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行業標准
① 采礦過程中煤層頂板的分類、規范
2.1.1 ( 1981 年煤炭工業部頒布) 煤層頂板分類規范
中國煤炭科學院北京開采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等 34 個單位,根據 350 個工作面的礦山壓力觀測資料,於 1981 年提出了 《緩傾斜煤層工作面的頂板分類方案》。這一方案被煤炭工業部採用為部頒試用方案。其分類依據是由岩石單軸抗壓強度 Rc、節理裂隙間距 b、分層厚度 h 綜合而成的強度指標 D。此外,再用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 L 作為參考指標進行檢驗。根據對350 個回採工作面的觀測統計,按穩定性不同將直接頂分為4 類 ( 表2.1 至表2.3) 。
測定岩石單抽抗壓強度 Rc的岩樣可取老頂,製作成直徑為 48~ 56mm,高徑比為1.8~ 2.2 的試樣,然後按煤炭工業部部頒標准在實驗室測定。
節理裂隙間距 b 以在巷道內肉眼可見的最發育的一組構造裂隙為准。用測定有代表性的 10~15 個觀測數據的平均值作為計算指標。
分層厚度 h 指的是不同岩性的岩層間和同一岩性內沿層面間距。可在巷道控頂區觀測統計有代表性的 10~15 個數據,用其平均值作為分類的計算指標。
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 L 是當冒高在 -1.5m 以上、范圍佔全長度 1/2 以上時面切頂線到開切眼煤壁之間的距離。
如果工作面長度 l 與步距 a 之比小於 3,則可採用等效步距 a' = la/( l + a) 作為分類的參考指標。老頂的分級主要採取直接厚度和采高的比值Km=Σh/m,並參照老頂初次來壓步距L,可將老頂分為4級(表2.4)。
表2.1 煤炭工業部部頒試用方案中煤層直接頂分類指標
注:D為強度指標,D=RcC1C2。其中,Rc為岩石單軸抗壓強度(MPa);C1為節理影響系數;C2為分層厚度影響系數。C1值可按測量所得到的節理裂隙間距b,然後套表2.2得出;C2值可按所測得的分層厚度h套表2.3得出。
表2.2 b與C1值的關系
表2.3 h和C2值的關系
表2.4 煤炭工業部部頒試用方案中煤層老頂分級指標
2.1.2 ( 1996 年煤炭工業部頒布) 煤層頂板分類規范
( 1) 分類的原則和意義
頂板分類系統是為解決地下工程支護問題而建立的,是經驗設計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許多地下結構及采礦設計中,岩體分類已經提供了唯一的系統設計方法,取代了很不可靠的 「誤差與驗證」方法,成為指導生產實踐的有力武器。本分類工作主要遵從了以下幾個主要原則:
1) 以煤炭工業部部頒 《緩傾斜煤層採煤工作面頂板分類》 ( 以下簡稱 《頂板分類》)為指導;
2) 將區域的頂板岩體按相似變形特徵分成若干組,構成不同的等級類型;
3) 分類反映頂板岩層的主要特徵、識別並提供影響頂板強度及穩定性的最顯著指標,對其進行細化和量化,具有可比性;
4) 把頂板分類級別和各項採掘支護參數指標相聯系,使分類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過分類可以為現場工程設計提供定量依據,增強不同區域岩體的對比度,進一步提高現場調查的可靠性,更好地服務工程判斷。
( 2) 分類方法及幾個主要特點
1996 年 8 月經原煤炭工業部批准,頒布了新的 《頂板分類》 行業標准,並於 1997 年2 月 1 日正式實施。在新標准中,規定了緩傾斜採煤工作面直接頂穩定性分類為 1 類至 4類,及基本頂壓力顯現為Ⅰ級至Ⅳ級,直接頂分類數據指標為同一煤層採煤工作面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的平均值 Iv以及以岩性和結構特徵做參考要素。基本頂來壓級別以基本頂初次來壓當量 Pe作為分級指標,按下列公式計算:
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預測理論與方法
式中:Pe———基本頂初次來壓當量,kN/m2;
Lf———基本頂初次來壓步距,m;
N———直接頂充填系數(直接頂厚度與煤層采高之比);
hm———煤層采高,m。
