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也搞虛擬貨幣
比特幣挖礦機騙局就是通過租賃或者賣挖礦機賺錢。
所謂的「挖礦機」,指的是安裝和運行特定軟體和演算法的電腦。眾所周知的是,比特幣必須通過電腦長期運行演算法才能夠獲取,總量有限,因此一些廠商推出了專門設計和優化的電腦產品,被稱為「挖礦機」。
2018年一月份,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一款名為「柯達KashMiner」的挖礦電腦出現在會場上,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現在批評人士指出,這個礦機計劃其實是一個騙局,獲取利潤的宣傳也都是虛假內容。
注意事項:
1、比特幣用家用的普通電腦配置是達不到比特幣礦機的要求的,挖一天的電費成本都難賺回來。
2、如果非要使用比特幣的挖礦機進行挖幣,建議選擇靠譜的合法的平台會走得更穩一些。在合法的平台挖礦,每天收益都可見,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提現。
❷ 柯達是不是曾利用價格優勢和樂凱爭奪中國市場份額
葉鶯,生於北京,長於台灣,工作在美國。她是新加坡海峽時報集團和美國廣播公司的女記者,曾現場報道鄧小平訪美等重大事件;她是縱橫天下的談判高手,馳騁外交界十五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公使銜商務參贊的華裔女性;她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全球副總裁,棲息在柯達彩色世界之中,飛翔於中西方之間,用十二億美元買下一個市場、整合一個行業。
主持人:因為大家知道現在是三分天下,柯達、富士 、樂凱,大家還有個形容,因為柯達大家想起是黃顏色,富士是綠顏色,樂凱是紅顏色,大家有一個就叫黃綠紅之爭這樣。其實富士和柯達在爭奪中國市場上面,樂凱也扮演了一個非常微妙的角色 ,剛才您談到了樂凱它自己要生存下去,它也一直是高舉著民族的大旗,我們知道它一直也是在跟柯達跟富士尋求某種程度的一種合作,而這種嘗試一直是在沒有放棄過的,甚至在七月初的時候,沸沸揚揚的關於富士和樂凱的合作,應該說是說法很多,網路上的相關的一些文章也很多。對於這樣一個,如果有一天萬一樂凱和富士合作成功了,柯達會處於一種被動的局面嗎?
葉鶯:如果這個是樂凱的選擇,那麼我相信樂凱的選擇一定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對於柯達來講,我們歡迎任何一種合作的方式,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五年當中,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跟樂凱的對話,就像我現在跟你說話的時候,我們也還沒有停止跟樂凱的對話,來探討有些什麼在影像方面我們可以合作的領域,因為畢竟我們現在是兄弟,兄弟之間沒有什麼話是不可以攤開來說的。所以我們跟樂凱過去所有的這些對話跟溝通,都是在一個非常坦誠的基礎上來進行的,我們很祝福同時也很佩服樂凱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頭所獲得的成就。我相信葉蓉您也一定聽人說過,當柯達1998年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很多很多的說法都有一個聲音,柯達一旦進入了中國,會把樂凱吃掉,您聽過吧,一定聽過,可是五年之後,樂凱不是活得更好嗎,樂凱不是一個更健全更成功的企業嗎?
主持人:其實柯達和樂凱到現在為什麼沒有合作,關鍵還是在一個點上,就是誰對這個控股權的爭奪上能夠成為贏家,樂凱一直高舉民族大旗,它一直不會放棄也不願放棄自己對企業的一個控股權,您認為您承認這一點的確也是今天為止沒有合作成功最關鍵的一點嗎?
