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怎麼測量深度
⑴ 礦泉水采礦權里的 開采深度 是怎麼回事
如:挖一個1米深的坑,把一個10cm厚的書埋進坑裡,充填上沙土。這里,1米 相當於你問的 礦開采深度;10cm 相當於你問的 開采厚度(采高)。
⑵ 我的世界挖礦層數怎麼算的
游戲里按下f3左上角有x y z坐標 y就是當前高度(0~255),在11層高度挖礦最好
⑶ 怎麼樣測量挖礦機的速度
各品牌、各型號皆有原廠數據、貼於駕駛艙內。
一般皆設計在2.2--3.5km/h
如真要計算、把單邊履帶撐起。
計算行走油壓泵單圈齒輪數
計算每分鍾油壓泵轉速=C
計算履帶內炮管數
丈量履帶外為總周長=B (米為單位)
公式:炮管數除以齒輪數=A
C除A乘B乘60=每小時行走距離
行走距離除以1000即為時速 (時速1km/h=1000m/h)
⑷ 采礦中采深采厚比的「采深」與「采厚」的具體定義是什麼
采深是指 煤層所處的水平到地面的距離。
采厚煤層厚度,有矸石時要考慮矸石的問題
采礦用語,煤礦中最常用。即開采深度(H)與開采厚度(M)的比例。一般認為,此比值越高,開採的安全性越好。但在采深采厚比值足夠小時,可選用露天開采,露采時,比值則是越小越好。
⑸ 什麼是挖礦
挖礦就是利用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
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比特幣為一種虛擬的貨幣,比特幣挖礦制度為通過計算機硬體為比特幣網路開展數學運算的過程,提供服務的礦工可以得到一筆報酬,因為網路報酬依據礦工完成的任務來計算,為此挖礦的競爭十分激烈。
挖礦實際是性能的競爭、裝備的競爭,由非常多張顯卡組成的挖礦機,哪怕只是HD6770這種中低端顯卡,「組團」之後的運算能力還是能夠超越大部分用戶的單張顯卡的。
而且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有些挖礦機是更多這樣的顯卡陣列組成的,數十乃至過百的顯卡一起來,顯卡本身也是要錢的,算上硬體價格等各種成本,挖礦存在相當大的支出。
(5)挖礦怎麼測量深度擴展閱讀:
比特幣挖礦流程:
1、找到礦池
開始挖礦必須要有一個操作方便、產出穩定的礦池,它的作用就是為各個終端細分數據包,可以通過精密的演算法將終端計算好的數據包按照比例,支付相應數量的比特幣。
2、下載比特幣挖礦器(軟體)
其實這種挖礦器也有很多種,大家可以去官方網站下載。
3、設置挖礦軟體
GUIMiner是個綠色軟體,安裝完成後我們可以先設置下語言,以便更方便進一步設置。接下來需要對采礦器設置伺服器、用戶名、密碼、設備等。一般伺服器從BTC guild系列裡面選一個網路較好的就行,用戶名和密碼就是我們之前自己設置的。
4、比特幣挖礦開始
當我們確認都設定無誤後,點「開始挖礦」按鈕之後就開始挖比特幣了,隨之顯卡很快就會進入全速運行狀態,溫度升高、風扇轉速提高,你可以通過GPU-Z或顯卡驅動來監控狀態。
⑹ 擴大采礦深度
目前,我國采礦深度多在300~500m,最深只到1000m左右。而國外采礦的深度普遍超過2000m,南非的蘭德金礦盆地一採金豎井甚至達到了4117m,是世界最深的礦井。美國和印度的一些礦山,也打到了3000m以上,並有新的發現。
相比之下,河南省鋁土礦的采礦深度絕大多數不到300m,采礦技術較低,遠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
我國鋁土礦地下開采礦山不多,處於試驗階段。山東一般採用長壁陷落法或短壁陷落法,而貴州則採用分層崩落法或留礦法,採掘比一般為200~300m/萬t。由於我國許多鋁土礦資源需要地下開采,並且又多屬難采礦床,因此加強地下采礦方法的研究勢在必行。
⑺ 冒險與寶藏挖礦系統介紹 挖礦深度怎麼選擇
冒險與挖礦新手玩家礦區攻略詳解礦區分層淺表區(0~35米)中層區(35~60米)深層區(60~120米)地心區(120~250米)新服這個階段要做的就是大量儲備基礎礦物,包括銅、錫、鐵、銀,以及適量的紅寶石、紫寶石、綠寶石等等,來滿足英雄強化需求。
