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辯論賽
❶ 關於「信用貨幣利大於弊」辯論賽一辯的陳詞
首先你要了解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所以不要把貨幣當成「錢」。我們說的錢就是一個類似的合同,國家賦予了錢的價值,讓其代替貴金屬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替代品。
所以說「錢」本身就是一種雙反互信的產物。
這里的信用貨幣,肯定指代的是沒有國家強制力規定的一種交易雙方之間產生的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產生是要看時間,看經濟基礎和與之相同的上層建築的發展情況。信用貨幣的計量是大問題,怎麼樣計算信用是一個難題,甚至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道德發展到何種高度才能帶來這個計量的正確性。但是信用貨幣其次又是能夠帶來道德的上升什麼的。所以還是有好處的。
所以時機成熟則是利大於弊,時機不成熟則是弊大於利!~
❷ 題目:當前經濟形勢下緊縮的貨幣政策好 我是要參加辯論賽,請問一辯陳詞怎麼寫,急死了,謝謝啊
1:當前經濟形勢是中國的還是國際的?
2:使用貨幣政策市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發布的國家級政策,你在中國人民銀行上就能看到現在的政策是不是緊縮。
3:此辯題完全無法打,因為又是政治又是政策。如果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不是緊縮的,你們就沒法打了,幾個大學生靠幾周的研究的辯論賽能推翻央行研究幾十年經濟的專家的結論?
❸ 有關金錢好不好的辯論賽
「錢」,這個字是值得大家永遠去探究。
什麼事情都是有兩面的,而金錢也不例外。那麼金錢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呢?其實它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對於那些潔身自好,不慕金錢的人來說,金錢簡直就是魔鬼。它會磨滅人的意志,令人深愛著它而不能自拔;而對於貪圖富貴的人來說,金錢簡直是最美的天使,不但能帶來榮華富貴,還能帶來榮耀和地位。世界上存在著這兩種人,所以金錢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詮釋。的確,有金錢未必不好,而沒有金錢又未必會好,有句說的好:「金錢不是萬能,而沒有錢就萬萬不能。」
拿破崙曾擁有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權利、財富,但他卻說:「我這一生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有聾友啞又瞎,她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這又是有金錢未必好,而沒有金錢卻也一樣快樂。
所以,不同的人的眼中對金錢的看法並不同,而怎樣才能正確運用、對待金錢呢?必須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正確對待。
錢能做什麼?錢不能做什麼?錢能買來食物,卻買不來食慾;錢能買來葯品,卻買不來健康;錢能買來熟人,卻買不來朋友;錢能買來奉獻,卻買不來信賴。所以凡事都不能勉強,錢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對於金錢,我們得學會運用。王延江,他是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對錢有兩論:一是「人活著沒錢不行」,擁有百萬之富,單卻簡單樸素。二是「人不能為錢而活」,他把錢看的比棉花還輕,他對窮人慷慨相助,把錢都拿出來,把村變成了一個億元村。多麼偉大的人啊!
