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古代人挖礦煤

古代人挖礦煤

發布時間: 2021-04-29 20:04:01

Ⅰ 古代人`怎樣發現煤炭的

以前的煤炭資源比現在更豐富,更容易被發現,離地表也更淺。
一般煤炭資源伴生有天然氣或石油類物質,通過外部點燃的測試的方法,確定該區域是否有煤炭資源。這就是古人不用上山砍柴也能在家生火做飯的方法吧。
純屬推測,已無法考證。!!!

Ⅱ 古代時人用煤嗎

我國是掘煤,用煤最早的國家。西漢時期我國已用煤冶鐵,戰國時的《山海經》已有煤的記載。可見我們的祖先於2300年前就已知道採煤、用煤了。

Ⅲ 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相信樓主一定聽說過盜墓筆記吧,裡面有一個詞叫尋龍,這個尋龍可不是盜墓的專用詞,尋龍在風水裡是指尋找山的主脈。我們國家古代的風水玄學可是相當的發達的,在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高科技,所謂的風水玄學也不全都是忽悠人的,這裡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甚至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探礦、采礦、加工方面已經有著自己獨到而且使用的方法。

Ⅳ 古代棗庄地區的人們是怎麼開採煤炭資源的

古代棗庄這個地區的煤炭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那個時候就已經開採煤炭資源。但是當時的條件還不夠好,所以他們大多都是人工開採的,用單口井運輸水,用人工去運輸煤炭,可以說他們當時開採煤炭資源是非常麻煩的。

棗庄地區開採煤炭資源的方式是一步一步變化的,再到現在大多都是利用現代化科技了。這不僅僅是煤炭資源的更好的利用,而且是意味著我們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了,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越來越提高了,能夠更好的去開採煤炭資源,並且合理的利用資源。

Ⅳ 古代煤礦如何挖煤

古代是有煤的生產的,雖然產量很少,但是我們有很多證據表明很早之前的古人就用煤煉鐵了。
當然,那時挖煤的環境很差,而且開挖的大多是露天煤礦。
至於怎麼挖,史書上沒有完整的介紹,但是大概能看出來他們只需要用類似於我們的鏟子的一種工具去挖出來,然後放到背筐中,搬出來就可以了。

Ⅵ 古代礦業史

我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說過:「自有天地以來即有礦,亦自有生民以來即用礦。」長江流域是中國遠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蘇又是我國經濟發展較早地區。1992年在南京東郊湯山地區石灰岩溶洞中發現了距今數十萬年前的猿人頭蓋骨,說明幾十萬年前,江蘇就已有人類生活。在泗洪縣下草灣、丹徒縣白龍崗山蓮花洞、溧水縣回峰山神仙洞等地,發現有距今四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的新人骨化石。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開采天然石頭,製作各種器具。從已挖掘出的文物來看,江蘇礦產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從那時開始,江蘇古代礦業經歷了由單礦種變多礦種,由地表開採到地下開采,由簡單加工到各種冶煉技術應用的發展過程。

古代礦業多是見礦開礦,就礦找礦,找礦開礦合二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棄之。除鍛制兵器和制幣用的鐵、銅礦產外,其他礦產的產地很少有記錄可查,故江蘇春秋之前的礦業情況,多以考古資料和史書中的追記材料為依據。自漢代以後,對於礦業的記載,逐漸見於各類史書中。到清朝後期,一些主要礦產開采地都已有記錄可查。但資料均很簡單,一般只有礦種和礦產地的記錄。據統計,明清以前,江蘇境內已開採的礦種有鐵、銅、白石脂(高嶺土)、五色土(雜色粘土)、陶土、禹餘糧(粉末狀褐鐵礦)、茅山石、太湖石、瑪瑙石、花石、硯石、石炭(煤)、各種石料等。特別是鐵、銅礦的開采更為普遍,凡地表有露頭的鐵礦和銅礦,大部分都有古代開采記錄或古采礦遺跡。