⑻ 井下采礦權實測
井下采礦權實測包括:井上、井下聯系測量,井下平面控制測量,井下高程式控制制測量和採掘工程測量。
(一)實測對象
實測對象主要為礦井的井巷系統、采區系統和采空區。井巷系統包括主井、副井、運輸大巷、一般巷道、石門、井底車場等;采區系統包括採掘工作面、采區運輸巷、上下山、回風巷、人行道等;采空區主要收集礦山地測數據,一般不必實地測量。對於尚未進行開採的采礦權,應實測井口位置。
如果采礦權人已完成控制測量、採掘工程測量任務,編制有採掘工程平面圖或類似圖件,應選取3~5特徵點進行實測檢驗,檢驗符合要求的,不必重復測量工作。最近完成的採掘工程圖中上沒有標明的,需補測。
(二)實測要求
1.運輸巷道測量
對於開拓工程的運輸巷道、回風巷道、石門、上下山、各種硐室等採用全站儀測中心線拐點的坐標和高程,量取巷道寬度的辦法。對於有圖的礦業權收集主要巷道分布圖,在末端檢測2~3個點,大量點位於碹體、梁棚頂部,需要量取巷道的高度。
2.掘進巷道測量
對於掘進巷道,只測中心線拐點。使用全站儀有困難時,可以使用掛線羅盤、鋼尺等低精度設備進行測量,使用圖解法標定巷道位置。
3.采面導線測量
碎部導線測量的目的,是在巷道和回採工作面建立控制點,控制巷道和回採工作面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後根據導線點測繪巷道和回採工作面平面圖。下面分述采面導線測量的方法。
選點:在巷道兩幫適當位置選定點,用樁或鐵釘等作為標志,寫明點號。為了便於懸掛儀器,導線採用對角線的形式,兩幫各選一點。前後兩點間必須暢通無阻,距離不要大於20米。導線的第一點必須是井下的高級控制點,如果井巷中有經緯儀導線點,必須與它相連接。
測定方位:用掛羅盤儀測量導線邊的磁方位角時,先用細線繩拴在前後兩點的鐵釘上,掛好儀器,使儀器00指向線路的前進方向。等磁針靜止後,從磁針北端讀出測線的磁方位角值。一般應在繩的兩端各測一次,取其平均值。
量距:兩個測量點間的距離,通常用皮尺丈量,量到厘米為止。距離也應當丈量兩次,取其平均值。
坡度(高程)測量:用測斜儀測坡度時,先在前後兩點拴緊細繩,把測斜儀分別掛在繩的兩端1/3處各測一次,讀出傾斜角度,取其平均值,當場記錄在測量記錄表傾角欄內。
量點高:用鋼尺測量測點小釘(樁)到礦層(或巷道)底板的垂高。
記錄:按測量記錄表的格式當場把實測數據詳細記錄下來。
4.采面和碎部測量
外業測定方位,量距記錄應當場詳細校核。磁方位角應用掛羅盤在導線邊的兩端觀測,兩端測得磁方位角的差值,不得超過1°;碎部導線的邊長可用鋼尺或檢查過的皮尺丈量兩次,讀數可取至厘米,同一邊長兩次丈量結果的差值不得超過邊長的1/200。
碎部導線邊大都是傾斜的,丈量得到的長度也是傾斜長度。在繪制平面圖以前,必須把傾斜長度換算成水平長度。計算高程:標高的計算,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根據斜長和傾斜角計算高差,第二步根據已知點的高程和求得的高差及測點點高計算測點的高程。展繪碎部導線:羅盤儀測量成果,通常不計算坐標,直接利用量角器和三棱尺按測量成果進行展繪。
(三)井上、井下聯系測量
1.基本要求
為了井上、井下採用統一的平面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應進行聯系測量。聯系測量至少獨立進行兩次,在互差不超過限差時,採用加權平均值或算術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
在進行聯系測量工作前,必須在井口附近建立近井點、高程基點和聯測導線點,同時在井底穩固的岩石中或碹體上埋設不少於4個永久導線點和3個高程基點(也可以用永久導線點作為高程基點)。
通過斜井或平硐的聯系測量,可以從地面近井點開始,用測距高程導線或水準方法進行。
各礦井應盡量使用陀螺經緯儀定向,只有在不具備此條件時,才允許採用幾何定向。
採用幾何定向的測量方法,從近井點推算的兩次獨立定向結果的互差,對兩井定向和一井定向測量分別不得超過1'和2'。當一井定向測量的外界條件較差時,在滿足采礦工程的前提下,互差可放寬至3',礦井一翼長度小於300米的,兩次獨立定向結果的互差可適當放寬,但不得超過10'。
