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禁止私人挖礦
⑴ 朱元璋對貪官懲罰如此嚴厲,貪官問題為何還是屢禁不止呢
每朝每代都有貪官,每朝每代也都有治理貪官的官員和皇帝,但是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會像朱元璋那樣,如此嚴厲的治理貪官。
朱元璋一生最恨貪官,對貪官幾乎是零容忍,真正的能做到六親不認。
駙馬都尉歐陽倫,是朱元璋和馬皇後嫡出的安慶公主的丈夫,安慶公主深受朱元璋喜愛,但其走私茶葉出境牟取暴利,朱元璋不顧安慶公主和馬皇後的求情和阻撓,將其賜死。
私有制社會下,幾乎人人都有貪腐心理,不管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一旦官官相護,心存僥幸,形成利益集團,即使有嚴厲的法律,仍然難以阻擋某些官員的冒險一搏。
朱元璋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為了讓子孫都有飯吃,不但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而且給藩王們的俸祿非常高,朱元璋給予子孫的俸祿非常多。
朱元璋規定:親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
⑵ 朱元璋的草根逆襲記,從一個農民搖身一變成了帝王,是因為僥幸嗎
有點運氣,但這也是他自己努力奮斗的結果。朱元璋本來就只是明教的一個小堂主,但是通過自己的政治手段,成功的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
⑶ 朱元璋如何反貪不要太長,請點明一下他反貪的力度!謝謝!
可以這樣說,古代帝王中像朱元璋這樣前後四次發動反貪運動,全國官員逐個過關,以及僅空印案、郭桓案就殺掉七八萬人的規模是空前絕後的。朱元璋有許多古怪的反貪點子:一是「一刀切」。凡貪贓銀六十兩以上者,殺無赦。二是大眾化。他下令將其反貪專著《大誥》編成普及本發至田頭,背誦者給獎,致使明初的隱士也感慨:「掛書牛角田頭讀,且喜農夫也識丁。」與此相應的是更為古怪的措施:准許私人扭送貪官進京受審。便有一個叫陳壽六的人夥同三個草民捉了個貪,僅公元1376年,就有一萬余名夠不上死罪的貪官被打發到他的家鄉鳳陽屯田,這些貪官與此前遷來的江南的十四萬富戶們一起,追尋朱元璋童年的足跡。這樣,朱洪武在位的三十一個年頭里,駙馬歐陽倫因走私國家外貿專營的茶葉,亦被「賜死」;當時除湖南外,江南地方官員基本無人能夠做到任滿……
而因為體制問題,朱的反貪是毫無成效的,最終只能越殺貪官越多了。
⑷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為何崇禎無錢發軍餉
朱元璋在開國後不久,曾驕傲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朕養兵百萬,不耗國家一粒米。朱元璋憑什麼敢這么說呢?因為,在朱元璋多年的推動下,明帝國政府專門開墾出0.89億畝耕地,用來保障軍事開支。這0.89億畝耕地是個什麼概念呢?意味著100萬的兵士,相當於每個兵士可以分得近80畝的耕地。
在明朝初年,一個人只要當兵,政府就給他耕地80畝。而且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所以每個兵士家裡,還有兩三個人,可以以余丁的身份,免除政府的其它差役,因為他們需要幫助兵士耕種這80畝耕地。這也就相當於政府用80畝耕地的使用權,換一個穩定的兵役。
換句話說,誰家願意給政府提供一個壯丁服兵役,並承擔這個兵士的所有開銷和費用,那誰家就可以享受這80畝耕地的使用權,可以收取這80畝地的地租,並且可以因此減免家中至少兩個人差役的權利,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明朝初年當兵,並不算特別吃虧。
⑸ 朱元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朱元璋登基以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接見大臣,批閱奏章,一直忙到深夜,沒有休息,也不講究文化娛樂。他兢兢業業,一心想著如何鞏固統治,使朱家王朝得以萬世長存。
明朝剛建立時,社會矛盾還很尖銳。由於那些舊地主和戰爭後涌現出來的新地主,拚命追求土地、財富,並用隱瞞土地和丁口等辦法,逃漏賦稅徭役,把負擔轉嫁給農民,功臣宿將也倚仗權勢,違法亂紀,橫征暴斂,貪污腐化,剛剛緩和下來的階級矛盾又日趨激化,小股的農民起義不時發生。再加上統治階級內部的各派勢力互相爭權奪利,北方元朝的殘余勢力經常南下騷擾,東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侵擾活動,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封建統治很不穩固。針對這種狀況,朱元璋大力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加強對內鎮壓敵對勢力,對外保衛國土的力量。
