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cpu挖礦歷史

cpu挖礦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5-01 14:21:01

『壹』 簡述 CPU的 發展歷史

CPU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它可以被簡稱做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不過經常被人們直接稱為處理器(processor)。CPU是計算機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大腦對於人一樣,因為它負責處理、運算計算機內部的所有數據,而主板晶元組則更像是心臟,它控制著數據的交換。CPU的種類決定了操作系統和相應的軟體。CPU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和內部匯流排等構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儲存器、輸入/輸出介面和系統匯流排組成為完整的PC(個人電腦)。
發展歷史
X86時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 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就通過它來展開的「CPU歷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 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 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 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 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 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 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 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 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1982年,許多年輕的讀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INTE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棗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 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 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Intel 80286處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 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 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 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 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 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 SL與80386 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 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1989年,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 晶元由INTEL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 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 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 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 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 訊。80486 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 16KB。80486 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
[1]各品牌的雙核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雙核:
就是採用Presler核心的奔騰D和奔騰4EE,基本上可以認為Presler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Cedar Mill核心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物。
酷睿1代
採用Yonah核心架構。
[2]酷睿2代
採用Conroe核心(不全)。
「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
隨著IT技術的進步,「多核」概念也逐漸熱起來,主要是指基於X86開放架構的雙核技術。在這方面,居領導地位的廠商主要有 Intel和AMD兩家。其中,兩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對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組件都直接連接到CPU,消除系統架構方面的挑戰和瓶頸。多個處理器核心直接連接到同一個內核上,核心之間以晶元速度通信,進一步降低了處理器之間的延遲。而Intel採用多個核心共享前端匯流排的方式。專家認為,AMD的架構對於更容易實現雙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構會遇到多個內核爭用匯流排資源的瓶頸問題。

雙核心處理器技術的引入是提高處理器性能的有效方法。因為處理器實際性能是處理器在每個時鍾周期內所能處理器指令數的總量,因此增加一個內核 ,處理器每個時鍾周期內可執行的單元數將增加一倍。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一點的是,如果你想讓系統達到最大性能,你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內核中的所有可執行單元:即讓所有執行單元都有活可干!

各品牌的雙核處理器

英特爾

「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

酷睿2:英文Core 2 Duo,是英特爾推出的新一代基於Core微架構的產品體系統稱之一。於2006年7月27日發布。酷睿2,是一個跨平台的構架體系,包括伺服器版、桌面版、移動版三大領域。其中,伺服器版的開發代號為Woodcrest,桌面版的開發代號為Conroe,移動版的開發代號為Merom。

特性:

全新的Core架構

全部採用65nm製造工藝

全線產品為單核心,雙核心, 四核心,目前為止L2緩存容量存在2MB和4MB兩個版本,上市時曾出現過2MB緩存容量

性能提升40%

能耗降低40%,主流產品的平均能耗為65瓦特

前端匯流排提升至1066Mhz(Conroe),1333Mhz(Woodcrest),667Mhz(Merom)

伺服器類Woodcrest為開發代號,實際的產品名稱為Xeon 5100系列。

採用LGA771介面。

Xeon 5100系列包含兩種FSB的產品規格(5110採用1066 MHz,5130採用1333 MHz)。擁有兩個處理核心和4MB共享式二級緩存,平均功耗為65W,最大僅為80W,較AMD的Opteron的95W功耗很具優勢。

台式機類Conroe處理器分為普通版和至尊版兩種,產品線包括E6000系列和E4000系列,兩者的主要差別為FSB頻率不同。

普通版E6000系列處理器主頻從1.8GHz到2.67GHz,頻率雖低,但由於優秀的核心架構,Conroe處理器的性能表現優秀。此外,Conroe處理器還支持Intel的VT、EIST、EM64T和XD技術,並加入了Sup-SSE3指令集,也是常說的SSSE3指令集。由於Core的高效架構,Conroe不再提供對HT的支持。

AMD

AMD即處理器插槽為Socket AM2,940針腳

AMD的Athlon 64系列處理器在市場上火爆了一年多的時間,由於整合內存控制器的緣故,Athlon 64系列處理器平台依舊停留在DDR時代,而早在2004年中旬,英特爾已經開始大力推廣DDR2內存。在這種情況下AMD推出了旗下首款支持DDRII內存的處理器。AM2採用90nm SOI工藝,配備1MB或者2MB

一、Socket AM2處理器技術特性析疑

1、頻率提升是難題,期待新製程引入

採用Socket AM2針腳的內核被稱為「F」步進,它擁有目前「E」步進核心的全部特性,區別只在於由上代支持雙通道DDR 400提升至雙通道DDR2 800,並加入AMD虛擬技術。

「F」步進核心與目前「E」步進核心相比,除了內存控制器上的更改及加入AMD 虛擬技術的部份外,明顯的是L2 Cache部份縮小了,據AMD官方文件所示,由於製程上的成熟,Rev F版本核心的L2 Cache部份經重新設計減少用作提高速度的迴路(晶體管)。此外,「F」步進核心的品質也得以改善,在相同的功耗下相比上代Rev E頻率可提高7%,或是頻率下功耗下調約7%,因此「F」步進核心將可以提高低功耗版本的產能。

晶體管數目方面,雖然L2 Cache的晶體管使用數目減少,但由於改用DDR2內存控制器及加入AMD 虛擬技術,因此Rev F核心的晶體管數目、核心尺寸有所提升,比如針對雙核處理器的Windsor核心由上代2億3千3百萬,提升至2億4千3百萬,Die Size也由199平方毫米提升至220平方毫米。

整體功耗都降低了,只有FX-62是特例,應該多提一些AMD AM2產品整體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

L2 cache,由AMD位於德國Dreseden的Fab 30工廠製造。

2、內置DDR2內存控制器,支持DDR2-800內存

Socket AM2處理器最大的改進就是整合了DDR2內存控制器——最初將支持DDR2 667,在後期支持到DDR2 800甚至是DDR2 1066。

DDR2優勢和缺點都是非常明顯的:雖然DDR2內存提高了帶寬,但此前DDR2的內存延時由於比DDR內存大,也造成了DDR2高頻低能的缺點。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內存廠商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新一代DDR2 667內存的延遲已經可以達到3-3-3 timings的水準,同時憑借高帶寬的優勢,性能已經等於或超過了此前的DDR400內存。

考慮到AMD的AM2處理器本身集成了內存控制器在CPU內部,所以其較高帶寬、極低延遲優勢在內存控制方面將領先於Intel最新的DDR2平台。不過,DDR模塊需要184根針腳,DDR2模塊需要240根針腳, AMD在基本保持處理器針腳數目的前提下從支持雙通道DDR升級為雙通道DDR2,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心的復雜性。

有過需要注意的是,AM2平台高端的處理器和低端處理器所支持的DDR2內存頻率是大部相同的,最高端的Athlon 64 FX和Athlon 64 X2支持最高的DDR2-800,內存傳輸帶寬達到12.8GB/s。而中低端的Athlon 64和Sempron處理器則支持DDR2-667,內存傳輸帶寬為10.66GB/s。也就是說AM2舍棄了對DDR2-533內存的支持,升級到AM2處理器的玩家需要根據您選擇的具體處理器來搭配內存,不要造成投資的浪費。

3、支持Presidio Security安全技術和Pacifica虛擬技術

當然,Socket AM2處理器改進之處並不僅僅是提供對DDR2內存的支持、針腳改變方面,AMD表示Socket AM2處理器將會支持Presidio Security安全技術和Pacifica虛擬技術。其實Athlon64是第一款支持防病毒技術的桌面處理器,考慮到這也今後CPU發展趨勢之一,因此Socket AM2處理器仍保留此功能並不令人意外。

比較值得我們關注的應該是Pacifica虛擬技術,這將可以大大提高台式處理器的運行能力。Pacifica技術最突出的地方在於對內存控制器的改進方面。「Pacifica」通過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直接互連架構)和在處理器和內存控制器中引入一個新模型和功能來提高CPU的虛擬應用。

與過去的方法來進行虛擬應用不同,這項新的技術能夠減少程序的復雜性,提高虛擬系統的安全性,並通過兼容現有的虛擬系統管理軟體來減少花費在虛擬管理系統上的費用。例如,用戶能在一部機器上輕易地創建多個獨立且互相隔離的分區,從而減少了分區之間病毒傳播的危險。不過,AMD在虛擬化技術方面仍比Intel慢了一步。

AMD Socket AM2三大核心系列解析

根據AMD的計劃,包括Windsor、Orleans及Manila等新一代處理器核心都將開始採用Socket AM2規格、90nm製程,同時也都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其中採用Windsor核心的Athlon64 X2雙核心處理器及採用Orleans核心的Athlon 64都內建Pacifica虛擬技術,而Manila核心的Sempron處理器則不支持這項技術。下面,就讓我們簡單介紹AMD這三大新系列處理器。

針對高端市場的「Windsor核心」

針對今年的高端處理器市場,AMD為我們准備了基於Socket AM2架構、代號為Windsor核心的Athlon 64 X2雙核心處理器。由於高端雙核心Athlon64 X2從2006年起出貨量將逐步增長,取代單核心Athlon 64處理器在中高端市場的地位,因此下一代Socket AM2規格處理器中,目前僅Athlon 64 X2就規劃了4200+、4600+、4800+、5000+、5200+等多款產品。