對於金錢,我們得取之有道,用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得財富,而不義之財終被奪,靠非法經營,非法手段賺錢,決不會有好下場。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更上一個層次
❹ 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辯論賽總結詞 跪求急急!!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感謝對方辯友的精彩辯論。
首先感謝對方辯友仔仔細細的找出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的一些小小利益,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對方辯友把這種小恩惠過於誇大了,只看到了人民幣升值的表面現象,以至於產生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的這種錯覺,對方辯友不免有一葉障目的嫌疑,對此我方深表惋惜。我方的觀點是:人民幣升值弊大於利。
接下來,請允許我指出對方辯友觀點中的片面性:
第一,對方辯友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的進口,從而有力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我想只要是中國人都清楚,現階段,中國主要是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來拉動經濟的發展,首先撇開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合理性,就中國目前的國情來說,高出口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出口將受到巨大的沖擊,單靠有限的進口增加如何能彌補這樣巨大的損失?並前從另外一個角度,進口的增加會加大外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外貿產品搶佔中國市場,而國內產品面對出口難和競爭力降低這雙重打擊,必將導致國企的不堪重負,從而引發失業加劇、經濟下滑、產業萎縮一系列問題,不知道對方辯友又該如何解釋。
第二,對方辯友提到人民幣升值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因而有利於促進就業。但是產業結構升級主要靠的是國家科教興國、靠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靠國家資金的投入,而不是靠人民幣在在後面鞭策著的被迫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關系著中國經濟的未來,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我們想要期末考出好成績都要先經過努力,何況是如此重大的國家經濟問題。
第三,對方辯友認為人民幣升值後中國在境外投資增加,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 孰不知我國在投資方面主要是靠引進外資,人民幣升值後,外商投資的成本增加,引進的境外直接投資必然減少。另一方面,人民幣的持續增長對於全球游資來說只要進入中國市場就意味著每年有至少3%—5%的無風險收入,因此進入我國的游資必會加多,而游資的股票、債券、房地產領域有著高流動性,而這些領域又恰恰是金融危機的多發地,游資被認為是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從墨西哥金融危機到東南亞金融風暴游資可謂都是「功不可沒」,而在當今中國,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游資一旦撤離其後果不堪設想。不知對方辯友有沒有考慮到?
第四,對方辯友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償還外債,但是我國的外債相對於外匯儲備來說要少得多。償還外債壓力的減輕與我國在外匯儲備上的縮水哪一方面負面影響更大難道不是一目瞭然的嗎?
眾所周知,當前中國的經濟主要靠出口、投資、消費,即所謂的「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正如我方一辯所說的,人民幣升值必將導致中國的出口受到極大地抑制,同時國內市場受到抑制,國產產品無路可銷,消費也無從說起,控制馬車三分之二多的部分已被束縛,僅靠投資這點綿薄之力,中國這輛經濟馬車又如何能跑起來呢?恐怕已是舉步維艱了吧。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經濟情況並不適合人民幣的升值,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我擴充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加速外匯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在未來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增強了,當我們的外匯形成機制真正市場化了,再讓市場決定人民幣是否升值,讓中國經濟的明天決定人民幣的未來。
你在第一點中提到「高出口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出口將受到巨大的沖擊」而我們認為你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要是一直都沒有競爭,那豈不是就沒有壓力了,那樣企業還幹嘛要去發展,幹嘛還要拓展全球市場?難道這就是你所認為的中國現在所需要的么??
第二點你說到「產業結構升級主要靠的是國家科教興國、靠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靠國家資金的投入」,很明顯你也認識到了國家和政府政策的作用。這部正式因為人民幣的升值讓一些問題能夠呈現出來,政府才能做出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從長遠上看不還是「利大於弊」么???
而第三點的「游資」問題,一辯更是考慮欠缺,認為游資的撤離只是因為匯率的變動。而任何人都知道,投資者當然會考慮到全局,考慮到政府對於他們的措施等方面的因素。退一步講,即使 這是個問題,當年歐盟剛成立的時候也存在這個問題,也有人在搞游資,可現在歐盟不還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么?墨西哥金融風暴和歐盟一反一正兩個例子,中國政府能從中看到什麼,相比你也能猜到了。不要忘記了中國政府的作用,也不要把中國政府當白痴。
❺ 有關「金錢是否萬能」的正反方辯論詞
金錢雖非萬能,沒有金錢玩玩不能。
衣食住行,哪樣能離開money?
