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麼挖礦
Ⅰ 中國古代對挖礦工人、采葯工人、伐木工人的稱呼都叫什麼
挖礦工人,按採掘對象分:1.採石工人稱「石工」,《宋史.種世衡傳》:「鑿地一百五十尺,始至於石,石工辭不可穿。」2.採花石製作假山的工匠稱「山匠」。宋周密《癸辛雜識.假山》:「其大峰特秀者,不特封侯......,然工人特出於吳興,謂之山匠」。3.採集陶土、製作陶器的工匠稱「土工」。《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
采葯工人:古代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以及醫療知識不普遍,沒有專門從事采葯的工人。古代中醫所用的草葯一般是自己或徒弟採集加工,百姓採集的偏方草葯一般是自己用。古代對醫生的稱呼是大夫或郎中。
伐木工人,古代稱為「木客」。傳說越王勾踐使人入山伐木,久不歸,作「木客吟」,故後世稱伐木工為木客。
Ⅱ 采礦的簡史
原始人類已能採集石料,打磨成生產工具,採集陶土供製陶,就是最早采礦的萌芽。中國古代的采礦歷史悠久,從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有用於採掘、裝載、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銅、鐵、木、竹、石制的多種生產工具及陶器、銅錠、銅兵器等物,證實春秋時期已經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初步形成了地下開采系統。至西漢時期,開采系統已相當完善。此時在河北、山東、湖北等地的鐵、銅、煤、砂金等礦都已開始開采。戰國末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雙流縣境內開鑿鹽井,汲鹵煮鹽。明代以前主要有鐵、銅、錫、鉛、銀、金、汞、鋅的生產。17世紀初,歐洲人將中國傳入的黑火葯用於采礦,用鑿岩爆破落礦代替人工挖掘,這是采礦技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發明了礦用炸葯、雷管、導爆索和鑿岩設備,形成了近代爆破技術;電動機械鏟、電機車和電力提升、通訊、排水等設備的使用,形成了近代裝運技術。20世紀上半葉開始,采礦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硝酸銨炸葯,使用了地下深孔爆破技術,各種礦山設備不斷完善和大型化,逐步形成了適用於不同礦床條件的機械化采礦工藝。提出了礦山設計、礦床評價和礦山計劃管理的科學方法,使采礦從技藝向工程科學發展。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使用了潛孔鑽機、牙輪鑽機、自行鑿岩台車等新型設備,採掘設備實現大型化、運輸提升設備自動化,出現了無人駕駛機車。電子計算機技術用於礦山生產管理、規劃設計和科學計算,開始用系統科學研究采礦問題,誕生了系統采礦工程學。礦山生產開始建立自動控制系統,利用現代試驗設備、測試技術和電子計算機,預測和解算某些實際問題。因此采礦工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得到了公認。
Ⅲ 古代有 礦廠 的么
1,古代有礦廠
2,古代挖礦非常危險,現代水平提高了,還有機器,都經常出事故,何況是古代
3,礦廠不只有煤礦,還有金礦,鐵礦,銀礦,銅礦等等,這些礦廠一般是政府的,也有私人礦廠.大多用來製造錢幣.不是有個稱呼叫煤黑子嗎?這個詞彙可悠久了
工人為了賺錢,老闆為了贏利
Ⅳ 古代怎麼挖礦不缺氧嗎
古代人挖的礦都是淺層礦,有些礦幾乎露出地表
Ⅳ 礦工在古代叫什麼
唐代稱煤礦工稱為烏面
宋代粘土工稱為陶前工
元代礦工稱系奴
Ⅵ 古人是怎樣挖礦的
其實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要遠遠超過咱們現代人的,古人更多的是靠智慧頭腦去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一小部分精英人士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坐享其成,並沒有過多的動腦。所以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厲害!
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志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找銀礦把岩石上的「黑路」作為標志。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余,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岩)。礦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采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准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復高峰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發。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采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采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采發之外,還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采。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岩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摘自魚兒讀書會,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替你解答疑惑。
Ⅶ 古代人是怎麼淘金子, 他們是用的什麼工具.泥土中也能淘金子嗎
古代流傳最廣泛的淘金方法為挖、溜、淘。
挖:把含金礦的沙用鍬等工具挖掘出來。
溜:把礦沙放在木溜槽上溜。
淘:用淘金盆、盒、箕等物在水中淘洗。淘沙中注意要領和技術,提高沙金的回收率。
「吹盡黃沙始到金」是古代發明的一種用風淘金的方法,像農村揚場篩谷一樣,淘金和風選都是利用黃金比重大這一特點找出選金的方法,一點一滴地積累沙金礦。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比較原始的火熔煉金工藝簡便易行:
把選出的沙金和礦金放在耐火燒的坩堝中,加入10%硼砂、蘇打或硝石(起催化和凈化作用),放到冒著熊熊火焰的炭爐上燒,待坩堝裏的東西熔化為亮閃閃的金水,沸騰著像雞蛋黃一樣滾動時(俗稱開臉,火候和時間憑經驗掌握),將溶液倒入一種口大底尖的錐形墩缸中,墩一墩,冷卻後,缸裏的東西按比重分出層,倒出來,用小槌敲去渣塊,就得到了金銀合金(銀與金共生的含量很少)。下一步鑄錠時,按上述方法,第二次熔煉,熔化後將液體倒人做好的條或塊的鑄鐵模子中,冷卻後即成錠。含金量高達85% - 95%。
Ⅷ 挖礦怎麼挖
區塊鏈領域常提到的挖礦,其實是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簡稱POW)。
所謂的工作量證明,就是用來確認你做過一定量的工作。監測工作的整個過程通常是極為低效的,而通過對工作的結果進行認證來證明完成了相應的工作量,則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
挖礦是通過消耗計算資源來處理交易,確保網路安全以及保持網路中每個人的信息同步的過程。
這個過程因為同淘金類似而被稱為「挖礦」,因為它也是一種新的臨時機制。
然而,與淘金不同的是,挖礦對那些確保安全支付網路運行的服務提供獎勵。挖礦的原理是什麼?
