎一模一樣。根據筆者的研究,波斯古城古爾(gour)位於今天伊朗的fars省,距離shirlaz(設拉子)很近,它在古代曾經是薩珊波斯王朝時期重要的地區,這個圓形城市的本來名字是阿爾達希·克瓦納赫(Ardashir-Kavanah,意為阿爾達希的光輝),當地人按其形狀將之稱為古爾,後來阿拉伯人占據此地後,由於gour在波斯語中有「墳墓」的含義而被認為不祥,被Azododdowleh Dailamite改名為菲魯扎巴德(firruzabad或fierouzabad)。現在的古爾城遺址在firouzabad市附近的薩桑鎮,整體面貌仍然保存完好。作為薩珊波斯王朝的開創者阿爾達希爾一世下令並組織修建的一座特別的城市,在建造時,阿爾達希爾一世要求建築師將該城按照神話中的宇宙中心的樣子設計成圓形,並且其結構也十分特別。從現代的航空考古學攝影圖片④和一些相關研究來看,古爾城的構造是以其中心區域分四個層次向外展開。中心區的地勢為全城最高,它包括最中間的一座人工堆砌的山峰,四座按東南西北位置分布的宮殿,這四座宮殿今天僅有兩座還有相對完整的牆體,其中最完整的被人們稱為火宮(fire temple),另一座叫處女宮(virgin temple),四大宮殿之間還有一些小形建築。中心區之外的第二、第三個區域以及第四個區域的建築現在都已經毀滅,僅僅存在不同層次的台地,使人知道這個圓形城市的內部是依照一定規則劃分的。古爾城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該城城內還擁有四條壕溝,這些壕溝的分布從城市中心山峰向外呈放射狀,分別正對宇宙四個方位,據我們分析,這四條筆直的壕溝,應該象徵宇宙的四條大河,它們與古爾城外圍的圓形城牆和最外部的更寬大的圓形壕溝是相通的。⑤
古爾城的結構與古代波斯流傳的以哈拉山(Halla,意為「黑山」)為宇宙中心的神話傳說是一致的,哈拉山是波斯神話中宇宙的中心山峰,正對北極星下,這座大山之下又與地下城堡庫西(kuci)相通,這個地下城市被古代波斯以及兩河流域的神話描述為具有「死亡之門」的特徵,後來該城的通行名稱gour就是來自相關的庫西的神話傳說。圍繞哈拉山的神話傳說的歷史應該是很久遠的,它在波斯宗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經典《阿維斯陀》(Avesta)與稍後的《班達希申》(Bandaxisen)中被予以詳細的描述,按照這兩部經典的記載,作為世界中心,哈拉山的頂端是「伽羅·恩瑪納(Galor-nemana),意為「珍寶之宮」,又稱瓦希什塔·阿胡、比希什特等,為天堂的一部分。在拜火教的宇宙觀中,整個宇宙以北極星(Mex-igah)為中心而被劃分成四個天區十二個區間。四天區分別以四個主要的星座為標志劃分出來,東方以提什特里雅(Tistrya,天狼星)為首領,南天區以薩德維斯(Sadwes,天蠍座)為首領,西天區以瓦南德(Wanand,天琴座)為首領,北天區以哈佛特倫格(Haftoreng,大熊星)為首領。十二區間指天宇的十二個區域,與黃道十二宮相當。北極星下正對的就是哈拉山,這個大山所在的大地與天空是對應的,它也被分成四個地區和十二個區間。同時,哈拉山上有以獅、虎、鳥、馬為名的泉眼,向世界四方流出四條大河,將大地分成四個等份。
爾城在古代西亞以及中亞地區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因為在這個城市附近的設拉子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有名的商業城,過往的東西方商人對於古爾城的見聞應該傳布很廣,而其獨特的結構對於一些民族的宗教與神話也必然發生影響,比如波斯神話中的宇宙中心halla的讀音以及意思對於中國就有影響,現今的喀喇昆侖山的名稱中仍然還帶有外來語的因素。西藏苯教徒去大食尋找的俄木隆仁或許就是這個神秘的古代城市。傳說在這個城市中,苯教教主辛饒米沃創造了人間苯教。
辛饒米沃(又被稱為頓巴辛饒)被認為是苯教的創始人,他的名字雖然在敦煌藏文文獻中出現過,⑥但許多學者傾向於認為他是一位幻想出來的教主,主要是為了同佛教的釋迦牟尼相抗衡或相對等而加以虛構的。因為這位教主在其一生中與釋迦摩尼一樣建有十二件重要的大事業。在這位教主的名字中,辛饒米沃有「辛氏人傑」之意,頓巴辛饒則為「祖師辛饒」意。辛在苯教術語中既指辛氏家族,又指一種專門的殺牲獻祭的祭師,也有人認為苯教的巫師通稱為「辛」。國內有學者認為辛與波斯語sanavee有關聯,因為該詞的意思是「二元論者」,同時辛也與波斯語中的sheed,shin:等詞有關,sheed意為光、光亮、光輝、太陽;shin意為明亮的、晴朗的。⑦波斯的二元論主要是拜火教與摩尼教,當然,從語匯學角度說,sanavee最早屬於對拜火教的教義與宗派的名詞,且其祭師在中國被稱為「襖」,但摩尼教因為也具有二元論色彩,在古代進行傳播過程中,一般外人很難將這兩種宗教分開,所以其他宗教在注意波斯二元論時,是可能將這兩種宗教混和吸收的,西藏的苯教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一個事實,就是摩尼教創始人摩尼在波斯最具有影響力的時期正好在薩珊波斯王朝第二代統治者,即阿爾達希一世之子沙卜爾(sabuhr)一世當政時期,從243~274年的30多年的時間內,摩尼在沙卜爾的全力支持下,使摩尼教在波斯全境確立。摩尼教雖然在後來受到波斯統治者的迫害,但它在西亞和中亞以及南亞、東亞的影響都非常大。摩尼教在教理上,有與波斯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相似之處,這就是善惡二元論,但摩尼教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它的二宗三際論、光明五元素論、人體包藏著光明分子說、崇尚白色的風習等,這些拜火教就不具備。從西藏的苯教與波斯的兩大宗教的關系看,這兩種宗教應該都對之產生影響,比如拜火教的宇宙發生論中的善惡雙神系統同時產生就與上面我們列舉的苯教宇宙論有影響,不過在教理方面,我個人認為摩尼教的影響比拜火教要大一些。因為摩尼教的宇宙起源論中,善惡二宗的對立是從創世的開始一直持續到未來,苯教同樣也特別強調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階段性特徵,如宇宙誕生前的虛空狀態,僅有白光與黑光,這二宗一開始是互不相關的。隨後發生作用,產生冷熱等特性,成為宇宙產生的動力。在宇宙誕生之際,善惡神之間就產生對立,這種對立一直延續到現在和未來。與這種宇宙論相關的,西藏苯教徒的一些習俗也有類似波斯摩尼教的一些講究,比如由於白色與光明相關,所以苯教對於白色也十分崇拜(而且苯教崇尚白色與藏族古老的白石崇拜也是一致的)。白色象徵光明,在苯教的神話中,教主辛饒米沃以及一些出身高貴的人物在誕生前都有神秘的白光照射其母親使其受孕的經歷。白光有時也被解釋為凈潔的宇宙能量,它與人類白色的精液不同,但這二者又有神秘的關系,摩尼教與苯教都認為人類的精液雖然包含了光明的因素,但它還混合了黑暗的因素,這就是慾望、墮落、無知,等等。對於這類包含污垢的東西,必須要使用凈化儀式加以消除。⑧
摩尼教的「末世論」可能對於苯教也具有其影響。摩尼教的末世論在理論上有其特色,即它不像印度宗教的「循環論」,宇宙會在毀滅中重建,也不像拜火教的「末世論」,未來世界的確立要經過「末日審判」。摩尼教的「末世論」主要基於在對現世的強烈批判上,認為每個人都有光明分子,但在現世被黑暗所蒙蔽,所以只有經過未來世界和宇宙的毀滅,人的靈魂才能得救。這種批判現實,寄希望於未來的末世論在西藏的吐蕃時期,主要見於敦煌吐蕃文獻中的相關的幾部手稿,英國學者F.W.托馬斯對之有過研究。根據我們的分析,敦煌吐蕃文獻中的末世論有濃郁的摩尼教的味道。在倫敦收藏的有關敦煌文獻(托馬斯,第3章與第4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那種宗教對於現實的強烈批判態度:
「到了宗教不善壽命短促的時代,妖魔鬼怪興災作禍,壞心眼的人肆意害人;惡人發財爬上高位,傲慢專橫不可一世。好人、對人無害的人膽小怕事,只落得貧困和倒霉。在此之後,在宗教每況愈下、壽命更加短促的時代,在欠債和捐稅的時代臨近的時候,國王在他的轄區境內只有八千年的權力,一個國王會變成許多國王。國王們會自以為是,無視昔日好的宗教和經典。由於各人都過於自信,於是,各個國家就都產生了各自的宗教和經典。在這之後,所有人的心都變了。不管要干什麼都不行……看到這個徵兆有些人會說:『給所有人都看看吧!在短壽的惡世里,甚至熱愛經典的人對邪惡表示一下不滿也是不可能的。把這話寫下來,一個傳給一個。聰明人是會注意到的,至於壞人,對於這些話自然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但這些話少數聰明人是會接受的。對於教法和道德,他們都按照古時候的聖教正典去做;即使死亡來臨,他們在陰間也會到達……地方,無憂無慮,幸福地生活。在欠債和捐稅的時代過後,神的好時代就要到來,所有的人還像從前一樣,通常活到一百歲』。」⑨
