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大腦神經元網和宇宙網

大腦神經元網和宇宙網

發布時間: 2023-03-11 13:57:59

A. 人的思維究竟是分子原子層面的還是量子層面的有何依據

人類思維的來源,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探索思維的來源,一直都是神經心理學家的專長,而很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思維應該是神經元的連接,在連接處所產生的隨機生物電現象,導致了人類思維意識的出現。

但是該理論很難證明,而且人類的思維意識是非常本質的問題,因此人類思維的來源,也開始涉及到哲學、量子力學領域。量子物理學家就曾提出,人類思維的來源,應該是神經元之間的量子共振,所產生的特殊現象。

總結:

人類和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思維意識,是生命最為本質的特徵,生物學家普遍認為思維誕生於分子層面,生命的神經系統,讓思維意識得以出現。

但是思維意識非常復雜,涉及到多個領域,因此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量子層面的思維理論,這一理論讓思維意識更加復雜,甚至可以拓展至無機物系統,由於理論過於超前,也很難對其進行證明。

我們的思維,雖然有可能誕生於量子領域,但是對於人類來說,誕生於分子領域的理論,或許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B. 宇宙本身是一個生命體嗎

宇宙本身是一個生命嗎?根據現代天文學的觀察,人們越來越發現宇宙本身和生命體之間的相似性。道家一直以來就把人體看成一個小宇宙,那麼這個宇宙是否是一個大人體呢?據一些古籍記載,這個大人體名字叫做盤古。可以試想,我們地球不過是盤古身體中的一個粒子,銀河系則是他身體的一種組織結構。人腦意識之謎和宇宙之謎是當今兩大最難解的奧秘,或許它們原本就屬於一個問題,本文著重講解了人腦神經元和宇宙星系網路之間的相似性。

意識和人類大腦的領先研究者克里斯托夫·科赫(Hristof Koch)將大腦稱為「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物體」。不難看出為什麼這可能是真的。大腦擁有上千億個神經元和上萬億個連接,是一個令人頭暈的復雜對象。

眼睛立即抓住了宇宙網和大腦之間的某種相似之處。在圖1中,我們顯示了10億光年寬的切片中宇宙物質的模擬分布,以及穿過小腦的4微米(μm)厚切片的真實圖像。

明顯的相似性僅僅是人類傾向於在隨機數據中感知有意義的模式的趨勢嗎?足夠明顯的是,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統計分析表明這些系統確實存在定量相似性。研究人員經常使用一種稱為功率譜分析的技術來研究星系的大規模分布。圖像的功率譜測量屬於特定空間尺度的結構波動的強度。換句話說,它告訴我們有多少個高頻和低頻音符構成了每個圖像的特殊空間旋律。

C. 關於神經科學知識,你知道哪些比較有趣的呢

神經科學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猜想——生物的自我意識,究竟由神經的哪一個部分產生?

幾乎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但是從大腦神經系統中,並沒有象徵著自我意識的系統或器官,因此生命的意識,很有可能存在於神經系統的特殊連接中。

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生物學家提出了一種想法,生物的自我意識,可能來源於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但是自我意識是非常復雜的,僅僅依靠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很難形成復雜的意識形態,形成意識的系統,應該遍布整個神經元,而非簡單的連接點。

量子力學和神經科學的交叉,讓自我意識有了一個新的答案,自我意識有可能來源於大腦神經元內部微管的量子共振。

總結:

科學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科擁有互相交流的可能性,量子力學與神經科學的聯動,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所有系統都有可能存在「意識」。

從目前的宇宙模型來看,宇宙中確實存在我們尚不了解的無形力量,在管理、推動著宇宙的形成,最讓科學家費解的,就是宇宙物質能量並非隨機分布——宇宙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並不守恆,科學家基本沒有在宇宙中發現反物質,這意味著宇宙電荷並不守恆,或者反物質和普通物質被宇宙篩選分隔,分別處在宇宙的兩端,而宇宙網的發現,進一步說明宇宙物質能量確實不是隨機擴散分布。

宇宙中存在我們尚不了解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或許宇宙的物質能量是平均而隨機的分布,只是我們看到的物質太少,當我們看清占據宇宙質能95%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時,或許就會發現宇宙的平均~

D. 宇宙結構與人腦的相似之處,尺度相差極大,卻有著相似的演化機制

這個宇宙,有的時候真的令我們感到非常神秘。

大自然紛繁多樣,卻在很多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一些巨大物體和手邊小物件甚至是微觀世界的相似,更加令人困惑不已。比如著名的斐波那契螺旋線,就表現出了和宇宙中螺旋星系以及海洋中的甲殼類動物的相似形狀,又或者動物體內靜脈的分形和閃電以及樹枝的形狀高度雷同。