葉鶯:我覺得不是,因為樂凱要求控股權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如果要維持一個獨立自主的代表民族企業的樂凱,它必須控股,它必須有經營權。任何一種合資我相信您也很清楚,過去也看過很多很多這樣子的合資,這個合資往往是在西方的公司要進入中國市場所利用的一個渠道跟手段,一旦合資進來了之後,它可以增資擴股的方法,它可以用股權轉讓的方法把對方吃掉,從合資變成獨資的企業比比皆是。當然合資當中有很多的挑戰,如果是一個50 50的合資,誰說了算,如果是一個60 40的合資,這個40的小股東有否決權,所以大股東他所謂的經營權其實是浮的,是虛的,70 30也是同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柯達進來的時候,我們要求絕對有控股權跟管理權,因為既然我已經帶了這么大的資金,帶了我所有上百年的技術跟我百年老店的品牌,我必須要有發言權,我要決定這個如何使用,可是跟樂凱合資,你是在我的地盤上跟我合資,你當然要玩我的游戲,你當然要跟著我的游戲規則。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像我們到日本去,你要到一個日本人家裡去的話,你非脫鞋不可,不管你這個鞋多麼高貴,是全新的,連地都沒沾的鞋,只要你要進到人家的房子里去你必須脫鞋,因為這是一個入鄉隨俗的規矩。所以在這一點上來說,你要進入到我的樂凱的新房,你必須要聽我樂凱的聲音,我覺得這是絕對的,說實在的我們很歡迎在中國的市場上有樂凱這樣的兄弟,因為如果我曾經說過這么一句雖然是玩笑話,可是是一句非常認真的真心話,如果中國沒有樂凱,柯達應該發明製造一個樂凱,更何況樂凱已經存活而且做得這么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強強聯手跟樂凱合作呢?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放棄跟樂凱探討合作的渠道,樂凱在這一方面也很尊敬柯達在中國市場所履行的承諾,以及我們在影像行業的領導地位,跟我們的對話也從來沒有間斷過。當然我知道今天他跟我吃午餐,明天他可能跟另外一個人吃晚餐,這個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不都在追求這個窈窕淑女嗎 ,所以當然他有選擇,我希望他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找到理想的夥伴。
❸ 柯達一夜熔斷13次,股價發生了什麼變化
北京時間7月29日晚,在前一交易日股價暴漲203%的情況下,柯達再度大幅高開,隨後盤中更是加速上漲,最高漲幅一度達655%,股價最高報59.98美元,向上觸發熔斷多達10次。不過暴漲之後又迎來暴跌,柯達從572%的漲幅快速回落至260%,這也觸發了該股當日的第13次熔斷。截至收盤時,柯達報33.2美元/股,漲幅318%。
目前,柯達的市值已超過10億美元。在周二貸款消息宣布之前,該公司市值僅為1.15億美元。據Robintrack數據,在過去的24小時內,有20000多名Robinhood用戶將柯達股票添加到其投資組合中,使該股成為該平台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股票。
(3)柯達也搞虛擬貨幣擴展閱讀
柯達股票大漲的原因
當地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和柯達聯合宣布,前者向伊士曼·柯達提供7.65億美元貸款,支持柯達制葯的上市。這個新部門將生產關鍵的葯物成分。
其目的是幫助美國加快生產治療多種疾病的葯物,並減少美國對外國供應來源的依賴。據美國有關部門介紹,柯達醫葯行業啟動後,美國所需葯品活性成分的1/4可以在這里生產。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根據柯達公司的聲明,只能提供25%的「非生物、非抗菌仿製葯」活性成分。其制葯業務預計將提供360個直接就業崗位和1200個間接就業崗位。
❹ 美國柯達公司為什麼會與兩家出資額為1元人民幣的中國公司合作而設立柯達(中國
說白了還不是想讓他們的國家壟斷其他的壟斷世界國家。
❺ 柯達是一家什麼公司
柯達是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作為曾經全球攝影領域的領頭羊,柯達最鼎盛時期被譽為當時的「谷歌」或「蘋果」,在全球有14.5萬名員工,1997年2月市值最高達到310億美元。
1975年,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但當時它在柯達內部並沒有引起重視。柯達高管們認為數碼相機會削弱其膠卷業務,認為推出數碼相機會迫使公司捲入自己與自己的競爭當中。
