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縣定西以前挖礦恐嚇局長違法的人
1.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林業局局長叫什麼名字
劉明忠
2. 定西市岷縣建設局局長現在是哪位,聯系方式多少
建議到定西吧里去提問試試
3. 司法局長做民事案件原告的代理人是否違法
你找的好辛苦啊!
琢磨下,幫幫你吧。
民事答辯狀
民事答辯狀,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作為民事訴訟中的被告(或被上訴人),收到原告(或上訴人)的起訴狀(或上訴狀)副本後,在法定期限內,針對原告(或上訴人)在訴狀中提出的事實、理由及訴訟請求,進行回答和辯駁時使用的文書。
【文書樣式】
民 事 答 辯 狀
答辯人:
因 一案,提出答辯如下:
此致
x x x 人民法院
附:本答辯狀副本 份。
答辯人:
年 月 日
【填寫說明】
1.答辯的理由,是答辯狀的主體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內容:就案件事實部分進行答辯;就適用法律方面進行答辯。
2.提出答辯主張,即對原告起訴狀或上訴人上訴狀中的請求是完全不接愛,還是部分不接受,對本案的處理依法提出自己的主張,請求法院裁判時予以考慮。
答 辯 狀
答辯人:浙江省紹興市x有限公司。
答辯人就陝西省x物質供應站(以下稱原告)1995年12月19日向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的起訴狀,作以下答辯:
1. 原告第一條理由認為:紹興公司為其下屬單位江南公司借款實行擔保,根據借款合同條例第8條規定,當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時,由擔保人承擔償還本息的責任。這一理由不能成立。因為「借款合同條例」只適用於企業、事業等單位(借款方)同銀行、信用合作社(貸款方)之間簽訂的借款合同,原告既非銀行、信用社,也非經人民銀行批準的金融機構,根本不具備貸款人的資格。原告與江南公司所簽訂的「投資協議」,從內容、形式及主體各方面看,均不具備借款合同的條件。原告引用「借款合同條例」的規定,顯然是錯誤的。
2. 原告認為陝西省高院判決錯誤的第二條理由是,合同(投資協議)無效,是指所簽的高額利潤無效,而所借款項按銀行利息歸還本息是有效的,認為一二審判決認定的協議無效,僅指高額利潤部分無效,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法律效力。所以原告認為紹興公司主張「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是「無道理的」。原告的這一起訴理由更是錯誤的。因為原判認定的協議無效,並非部分條款無效,而是指整個協議「名為投資,實為借款,違反了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應認定為無效協議」。紹興公司在上訴中所主張的「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正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原文,而原告將紹興公司的這一主張說成「無道理的」,正說明原告的這一理由是違背法律規定的。
3. 原告的第三、第四條理由的大概意思是,原告與江南公司在訂立投資協議前是「貨款兩清」,「不存在借款」,以否認省高院二審判決認定的「江南公司與供應站所簽協議約定的投資款系協議之前形成的債權關系」這一基本事實。江南公司與供應站在簽訂協議前就存在230萬的債權債務關系,是不允否認的客觀事實;1992年江南公司積欠供應站30萬元貨款;1993年3月8日供應站又匯給江南公司200萬元;230萬元均發生在1993年3月27日「投資協議」之前。債權人和債務人隱瞞這一事實真相,在事後以「投資」為名簽訂協議,並騙取答辯人(紹興公司)的擔保,是明顯的民事欺詐行為,這一擔保理所當然地應認定為無效。
4. 認定紹興公司是否應承擔保證責任的唯一法律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這一規定明確指出:債權人一方或者雙方採取欺詐等手段,或者惡意串通,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情況下提供保證的, 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不承擔責任。同時規定,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陝西省高院陝經終字第141號民事判決認為紹興公司不應承擔保證責任,完全是根據上述《規定》所作出的公正判決。原告供應站的起訴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望省高院駁回其起訴。
答辯人:紹興市x有限公司
2000年6月2日
4. 請問該人在任副局長期間,其妻子在下屬出事違法違紀,過幾年該人又回來任正局長請問是否可以
只要他自己沒犯法,他妻子的違法亂紀也和他無關,那麼理論上這么做沒什麼不可以
5. 甘肅省定西市執法局局長是誰
你是問的執行局吧。如果是涉及法院判決執行問題,那個執行局,就是過去法院的執行庭,你可以咨詢法院就可以
6. 舉報別人違法時有點誇大事實觸犯刑法嗎 發現別人非法采礦
主要根據舉報人的主觀動機上看。在法律上稱為主觀要件。而且還要結合罪與非罪的區別。
如果主觀上不是故意,而是錯告的,予以批評警告處理。
如果是故意誣告的,把他人的違法行為誣陷為犯罪行為的,涉嫌誣告陷害罪,要追究刑事責任的。
7. 有沒有定西岷縣的人能不能幫我打聽個事
何事?請講。
8. 我想知道定西交通運輸局長盧兆功的兒子酒駕碰死人的事,開80萬的車從那裡來的
說不上! -- 寫隨心,意隨行,創造屬於你的精彩!三星Galaxy Note3
9. 現任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林業局局長叫什麼名字
貌似是楊永寧哦
10. 攔路虎和蒲公英一起煎水喝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靠種植洋芋脫貧致富的農民們聚集在鎮文化活動廣場,舉行社火匯演。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化裝成洋芋寶寶,他們誇土豆、唱土豆,抒發靠土豆致富後的喜悅。 轟轟烈烈百業興、紅紅火火鬧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區農民:常年說,金蛋蛋、銀蛋蛋不如地里長的土蛋蛋,這幾年大夥種洋芋買了錢,日子好過了,鬧社火的勁頭更高了。 在甘肅,按照民間風俗,每逢破五,鄉村的社火就要鬧起來。而北方更多的地方這一天是要吃餃子。堅守在北京地鐵工地的建設者們會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餃子,在牛年春節享受到年俗的樂趣。黃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區,「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十有九年旱,歲歲人發愁。」