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挖礦粉地質情況

挖礦粉地質情況

發布時間: 2021-07-20 01:52:11

1. 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為何60多年來一直被當成鐵礦開采

沒有報道上說的那麼邪乎,作為一個曾經在礦山工作過的過來人,從自己的從業經歷來解讀一下,稀土礦為何60多年來一直被當成鐵礦開採的問題。先說明一下,本人不是從事稀土礦,而是其他有色金屬,但是不管是何種礦,從礦石的開採到尾礦堆積的過程,再到浮選加工的原理基本沒有多少區別。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山的稀土礦床,它的地質成分的構成是鐵白雲石的碳酸岩型礦床,主要成分是鐵礦中伴生稀土礦物(除氟碳鈰礦、獨居石外,還有數種含鈮、稀土礦物)。采出的礦石中含鐵30%左右,稀土氧化物約5%。

對於白雲鄂博這樣的大型綜合礦山,尾礦也含有殘余的鐵礦,以及未做處理的稀土及其他礦石。以後就可以作為稀土選礦的原料,等有更成熟的選礦工藝以後,再次進行篩選提煉。而且從報道上來看,從1965年開始,白雲鄂博就確立了“以鐵為主、綜合利用”的開采方針。這就說明對於白雲鄂博的綜合價值、各類礦種的後續利用價值,在當時就有明確的綜合利用、保護資源的意識。在我國正規的礦山開采中也都是這么做的。幾十年來,中國的地質、采礦和冶煉行業從未停止過加強白雲礦綜合利用水平的努力。礦體的規模、儲量不斷清晰,多礦同選的工藝不斷成熟,鐵礦稀土礦等精礦石各有歸處。尾礦的價值不斷重新被人們挖掘出來,並且得到多次利用,還有個好處就是不用深入地下,只需在平地上挖就行了,因為前人們已經挖出來了,甚至做了初步的破碎。

2. 采礦工程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損失土壤資源及污染土壤環境。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會侵佔大面積的土地,進而損失了大面積的土壤資源。開采礦山的尾礦粉塵飛揚進入土壤,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強酸污染、有機毒物污染與重金屬污染。例如,礦山開采中,產生的金屬硫化物,該物質不穩定,會被氧化形成酸性礦山廢水(AMD),酸性礦山廢水(AMD)對地表水影響大,而且一旦產生就很難控制,對水體和土壤污染可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鎘、鉛、鉻和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銅、鎳等元素。土壤的納污和自凈能力有限,當污染物超過其臨界值時,其自身的組成結構與功能也會發生變化,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汞、砷能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重金屬污染的隱蔽性和不被生物降解性,通過食物鏈不斷在生物體內富集,最後進入人體內蓄積,對人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區域環境條件改變引發土壤退化和破壞。

礦山採掘、剝離、開采改變了礦區的地質、地貌、植被等環境條件及自然風貌。如地表植被被遭到破壞,鬆散的泥土和岩石暴露在地表,大大加劇了土壤的侵蝕和風化。另外,礦山開采後,地下形成采空區,地表會形成沉降塌陷,較深的沉降長期形成湖泊,淺層的塌陷,地表出現裂縫,形成地下漏斗,進而地下水流失,對農作物生長及其不利。

◆次生地質災害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壞。

礦山開采改變了原有的地質結構和形成大面積的采空區,可引發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在露天開采中剝離的大面積表土與鬆散物等易誘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損失。還會引起岩石移動和地壓活動,造成地表塌陷等,造成礦區自然環境的破壞。

