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潮的時間段
⑴ 挖礦潮還需持續多久
對比一下前後價格就知道了~~
GTX1060 6G 原來 1999 ,現在2500~2799
RX480 8G原來 1899 ,現在2800 ~ 3600
我去年買的 XFX RX480 8G,買來用了一年,上個星期掛咸魚賣了,賺了200。
⑵ 整體挖礦填礦規則定下來是在什麼時間:
整個規則定下來有兩個星期時間了,但是具體的數字比如具體的費率、比例,是BitMax.io最近跑了很多模型慢慢才定下來的。
⑶ 挖礦大潮結束,顯卡什麼時候才會降價
現在春節各工廠放假,工用也不能短期補貨,所以價格短期不會降的。因為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走向。
現在貨都供不應求,因為顯存及各種顯卡配件漲價,水漲船高,成本決定價格,所以價格現在走高。
再加上,玩吃雞游戲的搶高端顯卡和內存條。貨幾乎斷了。
要降價,要等一段時間
⑷ wow什麼時間點挖礦最效率啊
不是 固定的一個地圖一共就那麼多礦
我一般都是周2到周5 3點開始挖 一直到6點 因為周2-5 人們活動玩打完本 基本上都該歇了
周6-周1 2點開始 周1 12點 休閑時間
⑸ 今年的礦潮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 勒索病毒 爆發後的10天左右開始的 也就是5月末6月初
⑹ 礦床的時間分布
1.中國最古老的礦床
根據目前的資料,中國最古老的礦床是產在冀東遷安市的古太古代曹庄岩組中的杏山、腦峪門、黃柏峪等一些中小型(或礦點)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床,其中以杏山鐵礦床的規模較大,為中型礦床(鐵礦石儲量5146萬噸)。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層常與斜長角閃岩、鉻雲母石英岩、矽線斜長片麻岩、鐵英岩共同產出,變質作用為高角閃岩相至麻粒岩相,原岩建造為鈣硅酸鹽-基性-泥砂質-硅鐵質沉積建造,常以大小不等的包體分布在早期英雲閃長岩和新太古代的花崗閃長岩和花崗岩內,分布零星(見圖1-11)。鐵礦石為貧礦,條帶狀、條紋條帶狀構造,中粗粒結構,主要礦物為磁鐵礦、石英、鎂鐵閃石,次要礦物有陽起石、普通角閃石,磁鐵礦的δ18O‰變化較窄,從5.08到6.50(錢祥麟等,1985)。與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層共同產出的斜長角閃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3500Ma(Jahn B.M.et al.,1987),鉻雲母石英岩中鋯石U-Pb年齡大於3600Ma,因而黃柏峪、杏山等鐵礦床的形成時代大於或等於3500Ma,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礦床,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礦床。其形成環境為大陸邊緣相對穩定的火山沉積盆地。
2.中國前寒武紀各類礦床大規模成礦作用時代