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塊、石片加工成各種簡單工具。東海縣山左口大賢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各類石器有200多件,在東海縣馬陵山瓜墩、蘇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島及連雲港市近郊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遺址。另外,在溧水縣神仙洞、句容縣廟家山有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出土。說明古時江蘇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產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時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區,都分布著不少民族部落,他們已開始用磨製的方法製造石器。在贛榆、東海、灌雲、邳州、淮安、高郵、海安、常州、金壇、常熟、張家港、句容等縣(市)境內,先後發掘出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時期人們在採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進步。在淮安市宋集鄉出土的「青蓮崗文化」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著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僅加工精細,而且能根據岩石的性質,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閃長岩、花崗岩、片麻岩等磨製而成,一般工具則利用頁岩、砂岩、雲母片岩等加工後使用。同時出土的還有少量用玉石、瑪瑙製作的裝飾品。數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區的人類,已學會了用手工的方法製作和燒制各種陶器,宜興和張渚一帶就有原始的制陶業,據《宜興縣志》記載,宜興歸徑鄉南唐村發現5000多年前生產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遺址,證明當時人們已知開采利用陶土和砂岩製作日用陶器。

夏商時期,古人已從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並開始出現冶煉技術。《尚書·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金、銀、銅三種金屬。商代,江蘇的銅冶業已較發達,南京市區北陰陽營商代遺址中,出土有銅礦石、小件銅器、銅渣以及冶銅工具。

西周時期,青銅業已相當發達,《詩·魯頌》有「憬彼淮夷,大賂南金(即銅)」的詩句,淮夷在今江蘇北部。此時的陶瓷業也很普遍,主要生產人們日常使用的器皿。宜興制陶業有大發展,除陶器外,還能生產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時期,已由銅器向鐵器過渡。當時的吳國,經濟發達,鑄銅、冶鐵業水平較高,吳、越的青銅器冶煉、鍛造業已相當聞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三收。」這是我國開采鐵礦最早文字記載,近年六合縣程橋春秋墓中出土了帶有「攻吾父」句吳字樣的青銅編鍾,還有用白口生鐵鑄成的鐵丸、由塊煉鐵(熟鐵)鍛成的鐵條。後者是國內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的生鐵實物,反映吳越的冶鑄匠人已發明了冶煉生鐵和煉鋼的技術。春秋晚期,宜興丁蜀一帶陶土得到大力開發和利用。傳說范蠡最早發現了丁蜀鎮附近陶土資源豐富,從而建窯燒陶。宜興的窯戶們曾奉他為制陶業的祖師,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莊等。另外,此時鹽城一帶的煮鹽業也有所發展。

秦漢以來,江蘇礦業逐浙發達,特別是鐵、銅兩礦的采冶業尤甚。東漢時期長江下游江南地區鐵、銅開采頗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時,江蘇境內設有用來管理開采和冶鑄的鐵官七處,計有東海郡下邳(現邳州市東)、朐(現海州南),臨淮郡鹽瀆(現鹽城)、堂邑(現六合縣北),沛郡沛(現沛縣東),楚國彭城(現銅山縣)和廣陵(現揚州)。根據古采冶遺跡看這些地方的鐵礦早已被開采。其中銅山縣利國地區硐山發現有東漢時期的礦井和露天礦坑遺跡各一處,說明利國鐵礦在漢代已被發現,並開采利用。鹽城北門漢代遺址中出土有煉鐵渣、紅燒土及各種鐵制具和大量漢代半兩錢。洪澤縣峰山鎮石橋亦發現有漢代冶鐵遺跡。銅礦石在當時主要用來鑄錢和制青銅鏡。西漢有「吳(吳王劉濞)鄧(大夫鄧通)錢,布天下」之說。傳說,吳王劉濞曾在六合縣冶山招集遊民采礦冶銅鑄錢。六合縣李崗楠木塘有漢初鑄錢遺址,其中有銅塊和鑄廢的鐵芯和鑄錢工具等。徐州北硐山、雲龍山也曾發現西漢時期的「半兩」和「五銖」的銅質錢范。東漢晚期,徐州已成為著名的銅礦產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銅礦石冶煉後製成的銅鏡,質地非常好,故有「銅出徐州,師出洛陽」的美譽。直至魏晉時,徐州銅礦仍負盛名。《古鑒銘》:「漢有善銅出丹陽」之詞。據考,漢丹陽縣即現江寧縣小丹陽鎮(位於當塗東北),似可認為小丹陽之東、橫溪以南的橫山等地銅礦床在漢代即已被開采利用。三國時,吳統一長江以南後,利用丹陽所產鐵、銅,自鑄兵甲,並在南京築有冶城,專司冶煉。東漢晚期,江浙一帶陶瓷業有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正式瓷器。宜興的制陶業也有了發展,均山已能生產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窯群在三國兩晉時,已成為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此外,江蘇鹽業也很盛行,沿海一帶分布有廣闊的鹽場。