3. 挖礦施工隊需要地質勘探報告嗎

必須有才行,為了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必須有要挖礦地的地質報告

4. 挖礦對環境有什麼污染

你好,所謂挖礦即礦石開發或者礦石采選項目,環境污染與生態影響並存。其影響有多方面,單純的從對水、空氣、疾病、土地四個方面來說,概括為:
水--- a.土石方處置不當或堆放不合理阻斷地表徑流,堵塞河道.
b 生產運行過程中的礦井、露天礦坑疏干水含大量礦石沉積物(如煤礦的煤泥);
如含重金屬 等污染物(因礦石類型和礦石種類而異)。
c.選礦廢水、洗煤廢水、尾礦庫出水對受納水體造成污染。
d.采礦可能導致地表水漏失,形成地下水漏斗,水位下降或漏失,影響區域其他工、農、
生態、生活用水.
e 尾礦庫滲漏、礦井回注水可能污染地下水。,
空氣-- a.礦石施工、採掘、破碎、篩分、磨礦、礦石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礦石粉塵、揚塵、導致
區域空氣質量下降。
b.礦井通風的風井場地污風(含甲烷、二氧化碳等)
c.瓦斯抽采處置不當可引起廢氣異味甚至瓦斯泄露、爆炸事故。
疾病---(環評中稱為人群健康)
a.施工人員及礦山采選人員來自各地,存在地方病轉移問題。
b.作業過程中處於高濃度粉塵環境,長期可導致吸肺職業病。
c.礦山周邊區域長期居住人群患呼吸道疾病概率大大提高,因長期引用受污染地下水
可引起其他相關疾病。
土地---- 礦山開發及采選項目對生態影響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佔地。包括永久性佔地和臨時性
佔地。
a.永久性佔地,礦山工業場地,矸石、基礎設施建設佔用大量土地,導致區域土地利
用類型改變,可能佔用耕地或基本農田、林地等。造成耕地面積減少,農業和林業
生產受到影響,農林經濟、生物量、生物多樣性造成損失。
b.臨時性佔地,清基整地破壞植被,棄土棄渣引起水土流失。
e.采礦造成的地表沉降,破壞建築物、影響農業生產及其他設施。

5.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礦業開發或多或少會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破壞,有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具有必然性,有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則與礦業行為的規范程度關系密切,總而言之,導致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因素主要有采礦行為、采選冶及治理技術以及自然因素。

一、采礦行為因素

礦業開發活動過程中,地下開採掘進及主動放頂、礦山地面工程建設、露天采場開挖及表土剝離等采礦行為,很難避免采空地面變形、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資源佔用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這是礦業活動的基本屬性所致。但規范的礦業活動或礦業活動過程中事先主動採取有效的礦山地質環境防護措施,將大大減少或消除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即使產生破壞,其恢復治理也較容易。綜合分析,目前湖南省因采礦行為不恰當而導致大量環境問題發生的主要方面有:

1.過度開采、掠奪式開采

受「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大力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思想的影響,礦業發展無序,高峰時期,湖南省各類礦山近兩萬處。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湖南省各類大小礦山達12417座,且還有不少非法開采、民采礦硐。一些礦山企業或私人團伙見礦就采,盲目亂采濫挖,越層越界,不留設甚至偷采保安礦牆(柱)等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急劇爆發,為早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惡化的主要原因。

2.環保意識薄弱,過度追求經濟效益

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歷史上,不顧環境和他人利益,開采過程中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及預防。主要表現為:廢渣隨意堆放而不惜佔用農田、水庫、河谷;廢水肆意排放而不採取任何凈化措施;居民區、重要設施區及基本農田下方開采而不留設保安礦柱,形成超深、超寬的采空區;不合法采礦權人或非法個人盜采保安礦柱等。

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技術人員匱乏

現有的眾多小礦山,或無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員,或已有的技術人員水工環專業知識欠缺,對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及其復雜性等開采技術條件不了解或認識不足,對可能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不會科學合理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不自覺造成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這是造成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4.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過重

在一些地方,礦產資源開發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是地方財政的最大來源。歷史時期,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錯誤認識,對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整頓、關停小礦山、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要求執行不力,加重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二、技術因素

1.礦山采、選技術落後,加劇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

受礦產資源稟賦條件限制,礦山開采技術落後,採用落後的「崩塌法」、「放大炮」等開采技術,造成了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部分井下開采礦山的探水技術落後,對老窯、老采空區、岩溶管道探測不完全而發生突水突泥事故,從而造成地面塌陷的發生。選礦工藝簡單落後,如省內曾存在大量土法采選金礦、土法煉汞、煉砷、煉硫、煉礬、煉鉛鋅、氰化選礦的礦山,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了污染。全省很多礦產資源,特別是有色金屬資源,共(伴)生礦多、貧礦多,由於選礦技術落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總回收率僅40%左右,綜合利用水平低,不僅浪費資源,增加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而且增加了尾砂中重金屬的排放,加重了環境影響的程度。

