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虛擬貨幣代表
① 古代的錢幣象徵著什麼
1.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2.攜帶方便,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安全。"盤纏"一詞的來源此。
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弔錢或一貫錢。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巡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
3.有做人的道理在其中,銅錢為外圓內方,做人也需要如此,做事圓滑,但內心保持方正。
② 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是什麼幣
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③ 真正能代表中國的虛擬貨幣名稱是那個幣i
國內虛擬幣比較出名的是QQ幣。如果你所說的是加密貨幣,那比較知名的有元寶幣、招財幣、馬幣等等。
但目前最火的加密貨幣確實比特幣,其它相對比較火的是狗狗幣、萊特幣、瑞波幣。
比特幣是一個共識網路,促成了一個全新的支付系統和一種完全數字化的貨幣。它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對等支付網路,由其用戶自己掌控而無須中央管理機構或中間人。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很像互聯網的現金。比特幣也可以看作是目前最傑出的三式簿記系統。
④ 古代貨幣的錢,文,兩是什麼關系
古代貨幣兌換不同朝代各有不同,以清朝為例,清朝標準的一文錢是鉛4銅6.1000個,一文錢就是一弔錢,或者是一貫錢。一貫錢=1兩白銀。10兩白銀=1兩黃金。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4)古代虛擬貨幣代表擴展閱讀:
法定形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從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開始,漢武帝下令在上林三官鑄造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但當時錢幣的工藝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鑄造的「金錯刀」,因其造型別致,工藝精巧,自古為收藏者所喜愛。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多實行大錢。蜀幣主要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
西晉成立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後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
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盪,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貨幣單位
⑤ 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是什麼幣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⑥ 中國古代貨幣的種類樣式特點象徵意義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種類樣式:
1 起源貝幣
2 法定形態
3 寶文幣制
4 紙幣出現
5 白銀流通
象徵意義
⑦ 中國古代貨幣主要是
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它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副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枚舉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另一種最早的貨幣是銅質的錢、鎛、刀。錢、鎛是農具,刀是多種用途的工具,它們也是人們可以讓渡的財產,在殷周或更早的遺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這些銅工具在不同地區形成一般等價物。錢、鎛至春秋發展為專職貨幣,即後人所稱的空首布;雖保存青銅鏟的基本結構,有細長的銎,但已不適宜裝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先秦鑄幣。至戰國進一步發展為略具鏟形小銅片的布幣,主要流通於北方周、晉、鄭、衛地區。青銅刀至東周發展為刀幣,主要流通於齊國及燕、趙地區。
戰國中後期使用一種更便於授受使用的圓形金屬鑄幣圜錢,在周、魏、趙、秦、齊、燕等地出現,特別是秦國正式採用圜錢制度,為圜錢發展成全國統一的鑄幣形式准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
貴金屬黃金也作為貨幣進入流通。它以鎰(20兩)、斤(16兩)計。南方盛產黃金的楚國還出現銘文「郢爰」等字樣的金版。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但在中國是最早的黃金鑄幣。