在本書中所指的大規模成礦作用是指至少有1個特大型或1個超大型礦床或有一定的分布范圍並至少有3個以上的大型礦床。按此標准,在我國大規模成礦作用最早在中太古代(3.2~2.8Ga),但礦種單一,僅為鐵礦,而且是條帶狀鐵建造型鐵礦床。在此期間在冀東、密雲、遼北、阜平、內蒙古等地形成了一批鐵礦床,如冀東遷安的水廠、孟家溝、宮店子、大石河等礦床,構成遷安鐵礦區;北京密雲的馮家峪、密北、密南、沙廠、馬圈子等礦床;遼北的羅卜坎、小萊河、傲牛等等礦床;冀西阜平的僧官、黃石口、東庄等礦床;內蒙古壕賴溝等礦床。但除冀東水廠鐵礦床為超大型礦床(儲量9.02億噸)、冀東遷安大石河和密雲的馮家峪、密北、密南鐵礦床為特大型礦床外,多數均為中小型礦床,甚至礦點。該類鐵礦床的地層分別為遷西岩群、渾南岩群、密雲岩群、阜平岩群等。以冀東遷安鐵礦區為例:條帶狀鐵建造常與二輝斜長麻粒岩、(石榴)黑雲紫蘇斜長片麻岩等岩層構成互層帶。在鐵礦層的上部出現矽線石榴斜長片麻岩、菫青石榴斜長片麻岩等,為富含鋁的岩石。礦體或礦層常被後期的太古宙TTG岩系、花崗岩和偉晶岩穿切交代,甚至成殘留體。其原岩建造為基性火山岩—中酸性雜砂岩—泥沙質—硅鐵質沉積建造。鐵礦石為貧礦,中粗粒結構,條紋條帶狀-條帶狀-片麻狀結構,礦物成分有磁鐵礦、石英、紫蘇輝石、透輝石,次要礦物有角閃石、黑雲母、石榴子石等。礦體為層狀、似層狀及大的構造透鏡體,常構成同斜褶皺。該類鐵礦床形成於大陸邊緣火山沉積盆地,中淺—半深水環境,為遠源火山沉積。
(1)新太古代
新太古代(2800~2500Ma)是中國大陸十分重要的大規模成礦作用時期,其間不僅沉積了大量的鐵礦床,同時也形成了一些大型、特大型、超大型的石墨礦床、金礦床和銅鋅礦床。新太古代是中國綠岩帶的主要形成時期,遼寧鞍山—本溪,冀東灤縣、遵化,山東泰山,河南登封,山西五台山等地鐵礦床多數與綠岩帶有關。在此期間形成鐵礦的儲量佔全國鐵礦總儲量的50%左右,同時形成遼寧西鞍山(鐵礦石儲量17.28億噸,以下數字均為鐵礦石儲量)、齊大山(16.4億噸)、南芬(12.89億噸)、東鞍山(12.06億噸)、胡家廟子(11.13億噸)、弓長嶺(8.69億噸)等超大型鐵礦床;冀東司家營(8.38億噸)超大型鐵礦床;山西山羊坪(7.31億噸)超大型鐵礦床;山東東平(5.3億噸)超大型鐵礦床等及一大批遼寧歪頭山、吉林板石溝、河北大賈庄、山西柏枝岩、河南許昌等大型、特大型鐵礦床。這些礦床的多數產在新太古代綠岩帶中,鐵礦床在空間上、時間上與海底火山活動關系密切。火山作用促使大量的鐵質自深部帶入海盆,一般火山活動愈強烈、延續時間愈長,則產生的鐵質愈多。在強烈的火山活動後,如有一個較為穩定和長時間的火山間歇期,是形成大礦的重要條件。如遼寧南芬、歪頭山、弓長嶺等鐵礦床的條帶狀鐵建造常與斜長角閃岩、細粒黑雲變粒岩、石榴綠泥片岩、雲母石英片岩等岩層互層,其原岩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泥沙質—硅鐵質火山—沉積建造,變質相為高綠片岩—低角閃岩相,鐵礦物主要是磁鐵礦。遼寧東、西鞍山等鐵礦床的條帶狀鐵建造下部為灰綠色千枚岩段,岩性主要為綠泥千枚岩、絹雲綠泥千枚岩;上部為灰色千枚岩段,岩性主要為絹雲千枚岩、綠泥千枚岩、黑雲石英千枚岩和變粒岩。原岩建造為基性火山岩—泥質-中酸性雜砂岩—硅鐵質建造。山西山羊坪、柏技岩等鐵礦床與基性火山岩(岩石類型為絹雲綠泥片岩、黑硬綠泥片岩、角閃片岩等)關系密切。總之,這類鐵礦床可與綠岩帶的阿爾戈馬型鐵礦相對比。大規模金礦的成礦作用也出現在新太古代,金礦床的形成主要在新太古代末期或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與綠岩帶關系密切。較具有規模的是河北遷西金廠峪特大型金礦床(儲量59.53噸)和吉林樺甸夾皮溝金礦床密集區內三道岔中型金礦床(儲量14.86噸)、板廟子中型金礦床(儲量14.28噸)和二道溝中型金礦床(儲量13.1噸)等。金礦床的賦礦圍岩為受韌性剪切作用的斜長角閃岩和角閃斜長片麻岩所形成的糜棱岩,呈石英脈型,金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常與黃鐵礦等共同產出,金廠峪金礦床含金石英脈鋯石TIMS法年齡為2539±23Ma(李俊建等,2002)、二道溝金礦床含金石英脈中鋯石TIMS法年齡為2475±19Ma(沈保豐等,1998b)。該類金礦床屬綠岩帶同構造晚期初生型金礦床(沈保豐等,1997)。