金錢是可以象徵地位的。。
有錢可使鬼推磨。。
❻ 金錢是萬能的辯詞
簡單,100元人民幣買不了1000元人民幣。
❼ 急!!辯論賽正方辯題是支持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認為這樣可以穩定幣值。求事例什麼的來支持論點
放這個權力出去只會讓有心之人無限制的印鈔票...固定的商品價值除以鈔票面值總額...只會讓鈔票購買力下降...辛巴威通貨膨脹百分之10億,還有日軍侵華時期的國統區,可以去找一下。
❽ 誰能提供一下關於話劇《三塊錢國幣》的辯論資料啊
三塊錢國幣》教學實錄
[教學設想]
《三塊錢國幣》是獨幕劇,劇情簡單,很多老師認為沒什麼東西可講,一般都布置學生自學或者分角色讀一讀就行了。相對於《雷雨》、《茶館》等多幕劇復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來說,《三塊錢國幣》中的辯論技巧是一大亮點,在第四冊書後面的寫作、口語交際訓練中也有「辯論」的活動設計,我覺得有必要讓學生在課堂辯論起來,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辯論中來,這樣一方面他們口語得到了訓練,另一方面課堂氣氛也會變得很活躍。因此,本節課將把辯論這一環節作為重點,通過學生們的討論了解劇本的情節並把握人物的性格,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及本劇創作的獨特風格。
2、通過課堂大辯論弄清矛盾沖突的展開。
3、藉助台詞和舞台說明通過討論了解兩個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同學們,「國幣」是舊中國人們對貨幣的通稱,作者把這個帶有舊社會痕跡的詞語放在題目中心詞的位置,一下子就將人們的思維定格在舊中國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本文寫於30年代末期,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
生:記得歷史課上曾經講過,30年代末應該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了吧!
師:很好,這位同學歷史學得很好,本文寫於1939年,我們來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二、 介紹寫作背景(投影)
《三塊錢國幣》寫與1939年,當時正是抗日戰爭艱苦的時期。我華北、華東、華南、華東等地大片國土被日寇侵佔,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跟隨機關、工廠、學校搬遷的成千上萬的職員、工人、教師、學生、百姓、難民們顛沛流離,輾轉擁向西南各大城市。一方面是愛國群眾同仇敵愾、極力支前,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另一方面是軍閥、奸商、沒良心者在大後方盤剝、欺凌下層人民,他們發國難財、榨血汗錢。本劇就是通過一件小事反映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揭示各種人不同的心態。
三、 關於獨幕劇
師:戲劇根據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塊錢國幣》是屬於多幕劇還是獨幕劇呢?
生:獨幕劇。
師:為什麼?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因為劇本所寫的事很小很簡單,好象是一幕完成的,所以我認為是獨幕劇。
師:這位同學預習得很認真,回答得十分准確。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獨幕劇的特點。
(投影)獨幕劇是19世紀後期才開始流行起來的一種戲劇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短小精悍,全劇在一幕之內完成,故要求所寫事件的矛盾沖突的全過程,必須集中於同一時間、地點並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體現。由於獨幕劇的演出受到較為嚴格的時間、劇場等條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劇情不能太繁雜,要求情節結構更加精練集中,矛盾沖突的展開也要較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四、 結合獨幕劇的特點檢查預習情況。
師:《三塊錢國幣》中出現幾個人物?
生:吳太太、楊長雄、成眾、警察還有李嫂。
師追問:矛盾沖突發生在哪些人身上呢?
生:吳太太和楊長雄。
師:他們為什麼發生爭執呢?
生:因為一隻花瓶,吳太太的女僕李嫂不小心打破了主人的一隻心愛的花瓶,吳太太要求她賠償,楊長雄認為不要賠償,於是他們爭辯起來。
五、 研討劇本,展開討論弄清吳楊的矛盾沖突。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應不應該賠呢?
(有的同學說賠,也有同學說不用賠,氣氛很活躍)
師:好,同意吳太太的觀點的同學請你們推薦一位代表出來。
生:我覺得應該賠。(一位同學站了起來)
師:什麼理由呢?請你把吳太太的理由找出來。其他同意吳太太觀點的同學也請你們從文中找出理由,准備補充。
生:首先,打破了別人的東西就應該賠,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誰不窮呢?文中開頭吳太太的直白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其次,這只花瓶是悟太太五年前從牯嶺避暑回上海的時候在九江買的,人家要二十塊錢一對,她還了六塊錢買下的。吳太太很喜歡這對花瓶,把它當作寶貝似的帶在身邊,現在一隻被打破了,吳太太有多傷心啊!當然要賠了;再說,現在別人就是出十塊錢買一隻也買不到啊!人家吳太太只是照原價讓李嫂賠三塊錢,已經是「十二分」客氣了呢!