除此之外,AMD將為我們帶來採用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處理器,定位仍然是「為3D游戲和單個線程應用程序提供最佳的性能」,還將繼續扮演作為游戲最佳處理器的角色。

針對主流市場的「Orleans核心」

代號為「Orleans」的核心是針對主流處理器市場的單核處理器,今年AMD將推出Athlon 64 3500+、Athlon 64 3800+、Athlon 64 4000+三個型號,都支持Pacifica虛擬技術:其中Socket M2 Athlon 64 4000+工作頻率2.6GHz,512KB L2;Socket M2 Athlon 64 3800+處理器工作頻率2.4GHz,Socket M2 Athlon 64 3500+處理器工作頻率2.2GHz,也可能配備512KB L2緩存。考慮到Socket AM2平台DDR2內存子系統的性能將超過目前的Socket939, AMD可能會再一次改用了新的命名。

針對低端市場的「Manila核心」

在未來低端處理器市場,AMD仍將以Sempron系列為主,並將從目前的Socket 754、Socket 939介面過渡到Socket AM2介面。Socket AM2新介面的Sempron核心代號為「Manila」。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Orleans」的簡化版,它的緩存數目減至主流CPU的四分之一,也就是512KB L2,同時並不支持安全及虛擬技術,不過支持雙通道DDR2的規格並未縮水,當然上市時間也會更晚一些。

Socket M2 Sempron處理器將首先上市有3500+、3400+、3200+和3000+,工作頻率分別是2.2GHz、2.0GHz、1.8GHz和1.6GHz。另外,Socket M2 Sempron處理器也可能加入現在已有的2.4GHz 3600+和2.6GHz 3800+這兩款產品。

『貳』 CPU的發展歷史

CPU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它可以被簡稱做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不過經常被人們直接稱為處理器(processor)。CPU是計算機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大腦對於人一樣,因為它負責處理、運算計算機內部的所有數據,而主板晶元組則更像是心臟,它控制著數據的交換。CPU的種類決定了操作系統和相應的軟體。CPU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和內部匯流排等構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儲存器、輸入/輸出介面和系統匯流排組成為完整的PC(個人電腦)。
發展歷史
X86時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 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就通過它來展開的「CPU歷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 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 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 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 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 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 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 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 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1982年,許多年輕的讀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INTE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棗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 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 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Intel 80286處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 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 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 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 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 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 SL與80386 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 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1989年,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 晶元由INTEL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 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 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 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 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 訊。80486 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 16KB。80486 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
[1]各品牌的雙核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雙核:
就是採用Presler核心的奔騰D和奔騰4EE,基本上可以認為Presler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Cedar Mill核心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物。
酷睿1代
採用Yonah核心架構。
[2]酷睿2代
採用Conroe核心(不全)。
「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
隨著IT技術的進步,「多核」概念也逐漸熱起來,主要是指基於X86開放架構的雙核技術。在這方面,居領導地位的廠商主要有 Intel和AMD兩家。其中,兩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對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組件都直接連接到CPU,消除系統架構方面的挑戰和瓶頸。多個處理器核心直接連接到同一個內核上,核心之間以晶元速度通信,進一步降低了處理器之間的延遲。而Intel採用多個核心共享前端匯流排的方式。專家認為,AMD的架構對於更容易實現雙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構會遇到多個內核爭用匯流排資源的瓶頸問題。

雙核心處理器技術的引入是提高處理器性能的有效方法。因為處理器實際性能是處理器在每個時鍾周期內所能處理器指令數的總量,因此增加一個內核 ,處理器每個時鍾周期內可執行的單元數將增加一倍。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一點的是,如果你想讓系統達到最大性能,你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內核中的所有可執行單元:即讓所有執行單元都有活可干!

各品牌的雙核處理器

英特爾

「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

酷睿2:英文Core 2 Duo,是英特爾推出的新一代基於Core微架構的產品體系統稱之一。於2006年7月27日發布。酷睿2,是一個跨平台的構架體系,包括伺服器版、桌面版、移動版三大領域。其中,伺服器版的開發代號為Woodcrest,桌面版的開發代號為Conroe,移動版的開發代號為Merom。

特性:

全新的Core架構

全部採用65nm製造工藝

全線產品為單核心,雙核心, 四核心,目前為止L2緩存容量存在2MB和4MB兩個版本,上市時曾出現過2MB緩存容量

性能提升40%

能耗降低40%,主流產品的平均能耗為65瓦特

前端匯流排提升至1066Mhz(Conroe),1333Mhz(Woodcrest),667Mhz(Merom)

伺服器類Woodcrest為開發代號,實際的產品名稱為Xeon 5100系列。

採用LGA771介面。

Xeon 5100系列包含兩種FSB的產品規格(5110採用1066 MHz,5130採用1333 MHz)。擁有兩個處理核心和4MB共享式二級緩存,平均功耗為65W,最大僅為80W,較AMD的Opteron的95W功耗很具優勢。

台式機類Conroe處理器分為普通版和至尊版兩種,產品線包括E6000系列和E4000系列,兩者的主要差別為FSB頻率不同。

普通版E6000系列處理器主頻從1.8GHz到2.67GHz,頻率雖低,但由於優秀的核心架構,Conroe處理器的性能表現優秀。此外,Conroe處理器還支持Intel的VT、EIST、EM64T和XD技術,並加入了Sup-SSE3指令集,也是常說的SSSE3指令集。由於Core的高效架構,Conroe不再提供對HT的支持。

AMD

AMD即處理器插槽為Socket AM2,940針腳

AMD的Athlon 64系列處理器在市場上火爆了一年多的時間,由於整合內存控制器的緣故,Athlon 64系列處理器平台依舊停留在DDR時代,而早在2004年中旬,英特爾已經開始大力推廣DDR2內存。在這種情況下AMD推出了旗下首款支持DDRII內存的處理器。AM2採用90nm SOI工藝,配備1MB或者2MB

一、Socket AM2處理器技術特性析疑

1、頻率提升是難題,期待新製程引入

採用Socket AM2針腳的內核被稱為「F」步進,它擁有目前「E」步進核心的全部特性,區別只在於由上代支持雙通道DDR 400提升至雙通道DDR2 800,並加入AMD虛擬技術。

「F」步進核心與目前「E」步進核心相比,除了內存控制器上的更改及加入AMD 虛擬技術的部份外,明顯的是L2 Cache部份縮小了,據AMD官方文件所示,由於製程上的成熟,Rev F版本核心的L2 Cache部份經重新設計減少用作提高速度的迴路(晶體管)。此外,「F」步進核心的品質也得以改善,在相同的功耗下相比上代Rev E頻率可提高7%,或是頻率下功耗下調約7%,因此「F」步進核心將可以提高低功耗版本的產能。

晶體管數目方面,雖然L2 Cache的晶體管使用數目減少,但由於改用DDR2內存控制器及加入AMD 虛擬技術,因此Rev F核心的晶體管數目、核心尺寸有所提升,比如針對雙核處理器的Windsor核心由上代2億3千3百萬,提升至2億4千3百萬,Die Size也由199平方毫米提升至220平方毫米。

整體功耗都降低了,只有FX-62是特例,應該多提一些AMD AM2產品整體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

L2 cache,由AMD位於德國Dreseden的Fab 30工廠製造。

2、內置DDR2內存控制器,支持DDR2-800內存

Socket AM2處理器最大的改進就是整合了DDR2內存控制器——最初將支持DDR2 667,在後期支持到DDR2 800甚至是DDR2 1066。

DDR2優勢和缺點都是非常明顯的:雖然DDR2內存提高了帶寬,但此前DDR2的內存延時由於比DDR內存大,也造成了DDR2高頻低能的缺點。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內存廠商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新一代DDR2 667內存的延遲已經可以達到3-3-3 timings的水準,同時憑借高帶寬的優勢,性能已經等於或超過了此前的DDR400內存。

考慮到AMD的AM2處理器本身集成了內存控制器在CPU內部,所以其較高帶寬、極低延遲優勢在內存控制方面將領先於Intel最新的DDR2平台。不過,DDR模塊需要184根針腳,DDR2模塊需要240根針腳, AMD在基本保持處理器針腳數目的前提下從支持雙通道DDR升級為雙通道DDR2,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心的復雜性。

有過需要注意的是,AM2平台高端的處理器和低端處理器所支持的DDR2內存頻率是大部相同的,最高端的Athlon 64 FX和Athlon 64 X2支持最高的DDR2-800,內存傳輸帶寬達到12.8GB/s。而中低端的Athlon 64和Sempron處理器則支持DDR2-667,內存傳輸帶寬為10.66GB/s。也就是說AM2舍棄了對DDR2-533內存的支持,升級到AM2處理器的玩家需要根據您選擇的具體處理器來搭配內存,不要造成投資的浪費。

3、支持Presidio Security安全技術和Pacifica虛擬技術

當然,Socket AM2處理器改進之處並不僅僅是提供對DDR2內存的支持、針腳改變方面,AMD表示Socket AM2處理器將會支持Presidio Security安全技術和Pacifica虛擬技術。其實Athlon64是第一款支持防病毒技術的桌面處理器,考慮到這也今後CPU發展趨勢之一,因此Socket AM2處理器仍保留此功能並不令人意外。