(2)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2500~1800Ma),是中國大陸前寒武紀一次十分重要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的成礦期,它不僅在華北陸塊廣泛分布,而且在揚子陸塊上也顯示出重要性。在此期間大規模成礦的除鐵和金外,還有石墨、菱鎂礦、滑石、銅、鉛鋅等。鐵礦仍是此時期大規模成礦的重要礦種,但其規模和分布范圍則遜於新太古代的鐵礦。礦床類型主要有兩類。華北陸塊山西嵐縣袁家村超大型鐵礦床(鐵礦石儲量8.945億噸)和揚子陸塊雲南新平大紅山特大型鐵銅礦床(鐵礦石儲量4.58億噸、銅儲量135萬噸)。袁家村超大型鐵礦床的含礦岩系是古元古代呂梁群袁家村組。袁家村組可再細分三個段,相應為三個礦帶。每個礦帶的底部均從變質石英砂岩起,經絹雲石英片岩、絹雲千枚岩、綠泥片岩、鐵硅質岩,到綠泥片岩而絹雲千枚岩,也就是說原岩由碎屑岩經粘土岩到化學沉積岩再到粘土岩。條帶狀鐵建造的鐵礦物,以氧化物相的赤(或鏡)鐵礦和磁鐵礦為主,有少量菱鐵礦、黑硬綠泥石和鎂鐵閃石。鐵礦床在淺海相的海灣-潟湖環境中形成,屬蘇必利爾湖型(沈保豐等,1982)。在揚子陸塊西南緣古元古代大紅山群和河口群產出特大型大紅山鐵銅礦床和大型拉拉廠銅礦床。大紅山群是一套淺—中等變質的海相火山噴發—沉積岩系,共分5個組,鐵礦體主要產在第三組紅山組中部的「次火山岩相」變鈉質熔岩(鈉長變粒岩)中,主要銅礦體則賦存在第二組曼崗河組中角閃片岩和大理岩的過渡部位。礦床形成條件較為復雜,主要是位於活動大陸邊緣的裂谷盆地,礦體沿受斷裂控制的火山機構呈有規律的分布,並在海相偏鹼性的中基性火山噴發、溢流和間歇各時期形成不同類型礦體。古元古代大規模金成礦作用主要分布在華北陸塊,礦床類型比新太古代單一的綠岩帶同構造晚期初生型脈型金礦較為多樣,有綠岩帶脈型金礦(如小秦嶺文峪大型金礦床),也有綠岩帶同構造晚期初生型細脈浸染型金礦床(如遼西排山樓大型金礦床)及淺變質碎屑岩型金礦床(如遼寧貓嶺大型金礦床)。古元古代是我國最早形成大規模銅的成礦時期,不僅在雲南大紅山與鐵礦共同產出,而且在華北陸塊南緣古元古代中條裂谷中形成我國超大型的銅礦峪銅礦床及胡家峪、篦子溝等一批中、小型銅礦床,構成銅礦床密集區。超大型銅礦峪銅礦床(銅金屬儲量267.2萬噸)賦存在古元古代絳縣群銅礦峪亞群駱駝峰組變火山-次火山岩系內。礦體容礦圍岩主要為變石英晶屑凝灰岩、變石英斑岩,其次為變石英二長斑岩。礦體呈扁平透鏡體。礦化類型早期以細脈浸染狀為主,晚期為脈狀。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等。孫大中等(1993)對變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可能為變石英晶屑凝灰岩的同名詞)獲得了2166±1MaTIMS法鋯石年齡,礦石中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108±32Ma(黃典豪等,1996),成岩和成礦年齡十分接近,在2166~2108Ma之間。礦床成因類型與裂谷拉伸作用有關,為受變質海相火山—斑岩型銅礦床。古元古代也是最早的鉛、鋅、硼、菱鎂礦、滑石的大規模成礦期,而且集中分布在華北陸塊北緣東段遼吉裂谷和中段冀北蔡家營子。遼吉古元古代裂谷是由出露厚度達萬米的古元古界遼河群和裂谷大陸動力學演化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岩漿岩組合而成。裂谷在橫向上劃分為北緣斜坡區、中央凹陷區和南緣淺台區(陳榮度等,1994)。硼礦床主要產在中央凹陷區里爾峪組含硼岩系內。含硼岩系是一套夾鎂質碳酸鹽岩的、以富鈉、鐵、硼為特徵的火山-沉積岩系。