總而言之,損壞了別人的東西沒有不賠的道理,以上是我的理由。
師:其他有同學補充嗎?
生:當時那三塊錢根本不值個錢,人家吳太太損失的可是自己的最愛啊!但是人家吳太太既然已經說出口了就不反悔,只要李嫂賠三塊錢,我覺得已經是最底線了,要是連三塊錢都不賠,肯定是不行的。
(這兩位同學剛說完,下面反對的同學早就坐不住了,躍躍欲試!此時老師趁勢讓他們站起來說自己的觀點,讓雙方展開辯論)
生:不賠,楊長雄說得才有道理。剛才一位同學說那個年代誰不窮呢?是啊,都窮,可是窮也有區別啊!你吳太太一個用得起娘姨的人是高級的窮人,而李嫂是服侍太太的娘姨,她是一個低級的窮人,她賠不起,沒錢賠(模仿楊的口氣)。
再說了,一個娘姨打破了主人的東西,不應當賠,主人不應該要她賠,為什麼呢?剛才這位辯友(模仿辯論會上的口氣)一直在強調「別人」這個詞,打破了「別人」的東西當然要賠,可是你吳太太不是「別人」啊,李嫂是你吳太太的傭人,是與你關系密切的人,傭人替主人做事,替主人擦花瓶就有打破花瓶的機會,有打破的權利而沒有賠償的義務。完了。
生:我補充一點,你吳太太明知道李嫂身上只有三毛錢,卻要人家賠你三塊錢,這得差多少啊?你讓李嫂打幾份工才能賠上啊!
生:不對不對,賠與不賠,賠得起與賠得起是兩碼事,楊長雄的理由明顯不通,李嫂雖然有打破的機會,可怎麼就成了有打破的權利了,每個傭人替主人做事都有打破東西不賠的權利的話,誰還敢再雇傭人了啊!再厚實的家當也經不起這樣折騰啊!(全場為他的發言喝彩)
生:還有,法律是公正的,不容你楊長雄詭辯,我們請警察來評判!後來警察來了不是還得賠嗎?你李嫂身上雖然只有三毛錢,可你不是有鋪蓋嗎?當了不就有錢賠了!(站在他這方的同學們一個勁地鼓掌)
生:你吳太太太不講人情了,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把人家鋪蓋押了讓人家睡什麼啊?那警察他懂得啥法律,趨炎附勢的傢伙,只會說「是啦嗎」!他能代表公正?(站在他這方的同學為他叫好鼓掌)
生:還是人家當鋪少奶奶通情達理,知道你吳太太是外省人,知道你吳太太厲害,人家給了李嫂三塊錢,這才是大家風范,吳太太小家子氣,她也只有欺負李嫂的本事。(笑聲四起)
(對方有忍不住了,氣氛很熱烈,火葯味很濃)
生:請對方辯友注意風度,不要人身攻擊。(笑)
不管誰出的錢,結果不還是賠了三塊錢。你一個大學生還冒出「潑婦」這個詞,真是太不符合你的身份了吧!李嫂的鋪蓋不是沒押嗎?她晚上絕對不會凍著的,你就去下你的棋好了,把人家成眾同學晾在一邊也太不懂得待客之道了吧?(全班同學笑得前仰後合的)
師:你吳太太難道不是「潑婦」嗎?看看你吳太太後來說的那話,得禮不饒人,你用你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你就是個「無恥的潑婦」!我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大學生,一忍再忍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你有理我就按你的邏輯辦事,打碎你另一隻花瓶再賠你「三塊錢——國幣」!你沒話說了吧。(又是一片掌聲)
生:唉,沖動是魔鬼啊!你一個窮學生三塊錢可是你一個月的生活費啊,接下來的一個月你得勒緊褲腰帶了!(全班鬨堂大笑)
(至此一場激烈的爭論結束)
六、 怎麼理解「和棋」?