比較值得我們關注的應該是Pacifica虛擬技術,這將可以大大提高台式處理器的運行能力。Pacifica技術最突出的地方在於對內存控制器的改進方面。「Pacifica」通過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直接互連架構)和在處理器和內存控制器中引入一個新模型和功能來提高CPU的虛擬應用。

與過去的方法來進行虛擬應用不同,這項新的技術能夠減少程序的復雜性,提高虛擬系統的安全性,並通過兼容現有的虛擬系統管理軟體來減少花費在虛擬管理系統上的費用。例如,用戶能在一部機器上輕易地創建多個獨立且互相隔離的分區,從而減少了分區之間病毒傳播的危險。不過,AMD在虛擬化技術方面仍比Intel慢了一步。

AMD Socket AM2三大核心系列解析

根據AMD的計劃,包括Windsor、Orleans及Manila等新一代處理器核心都將開始採用Socket AM2規格、90nm製程,同時也都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其中採用Windsor核心的Athlon64 X2雙核心處理器及採用Orleans核心的Athlon 64都內建Pacifica虛擬技術,而Manila核心的Sempron處理器則不支持這項技術。下面,就讓我們簡單介紹AMD這三大新系列處理器。

針對高端市場的「Windsor核心」

針對今年的高端處理器市場,AMD為我們准備了基於Socket AM2架構、代號為Windsor核心的Athlon 64 X2雙核心處理器。由於高端雙核心Athlon64 X2從2006年起出貨量將逐步增長,取代單核心Athlon 64處理器在中高端市場的地位,因此下一代Socket AM2規格處理器中,目前僅Athlon 64 X2就規劃了4200+、4600+、4800+、5000+、5200+等多款產品。

除此之外,AMD將為我們帶來採用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處理器,定位仍然是「為3D游戲和單個線程應用程序提供最佳的性能」,還將繼續扮演作為游戲最佳處理器的角色。

針對主流市場的「Orleans核心」

代號為「Orleans」的核心是針對主流處理器市場的單核處理器,今年AMD將推出Athlon 64 3500+、Athlon 64 3800+、Athlon 64 4000+三個型號,都支持Pacifica虛擬技術:其中Socket M2 Athlon 64 4000+工作頻率2.6GHz,512KB L2;Socket M2 Athlon 64 3800+處理器工作頻率2.4GHz,Socket M2 Athlon 64 3500+處理器工作頻率2.2GHz,也可能配備512KB L2緩存。考慮到Socket AM2平台DDR2內存子系統的性能將超過目前的Socket939, AMD可能會再一次改用了新的命名。

針對低端市場的「Manila核心」

在未來低端處理器市場,AMD仍將以Sempron系列為主,並將從目前的Socket 754、Socket 939介面過渡到Socket AM2介面。Socket AM2新介面的Sempron核心代號為「Manila」。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Orleans」的簡化版,它的緩存數目減至主流CPU的四分之一,也就是512KB L2,同時並不支持安全及虛擬技術,不過支持雙通道DDR2的規格並未縮水,當然上市時間也會更晚一些。

Socket M2 Sempron處理器將首先上市有3500+、3400+、3200+和3000+,工作頻率分別是2.2GHz、2.0GHz、1.8GHz和1.6GHz。另外,Socket M2 Sempron處理器也可能加入現在已有的2.4GHz 3600+和2.6GHz 3800+這兩款產品。

http://www.techs-on-call.biz/downloads/CPU_history.pdf 這是英文版的發展簡表。

『叄』 什麼是cpu挖礦

現在cpu挖不動了。隨著全網算力的增加,個人電腦完全跑不動。

『肆』 cpu的發展史,要詳細一些。謝謝!

第2章 中央處理器

CPU的發展史、分類、結構和主要性能指標;
常見CPU的型號(Intel系列CPU、AMD系列CPU);
CPU散熱器、CPU的安裝、CPU的檢測。
要求了解CPU的發展歷史和常見CPU的型號;
重點掌握CPU的分類、結構和主要性能指標;
熟練掌握CPU的安裝。
2.1 CPU的發展歷史
1、 4位處理器——Intel 4004
1971年,Intel公司研製出微處理器晶元4004,如圖所示。

1972年,Intel公司研製出8008處理器,如圖所示。隨後推出8080(PC8801)、8085;
其它公司推出Z80(工控)、6502(APPLE) 、M6800、

(1) Intel 8086/8088處理器
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首枚16位微處理器8086,如圖2-3所示。
1979年Intel公司開發出8088,1981年IBM公司將8088處理器用於其研製的IBM PC中,從而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兼容機也大量推出。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晶元,下圖所示是i80286的外觀。 IBM公司將80286處理器用在IBM PC/AT機中,兼容機也大量採用。外圍電路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門陣列。
4、 32位處理器
(1) Intel 80386處理器,1985年Intel發布80386DX,如圖2-6所示。
(2) Intel 80486處理器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晶元。將協處理器集成到CPU中,CPU採用插座與主板連接。

1993年,Intel公司發布了Pentium(奔騰)處理器也稱586,以後都稱為奔騰。第一代的Pentium代號有P54C,P55C,內建MMX(多媒體指令集)的Pentium處理器。外圍電路採用晶元組方式。
與Pentium MMX屬於同一級別的CPU有AMD K6、Cyrix 6x86 MX等,如圖2-8所示。

1997年,Intel公司發布了Pentium II處理器,採用了SLOT1架構。

1999年,Intel公司發布了Pentium III處理器。 也推出Socket 370架構的Pentium III,速度提升、改善SLOT1的缺陷。

Intel公司在2000年11月發布了Pentium 4處理器。
基於Socket 478架構的32位P4處理器,主頻為1.8~2.4GHz。

5、 64位處理器
(1) AMD Athlon 64
2003年9月,AMD發布了面向台式機的64位處理器:Athlon 64和Athlon 64 FX。它們的初始實際頻率為2.0GHz,晶體管數目為1.059億個,採用0.13m工藝。
(2) Intel 64位處理器

2.2 64位CPU的型號
2.2.1 Intel系列CPU
1、64位Pentium4單核處理器
2004年8月,Intel 發布了64位處理器。推出了桌面版64位Pentium4 F處理器 ,採用了LGA775介面,命名方法上採用按系列編號。
有Pentium4的 5、6、8、9系列,64位的賽揚D處理器和最新的Core 2 DUO系列處理器等。
Celeron D 331是第一款支持EM64T技術的賽揚D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LGA 775介面,具有2.8GHz實際頻率。超頻性能強。

Pentium D9系列
65nm製造工藝,內建3.76億個晶體管,前端匯流排頻率由800MHz FSB提升至1066MHz FSB,主頻為3.46GHz,L2達 2MB x 2。Pentium D 900系列有Pentium D 915、920、930、940、945、950和960幾個型號
3、 Core 2 Duo系列 (酷睿)
採用Core 2微架構,使處理器在整體功耗降低40%的同時,性能提高了40%,前端匯流排頻率FSB提升至1333MHz ,L2達 4MB 。介面為LGA775,全新的智能緩存技術 提高了雙核心乃至多核心處理器的工作效率 。目前Core 2 Duo系列主要有Core 2 Duo E2200、E5300、E6300、E6500、E6850、E7400等
例E6850 3.06GHz/FSB=1333MHz/4MB/65W
Q6600、Q8200、QX9600四核處理器
Q9300 :四核 2.5GHz/FSB=1333MHz/6MB/95W
4、 酷睿 i7 系列
在功耗不變的前提下,酷睿i7處理器對視頻編緝、大型游戲和其它的互聯網及計算機應用的速度提升可達40%。
I7有LGA 1366和LGA1156兩種介面、處理器內部集成三通道內存控制器、全新採用類似於PCI Express串列點對點傳輸技術的通用系統介面(CSI),Intel稱之為QuickPath Interconnect(QPI)匯流排技術 、傳輸速率為6.4Gbps,開放共享式8MB三級緩存。
I7 920:採用45nm工藝製造,主頻為2.66GHz,四顆核心共享8M三級緩存,每顆核心獨立擁有256KB二級高速緩存,QPI匯流排帶寬4.8GT/s,由於內部整合了三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因此可支持三通道DDR3內存。同類有產品有 940、950、965、975等型號。
5、 酷睿 i5 系列
在Core i5中分為i5-700和i5-600系列,i5-750為Lynnfield核心,四核心,不支持HT,i5-600系列為Clarkdale核心,只有兩個核心,L3 Cache也只有4MB,但支持HT,也就是兩核心四線程,Core i5都只支持雙通道內存模式, 有LGA 1366和LGA1156介面。
I5 750
四核心,採用LGA 1156介面,45nm工藝,集成雙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主頻為2.66GHz, 1MB二級緩存, 共享使用8MB三級緩存,功耗95W 。
6、 酷睿 i3 系列
在Core i3中分為i3-540和i3-530,Nehalem架構,雙核心設計,支持超線程,採用當前最先進的32nm工藝;主頻為2.93GHz~3.06GHz,外頻133MHz,倍頻22~23;集成4MB高速三級緩存,處理器內部整合北橋功能和GPU部分,支持雙通道DDR3 1333/1066規格內存。採用45nm製作工藝,架構改進自英特爾整合顯示核心的GMA架構,支持微軟DX10。

i3的四大技術特色:
1、 Intel公司的酷睿i3系列CPU採用LGA1156介面,而且內存都是DDR3,便於平台升級; 且可以搭配很價格不高的H55或H57晶元組主板使用,不用特別采購獨立顯卡;
2、i3的頻率高、速度快,主頻已經突破了3G,還支持「英特爾超線程」技術;
3、i3帶有「英特爾高清顯卡」技術,集成顯卡具備700MHz的較高主頻;
4、i3的功耗低、發熱低, 節能環保。