區內分布著翁泉溝、後仙峪、磚廟等近百個大、中、小型礦床和礦點,其中翁泉溝硼礦床屬超大型規模。超大型翁泉溝硼鐵礦床(B2O3儲量2185萬噸,Fe礦石儲量2.8億噸)產在里爾峪組變粒岩所夾蛇紋岩中,呈層狀、似層狀、透鏡體狀,層控特徵明顯。礦石工業礦物有磁鐵礦、硼鎂鐵礦、板狀硼鎂石、遂安石等。成礦物質是與海底火山活動有關的含硼流體,屬變質改造的熱水沉積礦床。在裂谷中央凹陷區、近北緣斜坡帶一側高家峪組二段和大石橋組三段的碳酸鹽岩內,分布著近百個規模不等的鉛鋅(銀)礦床,構成一個巨大的鉛鋅(銀)礦帶,其中青城子為大型鉛鋅礦床(鉛儲量73萬噸,鋅儲量34萬噸)。青城子鉛鋅礦床由13個礦體組成。東區以榛子溝層狀鉛鋅礦為代表,容礦圍岩為高家峪組條紋狀含石墨大理岩;西區以喜鵲溝脈狀鉛鋅礦為代表,容礦圍岩為大石橋組三段透閃透輝大理岩。礦區內花崗岩出露面積達1/5以上,既有古元古代遼吉花崗岩,也有印支期的黑雲母花崗岩體。礦體形態有層狀、似層狀、脈狀、囊狀。脈狀礦體多出現在層狀礦體上盤或受層間韌—脆性斷裂及旁側的羽毛狀裂隙所控制。層狀礦體的礦石成分比脈狀、似層狀礦體簡單,前者主要的金屬礦物為閃鋅礦,後者則為方鉛礦,屬Sedex型。菱鎂礦—滑石礦床主要分布在長達60km范圍內的遼寧海城-大石橋一帶,其中分布著海城(含王家堡子、下房身、金家堡子三個礦段)、樺子峪、青山懷、平二房、聖水寺等大型—超大型菱鎂礦床和范家堡子、水泉、楊家甸、范馬峪等大中型—超大型滑石礦床,其中海城菱鎂礦床儲量8.61億噸,為超大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菱鎂礦床;范家堡子滑石礦儲量為3808萬噸,屬超大型。菱鎂礦床主要產在裂谷西段北緣斜坡區,礦體主要賦存在大石橋組鎂質碳酸鹽岩內,其次是高家峪組鎂質碳酸鹽岩,呈層狀、具穩定層位,礦石礦物以菱鎂礦為主。礦床形成在海灣潮間帶環境,經綠片岩相-角閃岩相變質和變形作用改造,屬受變質沉積型。滑石礦的區域分布與菱鐵礦的分布范圍幾乎一致。但具有一定規模的滑石礦床大部分都出現在菱鎂礦層與白雲石大理岩的接觸帶,受變質變形作用,形成擠壓透鏡狀礦體。在冀北張北、沽源、康保、崇禮一帶分布著產在古元古代紅旗營子群中的蔡家營、蘭閻、青羊溝、阿明代、牛家營、三百頃等一批鉛鋅(銀)礦床、礦點,其中蔡家營屬特大型鉛鋅礦床(鋅金屬儲量144萬噸、鉛金屬儲量0.6萬噸)。蔡家營鉛鋅礦床賦存在古元古界紅旗營子群大同營組。容礦圍岩主要為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礦區出露岩漿岩主要為燕山期淺成、超淺成的花崗斑岩和石英斑岩脈。礦體賦存在角閃斜長變粒岩中,呈隱伏—半隱伏狀產出。據原地勘資料,礦床由一系列規則至不規則脈狀、透鏡狀和囊狀礦體組成,我們推測,礦體可能是由一系列似層狀、透鏡狀和囊狀礦體組成。礦石可劃分為兩種自然類型,即分布在東部的綠泥石—閃鋅礦型和西部的絹雲母-多金屬型。礦床屬VHMS型。古元古代亦是我國出現大規模石墨礦床的集中成礦期。在佳木斯微陸塊、華北陸塊等地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石墨礦床,如柳毛(晶質石墨儲量2954萬噸、超大型)、南墅(晶質石墨儲量393.4萬噸、特大型)、黃土窯(晶質石墨儲量145.7萬噸、大型)等礦床。柳毛礦床位於佳木斯微陸塊南緣,是超大型鱗片狀晶質石墨礦床。含礦岩系為一套由矽線含墨石英片岩、矽線斜長片麻岩、石榴石墨片岩、蛇紋石化大理岩等組成的孔茲岩套。礦體賦存在古元古代麻山岩群麻山岩組石墨片岩、石榴石墨片岩和鈣釩榴石石墨片岩中,呈復層狀與變質地層產狀一致,屬沉積變質型礦床。