「在這之後,讓我們按時禮敬這個地方的所有大神和諸門神吧!即使不能按時地禮敬,至少每月有三天凈身拜神。請使用這樣的說辭:『一個壞的時代來臨了,一個短壽的時代到來了,所有的人都無能為力。向神叩拜不是為了個人,是為了天下眾生塵世的利益而獻供叩拜。我們祈願壞時代快快過去;祈願神的好時代快快到來;甚至祈願那些早已經去世的人也能很快地在美好的時代復活,我們是為此才向神獻供叩拜的』。對已經去世的祖先也不要忘記說這些話。」⑩
「妖魔幫助狡詐的人,狡詐的人力量越來越大。人若富有,壞人也會被誇作聰明人;由於貧窮,聰明人也會被貶為壞人……到了後世,沒有人像神人未分的時代那樣正直行事了。由於沒落時代的來臨,人們逐漸不知羞恥,肆無忌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羞恥,他們不遵守誓言,一心想發財致富,不顧死活。他們為尋找財富對別人壞事做盡。從此以後,人們無恥食言。」[11]
以上這種說法中我們可以注意其中的一些關鍵句子和關鍵術語。比如「短壽的惡世」、「壞的時代」、「宗教不善的時代」等,同時又對於未來則以「神的時代的即將到來」作為預告。這些說法無疑表達了作者對於現實的批判態度。在中世紀流行的宗教中,對於現實進行強烈批判的似乎當以摩尼教為典型,摩尼教從其創立之始,就表現出對於現實的厭惡甚至是憎恨,認為現實的一切悉由惡所生,是墮落、黑暗的淵蔽,所以現實世界終將滅亡。後世(後際)是世界毀滅,人類靈魂(光明分子)會回歸光明天國。
納西族的東巴教也與苯教一樣,在宇宙觀上也持有二元論,在納西族著名的東巴經《崇班統》(人類遷徙記)中,對於宇宙的起源有這樣的描述:
太古時候,天地尚未開辟,先出現三樣天影子和三樣地影子;日月沒有造,出現三樣日影子與月影子,同樣地還出現山谷、水渠等影子。然後是「三樣出九個,九個出母體:出現真和假,出現實與虛。」最初真與實來變化,產生白天明亮太陽和碧石,碧石又產生白晶晶的實蛋,實蛋變化又產生好聲氣的呼喚者,好聲音做變化,產生善神依古阿格。假和虛做變化,產生夜晚暗月亮和墨石,墨石變化產生黑色虛蛋,虛蛋變化出惡聲氣的喚者,惡聲音做變化,產生惡神依古頂那。善神又生出一個白蛋,對白蛋作用產生白雞,白雞自稱東族(善神家族)的額玉額瑪,生下九對白蛋,分別產生盤神(藏族之神)與禪神(白族之神)、高神與吾神、窩神與恆神(納西族神)、陽神與陰神、能者與智者、丈量師與營造師、酋長與目老、巫師與占卜師等。惡神依古頂那變化出黑蛋,產生黑雞,叫術族(惡神家族)的負紀俺那。該黑雞最後生下九對黑蛋,分別產生鬼與怪、毒鬼與爭鬼、水鬼與水怪、惡鬼與無頭鬼、臟鬼與污鬼,等等。此後善神九兄弟開始創造世界,造出宇宙四方、天地空間以及宇宙聖山什羅神山等,然後又經過一番變化:「最早好氣象,上面出響聲、下面出氣息,聲氣相互變化,生出三滴白露,白露做變化,生出三個大海;大海做變化,生出人類祖先:海史海古、海古美古、美古初初、初初茲玉、茲玉初居、初居具仁、具仁跡仁、跡仁崇仁。崇仁麗恩(有五兄弟六姐妹,為人類先祖)。」最後人類產生並經過各種磨難和變故後,從天國遷徙到英古地,繁衍延續至今。[12]
由於字數太多,詳情請點擊 http://www.fjdh.com/wumin/HTML/76630.html查看。謝謝
Ⅱ 提出二元論的人有何成就,宇宙本質論和原子論是何思想
海德格爾是德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和美學家。在其整個哲學思想的框架當中,海德格爾也實現了對於傳統的美學的重新的反思與批判,並且闡發了自己的美學思想。進而也對於現在整個美學學科的發展和哲學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其實也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對於哲學觀點的闡釋也是對於美學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1.近代以來哲學二元論傳統在古希臘哲學當中,最早產生了現象和實在兩者的區分。而直到近代以來,才真正的使這兩者之間的區分凸顯了出來。近代以來占據統治地位的認識論哲學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其對象性的思維和主體性原則、形而上學的本質等。
而從笛卡爾開始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最基本的哲學原理以來,主客體就產生了巨大的分裂,也為整個近代哲學的發展奠基了最初的基礎。
整個近代哲學也都是在這一主客體分裂的基礎之上開始產生。每一個個體在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的時候,都是以對象性的思維,來去把握自身的主體與外在的客體的這一原則。
並且把追求外在事物的普遍的本質,作為其最終的目標。而把現象當做是感性的對象,從而產生了外界兩者的區分。在這一基礎上,人類就成為了在認識過程當中最為根本的基礎——人和世界也就變成了認識和被認識這一基本關系的產物。
在海德格爾那裡,研究美學的方式不僅是傳統的感性學,也不是理性直觀的方式,而是具有的現象學的解釋學的方式來去解決,拓展了美學的新的發現與目光。
在海德格爾的早期思想代表《存在與時間》這本書當中,他重點強調了存在的意義問題。因為他認為「存在」是最為普遍的概念。而存在自身就具有了時間性。
在這部著作當中,海德格爾把「存在」和「時間」兩者的相互關系作為其中心的問題,力圖在時間的背景之上去尋求存在。
這種存在論著重分析的是提問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的狀態的基本結構。首先把存在和存在者區分開來,又提出以「此在」作為人的狀態的闡發,也就是其美學的出發點,而「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因此必須明確的就是人所具有的最通常的存在方式,就是日常狀態的存在方式。
Ⅲ 宇宙的起源有哪些學說
宇宙起源學說蓋天說「蓋天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宇宙結構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天圓地方說」雖然符合當時人們粗淺的觀察常識,但實際上卻很難自圓其說。比如方形的地和圓形的天怎樣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問題。於是,天圓地方說又修改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傘高懸在大地上空,中間有繩子縛住它的樞紐,四周還有八根柱子支撐著。但是,這八根柱子撐在什麼地方呢?天蓋的傘柄插在哪裡?扯著大帳篷的繩子又拴在哪裡?這些也都是天圓地方說無法回答的。 到了戰國末期,新的蓋天說誕生了。新蓋天說認為,天像覆蓋著的斗笠,地像覆蓋著的盤子,天和地並不相交,天地之間相距8萬里。盤子的最高點便是北極。太陽圍繞北極旋轉,太陽落下並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就像一個人舉著火把跑遠了,我們就看不到了一樣。新蓋天說不僅在認識上比天圓地方說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古代教學和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新蓋天說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遠的數字和一張說明太陽運行規律的示意圖——七衡六間圖。古代許多圭表都是高8尺,這和新蓋天說中的天地相距8萬里有直接關系。 蓋天說是一種原始的宇宙認識論,它對許多宇宙現象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同時本身又存在許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等人通過精確的測量,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說法後,蓋天說從此便破產了。 宣夜說宣夜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卓見的宇宙無限論思想。它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到漢代則已明確提出。「宣夜」是說天文學家們觀測星辰常常喧鬧到半夜還不睡覺。據此推想,宣夜說是天文學家們在對星辰日月的辛勤觀察中得出的。 地心說地心說是長期盛行於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後經亞里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 托勒密認為,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恆星的天球——恆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 大爆炸說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公布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的發現。