1. AthlonII X2 245(速龍)
主頻為2.9GHz,外頻200MHz,倍頻14.5X。採用了45nm工藝製程,AM3介面設計,可支持DDR3規格內存。核心代號「Regor」,它是一款雙核心處理器。每個核心擁有獨立的擁128KB一級緩存和1MB二級緩存,所以一共提供了2MB的L2緩存,但其沒有L3緩存。處理器最大熱設計功耗僅為65W,默認電壓為0.85-1.425V。同類產品還有AthlonII X2 240、250等

2. Athlon II X3 435
該處理器基於45nm工藝,擁有三個核心,同理也是由四核心屏蔽而來。主頻高達2.7GHz,外頻200MHz,內建4x512k L2高速緩存,採用938針的AM3介面設計,相比Phenom II三核最大的區別就是,Athlon II三核取消了三級緩存

4. Phenom II X4 945(弈龍)
Phenom II X4 945基於改進的Stars核心,採用原生四核心設計,每顆核心頻率高達3.0GHz,外頻為200MHz,倍頻為15x,每顆核心都擁有獨立的一級和二級緩存,容量分別是128KBytes和512KBytes,處理器還內置了6MB的三級緩存,被所有核心共享使用, Socket AM3介面封裝,並採用先進的45nm SOI製作工藝,擁有7.61億個晶體管,核心面積為258平方毫米,功耗為95W 。CPU支持SSE、SSE2、SSE3、SSE4A多媒體指令集和X86-64運算指令集。
2.3 CPU的分類、結構和主要性能指標
2.3.1 CPU的分類
CPU有多種分類方法。
1. 按CPU的生產廠家分:Intel 、AMD。。。
2. 按CPU的介面分: Socket 、Slot、 LGA、AM2、AM3
3. 按CPU的位數分: 4、 8、 16、 32、 64
4. 按內核數量分:單、雙、多
5. 按應用場合分: 台式機版、伺服器版(Xeon)、移動版。

2.3.2 CPU的結構
從CPU外部的結構看,CPU主要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內核,另一個是基板。

1. CPU的內核:大規模集成電路
2. CPU的基板:承載內核,固定引腳
3. CPU的編碼:標注型號、主要參數等信息
例: INTEL E4500、INTEL CORE 2 DUO、SLA95 MALAY、2.20GHZ/2M/800/06、L732A771。
E表示台式機CPU,規格4500,新一代基於Core微架構的產品體系,雙核, SLA95表示處理器的S-Spec編號,後面的MALAY是生產地 馬來西亞,工作頻率/L2緩存大小/前端匯流排頻率/06代表其核心步進號,這是一顆2.2GHz、L2緩存有2MB、前端匯流排800MHz的CPU。 L732A771 ,表示產品的序列號。

4. CPU的介面:CPU與主板的連接方式
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針腳式封裝的Socket類型;
金屬觸點式封裝的LGA (柵格陣列封裝)。
前者多用於AMD公司的CPU,後者多用於Intel公司的CPU.

Intel的 478 針,支持32位的P4 CPU;
Intel的LGA775封裝支持intel的64位P4 CPU ;
Intel的LGA1156封裝支持intel的酷睿 i3、i5、i7系列 CPU;
Intel的LGA1366封裝支持intel的酷睿 i7、i5系列 CPU;
AMD的939針,支持K8 3000 64位CPU
AM2 940針,支持AMD的64位CPU 4000+~5000+ 等。
AM3 938針, 支持最新AMD的雙核、3核、4核CPU

『伍』 什麼是CPU挖礦有什麼用

通過虛擬計算獲得比特幣 再換取美元 一般人挖礦得不償失

『陸』 誰知道CPU的歷史CPU的發展進程

任何東西從發展到壯大都會經歷一個過程,CPU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和成就,其中的發展史更是耐人尋味。作為電腦之芯的全攻略,我們也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如果要刨根問底的,那麼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

1971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我們就通過它來展開我們的CPU歷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 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1982年,INTE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棗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 SL與80386 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SMM)。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晶元由INTEL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80486DX。

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訊。80486 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16KB。80486 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 看完這里,相信大家會對CPU的發展歷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至於這段時其他公司:譬如AMD,CYRIX等等推出的CPU,由於名字和INTEL的都是一個樣,也就不再重復敘述了。

今日CPU的發展狀況從Pentium(奔騰),俗稱的586開始,一直說到才數天前發布的最新K7吧。這段時間簡直就是CPU發展的戰國時期,市場上面群雄奮起,風雲突變,競爭異常的激烈,新技術出現的速度相當快,我們通過介紹 INTEL產品,讓朋友了解多一些,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INTEL: 說到CPU,當然不能不提到這位一直領導CPU製造新潮流的老大哥。正是因為有了INTEL,電腦才脫下了高貴的外衣,走到了我們的身邊,成為真正的個人電腦,今天,當我們用電腦玩游戲、看電影,聽CD,甚至上網的時候你可千萬得記住INTEL的功勞啊!

Pentium: 繼承著80486大獲成功的東風,賺翻了幾倍資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Pentium。由於CPU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激烈化,INTEL覺得不能再讓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樣的名字來搶自己的飯碗了,於是提出了商標注冊,由於在美國的法律裡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注冊的,於是INTEL玩了花樣,用拉丁文去注冊商標。Pentium在拉丁文裡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還替它起了一個相當好聽的中文名字奔騰。奔騰的廠家代號是P54C,PENTIUM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時鍾頻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後提高到200MHZ。單單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PENTIUM微處理器,它的運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則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從PENTIUM開始,我們大家有了超頻這樣一個用盡量少的錢換取盡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為世界上第一個586級處理器,PENTIUM也是第一個令人超頻的最多的處理器,由於Pentium的製造工藝優良,所以整個系列的CPU的浮點性能也是各種各樣性能是CPU中最強的,可超頻性能最大,因此贏得了586級CPU的大部分市場。

Pentimu Pro: 初步占據了一部分CPU市場的INTEL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其他公司還在不斷追趕自己的奔騰之際,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P6隻是它的研究代號,上市後P6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Pentimu Pro。Pentimu Pro的內部含有高達550萬個的晶體管,內部時鍾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級(片內)緩存為8KB指令和8KB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個封裝中除Pentimu Pro晶元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元,兩個晶元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處理器與高速緩存的連接線路也被安置在該封裝中,這樣就使高速緩存能更容易地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Pentium Pro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運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與處理器相同的頻率上。這樣的設計Pentium Pro達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PENTIUM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頻率是150/166/180/200,一級緩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級緩存,至於頻率為200的CPU還分為三種版本,不同就在於他們的內置的緩存分別是256KB,512KB,1MB。如此強大的性能,難怪許多伺服器系統都採用了Pentimu Pro甚至是雙Pentimu Pro系統呢!

Pentium MMX: 也許是INTEL認為Pentium 系列還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挖,1996年底又推出了Pentium 系列的改進版本,廠家代號P55C,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Pentium MMX(多能奔騰)。MMX技術是INTEL最新發明的一項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它的英文全稱可以翻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因此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Pentium 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增加了57條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還將CPU晶元內的L1緩存由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數據)MMX CPU比普通CPU在運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時,處理多媒體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術不但是一個創新,而且還開創了CPU開發的新紀元,目前的什麼KNI,3D NOW!也是從MMX發展演變過來的。Pentium MMX可以說是直到99年在電腦市場上佔有率最高的CPU產品,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使用MMX的CPU。Pentium MMX系列的頻率主要有三種:166/200/233,一級緩存都是32KB,核心電壓2.8v,倍頻分別為2.5,3,3.5。

Pentium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Pentium Pro同一個級別的產品,也就是影響力最大的CPU Pentium Ⅱ。有人這樣評價Pentium Ⅱ,說它是為了彌補Pentium Pro裡面的缺陷,然後再加上MMX指令而生產開發出來的產品,他們這樣說有他們的道理,我以下就替大家剖析一下Pentium Ⅱ: PentiumⅡCPU有眾多的分支和系列產品,其中第一代的產品就是PentiumⅡKlamath晶元。作為PentiumⅡ的第一代晶元,它運行在66MHz匯流排上,主頻分233、266、300、333四種。PentiumII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結構,從而繼承了原有Pentium Pro處理器優秀的32位性能。PentiumⅡ雖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結構,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寫操作的速度,並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統的執行速度。由於配備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PentiumⅡ可以猜測地執行寫操作,並允許使用舊段值的指令與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時存在。在PentiumⅡ裡面,Intel一改過去BiCMOS製造工藝的笨拙且耗電量大的雙極硬體,將750萬個晶體管壓縮到一個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PentiumⅡ只比Pentium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卻比Pentium Pro多容納了200萬個晶體管。由於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門尺寸,因此加快了這些晶體管的速度,從而達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時鍾速度。 在匯流排方面,PentiumⅡ處理器採用了雙獨立匯流排結構,即其中一條匯流排聯接二級高速緩存,另一條負責主要內存。然而PentiumⅡ的二級高速緩存實際上還是比Pentium Pro的二級緩存慢一些。這是因為由於PentiumPro使用了一個雙容量的陶瓷封裝,Intel在Pentium Pro中配置了板上的L2高速緩存,可以與CPU運行在對等的時鍾速度下。誠然,這種方案的效率相當高,可是在製造的成本方面卻非常昂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PentiumⅡ使用了一種脫離晶元的外部高速緩存,可以運行在相當於CPU自身時鍾速度一半的速度下。所以盡管PentiumⅡ的高速緩存仍然要比Pentium的高速緩存快得多,但比起200MHz的Pentium Pro裡面的高速緩存就要遜色一些了。作為一種補償,Intel將PentiumⅡ上的L1高速緩存從16K加倍到32K,從而減少了對L2高速緩存的調用頻率。由於這一措施,再加上更高的時鍾速度,PentiumⅡ(配有512K的L2高速緩存)在WindowsNT下性能比Pentium Pro(配有256K的L2高速緩存)超出大約25%。 在介面技術方面,為了擊跨INTEL的競爭對手,以及獲得更加大的內部匯流排帶寬,PentiumⅡ首次採用了最新的solt1介面標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裝,而是採用了一塊帶金屬外殼的印刷電路板,該印刷電路板不但集成了處理器部件,而且還包括32KB的一級緩存。