師:剛才同學們爭論得非常的熱烈,都有各自的道理,還懂得搞點幽默,看來大家對辯論的技巧掌握得非常嫻熟。吳太太和楊長雄辯到最後誰贏了呢?
生:當然是吳太太了,最後李嫂賠了三塊錢吧?盡管不是當鋪少奶奶出的錢,但還是賠了啊!
生:我還是覺得楊長雄贏了,最後吳太太的另一隻花瓶也被打碎了啊!沒見她最後氣得鼓著眼看著對方嗎?楊還掏出三塊錢賠給她並諷刺了她一下。
生:這正表示吳太太贏了啊,打碎別人的東西就得賠啊!
(雙方有要展開辯論,師此時在黑板寫下兩個字「和棋」)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說得很有道理,劇中一個次要人物成眾給這場惡斗下了一個結論「和棋」大家看有沒有道理呢?
(學生展開討論)
生:成眾這個人我覺得挺幽默,他在這次事件中充當一個和式佬的角色,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參與爭吵,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但實際上他卻很關注這件事。
生:「和棋」還是有道理的,吳太太雖然得到了賠償,但自己心愛的另一隻花瓶也被打碎了;楊長雄雖然最後出了一口氣,但作為一個學生平白無辜的賠了三塊錢不值得!
生:楊長雄贏在一個「情」字,他對李嫂的同情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生:吳太太在「理」上贏了,最後也得到了賠償,但是她卻不討人喜歡,太小氣。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雙方有贏有輸:吳贏在理輸在情,大學生贏在情輸在理。(板書)
七、 討論分析人物形象。
師:經過一輪爭論,劇中的兩個人物形象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下面請大家結合前面的舞台提示以及人物的語言來談談你對這兩個主人公性格的理解。
投影:吳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詐是一條公例,她是一個例外」
楊長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護外省人是一條公例,他是一個例外」
生:舞台提示中有兩個詞「公例」、「例外」很顯眼。吳太太這個人肯定是不會受本省人的欺負的,只有她欺負別人的份;楊長雄和吳太太同樣是外省人,本來應該有同病相憐的感覺,但是他卻沒有袒護吳太太,可以看得出他是一個幫理不幫親的青年,有正義感。
生:兩個人都挺能說的,特別是楊長雄無理還能辯三分,和水平不高的吳太太講情、談理、說勢,有條有理有據,能言善辯。
生:楊長雄有同情心,當聽說吳太太要押李嫂的鋪蓋是急得從蒲團上跳起來和吳爭辯,堅決反對押鋪蓋。相比之下吳太太就沒有什麼同情心了,李嫂有沒有鋪蓋睡覺她不管。
生:吳太太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潑辣、自私、吝嗇。
師:總之,吳太太是自私吝嗇無同情心,楊長雄是能言善辯有正義感。(板書)
八、 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討論,同學們表現得都很出色,其實一隻花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吳太太和楊長雄之間也沒有敵我矛盾,但是丁西林先生卻寫得如此精彩,把兩位主人公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們會為大學生喝彩,他確實是一位很可愛的青年,但也易沖動缺乏斗爭經驗和策略,而吳太太要求賠償也很合理,但她的表現卻讓人討厭,她的自私吝嗇和大學生的見義勇為比起來確實遜色許多。
(同學們點點頭)
師: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其實也有許多類似「花瓶事件」的小事,但我們總覺得沒有必要寫,也很少能夠寫好,關鍵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發現它們的精彩,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勤練練筆才能做到。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加強練筆。
九、 布置作業。
師:模仿《三塊錢國幣》改編或創作小話劇。
[板書設計]
三塊錢國幣
吳太太(自私吝嗇無同情心) 楊長雄(能言善辯有正義感)
賠 賠不賠 不賠
理 和 棋? 情
[教後感想]
同學們爭論得很熱烈,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笑聲、掌聲不斷。整個課堂結構比較合理,脈絡也較清晰,課堂討論是本節課的高潮比較出彩。我覺得同學們的口才非常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訓練,語文的學習就得能說會道才達到目的。