該方案較1981年的標准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方案中關鍵參數基本頂初次來壓步距Lf依賴於礦壓實測結果,同時,在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確定方面反映不夠直接,特別是在大采高和放頂煤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確定出現誤差時會更大,不能滿足工程實際的需要。
盡管頂板來壓強度是由直接頂和基本頂共同作用於支架上的載荷決定的,但直接頂載荷是一種恆定載荷,基本頂載荷是伴隨初次來壓和周期來壓而產生的波動載荷,在工作面支架載荷確定時應考慮這種恆定和波動載荷的疊加量級,因而必須考慮頂板來壓強度的影響。
2.1.3 採煤過程中煤層頂板分類
井下開採煤層頂板質量取決於頂板岩石成分、結構和沉積構造以及沉積早期差異壓實和後期構造作用等,由於煤層頂板岩體受沉積環境演化影響,岩性岩相在橫向和縱向上變化很大。位於煤層之上一定距離的岩層都屬於頂板岩石這一范疇。位於煤層上面的岩層叫煤層頂板。采礦工程技術人員根據其力學性質、冒落特徵、頂板的堅硬程度和距煤層的遠近通常將頂板劃分為偽頂、直接頂和老頂3種(圖2.1)。
圖2.1 煤層頂板構成
偽頂:緊貼煤層之上,極易垮落的薄岩層,厚度一般在0.5m以下,多由松軟的泥岩、炭質頁岩組成。偽頂的特點是隨采隨落,很難保留在工作面的上方,它的力學強度極低。所以偽頂對頂板的穩定性沒有任何意義。有的煤層缺失偽頂。
直接頂:是指位於偽頂之上的岩層,煤層以上無偽頂時它可緊貼煤層。通常由泥岩、頁岩、粉砂岩等比較容易垮落的岩層組成,一般厚度為1~2m,均具有一定穩定性。所以當工作面煤層被采落時,直接頂不會立即垮落。多數直接頂在回柱放頂時會垮落,有的則需人工強制放頂。直接頂是採掘工作面的支護對象,如果支護得不好,就會造成冒頂事故。多為頁岩、粉砂岩等較易垮落的岩層組成,具有一定的力學強度。直接頂的穩定性是影響工作面回採的關鍵。有的煤層之上沒有偽頂也沒有直接頂,僅有老頂。
老頂: 又稱基本頂,是指位於直接頂之上、有一定厚度的堅硬岩層。一般厚度較大,堅硬,整體性強,常為砂岩、礫岩、石灰岩等組成,能保持一定的控頂距。其特點是回柱後不自行垮落,往往只發生緩慢下沉。它也可能緊貼煤層之上。基本頂在采空區上方懸露到一定面積後才能垮落,一般只發生緩慢下沉。如果工作面支護不好,往往會造成大面積冒頂事故。因此,它對工作面頂板壓力影響很大。
有的煤層上面沒有偽頂。直接頂、老頂由下向上依次發育的頂板符合規律性成岩理論,這樣的頂板類型簡單,容易管理。三者不同時發育,或發育順序沒有一定的規律性時,頂板類型復雜,難於管理,易發生頂板事故。
從頂板管理角度和頂板岩性分析可將頂板分為易垮落的松軟頂板、中等垮落頂板、難垮落的堅硬頂板、極難垮落的堅硬頂板和塑性彎曲頂板等 5 類頂板。
1) 易垮落的松軟頂板: 一般是較易垮落的岩層,能隨回柱垮落並能充滿采空區,工作面來壓比較緩和。
2) 中等垮落頂板: 直接頂為鬆散岩層,厚度不大,能隨回柱垮落但不能充滿采空區,工作面有周期來壓現象。
3) 難垮落的堅硬頂板: 是直接覆蓋煤層的基本頂,不能隨回柱垮落。周期來壓較明顯,常常造成工作面條件惡化。
4) 極難垮落的堅硬頂板: 煤層之上覆蓋極堅硬的厚岩層,采空區懸頂面積可達幾千甚至幾萬平方米而不垮落,一旦垮落常會形成狂風、巨響,易造成重大事故。如大同礦務局某礦 1961 年 10 月的一次大冒頂,面積達 12.8 ×104m2。
5) 塑性彎曲頂板: 指直接頂具有一定厚度的塑性較大的堅硬岩層,回柱後不垮落而隨采空面積增大呈緩慢彎曲下沉,逐漸與底板接觸。
② 什麼是挖礦就是那個數字加密貨幣,以前還叫虛擬貨幣,還有什麼雲算力挖礦比特幣,能賺錢不
挖礦,是指利用電腦硬體計算出比特幣的位置並獲取的過程稱之為挖礦。每隔一個時間點,比特幣系統會在系統節點上生成一個隨機代碼,互聯網中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去尋找此代碼,誰找到此代碼,就會產生一個區塊,然後就會得到一個比特幣,而這一個過程就稱為挖礦。
計算這個隨機代碼需要大量的GPU運算,於是礦工們采購海量顯卡用以更快速的獲得比特幣並以此獲利。
而比特幣有個四年一減的減半效應,也就是說每隔四年,比特幣的數量就會減少一半,這樣一來,比特幣的算力會增加,也就是說挖礦的難度就會增加。正常情況下挖礦一般指用礦機去挖,就是電腦去挖,這些都是指單獨運作的,或者說整個礦場運作的。而雲算力挖礦,指的是多人一起挖礦,你只要投入小部分,就能參與挖礦。