(3)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是我國前寒武紀地質廣泛發育時期,其大規模成礦作用的類型也更復雜,既有產於大陸邊緣的Sedex型鉛鋅、銅礦床、沉積型錳礦等礦床等,也有與鹼性岩-碳酸岩有關的稀土、鈮礦床和由於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漿型銅鎳礦床及有生物參與成礦作用的鐵礦床。
白雲鄂博稀土、鈮、鐵礦床是中元古代中國一個世界級的巨型礦床,稀土佔全國稀土儲量的90%以上,鈮儲量也極大,鐵礦石儲量14.59億噸。礦床產在中元古代狼山—白雲鄂博裂谷東部外支的白雲鄂博群內,由四種產狀不同的含礦地質體組成:①層狀礦體,為礦體主體,由鐵礦層、含稀土、鈮礦白雲岩、富鉀板岩組成;②含稀土、鈮礦碳酸岩脈;③產於層狀礦體中的後期含稀土、鈮礦細脈;④白雲岩和鉀長板岩與華力西期花崗岩接觸形成的矽卡岩礦床(白鴿等,1996)。白雲鄂博是一個有多次裂谷作用地區,第一期裂谷發生在1728Ma左右,是白雲鄂博群沉積時期,不僅有鐵礦沉積,還有稀土礦化;第二期裂谷作用在1300~1200Ma,是火成岩碳酸岩漿活動,與其有關的稀土流體交代了先期沉積的稀土鐵礦床,使稀土進一步富集;第三期裂谷作用在800~700Ma,有鹼性脈體活動(任英忱等,2000)。礦床屬噴流-沉積型,又經歷與火成碳酸岩有關的富稀土流體的疊加改造。
在中元古代狼山—白雲鄂博裂谷的渣爾泰山群內,分布著甲生盤、東升廟、炭窯口和霍各乞4個大型—超大型銅鉛鋅硫鐵礦礦床及對門山等近百個中小型礦床、礦點。
東升廟是超大型黃鐵礦鉛鋅銅礦床(黃鐵礦儲量1.45億噸、鋅518.99萬噸均為超大型,鉛106.78萬噸為大型。)礦體主要產在渣爾泰山群的增隆昌組二岩段的黑雲磁鐵白雲岩中和阿古魯溝組一岩段千枚狀含炭粉砂質板岩中或位於板岩與碳酸鹽岩過渡帶靠近碳酸鹽岩一側。礦體形態多為層狀、似層狀、透鏡體狀,與圍岩呈漸變過渡關系。礦化具明顯的側向水平和垂直分帶。礦物成分簡單,顆粒較細,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和磁鐵礦,屬Sedex型。
中元古代是我國首次較大規模的錳礦成礦期,主要發育在華北陸塊北緣中段,形成瓦房子、太平溝、東水廠、胥家窯等一批大、中、小型礦床和礦點,其中瓦房子錳礦為大型,礦石儲量3765.8萬噸。瓦房子錳礦床賦存在薊縣系鐵嶺組,有上、中、下三個含礦層,中、下兩個含礦層具有工業意義。礦體形態為透鏡狀礦餅群。礦石自然類型有氧化錳礦石和碳酸錳礦石,其中氧化錳礦石有原生和次生兩種成因。主要錳礦物有水錳礦、硬錳礦、軟錳礦、褐錳礦、黑錳礦、含鐵菱錳礦和含錳方解石等。屬海相沉積型錳礦床。
在伸展構造體系作用下,在華北陸塊西南緣大陸邊緣裂谷中形成岩漿型金川超大型銅鎳礦床,鎳金屬儲量547.89萬噸,佔全國鎳保有儲量62.2%,富礦儲量68.46%,銅金屬儲量346.5萬噸。容礦的鎂鐵質-超鎂鐵質岩體侵位於古元古代龍首山岩群的片岩、變粒岩、大理岩、斜長角閃岩等和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岩中。岩體呈岩牆狀、面積僅1.34km2。容礦岩石有二輝橄欖岩、橄欖二輝岩、斜長二輝橄欖岩、二輝岩和純橄欖岩等,屬鐵質鎂鐵質—超鎂鐵質拉斑玄武岩系列。成岩時代Sm-Nd等時線年齡為1508±31Ma(湯中立等,1992)。最近李獻華等(2004)獲得金川超鎂鐵質侵入岩SHRIMP鋯石U-Pb年齡為827±8Ma,說明金川銅鎳礦床形成於新元古代。礦床主要金屬礦物有磁黃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方黃銅礦及砷鉑礦等礦物。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星點狀、塊狀,具典型海綿隕鐵結構。成因是岩漿深部熔離—復式貫入型礦床。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是揚子陸塊十分重要的大規模銅的成礦期,主要是分布在康滇裂谷中段東緣的昆陽群下亞群的因民組、落雪組內東川地區的湯丹、因民、落雪、新塘等和易門地區的銅廠、獅山、三家廠風山等一批特大型—大、中型銅礦床。
