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虛擬幣百科 » 資本論關於虛擬貨幣

資本論關於虛擬貨幣

發布時間: 2021-07-07 14:52:39

㈠ 《資本論》說貨幣儲藏根本不是生產,還說貨幣儲藏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一個內在因素,如何理解

貨幣儲藏意味著資本退出了生產和流通領域,資本不能和勞動力想結合,所以,既不能生產價值,也不能實現價值。同時,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包括有貨幣資本——生產資本(不變資本和勞動力)——商品資本的形態的變化,貨幣貯藏,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階段。

㈡ 關於《資本論》的問題。

不矛盾啊。。資本的惟一目的和動機就是佔有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雖然是雇傭工人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但是它必須以流通過程為前提,在流通過程中得到實現。因此,資本是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相統一的運動中實現價值增殖的。產業資本的運動要經歷三個互相聯系的階段,即購買、生產和售賣階段;包含兩個過程,即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採取三種職能形式,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在購買階段,資本採取貨幣資本形式,其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餘價值生產准備人和物兩個方面的條件;在生產階段,資本採取存在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種生產要素上的生產資本形式,其職能是生產剩餘價值;在售賣階段,資本採取商品資本形式,其職能是實現預付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而且,這三種職能形式的資本都可以作為出發點,形成自身的循環形式,即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

因此,產業資本的運動,就是資本不斷地從一個階段轉向另一個階段,從一種職能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職能形式的循環過程,也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相統一的運動過程,也是三種循環形式相統一的運動過程。資本運動越順利越快,它所佔有的剩餘價值也就越多。所以說,資本不僅是一種特定的生產關系,而且"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馬克思還指出:"那些把價值的獨立性看作是單純抽象的人忘記了,產業資本的運動就是這種抽象的實現。在這里,價值經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運動,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時使自己增殖,增大。

㈢ 《資本論》中,為什麼說「資本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和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

馬克思指出:」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於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這句話表明:資本總公式G―W―G′的矛盾是:
價值增殖和等價交換的矛盾

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交換,不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非等價交換,也不產生剩餘價值。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
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律來加以說明,因此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我們那位還只是資本家幼蟲的貨幣佔有者,必須按商品的價值購買商品,按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他在過程終了時取出的價值必須大於他投入的價值。他變為蝴蝶,必須在流通領域中,又必須不在流通領域中。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價值增殖和價值規律的矛盾。因為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等價交換不會產生價值增殖。$解決矛盾的條件是價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因為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在等價交換的情況下,只是價值形式的交換,價值量沒有變化;不等價交換,只能改變社會財富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整個資產階級佔有的財富總量不會因此而增加。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只同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價值,但不能在這個價值之外增加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既不能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關鍵是在流通領域中找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在生產領域不但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從而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關鍵。

㈣ 關於資本論的問題

是這樣的,第四卷有爭議。

馬克思嘔心瀝血寫作《資本論》花費了40年時間,在這期間他留下了浩繁的創作手稿。馬克思為構建他那龐大而又深邃的勞動價值學說耗費了畢生精力,生前僅來得及正式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在馬克思去世之前《資本論》其餘各卷均未能問世,哪怕像手抄本之類也未曾見流傳於世間。馬克思去世以後,恩格斯為完成馬克思的夙願,精心整理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資本論》第二卷方能與讀者見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諸於世。從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開面世,期間相距27年。至於《資本論》第四卷的問世時間更晚。恩格斯臨終之前深知已來不及完成第四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只得託付給考茨基等人。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終於將第四卷分別整理出版。考茨基在整理馬克思手稿的過程中自作主張地做了許多刪改和變動,再加上其他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這個第四卷的版本實際上被否定了。我們現在見到的《資本論》第四卷最早的版本,已是前蘇聯於1954年至1961年間重新根據馬克思手稿整理出版的俄文版本。如果以這一版本的問世時間為准,《資本論》第四卷的真正問世相距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已經遙隔一個世紀之久。

縱觀迄今所有的經濟學著作,甚至世界上所有的學術著作,都沒有如此漫長的問世經歷。這個絕無僅有的問世經歷毫無疑問地左右了後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當《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之時,正值歐洲革命風起雲涌之時,這本著作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後又被翻譯成俄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等各種外文譯本,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而到了《資本淪》第二、三卷問世時,歐洲革命正轉入低潮,人們對《資本論》的關切程度已遠不如前。可見,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主要形成於《資本論》第一卷廣為傳播的時代,當《資本論》第二、三卷分別間隔將近二三十年之後出版時,人們對《資本論》的認識早已經典化、公式化了。
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在20世紀初葉以前蘇聯傳入中國,傳播進來的基本上也是幾成定式的解釋框架和經典原理。這些經典原理也都是出自於《資本論》第一卷,以致於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也只涉及《資本論》第一卷的內容。我們對《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普遍關注乃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了。更不用說《資本論》第四卷至今仍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按照思維習慣,既然對《資本論》第一卷的理解過程中已經形成經典化、公式化的解釋框架,即使以後《資本論》再出現其他各卷,人們一般也只會用既定的解釋框架去解讀它們。可問題在於,《資本論》的邏輯框架是遞進的,第一卷的解釋框架不能夠涵蓋以後各卷更高層次的內容。當《資本論》第三卷一問世,首先發現這個問題的是義大利的洛里亞,他質疑《資本論》第一卷與第三卷之間存在矛盾。為此恩格斯隨即駁斥了洛里亞,同時也闡明了《資本論》第一卷與第三卷之間的邏輯遞進關系。誰料想這一事件竟然引發出關於馬克思「價值轉形問題」的著名世紀大論戰,這場論戰在西方學術界從19世紀末一直爭論至今,延續一百多年尚未結束,其中不乏有大師級人物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參與。可惜這場論戰僅僅在西方的學術圈內展開,我國學術界始終也未介入這場大論戰,因為我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已經被束縛在既定的解釋框架之中了。這個解釋框架源自於《資本論》第一卷,爾後我們又運用這個解釋框架去解讀《資本淪》其餘各卷。可是世紀大論戰的主題遠遠超越了這個既定的解釋框架,其爭論焦點不是如何運用書一卷的解釋框架去解讀其餘各卷的問題,而是爭論如何認識第三卷與第一卷對立統一的問題。我們局限在即定解釋框架的視角內,自然不會明白這場論戰的意義所在。