Pentium Celeron: 在Pentium Ⅱ又再次獲得成功之際,INTEL的頭腦開始有點發熱,飄飄然了起來,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場上,從而給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虛而入的機會,眼看著性能價格比不如對手的產品,而且低端市場一再被蠶食,INTEL不能眼看著自己的發家之地就這樣落入他人手中,又與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場,性能價格比相當厲害的CPU,也就是本文的重要介紹產品Celeron,賽揚處理器。 Pentium Celeron可以說是Intel為搶占低端市場而專門推出的。1000美元以下PC的熱銷,另AMD與Cyrix在與Intel的抗爭中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於是,Intel把Pentium II的二級緩存和相關電路抽離出來,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個名字,這就是Pentium Celeron。中文名稱為奔騰賽揚處理器。 Celeron採用0.35微米工藝製造,外頻為66MHz,最初推出的有266與300兩款。接著又出現了333,直到剛剛新鮮出爐不久的賽揚500。從賽揚333開始,就已經採取了0.25微米的製造工藝。開始階段,Celeron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其抽掉了晶元上的L2 Cache,這使人不禁想起當年的486SX。我們知道,在486時代,CPU就已經內置了8K緩存,而在主板上還另有插槽可供大家再加上二級緩存(高檔一點的是板上自帶的),到了奔騰時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板上的二級緩存由256K到現在最大的2MB(MVP3晶元組支持)PII的更厲害,把二級緩存也放到CPU板上,CPU與內存和二級緩存有兩條匯流排,這就是Intel引以為豪的DIB雙重匯流排技術,這樣裝置的二級緩存能比Soecket7上的提供更高的性能,因為它是運行在CPU一半時鍾頻率上的,當CPU為PII333時,二級Cache就運行在167MHz,這遠比現在100MHZ外頻的Soecket7上的Cache速度要高的多,也就是說,在PII上,二級緩存的重要性比在Soecket7上的要高。大家也知道了二級緩存的作用,相信就已經知道賽揚其實是一隻掉了牙的老虎(再也凶不起來了),在實際應用中,Celeron266裝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過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經常須要用到二級緩存的項目。不過什麼馬配什麼鞍,Intel專門為賽揚配備了EX晶元組。Intel的440EX晶元組為Celeron做了優化,因此C266+EX與PII266+BX的性能只相差了10%。 400,366,333和300AMHz英特爾賽揚處理器包括集成128KL2緩存. 所有的英特爾賽揚處理器使用英特爾P6微架構的多事項系統匯流排。400,366,333和300AMHz處理器使用增加了L2緩存界面的英特爾P6微架構多事項系統匯流排。L2緩存匯流排和處理器到主儲存器系統匯流排的結合增加了在單匯流排處理器上的帶寬和性能。 英特爾440EXAGPset以基本PC機價格點優化整個以英特爾賽揚處理器基礎的系統性能,在考慮基本PC機價格因素同時為終端用戶提供AGPset的改進。 賽揚CPU還有一個變形的兄弟Socket 370架構的處理器,它可以說是由INTEL推出的一個使用PII為核心、Socket架構為主板的雜交品種。Socket 370 CPU插槽外觀上和Socket 7差不多,只不過Socket 7有321個Pin腳,而Socket 370有370個Pin腳;另外Socket 7隻有一個斜腳,而Socket 370有兩個斜腳,因此Intel發布的Socket 370 Celeron處理器不適用於目前既有的Socket 7主板,這對熱衷於升級的用戶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不過對於Slot 1主板的用戶來說,可以通過轉換卡來實現升級哦!價錢可是非常便宜的。按Intel的計劃,Socket 370全部支持帶二級緩存的300MHz以上的Celeron(PPGA)處理器。而將來所有的Celeron處理器都會轉向Socket 370的架構,這也更加符合Intel推出Socket 370和Celeron的本意。 Socket370架構CPU的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Celeron 300A是相同核心,而介面部分由Solt1改為Socket形式。從外觀上看,特別象Socket7的Pentium MMX,只是中央的Die封裝部分要比MMX要大些,CPU的底部比較明顯,Socket370 CPU底部中央的封裝部分呈長方形,明顯與MMX不同,標記著Intel Celeron表明它的正式名稱仍然會是Celeron,通過一個和Pentium Ⅱ上類似的序號(譬如:FV524RX366128)我們可以辨認出其頻率是366Mhz並帶128K緩存;雖同為Socket,Socket370是370針,比Socket7 CPU的321針多出49針,不僅針腳多出一圈,腳的位置也不同,註定兩種Socket是無法兼容了。Intel使用了440ZX 晶元組來搭配Socket 370,將支持100 MHz 外頻。經過我們的特別測試,發現socket370 的Celeron 366幾乎每項測試中均超過了PII,可見其性能之好。 賽揚由於沒有了二級緩存的限制,而且是用0.25技術製造的,因此超頻能力特強,那麼在超頻的過程中有什麼東西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首先就是CPU本身,不過作為超頻先鋒,幾乎所有的賽揚CPU都能超頻二級以上,有寫特別的序列號的賽揚CPU甚至還能夠超上三、四級。 其次就是好的主板和內存了,現在的市面上有相當一部分的主板是為了超頻而設,大家在購買的時候必須要自己看清楚。如今大家都知道內存是CPU提速的瓶頸之一,因此常常有人提問某種型號的內存晶元性能如何或是乾脆直接問它們耐不耐超頻。其實內存晶元的性能固然重要,但在實際挑選內存的同時,除晶元的型號外,同時還應該注意內存條本身設計是否成熟、做工是否精。要知道即使採用的是高性能的內存晶元,如果設計不當,那麼作為內存條而言仍然是不耐超頻的失敗品。那麼,什麼樣的內存條才算是合格的呢?(這里的合格,當然指耐超頻嘍)做工精細與否可以由目視判斷,而設計成熟與否主要看線路板上的通透孔(Through Hole)數目的多少,一般通透孔的數目越少越耐超頻。何謂通透孔呢?就是線路板上的那些看似線路終端的小洞。電腦里使用的線路板是由很多層構成的,我們平時能看見的只是最表層的線路。在最表層之下,還存在有許多層,每層的線路都是互相獨立的。要使最外層的線路與里層線路導通,就必須利用通透孔。有些設計不成熟的內存條,就連同在表層的線路之間的導通,都要先從通透孔進入里層,繞上一圈後再從另一個通透孔穿出。這樣一來,導致了線路總長度的增加。而在高達100MHz的工作頻率下,無謂地加長線路極易產生雜波干擾。這就很可能導致超頻失敗。順便提一下,內存晶元與CPU一樣,也存在批號不同導致性能不同的現象:即使批號相同,生產日期也會影響晶元的性能。因此想掌握確切的資料,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不懈地從網上搜尋最新情報。我個人覺得HYUNDAI、NEC和TOSHIBA的晶元性能不錯。下面再來看看CL(CAS Latency)值對超頻的影響。CAS Latency指的是CPU在接到讀取某列內存地址上數據的指令後到實際開始讀出數據所需的等待時間,CL=2指等待時間為2個CPU時鍾周期,而CL=3的則為3個CPU時鍾周期。對今天的高速CPU而言,1個時鍾周期的長度微乎其微。因此不論CL2還是CL3的內存,用戶在實際使用中是感覺不到性能差距的。而廠家在製造內存條時,不論CL2還是CL3,用的都是同樣的原料和設備。只是在生產完成後檢測時,挑出精度高的當CL2的賣,精度相對低一些的則當CL3的賣。實際上有不少被當作CL3賣的內存條可以在CL=2的設定下工作。因此CL2的內存條的最大優勢就在於更精密一些,換而言之就是為超頻所留的餘地更大一些、超頻後工作會更穩定一些。我試過的幾種名牌的128MB/CL2的內存都可以在外頻133MHz的環境下穩定地工作,而散裝的CL3的內存則大多無法在112MHz以上的外頻下持續穩定地工作。在將外頻超到100時,也不必使用符合PC100規格的內存,盡管一般不推薦在外頻100MHz的系統中使用非PC100的內存條,但實際上甚至有非PC100的內存條在外頻133MHz下穩定工作的記錄。據說這是因為早期的內存條不帶SPD(一塊記錄有該內存條性能特徵的EPPROM,是符合PC100規范所必須的),用戶可以自由設定有關內存的各項參數,易於進行優化。當然,如果您的Money很多,那麼自然不必猶豫,挑貴的買准沒錯。又或是您正准備購買新的內存,那麼我奉勸您,從長遠看還是購買符合PC100規范的吧!就筆者個人而言,賽揚超頻之後的穩定性是相對下降了不少,這是因為發熱量太大的問題,如果超頻後某些特定的應用程序經常報出錯,一般將內核電壓加上0.1V到0.2V即可緩解。不過為防萬一,用於處理重要數據的電腦,最好不要超頻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PⅡ系列CPU設置了倍頻鎖,你不能通過加高倍頻來超頻,不過,最近情況有所改觀,已經有一些新型號的主板(例如中國台灣A-Trend和日本Free Way共同開發的FW-6400GX/ATC-6400系列)能夠破解倍頻鎖,允許用戶自由設定CPU的倍頻。為了超頻成功,你除了加CPU的內核電壓外,還可以加高外CPU的外部電壓,這樣可以使內存等外部設備工作更加穩定,對提高超頻的成功率和超頻後的穩定性都有幫助,但是能加高外部電壓的主板實在不多。有些主板(例如華碩的P2B系列),在出廠時設定的外部電壓就高於額定的3.3V,而有3.5V左右。而另一些主板(例如上面提到的ATC-6400系列)則允許用戶在BIOS中自由設定CPU的內、外電壓值。 另外,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找那些可以改變輸出電壓值的電源。據我所知,中國台灣Seven Team產的ST-301HR(ATX版本2.01的300W電源)就帶有調節外部電壓的旋鈕。不過,這種辦法有一定風險,大家最好別貿然嘗試。

