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計算力單位
首先,算力代表的是礦機每秒的運算次數,如達到 1 次 /s ,則對應算力為 1H 。因此知道挖幣礦機的運作時間與運算次數即可計算其算力。算力的單位是每千位一變化,最小單位 H 為 1 次, 1K=1000H,1G=1000K,1T=1000G,1P=1000T,1E=1000P 。大熱幣種比特幣在各地的挖礦算力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保持在 24.5E 上下,至少要擁有 150 萬台計算機才能達到這一算力。並且不同的數字貨幣對挖礦方式(演算法)的選擇也有所區分,因此比較不同貨幣的算力是不可比的。
不同幣種間的算力
不同的幣種挖礦選擇的演算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如以太坊使用 Ethash 演算法,比特幣是 sha256 演算法,萊特幣是 scrypt 演算法等。不同演算法對算力的影響就像 6 位數字密碼與 12 位字母和數字密碼解碼的區別,實際情況還要比這個要復雜的多。兩種密碼的解碼要求不同,那麼嘗試解碼的速度也會有較大差距。因此,不同的幣種間的算力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㈡ 數字貨幣挖礦,什麼是算力挖礦算力單位怎麼換算
數字貨幣挖礦 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 礦機的算力,
比如:挖BTC比特幣的螞蟻礦機T9+ 算力10.5TH/S,
挖LTC萊特幣的螞蟻礦機L3+ 算力504MH/S,
挖LCC數字鏈的好礦機Ubuntu×64 算力180KH/S.
那究竟算力是什麼意思呢? 算力代表了什麼 算力單位是怎麼定義的呢?
其實算力的意思很簡單,他就是代表礦機的計算能力、計算性能的衡量 他具體代表的是每秒礦機的整體hash演算法運算次數。
我們先要知道挖礦的本質就是解決一個數學計算,誰先算出來誰就獲得獎勵(幣),這個數學計算方式也很簡單,就是一直不斷的嘗試碰撞結果![什麼是礦機算力?挖礦算力單位怎麼換算?
就類似於你暴力破解一個手機密碼 (假設嘗試多次手機不會被鎖),
你不斷的嘗試密碼 從 000000 ~ 999999 一個一個的嘗試直到你解鎖成功,
如果你1秒內能嘗試一次 你的算力就是1次/s ,1秒內能嘗試兩次 你的算力就是2次/s
你1秒內嘗試的次數越多你的算力就越大, 你解鎖的時間也就越短 。
礦機也是一樣, 礦機1秒內能計算的hash演算法次數越多算力越大,挖的幣越多。
最開始比特幣使用 CPU挖礦, 後來使用顯卡GPU挖礦,到現在的使用ASIC專業定製晶元挖礦,計算速度一直不斷提升
算力單位:
算力每隔千位劃為一個單位,
最小單位 H=1次 1000H = 1K 1000K = 1G 1000G = 1T 1000T = 1P 1000P=1E
S9+ 10.5T 也等於 10500G / 0.0105P
比特幣全網算力現在 24.42 EH/s 相當於232萬台S9的算力
不同幣種的算力
不同的幣種的挖礦演算法可能會不一樣
比如比特幣是sha256演算法,萊特幣是scrypt演算法, 以太坊是Ethash演算法,數字鏈是SHA-2演算法。
這就像 手機1的密碼4位隨便輸入, 手機2的密碼6位, 輸一次後 隔1s才能再次輸入, 實際比這個要復雜的多,
解鎖這兩種不同的手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那我嘗試解鎖的速度也不一樣, 解鎖手機1 我會更快一點。
不用的幣種之間的算力 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比特幣礦機是不能挖萊特, 因為演算法不一樣, 他不會解萊特幣的題。
㈢ 什麼是算力
算力(也稱哈希率)是比特幣網路處理能力的度量單位。即為計算機(CPU)計算哈希函數輸出的速度。比特幣網路必須為了安全目的而進行密集的數學和加密相關操作。 例如,當網路達到10Th/s的哈希率時,意味著它可以每秒進行10萬億次計算。
在通過「挖礦」得到比特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其相應的解m,而對於任何一個六十四位的哈希值,要找到其解m,都沒有固定演算法,只能靠計算機隨機的hash碰撞,而一個挖礦機每秒鍾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單位寫成hash/s,這就是所謂工作量證明機制POW(Proof Of Work)。
日前,比特幣全網算力已經全面進入P算力時代(1P=1024T,1T=1024G,1G=1024M,1M=1024k),在不斷飆升的算力環境中,P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比特幣進入了一個新的軍備競賽階段。
