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虛擬貨幣
A. 《貨幣戰爭》的真實性
非常真實,打個比方就如下面這個貨幣戰爭: 相信大家對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衛戰」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投機集團「美國索羅斯財團」搞的,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它背後難道就沒有美國政府的支持了嗎?下面,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你就會明白了。 從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和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人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B. 石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再給你帶壞了那一枚硬幣後的幾年裡,這位乞丐可能做了些
1、乞丐在幾年時間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小提琴演奏家,這是故事告訴我們的;
2、這枚硬幣的價值在於它隨時提醒那個乞丐:(1)當你將某項既能作為謀生的手段時,千萬不要低估任何一毛錢的價值,再少的面值也是錢;(2)只要自己不放棄,別人也不會放棄你。成功在於對自己夢想的堅持,如果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別人即便想幫你也是沒有辦法的。
3、對一個陷入困境的人進行施捨,只能使其得到一時的慰藉。更重要的是,應該使其意識到自己的自尊和價值。只有使他們充分相信自己,他們才有決心和勇氣去擺脫面前的困境,迎來他們嚮往的天空。(引用來源:好故事網http://gs.eywe.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82)
C.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演義成分比較大,那麼在真實的世界中,洛克菲勒,羅斯柴爾德那樣的家族能否左右世界金融
當然不可能,通過杠桿撬動地球只能是在理論上存在,或許這些金融家族可以通過某些手段影響世界金融,但這種影響無疑是自己的生命和影響結果進行博弈,一旦出現負面結果,毫無疑問這個家族就會完蛋,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只是影響世界金融,就是完全可以操控世界金融又有誰敢用了,現在大概就算是美國整體實力也談不上左右世界金融,更不用說只是某個家族,畢竟對於金融戰場來說,每一次戰爭都是需要投入真金白銀,而對方作為國家政府一旦結果不如意完全可以掀桌子不讓你玩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就是這樣被納粹蘇聯玩壞的嗎,在現實世界裡國家組織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D. 歷史上最富有的人摺合人民幣是多少
根據《福布斯》統計。這位電腦時代的「奇才」目前名下凈資產為466億美圓(摺合人民幣4000億),雖然仍大大少於他在1998年創下的1000億美圓的記錄,但是這樣的財富,已經超出常人的想像。也許這樣計算會更容易理解:
蓋茨每秒賺250美圓,即每天賺2000萬美圓,一年賺78億美圓;
假如蓋茨掉了1000美圓,他也懶得去撿,因為他去撿要花掉4秒鍾,這一彎腰他已賺回1000美圓;
美國的國家債務約56200億美圓,如果由蓋茨來還,他能在10年之內還清美國的債務;
如果蓋茨將錢捐給地球上每個人15美圓,到頭來,他還剩下500萬美圓零用錢;
假如蓋茨是一個國家,他將是地球上第37個富有的國家,或是美國第13家大公司,甚至比IBM還大;
如果蓋茨將所有錢換成1美圓一張,你可以建一條路連接地球和月球,來回14次,但你必須用1400年不停的建造這條路,而且用731架波音747飛機來運這些錢。
真不知道這么多錢他怎麼花的完~~~~
E. 鍾安社(音譯,Anshe Chung)
2003年7月21日,Linden Lab首發了Second Life。它以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所構建的高度擬真體驗,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互聯網的想像。 創立3年來,Second Life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到2006年12月,Second Life 已經有[]300萬名注冊用戶,而且以每月20萬名用戶的速度增長,訪問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9%。在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在網民中迅速流行開來的同時,Second Life在2006年也成功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體的熱捧,CNN、路透社、《商業周刊》、《連線》、《經濟學人》均以顯著的篇幅對Second Life進行了追蹤報道。顯然人們已經發現:一個完全逼真的「虛擬世界」(metaverse)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一種非同尋常的變化正在發生。 2006年5月,德國女華僑艾林.格雷夫(Ailin Graef)登上了美國《商業周刊》的封面,這是全球第一個依靠在虛擬世界投資而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她在Second Life中的化身是鍾安社(音譯,Anshe Chung),自2004年加入Second Life以來,她已經建立了龐大的虛擬地產王國,名下的資產包括36平方公里的虛擬土地、幾家虛擬商鋪以及其他幾家虛擬公司的股份。通過虛擬地產生意,她賺取了3億L元,按照虛擬貨幣與美元的比值換算,資產已達到110萬美元(約855萬人民幣)。她是最具知名度的發跡於虛擬世界的真實人物,被《Bussiness 2.0》稱為虛擬世界的洛克菲勒。 從虛擬產品的自由交易到貨幣的自由流通,再到與現實貨幣的兌換,Second Life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經濟體系,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已經達到了等值6400萬美元。Rosedale和Linden Lab也被《連線》稱為虛擬世界的格林斯潘和美聯儲。
F. 《一枚閃亮的硬幣》 請結合短文內容,說說你覺得洛克菲勒是個怎麼樣的人乞丐是個怎麼樣的人
請結合短文內容,說說你覺得洛克菲勒是個怎麼樣的人?乞丐是個怎麼樣的人?
洛克菲勒是一位雖然富有,但是十分簡朴、節儉的人,關心身邊的人,為他們提供幫助和直到,熱情好客
乞丐是一位知錯就改,迷途知返的人,他聽從了洛克菲勒的建議,並從此努力發奮圖強,直到成功
G.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貨幣的價值不一樣呢有世界統一的貨幣嗎
美圓是現在的比較通用的貨幣,因為世界上最保值的物品是黃金,它的產量一定,屬於稀有金屬。
在1944年7月,美,蘇,中,法等44個國家730名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布雷頓森林開金融會議,
在美國的一手操縱下簽署了 布雷頓森林協議
會議兩項內容,一是美圓與黃金直接掛鉤
二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圓掛鉤
這樣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建成了,美國控制了大部分國際經濟秩序
還有,1945年世界銀行建立,1946年運行,
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1947年運行。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各會員國認購的股金,
股金的份額是根據每個會員國的經濟實力而定,
而會員的投票效益又與認購的股金成正比,
這樣美國與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大部分世界金融秩序,
所以說世界上現在公認美圓為世界貨幣。
H. 貨幣戰爭簡介!!急,還有想法
為什麼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