甚至當我們去看最巨大的宇宙結構,也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相似的對應物體。很多人開玩笑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某個巨大生物的大腦,因為二者的形狀非常相似。下面這張人類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的對比圖,相信很多人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

最近,真的有科學家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Franco Vazza和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Alberto Feletti的跨領域組合,為了破解這個謎題而相互合作,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實際上,很多人說二者高度相似,只不過源自於外形的相似,這只是最初級的相似。而這兩位科學家想要知道: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是否也有「神似」之處,或者說是否有功能上的雷同呢?

早在2017年的時候,他們就在《鸚鵡螺季刊》上發表過相關的文章,指出:「星系可以結合為龐大的結構(如星系團、超星系團或絲狀結構),延伸出數億光年,這些結構和附近被稱作宇宙空洞的巨大虛無空間之間的邊界是極其復雜的。這些邊界處的物質會在引力作用下被加速到每秒數千公里,在星系際氣體之間形成沖擊波和湍流。我們曾經認為:空洞-絲狀結構是宇宙中最難以揣摩的結構之一,需要海量的信息數據才能描述。這也使得我們陷入沉思:它是否比大腦更加復雜?」

從尺度上來看,大腦和宇宙差了至少27個量級,也就是一千億億億倍。但令人震驚的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大腦的驚人復雜性,甚至絲毫不遜於跨幅達數億光年的宇宙結構。兩個人的研究甚至表明: 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的機制大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的復雜程度和自組織性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首先,兩個人羅列出了人腦和宇宙的相似之處:

看到如此多的雷同之處,相信很多人都會忍不住驚呼:何其相似乃爾!

在羅列了這些驚人的相似點後,他們進行了進一步的量化分析,將腦部切片放大了40倍,與宇宙網狀結構的模擬圖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 二者之間的物質密度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尺度上竟然也展示出了驚人的不約而同

Vazza介紹說:「我們對兩個系統的光譜密度進行了計算,這種技術經常應用於宇宙學中,可以用來研究星系在空間中的分布。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小腦神經元網路中的數量分布於1微米到0.1毫米的尺度上。這和宇宙網狀結構中物質的分布再一次不謀而合,當然後者的尺度要更大一些,從500萬光年直到5億光年內都有。」

接下來的研究,還帶來了更多驚人的發現。

他們對每個節點上所連接的絲線數量也進行了分析,對於宇宙網狀結構的星系來說,每個樣本中有共計3800-4700個星系,平均下來每一個星系周圍都連著3.8-4.1根絲線;另一方面,對於人類的腦部來說,取1800-2700個神經元為一個樣本進行分析,平均每個神經元的連接數量大約是4.6-5.4根,同樣非常接近。

甚至,最近還有研究表明,人腦中大概可以儲存2.5PB的信息。而Vazza在另一項研究中也表明:如果要儲存宇宙的復雜性,大概需要4.3PB的存儲空間。考慮到二者之間在尺度上的天壤之別,這個數據相差也不多。

因此,他們在2017年的報告中也指出:「粗略地說,這種記憶儲存空間的近似表明,人腦中儲存的所有信息(比如他一生之中的所有經歷)同樣可以通過宇宙中的星系分布來進行編碼。」

當然,說了這么多,也不能粗暴地認為宇宙就是人腦,或者說宇宙有屬於自己的意識。但是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確實發現,至少在生長規律上來看,宇宙大尺度結構和人腦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僅僅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令人驚呼不可思議。

在此之前,2012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這個加速膨脹的宇宙中,代表時空大尺度結構的因果網路擁有著和人類大腦十分類似的冪律度分布。而這一次Vazza和Feletti的研究,更是助這個理論一臂之力。

Feletti告訴我們:「結構參數再一次證明了這種意料之外的相似度水平,或許,這兩個網路的演化遵從著相似的物理法則,雖然二者內部的物理法則有著顯而易見的巨大區別。」

我們的宇宙太過宏大為壯觀,以至於我們的視野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許,當我們走得足夠遠時,發現有些答案可能就在身邊。這個宇宙的玄幻,誰又能說得清呢?