通過立井井筒導入高程時,井下高程基點兩次高程的互差,不得超過井筒深度的1/80000
在礦井范圍內,對各種通往地面的井巷,原則上都應進行聯系測量,並在井下用導線連接起來進行檢驗和平差處理。
井下使用的儀器規定如下:
經緯儀:J2級、J6級光學經緯儀;防爆速測儀;激光經緯儀;陀螺經緯儀。
水準儀:S1、S2級、S3、S10級水準儀。
測距儀:防爆光電測距儀、中短程紅外線測距儀、防爆全站儀。
其他儀器:電子平板儀、礦井掛羅盤、測斜儀等輔助測量儀器及地質羅盤;激光指向儀、鋼尺、皮尺、測繩等。
2.近井點測量
在井口附近建立的近井點和高程基點應滿足下列要求:盡可能埋設在便於觀測、保存和不受開采影響的地點;近井點至井口的聯測導線邊數不超過3個;高程基點不少於2個,近井點可以作為高程基點使用。
近井點可以在礦區基礎控制點的基礎上,用插網法測定,本次核查對於沒有基礎控制的礦區可以一起考慮近井點的布設,以求近井點的精度更好。對於插網法測定的近井點,其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7厘米,後視方位角中誤差不得超過±10″。
為了滿足一些重要井巷測量精度的要求,近井點布設時應盡可能使各近井點位於一個控制網中,並使相鄰井口近井點構成一條邊或力求間隔邊數最少。
由近井點向井口定向連接測角中誤差不超過±5″的支導線或不超過±10″的閉合導線。
井口基點的高程聯測應按四等水準要求進行,各點的高程中誤差不超過±20毫米。
3.定向投點
為了減少投點誤差,投點和聯測期間停止風機運轉,特殊情況下,可以採取隔離或降低風速等措施。
定向投點用的設備應符合下列要求:絞車各部件必須能承受投點時所承受荷重的3倍,滾筒直徑不得小於250毫米,必須有雙閘,導向滑輪直徑不得小於150毫米,鋼絲上懸掛的重鉈,其懸掛點四周的重量應相互對稱。
投點用的鋼絲盡可能採用直徑小的高強度鋼絲,必須保證足夠的抗拉強度,重鉈的重量應是鋼絲抗拉強度的60%。
垂線放下後,必須檢查重鉈與桶壁、筒底間及垂線與井壁、井筒間有無接觸之處。採用幾何定向,一井定向的兩垂線間井上、井下量的距離互差不超過2毫米。
採用標尺法或定中盤法確定擺動垂線穩定位置時,應按垂線擺動最大幅度在標尺上的位置,必須連續讀取13次以上(奇數)的讀數,並取左右讀數平均值作為垂線在標尺上的穩定位置。按上述方法連續進行兩次,結果不超過1毫米。如垂線擺幅很小,可採用儀器直接觀測垂線的方法進行。
4.幾何定向
一井定向一般採用三角形連接法,如圖5-1所示。要求:DC>20米;γ+α<2°;a/c最小。
圖5-1 三角形連接法示意圖
井上、井下連接三角形應滿足下列條件:兩垂線間距離應盡量大;三角形銳角γ+α應小於2°;a/c值應盡量小;CD邊應盡量大,當CD小於20米時,在C點觀測水平角,儀器要求對中3次,每次對中將照準部位置變換120°
一井定向使用儀器、測回數和限差應符合表5-1規定。
表5-1 幾何定向測量要求
丈量連接三角形各邊長度,應對鋼尺施以檢定比長時的拉力,記錄測量時的溫度,在垂線穩定的情況下以不同起點丈量6次,同一邊長各次觀測值互差不大於2毫米。
在垂線擺動的情況下,應將鋼尺沿所量三角形的各邊方向固定,然後用擺動觀測法,確定鋼尺在標尺上的位置,以不同起點丈量6次,同一邊長各次觀測值互差不大於3毫米。
為了檢查連接三角形的結果應將解算的C 邊的長度與實際丈量結果進行比較,其互差在井上不得超過2毫米;井下連接三角形不得超過4毫米。
在進行兩井定向測量之前,應根據一次定向中誤差不超過±20″的要求,用預計方法確定井上、井下連接導線的實測方案。兩井定向計算所得井上、井下兩垂線距離之差,經投影改正後,應不超過井上、井下連接測量中誤差的兩倍。
5.導入高程測量
通過立井導入高程測量,可採用鋼尺法、鋼絲法或其他方法。井上、井下高程基點與鋼絲上相應標志間的高差,應用水準儀兩次儀器高進行測量,其互差不得超過4毫米。
測量鋼絲上、下兩標志間的長度,可將鋼絲拉伸,放在平坦地面上,施加導入高程時所用重鉈重量相同的拉力,用光電測距儀測量。