2.廢渣、廢水綜合利用程度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落後

礦業活動過程中有大量廢渣、廢水排放,對其綜合利用,不僅能變廢為寶,節約資源,而且能有效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湖南省礦山廢渣、廢水的綜合治理率不高,礦山廢渣綜合利用率為26.83%,廢水綜合利用率為11.89%。同時,目前全省礦業廢渣、廢水綜合治理利用的技術水平較低,方法工藝較落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當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區土地復墾技術研究還很薄弱。如地面變形監測可有效預防地面塌陷、采空地面變形對地面設施的破壞,但目前地面變形監測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而沒有一套完整經濟適用的監測技術體系及早掌控地面形變。就土地復墾而言,采礦廢水、廢渣造成的以重金屬污染為代表的水土污染治理難度大,目前沒有形成一套普適性的治理技術來恢復治理已污染破壞的土地,致使已破壞土地的恢復治理進度十分緩慢。

三、資金因素

歷史上,由於采礦權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往往不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風險進行及時防控。即使問題已經產生,但並不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治理恢復,從而導致大量的環境問題遺留。雖然近十年國家及地方政府和采礦權人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已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資金進行治理,但歷史欠賬多,治理面積有限。

四、自然因素

礦業活動破壞了礦山地質環境平衡條件是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條件脆弱是礦業活動容易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加劇的另一因素。

(一)氣象與水文

湖南省降水量豐富,但年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26.6mm,最大可達3089mm。由於大氣降水豐沛,雨量集中,常出現暴雨,日最大降雨量達423.1mm。降雨是湖南礦山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氣候條件十分有利於岩石的風化作用,許多礦區岩石風化強烈,降低了岩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同時,強烈的風化作用也降低了廢石堆的穩定性,容易產生礦山地質災害。湖南季風變化大,夏、秋季乾燥風大,是尾礦庫產生揚塵污染的原因之一。地表水系發育,河網密布,許多礦區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力聯系,地表水往往成為礦井充水、突水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極端天氣的出現,如久旱逢暴雨,隨之產生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二)地形地貌

地形強烈切割的深溝大川是崩塌、滑坡最有利的發生地段;各級階地和剝夷面間的斜坡地帶,崩塌、滑坡也十分發育;上下陡、中間緩的折線山坡,當山坡上部成馬蹄形環狀地形且匯水面積大時,易產生沿基岩面滑動的土層滑坡。湖南有色金屬礦床多產於崇山峻嶺之中,復雜的地形條件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三)礦床地質環境條件

湖南省能源礦產賦礦層主要為二疊系龍潭煤系、石炭系測水煤系,其次為二疊系吳家坪煤系、二疊系黔陽煤系、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含煤岩系等。各含煤岩系岩性主要為粉砂岩、頁岩、泥岩夾砂岩或互層,頁岩、泥岩力學強度低,礦井工程地質條件大多為中等至差;而龍潭煤系北型、吳家坪煤系、黔陽煤系頂板、底板或頂底板為岩溶發育且富含岩溶地下水的碳酸岩鹽,斷裂構造發育且導水性強,水文地質條件及礦區構造大多復雜。建築材料礦山的石膏礦產主要賦存層位有下石炭統梓門橋組、白堊系、古近—新近系,其中梓門橋組含膏岩系直接頂板為岩溶發育中等至強烈的梓門橋組上段灰岩,間接頂板為岩溶強發育的壺天群,水文地質條件大多為復雜至中等,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含膏岩系岩性多為泥岩、粉砂岩,岩石固結程度較低,岩體力學強度低,礦床工程地質條件大多較差。湖南省柿竹園多金屬礦、黃沙坪、寶山、水口山鉛鋅礦、七寶山金銀黃鐵礦等主要有色金屬礦床均為接觸交代型礦床,其容礦層位均為岩溶發育的碳酸岩鹽,水文地質條件復雜,花垣鉛鋅礦賦礦層位亦為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灰岩,地下河等岩溶極發育。當開采上述礦產資源時,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差,易引發采空區地面變形礦等礦山地質災害;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則易產生岩溶地面塌陷,並導致含水層結構破壞。這也是湖南省采空區地面變形災害主要與測水煤系煤礦山、龍潭煤系(南型)煤礦山、石膏礦山有關及岩溶塌陷、含水層結構破壞主要與龍潭煤系(北型)、吳家坪煤系、黔陽煤系煤礦山、柿竹園多金屬礦、黃沙坪、寶山鉛鋅礦、七寶山多金屬礦等有色金屬礦山有關的重要因素。