Pentium ⅡXeon : 在98與99年間,INTEL公司還最新推出了新一款比Pentium Ⅱ還要更加強大的CPU--Pentium ⅡXeon (至 強 處 理 器)。Pentium II Xeon CPU的目標就是挑戰高端的、基於RISC的工作站和伺服器。Xeon系列處理器具有在x86時代從未見過的強大功能。此系列處理器幕後的真正變化並不在於時鍾速率(從400MHz起),而是該種CPU那些足以成為頭條新聞的新型插槽、L2高速緩存、新的晶元組和擴展系統內存支持。這些變化足以證明:x86架構現在已經長大了,正在接近中級和高端Unix伺服器的功能。Pentium ⅡXeon處理器把英特爾結構的性能/價格比優勢擴展到技術計算及企業計算的新高度。它專門為在中、高級伺服器及工作站上運行的應用軟體設計了其所需要的存儲器設置。 至於Pentium ⅡXeon 的內部結構包括了:兼容前幾代英特爾微處理器結構;奔騰II處理器具有的P6微結構中的雙獨立匯流排結構和動態指令執行技術;同時,還有其它一些特性。它的一系列先進的特性加強了伺服器平台對其環境的監測和保護能力。這些特性能幫助顧客建立一個健壯的信息技術環境,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統正常運轉時間,並保證伺服器獲得優化的設置及運行。 而且還具有先進的管理特性,譬如:熱敏感測器、檢錯糾錯(ECC)、功能冗餘檢查、系統管理匯流排等等。Pentium ⅡXeon 處理器的功能還得到加強,能在具有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的結構中為執行大量計算任務提供更高的性能。為此加入了512K或1M位元組的二級高速緩沖存儲器,其運行速度與處理器內核相同(450兆赫茲)。這使得向處理器內核傳送的數據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通過高容量的100兆赫茲的多事務處理系統匯流排,實現了與系統其它部分的數據共享;而多任務處理系統匯流排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使系統的其餘部分也有可能實現較高的處理速度。可供定址和高速緩存用的內存容量高達64G位元組,從而提高對絕大多數高級應用軟體的處理性能和數據吞吐量。系統匯流排支持同時處理多項未完成事務,從而使可用帶寬增加。支持多達8個處理器的多處理系統,而且各個處理器都能充分發揮效率。這樣的系統匯流排實現了低成本的4通道、8通道對稱多處理,並使得針對多任務操作系統和多線程應用軟體的性能得到大幅度加強。 完全支持英特爾擴展伺服器結構--加強的36位處理器支持(新的PSE-36模式)結合了36位緩沖存儲器和超過4G位元組的晶元組,從而允許企業級應用程序使用超過4G的內存,實現更好的系統性能。 至於Pentium ⅡXeon 的其他特性還有:由英特爾開發的單邊接觸盒(S.E.C.)封裝能充分發揮運算能力、改善了處理保護能力並實現了未來奔騰II至強處理器的通用形式。 群集支持,或者稱為對數個4通道伺服器系統的群集能力。這使得顧客的基於奔騰II至強處理器的系統實現了可擴展性從而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Pentium ⅡXeon 是首例採用了系統管理匯流排介面的英特爾微處理器,為英特爾產品系列增加了一些可維護性的特徵。在盒中,有兩個新的部件(除熱敏感測器之外)使用這個介面與其它系統管理硬體和軟體進行通訊。Pentium ⅡXeon 還可以支持全面的功能冗餘檢查(FRC)以提高重要應用軟體的完整性。功能冗餘檢查對多處理器的輸出進行對比,以檢查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功能冗餘度檢查中,一個處理器充當主處理器,另一個則充當檢查器。檢查器負責向系統報告是否發現兩個處理器的輸出有差異。糾錯碼功能可以幫助保護對執行任務過程中不容出錯的數據。奔騰II至強處理器支持對所有二級高速緩存匯流排和系統匯流排事務中的數據信號的檢錯糾錯功能,能夠自動糾正單位元組錯誤,並向系統提示所有雙位元組錯誤。所有的錯誤都被定位後,系統可以進行誤碼率追蹤以確定出故障的系統部件。 在Pentium ⅡXeon 里,INTEL更加用上了最新的插口技術棗Slot 2。Pentium ⅡXeon 是放置在金屬封裝殼中的,然後通過邊緣連接觸點插在主板上,其連接插座更像是常見的PCI或ISA擴展卡的插槽(因此也就有了術語SECC即單邊接觸插盒)。Slot 2將這

『柒』 如何用cpu挖礦

門羅幣反礦機適合CPU挖礦

門羅幣最新官方windows錢包下載地址:

提取碼:tra2

1.下載好挖礦軟體,解壓。滑鼠右鍵點擊:「啟動.cmd」,彈出菜單中選擇「編輯」。

粘貼修改為之前你得到的錢包接收地址,這樣挖礦得到的礦是進您的錢包。

2.雙擊啟動.cmd,開始挖礦。

第1次運行可能會出現reboot等字樣,您就按它的英文操作,右擊「啟動.cmd」,選擇以管理員運行,然後重新電腦,使aes-ni生效後,再次正常高效運行挖礦賺錢。

『捌』 介紹一下CPU的歷史

計算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其核心部件——微處理器的發展上,每當一款新型的微處理器出現時,就會帶動計算機系統的其他部件的相應發展,如計算機體系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存儲器存取容量的不斷增大、存取速度的不斷提高,外圍設備的不斷改進以及新設備的不斷出現等。

根據微處理器的字長和功能,可將其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1階段
第1階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1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處理器和分別由它們組成的MCS-4和MCS-8微機。基本特點是採用PMOS工藝,集成度低(4000個晶體管/片),系統結構和指令系統都比較簡單,主要採用機器語言或簡單的匯編語言,指令數目較少(20多條指令),基本指令周期為20~50μs,用於簡單的控制場合。

Intel在1969年為日本計算機製造商Busicom的一項專案,著手開發第一款微處理器,為一系列可程式化計算機研發多款晶片。最終,英特爾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場推出4004微處理器,當年Intel 4004處理器每顆售價為200美元。4004 是英特爾第一款微處理器,為日後開發系統智能功能以及個人電腦奠定發展基礎,其晶體管數目約為2300顆。

第2階段
第2階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2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它們的特點是採用NMOS工藝,集成度提高約4倍,運算速度提高約10~15倍(基本指令執行時間1~2μs)。指令系統比較完善,具有典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和中斷、DMA等控制功能。軟體方面除了匯編語言外,還有BASIC、FORTRAN等高級語言和相應的解釋程序和編譯程序,在後期還出現了操作系統。

1974年,Intel推出8080處理器,並作為Altair個人電腦的運算核心,Altair在《星艦奇航》電視影集中是企業號太空船的目的地。電腦迷當時可用395美元買到一組Altair的套件。它在數個月內賣出數萬套,成為史上第一款下訂單後製造的機種。Intel 8080晶體管數目約為6千顆。

第3階段
第3階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3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處理器。其特點是採用HMOS工藝,集成度(20000~70000晶體管/片)和運算速度(基本指令執行時間是0.5μs)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指令系統更加豐富、完善,採用多級中斷、多種定址方式、段式存儲機構、硬體乘除部件,並配置了軟體系統。這一時期著名微機產品有IBM公司的個人計算機。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個人計算機採用8088CPU。緊接著1982年又推出了擴展型的個人計算機IBM PC/XT,它對內存進行了擴充,並增加了一個硬磁碟驅動器。