這個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這樣的結論: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脹著。這一發現促使一些天文學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脹,那麼就可能有一個膨脹的起點。天文學家勒梅特認為,現在的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這是大爆炸說的前身。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接受並發展了勒梅特的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學說。 伽莫夫認為,宇宙最初是上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始火球」。根據現代物理學,這個火球必定迅速膨脹,它的演化過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發。由於迅速膨脹,宇宙密度和溫度不斷降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學元素(原子核),然後形成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氣體物質.氣體物質又逐漸凝聚起星雲,最後從星雲中逐漸產生各種天體,成為現在的宇宙。 這種學說一般人聽起來非常離奇,不可思議。在科學界,也由於這個學說缺乏有力的觀測證據,因而在它剛剛問世時,並未予以普遍的響應。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使大爆炸說重見天日。原來,大爆炸說曾預言宇宙中還應該到處存在著「原始火球」的「余熱」,這種余熱應表現為一種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輻射。特別令人驚奇的是,伽莫夫預言的「余熱」溫度竟恰好與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相當。另一方面,由於有關天文學數據已被改進,因此根據這個數據推算出來的宇宙膨脹年齡,已從原來的50億年增到100-200億年,這個年齡與天體演化研究中所發現的最老的天體年齡是吻合的。由於大爆炸說比其他宇宙學說能夠更多、更好地解釋宇宙觀測事實,因此愈來愈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Ⅳ 有誰能解釋宇宙本源
老子的宇宙本源論 宇宙本源論是關於宇宙及其本質的學說。本源論作為一種哲學思想或哲學理論,是任何哲學都不能迴避的,是一切哲學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世界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在其本源上就可以完全體現出來。不能揭示宇宙本質的運動規律,也就不能揭示整個世界的運動規律,因為本源作為世界之始母,它自身就蘊涵了整個世界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說,當今世界哲學之所以陷於困境之中,就在於哲學界不能從世界的本源上達成一致。人們不能理解《老子》,也就在於不能正確地理解老子的道的概念,倘如理解了道的概念,老子的哲學體系也就理解了。老子的宇宙本源論主要體現在《老子》通行本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說明「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說這一「混成」之物是宇宙的本體。母:母體、本體的意思。既然宇宙的本體是「混成」之物,那麼,它又是由什麼「混成」的呢?也就是說,宇宙本體的構造是怎樣的?《老子•三十八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可見,宇宙的本體是由陰陽兩性物質混合而成的。現代科學證明,不論是生物細胞還是非生物的基本粒子,它們都具有陰陽兩重性。 寂兮寥兮:「寂兮」無聲,能夠證明無聲的是時間;「寥兮」無際,能夠顯示無際的是空間。寂靜無聲,空曠無際,說明「混成」之物的運動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 獨立:化生天地萬物的種子(道),陰陽相抱,構成相對獨立的「個體」。在這里,所謂的「獨立」是就特定的物體層次而言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獨立的個體,而是普遍聯系的。例如,在原子這一層次,原子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到了分子這一層次,原子就顯示不出獨立的個體了,而是成為分子這一組織中的一員,和其它原子一起形成陰陽對立關系。不改:「混成」之物所處的層次深,尺度小,緊密程度強,不為外來能量所瓦解,表明了「混成」之物結構的堅固性。混成之物既然為萬物之母,那麼,它肯定處於物體的最低層次,體積無限小,密度無窮大,因而它穩固的結構就不會被外來能量所瓦解。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轉而沒有軌道誤差和時間誤差。表明「混成」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性的。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方向、路線、秩序、法則、規律、原理等等。老子用「道」字為世界的本源命名,具有深刻的哲理意義。因為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的世界萬物是有它們共同的母體的,其母體的生成及其發展變化的道路就是世界萬物的生成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道路。把握了這一道路,也就把握了人類社會及其自身發展的道路。這里需要重點解釋的是「大」這個字。這里的「大」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發展」、「壯大」之意,可以作「運動」解。正因為混成之物是陰陽對立的,具有相斥性,所以才會產生運動,有了運動才能產生時間和空間,有了時間和空間,物體才能作規律性的循環往復運動。老子為什麼把道「強為之名曰大」?因為物質的概念和運動的概念畢竟不是等同的。然而,運動包含著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是天地萬物的變化之道,這就合乎了道的本義。再說,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所以,老子把道又勉強稱之為運動。這里混成之物是有,物質的陰陽對立運動所產生的時間、空間及其規律性是無。o&L@ 大曰逝:物體的運動過程叫做時間的流逝。任何物體的運動都是以時間記載的,說明物體運動的同時產生了時間,運動和時間不可分。逝曰遠:時間的流逝又叫空間的遙遠。時間是以物體的運動空間來度量的,離開了物體的空間運動,它就是無法度量的、神秘莫測的,說明運動和空間不可分。遠曰反:空間的遙遠又叫事物朝著相對立的方向運動。一切物體的對立運動都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不停地朝著自己的對立面循環往復的,說明運動是有規律性的。把這一節翻譯成現代文: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用「道」來命名吧,還可以勉強用「運動」來命名。運動可以說是時間的流逝,時間的流逝也可以說是空間的遙遠,空間的遙遠也可以說是物體正朝著相反的方向循環運動。綜上所述,我們可知老子對宇宙本源的認識:世界的本體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物質是陰陽結構、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正是物體自身內部的相斥相引性,形成宇宙發展變化的動力之源。霍金的「宇宙自足」理論已經為2500年前的老子所認識。物質的對立運動化生出時間和空間,沒有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是運動的存在形式,也是天地萬物生成、發展變化的原因和根據,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宇宙是有開始的,宇宙是隨著萬物的化生、時間的消逝而不斷擴大的。然而,宇宙也不是無限的,因為,物質的運動不是作直線運動,而是循環往復的,時間和空間也是周而復始的。