相關閱讀:黑洞和原子的驚人相似,雙黑洞結合為「引力分子」,宇宙太神奇了

E. 宇宙這么大,人類算什麼是宇宙的一個細胞,還是連細胞都不算呢

嗯,這個問題。

先不說宇宙,我們先說太陽系,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截止目前已經飛了42年了,而且是以每秒鍾17公里飛行的,這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分鍾,就這個速度,它才剛飛出太陽系,你沒有聽錯,僅僅一個小小的太陽系。

再繼續提高尺度,銀河系。

銀河系有多大估計我不用說了吧,光速穿越太陽系需要8個小時,穿越銀河系需要10萬年。

光速有多快?一秒鍾30萬千米!

這是啥概念?人類永遠理解不了的概念

1秒鍾的時間,光可以繞地球飛7.5圈,真的是飛著玩,地球真的太小了。

飛銀河系呢?10萬年,你怕了沒?

真的,就一個銀河系就這么大,更別提其他的星系了,仙女星系,等等等等,在星繫上還有星系團,星系團上...

不說了,因為人類永遠無法理解宇宙有多大,永遠永遠...

一、若宇宙是一個生命體,那人類又算什麼?

答案太奇妙了

每當我們抬頭看著美的浩渺的星空,我們就會有一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一種佛陀即視感,佛家所說的那種先覺者的智慧寂寞感,其實和我們在面對宇宙的那種無限的孤寂和渺小感是何其的相似。宇宙是那樣的龐大,而我們人類是那樣的渺小,我們或許始終難以理解宇宙和人類之間的那種隔閡差距,只知道用一種非常渺小的形容自身。但人類一直都在 探索 著這個龐大的宇宙,用盡我們的生命旅程,去揭開它的面紗。

在網上,科學家曾經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假若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那麼身處在它之中的人類到底又算什麼呢?這個答案似乎充滿的那種科學的戲謔感,人類在地球上或許是一個了不起的物種,但是在如此偉大的宇宙面前,我們沒有任何可比性。從體積上來看,如果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那麼我們人類可能連一個細胞或者原子都配不上。那麼人類在宇宙中到底又算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又涉及到了科學領域的哲學思考,關於宇宙生命體的這個思考,科學家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某些天體觀測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當年科學家在發現宇宙長城的時候就有了這種想法,所謂的宇宙長城,是在宇宙之間延綿上千光年的宇宙星雲,他們是宇宙星系形成的前兆。天體在其中纏繞在這一團巨大的連綿星雲裡面,它們就好像宇宙的經絡一般,在黑暗的宇宙星空裡面一閃一閃的發光,好似人的大腦神經元的沖動。宇宙真的好像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有著自身的生命結構,而我們只是在其中的一個微小部分。

但雖然人類在宇宙的結構裡面,可能只是一個渺小到連分子都算不上的存在,但是人類卻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後面的無機世界裡面,人類是唯一一個有著自己思考,能夠創造出自己的語言文字的獨特存在,我們是唯一的生命,雖然我們比不上宇宙的浩渺,但是我們能夠書寫自己的獨特,在這個浩渺的宇宙裡面留下自己的足跡。

宇宙雖然浩渺無比,雖然無比壯觀,但是若沒有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為它書寫為它記錄,它的存在未必真的就那麼有意義。對於宇宙而言我們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卻是獨一無二。而且宇宙終究只是一個穩固的發展狀態,而他的未來可能性也不可預期,但是人類卻有著無盡的爆發力,我們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發展奇跡,未來未必不能夠站在與他同等的地位上進行交談。人類是渺小的人類也是偉大的,並且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

二、人類和宇宙相比,究竟有多渺小?

我用一組數字來對比一下:一個太陽能容納130萬個地球,一個銀河系能容納1000億個太陽,一個小星系團能容納40個銀河系,一個星系團能容納100個小星系團,一個星系能容納10億個星系團,超星系團能容納幾十個星系……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人類相對於宇宙來說,是多麼多麼的渺小,甚至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人類這么渺小,到底生存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人類生存的意義非常重大。佛教有言: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也就是說,即使是一片樹葉,或者一朵鮮花,都是一個宇宙,一個世界。那對我們人體來說,就更能稱得上一個小宇宙了。

細想一下,我們的人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大到皮膚、骨骼和器官,小到細胞、質子和原子,甚至有數不清的細菌也彌漫在身體的角角落落。那麼,我們能說人體這些最小的單位沒有價值嗎?事實上,也正是這些最小的單位才構成了人體。

因此,我們對於宇宙來說雖然渺小,卻是宇宙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如果沒有這些渺小的組織,也就不可能存在宇宙。而我們按照宇宙規律做事,也正是滿足了宇宙生長的需求,所以,好好生活吧,我們離不開宇宙,而宇宙也更離不開我們!

三、宇宙是什麼呢?宇宙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呢?