比特幣挖礦的通常步驟是「購買礦機-部署礦機-設置挖礦-獲取收益」,但部署礦機這步受多因素影響,比如電價、場地、溫度、噪音、運維等。這些門檻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知識來消除,因此催生了挖礦行業下的一個子模塊——雲算力。
雲算力是一種遠程挖礦模式。用戶通過平台購買雲算力合約,租賃算力挖礦,定時獲取收益。雲挖礦的優點是用戶不需要深入了解挖礦原理和各種軟硬體,或購買昂貴的礦機,也無需自己24小時維護,只要下單購買就能參與挖礦,類似購買收益權產品。
對於礦場主而言,以略低於自營挖礦收益的價格將一段時間內的算力使用權租售給客戶,可以快速迴流現金、預購最新礦機、擴大生產規模、爭取到遠期市場中獲利的可能,某種程度上也能在幣價低位保留礦機、轉移風險,對沖挖礦自營業務的單一性風險。
但相比直接參與挖礦,雲算力也體現出以下劣勢:
即便平台充分展示礦場、礦機、合作、團隊等相關信息,用戶依然很難判斷平台背後的算力質量、實時運營狀況(比如是否停電、場地臨檢)或真實收益數據。
炒比特幣(短線買賣賺取價差)的風險高於屯比特幣(長期看漲),但大多屯幣者往往缺乏對短期價格變化的判斷,「提前下車」。雲算力每日為投資者帶來少量比特幣收入,也是在變相控制投資者「頻繁操作」。因此對於很多愛好比特幣的人來說,會有這樣一句話「炒幣不如挖幣」
雲算力的市場機會在於,為個人提供更中和的投資方式,門檻低於自建礦場,風險低於短線操作,成本低於市價購買啊,也讓礦場分攤成本與風險,獲得更寬裕的現金流。
雲算力的主要風險在於合約背後算力的真實性和穩定性。我們在與礦業的長期接觸中,聽到的高頻詞彙是「坑」:常理之外的停電理由、礦機運輸途中的各種插曲、病毒和勒索的不斷干擾、期貨的波動和遲來的現貨、跨國貿易的層層阻礙、防不勝防的團隊內鬼……所以,真實穩定的算力有一定的稀缺性,背後往往是多年的踩坑經驗。作為信息中介的雲算力平台如何幫助用戶篩選優質的合作礦場合作,設計友好又有吸引力的產品,制定專業、透明的行業標准,建立應對各類風險的災備方案,提供貫穿投資全程的優質服務,都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當然挖礦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行業,回本也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所以能否賺錢,主要還是看你能否堅持。
③ 能源區塊鏈研究丨比特幣挖礦的發展進程
比特幣目前還沒發展到成長期,但隨著比特幣挖礦速度開始加快,該行業有望實現大幅增長。
2008年10月,在中本聰發表白皮書詳細介紹如何創建新貨幣體系時,沒有人料到在之後不到13年的時間里,比特幣的市值能夠飆升至8500億美元。此外,比特幣還衍生出了數千種其他類型的加密貨幣,形成了一整個金融服務行業,並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徹底改變了我們所熟知的貨幣類型。
我們公司已從事比特幣挖礦活動七年了,並推動了該行業的發展和適應。下面我們將介紹一些鮮為人知的比特幣挖礦發展過程以及對該行業有重大影響的一些趨勢。
比特幣挖礦的產生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貨幣體系,其作用類似於黃金,是一種擁有價值儲藏手段的有限商品。這意味著比特幣的供應有限,目前僅存2100萬個比特幣,這使得其不易受通貨膨脹影響。想要使用比特幣的人們無需受有權改變其價值或決定用戶使用權的政府監督。
那麼,比特幣本身從何而來呢?與黃金一樣,比特幣必須經過挖掘才能獲得,但不是用鎬和鐵鍬,而是用計算機進行挖掘。
比特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世界各地的礦工們競相解一種演算法,為的是可以在區塊鏈中添加一個區塊。率先解出該演算法的人可以獲得該區塊的交易費用和新幣發行的固定獎勵(目前是每個區塊獲得6.25個比特幣),而這會增加比特幣的流通量。
最初創建比特幣時,挖礦非常容易,礦工們在廚房就可利用配備標准中央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進行挖礦。但隨著越來越多礦工的加入,解演算法這一競爭愈發激烈,這也意味著礦工們需要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更新的硬體設備。為了有效運行更強大的計算機,電費價格開始受到重視。很快,由於挖礦競爭過於激烈,個體挖礦便不再具有盈利性。