《老子•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結合本章內容可知,「混成」之物就是「有」,而物質的對立運動所產生的時間、空間及其規律性就是「無」。「有」和「無」是共生共存的,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有」,也沒有單純的「無」。有和無是相生關系,並存關系,不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確定「道」(僅限於「世界本源」)的哲學內涵: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統有無,有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陰陽對立的;無是基本粒子對立運動所產生的時間、空間及其規律性。有是「萬物之母」、宇宙之本,無是 「天地之始」、世界之源。母始不分,本源並存。關於世界的「本源」一詞,在此有必要作一辨析。以往人們在探討世界本源的時候,總是用「本原」一詞,這大概是受了唯物論的影響。也有用本源的,卻又把本原、本體、本源混為一談。是「本源」還是「本原」?這一點不能馬虎。本原的本義是原始的物體,強調的是「本體」;從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上來看,本原是偏正式,「本」是定中、修飾「原」的。本源則不同,「本」字本身就包含了「本原」之意,等同於老子的「有」的概念。「源」的本義是「源泉」、「來源」、「開始」的意思,指一切事物產生的原因和根據,等同於老子的「無」的概念;從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上來看,本源是並列式,表示「本」和「源」是並列、聯合關系。如此看來,「本源」一詞才能完整地體現老子道的哲學內涵。用公式表示:本源(道)==本(有、母)+源(無、始)。所以,用「本原」這一概念來揭示世界的本體及其狀態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探討世界的本源,不能只探討「它的基質是什麼」?還應該探討世界之所以發展變化的「動力之源是什麼」?也許正是因為本原這一概念的不準確才導致了人們對道的概念的模糊。自古至今人們對道的解釋,有「物質」說,有「原理」、「規律」說,也有既是「物質」又是「原理」、「規律」說,如果用本源這一概念來衡量,這些說法都對,因為這些說法都沒有脫離道的內涵,只是沒能把這些說法歸結到老子的有和無的概念上來。有和無,是老子哲學體系的兩大基石,不理解有和無的概念,就無法理解老子的道學體系。有是世界的本體,本體始終是陰陽對立的,有了陰陽對立才有了本體的自發運動,陰陽自發運動產生了時間和空間,運動的時空關系就是普遍規律、宇宙法則,也就是無。而有的發展變化又受到時空關系的制約,也可以說是時空關系決定了有的生死。這就是老子的「有無相生」原理。根據有無相生原理,老子把整個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有,一部分是無。有的概念,不僅僅局限於世界的本體,而是一個辯證的概念。既然有是萬物之母,是不斷發展壯大的,那麼,宇宙萬物就是有的子孫,天地萬物既是宇宙萬有。所以說,有的概念就是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有與萬有的差別就在於微觀和宏觀。除此以外,凡是由物質的對立運動所產生的一切虛的沒有體質的東西皆屬於無的范疇,如時空、規律、法則以及人類的思維、意識、情感、意志、精神文化、法律、法規、科學技術等等,都屬於無的范疇。老子闡述宇宙本源的構成時所使用的陰陽、有無兩對概念,是非常智慧的、科學的。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是物質和自然界,這顯然不是指構成宇宙萬物的初始元素,而是指精神和自然界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而人類尚未出現以前的自然界的本源是什麼樣的?唯物主義顯然沒有做出科學的回答。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微小不可分割的原子絕對空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這就把本源靜態化,找不到世界的動力之源,更缺乏老子的時空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是上帝,則更是主觀臆斷。老子的有無論不是二元論,而是道一元論,因為,有和無是共生共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統一體就是道。
Ⅳ 宇宙是怎樣行成的呢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之後發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創建的。它是現代宇宙系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
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學
大爆炸宇宙學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與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冷到熱,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很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
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統一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又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大約為3K。這一結果無論在定性上或者定量上都與大爆炸理論的預言相符。但是,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大爆炸宇宙學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困難問題。
宇宙自然選擇學說簡介
為什麼宇宙會是我們觀測到的這副樣子?為什麼它具有目前已測知的那些基本常數值?80年代初,在宇宙創生大爆炸框架下發展了目前最流行的暴脹宇宙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後不到1秒的時間里膨脹了大約10-30倍,大約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後開始以較穩定的膨脹速率,直到現在,大約150億年,成為目前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物質「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恆星以及生命。這個模型暴脹期的長短是個關鍵。若稍短,物質為充分散開,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縮為起點;若稍長,原生宇宙的物質則過於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恆星,自然也就不會出現生命和人類。因此出現了暴脹為何如此精確的問題,按照現行的物理學基本定律,大爆炸產生的宇宙其「自然尺寸」應該只有亞原子大小,即普克郎長度10 ^-35量級,而這樣的宇宙是短命的。前蘇聯科學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進一步提出了「嬰兒宇宙」模型,兩個大宇宙通過一個細「管子」連接起來,這個細管子稱為「蟲洞」,大宇宙為母宇宙,可能存在著從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蟲洞,這樣的管子成為子宇宙、嬰兒宇宙。就是說除了我們生存的宇宙之外還可能存在著眾多的由蟲洞連接起來的其他宇宙。1992年,薩莫林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選擇學說。母宇宙是空間閉合的,猶如一個黑洞,該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時間後坍縮為一個奇點,奇點又會反彈爆炸膨脹為新的下一代宇宙。