80286(也被稱為286)是英特爾首款能執行所有舊款處理器專屬軟體的處理器,這種軟體相容性之後成為英特爾全系列微處理器的注冊商標,在6年的銷售期中,估計全球各地共安裝了1500萬部286個人電腦。Intel 80286處理器晶體管數目為13萬4千顆。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處理器為核心組成的16位增強型個人計算機IBM PC/AT。由於IBM公司在發展個人計算機時採用 了技術開放的策略,使個人計算機風靡世界。
第4階段
第4階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又稱為第4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其特點是採用HMOS或CMOS工藝,集成度高達100萬個晶體管/片,具有32位地址線和32位數據匯流排。每秒鍾可完成600萬條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MIPS)。微型計算機的功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超級小型計算機,完全可以勝任多任務、多用戶的作業。同期,其他一些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如AMD、TEXAS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晶元。
80386DX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以定址到4GB內存,並可以管理64TB的虛擬存儲空間。它的運算模式除了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以外,還增加了一種「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微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80386SX是Intel為了擴大市場份額而推出的一種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內部數據匯流排為32位,外部數據匯流排為16位,它可以接受為80286開發的16位輸入/輸出介面晶元,降低整機成本。80386SX推出後,受到市場的廣泛的歡迎,因為80386SX的性能大大優於80286,而價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Intel 80386 微處理器內含275,000 個晶體管—比當初的4004多了100倍以上,這款32位元處理器首次支持多工任務設計,能同時執行多個程序。Intel 80386晶體管數目約為27萬5千顆。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晶元由英特爾推出。這款經過四年開發和3億美元資金投入的晶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首次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使用1微米的製造工藝。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微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數字運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兩倍,內部緩存縮短了微處理器與慢速DRAM的等待時間。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微處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第5階段
第5階段(1993-2005年)是奔騰(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5代。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奔騰系列晶元及與之兼容的AMD的K6、K7系列微處理器晶元。內部採用了超標量指令流水線結構,並具有相互獨立的指令和數據高速緩存。隨著MMX(Multi Media eXtended)微處理器的出現,使微機的發展在網路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階。
1997年推出的Pentium II處理器結合了Intel MMX技術,能以極高的效率處理影片、音效、以及繪圖資料,首次採用Single Edge Contact (S.E.C) 匣型封裝,內建了高速快取記憶體。這款晶片讓電腦使用者擷取、編輯、以及透過網路和親友分享數位相片、編輯與新增文字、音樂或製作家庭電影的轉場效果、使用可視電話以及透過標准電話線與網際網路傳送影片,Intel Pentium II處理器晶體管數目為750萬顆。

1999年推出的Pentium III處理器加入70個新指令,加入網際網路串流SIMD延伸集稱為MMX,能大幅提升先進影像、3D、串流音樂、影片、語音辨識等應用的性能,它能大幅提升網際網路的使用經驗,讓使用者能瀏覽逼真的線上博物館與商店,以及下載高品質影片,Intel首次導入0.25微米技術,Intel Pentium III晶體管數目約為950萬顆。

與此同年,英特爾還發布了Pentium IIIXeon處理器。作為Pentium II Xeon的後繼者,除了在內核架構上採納全新設計以外,也繼承了Pentium III處理器新增的70條指令集,以更好執行多媒體、流媒體應用軟體。除了面對企業級的市場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強了電子商務應用與高階商務計算的能力。在緩存速度與系統匯流排結構上,也有很多進步,很大程度提升了性能,並為更好的多處理器協同工作進行了設計。
2000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4處理器。用戶使用基於Pentium 4處理器的個人電腦,可以創建專業品質的影片,透過網際網路傳遞電視品質的影像,實時進行語音、影像通訊,實時3D渲染,快速進行MP3編碼解碼運算,在連接網際網路時運行多個多媒體軟體。

Pentium 4處理器集成了4200萬個晶體管,到了改進版的Pentium 4(Northwood)更是集成了5千5百萬個晶體管;並且開始採用0.18微米進行製造,初始速度就達到了1.5GHz。

Pentium 4還提供的SSE2指令集,這套指令集增加144個全新的指令,在128bit壓縮的數據,在SSE時,僅能以4個單精度浮點值的形式來處理,而在SSE2指令集,該資料能採用多種數據結構來處理:

4個單精度浮點數(SSE)對應2個雙精度浮點數(SSE2);對應16位元組數(SSE2);對應8個字數(word);對應4個雙字數(SSE2);對應2個四字數(SSE2);對應1個128位長的整數(SSE2) 。

2003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M(mobile)處理器。以往雖然有移動版本的Pentium II、III,甚至是Pentium 4-M產品,但是這些產品仍然是基於台式電腦處理器的設計,再增加一些節能,管理的新特性而已。即便如此,Pentium III-M和Pentium 4-M的能耗遠高於專門為移動運算設計的CPU,例如全美達的處理器。

英特爾Pentium M處理器結合了855晶元組家族與Intel PRO/Wireless2100網路聯機技術,成為英特爾Centrino(迅馳)移動運算技術的最重要組成部分。Pentium M處理器可提供高達1.60GHz的主頻速度,並包含各種效能增強功能,如:最佳化電源的400MHz系統匯流排、微處理作業的融合(Micro-OpsFusion)和專門的堆棧管理器(Dedicated Stack Manager),這些工具可以快速執行指令集並節省電力。

2005年Intel推出的雙核心處理器有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同時推出945/955/965/975晶元組來支持新推出的雙核心處理器,採用90nm工藝生產的這兩款新推出的雙核心處理器使用是沒有針腳的LGA 775介面,但處理器底部的貼片電容數目有所增加,排列方式也有所不同。
桌面平台的核心代號Smithfield的處理器,正式命名為Pentium D處理器,除了擺脫阿拉伯數字改用英文字母來表示這次雙核心處理器的世代交替外,D的字母也更容易讓人聯想起Dual-Core雙核心的涵義。

Intel的雙核心構架更像是一個雙CPU平台,Pentium D處理器繼續沿用Prescott架構及90nm生產技術生產。Pentium D內核實際上由於兩個獨立的Prescott核心組成,每個核心擁有獨立的1MB L2緩存及執行單元,兩個核心加起來一共擁有2MB,但由於處理器中的兩個核心都擁有獨立的緩存,因此必須保證每個二級緩存當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否則就會出現運算錯誤。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Intel將兩個核心之間的協調工作交給了外部的MCH(北橋)晶元,雖然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與存儲並不巨大,但由於需要通過外部的MCH晶元進行協調處理,毫無疑問的會對整個的處理速度帶來一定的延遲,從而影響到處理器整體性能的發揮。

由於採用Prescott內核,因此Pentium D也支持EM64T技術、XD bit安全技術。值得一提的是,Pentium D處理器將不支持Hyper-Threading技術。原因很明顯:在多個物理處理器及多個邏輯處理器之間正確分配數據流、平衡運算任務並非易事。比如,如果應用程序需要兩個運算線程,很明顯每個線程對應一個物理內核,但如果有3個運算線程呢?因此為了減少雙核心Pentium D架構復雜性,英特爾決定在針對主流市場的Pentium D中取消對Hyper-Threading技術的支持。

同出自Intel之手,而且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兩款雙核心處理器名字上的差別也預示著這兩款處理器在規格上也不盡相同。其中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於超線程(Hyper-Threading)技術的支持。Pentium D不支持超線程技術,而Pentium Extreme Edition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在打開超線程技術的情況下,雙核心Pentium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能夠模擬出另外兩個邏輯處理器,可以被系統認成四核心系統。
Pentium EE系列都採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Pentium EE8xx或9xx,例如Pentium EE840等等,數字越大就表示規格越高或支持的特性越多。

Pentium EE 8x0:表示這是Smithfield核心、每核心1MB二級緩存、800MHzFSB的產品,其與Pentium D 8x0系列的唯一區別僅僅只是增加了對超線程技術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EE 9x5:表示這是Presler核心、每核心2MB二級緩存、1066MHzFSB的產品,其與Pentium D 9x0系列的區別只是增加了對超線程技術的支持以及將前端匯流排提高到1066MHzFSB,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單核心的Pentium 4、Pentium 4 EE、Celeron D以及雙核心的Pentium D和Pentium EE等CPU採用LGA775封裝。與以前的Socket 478介面CPU不同,LGA 775介面CPU的底部沒有傳統的針腳,而代之以775個觸點,即並非針腳式而是觸點式,通過與對應的LGA 775插槽內的775根觸針接觸來傳輸信號。LGA 775介面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處理器的信號強度、提升處理器頻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處理器生產的良品率、降低生產成本。

第6階段
第6階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6代。「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 酷睿2:英文名稱為Core 2 Duo,是英特爾在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基於Core微架構的產品體系統稱。於2006年7月27日發布。酷睿2是一個跨平台的構架體系,包括伺服器版、桌面版、移動版三大領域。其中,伺服器版的開發代號為Woodcrest,桌面版的開發代號為Conroe,移動版的開發代號為Merom。