南朝的冶鐵業以南京為中心,丹陽郡永世縣(現溧陽市)西南的鐵峴山是當時的主要鐵礦石產地,也是冶制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場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縣東南蘆塘山、東破山、西南銅山等地均曾開采過銅鐵礦,並在當地冶煉,舊爐冶址至今猶存。南朝時,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開採用來刻制各種石獸、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頗聞名,在中國當時的雕刻藝術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時代,江蘇礦業仍以開采銅、鐵為主,次為陶土、高嶺土等。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有鐵礦產地四處,分別為彭城(現銅山縣)、六合、溧陽、上元(現南京);銅礦產地七處,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吳縣。銅山縣利國鐵礦在此期間獲進一步開采,成為當時「地產堅金」的要地。句容縣北銅冶山(羊山)產銅、鉛,為古采區,歷代采鑄,古代采跡遍布,唐代采鑄亦興盛,有些山頭都已挖平。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吳縣西十里的銅山為古代采礦鑄錢處,此書成書時(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此處尚見有銅。1958年,在丹徒縣南西巢鳳山北坡王家莊曾挖出一塊石碑,其上銘刻著該地自隋唐至宋代礦冶史實,說明巢鳳山一帶鐵礦,自隋唐即已開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寧縣境內的伏牛山、銅井、谷里、九華山等已知銅礦區,均發現有古采坑遺跡,但具體開采年代不詳。此外,蘇州西部高嶺土礦在唐代亦已開采,用做化妝品,稱為白石脂,並成為貢品。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的爐堂內發現有煤渣,說明遠在唐朝,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礦石來源無考。

宋代,江蘇探礦冶煉業發達,徐州已發展成全國四大鐵礦石產地之一。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利國監元豐年間,徐州鐵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利國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鐵礦場。利國地區的銅礦亦得開采,設有寶豐監,專鑄銅錢。當時,除徐州利國鐵銅礦業興盛外,六合、儀征、句容等境內鐵、銅礦仍繼續開采。據《太平寰宇紀》等史書記載,徐州的五色土、蘇州的白石脂、金壇茅山的禹餘糧、蘇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開采。宜興的陶土得進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產品問世,日常陶器亦得到發展。宋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派人在蕭縣(1955年劃歸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於取暖和冶煉業。「冶鐵作兵(器),犀利勝常」。使徐州鐵冶業進入新階段。

明代,江蘇礦業漸趨衰退。明初,徐州鐵礦仍在開采,但隨著鐵礦業中心南移,盛極一時的利國鐵礦逐漸衰落。明代宜興陶瓷業較盛,中期集中於丁山、蜀山一帶,生產的陶器不僅內銷,還外銷東南亞等地。明清時期,宜興曾取得「陶都」的稱譽。無錫自明代起,就出現了制磚、制陶等手工業。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溧陽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儀征西北有大小銅山;徐州東北有盤馬山,產鐵,又有銅礦。《大明·一統志》關於江蘇礦產有如下記載:應天府(南京)南聚寶山(雨花台側)多細瑪瑙石,東南70里有銅山,昔人采銅於此;蘇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陽山產白墡(高嶺土),土人當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業也很興盛,南京東郊的陽山是當時開採石料的場所,遺存的「陽山碑材」現已成為供人們參觀的古跡。明清之交,是江蘇古代發現和使用煤炭的一個重要時期。《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寧府五石、馬鞍山等地「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指出煤產地不僅有「燕、齊、秦、晉」,還有「吳、越」。《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關江蘇礦產,尚有「江寧縣紫金山產紫金」;「溧陽縣東南產鐵」;「溧陽(縣)東南8里銅官山,昔產銅」;「溧水(縣)西南45里,有銅山,昔嘗鑄冶於此」;「蘇州府長洲縣(現吳縣)光福山西南55里,有銅坑山,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銅」;「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記載。