現代 科技 技術手段讓我們知道宇宙的目前可觀測年齡為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920億光年,甚至更大。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個奇點的大爆炸。而且他還在不限增大。

奇點是什麼呢?奇點在什麼樣的地方爆炸?

138億年前的一次一個奇點的大爆炸創造了我們今天所使用所看到的一切的一切,宇宙本就是無限可能的存在,奇點大爆炸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

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是一個物質存在的宇宙,時至今日我們也沒能弄清楚我們在宇宙的位置與目的。研究所認為的宇宙的直徑920億光年也僅僅只是我們的可觀測宇宙。要知道什麼是可觀測宇宙,可觀測宇宙實際上指的是我們領用最先進的設備儀器所能探測到的宇宙范圍。可想而知我們的可觀測發內意外必定還有著無法想像的廣袤的空間,這些空間或許永遠也不可能被我們所觀測得到,因為那裡發出的光永遠也不乏到達地球。

因為有了宇宙的大爆炸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宇宙全貌,在每一個夜晚我們抬頭望向深空就在那遙遠的最深邃的宇宙深處無時不在上演著一個個令渺小的我們所驚奇的事件。

2009年11月,天文學家在宇宙遙遠區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由此前不被人知的星系構成的星系團,巨大星系團的發現將幫助天文學家了解潛在的宇宙網"骨架"

宇宙是由眾多星系構成的龐大"宇宙網"串成絲狀或卷須狀。宇宙網的絲狀物是由暗物質維系在一起的。宇宙網被認為是由宇宙中密布的漏斗形的星系、氣體和暗物質構成,彷彿混沌的"星系際高速公路"。看上去非常的像我們體內的一條基因或者細胞。沒錯這就是宇宙神經網。

這就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大到足以令任何一個人驚奇的宇宙網,我們所處的位置也是一樣的我們所處在宇宙內部的某一個位置的移動的宇宙網中的室女座超星系群中,這個超星系群也在做著繞宇宙網的公轉自轉運動。

我們就在這個超星系團內的我們認為的本星系群內,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是指銀河系和相鄰仙女星系、麥哲倫星雲等30個星系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小的集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的一群星系。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

在這個本身有著繞超星系團自轉公轉的有30多個星系。

而就在這個超星系群中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才有著我們夜晚抬頭望天所看到的銀河系。我們晚上所看的到的星星都在銀河系的范圍內,就連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公轉自轉。

最後提到的是我們的家一個人類十幾萬年發展史都還沒有一個人離開過的家我們的太陽系。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 直徑約10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位於分支懸臂獵戶臂上,離銀河系中心有2.61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4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我們的太陽系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很大很大。但其實對於我們的宇宙來說也僅僅只是一個沙塵微不足道。

從我們的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又到本星系群又再到室女座超星系團他們都無一不在運動,這些運動看似對於宇宙的存在無關緊要,時至今日也沒人能說清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因此這些運動又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存在。運動的本身存在的摩擦、碰撞、吞噬、競爭,無不令我們感到驚奇。

他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存在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又是多麼的至關重要。

近期有一些理論分支認為我們存在的宇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生物一個我們永遠也不乏了解的生物。

是的,在我們談論宇宙的時候,往往人類是心存敬畏的,因為宇宙太大了,人類了解的只不過是皮毛,但就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宇宙可能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無中生有,從一個奇點慢慢演化而來的,那麼我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宇宙真的是某一種人類不了解的生命形式,那麼對人類的沖擊恐怕是巨大的,也是很難接受的,試想一下,人類只是這個生命體當中的一個細胞,而這個細胞可能什麼都不知道..........

乍看上去我們的宇宙的運動必有某種目的,因為存在則是為了目的而我們的宇宙確實那樣的真真實實存在著。而僅這樣想像一下又有何不可呢?畢竟我們的認知還是很有限的我們所知的還不到宇宙內部的5%,全部的宇宙是什麼樣的我們並不知情。宇宙是什麼更是無從得知。對於宇宙是什麼?是生物嗎?還是僅僅是為了孕育生命的存在而默默的存在著的呢?

