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gve
Ⅰ gve格式轉換成pdf格式用哪個轉換器
沒見過這個格式
虛擬列印機,只要是可以列印的文件,都可以通過它轉換成PDF文件,使用方法和列印機一樣
Ⅱ DC版超級機器人大戰@ 玩不了,請問如何模擬
你這是解壓縮完了的文件 下的zip文件就是rom 你解壓干什麼啊? 直接虛那個壓縮文件啊大哥 模擬器里要選擇盤符 要改一下你光碟機的盤符 然後再運行
虛不了看看他有說明嗎 不行改下後綴名~
Ⅲ 游戲裡面PVE、PVP、GVG分別是什麼意思不太懂…
PVE:玩家對抗環境
PVP:玩家對抗玩家
GVE:公會對抗環境
Ⅳ 美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陷入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局面原因,順便解釋一下泡沫經濟的含義
原因: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一樣,經濟雖有起伏,但由於採用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財政支出和貨幣擴張來緩解衰退,經濟的起伏要比戰前平穩得多: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4.6%,生產率年平均增長3.2%;就業情況大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業率為4.5%,60年代為4.7%);消費物價指數的年平均上漲率僅為2.5%。以致於有人將這一時期稱之為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20世紀60年代,美國第36屆總統約翰遜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內政綱領,其核心是保障民權,向貧困宣戰。它向美國人民許諾了宏偉的目標——即通過社會變革,可以消滅貧困,實現種族平等。它擴大了政府,尤其是聯邦政府對社會福利所承擔的責任,其福利范圍和對象比原先更廣泛,主要表現在有關就業、醫療、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發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頒布、機制的設置和政策的實施上。[2]
當時美國經濟周期正處於景氣擴張階段,聯邦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卻面臨著技術和財源的不足,於是約翰遜決定通過授權計劃的方式將聯邦資源輸送到州和地方政府。由於美國人民對肯尼迪總統英年早逝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國政府和國會達成了罕見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關法案被迅速通過。在約翰遜時期,美國共制訂和實施了近500項計劃,用於增加社會福利開支。
然而,就是在這種繁榮景象的下面,美國的國力卻在悄悄地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惡化:生產率由上升轉為下降。與此同時,工資福利水平卻在不斷提高,以致於1968年單位勞動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後工資上升幅度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時,因越南戰爭升級和「偉大社會」建設導致社會開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財政赤字於1968年曾創記錄地達到252億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美國的財政年度結束時,仍高達232億美元。1969~1970年經濟危機以後,美國政府於1970年採取了擴張性的宏觀政策以刺激經濟回升。1971年經濟雖已復甦,但是失業率仍然高達6%,通貨膨脹率也達到了4.5%。
由於美國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美元的地位也開始動搖。二戰結束時,美國曾是最富有的國家,擁有占當時世界總量80%以上的黃金儲備,因而能夠確立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固定匯率制度。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安排下,美元成為一種「硬通貨」在全世界流通。但是到了60年代,隨著美國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和德、日等國的重新崛起,美國貿易順差不斷減少。到1971年5月貿易順差消失,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的第一次貿易逆差,以後赤字不斷擴大。美國的黃金儲備也不斷下降。大量流入歐洲的美元開始貶值,成為不受歡迎的貨幣。美國政府再也無力支持美元/黃金的固定匯率。
在這種情況下,尼克松政府一度採取了「雙刃劍」政策:一方面,由聯邦儲備委員會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以此來刺激經濟、減少失業。另一方面,尼克松總統於1971年8月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經濟政策」第一階段:實行為期3個月的工資物價管制和停止用黃金兌付美元。這個被稱之為「尼克松沖擊」的舉動使得一向生活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的美國國民深感震驚;同時也使戰後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傾刻瓦解,使西方經濟失去了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國發表講話,開始了「新經濟政策」的第二階段。這一次,反對的意見開始強烈起來。而且人們很快就發現,為實施工資、價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資委員會和物價委員會實際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擔心工會可能從監督機構中撤出代表,工資委員會一再作出讓步:先是宣布認可延期未加的工資增長,並確定每年工資增加的標准線為5.5%,後又同意煤礦工人增加工資15%。物價委員會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一開始,它就批准了兩家鋼鐵公司生產的白鐵皮提價。在不到3周的時間,全國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價申請,而被批准與被否決的比例竟達20:1。結果,1972年物價在管制的條件下仍然上漲3.2%,失業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價格猛漲和「水門事件」的困擾,於6月間不顧一切地再次實施價格凍結。結果是災難性的:市場上見不到牛肉的蹤影,食品貨架上空空如也。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凍結實施僅一個月便開始解凍。這時,美國政府轉而採取財政金融雙緊政策來控制物價。雖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糧食、石油、魚粉等必需品價格還是猛漲。時逢石油危機,於是石油價格從3美元一桶上升為12美元一桶,整整漲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資物價管制到期自動取消,加上美元貶值等因素,物價扶搖直上,達到了1974年全年上漲12%的歷史最高記錄。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國總統時,「滯脹」的局面已經形成。福特總統上台初期宣布通貨膨脹為美國的頭號大敵。在當時,福特及其經濟員都沒有預料到失業率會在9個月內上升到9%,並成為1975年的特大新聞。1974~1975年的經濟衰退使福特政府改變了初衷。在國會的壓力下,美聯儲於1975年初開始放鬆銀根。直到福特卸任為止,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直時緊時松,疲於應付,而經濟卻一直呈現出高失業、高通脹的「雙高」特徵。
為了降低失業率,卡特政府在1977年執政後開始實行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1977~1979年3年間m1的增長創戰後最高記錄。這導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貨膨脹率上升至12.7%。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在黃金價格和石油價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時,美元不斷貶值;生產率由提高3.1%轉為下降2.1%。gnp增長率從4.9%降為1.0%,失業率卻一直在6~8%之間居高不下。這樣,公眾對民主黨政府及美聯儲的宏觀經濟政策失去信心。這導致了共和黨政府的上台,將宏觀經濟政策重新制定以及對社會福利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進行「逆向改革」。
不僅是美國,整個西方世界均於70年代初開始陷入了「滯脹」的泥潭。西方七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np平均年增長率為2.4%,失業率為5.3%,消費物價指數年增長率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該七國的平均增長率為4.3%,平均失業率為3.2%,物價平均上漲率為4.8%。
其實、簡單的說是凱恩斯主義與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矛盾、你可以參照嶽麓版教科書高中歷史必修二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