湯丹銅礦床銅金屬儲量128.66萬噸,為特大型礦床。賦礦地層為落雪組,容礦主岩分兩部分,下部為產出條帶狀和浸染狀銅礦的灰黃、灰白色薄層泥砂質白雲岩;上部為藻席或礁藻形成的波紋狀、馬尾絲狀主礦層,疊加網狀或網脈狀次要礦體或礦化。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體狀。金屬礦物以黃銅礦、斑銅礦為主。礦石結構有含銅碎屑結構、藻細胞結構、文象結構等,礦石構造有疊層狀構造、浸染—層狀構造、層紋狀構造等。其成因屬沉積—深源熱水疊加改造型。最近邱華寧等(2002)在東川式落雪銅礦的兩個石英樣品中,獲得了810~770Ma的40Ar-39Ar等時線年齡,可能反映銅礦床在晉寧—澄江期的成礦年齡或富集改造年齡。
在華南陸塊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紀的板溪群、冷家溪群中產出黃金洞、沃溪、漠濱、西安、符竹溪、黃土店、龍江等受韌性剪切作用的淺變質碎屑岩型金礦床,其中沃溪金礦床為大型,金礦儲量為32.4噸,其餘為中、小型金礦床。含金岩系為石英岩、頁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等濁積岩系。礦化類型有石英脈型和細脈浸染型,受韌—脆性剪切帶控制。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為毒砂和磁黃鐵礦,金礦物有自然金和銀金礦。金礦主要形成在雪峰期(1050~680Ma)。
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是我國富鐵礦儲量最大的海南石碌鐵礦床的形成期。石碌鐵礦床探明原生礦儲量3.98億噸,坡積礦(已采完)1764萬噸,合計4.16億噸,並伴生鈷、銅等金屬,全礦區鐵平均品位51.15%,是超大型富鐵礦床。鐵礦床賦存在青白口群石碌群內,共分6 層,分上、中、下三段,第6 層為含礦岩系,Sm-Nd 等時線年齡為841±20Ma。鐵礦層與石英岩、含鐵粉砂岩、千枚岩共同產出,而鈷、銅礦層則與白雲岩、透輝透閃石岩緊密共生。主要鐵礦物為赤鐵礦、微量磁鐵礦、菱鐵礦。主要礦體形態為層狀,礦石構造富礦,以片狀構造為主,貧礦石主要為條帶狀構造。礦床形成於氧化條件的海灣-潟湖環境,屬受變質沉積礦床。
(4)新元古代—震旦紀
新元古代南華紀—震旦紀是我國磷、錳、金紅石及鉛鋅等大規模成礦作用的成礦期,主要在華南陸塊,其次在華北陸塊和桐柏—大別造山帶內。
從青白口紀末,華南古大陸開始裂解為揚子古大陸和華夏古大陸。在揚子古大陸東南緣的被動大陸邊緣的山地、山間盆地或斷陷盆地中,與冰川作用和生物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等熱水沉積型的磷、錳、鐵、硫鐵礦床。
南華紀包括下統(含蓮沱組、古城組)和上統(含大塘坡組、南沱組)。下統的底部為陸源碎屑沉積組成,常含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上部含冰成岩(下冰磧層);上統常由冰磧層及間冰期的海相沉積層組成,冰磧層(上冰磧層)為南沱組,兩個冰磧層之間為大塘坡組間冰期沉積。震旦紀的下統為由灰、灰黑色泥質白雲岩組成的陡山沱組,上統由灰、灰白色為主由白雲岩組成的燈影組。鐵、錳、磷在成礦時間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鐵礦床產在間冰期大塘坡組下部,錳礦床層位稍高,含礦地層主要為間冰期的大塘坡組,磷礦床中含有較多的藻類化石,主要產在上冰磧層以上的震旦紀碳酸鹽岩層中。鐵、錳、硫鐵礦等含礦地層常與火山岩、凝灰岩層共同產出,反映其產在高地熱環境。