這個學說的要點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數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數會有小的、或強或弱的隨機變異,新生的嬰兒宇宙在再次坍縮成奇點前能膨脹到幾倍普克郎長度大小,隨機變異的物理常數有可能允許小小的暴脹,子宇宙可變的較大,當它足夠大時,可分隔為兩個或更多的不同區域,每個區域又坍縮為一個新的奇點,新奇點又觸發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時代相傳,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縮,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數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產生許多黑洞,從而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數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後代,借用生物進化論的術語,它們是被「自然選擇」下來的,經「選擇」作用,產生越來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如果宇宙確是由以前的宇宙世代經過這種「自然選擇」而產生的話,那麼應該預期我們生存在其中的宇宙會具有所觀測到的樣子並正好具有目前測知的基本常數值。這個學說的另一要點是關於恆星的存在。在許多情況下,恆星是黑洞的前身。在氣體和塵埃雲中,恆星仍在形成。在碳塵埃微粒表面進行著的化學反應使氣體冷卻並促使氣雲坍縮。但碳塵埃粒子是從那裡來的呢?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這一情況只有在質子的質量稍大於中子的質量時才會發生,如果兩者質量之差比氦核的結合能大的多,則質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沒有氦,聚變反應鏈在第一階段便終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從而使恆星將少得多,自然也不會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個宇宙中,若其中質子與中子的質量相差較大,將只能產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了。
地球的起源
地球起源問題是同太陽系的起源緊密相聯系的,因此探討地球的起源問題,首先了解目前太陽系的三個主要特徵是必要的。概括起來說,它們是:
1.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太陽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轉,這個特徵稱為太陽系天體運動的同向性。
2.上述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接近於同一平面,並且這個平面與太陽自轉赤道面的夾角也不到6°,這個特徵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共面性。
3.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繞日公轉軌道都很接近於圓軌道。這個特徵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近圓性。
關於地球的起源問題,已有相當長的探討歷史了。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關於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聖經》中的創世說。在人類歷史上,創世說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統治地位。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後,天體演化的討論突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開始了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問題的真正科學探討。1644年,笛卡兒(R.Descartes)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第一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他認為太陽、行星和衛星是在宇宙物質渦流式的運動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渦里形成的。一個世紀之後,布封(G.L.L. de Buffon)於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個學說,認為:一個巨量的物體,假定是彗星,曾與太陽碰撞,使太陽的物質分裂為碎塊而飛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實上由於彗星的質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從太陽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質的。在布封之後的200年間,人們又提出了許多學說,這些學說基本傾向於笛卡爾的"一元論",即太陽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氣體雲凝縮而成;也有"二元論"觀點,即認為行星物質是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1755年,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雲假說"。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由於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學說在基本論點上是一致的,所以後人稱兩者的學說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到本世紀初,由於康德-拉普拉斯學說不能對太陽系的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致使"二元論"學說再度流行起來。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學說,稱為"星子學說";同年,摩耳頓(F. R. Moulton)發展了這個學說,他認為曾經有一顆恆星運動到離太陽很近的距離,使太陽的正面和背面產生了巨大的潮汐,從而拋出大量物質,逐漸凝聚成了許多固體團塊或質點,稱為星子,進一步聚合成為行星和衛星。
現代的研究表明,由於宇宙中恆星之間相距甚遠,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摩耳頓的學說不能使人信服。由於所有災變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歸因於某種極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學依據。著名的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先生於1979年提出了一種新的太陽系起源學說,他認為整個太陽系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這個星雲的主要成份是氣體及少量固體塵埃。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中間部分演化為太陽,邊緣部分形成星雲並進一步吸積演化為行星。