明初的國家機構,基本上沿襲元朝的制度。經過了幾年的統治實踐,朱元璋認為這種體制很不理想,特別是中書省的丞相,權力過大,容易產生擅權專恣、皇權旁落的弊端,決心進行改革。行政機構的改革,首先從地方入手。元朝的行中書省是從大都的中書省分設出來的,它總管一省的行政、軍事和司法,職權很大,後來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揮不動,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分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財政)、軍事和司法。三個機構彼此獨立而又互相牽制,皆直接聽從朝廷指揮,便於中央的控制。接著,又進行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發中書省丞相胡惟庸的謀反行為,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將他抄家滅族,宣布撤銷中書省,罷除丞相,並相應提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這樣,丞相的職權實際上就由皇帝來兼任,各行省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之後,也就都集中到皇帝手裡,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之一。
在軍事上,原先設有大都督府,統領全國所有衛所的軍隊。後來,朱元璋覺得大都督府權力太大,在廢除中書省的同時,把它一分為五,設立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統領所轄的衛所軍隊。並規定都督府只管軍籍和軍政,而由兵部掌握軍令頒發和軍官銓選之權,若遇戰事,調遣軍隊和任命將帥均由皇帝決定。只有在皇帝做出決定之後,兵部發出調兵命令,都督府長官才奉命出為將帥,帶領所調集的軍隊出征。一旦戰事結束,將帥即需交還將印,回原職辦事,軍隊也立即回歸原來的衛所。經過這一改革,軍權也集中到皇帝的手裡。
但朱元璋對將領們還是放心不下,覺得他們畢竟不是朱家皇室的人,未必可靠。
他又實行分封藩王制度,把他的兒子封到各個重要城市去做親王,用以監視駐守各地的將領。這些藩王都擁有一支護衛兵,少者三千人,多的達到一萬九千人。他們還擁有指揮當地衛所守鎮兵的大權,遇有急事,封地里的衛所守鎮兵,在接到蓋有皇帝御寶的文書的同時,還必須有親王的令旨,才能調動。這樣,親王事實上就成為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他們代替皇帝監視各地的將領,起到藩屏王室、翼衛朝廷的作用。
中央的監察機關原稱御史台,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把它改為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都察院的職權是糾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大臣姦邪,小人構黨,擅作威福,擾亂朝政,或者貪污舞弊,學術不正,變亂祖制,都要隨時檢舉彈劾。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朝監督一切官僚機構,出使到地方則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巡茶、巡馬、監軍等。他們的官階只有七品,但什麼話都可以說,什麼大官都可以告發。特別是巡按御史權力更大,他代表皇帝出巡,按臨所至,小事立斷,大事也可直接奏請皇帝裁決。十三道監察御史並非都察院都御史的屬官,不僅彼此不相統轄,而且可互相糾舉。此外,在中央還設有六科給事中,負責監督六部官吏,並與都察院互相糾舉。這些「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起著為皇帝搏擊異己的鷹犬作用。
為了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朱元璋又設立巡檢司和錦衣衛。巡檢司遍設於全國各府縣的關津要沖之地,專門盤查過往行人,負責緝捕「盜賊」,盤詰「奸偽」。軍民的行動一概限在百里之內,如走出百里之外,必須事先請領路引,巡檢司才能讓他通過關津。錦衣衛是由皇帝指揮的特務機構。明朝建立前後,朱元璋曾派自己的心腹做檢校,秘密偵察大小官吏的活動,見有不公不法之事,隨時向他報告。但這種特務性質的檢校,只能察聽、告密,卻沒有扣押、審判、處罰罪犯的權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便把身邊的警衛機構親軍都尉府(前身是拱衛司)改為錦衣衛,下設鎮撫司,專管本衛刑名,兼管軍匠,民間稱為「詔獄」。後將鎮撫司改稱南鎮撫司,專管刑名,另設北鎮撫司,專管軍匠。
賦予偵察、緝捕「盜賊姦宄」的大權,成為一個正式的特務機構。洪武年間,檢校或錦衣衛校尉等特務,遍布街坊路途,嚴密監視著朝內外的文武百官。吏部尚書吳琳告老還鄉後,朱元璋曾派特務到他家鄉偵察他的活動,見一個農民模樣的人從小凳上站起,下稻田插秧,問道:「這里有個吳尚書,在嗎?」那人拱手回答:「吳琳便是。」這個特務回去報告,朱元璋聽了很高興。博士錢宰被征調到南京編纂《孟子節文》,罷朝歸家,信口吟詩曰:「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在旁監視的特務向朱元璋報告,第二天上朝,他對錢宰說:「昨天作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你啊,改作『憂』字怎樣?」錢宰一聽,嚇出一身冷汗,連忙磕頭謝罪。大學士宋濂有天在家請客,特務即對朱元璋報告。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喝酒了嗎?
