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虛擬幣百科 » CFB虛擬貨幣

CFB虛擬貨幣

發布時間: 2022-05-28 08:17:50

❶ cf排位幣怎麼用

排位幣有很多用處,那我先來說說它的獲得方式,想要獲得排位幣當然還是打排位賽,當排位賽沒升一級的時候,都會送十個排位幣,當然這只是第一種方法,每周都有排位周任務,在周任務裡面完成五把排位賽和勝利五把排位賽以及贏十把排位賽都可以獲得不少排位幣,這也是一種獲得排位幣的方法當然有時候排位幣也會通過活動送。


目前來看排位賽每個賽季的專屬武器都是要200-250排位幣來購買永久,這些排位賽武器在賽季結束都會下架,所以沒有這些武器的小夥伴,可以攢一攢排位幣來獲得這些武器,那麼排位幣出來買槍還可以買道具,我個人認為最有用的就是經驗了



在排位賽商場下面會發現有很多經驗可以用排位幣購買,如果想快速升級的話,買這個經驗是一個直接升級的辦法!



排位賽商場裡面還有角色可以購買,運動寶貝蘭和夏日靈狐,這兩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屬性加成,買來試試也可以,當然如果你是一個新手的話,買黃金ak47的碎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黃金ak是一把對新手十分友好的武器,我非常推薦小夥伴們去試一試!



當然還有印花和掛飾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那麼看了這么多,以上就是我對排位幣的使用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當然如果還有什麼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私信找我,我都會一一對你解答。

❷ 清朝時一兩銀子真的有當時的一兩重嗎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

,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

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

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

「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

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

,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

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

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

。「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

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

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

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

,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

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

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

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

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

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

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

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

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

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

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

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

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

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

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

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

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

,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

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

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

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

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

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

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

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

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

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

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

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

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

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

,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

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

)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

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

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

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

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

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

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

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

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

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

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

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

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級 7-6 16:10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內容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RMB?
• 古時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明清 銀子
其他回答 共 5 條
一百元!中央電視台10套節目有介紹過!

參考資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級 7-6 16:12
1兩=1000個錢,3個錢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級 7-6 16:20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❸ 穿越火線中的18000cf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啊

180元,不過我建議別花你的鈔票了,用一般的M4等武器好

虛擬貨幣名稱徵集

孩子們的貨幣……曾經是香煙盒、彈珠球、各種集換卡……
現在8~12的青少年應該是90後和00後了,他們似乎不玩這些了。
快樂卷、歡樂卷應該不錯。
=========================================
等級系統你說的太模糊了,如果是社區的等級系統就弄成學校的體制就行了,組長、班長、班主任、年級主任、校長這樣的應該可以了。
=========================================
另外,你們公司招游戲策劃么?

❺ 鴉片戰爭時期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

,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

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

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

「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

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

,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

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

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

。「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

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

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

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

,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

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

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

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

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

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

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

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

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

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

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

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

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

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

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

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

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

,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

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

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

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

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

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

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

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

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

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

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

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

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

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

,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

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

)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

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

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

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

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

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

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

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

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

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

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

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

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級 7-6 16:10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內容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RMB?
• 古時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明清 銀子
其他回答 共 5 條
一百元!中央電視台10套節目有介紹過!

參考資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級 7-6 16:12
1兩=1000個錢,3個錢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級 7-6 16:20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謝謝咯,給分吧
不懂可以在線交流
無忍回答,認准這個人

❻ 清代的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

,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

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

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

「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

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

,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

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

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

。「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

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

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

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

,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

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

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

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

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

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

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

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

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

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

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

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

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

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

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

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

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

,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

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

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

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

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

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

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

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

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

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

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

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

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

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

,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

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

)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

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

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

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

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

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

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

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

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

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

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

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

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級 7-6 16:10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內容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RMB?
• 古時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明清 銀子
其他回答 共 5 條
一百元!中央電視台10套節目有介紹過!

參考資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級 7-6 16:12
1兩=1000個錢,3個錢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級 7-6 16:20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❼ 清朝時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

,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

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

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

「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

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

,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

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

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

。「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

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

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

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

,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

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

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

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

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

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

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

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

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

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

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

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

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

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

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

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

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

,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

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

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

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

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

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

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

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

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

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

。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

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

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

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

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

,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

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

)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

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

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

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

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

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

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

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

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

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

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

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

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級 7-6 16:10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內容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RMB?
• 古時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 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明清 銀子
其他回答 共 5 條
一百元!中央電視台10套節目有介紹過!

參考資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級 7-6 16:12
1兩=1000個錢,3個錢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級 7-6 16:20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❽ 已知平行四邊形abc地角cad等於角幣af問三角形cf是等要三角形嗎ce與沸f和四邊

BE=DF,AE=CF 能得到AB=CD 三角形 AEB和CFD是等腰三角形.
AE平行CF 得到角AED=角CFB 所以角AEB=角CFD
因為AEB和CF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因為角ABD=角CDB 所以AB平行CD 又因為AB=CD 所以ABCD是平行四邊形 根據兩邊平行切相等得出.
所以AD平行BC

❾ 500巴西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1、500巴西雷亞爾=989.9人民幣元
2、貨幣兌換比例:
1巴西雷亞爾=1.9798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0.5051巴西雷亞爾
3、巴西流通貨幣(1994年7月1日開始使用)幣值換算 :1雷亞爾=100分(輔幣名稱)。

匯率引自和訊網:(2015年7月4日16:22)http://forex.hexun.com/rmbhl/#zkRate

❿ 一塊錢硬幣哪一年的最有收藏價值

2000年一元硬幣分為牡丹版和菊花版,牡丹版(即9*年的那種圖案)是當作收藏品發行的,直接裝幀出售的,因此普通市面上是見不到的(如果有幸在市面上「撿」到那就趕緊留著,單枚大概值100元左右)。另一種是菊花版(即0*年的那種圖案),這種是普通發行,但據說是挺少的,不過我有20多枚,你那3枚估計也是這種。另外有些人說1996年的一元也少,我集好幾年才找到20多枚,但是也有人說很多,(但至少在我這確實挺少)。這主要是硬幣流通的區域差異造成的。國家每年分配給各省的數量是不同的。另外還有就是長城幣,8*年的那種,那種幣我不太了解。樓主,選我的吧,打字比較累啊,哈哈。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礦機比特幣 發布:2025-05-16 10:43:09 瀏覽:433
什麼樣的數字貨幣才有價值 發布:2025-05-16 10:29:18 瀏覽:101
poc礦幣是否安全可靠 發布:2025-05-16 10:27:53 瀏覽:353
數字貨幣特點和發展前景 發布:2025-05-16 10:18:15 瀏覽:261
勒流交通中心有去廣州的 發布:2025-05-16 10:14:16 瀏覽:262
奧特萊斯商城能用數字貨幣嗎 發布:2025-05-16 10:07:20 瀏覽:627
去南京奧體中心聽演唱會 發布:2025-05-16 10:01:34 瀏覽:203
nft幣礦機 發布:2025-05-16 10:01:32 瀏覽:932
幣圈高估值圖片 發布:2025-05-16 09:59:48 瀏覽:943
不想婆婆去月子中心 發布:2025-05-16 09:56:08 瀏覽: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