總的來說,關於太陽系的起源的學說已有40多種。本世紀初期迅速流行起來的災變說,是對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挑戰;本世紀中期興起的新的星雲說,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加完善的解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人們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也是在這種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們可以對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和方式給出如下可能的結論。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上述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Ⅵ 柏拉圖的宇宙二元論是什麼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現實主義。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復制的,但這些復製版本並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無法改變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之,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並不包含知覺能力或想像力。
Ⅶ 宇宙起源的理論有哪些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10-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會使氣體越耗越少,以致最後再沒有新的恆星可以形成。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當宇宙到1024歲時,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32歲時,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後,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逸出,並最終完全消失,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
閉宇宙的結局又會怎樣呢?閉宇宙中,膨脹過程結束時間的早晚取決於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設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那麼根據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經過400~500億年後,當宇宙半徑擴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時,引力開始占上風,膨脹即告停止,而接下來宇宙便開始收縮。
以後的情況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結束後再倒放一樣,大爆炸後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將會反演。收縮幾百億年後,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狀態,不過,原來星系遠離地球的退行運動將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運動。再過幾十億年,宇宙背景輻射會上升到400開,並繼續上升,於是,宇宙變得非常熾熱而又稠密,收縮也越來越快。
在坍縮過程中,星系會彼此並合,恆星間碰撞頻繁。一旦宇宙溫度上升到4000開,電子就從原子中游離出來;溫度達到幾百萬度時,所有中子和質子從原子核中掙脫出來。很快,宇宙進入「大暴縮」階段,一切物質和輻射極其迅速地被吞進一個密度無限高、空間無限小的區域,回復到大爆炸發生時的狀態。
如果宇宙真的是大爆炸產生的,目前的平均密度是對的,依照現在的理論是可以測出來的,這個值大約在150億到200億光年,而現在觀測到的最遠距離是美國觀測到的150億光年。 霍金無邊界條件的量子宇宙論
霍金在1982年提出了一種既自洽又自足的量子宇宙論。在這個理論中,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則上都可以單獨地由物理定律預言出來,而宇宙本身是從無中生有而來的。這個理論建立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之上,涉及到量子引力論等多種知識。
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誕生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在四維球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近似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膨脹減緩,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封閉的宇宙模型。
從霍金提出這個理論之後,幾乎所有的量子宇宙學研究都是圍繞著這個模型展開。這是因為它的理論框架只對封閉宇宙有效。
如果人們不特意對空間引入人為的拓撲結構,則宇宙空間究竟是有限無界的封閉型,還是無限無界的開放型,取決於當今宇宙中的物質密度產生的引力是否足以使宇宙的現有膨脹減緩,以至於使宇宙停止膨脹,最後再收縮回去。這是關繫到宇宙是否會重新坍縮或者無限膨脹下去的生死攸關的問題。
可惜迄今的天文觀測,包括可見的物質以及由星系動力學推斷的不可見物質,其密度總和仍然不及使宇宙停止膨脹的1/10。不管將來進一步的努力是否能觀測到更多的物質,無限膨脹下去的開放宇宙的可能性仍然呈現在人們面前。
可以想像,許多人曾嘗試將霍金的封閉宇宙的量子論推廣到開放的情形,但始終未能成功。今年2月5日,霍金及圖魯克在他們的新論文「沒有假真空的開放暴漲」中才部分實現了這個願望。他仍然利用四維球的歐氏空間,由於四維球具有最高的對稱性,在進行解析開拓時,也可以得到以開放的三維雙曲面為空間截面的宇宙。這個三維雙曲面空間遵循愛因斯坦方程繼續演化下去,宇宙就不會重新收縮,這樣的演化是一種有始無終的過程。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 稱作可觀 測宇宙 、我們 的宇宙 ,現在 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 ,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 ,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 cosmos ,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 kosmos , 在法語中叫 cosmos 。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 「宇宙」的詞是 universe 。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 , 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 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 和cosmos常 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 。 公元前 7 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 想 象成以天為盒蓋 、大地為盒 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 7 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 球 形的是古希臘人 。公元前 6 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 ,H.N. 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 。羅素在獲 得 此 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 ,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 。 1924 年 ,A. S. 愛丁頓 提 出了恆 星 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 。