從迄今的大量研究成果來看,要揭開馬克思「價值轉形之謎」,還無論如何不能跳過《資本論》第四卷。因為第四卷是馬克思閱讀前人著述留下的讀書筆記和思考提綱,其中必有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整體思考和邏輯架構。可以想見,在第四卷尚未問世抑或人們根本不知道還有第四卷的一個世紀之前,單憑第一卷所形成的解釋框架,怎麼能夠解釋清楚或真正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呢?假如《資本論》四卷在當時能夠同時全部問世,或許後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不會產生這么多誤解,也不會有這么多疑義。然而時光不會倒流,歷史沒有假如。《資本論》獨特的問世經歷,對後人理解馬克思的學說劃上了擦抹不去的歷史痕跡。今大要想深化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唯有消彌《資本論》問世史造成的已有影響,重新從整體上來閱讀《資本論》,由此形成新的帶有整體性的解釋框架,以此來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真諦。

㈤ 為什麼資本論要講貨幣起源和本質

①資本與貨幣存在著密切聯系是有道理的。②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商品經濟社會中,商品生產者只有把商品賣出去,換為一定數量的貨幣,才能生存和發展。所以說商品愛貨幣,資本和貨幣密切聯系。③資本與貨幣不可分割是違背歷史事實的。最早的商品交換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貨幣則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般等價物固定由貴金屬充當時才出現的。金銀天然非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 。

㈥ 資本論第一篇商品和貨幣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支付手段中提到的

或先服務,後交錢。

簡單的說區分它們只需要根據貨幣發生轉移的時候有無商品的轉移來確定,在購買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錢、工資等: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起媒介作用時所發揮的職能,一手交貨」,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稅款。

3。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支付工資和租金等)時所執行的職能。

兩者的區別如下:

1、含義不同、兩者購買的對象不同: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購買的主要是服務。

4、兩者貨幣交付的時間和空間不同,叫做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支付手段是隨著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和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的,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可以分開的。或先交錢,後服務,就是貨幣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

2、產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貨幣出現以後,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那麼此時貨幣就是在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例如,購買的主要是實體的商品。如果此時只有貨幣發生轉移,那麼就是在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如果此時既有貨幣發生轉移,又有商品發生轉移

㈦ 資本論中的貨幣g,商品w,是什麼單詞的縮寫

資本論是德國的馬克思寫的~所以當然是德語滴~
ware
und
geld商品和貨幣~
你想要的話我可以把資本論德語原稿發給你~!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㈧ 《資本論》中「貨幣相對價值」概念的疑問

相對價值就是
交換價值
,甲商品的價值由一定量的乙商品來表現。商品的價值由一定量的貨幣來表現就是價格,價格是相對價值中的一種。但貨幣是沒有價格的,貨幣的相對價值只能表現在商品價格的反面上。因此,貨幣相對價值低就是
物價水平
高,相應地
名義工資
也高。

㈨ 《資本論》中,「貨幣貯藏者是發狂的資本家,資本家是理智的貨幣貯藏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貯藏手段是貨幣的一種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㈩ 馬克思關於貨幣的定義

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也是貨物,但在商品經濟中單獨脫離了出來,和現在用的紙幣不同,紙幣是貨幣的符號,沒有價值。

熱點內容
比特幣場外交易被騙怎麼辦 發布:2025-05-12 17:27:53 瀏覽:151
不賣礦機賣什麼 發布:2025-05-12 15:40:56 瀏覽:848
eth在哪個交易所要合法 發布:2025-05-12 15:05:10 瀏覽:901
元宇宙涉及電子行業 發布:2025-05-12 15:01:29 瀏覽:798
元宇宙可行嗎 發布:2025-05-12 14:49:17 瀏覽:505
區塊鏈運動app 發布:2025-05-12 14:28:28 瀏覽:81
實名認證不屬於去中心化嗎 發布:2025-05-12 14:00:46 瀏覽:79
區塊鏈APP查詢 發布:2025-05-12 13:34:49 瀏覽:922
達沃斯論壇里2019陽光區塊鏈 發布:2025-05-12 13:34:49 瀏覽:593
比特幣現金會歸零嗎 發布:2025-05-12 13:25:05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