如果大膽再放開一些,整節課都讓同學們討論即使大家爭得個面紅耳赤也沒關系,辯完了再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估計效果會更好一點,但是由於是一場公開課難免有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時間的限制,所以怎麼協調好這些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討。
❾ 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辯論
入世十年,中國的匯率制度改革仍然在路上。
貿易額的激增、經濟模式的發展、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入世帶來的一系列綜合效應促成央行於2005年啟動匯率機制根本性改革,由盯住單一美元,到參考一攬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匯改三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2008年歷經金融危機洗禮,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然而,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匯率的關切與責難似乎從未停止。2010年央行發布公告決定繼續推進匯改,增加匯率彈性。改革仍未完成。
現任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1985年就進入最早進行外匯交易的中國銀行,開始了匯率問題的研究,曾先後擔任中國銀行首席匯率分析師,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
在她看來,雖然人民幣仍不是一個國際化的貨幣,資本帳戶也沒有完全開放,但入世後人民幣及其匯率逐漸成為國際市場最熱的關注焦點之一。
「入世十年中國的匯改取得很多成績,但我認為現在中國的匯改仍然缺乏核心的方向,仍然沒有最大限度的保護中國的貿易、投資、外匯儲蓄安全等核心利益。」譚雅玲對本報記者說。
匯改遵從多邊貿易投資局勢
《21世紀》:入世給中國的外匯制度帶來了哪些壓力與變化?
譚雅玲:2001年入世之後,中國的貿易、投資、金融都逐漸與國際接軌,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敏感度也不斷增強,特別是中國外匯增長還有外匯儲備引起了國際市場的注意。雖然人民幣不是一個國際化的貨幣,資本帳戶也沒有完全開放,但是人民幣的焦點和敏感性是整個國際市場最熱的角度,對中國的關注、對中國的期望值,對中國的依託是非常明顯的。
《21世紀》:中國的這種影響力和期望值可以說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匯率問題的強烈關注,從2002年起,日本、美國等就前後在報章、外交場合表現出對人民幣匯率的關注,並施壓人民幣升值,這是否和中國2005年的匯改有直接的關系?
譚雅玲:入世後,隨著中國貿易、投資和金融與國際接軌,匯率制度也必須用接近市場的手段進行改變。然而,有兩點必須要澄清。首先,2005年匯改是根據自己的發展狀況和市場結構做出來的選擇,而不是西方的壓力。任何一種匯率制度都不可能只跟貿易相關。還會涉及投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對外開放的程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其次,匯改不是貨幣升值。2005年匯改確實在實際上改變了貨幣價格,而這只是短期的對策,更加核心的是根本改變了匯率政策,放棄盯住美元,參考一攬子貨幣。匯改7年,最核心的不是價格,而是制度,不能把價格上升代替了匯率制度的健全。
《21世紀》:什麼要素決定了2005年匯改人民幣要根據一攬子貨幣浮動,而非單一美元?
譚雅玲:改革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是當時的國際環境,除了美元外,1999年創立的歐元,以及英鎊、日元都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盯住一攬子貨幣浮動是順應了國際形勢,用多元化貨幣組合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全。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入世後中國的貿易合作夥伴多元化,需要人民幣能夠跟隨不同幣種進行調節。人民匯率的四個核心要素依次是貿易、投資、外債以及外儲,這一宗旨到現在沒有改變。
被外行控制的匯率機制
《21世紀》:現在的一攬子貨幣的具體配置、比重是怎麼樣的?