用鋼尺法、鋼絲法導入高程的計算,應加入溫度、鋼尺比長和鋼絲自重伸長改正。當鋼尺下端懸掛的重鉈重量大於比長鋼尺的拉力時,還應計算鋼尺加重的伸長改正數。
(四)井下平面控制測量
1.基本要求
井下平面控制分為基本控制和采區控制兩類,兩類控制點都應敷設成閉合導線或復測支導線。基本控制導線按測角精度分為±7″,±15″兩級,采區控制導線分為±15″,±30″兩級,各礦井根據採掘工程的實際需要,依礦井和采區大小選定。主要技術指標如下:基本控制導線應符合表5-2要求;采區控制導線應符合表5-3要求。
表5-2 基本控制導線精度要求
表5-3 采區控制導線精度要求
基本控制導線沿礦井主要巷道(斜井、平硐、井底車場、水平運輸巷道、總回風道、集中上下山、集中運輸石門)敷設。采區控制導線沿采區上、下山,中間巷道或片盤運輸巷道及其他巷道敷設。
在布設井下基本導線時,一般每隔1.5~2.0千米,應加測陀螺定向邊。7″、15″基本導線的陀螺經緯儀定向精度分別不低於±10″,±15″。
對於已建立井下控制的礦井,應在導線末端檢測2~3個點。條件允許時,應加測陀螺定向邊改建井下控制網,以提高精度。記錄格式使用測距高程導線的格式(見附錄H)。井下使用陀螺經緯儀,應嚴格遵守井下安全規定。
為井下采礦權所做的控制點,高程是按放寬要求的特殊情況做的,要求取控制點高程和礦用高程的差值並在單個礦業權圖上註明。對於開采不規范、以前沒有圖的小型采礦權實測精度可適當放寬,各種井口,井下開拓巷道要求准確測繪,其他巷道,采面等可用羅盤、皮尺等簡單工具圖解法測定。
2.導線點設置
井下導線點分為永久點和臨時點兩種,永久點應設在碹頂或巷道頂板穩定岩石中,臨時點可設在頂板岩石或牢固的梁棚上。
永久導線應設在主要巷道中,一般每300~500米設置一組,每組至少有3個相鄰點,有條件時,也可在主要巷道中全部布設永久點。
3.水平角和邊長測量
井下經緯儀導線水平角觀測,所採用的儀器和作業要求應符合表5-4的規定。
在傾角小於30°的井巷中,經緯儀導線水平角觀測限差應符合表5-5的規定。
表5-4 井下導線精度要求
表5-5 經緯儀導線水平角觀測限差精度要求
在傾角大於300的井巷中,各項限差可按表5-5放寬1.5倍。傾角大於15°或視線一邊水平、另一邊傾角大於15°的,水平角宜用測回法,在觀測過程中,水準氣泡偏離不得超過1格。
井下使用測距儀或全站儀量邊。氣壓讀到100Pa,氣溫讀到1℃。有的全站儀可以將氣象數據安置在儀器中,需將儀器取出後等待10分鍾再安置。每條邊測回數不少於2個,每測回讀數兩次,1測回讀數差不大於10毫米,單程測回間不大於15毫米,往返水平距離互差小於1/6000。井下使用儀器遵守安全規定。
井下允許使用鋼尺量距,測回數不少於3個,每尺段以不同起點讀數3次,估讀到0.1毫米,長度互差小於1 毫米。溫度計貼近鋼尺讀數,單程比長結果不大於1/100000。丈量基本控制導線,分段不得小於10米,定線偏差小於5厘米,每尺段讀數3次,長度互差小於3毫米,對鋼尺施以比長時的拉力。導線邊長必須往返丈量,加入各種改正數後的水平邊長誤差不大於1/6000。在長度小於15米,或傾角15°以上,往返水平邊長允許適當放寬,但不得大於1/4000。
井下測量使用測距高程導線的記錄格式(附錄H)。角度秒值、邊長米以下數字不允許塗改。
(五)井下高程式控制制測量
1.基本要求
井下高程點和經緯儀導線點的高程在水平巷道中,應用水準測量方法測定,在其他巷道可以採用測距高程導線方法測定。水準測量使用精度不低於DS3級水準儀和普通水準尺進行,井下高程點應設在巷道頂、底板或兩幫穩定的岩石中,可以用永久導線點作為高程點。一般每隔300~500米,設置一組,每組由3個高程點組成。
2.水準測量
井下每組水準點間的高差應用往返測量的方法測定。往返測量高差的較差不大於±50毫米
3.測距高程導線
測距高程導線,往返高差互差,不大於10毫米+0.3毫米×L,L為導線水平邊長,以米為單位。允許使用經緯儀三角高程,三角高程閉合差不應大於±100毫米〓,L為導線長度,以千米為單位。邊長可用鋼尺丈量,兩次互差不超過4毫米。
高程閉合差按導線邊長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