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 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 ,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 ,建立了著 名的 哈 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 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 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 120 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 ,從側 面 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 3萬光年 。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 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 50K ;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 0.70克/厘米3 ,比水的密度還小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 、 金星 、 地 球等的密 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 。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 ; 超 巨星的光 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 。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 ,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 30000 K ,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 600 K 。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 、幾萬高斯( 1高斯=10-4特斯拉 ) ,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 , 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 , 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 1 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 、X 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 型星系 、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 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 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 2.2 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 。 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 , 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 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 200 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 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 種 探 索中的「 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 ,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 爆 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 、永恆發 展的 物 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 無限論 ,反對宇 宙有限論 、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 。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 對 的「 無 」。如果進 一 步 說 這 種真空能 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 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 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 。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 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不能絕對的說是真的還是假的.目前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確鑿的答案
一樓的說法我不敢苟同.你的那個說法是愛因思坦的"有界無邊"宇宙模型,並非你的什麼"獨到看法"
世事無絕對,太絕對的說法往往是錯誤的說法.人家霍金都不敢說"至於宇宙自身不斷復制,是胡說八道",只是說這是其中一種可能(見<<時間簡史>>),況且能量守恆真的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嗎?難道就不能說它是平行宇宙中單一一個的主觀幻覺?
不過,必須補充的一點是在目前科學界的幾種關於宇宙形態的說法中,"平行宇宙說"的確是較冷門的一說,目前最熱門的是大爆炸說和愛因思坦的"有界無邊"說
對於宇宙模型的探討,有必要先說清楚「宇宙」這東西
所謂「宇宙」,一般認為它指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 稱作可觀 測宇宙 、我們 的宇宙 ,現在 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Ⅷ 宇宙起源假說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完全滿意的答案。人們曾經提出過許多學說,最有影響的是「宇宙大爆炸說」,它提出最早,在當代天文學上最受重視;其次是「穩態理論」及「蟲洞噴發說」。
(一)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在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圖1-2)。
圖1-2 宇宙大爆炸
根據大爆炸理論,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約在100億開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開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開以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元素合成理論)。當溫度降到幾千開時,輻射減退,宇宙間的氣態物質,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
「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但是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范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況且從能量與質量的關系考慮,一個小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准——年。但宇宙中天體的運動速度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圍,時間沒有衡量標准。譬如,地球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圍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年的概念對宇宙而言並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論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確切年齡呢?