譚雅玲:2005年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跟隨一攬子貨幣變動的框架搭起來了,但實際上自主控制匯率的執行能力仍然不足。一攬子更多的是一個空架子,至今媒體、專家、市場乃至政府都無法清楚的知道一攬子貨幣有幾種,配置和比重各是多少。我們最了解的依然是以美元為主要參考的匯率變動。
《21世紀》: 為什麼跟隨一攬子貨幣匯率變動沒有完全實施?
譚雅玲:首先是國內外匯市場專業程度和技術含量不高,而經驗豐富技術含量高的外方把匯率機制的循環和市
場狀態乃至決策及市場心態都揣摩很透徹,因此造成中國無法完全控制自己匯率的情況。
舉例來講,人民幣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很多人都說中央銀行在定價,因此國際上有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的說法。實際上,現在人民幣中間價是撮合制,通過600個做市商來報價,撮合中間價水平結果。做市商中1/3是外資銀行,1/3國有資產,另外三分之一是中小型企業。外資銀行在很大程度上進行價格壟斷,首先外資銀行經常根據其自身市場認知發布其預期,其次,外資銀行通過新加坡NDF市場進行人民幣報價。國內的大小主體都在跟隨外資銀行的報價進行報價,因此人民幣中間價的價格循環遠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外國用輿論綁架中國外匯的市場,而從實際的操縱看中國又沒有完善的配置,價格就容易被國外控制。
其次,中國外匯市場的操作與國際市場不符。國際外匯市場是時時變動的,最小變數100點,最大1800點。我們匯率一天100點就緊張的不得了。國際市場所有變動都是隨時上下變動,人民幣只往上漲,單邊升值,無法持續。
《21世紀》:人民幣的升值與美元、歐元、英鎊的編制是否真實反映了經濟實力對比?
譚雅玲:可以看出來人民幣的匯率變化和大多數國際貨幣都不是一個方向。如果美元、歐元、英鎊等有市場的國際化貨幣都貶值,而人民幣作為本幣升值的合理性可能也需要質疑。不僅是國際貨幣,新興市場國家如俄羅斯,南非,巴西的貨幣,今年一到八月都在貶值,只有人民幣加速升值,應該考慮是否與正常的市場規律相符。
人民幣升值從整體來看我認為或許是利大於弊,但是不能跟著其他國家的要求走。去年6月19日,央行公布中國外貿企業的利潤底線只有3%,而人民幣從那時到現在已經升值了5.4%,會對整個國家的外貿以及經濟結構造成嚴重影響。
《21世紀》:進一步匯改面臨怎樣的困難?
譚雅玲:首先是面臨自身政策導向的局限。匯率的要素包含貿易,投資,外儲等因素,政策層首先要確定幾要素利益協調的方向來進一步確定匯率的方向,而非單純跟隨市場走。其次,人民幣匯改面對復雜國際環境,就是現在正在經歷的獨特的金融危機。現在的情況美國並不是受害者,是受惠者,導致全世界都在買美國國債,大量資本往美國跑。中國需要真正理解這個復雜的外部環境中,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匯改政策。我認為應該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根據一攬子貨幣的變動而調整的機制,更加靈活。
《21世紀》:如何看待近期加速的人民幣國際結算以及人民幣國際化?
譚雅玲:現在中國大力推進的人民幣國際結算實際上是為了促進多邊貿易,比如讓進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等,而這一效益實際上是匯改應該達到的效果。現在的人民幣國際結算更多的是一種匯改未到位的舉措,可以鼓勵。然而現在的人民幣國際結算也是以美元定價,並且在人民幣單邊升值的狀態下才得以推行。因此不能就此停止繼續匯改。
真正的人民幣國際化首先要從加強國內的金融基礎開始。國際化不是數量,而且不應從結算開始。正常貨幣國際化的實現是從外國資本進駐在岸市場開始再延伸到離岸。現在中國還沒有健全的股票,外匯市場,應先致力於把國內市場做好。另外,利率和匯率自由化關鍵是利率,利率沒有自由化,貨幣國際化的路徑可能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