江西新余式鐵礦床是我國時代最新的條帶狀鐵建造鐵礦床,礦帶斷續延伸達350km,已發現楊家橋(大型、鐵礦石儲量2.15億噸)、良山(中型、鐵礦石儲量2451萬噸)、太平、寨口、下坊、井頭、松山等一批鐵礦床。含鐵岩系是南華紀淺變質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和碎屑岩。含鐵岩層由絹雲綠泥千枚岩、含磁鐵綠泥千枚岩、磁鐵石英岩、含磁鐵絹雲千枚岩和綠泥絹雲千枚岩組成。礦石類型為磁鐵石英岩和綠泥磁鐵石英岩,條紋-條帶狀構造,類似於阿爾戈馬型。本區是「湘潭式錳礦床」分布區,產出有湘潭(中型,錳礦石儲量1184萬噸)、民樂(大型,錳礦石儲量2970萬噸)、松桃、秀山、古城等一批大、中、小型錳礦床。以湘潭錳礦為例:錳礦賦存在南華紀上統湘錳組(相當於大塘坡組)地層中。湘錳組夾於兩個冰磧層之間,由富含炭質、有機質和黃鐵礦的黑色頁岩、含錳黑色頁岩和碳酸錳礦層組成。礦石類型比較單一,為碳酸錳礦石,主要礦物為菱錳礦,有時見錳-藻鮞(球)粒和菌類莓球體結構。錳礦形成在淺海陸架-次深海坳陷滯流盆地環境,成礦作用與冰川消融時期的海水缺氧環境和藻類生物作用密切有關,屬沉積型。
本區也是大規模磷礦的成礦期,產出湖北荊襄(磷礦石儲量5億多噸、超大型)、貴州開陽(磷礦石儲量4.23億噸、超大型)等一批磷礦床。荊襄磷礦床的磷塊岩礦體賦存在震旦紀陡山沱組下部含磷岩系中,底板為具乾裂構造的鐵錳質白雲岩,頂板為厚層狀粗晶白雲岩。礦層由緻密塊狀、蠕蟲狀、白雲質條帶狀磷塊岩組成。經陳輝能等(1996)研究,高品位磷塊岩層主要由磷質疊層石構成,磷質主要富集在疊層石柱體、富藻層和藻化石中。表明藻類生物化學作用與高品位磷塊岩的關系密切。礦床是與生物化學作用有關的淺海相化學沉積型。在此期間揚子古大陸西側的川滇裂谷帶東側的邊緣活動帶,是西南地區著名的鉛鋅成礦帶,北從四川滎經、漢源,南經甘洛、會理、會東進入雲南巧家、會澤等地,長達480km,分布鉛鋅礦床(點)382處,其中特大型礦床1處,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8處,小型礦床27處。如會東大梁子(鋅金屬儲量225.2萬噸、鉛金屬儲量12.9萬噸,特大型)、會理天寶山(鋅金屬儲量114.6萬噸、鉛金屬儲量16.1萬噸,大型)、會理小石房(鋅金屬儲量29.7萬噸、鉛金屬儲量21.1萬噸,中型)和漢源團寶山、寧南銀廠溝等鉛鋅礦床。礦床賦存在震旦紀燈影組白雲岩中,特別是二段含藻層白雲岩,在地層中還經常有膏鹽層相伴產出。按礦體產狀分層狀和脈狀二類,其中以脈狀礦床規模較大,如大梁子、天寶山、團寶山均屬此類。如大梁子礦床的賦礦層位是燈影組白雲岩,礦體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明顯的切穿地層,顯示後生成礦特徵。礦石成分以閃鋅礦為主,其次是方鉛礦、黃銅礦等。屬於MVT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劉文周等,2002)。在此期間,也形成大規模金紅石礦,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棗陽大阜山礦床。該礦床探明金紅石儲量556.93萬噸,含TiO22%~2.6%,伴生石榴子石儲量2444萬噸,是大型礦床。大阜山金紅石礦床位於桐柏-大別造山帶西北端,主要賦存在變基性岩體-石榴角閃岩體中,岩體與震旦系呈侵入接觸。容礦岩石主要是石榴角閃岩,其次為富鈉黝簾石岩和鈉黝簾石岩。礦體的產狀、形態完全受石榴角閃岩體的控制。岩體形成時間不清,可能是震旦紀(?)。礦床為變質岩漿型。
⑺ 2021了 礦潮什麼時候結束 顯卡什麼時候恢復原價,想買張顯卡都那麼貴 漲的太厲害了!