任何人均可以在專門的硬體上運行軟體而成為礦工。
挖礦軟體通過網路監聽交易廣播,執行恰當的任務以處理並確認這些交易。
礦工完成這些工作能賺取用戶支付的用於加速交易處理的交易手續費以及按固定公式增發新幣。新的交易需要被包含在一個具有數學工作量證明的區塊中才能被確認。
這種證明很難生成因為它只能通過每秒嘗試數十億次的計算來產生。
礦工們需要在他們的區塊被接受並拿到獎勵前運行這些計算。隨著更多的人開始挖礦,尋找有效區塊的難度就會由網路自動增加以確保找到區塊的平均時間保持在10分鍾。
因此,挖礦的競爭非常激烈,沒有一個個體礦工能夠控制塊鏈里所包含的內容。
Ⅸ 古代人怎麼淘金
劉禹錫《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霧開,濤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海底來.
早晨,作者來到江邊,舉目一望,四處被迷迷濛蒙的霧氣籠罩著。一會兒,太陽出來了,霧氣消散,才看到江邊滿是淘金的女子。「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寫的就是這樣的情景。「洲」,江河中的陸地,這里指沙灘。「澄[chéng]」,清亮,潔凈。沙灘不斷被江水沖洗,異常潔凈,所以說「澄洲」。霧氣濃重的時候,即使能見人影,也不容易分辨男女。後來,霧散日出,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群婦女了。「江限(Wēi]」,江岸彎曲處。「伴」,夥伴。因為被生活所迫出來淘金的婦女很多,所以用「女伴」、「滿江限」來點明。
古代淘金,十分艱苦。淘金者先要去挖礦沙,然後再一點一點地放進木製的淘盒工具里去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點,讓水沖刷掉泥沙,留下金沙金屑。這些金子往往只有針尖或糠皮大小。而且也不是經常可以得到的。淘金的婦女們成年累月,遭受著寒風烈日的折磨,千淘萬濾,辛勤勞動,可是她們卻得不到溫飽。這使作者不由得想起那些過著豪華奢侈生活的達官貴人來。「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在封建社會,貴婦人都佩戴金子做的首飾,王侯將相都用金鑄成的印,這些金子是從哪裡來的呢?不都是窮苦人從沙里水裡一點一滴辛辛苦苦地淘出來的嗎?在這里作者並沒有發什麼議論,但他通過具體的形象,鮮明的對照,自然的聯系,把當時社會上這種貧富對立的現象尖銳地揭露出來了。作者不是作為超然的旁觀看來看待這種社會現象的。「盡是」,都是。這兩個字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它流露了作者對於大官僚地主的強烈不滿和對於勞動者的深切同情,這首詞所表現的深刻的思想內容,在唐代作家寫的詞中是少有的。
Ⅹ 古代用什麼開采銀孑的
在古代,銀礦的采選比較復雜,由於地下蘊藏的銀礦常會分成若干支脈,采礦的人要挖土10丈或20丈深才能找到,這不是幾天或幾個月能辦到的事情.
銀礦的礦床在土裡藏得很深,縱橫如樹枝,所以采礦者得分成若干小隊來橫挖尋找.為了避免礦道倒塌毀壞,采礦者還得用木板支撐洞頂口和礦道壁.采礦時,需要打著小燈籠來照明.
挖出來的銀礦砂用斗量後,得先進行手選、淘洗,然後才能分給冶煉工人入爐去煉.
具體提煉的方法得看銀礦石的成分.比如說從含鉛礦中提煉銀的方法叫「灰吹法」,具體做法是:先把礦物在爐中熔化成團,冷卻後放入一個叫「蝦蟆爐」的爐子里,繼續加熱熔煉,等到熔化時,鉛沉到爐底,這樣就提煉出生銀了.
如果是銅、銀相雜的礦石,可用冰燥煉銅法.這種方法更復雜,手續也較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