清代,江蘇礦業較發達,礦產地的記載也較以前詳細,一些新的礦產被開發利用。宜興的陶土礦大量開采,成為全國日用陶器重要產區之一。寧鎮地區的煤礦也普遍得到開發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間,政府提倡辦煤礦,故當時僅「江寧府的上元縣就有煤井數十處」。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開礦。以後是時開時禁。《大清·一統志》和《江南通志》中對江蘇礦產地均有記載,除與歷代重復者外,尚有「六合靈岩山產瑪瑙,稱靈岩石(雨花石)」;「蘇州城西南黿頭山產青石,有天然玲瓏者,稱花石,宋徽宗采貢,故有花石綱之說。又一種色白而濕潤,號為玉石,又胎斑者光澤可愛,可充硯石」;「鎮江府丹徒縣圌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陽縣南六十里,結都山產石煤」;「常熟縣西五十里苑山,產石堅硬,可為硯」;「宜興縣西南荊南山昔產銅,有司采之,故曰銅官(棺)」;「儀征縣西南神山產細石,五色皆具」;「通州泰興縣出硝」;「徐州府東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繪;石岩(徐州府)郡邑(領銅山、蕭、沛、豐、碭山、宿遷、睢寧七縣及邳州)遍產」;「句容縣茅山出石墨」;「金壇縣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鍾乳」;「溧水縣琛山在縣東15里昔嘗出玉」;「吳縣穹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產自然銅」等。

除上述各礦業外,古代人們開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築房舍、墓穴等建築材料,利用黃土製作磚瓦等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金屬礦用品,也有悠久歷史。但其起源年代,已無從考查。

Ⅶ 古人是怎樣挖礦

其實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要遠遠超過咱們現代人的,古人更多的是靠智慧頭腦去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坐享其成,並沒有過多的動腦。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厲害!
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志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找銀礦把岩石上的「黑路」作為標志。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余,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岩)。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采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准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復高峰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發。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采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采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采發之外,還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采。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岩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摘自魚兒讀書會,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替你解答疑惑。

Ⅷ 古代怎麼挖煤

怎麼挖,史書上沒有完整的介紹,但是大概能看出來他們只需要用類似於我們的鏟子的一種工具去挖出來,然後放到背筐中,搬出來就可以了。

Ⅸ 古代有煤嗎

有,我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距今7200年的遼寧新樂遺址里,就有用煤的古物

Ⅹ 古代人燒煤嗎

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也。——宋· 沈括《夢溪筆談》煤炭別稱: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 ,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煤炭是一種可以用作燃料或工業原料的礦物。它是古代植物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地質作用而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煤也是獲得有機化合物的源泉。通過煤焦油的分餾可以獲得各種芳香烴;通過煤的直接或間接液化,可以獲得燃料油及多種化工原料。煤作為一種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經開始。煤被廣泛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是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煤被廣泛地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推動了工業的向前發展,隨之發展起煤炭、鋼鐵、化工、采礦、冶金等工業。煤炭熱量高,標准煤的發熱量為 7000大卡/千克。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一般也比較容易開采,因而被廣泛用作各種工業生產中的燃料。 煤炭除了作為燃料以取得熱量和動能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從中製取冶金用的焦炭和製取人造石油,即煤的低溫干餾的液體產品——煤焦油。經過化學加工,從煤炭中能製造出成千上萬種化學產品,所以它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我國相當多的中、小氮肥廠都以煤炭作原料生產化肥。我國的煤炭廣泛用來作為多種工業的原料。大型煤炭工業基地的建設,對我國綜合工業基地和經濟區域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此外,煤炭中還往往含有許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鈾、鍺、鎵等,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半導體和原子能工業的重要原料。煤炭對於現代化工業來說,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無論是能源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還是輕紡工業、食品工業、交通運輸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工業部門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消耗一定量的煤炭,因此有人稱煤炭是工業的「真正的糧食」。我國是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僅儲量大,分布廣,而且種類齊全,煤質優良,為我國工業現代化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熱點內容
螞蟻礦機手游挖以太幣 發布:2025-10-04 01:01:23 瀏覽:930
trx4改拉桿 發布:2025-10-04 00:20:47 瀏覽:604
比特幣期貨長期玩 發布:2025-10-04 00:20:38 瀏覽:977
以太坊貿易和以太坊 發布:2025-10-04 00:11:34 瀏覽:939
以太幣交易必須買礦機嗎 發布:2025-10-03 23:56:34 瀏覽:826
有元宇宙產品公司 發布:2025-10-03 23:56:34 瀏覽:638
tb350btc如何裝系統 發布:2025-10-03 23:52:48 瀏覽:759
東營去駕考中心公交車 發布:2025-10-03 23:36:32 瀏覽:163
用最簡潔的語言描述元宇宙 發布:2025-10-03 22:57:18 瀏覽:721
元宇宙帶給人的改變 發布:2025-10-03 22:49:59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