《福布斯》雜志曾經指出,柯達員工的薪水與膠片、化學品以及相紙等耗材的銷量息息相關。他們認為,賣不出去耗材,他們就沒有利潤。這也直接影響了柯達的命運。
自2011年起,柯達就多次傳出破產消息。2013年,柯達脫離破產保護,重組為一家小型數位影像公司,開始跨界轉型。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手機。
據紅星新聞,柯達目前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影像、影音和數據存儲產品。
(5)柯達也搞虛擬貨幣擴展閱讀:
柯達一夜熔斷13次
近日,柯達獲美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仿製葯生產,其中包括曾被特朗普吹噓能用於治療冠狀病毒的抗瘧疾葯「羥氯喹」。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北京時間7月29日晚,在前一交易日股價暴漲203%的情況下,柯達再度大幅高開,隨後盤中更是加速上漲,最高漲幅一度達655%,股價最高報59.98美元,向上觸發熔斷多達10次。
不過暴漲之後又迎來暴跌,柯達從572%的漲幅快速回落至260%,這也觸發了該股當日的第13次熔斷。截至發稿時,柯達報32.92美元/股,漲幅314.6%。
❻ 伊士曼柯達公司的柯達危機
柯達早在1976年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並將數字影像技術用於航天領域;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但是到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達各部門銷售利潤報告,盡管柯達各部門從2000-2003年的銷售業績只是微小波動,但銷售利潤下降卻十分明顯,尤其是影像部門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具體表現在: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2003年的41.8億美元,跌幅達到71%! 在拍照從「膠卷時代」進入「數字時代」之後,昔日影像王國的輝煌也似乎隨著膠卷的失寵,而不復存在。 造成柯達危機產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達長期依賴相對落後的傳統膠片部門,而對於數字科技給予傳統影像部門的沖擊,反應遲鈍。其次,管理層作風偏於保守,滿足於傳統膠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決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投資方向單一,船大難掉頭
由於對於現有技術帶來的現實利潤和新技術帶來的未來利潤之間的過渡和切換時機把握不當,造成柯達大量資金用於傳統膠片工廠生產線和沖印店設備的低水平簡單重復投資,擠佔了對數字技術和市場的投資,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於「知錯難改」,「船大難掉頭」的窘境。據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柯達彩印店在中國的數量達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麥當勞的18倍!這些店鋪在不能提供足夠利潤的情況下,正在成為柯達戰略轉型的包袱。
決策層迷戀既有優勢
過去柯達的管理層都是傳統行業出身,例如:現任運營系統副總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學化學的,數字影像系統美國區總經理Cohen是學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現任的49名高層管理人員中有7名出身化學,而只有3位出自電子專業。特別是在市場應用和保持領先地位方面,傳統產業領導忽視了替代技術的持續開發,從而失掉了新產品市場應有的領導份額。
從傳統膠片與數字影像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比較可以看出,柯達對傳統膠片技術和產品的眷戀,以及對數字技術和數字影像產品的沖擊反應遲鈍,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柯達陷入成長危機的必然。
短視的戰略聯盟
從市場競爭角度看,柯達經營戰略中技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被短期市場行為所左右,競爭者與合作者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角色模糊。