秦漢的法定貨幣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後,廢除以前鑄造的包括貝幣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地方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即主要在上層統治階級范圍內行使的貨幣,單位以鎰計。又以原秦國的銅鑄幣,圓形方孔半兩圜錢為下幣,主要供民間日常交易使用。這樣,實現了中國貨幣種類及其單位的首次統一。半兩錢的圓形方孔形式,與古人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符合,又便於在經濟生活中授受使用,故這一鑄幣形式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黃金為一等幣單位以斤計。以銅錢為二等幣,漢初曾允許私鑄。漢武帝於公元前 118~前113年間,廢止以前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是歷史上成功的一種鑄幣,其流通一直延續到隋末,長達700餘年。
魏晉南北朝「谷帛為市」魏晉南北朝的「谷帛為市」 谷和帛是民生必需品,有較穩定的價值,歷代皆作為一種較重要的價值尺度與支付手段,具有不同程度的貨幣性能。每當時局動亂,幣值波動劇烈時,它便成為人們最樂意接受的支付手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社會動盪不安,幣制雜亂,錢幣行制缺乏統一標准。曹魏境內多以谷帛為貨幣,在北齊布帛成為普遍的支付手段,南梁大部分地區用谷帛交易。 貨幣流通的這一消極遺產影響到隋唐,形成錢帛兼行制度,即大額交易用絹帛,日常小額支付用銅錢。在唐代,絹布是法定貨幣,包括錦、綾、羅、紗等各種絲織品和紵、貲、火麻布等,但主要是絹和縑。由於絹、布易損壞,流通中又常割截,故經常存在著被銅幣排斥的現象,至宋遂退出流通。
唐代的開元通寶唐王朝的建立,出現了長期穩定與統一的局面,為重新統一貨幣創造了條件。唐武德四年(621年)鑄開元通寶錢,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又一劃時代意義的銅鑄幣制度。銅錢以「寶」為名,說明中國金屬鑄幣制度脫離了以重量「半兩」、「五銖」為名的量名錢體系,發展為更高一級的鑄幣形式。從此實行寶文幣制,而廢銖兩制。開元通寶錢的流通,還對中國衡法發生重大影響。原來重量計數均以24銖為一兩,而自重二銖四絫的開元通寶錢廣泛流通以後,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便逐漸形成,計算更加方便。唐創立的寶錢制度,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為時1000多年。大致宋以後,各朝皇帝每更改一次年號,即鑄造一種標明年號的新寶錢,故這類錢又叫年號錢。
宋代的銅、鐵錢和紙幣的產生宋代始終未建立起統一的銅鑄幣制度,而是承襲五代十國時期某些地區使用鐵錢的事實,形成銅、鐵錢區並存的流通制度。鐵錢比銅錢形大體重而單位價值更低,當時最大的鐵錢流通區是富庶的四川。由於在大宗交易及支付方面缺乏適宜的支付手段,因而在10世紀末產生了世界最早的紙幣即四川的交子。此後,南宋、金、元、明各朝都繼續發行不同名稱的紙幣。版圖遼闊的元朝時期,紙幣是全國通行的唯一合法貨幣。
明清的銀錢並用,銀作為貨幣最早見於河南扶溝縣古城西門出土的一批春秋時的銀質空首布,但事例甚少。西漢於公元前119年亦曾鑄行「白金三品」,而「歲余終廢不行」。至唐末五代,白銀有進入流通的趨勢,宋、金、元民間流通漸廣。明中葉間發展成為普遍通用的正式貨幣。 銀錠
唐宋以後商品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但歷代封建政府皆過度發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需要貴金屬充作貨幣的客觀條件。明初,在一些地方就發生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論價的情形。面對現實,明封建政府雖終明之世未明令廢止紙幣大明寶鈔,但從正統元年(1436)起,解除用銀禁令。以國家正賦徵收「金花銀」為標志,形成大額交易用銀、小額支付用錢的銀、錢並用的貨幣流通制度。嘉靖以後,白銀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銀以重量計,以兩為單位。銀錢比價各朝屢有規定,如規定白銀一兩,分別摺合洪武錢1000文、前代錢3000文、嘉靖錢700文等,但在流通中變化很大。清代幣制大體上仍是銀、錢並行,規定白銀一兩合銅錢1000文,但實際上經常變化。貴金屬白銀從宋、元以來,多鑄成50兩重的銀錠,後來俗稱元寶。直到20世紀初,寶銀仍有流通,但已逐漸為銀元所代替。
⑧ 我國最早使用的古代實物貨幣是什麼
貝幣,中國古代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8)古代虛擬貨幣代表擴展閱讀:
貝幣分珧貝、骨貝、石貝、銅貝等,但最常用的還是天然海貝。
天然海貝的品種也很多,有「貨貝」(又名齒貝)、「擬棗貝」、「阿文綬貝」(又名大貝、虎斑貝)、「伶鼬榧螺」等,其中「貨貝」比較常見,貝面上有一條長長的齒槽的稱為「貝齒」或「貝唇」,貝的正面較為平整,貝的側面稍微鼓突。
人們為了便於攜帶方便,在貨貝的背部多鑿有小孔,早期孔相對小,稱之為「小孔式貨貝」,以後,穿孔逐漸擴大,稱為「大孔式貨貝」。春秋戰國時期的「貨貝」背部幾乎磨平,稱為「磨背式貨貝」。
早在夏代末年,貝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具有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參考資料:網路-貝幣
⑨ 從中國的古代都出現過哪些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