算力是衡量在一定的網路消耗下生成新塊的單位的總計算能力。每個硬幣的單個區塊鏈隨生成新的交易塊所需的時間而變化。
㈣ 礦機算力是什麼意思
礦機算力指的是用來挖礦的設備所具有的數據處理能力。算力也被稱之為哈希率,設備的算力主要通過其計算哈希函數的速度來測定。算力的單位是 hash/s ,單個設備在每秒鍾能夠做到幾次的哈希碰撞,就是該設備的算力。所謂挖礦,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做哈希函數的算術題,先算出來的玩家就能夠獲得虛擬貨幣的獎勵。
礦機簡介
礦機指的是用來獲取比特幣的計算機,這一類型的計算機都具有專門的挖礦晶元。每一台計算機都具有成為挖礦機的可能,只是普通的計算機性能較低,挖出比特幣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許多專門挖礦的公司都在其設備上增加了挖礦晶元,有了挖礦晶元的設備,計算能力會提升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由於計算速度過快,並且工作時間過長,用於挖礦的計算機很有可能出現顯卡被燒的現象,並且挖礦的電費也會很高。
㈤ 挖比特幣的速度,求計算,和意思
已經挖礦成功,共一台設備(cpu挖礦,4核吧),算力:12.75khash/s(一般簡寫為kh/s)。
kh/s已經非常罕見了,Mh/s也一樣;現在比較常見的是Gh/s,Th/s,Ph/s。之間的換算率大約為1P=1000T=1000G=1000M=1000k。
現在的基本單位是Gh/s,幾百G的礦機已經很普遍了。
【比特幣挖礦機】
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的電腦,這類電腦一般有專業的挖礦晶元,多採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耗電量較大。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2013年流行的數字貨幣有,比特幣、萊特幣、澤塔幣、便士幣(外網)、隱形金條、紅幣、極點幣、燒烤幣、質數幣。目前全世界發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幣。
㈥ 如何計算礦工這10分鍾競爭中能夠獲勝的概率
通過算力進行計算。算力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也稱為哈希率,是衡量比特幣網路處理能力的指標。即,為計算機(CPU)計算哈希函數輸出的速度。 礦工掌握的所有采礦機器在比特幣網路總計算能力中所佔的百分比代表TA在10分鍾競爭中獲勝的概率。 計算力的單位包括H/s、KH/s、th/s、pH/s等。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挖礦?
挖掘是在一段時間內確認比特幣系統中的交易並在區塊鏈上記錄新區塊形成的過程。采礦的人叫礦工。 采礦是記賬的過程,礦工是記賬人,區塊鏈是分類賬。 比特幣系統的記賬權力是分散的,即每個采礦者都有記賬的權利。成功獲得記賬權的礦工將從系統中獲得新的比特幣獎勵。采礦是生產比特幣的過程。 在采礦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礦山。例如,當我們使用人民幣時,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民幣都有一個數字。那麼誰能猜到人民幣上的數字,誰就能得到人民的貨幣。如果一個人很難猜對,那麼我們組織一些人一起猜對,猜對後,猜對次數最多的人可以按比例得到獎勵。這是礦坑。首先,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類比。 簡言之,挖掘是一個猜測數字和求解演算法的游戲。優先解決問題的人將獲得象徵性獎勵。
二.采礦的原理是什麼
1.任何人都可以在特殊的硬體上運行軟體,成為比特幣礦商。挖掘軟體通過P2P網路監控事務廣播,並執行適當的任務來處理和確認這些事務。比特幣礦商可以賺取用戶支付的交易費用,以加速交易處理,並根據固定公式發行額外的比特幣。
2.新的事務需要包含在一個塊中,並帶有待確認的數學工作量證明。這個證明很難生成,因為它只能通過每秒數十億次的計算生成。礦工們需要在他們的區塊被接受和獎勵之前進行這些計算。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挖掘,網路將自動增加查找有效區塊的難度,以確保查找區塊的平均時間保持在10分鍾。因此,采礦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沒有一個采礦者能夠控制區塊鏈中包含的內容。