技術市場競爭激烈,電子技術領先周期縮短,進入細分市場領域的增加,國際級競爭對手增加,在數字相機、可拍照手機、數字沖印、數字列印機領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愛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競爭。雖然柯達也與對手建立了大量戰略聯盟,但是就核心技術而言形成的戰略聯盟卻寥寥無幾,大部分是服務項目的聯盟。國之利器,豈能讓與他人。管理層其實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柯達過去當老大靠的就是膠片,與別人合作也是靠這個金剛鑽兒,人家還會沾你的光。數字時代,沒有核心技術,企業的經營就會隨時處於危險的狀態,過去的一切都會在瞬間貶值。合作永遠不是一廂情願的事。 盡管歷經掙扎,柯達還是走到了這一步——2012年1月19日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這家創立於1880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生產和供應商,在數碼時代的大潮中由於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結局。
此前,柯達的平均收盤價已連續30個交易日位於1美元以下,不符合紐交所的上市要求。總部位於紐約州羅切斯特的伊士曼-柯達公司1月初宣布,該公司已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警告,如果未來6個月內股價無法上漲,則有可能退市。
2011年,柯達數度傳出破產傳聞,當年股價跌幅超過80%,最新報0.66美元。這是正在變賣資產求生的柯達遭遇的最新打擊。柯達表示,由於公司面臨著流動性挑戰,並不能保證在未來6個月的期限內能夠達到紐交所的上市標准。
而在其提交的申請文件中顯示,柯達的現有資產為51億美元,但是債務已經達到了68億美元,處於嚴重的資不抵債的狀況。
「董事會的成員和整個管理層一致相信,為了柯達的未來,這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也是正確的一步。」董事長和CEO安東尼奧·佩雷茲( Antonio M. Perez )在聲明裡說道。他還表示,申請破產保護將讓柯達能夠發揮所擁有的資產的最大價值,包括向手機和其他設備商授權數字成像等專利。
柯達稱,該公司及其美國子公司已根據破產法第11章,向美國一家破產法院申請業務重組。美國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請范圍內。柯達表示,此舉將加強其美國及海外資產的流動性,將非戰略知識產權商業化,妥善解決遺留負債問題,專注於最有價值的業務。
此外,柯達還已從花旗集團獲得破產保護企業9.5億美元貸款額度,貸款期限為18個月,用於改善流動性以及運營資本。貸款額度還需要獲得法庭批准並有一些前提條件。該公司相信,在破產期間,公司有足夠的流動性來維持運營,公司將繼續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
柯達預計將繼續支付員工薪水和福利,並維持消費者的服務項目。柯達在海外的子公司不受破產保護條款約束,有義務向供應商支付所有未償債務。柯達及其在美國子公司承諾有義務向供應商支付所有破產後欠下債務。 針對上述問題和資本市場的反映,柯達於2003年9月26日宣布實施一項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
1.「以變應變」,增加在非影像業務領域的投資。
2.不再向傳統膠卷業務進行任何重大的長期投資。
3.公司重組,將原來的膠片影像部門、醫學影像部門、商業影像部門重組為商業影像、商業沖印、醫療影像、數字及膠片影像系統、顯像及零部件五大數字科技部門。
4.向消費者推出系列型號的數字相機和噴墨列印機,與富士、惠普、施樂、佳能和愛普生等在數字業務領域展開正面較量。
5.堅持其膠卷特許經營業務,積極開展私有品牌膠卷經營業務,如:膠卷將可以以非柯達品牌的商標在國外出售。
6.通過跨行業聯盟形成消費者足不出戶全面解決方案,即如下的產業鏈,包括:數字相機(柯達或非柯達品牌)-聯邦快遞派送-連鎖沖印店輸出;彩信(攝影)手機-網路傳輸-連鎖沖印店輸出-聯邦快遞派送-客戶。
7.在中國市場,傳統業務與數字業務兩者兼顧,建設一個柯達全球生產中心,主要業務為組裝核心型號的數字相機,同時開始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工作和數字沖印;柯達傳統的民用影像業務部門繼續擴大中西部和二級城市的市場佔有率,實現由「影像」到「影像+零售服務」的戰略轉型。8.實現「雙T」(全面解決方案和全面滿意度)和「雙E」(延伸和擴張)的戰略規劃,加強終端輸出。 繼9月份轉型戰略出台後,召開的紐約西部投資人大會上,柯達CFO 布魯斯特宣布了柯達新戰略的要點,其中包括:
1.整頓傳統業務管理以擴大現金收入;
2.加速發展公司已有數字圖像產品和服務;
3.嚴格聚焦的收購行為填補已有業務的不足,並加速進入緊密關聯的圖像市場;
4.在諸如電子顯示和噴墨列印領域發掘長期增長機會。 在轉型後的一年中,柯達展開了一系列活動:並購Algotec系統公司、SCITEX數字印刷公司,與VERIZON WIRELESS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完成NEXPRESS和HEIDELBERG公司的並購,從美國國家半導體購買圖像感測器業務,購買OREX公司,賣掉AUNTMINNIE業務,購買CREO公司等。
柯達發言人說:「這是柯達面對現實——從傳統的影像業務到數字業務轉型中,必須要做的事。」同時,在管理層安排上,柯達緊鑼密鼓進行了人員更換。而柯達董事會也期待他能「延續他在發展數字產品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傳奇」。柯達希望這一新的戰略轉型將導致業務更為多元化,並預期這個新戰略將會讓公司每年以5%~6%的速度增長。在2006年以前可能達到160億美元的年收入,2010年以前可望達到200億美元。 其實,柯達公司早在1976年就開發成功了數字照相技術,但在數碼影像上一直步履蹣跚。首先,柯達在傳統膠片市場的龐大投資和全球存在變成了公司轉向數碼市場的龐大包袱。不僅如此,柯達的管理層在90年代中後期也一直沒有把轉型作為公司的核心戰略來推進。公司的前任首席執行官喬治·費舍爾(George Fisher)曾經宣稱柯達會在1997年實現傳統業務和數碼業務在銷售量上的持平。但事實卻是公司管理層更多地沉浸於傳統膠卷市場既有優勢和利潤的創造上,甚至認為推動數碼相機等產品會傷害其傳統業務。在柯達公司確定了進軍數碼市場的戰略後,一些股東仍然批評當時柯達公司的CEO鄧凱達(Daniel Carp)是在用柯達公司做賭注押寶數碼戰略。
在爭奪傳統膠片市場的戰斗中,柯達的競爭優勢更多地體市場策略和商業模式上,相關替代技術的開發往往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但在IT背景下的數碼影像市場中,關鍵技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柯達在90年代中後期專注於傳統膠片市場,其在數碼影像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幾乎喪失殆盡。柯達傳統的營銷渠道,比如遍布大街小巷的沖印店的改造也還需要一個過程。如此一來,柯達的品牌無疑將成為其戰略整合的切入點和發動機。 當柯達在1997年進入數碼影像時,它就面臨著品牌推進的問題——柯達需要利用一個膠卷和照片處理的強勢品牌在數碼相機和數碼成像市場上推進其產品。柯達公司商業研究部主管麥克·洛蒂(Mike Lotti)認為,「柯達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現有的營銷投資和品牌認知來推進其新產品的銷售。柯達從過去的經驗知道對某類產品的營銷投入會對其他產品產生正面影響。」消費者對柯達已有產品和服務的信賴和滿意會增進消費者對柯達新產品和新服務的認同。對於過去的柯達來說,在相機上的廣告投入對其傳統膠卷的銷量也有提升作用。對於今天的柯達來說,它需要做的就是要將其過去的營銷努力和投入轉化為其數碼產品銷售的推動力量。
「壓力來自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營銷的『生產力』。柯達需要一些措施來讓我們的市場營銷變得『高產』,」倫敦商學院高級研究員提姆·安姆勒(Tim Ambler)補充道,「市場營銷難道僅僅是廣告、推廣再加上一點點市場研究么?收獲過去成功營銷投入帶來的收益也是市場營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柯達過去的品牌投入已經讓它的名字家喻戶曉。柯達自己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點,許多中介機構的調查也證實了柯達的品牌價值。在柯達開始推廣全新產品的時代,柯達的品牌價值將帶給它什麼好處呢?轉型對於柯達來說不僅是迫不得已,也說明它在一開始就在時間上被競爭者甩在了後面。在這種環境下,品牌也許是柯達相比於其他廠商為數不多的競爭優勢之一。當然,要將消費者對柯達品牌的認同從膠片轉移到數碼產品上來,柯達還需要在其市場營銷上做得更多。