四、如果沒有人類,那麼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似乎陷入了人類中心主義,我們人類的存在的 歷史 不過只有幾百萬年的 歷史 ,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在3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而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之前的大爆炸,它的 歷史 包括起點、40萬年的初期膨脹、近4億年的黑暗期、出現恆星、星系和行星發展期、含有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加速膨脹期。

事實上,不管有沒有人類存在,宇宙就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我們存在的138億年間,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顯示自己獨特的魅力,各種各樣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都在發生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還很粗淺,就算自己所在的太陽系的很多情況,人類都沒有了解清楚,宇宙的各種粒子在運行?暗物質是否存在?宇宙之外是什麼?宇宙的未來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外星人的形態是如何的?很多問題都是未解之謎,也許要等我們的後代在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後才能把宇宙的秘密搞清楚。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眼看出去的宇宙就是真正的宇宙么?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也是人體內部的大量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的結果,只不過我們很自信地認為我們眼中的宇宙就是最正統的宇宙,也許其他高等生物眼中還有另一種絢麗多姿的宇宙模樣。

人類是宇宙運行過程中偶然塑造的一個產物,人類在不斷地加深對於宇宙的了解,未來的人類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命運還是未知,也許我們會一直在地球生存,直到太陽系的毀滅,也許我們會移居到宇宙的其他角落,當然還有一種最壞的結果,那就是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全體滅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們的存在或許只是宇宙存在史上的一次巧合之作又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錦上添花。我們的 科技 突飛猛進的未來期望我們終有一日可以解開宇宙的終極謎題。

你最恐懼的是什麼呢?
我嗜好重口味的東西,硬是用暴力美學的幌子也好,就是看小清新的日本輕小說,都偏愛重口與小清新混合的櫻庭一樹。
所以,我想你對恐懼的期盼,應該也是止步於人性之惡、女巫的力量、扼住喉嚨的惡意詛咒、鬼魂的怨念、穿越倫理的妄常、心境的游移,亦或是失去日常的一切迎面沖擊的血腥驚悚么?
這些恐懼,只要你欣賞的時候,是一個艷陽天,你出去看看綠油油的葉子

F. 在宏觀的大視角下,宇宙為什麼看起來就像一張網

因為宇宙的結構在某種特定的尺度上是均勻的,但如果站在幾億光年的尺度上來看,宇宙中的各類星系的分布又是不均勻和趨於成團的,所以宇宙從幾億光年的大視角下來看,就是這樣類似網路狀的存在,這看起來和大腦神經元的分布有些相像,所以從視覺上看就像是一張網。

如果我們再把眼光放到星系的尺度,如果我們想像力再豐富一些,可以看出我們頭頂的旋兒和星系結構也是有極高的相似程度。所以宇宙的結構從幾億光年的尺度上看是一張網,而如果能夠從更小的尺度來看,僅僅看銀河系的話也非常像我們頭頂的發旋,奇妙的大自然總是存在這些奇妙的巧合。

G. 生命能否以氣態形式存在

生命是宇宙中最為特殊的物質形式,與其他無機物或者有機物不同,生命往往具有獨立意識。

就像生命如果失去意識,大腦死亡,就被被醫學認定為死亡。意識,可以說是生命的本質,無論生命以何種形式出現,只要具有意識,就可以稱之為生命。

目前人類已知的生命,全部都是具有固定形態的個體——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甚至是病毒,都擁有各自的實體,在實體中形成生命必須的系統。

那麼生命有可能脫離實體,成為類似氣體的生命嗎?

生命有可能進化到「氣態」嗎?

由於氣體分子結構固定,並且很難像大腦神經系統一樣互相聯系,因此「氣態」生命不可能由氣體組成。

如果宇宙真的存在「氣態」生命,很有可能是生命已經不需要肉體,到達宇宙的高級文明後,肉體只會限制壽命、行動,科技非常發達的生命,或許會擺脫肉體,從而擺脫壽命、能量的限制,可以在宇宙中低消耗長時間旅行。

人類肉體存在壽命,需要進食,可能會生病,這些都不利於宇宙探索。利用量子系統,將生命意識轉移到無肉體的「氣態」生命中,或許就是宇宙高級生命的進化方向。

熱點內容
馬德里機場怎麼去市中心 發布:2025-07-20 08:00:05 瀏覽:681
轉化成usdt 發布:2025-07-20 08:00:04 瀏覽:403
元宇宙一級市場 發布:2025-07-20 07:50:55 瀏覽:175
元宇宙買房買地 發布:2025-07-20 07:44:37 瀏覽:90
新手進入區塊鏈 發布:2025-07-20 07:37:13 瀏覽:585
區塊鏈對信息系統的影響 發布:2025-07-20 07:19:26 瀏覽:536
元宇宙概念什麼時候實現 發布:2025-07-20 07:18:06 瀏覽:629
元宇宙到底是幹啥的 發布:2025-07-20 07:07:22 瀏覽:609
微信什麼時候開始數字貨幣 發布:2025-07-20 06:23:07 瀏覽:857
比特幣在電子支付交易的使用流程 發布:2025-07-20 05:40:56 瀏覽: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