有科學家聲稱:宇宙膨脹達到極點時將又發生一場大爆炸,如同黑洞的形成過程一樣,宇宙將變成一個高密度、小體積的球體,縮小到一定程度後,將再次發生大爆炸。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宇宙的能量並沒有消亡。但是,沒有人能解釋,大爆炸每次循環時間、空間、分子結構等,都像上次一樣(幾百幾千億年以後,又有太陽系,又有地球,又有中國,又有你),還是重新排列。
不久前有美國科學家宣布,宇宙的演化過程還可持續大約240億年,比先前估計的110億年增加了一倍有餘。
(二)宇宙起源——穩態理論
穩態理論現在受到普遍懷疑。該理論認為在星系之間的膨脹空間中新物質會產生出來。
若干世紀以來,很多科學家認為宇宙除去一些細微部分外,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宇宙不需要一個開端或結束。即使是在發現宇宙正在膨脹之後,這種想法也沒有被放棄。托馬斯·戈爾德、赫爾曼·邦迪及弗雷德·霍伊爾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提出,物質正以恰當的速度不斷創生著,這一創生速度剛好與因膨脹而使物質變稀的效果相平衡,從而使宇宙中的物質密度維持不變。這種狀態從無限久遠的過去到現在一直存在,並將永遠地繼續下去。宇宙在任何時候,平均來說始終保持相同的狀態。穩態理論所要求的創生速率很小,每100億年中,在1立方米的體積內,大約創生1個原子(圖1-3)。穩態理論的優點之一是它的明確性,它非常肯定地預言宇宙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也正因如此,它很容易遭受觀測事實的質疑或反駁。當宇宙背景輻射被發現後,這一理論基本上已被否定。
圖1-3 穩態理論
(三)宇宙起源——蟲洞噴發說
蟲洞噴發說認為:我們現在的宇宙起源於一次時空之門的開啟。在許許多多平行宇宙中,有一個極其普通的平行宇宙。在這個宇宙中,質量最大的一個黑洞不斷地吞噬宇宙中的其他天體,它的質量不斷增大,大到其萬有引力可以摧毀一切物質形態,首先將其核心變為能量體,能量逐漸積蓄,最終沖破其外殼,向外釋放能量,形成蟲洞,時空之門打開。當能量釋放完全後,蟲洞停止噴發,時空之門關閉。噴出來的高能粒子,經過漫長的演變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生存的宇宙。那個噴發的蟲洞則變為宇宙中的一個普通的天體,這是我們不能找到宇宙中心的原因(圖1-4)。
(四)宇宙起源——宇宙循環說
長期以來,「大爆炸」宇宙誕生理論一直被天文學界普遍認同,但近期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宇宙深處的照片卻讓科學家們對「大爆炸」理論打上了一個重重的問號。
「哈勃」太空望遠鏡本次拍攝到了一些宇宙深處的星體,這些星體大概形成於宇宙誕生後的5億年內(約130億年前)。然而,這些星體的數量卻遠遠少於科學家們原來的估計。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些照片(圖1-5)可以說明以下兩點:要麼大爆炸發生後恆星物質的形成並沒有科學家們原來設想的那麼「積極」,這並不符合現階段通行的理論;要麼當時的物理環境與現在截然不同。
圖1-4 蟲洞噴發說
圖1-5 宇宙深處星體
宇宙循環說是一種宇宙起源新說。宇宙中大多星球都會發光發熱,這些發光發熱的星球,由於溫度高,表面進行著巨大的物質運動,甚至局部爆炸,如太陽黑子。星球常常以太陽風等形式,不斷地向宇宙空間拋灑顆粒微細的、總質量巨大的物質;恆星不斷地向外發射光和熱量,也會消耗巨大的物質。
經過幾十億年、上百億年的演變消耗,會發光的恆星會越來越小,最後發生如超新星爆炸一樣的爆炸,消失在宇宙中;或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逐步「蒸發」掉。
恆星在它生存的幾十億、上百億年的時間,向外發射的光、熱,向外拋灑的微細物質,恆星爆炸後的碎片,及恆星「蒸發」的物質,並沒有消失,而是在廣闊的宇宙空間漫遊。這些在廣闊的宇宙空間漫遊的能量和物質,在萬有引力、太空低溫等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歲月,又會逐步聚集成物質團,物質團經過相互吸引和碰撞,逐步聚集成新的星球。
宇宙就這樣永不停息地循環著,沒有時間上的過去與將來,壽命無限長,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寬廣,質量上無限大。人們永遠計算不出宇宙究竟有多大,范圍有多寬;宇宙究竟生存了多久,還能生存多久。這就是「宇宙循環論」。
具體到某個星體、星球,可能在它生命終結時會發生爆炸,人類已經觀察到某些星體的爆炸,如超新星爆炸。但整個宇宙卻不可能發生爆炸,因為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如此廣大、無邊無際的宇宙物質吸引在一起,形成一個宇宙大星球。也沒有任何力量能把這個假設的、巨大的宇宙大星球炸碎。因此,大爆炸理論,科學根據不足。
Ⅸ 宇宙怎麼起源的關於宇宙起源現在最好的理論是什麼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淮南子·原道訓》
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之後發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創建的。
大爆炸理論:注釋:大爆炸理論
(big-bang cosmology)現代宇宙系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約為3K。
蜚聲國際、被視為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教授,昨天下午在香港科技大學主持講座,講題為《宇宙的起源》。這位有「現代愛因斯坦」之稱的科學者宣告:宇宙學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和活躍的學科。我們正接近回答這古老的問題: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一千八百多名現場觀眾和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在電視機屏幕前傾聽了霍金透過語音合成器的演說。
霍金的演講全文如下:
根據中非Boshongo人的傳說,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偉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發作,嘔吐出太陽。太陽灼幹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後吐出一些動物,豹、鱷魚、烏龜、最後是人。
這個創世紀的神話,和其它許多神話一樣,試圖回答我們大家都想詰問的問題:為何我們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一般的答案是,人類的起源是發生在比較近期的事。人類正在知識上和技術上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它不可能存在那麼久,否則的話,它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應該很清楚了。
亞里士多德:宇宙無開端
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創世紀》把世界的創生定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另一方面,諸如山嶽和河流的自然環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變甚微。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不變的背景。要麼作為空洞的風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要麼是和人類在相同的時刻被創生出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例如,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某種永恆的東西比某種創生的東西更完美。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看到發展處於這個情形,那是因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災害,不斷重復地讓文明回復到萌芽階段。信仰永恆宇宙的動機是想避免求助於神意的干涉,以創生宇宙並啟始運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開端的人,將開端當作上帝存在的論據,把上帝當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動力。
宇宙開端前 時間無意義
時間是絕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
如果人們相信宇宙有一個開端,那麼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開端之前發生了甚麼?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麼?他是在為那些詰問這類問題的人准備地獄嗎?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十分關心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他覺得,不管宇宙有無開端,都會引起邏輯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個開端,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無限久。他將此稱為正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為甚麼它要花費無限長的時間才達到現在這個階段。他把此稱為反題。無論正題還是反題,都是基於康德的假設,幾乎所有人也是這么辦的,那就是,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獨立於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許多科學家的心中,仍然保持這樣的圖景。然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在該理論中,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們是動力量,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確定其形狀。它們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夠定義。這樣談論宇宙開端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這有點兒像去尋找比南極還南的一點沒有意義一樣。它是沒有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