價值數十億美元行業的誕生
要想盈利,就必須擴大挖礦業務的規模。目前,市場上出現了新的挖礦專用硬體,礦工們也在拖車和倉庫中安裝了礦機,以便擁有數千台礦機的大型礦場全天候解決演算法問題。大規模礦場的運營包括布局和設計、能源、軟體管理以及硬體更新,在這些運營需求的推動下,比特幣挖礦迅速發展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
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報告顯示,支持生態系統的硬體成本約為72億美元,此外,該報告稱,「自比特幣專用硬體2013年面世以來,我們認為已有數十億美元用於設計、生產和流片,這也衍生出了一個專門製造這種強大而又專業硬體的行業。
比特幣挖礦雖然操作復雜,但是利潤頗豐。方舟投資預計,礦工們可以獲得150億美元的收入,這些收入來自交易費用和比特幣固定獎勵。
競爭催生新硬體
比特幣挖礦的競爭不斷加劇,但由於比特幣是一種有限商品,所以挖礦的競爭也是有限的。這意味著挖礦運算需要盡可能以高性能保持高速運行,如此才能獲得獎勵。
由於比特幣挖礦日益激烈的競爭提高了對計算能力的要求,所以挖礦競爭也就變成了顯卡競爭,而顯卡是 游戲 玩家通常在高端 游戲 中才會使用的硬體。後來,專用集成電路逐漸取代了顯卡,這是專門用於挖掘加密貨幣的一種硬體,是比特幣挖礦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硬體,目前僅在挖礦中使用。
但硬體依賴於晶元,雖然目前晶元技術不斷加速發展,但晶元還是供不應求。這意味著挖礦運算需要提前規劃升級,而且必要的硬體經常售罄,比如比特大陸最近正面臨短缺。
新技術最有望實現盈利
同樣,比特幣挖礦需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能使挖礦硬體更大、更好、更快,因為一旦效率滯後就會造成盈利受損。如今,技術不斷超越創新,因此挖礦不僅需要跟上購買新硬體的步伐,還需要迅速安裝新硬體。這是因為時間至關重要,即使只延遲幾天都會造成嚴重損失,所以許多挖礦作業(比如我們公司的挖礦)都租用了波音747s以減少運輸時間。
西方礦工人數增加
長期以來,全球超過一半的挖礦能源來自中國,主要原因是在中國設立工廠的成本更低,運輸速度更快。但隨著中國加大對比特幣挖礦的打擊力度,這些優勢正在消亡。據《連線》雜志報道,「比特幣挖礦的地理分布可能正在發生變化,」該業務或轉向北美、歐洲和拉美等地。礦工們也計劃在北歐國家、加拿大和美國等地尋找挖礦地點,這些地方擁有大量廉價的可持續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
比特幣的未來
盡管比特幣最近出現了許多波動(這並不新鮮),但是比特幣的未來是光明的,其價值將繼續上漲,並且會吸引新的投資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了解比特幣,了解其來源和挖礦方式,人們還將從比特幣中發現更多價值。
④ 鐵路范圍多少米內不能采礦
法律分析:在鐵路線路兩側從事采礦、採石或者爆破作業,應當遵守有關采礦和民用爆破的法律法規,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鐵路安全保護要求。
在鐵路線路路堤坡腳、路塹坡頂、鐵路橋梁外側起向外各1000米范圍內,以及在鐵路隧道上方中心線兩側各1000米范圍內,確需從事露天采礦、採石或者爆破作業的,應當與鐵路運輸企業協商一致,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採取安全防護措施後方可進行。
法律依據:《鐵路安全管理條例》 第三十四條 在鐵路線路兩側從事采礦、採石或者爆破作業,應當遵守有關采礦和民用爆破的法律法規,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鐵路安全保護要求。
在鐵路線路路堤坡腳、路塹坡頂、鐵路橋梁外側起向外各1000米范圍內,以及在鐵路隧道上方中心線兩側各1000米范圍內,確需從事露天采礦、採石或者爆破作業的,應當與鐵路運輸企業協商一致,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採取安全防護措施後方可進行。