品牌的老化是柯達在其市場營銷上面臨的最直接問題之一。品牌從根本上說是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意識在某種市場產品上的集中體現。當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從傳統的膠片影像轉移到數碼影像之後,柯達品牌的市場載體就日漸薄弱,品牌也隨著開始老化。 為了顯示管理層重新定義柯達品牌的決心,柯達公司在年初更換了其已經沿用了36年的品牌標識。在新的柯達公司標識中,Kodak字母跳出了傳統的黃色盒子。柯達的新品牌標識展示的是流線型的設計和突出醒目的字母,象徵著一個全新的、跨行業的,專注於數字影像的領導者。
標識的改變只是柯達一系列品牌戰略調整的其中一步。公司營銷合作夥伴奧美傳媒(Ogilvy)的布賴恩·柯林斯(Brian Collins)證實道,奧美公司的BIG團隊(Brand Integration Group)已經開始幫助柯達公司重新定位其品牌的消費者認同戰略和視覺效果,柯達新公司標識只是奧美團隊工作的一小部分。柯達公司市場總監卡爾·古斯丁(Carl Gustin)則公開呼籲柯達公司需要在品牌策略轉型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我們正全力以赴地更新我們的指導方針、政策和實踐,但品牌策略的轉變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在這個時候推出新的公司標識,就是要說明行動的時候到了。」
卡爾·古斯丁(Carl Gustin)的呼籲和市場上大多數的看法相一致——換標只是柯達品牌戰略改造的開始。要想改變柯達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傳統形象,重新塑造一個數碼化的新柯達品牌,柯達品牌必須通過轉型再一次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意識,並且這種滿足是必須建立在柯達數碼產品這個市場載體上的。柯達時刻(Kodak Moment),為了配合「數碼柯達」的概念,柯達在營銷策略上改變了以往的訴求。在新廣告片和其他宣傳手段中,柯達將「色彩牌」作為自己的主線,明顯區別於過去膠卷推廣中的「親情牌」。 柯達樂圖館是柯達在國內唯一授權的全能影像服務店。
❼ 昔日膠卷巨頭柯達轉型做葯,柯達到底經歷了啥
昔日膠卷巨頭柯達轉型做葯,是我們萬萬沒想到的。但最近特朗普已經在大會上宣布跟柯達已經達成交易共識,柯達獲得7.65億美元貸款進軍制葯行業。這是美國制葯史上最有歷史性的瞬間,就像柯達深入人心的廣告語“留下精彩瞬間”,那特朗普做這一決定,是否會成為歷史上的最成功的決定呢?柯達膠卷公司在攝影行業幾經浮沉,如今能夠得到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是否會堅持下來,完成使命呢?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柯達一路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又屈起,做起了我們覺得它並不擅長的行業,大家也是半信半疑。特朗普的宣布給大家打了一劑強針,柯達股票也迅速上漲,大家有圍觀的也有看好的。無論怎麼樣,柯達這次真的是要生產名叫“柯達”的葯物了。
❽ 柯達公司是由於什麼樣的原因而一定要進入中國市場
柯達在中國市場的基本目標,是保持其在專業,醫療產品上的絕對優勢,力爭在民用產品上打敗富士,以達到對中國市場的佔領。在銷售渠道策略上,柯達在多數產品上都採用垂直型營銷系統,,其中較突出的特點是採用較短的銷售渠道:中國設廠——區域分銷——零售商。柯達一直想在中國直設廠,到1997年5月份,柯達已先後兼並了汕頭公元膠卷廠和福建福達膠卷廠,從而直接在中國生產膠卷。這樣,膠卷從出廠到到達最終消費者,經過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寬度上,柯達選擇的經銷商數量並不多,其特點是經銷商專業化,不同類型的產品由不同專業公司代理。在廣州,柯達的民用、專業、磁記錄和醫療產品分別由相關行業專業性很強的公司代理。而在民用產品零售點上,則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柯達專賣店,一是百貨大樓的攝影器材部。柯達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設立辦事處,辦事處市場部按不同產品設立不同產品部,負責所在區城的產品相關工作。辦事處與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柯達很多專賣店的位置選擇在一個城市中的黃金地段。例如,廣州的世貿中心附近、中信大廈、天河城,深圳的地王大廈,都有柯達的專賣店,外觀華麗,給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總體上,從產品出廠到到達最終消費者,或者說在整個市場後勤管理上,柯達公司都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❾ 區塊鏈被炒作得太厲害 很多企業或受傷