請的哪位客人?吃的什麼菜餚?」宋濂一一如實回答,他才笑著說:「說的都對,沒有騙我。」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在家生悶氣,暗中監視的特務把他的相貌畫了下來。第二天,朱元璋問宋訥:「昨天因何生氣?」宋訥照實說了,問朱元璋怎樣知道這件事,朱元璋把畫像拿給他看,他才恍然大悟,趕緊磕頭謝罪。有時,朱元璋還親自出馬,對臣僚搞特務偵察。弘文館學士羅復仁秉性耿直,能言敢諫,但因為他原是陳友諒的部下,朱元璋對他很不放心。有一天,朱元璋想看看羅復仁在家干什麼,就親自跑到城郊的羅家去私訪。羅復仁正在粉刷他的幾間破房子,見皇帝到來,忙叫妻子抱過一個小凳讓坐。朱元璋見狀,把他誇獎了一通,說:「賢士怎麼能住這樣破爛的房子?」下令賜給他一座城裡的大宅第。
各級的監察官吏和無處不鑽的特務,不斷發現一些文官武將的違法行為,尤其是某些勛臣宿將,情況更加嚴重。胡惟庸在被罷官之前,仗著自己的丞相地位,驕橫跋扈,專恣擅權,朝中生殺黜陟之事,他往往不待奏聞即自行決斷。內外諸司的奏章,他必先行拆閱,於己不利的即藏匿不報。他還大肆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朝廷內外的勢利之徒,競相向他賄賂,奔走於他的門下。他收受的金帛、名馬、珍寶、器玩,多到不可勝數。最後竟令其親信「在外收輯軍馬」還偷閱「天下軍馬籍」,為調動軍隊進行謀反做准備。開國大將藍玉,居功自傲,私蓄奴婢假子數千人,恃勢橫暴,在軍擅自黜陟校將,進止自專,不聽命令,北征回來,夜過喜峰關,守關將士未及時開關迎納,他縱兵毀關而入。明政府明令禁止販賣私鹽,他令家人到雲南中鹽萬余引,私行販賣,破壞鹽法。他侵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他竟下令驅逐御史。最後也發展到四處聯絡其親信,准備暗殺朱元璋,起兵謀反。為朱家王朝的萬世長存著想,朱元璋對功臣展開了無情的屠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即以胡案為武器,將胡惟庸的罪名逐步升級,由擅權枉法到私通日本,再升級到私通蒙古,最後發展到串通李善長謀反,把與胡惟庸有親戚、同鄉、故舊或其他關系的臣屬加以連坐族誅,先後殺掉了三萬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務告發藍玉准備謀反,朱元璋又將藍玉凌遲處死,抄斬三族,並連坐族誅和藍玉關系較為密切的將帥一萬五千人。兩個大案之外,其他的開國功臣,包括朱元璋自己的親侄朱文正、親甥李文忠等,也分別以各種罪名加以誅戮,只有少數人僥幸地逃脫了被殺的厄運。
經過一番改革和經營,朱元璋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中央,最後統歸皇帝一人掌握,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了高峰。朱元璋認為這套嚴密的統治制度,是確保朱家王朝「萬世一統」的最好制度,特地編訂一部《皇明祖訓》,要求他的子孫必須世代遵守,不可加以改變。
在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朱元璋還嚴厲整肅吏治。元末吏治的腐敗,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給予朱元璋深刻的教訓。他說:「老百姓的力量是可怕的。如果當權者辦事不當,上違天意,下失民心,發展下去,天怒人怨,沒有不滅亡的。」即皇帝位後,他召見文武百官,對他們宣布:「我從前在民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大多不愛恤百姓,他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對民間的疾苦無動於衷,我的心裡恨透了。如今要嚴肅法紀,發現官吏貪污、虐待老百姓的,堅決治罪,決不寬恕。」
明政府制定了許多法律章程,對各級官吏的職權、任務以及應當遵守的事項,都作出詳細的規定。對官吏的違法亂紀行為,也定出具體的懲處辦法。例如《明律》規定,凡是姦邪進讒言使沒有犯死罪的遭受死刑者,處斬;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進諫,使之免除死刑者,也處斬;如刑部及大小衙門的官吏,聽從上司主使,不按法律的規定處理案犯的,都要處斬,並將其妻子充作奴婢,財產沒收入官。對官吏的貪污,處罪特別重。朱元璋認為:「吏治之弊,莫過於貪墨」,「這種弊端如不革除,要想施行善政,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下令:「凡是官吏貪污的,都要治罪,不容寬貸!」官吏因為枉法而貪贓的,一概發配到北方邊地充軍。官吏貪污獲贓六十兩以上的,處以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各府州縣衙門左首的土地廟,就是剝皮的刑場,叫皮場廟。