早在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朝廷稱: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解放後,本地絕大多數農民仍然過著「全天兩頓粥、三代一張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飢渴」的日子。缺糧、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難題,世世代代折磨著定西人民。「定西的貧困,關鍵在乾旱缺水。」定西市水務局局長董映番說,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糧基本上都是顆粒無收。「當時的定西地區各機關單位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無條件給群眾拉水,拉水車一停下來,鳥啊、牛啊全都圍上來了。」董映番對以前缺水的情景記憶猶新。乾旱成了定西脫貧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庫,打機井,築塘壩……但在「九山一川難見水」的定西,仍不能解決缺水難題。有人認為,若不調水,乾脆沒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1972年,定西連旱3年,群眾衣食無著,紛紛扒火車逃荒。1982年,又是一個大旱年,五六萬災民扒火車逃荒,災情再次驚動中南海。這年12月,國務院專題召開的甘寧兩省區救災會議,舉世矚目的中國扶貧開發在定西拉開了帷幕。定西人也從此大抓農田水利、農村交通、農電線路、林業、能源建設等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建設,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變傳統的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終於創造出集雨抗旱的「絕招」。 雨水集流使水問題不斷解決、梯田建設使生態不斷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別絕對貧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個小康村。從修梯田、興水利、耙耱鎮壓的傳統抗旱普及地膜覆蓋、推廣抗旱品種的科技抗旱,到順應天時調整作物結構,形成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集雨栽培技術,以打窖攔蓄、集雨補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創造了農藝、農機、雨水集流和節水、節肥技術相配套的抗旱增產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動權緊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走出了一條從存活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沒治」的「鐵論」被徹底打破,農民圓了世代溫飽夢,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的歷史難題一一化解。雖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災,但定西發展的景象令人振奮。「家中約20畝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財富。這些梯田一半多種馬鈴薯,一年能產5萬斤左右,是家裡主要的收入來源。」定西市安定區內關鎮崖灣村65歲的王耀南說。經過40多年的治理發展,定西市現已修建梯田500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壩,「121工程」累計達到15萬戶,水窖25萬眼,實施「沼氣富民工程」4萬多戶,建成混凝土集流場1100萬平方米,不僅解決了乾旱山區80萬人、3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還發展庭院經濟8萬多處,種植經濟林果及蔬菜3萬多畝,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補灌水窖33萬眼,發展補灌面積92萬畝。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蓋率達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肅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開工。這會根本上解決定西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也將讓定西270萬農民從缺水走向飲水安全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時代,定西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貧開發是定西發展的一條主線。」定西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文國良說,定西的扶貧最早是從中央政府的救濟開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銷糧7億公斤,「穿的是黃衣裳(指救濟的軍裝),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黃泥湯,住的是茅草房」是當時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糧食生產能夠自給不再依靠救濟,但定西人發現,這種溫飽仍是建立在單一的糧食生產基礎之上,極不穩定。2000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定西人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反思定西的發展歷程。徹底轉變了「就糧抓糧,以糧為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老路子,他們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設的良好機遇,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定西走向特色農業發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設市後,圍繞盡快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葯材種植及現代制葯基地」這一目標和定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業總體上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現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區以馬鈴薯、中葯材、蠶豆為主,川水區以地膜馬鈴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種間套帶模式為主,乾旱區以馬鈴薯、地膜玉米、各種秋雜為主的區域化種植格局,已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60萬畝,總產量50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良種和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已成為富民強市的第一大優勢產業;發展成為中葯材主產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1/6,總產量17萬噸,其中當歸、黨參和紅(黃)芪三大主栽品種面積分別達到23.97萬畝、28.77萬畝、26.09萬畝,產量分別為4.1萬噸、4.65萬噸、5.34萬噸,當歸、黨參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0%和40%。