區塊鏈被炒作得太厲害 很多企業或受傷
據CNBC報道,本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Money 20/20歐洲金融科技大會上,我聽見有人說我們現在正處在區塊鏈的炒作周期中。
一名代表對另一名代表說:「不管怎麼樣,我們就把它稱作是區塊鏈。這樣的話,我們會弄到資金。」
不管這是個玩笑,還是有人真這么認為,都無所謂。但是,這種說法凸顯了一個現實情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企業經常以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區塊鏈」這個專業術語。
區塊鏈是信息分布式存儲的記賬系統,其最大特色在於能夠在沒有信任基礎的網路環境中不依賴中心平台的信任背書建立信任關系,其實際應用是從作為虛擬貨幣的比特幣開始的。但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又不僅僅限於虛擬貨幣。當前,在金融監管、數據共享、車聯網等領域,在互聯網金融、銀行、保險、供應鏈金融、清結算中心等多個場景,區塊鏈技術都有一定程度的應用。
有些企業只是奮不顧身地跳入區塊鏈的炒作大潮,絲毫不計後果。
很多行業已經開始採用這種技術的原則,並將用該技術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有些企業進行了成功的試驗。與此同時,有些企業只是奮不顧身地跳入區塊鏈的炒作大潮,絲毫不計後果。一位風險投資家曾告訴我,有一家企業向他推銷區塊鏈,但該公司並沒有實際應用該技術。這家初創企業並沒有籌到資金。
令人遺憾的是,我所聽到和提到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真的。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增加了區塊鏈元素並見證股價攀升的上市公司,以已於納斯達克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Longfin為例,該公司收購了區塊鏈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Zid,股價大漲2000%。區塊鏈概念電商Overstock.com宣布大踏步邁向區塊鏈。就連擁有100多年歷史的伊士曼柯達公司也加入了加密貨幣的狂歡派對,宣布推出自己的加密貨幣「柯達幣」,為數碼攝影創建一個新平台。(對於我來說,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生產和供應商推出加密貨幣,簡直太瘋狂了。)
當然,有些企業在區塊鏈技術方面做的非常好。不可否認,這種技術很有前途。荷蘭國際集團和西班牙BBVA銀行都曾對我說過,他們認為五年內區塊鏈可能會在銀行行業內普及。
盡管針對區塊鏈的樂觀情緒不斷高漲,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因為採用這種技術仍需面臨各種阻礙。其中一個主要擔憂是,區塊鏈是否能跨越不同的行業和企業。目前,一家銀行可能正在用某種區塊鏈解決方案,而另外一家企業可能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尚不清楚不同的區塊鏈能否協同工作。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某些程序是否需要區塊鏈。
以拉高股價或籌集資金為目的,在企業名稱中加入區塊鏈的字眼,與互聯網泡沫期間一些企業的做法存在相似之處。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泡沫是如何結束的。
據報道,3月初,全球著名經濟學家、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努里埃爾o魯比尼指出,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是「有史以來被炒作最過度的技術之一」。
1月份,瑞信在報告中指出,區塊鏈真正成熟的時間要等到2025年。在這份有關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的重磅報告中,瑞信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分成了七個階段,包括「理念形成」、「概念驗證」、「原型」、「試驗」、「生產並行」和「生產」。其中,第七階段「生產」之後的2025年才是主流社會採用區塊鏈的時間點。
換言之,現在距離區塊鏈真正成熟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