我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貨幣文化,並對周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在夏商時代,我國就有了貨幣。我國最早的貨幣主要是實物貨幣,當時流通面最廣、量最大、時間最長的是貝。貝,光潔美麗,堅固耐磨,便於攜帶,便於計數。在夏商的遺址中都有大量貝出土,在商周的古文獻中也有關於貝的紀錄。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在商代晚期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青銅仿貝成為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隨著工人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由於諸侯稱雄割劇,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四大貨幣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廢除了各國形形式式的貨幣,定黃金和銅錢為統一使用貨幣。黃金用於大宗交易的支付,而銅錢即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則用於日常生活。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圓形方孔的面上鑄以「五銖」字樣,這樣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五銖錢一直用到唐高祖時期,長達七百多年,是中國古代使用最久,也是最成功的貨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五銖錢,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這四個字出自唐初歐陽詢的手筆。所謂「開元」,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在統一之國度內的通用寶貨。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明確標明錢的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它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開鑄,在唐代通用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從未有過中斷,這在貨幣史上也是罕見的。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創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自此,青銅鑄幣告別了以半兩和五銖標重命名的傳統,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軌。「開元通寶」還在形制和重量上樹立了中國貨幣的標准形象,它以一錢為法定重量單位,每十枚錢重一兩。十錢一兩的十進位由此產生,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出現錢荒,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鐵錢和銅錢並行。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25斤8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130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使紙幣「交子」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使用統一的紙張,有一定的形制,印有復雜的圖案,並有防偽密記。「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統一的紙幣制度,發行「中統元寶鈔」,元朝成為第一個以統一的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的朝代。
明初,白銀不是合法貨幣,明朝禁用金銀交易。明英宗時期,解除用銀禁令。至此,白銀作為通貨和價值尺度,才正式取得合法地位。明後期白銀普遍通行於全社會,在貨幣流通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清初的一百年間,各地仍沿襲明末鑄成錠形的銀塊,以兩計算,稱量使用。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銀塊形狀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兩以下的稱散碎銀子,一兩至五兩的稱小錁,用於一般交易;大宗買賣則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紋銀,它是一種全國性的假象標准銀,重約十兩的中錠、重約五十兩的元寶,在支付時必須先摺合成紋銀,再換算出其所含純銀,才能完成物值交換,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鴉片戰爭爆發前後,外國銀元相繼輸入中國內地,當地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國銀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洋、英國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鷹洋、日本的龍洋等等,已達幾十種之多。由於洋銀計枚核值,使用時不必稱量,因此民間樂於接受。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在中國成為一種選用貨幣,同時也成為中國自鑄銀元的催生劑。道光、咸豐年間,仿鑄洋銀從與外商貿易頻繁的沿海城市興起,然後遍及到全國各地。在廣州稱廣板,福州稱福板,杭州稱杭板,其中以上海道台監制的最為規整,重量大體與外國銀元相符。在這種景況下,清政府為了保持民族尊嚴,維護貨幣制度,開始籌劃鑄造本國銀元。
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東錢局,購進英國機器開始鑄造名為「光緒元寶」的銀元,當年鑄成100萬元。這是中國正式用機器鑄造銀元的開端,也是現代貨幣單位制度之濫觴。光緒元寶背面飾有蟠龍紋,又仿洋銀製成,因此稱作龍洋。之後清政府在天津設立了鑄造銀錢總廠,統一製造銀元。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器鑄幣的重要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兩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