湖南省露天開采礦山絕大多數為砂石黏土礦山,花崗岩、石灰岩、石英岩等採石場,風化程度高,當節理、裂隙發育,開采形成較陡峻的臨空面時,易發生崩塌;采砂場、磚瓦廠、高嶺土礦、紅土型金礦、淋積型錳礦開采對象為第四系土(砂)體,土體力學強度低,遇水易軟化,采場邊坡易發生崩滑現象;此外,石煤礦大多露天開采,部分沉積型鐵礦、磷礦也有露天開采礦山,賦礦層位主要為震旦系至寒武系的江口組、陡山沱組、小煙溪組,岩性多為板岩、炭質板岩、砂質板岩,除層理外,板理、劈理均較發育,淺部風化節理十分發育,采場邊坡易發生滑坡與崩塌。同時,采場剝離廢石及采礦廢石量較大,往往成為泥石流的物質來源。

有色金屬及石煤礦山的廢渣、廢水中含大量重金屬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化工鹽類礦山廢渣、廢水中含鹵族元素,中高硫煤礦山及硫鐵礦山廢渣、廢水中含大量黃鐵礦,均是礦山水土污染的污染物來源。

6. 礦山地質環境的有關概念及問題

一、礦山地質環境的有關概念

礦山環境是指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影響到的區域內自然因素的總體。

礦山環境問題是指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洗選和閉坑等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損害,主要包括:佔用與損毀土地資源、破壞水均衡、引發地質災害、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環境、破壞自然景觀與生態等。

礦山地質環境指礦床及其周圍地區礦業活動影響到的岩石圈部分,與大氣、水、生物圈之間相互聯系(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組成的環境系統。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指由於采礦及相關活動影響,致使原來的礦山生態環境、地質環境遭受破壞、變異,甚至形成地質災害。通過人工措施使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或改善;使地質環境條件得到優化;使有關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以達到新的環境平衡。

礦區地質災害是指采礦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開采沉陷、岩溶塌陷、地裂縫等。

地下水資源枯竭指過量抽排地下水,地下水位超常降低,使含水層中儲存量及補給量被消耗,在一定時期內不能恢復的現象,包括井泉乾涸、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降低、地表水漏失等問題。

區域地下水均衡破壞指由於大量抽排地下水,使一個較大面積的地區或含水層的地下水總補給量與總消耗量及貯存量的均衡受到破壞的過程和現象。抽排量不超過補給量和可動用的貯存量為均衡,消耗量大於補給量為負均衡。

地表水、地下水水質污染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中溶解和懸浮的成分超過國家允許最大濃度含量標準的現象。

礦區水土流失指由於礦業活動使土壤及其母質岩石的結構發生破碎和鬆散,被水流大量搬動散失的過程和現象。

礦區土地荒漠化指由於礦業活動使地表翻動,以及產生地面塌陷、開裂、地下水位降低及土地污染等使土地荒蕪,變成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現象。

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評估》項目統計數據得知,全國礦山總共達13.2225萬座。其中東北地區礦山總數為1.3503萬座,華北地區為4.036萬座,華東地區為2.6601萬座,中南地區為1.9923萬座,西南地區為1.0765萬座,西南地區為2.1073萬座(表5-1-1)。

表5-1-1 全國礦山數量表

續表

我國開采礦產資源的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礦業發展更加迅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由於初期的認識不夠,加之錯誤思想的引導,只注重經濟利益,犧牲了環境資源,造成了礦產資源的浪費。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私有新開礦山不斷湧出,使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呈現分散普遍的趨勢。隨著舊有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堆積和新礦山的破壞,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局部點上破壞,演化成區域性地質環境問題,影響到人居環境的安全和生活質量。

礦產品在被消耗以前,一般會完成礦產品的開采、加工、運輸、買賣和使用5個環節,在每個環節中都有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尤其是開采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最大,也是引發環境問題最多的一個環節。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類如下:

(1)三廢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

(2)資源損毀:水資源破壞、侵佔土地、土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水入侵等;

(3)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山體開裂等。

(一)「三廢」污染

1.固體廢棄物的污染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的主要廢棄物有廢石、尾礦等。廢棄物的長久堆積除了佔用大量土地,也會引起揚塵自燃等廢氣污染,加上常年降雨的沖刷和淋濾作用,使很多有害成分進入土壤和地表水體,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問題,給礦區周圍的生存環境帶來了不安全因素。

表5-1-2 全國采礦固體廢棄物產生及排放情況

註: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5》。

2.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來自礦區揚塵、矸石自燃、有害氣體揮發等。暴露在地表的堆積物,在氣候作用下,容易產生自燃、爆炸等結構變化,發生氣體釋放和表面成分風化進入大氣。並且容易引起酸雨等二次污染。