目前短期內看不到顯卡降價的趨勢。
樂觀看最少得9月以後才有可能稍微降價,而就分析師的說法,顯卡可能需要到2022年顯卡才能回落。
目前顯卡價格不只挖礦需求大,在家辦公、在家上學對顯卡等硬體的需求量也很高,而國外復工程度不高,導致全球硬體供應鏈全面缺貨。
⑻ 58同城玩挖礦怎麼提現怎麼有時間段,當天不提第二天作廢了嗎
這個就是它的游戲規則了,他是有要求,必須在哪一天提現的?如果說沒有提現的話,第二天就作廢了,清零
⑼ 挖礦獲取比特幣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比如是一挖出就可得到,還是等接在該區塊後再出來5個區塊才能得到
首先你要理解挖取比特幣的時間點是怎麼一回事:
比特幣總共發行2100W個,每生成一個塊周期10分鍾,一個塊獎勵一定數目的比特幣。最開始挖礦每個塊獎勵50個比特幣,以後每21000個塊獎勵減半(約4年獎勵減半一次),現在每生成一個塊獎勵12.5個比特幣。每個塊的生成時間10分鍾,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挖礦算力在不斷升高,那麼生成一個塊的時間肯定小於10分鍾,這就需要一定的控制措施來保證這個時間。這個措施就是挖礦難度,如果每個塊產出時間小於10分鍾,則提高挖礦難度,大於10分鍾則降低挖礦難度,每次難度調整時間為2016塊,即2周。
挖礦難度會在每2016個塊後所有節點都會按照一定的公式自動進行調整,這個公式由最新的也就是這個周期內2016個區塊的花費時間和期望的時間(期望時間20160分鍾即兩周)比較得出的。
新難度 = 舊難度值 * (過去2016個區塊花費的時長 / 20160分鍾)
⑽ 成礦的時間演化規律
表3-5和表3-6分別為我國5萬噸以上的銅礦床在時間上分配和時間演化規律。
由表3-5可以明顯看出,中生代銅礦的成礦達到了高潮,佔44.38%,幾乎佔半壁江山。
表3-5 中國5萬噸以上的銅礦床時間分布
這主要與我國東部在中生代發生了成礦大爆炸有關。因為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贛東北和我國整個東部發生了廣泛的中酸性岩漿侵入和陸相火山活動,造就了像長江中下游銅礦帶和贛東北銅礦帶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礦帶。
晚古生代銅礦是我國另一個成礦高潮期,銅礦儲量佔17.49%。其中與中酸性侵入岩漿作用有關的佔8.87%,與海相火山作用有關的佔6.00%,與基性—超基性岩漿作用有關的佔有1.27%,與海相盆地沉積作用有關的佔1.35%。
新生代銅礦在我國占第三位,達13.07%,其中主要為玉龍斑岩銅帶的貢獻,其次是陸相盆地沉積作用和喀斯特谷地沉積作用所作的貢獻。
居第四位的是中元古代的銅礦,佔8.57%,主要為海相盆地沉積作用所作的貢獻,佔8.06%;海相火山作用作了0.51%的貢獻。
居第五位的是古元古代的銅礦,佔7.60%,其中中酸性侵入岩漿作用佔3.94%(銅礦峪),海相火山作用佔3.59%。
我國銅礦床的時間演化規律如表3-6所示。由表3-6表明各種成礦作用的時間演化各異。最重要的成礦作用莫過於與中酸性侵入岩漿作用有關的銅礦了,中生代該類礦床達到了高潮,新生代和晚古生代也有較強的成礦作用,再往古老年代推,成礦就很弱了。與海相火山作用有關的銅礦以晚古生代、古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最為強烈,其他各時代就很弱了。與海相盆地沉積作用有關的銅礦以中元古代最為重要,其次是新元古代。與基性—超基性岩漿作用有關的銅礦以早古生代最為重要,因為金川銅鎳礦床屬於這一時代,其次為晚古生代。與陸相火山作用有關銅礦只有中生代在我國東部形成氣候,在我國西北部盡管有許多晚古生代陸相火山活動,但均未形成很成氣候的銅礦。與陸相盆地沉積作用有關的銅礦集中於我國南部的中新生代。
表3-6 中國銅礦床的時間演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