酷睿2處理器的Core微架構是Intel的以色列設計團隊在Yonah微架構基礎之上改進而來的新一代英特爾架構。最顯著的變化在於在各個關鍵部分進行強化。為了提高兩個核心的內部數據交換效率採取共享式二級緩存設計,2個核心共享高達4MB的二級緩存。
繼LGA775介面之後,Intel首先推出了LGA1366平台,定位高端旗艦系列。首顆採用LGA 1366介面的處理器代號為Bloomfield,採用經改良的Nehalem核心,基於45納米製程及原生四核心設計,內建8-12MB三級緩存。LGA1366平台再次引入了Intel超線程技術,同時QPI匯流排技術取代了由Pentium 4時代沿用至今的前端匯流排設計。最重要的是LGA1366平台是支持三通道內存設計的平台,在實際的效能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這也是LGA1366旗艦平台與其他平台定位上的一個主要區別。

作為高端旗艦的代表,早期LGA1366介面的處理器主要包括45nm Bloomfield核心酷睿i7四核處理器。隨著Intel在2010年邁入32nm工藝製程,高端旗艦的代表被酷睿i7-980X處理器取代,全新的32nm工藝解決六核心技術,擁有最強大的性能表現。對於准備組建高端平台的用戶而言,LGA1366依然占據著高端市場,酷睿i7-980X以及酷睿i7-950依舊是不錯的選擇。

Core i5是一款基於Nehalem架構的四核處理器,採用整合內存控制器,三級緩存模式,L3達到8MB,支持Turbo Boost等技術的新處理器電腦配置。它和Core i7(Bloomfield)的主要區別在於匯流排不採用QPI,採用的是成熟的DMI(Direct Media Interface),並且只支持雙通道的DDR3內存。結構上它用的是LGA1156 介面,i5有睿頻技術,可以在一定情況下超頻。LGA1156介面的處理器涵蓋了從入門到高端的不同用戶,32nm工藝製程帶來了更低的功耗和更出色的性能。主流級別的代表有酷睿i5-650/760,中高端的代表有酷睿i7-870/870K等。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Intel在產品命名上的定位區分。但是整體來看中高端LGA1156處理器比低端入門更值得選購,面對AMD的低價策略,Intel酷睿i3系列處理器完全無法在性價比上與之匹敵。而LGA1156中高端產品在性能上表現更加搶眼。

Core i3可看作是Core i5的進一步精簡版(或閹割版),將有32nm工藝版本(研發代號為Clarkdale,基於Westmere架構)這種版本。Core i3最大的特點是整合GPU(圖形處理器),也就是說Core i3將由CPU+GPU兩個核心封裝而成。由於整合的GPU性能有限,用戶想獲得更好的3D性能,可以外加顯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Clarkdale,顯示核心部分的製作工藝仍會是45nm。i3 i5 區別最大之處是 i3沒有睿頻技術。代表有酷睿i3-530/540。
2010年6月,Intel再次發布革命性的處理器——第二代Core i3/i5/i7。第二代Core i3/i5/i7隸屬於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全部基於全新的Sandy Bridge微架構,相比第一代產品主要帶來五點重要革新:1、採用全新32nm的Sandy Bridge微架構,更低功耗、更強性能。2、內置高性能GPU(核芯顯卡),視頻編碼、圖形性能更強。 3、睿頻加速技術2.0,更智能、更高效能。4、引入全新環形架構,帶來更高帶寬與更低延遲。5、全新的AVX、AES指令集,加強浮點運算與加密解密運算。

SNB(Sandy Bridge)是英特爾在2011年初發布的新一代處理器微架構,這一構架的最大意義莫過於重新定義了「整合平台」的概念,與處理器「無縫融合」的「核芯顯卡」終結了「集成顯卡」的時代。這一創舉得益於全新的32nm製造工藝。由於Sandy Bridge 構架下的處理器採用了比之前的45nm工藝更加先進的32nm製造工藝,理論上實現了CPU功耗的進一步降低,及其電路尺寸和性能的顯著優化,這就為將整合圖形核心(核芯顯卡)與CPU封裝在同一塊基板上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第二代酷睿還加入了全新的高清視頻處理單元。視頻轉解碼速度的高與低跟處理器是有直接關系的,由於高清視頻處理單元的加入,新一代酷睿處理器的視頻處理時間比老款處理器至少提升了30%。新一代Sandy Bridge處理器採用全新LGA1155介面設計,並且無法與LGA1156介面兼容。Sandy Bridge是將取代Nehalem的一種新的微架構,不過仍將採用32nm工藝製程。比較吸引人的一點是這次Intel不再是將CPU核心與GPU核心用「膠水」粘在一起,而是將兩者真正做到了一個核心裡。
在2012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天文館,intel正式發布了Ivy Bridge(IVB)處理器。22nm Ivy Bridge會將執行單元的數量翻一番,達到最多24個,自然會帶來性能上的進一步躍進。Ivy Bridge會加入對DX11的支持的集成顯卡。另外新加入的XHCI USB 3.0控制器則共享其中四條通道,從而提供最多四個USB 3.0,從而支持原生USB3.0。cpu的製作採用3D晶體管技術,CPU耗電量會減少一半。採用22nm工藝製程的Ivy Bridge架構產品將延續LGA1155平台的壽命,因此對於打算購買LGA1155平台的用戶來說,起碼一年之內不用擔心介面升級的問題了。

2013年6月4日intel 發表四代CPU「Haswell」,第四代CPU腳位(CPU接槽)稱為Intel LGA1150,主機板名稱為Z87、H87、Q87等8系列晶片組,Z87為超頻玩家及高階客群,H87為中低階一般等級,Q87為企業用。Haswell CPU 將會用於筆記型電腦、桌上型CEO套裝電腦以及 DIY零組件CPU,陸續替換現行的第三世代Ivy Bridge。

『玖』 比特幣的發展歷史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一個小型伺服器上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50個。
2010年5月21日,第一次比特幣交易:佛羅里達程序員Laszlo Hanyecz用1萬BTC購買了價值25美元的披薩優惠券。
2010年7月16日, BTC價格從0.008美元升值0.08美元,第一次價格的劇烈波動,顯示新生事物的崛起。
2010年7月17日,第一個比特幣平台成立。
2010年11月6日,MTGOX上的價格達到0.5美元,此時比特幣經濟達100萬美元。
2010年12月7日,第一次便攜設備到便攜設備的交易在NOKIA900上實現,交易量為0.42BTC。
2011年2月9日,價格首次達1美元,與美元等價。BTC與美元等價的消息被媒體大肆報道後引發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新用戶大增。此後2月內,比特幣與英鎊、巴西幣、波蘭幣的互兌交易平台先後開張。
2011年3月18日,BTC/USD匯率創7周來新低,降為0.7美元。
2011年8月20日,第一次比特幣會議和世博會在紐約召開,谷歌趨勢區縣中,比特幣的關注度創新高,當時價格為11美元。
2011年11月14日,比特幣價格創半年新低,價格為1.99美元。
2012年9月15日,倫敦比特幣會議召開,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8美元。
2012年9月27日,比特幣基金創立,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2.46美元。
2012年11月25日,歐洲第一次比特幣會議在捷克布拉格召開,此時比特幣價格12.6美元。
2013年2月19日,比特幣客戶端V8.0發布,此時比特幣價格為28.66美元。
2013年4月10日,BTC創下歷史最高價,110美元。
2013年5月9日,最大的比特幣報道網站-BTC中文網www.sosobtc.com獲得了投資基金Union Square的500萬美元A輪投資,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2.09美元。
2013年5月17日,2013年聖何塞比特幣大會召開,1300人參與,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9.1美元
2013年5月28日,美國國土安全部以涉嫌xiqian和無證經營資金匯劃業務取締了位於哥斯大黎加的匯兌公司Liberty Reserve的虛擬貨幣服務,美國檢察官稱這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國際xiqian訴訟案,吸錢規模達到60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用戶血本無歸,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28美元。
2013年6月,網傳美國將退出QE3,通縮的比特幣,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兩者是針尖對麥芒的關系。
2013年6月27日,德國會議作出決定:持有比特幣一年以上將予以免稅,被業內認為此舉變相認可了比特幣的法律地位,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02.24美元。
2013年6月28日,MTGOX獲得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路處頒發的貨幣服務事務許可,交易規范化可能意味著比特幣開始走向正軌,政府風險降低,其融入顯示經濟的步伐將會加快,同時會對其它虛擬貨幣起到示範作用,此時比特幣價格為97.99美元。
2013年11月28日,熱門比特幣交易所Mt. Gox的比特幣交易價格突破1000美元,創下1073美元的歷史新高。
2013年11月29日,比特幣在熱門交易所Mt.Gox的交易價格創下1242美元的歷史新高,而同時黃金價格為一盎司1241.98美元,比特幣價格首度超過黃金。

熱點內容
doge應該買哪一種 發布:2025-07-09 13:06:58 瀏覽:676
幣圈說的多少刀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9 12:58:23 瀏覽:920
幣幣交易買比特幣還是法幣交易 發布:2025-07-09 12:50:31 瀏覽:767
初入幣圈圖片 發布:2025-07-09 12:48:59 瀏覽:723
以太坊最高漲到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5-07-09 12:45:57 瀏覽:413
幣圈跟單能賺錢 發布:2025-07-09 12:25:45 瀏覽:718
eth改裝靜音風扇 發布:2025-07-09 12:24:13 瀏覽:316
區塊鏈有哪多個公司嗎 發布:2025-07-09 12:13:24 瀏覽:29
以太坊會超時嗎 發布:2025-07-09 12:05:09 瀏覽:622
以太坊郵箱 發布:2025-07-09 11:50:11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