⑤ 國內ipfs挖礦平台排名
在互聯網風靡的時代,很多人盯上了挖礦行業,目前挖礦app十大排名,挖礦類游戲,區塊鏈挖礦等等詞彙層出不窮,一般對於一個新入場的小白而言,需要選擇礦機,還有怎麼挖礦,其中礦機的選擇很關鍵,需要幾個重要的參數:
一、算力多少,也就是每秒能有多少計算能力。礦機都是以T為單位。
1T=1024G 1G=1024M(相當於硬碟的存儲空間)。
二、消耗多少,也稱之功耗,也就是說每標准單位需要消耗多少電能
挖礦比買虛擬幣要復雜很多。
三、託管周期,也就是合約多久到期,你挖到幣多長時間能給你釋放
完。
四、行情的變化,也就是每天幣的漲跌幅度。
只要挖礦的策略正確,無論你是怎麼挖礦,相對來說都能得到一定的回報。當然也有一些實力比較強的礦主,他們擁有自己的礦場。那麼普通用戶應該如何選擇呢?雲算力挖礦也正因為易用性成為很多普通用戶的選擇。那麼什麼是雲算力?如何通過雲算力參與挖礦?雲算力主打的是一種遠程挖礦模式。用戶通過平台購買雲算力合約,租賃算力挖礦,定時獲取收益。
雲挖礦的優點是用戶不需要深入了解挖礦原理和各種軟硬體,或購買昂貴的礦機,也無需自己24小時維護,只要下單購買算力就能參與挖礦,類似購買收益權產品。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種礦機,我們只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即可。比如:火雷神算、星際、雲動力等等,個人感覺都是大同小意,如果做出一個對比,個人還是傾向於火雷神算,做為礦機中的領導者,算力和功耗各方面比其它劃算一點。
另外給大家說一句,無論投資什麼都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的去投資。
⑥ 顯卡挖礦啥意思顯卡挖礦真的賺錢嗎
你知道什麼叫顯卡挖礦嗎,很多不了解的小夥伴們只聽說過個詞但不清楚所謂的挖礦是什麼意思,難道真挖礦真的就是拿著鋤頭下礦井嗎?答案肯定不是的,在講挖礦之前先來了解下虛擬貨幣,最早的虛擬貨幣有比特幣、以太坊、泰達幣、瑞波幣、艾達幣、幣安幣、萊特幣、EOS等。
早期的時候是我們電腦的CPU就可以進行挖礦的,後來由於挖礦的難度越來越大,而CPU的計算能力已經下降了,需要進行高端的挖礦的時候就要用到顯卡去挖礦。最早的時候挖礦顯卡主要用AMD也就是ATI的多,NVIDIA用的比較少。用的都是當時主流的高端顯卡,比如A卡的RX570/580/470/480,NVIDIA的GTX1060/1070/1080,甚至NVIDIA還專門出了挖礦專用的顯卡P106,這款顯卡連輸出介面都省了,就是為了挖礦而生的。隨著挖礦的收益越來越高,顯卡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起初市場價1500元的顯卡最高的時候炒到了3000元。
(專用挖礦顯卡)
那我們說的 顯卡挖礦是什麼意思 呢?挖礦就是用我們的顯卡去暴力破解一些程序,誰的工作量越大誰的收益就越高,一般的挖礦機器都是採用6-8張顯卡,多的能到10-12張。現在來說對於GTX10系顯卡和RX400/500系的顯卡進行挖礦的難度越來越大了,這些顯卡的顯存只有3G4G跟本滿足不了我們的性能要求馬上就被淘汰了。以後挖礦的主力軍主要有RX570/580/590這種至少8G顯存的顯卡了。
有的朋友是不是很關心這個東西的收益能有多高呢?這么說吧,以前的時候挖礦確實是一個很暴利的行業,像是2017年的時候一台6顯卡的礦機頂峰的時候一天的收益可以達到150元,我們去掉20元電費,純收入130元,一個月下來將近4000元了。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算的,它中間還是會出現一些行情的波動的,2017年的時候行情都是在看漲的,其實准確的回本周期運氣好的話70天左右就回本了,它還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說2017年出現的94事件,就有很多人受不了收益的降低紛紛要賣機器脫坑,這段時間被大家稱之為礦難。曾經不管多貴的機器70-100天內就收回成本,之後這台礦機器的資產就成了我們的凈成本了,就是我們白賺了這整台礦機,這個利潤算是很可觀了。這只是一台機器的收益,如那果有30台50台甚至100台同時工作呢?是不是賺錢賺的很暴力呢!