3.水污染

水污染主要來自於礦井水的排放,其次來自於廢石堆淋濾作用產生的滲出液,還有選礦、冶煉廢水及尾礦池水的排放。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酸離子、有的伴有油污,一般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對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十分嚴重。

地下水的污染一般局限於礦山附近,為廢水及廢渣、尾礦堆經淋濾下滲或被污染的地表水下滲所致。

表5-1-3 全國采礦業工業廢氣排放情況

註: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5》。

表5-1-4 全國采礦業廢水排放及處理情況

註: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5》。

(二)資源毀損

1.采礦破壞大量的土地資源

采礦工業佔用破壞土地資源,其中佔用的土地是指生產、生活設施及開發破壞影響的土地和為礦山服務的交通佔地;其中破壞的土地是指露天采礦場、排土場、尾礦場、塌陷區及其他礦山地質災害破壞的土地面積。

據統計,一座大型礦山平均佔地達18~20萬m2,小礦山也有幾萬平方米。

我國每年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中,85%以上來自礦山開采。全國國有煤礦現有矸石山1500餘座,歷年堆積量達3億t,佔地5000hm2。各種尾礦累計約25億t。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3年,全國部分省區礦業開發佔用和破壞的土地共計560665hm2,其中尾礦堆放佔用土地43815hm2,露天采礦佔用土地144240hm2,采礦塌陷244713hm2。廢石和尾礦任意排放,不僅佔用土地,污染土壤、水、空氣,還會造成地表的植被破壞和誘發地質災害。

土地佔用比較嚴重的有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南、雲南等省。

2.水平衡系統的破壞

疏干排水破壞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統,造成大面積疏干漏斗、泉水乾枯、水資源逐步枯竭、河水斷流、地表水入滲或經塌陷灌入地下等現象,影響了礦山地區的生態環境。沿海地區的一些礦山因疏干漏斗不斷發展,當其邊界達到海水面時,易引起海水入侵現象。

3.土地功能退化

礦業活動,特別是露天開采,大量破壞了植被和山坡土體,產生的廢石、廢渣等鬆散剝離物質極易導致礦山地區水土流失。

疏干排水和地下采空,破壞了水平衡系統,地面缺水,植被乾枯,從而導致荒漠化趨勢。

此外,采礦工程與礦坑排水使地下水頭壓力、礦山壓力與圍岩之間失去平衡,從而引起一系列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如地下采空區頂板冒落及塌陷、巷道底板鼓脹、露天采礦場邊坡的滑動、礦坑涌水等,均可造成嚴重的危害。

4.采礦破壞地表景觀

對地表景觀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其開發活動對自然景觀、地貌、地形、地質遺跡、土地及地表植被的破壞,廢棄物等對地表景觀和地質遺跡的污染和侵蝕。

(三)采礦誘發地質災害

由於礦山開采需要對地表或者地下進行大規模採掘,改變了礦區的地應力平衡,采礦遺留下來的廢石堆、尾礦庫、地下巷道等都極易在一定的誘因下衍變成地質災害。露天開採的礦山會破壞土壤結構、破壞生態環境,在氣候變化的時候,由於風或者雨水作用,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並且容易造成地下開采礦山破壞地下地質結構、破壞地下水均衡,在雨水或地質條件作用下,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全國因采礦引起的地面塌陷達180處以上,其中塌陷坑1600個,塌陷面積達1150km2。全國發生采礦塌陷災害的礦業城市近40個,其中嚴重的有25個。全國每年僅因采礦導致的地面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億元以上。

7. 不合理的采礦活動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礦產開發如能按照有關規范進行,其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相對較少。一般大中型國有礦山基本做到了開采有規范、有規劃。如四川拉拉銅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為露采礦山,按設計要求12m高為一個開采台階,逐步推進,並及時修理邊坡,可避免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雲南易門銅礦和個舊錫礦等採用崩落法采礦,采空區和地表崩落區可根據岩石崩落角預先圈定,危害大的居民點可事先搬遷避免遭災。對於老礦山還要不斷研究其采礦歷史、老硐布局,否則也易引發礦山災害。如東川銅礦在掘進過程中遇到礦坑突水就是對歷史老硐、水文條件認識不夠造成的。