3.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比特幣挖掘工具。采礦軟體的操作需要計算能力。CPU最初用於采礦。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采礦設備得到了升級。在CPU之後,使用GPU進行挖掘。GPU管線具有更高的濃度和更多的數量。並行計算非常便宜。GPU比CPU效率更高,計算能力/功率比更低。它很快取代了CPU,後來又改用FPGA,與GPU相比,FPGA的性能/功耗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最終成為市場上的ASIC礦工。
㈦ 挖礦的演變
從最早的比特幣被發明出來,中本聰挖出第一個創世區塊獎勵50個BTC後,開創了挖礦的時代。
CPU挖礦:
CPU挖礦是比特幣挖礦門檻最低的時期,也是用戶最少的時期,也是獎勵最多的時期,那時候一個塊的獎勵是50個BTC,不過這個時候的BTC毫無價值。這個時候用戶只需要有電腦,並在電腦上安裝一個叫bitcoin-miner的程序,就可以進行挖礦了。因為CPU挖礦現在無法考證,必要的地址填寫,錢包注冊依然是需要的。CPU的挖礦單位為KH/S,現在比特幣的總算力已經達到了EH/S,這其中的差距已經到了10的15次方以上,CPU的算力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越來越多的好事者開始研究比特幣,這個時候大家會發現cpu只有一個,挖礦的話人越多你的可能性越低,而算力的提升在CPU上已經發展到了瓶頸,大家開始嘗試依靠其他設備來實現更高效的挖礦,一些極客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計算機的另外一個計算設備GPU上。
GPU顯卡挖礦:
GPU挖礦把比特幣挖礦帶入到了以M為單位的算力時代,一M是一K的1024倍,相當於一個GPU挖礦者最起碼需要幾十個CPU才能相提並論,如此大的差距,大家自然把礦機的主力放到GPU挖礦上面。2010年年底開始比特幣算力開始了第一次跨越。
GPU挖礦最知名的礦工就是披薩哥,也是我們每年5月22日「比特幣披薩日」的始作俑者。比特幣也從披薩開始變成了有價值的貨幣,這個時候也有人開始計算自己的投入產出比,也就有了交易產生。不過這個時候比特幣的價格還是要按照1分來計算。
GPU越來越普及,大家自然不滿足於當下的算力,開始有人通過組裝GPU的核心晶元來進行挖礦,這也是早期的FPGA礦機。這個時候其實已經進行到了比特幣挖礦的第三個階段,GPU和FPGA共同存在,也是在2011年年底-2012年之間比特幣的算力經歷了第二次跨越。
專業礦機:
FPGA是一種集成電路的技術,也可以說是ASIC的前身,而ASIC是一種專門為挖礦設計的集成電路,特點也取決於比特幣的不需要太多CPU資源的特性(這其中所說的是CPU的內存資源),這個時候比特幣挖礦開始走向專業時代,晶元從110nm一直發展到現在7nm。
算力購買:
雲挖礦雲算力是2019年比較火熱的行業,雲挖礦指的是託管礦機,通過雲挖礦平台購買礦機並託管,向託管平台繳付管理費和電費,獲得挖礦收益。雲算力簡單說就是不需要你付電費和管理費,只需要你付出你購買算力的時間成本,如果你購買1年的時間,可以根據當下的價格算出未來一年你的算力收益,但是要注意的是你購買的只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算力,到期之後這些算力和你是沒有關系的。
隨著市面上更多其他虛擬貨幣的誕生,虛擬貨幣的產品形態和挖礦方式也隨之慢慢進行改變,到如今,各種各樣的挖礦概念層出不窮。
可以看出它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CPU挖礦,到GPU挖礦,再到專業礦機,最後發展為每個人都能參加的雲挖礦。
礦機發展從CPU到ASIC挖礦變得越來越專業,挖礦的商業從礦池、礦機再到雲挖礦和雲算力,經歷了從易到難,再從難到易的全過程。
交易所的交易挖礦曾經幾乎撼動了交易所的排名,一夜之間大大小小的交易挖礦層出不窮;你看花時間看廣告、玩游戲、寫文章等,耗費時間的都可以被稱為注意力挖礦,讓每個人意識到注意力的耗費是值錢的;經過自己的思考、經驗得出的內容分享,也可以被稱為腦力挖礦經驗挖礦;甚至跑步、睡覺都能挖礦,瞬間有一個人全天都在挖礦的感覺。
伴隨著挖礦概念的濫用,更多的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區塊鏈項目,身處其中,希望每個項目真真實實的把產品做好、落地成功,而不是經常炒作概念割一把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