畜草產業穩步發展,發展規模養殖5000戶,畜禽存欄量和出欄量穩定增長。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區域性特色產業有了新的發展。雖然結構調整使糧食作物面積下降,糧食總產卻穩定增長,2008年糧食總產達到98萬噸。2009年輸轉城鄉剩餘勞動力7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0億元。農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帶動了農民增收。漳縣旅遊、通渭書畫、隴西李氏文化的開發,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將達到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縣區先後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 臨洮縣「中國花卉之鄉」、 岷縣「中國當歸之鄉」、渭源縣「中國黨參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隴西縣「中國黃芪之鄉」 漳縣被譽為「中國蠶豆之鄉」,通渭縣被譽為「中國紅豆草之鄉」,這在西北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從「苦瘠甲天下」到解決溫飽,從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續發展,這是定西人民多年奮戰的光輝歷史,標志著這塊乾旱的黃土地正在走向輝煌。順應新時代 邁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區域內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整合、加工、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將產品變成商品參與大流通,在大市場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電力打了一個翻身仗。用電量在甘肅排名第一!用電量第一,意味著定西工業的迅猛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定西超前性、創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葯都」的戰略性構想,實現馬鈴薯由單一的種植基地向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現代信息物流市場和全國最大精深加工發展;中葯材產業由量的擴張積累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千年葯鄉」、「西北葯都」、「葯材之鄉」向「中國葯都」邁進,這是中葯材產業全方位升級、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軌的必然選擇。以建設「中國薯都」為目標,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貯藏、保鮮企業4家,蔬菜鮮藏、分揀、包裝量達到18.7萬噸。建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18個,其中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批發市場30個,馬鈴薯年交易量達210萬噸,交易額8億元。累計建成馬鈴薯貯藏窖(庫)84.58萬眼(座),實際貯藏能力達到250萬噸,基本實現了馬鈴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噸以上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3家,萬噸以上設計生產能力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0家,其中萬噸以上精澱粉加工企業18家,全粉和變性澱粉加工企業各1家,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達到35 萬噸;全市共注冊農產品商標60多個,有10個農產品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注冊。以打造「中國葯都」,提升中葯材產業向工業化轉型。全市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等五個較大規模的中葯材交易市場和岷縣「當歸城」、隴西神農中葯材物流園區,中葯材年交易量達28.14萬噸,交易額22.12億元。全市中葯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5萬多噸,中國葯材集團公司在全國設立的三大儲備庫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產地交易市場和北方大宗葯材的價格形成中心,有較大規模的中葯材加工企業78家。為了充分發揮產業的聚集輻射效應,打造中葯材加工高地,定西啟動建設了佔地面積5000畝、總投資60億元的中葯材加工園。加工園分飲片生產、中葯提取、現代制葯三大主功能區,其中一期佔地1180畝、總投資7億多元。目前,通過招商引資和整合資金,已有千金、牧特、效靈、麗珠、一方、九方葯業6家企業入駐建設,另有奇正藏葯、浙江中醫葯大學飲片廠等10個方面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正在逐步建設。園區全面建成後,年產值1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解決就業20000多人,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加工基地,成為定西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天農產品加工、現代制葯、鋁鋅冶煉、鹽化工、電能開發、裝備製造、礦產開發,7大產業集群的現代工業基礎在定西已經形成,一個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之城已經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