很多小礦山,往往採取不合理的采礦方式,不按照有關規范采礦,如群采、私挖亂采、不經開采設計規劃隨意開挖、越界開采、任意亂堆亂排等。這些不合理的采礦行為主要發生在一些民營礦山,其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點多面廣、類型復雜。如滇中地區的富民、武定、安寧等地,近年來發生的尾礦庫潰壩型泥石流,就是由於尾礦庫未經設計,尾礦堆放不合理造成的;不合理開采還可引發崩塌、滑坡,如剝采比不按露天開采設計的台階式開采要求,采面過陡,或掏挖礦體,後緣產生卸荷張裂縫,在爆破和車輛的震動下易誘發山體崩滑。如西藏雄尼龍瑪石膏礦、拉薩高爭水泥廠水泥灰岩礦等露采礦山,沒有設計台階式開采,有些位於下部層位的礦體還存在掏采現象,上部岩體下滑,崩塌隱患嚴重;礦山布局不合理,加工點與開采區上下重疊或采礦加工點布局過於密集,剝離廢土石等鬆散物質就地順坡堆積,遇震動或雨水誘發滑坡;剝離土石、地下開採掘進廢石順坡堆積,且堆積高度在20m以上,坡角大於30°,雨季極易誘發滑坡;尾礦庫選址不合理,超期服役,壩體是形成泥石流的隱患,如西藏類烏齊塞北弄馬布果錫礦、墨竹工卡縣甲馬銅礦、墨竹工卡縣知不拉銅礦等尾礦壩都存在泥石流隱患。

8. 礦山 采礦.地質.測量 .三者的關系是什麼

地質是分析岩層礦層賦存情況,測量是給施工的井巷定位,而采礦是最終的目的,是通過井巷工程進入工作面而最後將有價值的礦體(煤體)給開采出來。地質測量是采礦的眼睛,地質是前瞻性的預測預報和分析,測量是准確定位核定標高方位和坡度,而采礦則是依據地質測量數據和資料進行井巷工程布局,然後准備好健全的生產系統,采出礦體。地質測量為采礦服務。

9. 地下采礦對地質環境有哪些影響

采礦生產對環境的危害:水土流失、礦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采礦過程中含化學物的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等。
一、水污染

主要由於采礦、選礦活動,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屬和有毒元素,這種污染的礦山水通稱為礦山污水。礦山污水危及礦區周圍河道、土壤,甚至破壞整個水系,影響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當有毒元素、重金屬侵入食物鏈時,會給人類帶來潛在的威脅。
二、大氣污染
露天采礦及地下開采工作面的鑽孔、爆破以及礦石、廢石的裝載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廢石場廢石(特別是煤矸石)的氧化和自然釋放出的大量有害氣體,廢石風化形成的細粒物質和粉塵,以及尾礦風化物等,在乾燥氣候與大風作用會產生塵暴等,這些都會造成區域環境的空氣污染。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
在風景區附近的露天礦場,因采礦對地面景觀的破壞時旅遊觀光環境極不協調,許多礦山隨意傾倒固體排棄物導致溝壑、河道淤塞,泄洪不暢,水患不斷
四、土地破壞及復田、土壤的污染
礦山開采,特別是露天開采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地遭到破壞或被佔用。據統計,美國約有1.5萬個露天礦,每年破壞土地3萬公頃以上的土地;而在聯邦德國,僅開采褐煤一項,每年就佔地約2.1萬公頃。我國礦山開破壞土地的總數尚未詳國的統計,根據已初步掌握的資料,各類主要的露天礦山有1000多個,多屬於小型露天礦,而對土地的破壞是十分可觀的。
五、地質災害
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的穩定,導致岩(土)體變形誘發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排放的廢石(渣)常堆積於山坡或溝谷在暴雨發生下極易引起泥石流。

10.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鑒定地質是否是采礦區

采礦區地表開列、塌陷比較常見,地表水大量下滲

熱點內容
中心醫院去眼袋多少錢 發布:2025-09-11 08:10:34 瀏覽:1000
全球區塊鏈數字峰會北京 發布:2025-09-11 08:09:23 瀏覽:879
nvidia1060eth 發布:2025-09-11 08:07:29 瀏覽:189
進入幣圈前的准備 發布:2025-09-11 07:54:42 瀏覽:231
eth漲不起來 發布:2025-09-11 07:39:11 瀏覽:439
省級區塊鏈產業園落戶 發布:2025-09-11 07:39:10 瀏覽:647
eth交易記錄查不到 發布:2025-09-11 07:38:36 瀏覽:191
ETH和UCL 發布:2025-09-11 06:57:23 瀏覽:38
四百日幣圈等於多少元 發布:2025-09-11 06:52:39 瀏覽:95
應用層是區塊鏈產業鏈的上游層級對嗎 發布:2025-09-11 06:29:59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