有的朋友肯定沉不住氣了,是不是想問 現在挖礦還賺錢嗎 ?我建議沒入坑的朋友不要入坑的好,為什麼呢,因為挖礦這個東西就是一個資本在角逐的游戲,我們這種小的個體戶玩不起也撐不住。這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短期的投資很難回本。經歷過挖礦的人都知道2017年的94事件、1115事件還有BCH和BSV的大戰,當時的1115事件也是引起了幾波較大的暴跌,暴跌之後很多人被打擊的沒有信心了,在這行業里混不下去了,紛紛賣掉機器割肉出局。這還導致了大量的礦卡湧入了市場里,所以我上面說那幾種顯卡盡量不去買,萬一買到礦卡就虧大了。
有的朋友要問礦卡為什麼不能買?礦卡與普通顯卡的區別是什麼?因為礦卡一直處在潮濕的環境中而且是一直高負荷工作,有的礦卡的介面都燒壞報廢了,就算是沒有報廢的也留下了隱患,我們如果用上礦卡,指不一定哪一天就突然崩潰了,這種翻車的機率還是蠻高的。
所以說我不建議大家去進入這個圈子裡,並不是說它不賺錢,只是對於我們個體戶來說想在這個圈子裡生存非常的難,非常考驗人性,做短期根本不賺錢,現在那些賺錢的基本都是企業級大規模團隊。如今的挖礦已經變成了一個工業化、標准化的產業,個體戶想靠挖礦發財的事情已經是過去式了。
(大型礦場現場)
最後補充一點,上面說的關於的挖礦的行情是2021年之前的情況,但今年是個特殊年,虛擬幣暴漲,比如說比特幣最高的時候到了40W+RMB,但風險也大,前幾日不就暴跌了30%導致很多人爆倉!雖然之後又升了不少,但是這種大幅度漲跌一般小心臟真是承受不了。顯卡價格也因為挖礦翻了好幾倍,像是3070/3080發布價格三四千一路漲到一萬往上,就連1660這種中低端顯卡都漲到了五千多,如果你是前年買顯卡用來挖礦那恭喜你!如果現在想入手的話一定要謹慎!現在的顯卡行情會讓你挖礦成本增加好幾倍,一但發生礦難這些顯卡立馬暴跌,那你的損失可就太大了。所以大家沒有做好萬全的准備千萬不要入坑。
⑦ 采礦權價款的標准每噸多少錢
計算公式為:
采礦權價款=基礎價格×資源佔用量×綜合系數
1、調整煤炭成本項目構成。
原選煤成本項目由現行的材料、提取包干工資、提取職工福利費、電力、折舊、提取井巷工程費、提取維簡費、修理費、地質塌陷補償費、應攤勞動保險費和其它支出等十一項構成。按照改革發展的需要,調整為材料、電力、職工工資及費用、修理費、折舊、維簡費、安全費用、資源費用、環境治理補償費、提取發展資金、其它支出等十一項構成。
要界定各成本項目的使用范圍。如職工工資及費用,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職工福利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其它相關支出。把現行的提取包干工資、提取職工福利費和應攤勞動保險費合在一起,全面反映企業職工人力費用。資源費用,包括為獲得探礦權、采礦權支付的價款;支付的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資源稅、資源補償費、獲得探礦權後的資源勘探費支出等,全面反映煤炭資源成本。
2、新增成本項目的核算。
按照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結合山西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和煤炭企業會計核算的特點,慎重研究確定新增成本項目的核算辦法。如資源費用的核算,要明確各項要素費用的匯集、分配和核算。
一是礦業權價款的核算。
(1)煤炭企業不管以什麼方式有償使用探礦權、采礦權,都通過無形資產科目進行核算。在無形資產中設礦業權,在其它應交款中設應交礦業權價款,取得礦業權後作以下帳務處理:
借:無形資產—礦業權
貸:其它應交款—應交礦業權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