貪官被押到這里,砍下頭顱,掛到竿子上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座旁邊,用以警告繼任的官員。就連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車船,附載私人物品超過規定重量的,也要處刑。比如乘坐官府牲口車船,除隨身衣物外,附載私物不得超過十斤,每超過五斤笞一十,十斤加一等,最重至杖六十。整個洪武年間,對違法亂紀、貪污受賄的官吏,除去平常的零星打擊,還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清洗,其中以郭桓案的規模最大,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北平二司與戶部侍郎郭桓通謀舞弊,貪污稅糧。朱元璋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都處以死刑,追出贓糧七百萬石。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又殺了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各地的地主,許多中產以上的地主被弄得傾家盪產。由於採取了這些有力措施,吏治腐敗的現象逐漸得到扭轉。據《明史·循吏傳》的記載:「一時守令畏法」,「吏治煥然丕變矣」。
另外,朱元璋還採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豪強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在鄉里橫行霸道,欺凌百姓,是造成社會動盪的一個因素。朱元璋幾次下令把江南的富戶遷到中都鳳陽或京師。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戶到京師,後又移富民一萬四千三百餘戶以實京師。遷到京師的富戶,還強迫他們承擔各種差役。據傳修築南京城,即令富豪沈萬三的後裔出資修建城牆的一半。這些豪強地主遷離鄉土,減少了當地百姓所受的欺凌和壓榨。
朱元璋的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的統一,並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政治局面日漸趨於安定。他希望這種安定的局面能夠長期保持,不再發生動盪。每日黃昏,便令專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鐸,高聲呼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五更時,又派專人在城門譙樓上吹起畫角,高聲唱道:「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⑹ 朱元璋創立的宗室管理制為何被稱為「大明養豬場」呢
明朝是一個奇葩的王朝,出了很多奇葩的皇帝,有道士皇帝,還有木匠皇帝,一個比一個荒唐。但這與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相比就不算什麼了,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中最奇葩的,其中飽含了朱元璋對後世子孫濃濃的愛意,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朱元璋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濃濃愛意,不僅害了自己的子孫,而且也還害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不對,是大明國營養豬場。
綜上所述,明朝的宗室制度可謂典型的國營養豬場模式。但這樣說,還有點侮辱了全國各地的養殖場,養豬場的豬還可以創造價值,而明朝的宗室們就是寄生蟲,造糞機器。其實明朝的奇葩宗室管理制度也作出過一些調整,但這些調整不是不夠完善和徹底,就是出台太晚,還有就是遭到宗室們的集體抵制,都是一家人,皇帝老兒也沒有辦法呀!最後,就悲劇了,大明亡了,所有人都一起跟著陪葬。
⑺ 朱元璋頒布聖旨「片板不許下海」是什麼意思為何要這樣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此令於永樂年間伴隨鄭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間海賊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復。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片板不得下海」是明朝海禁令的主要內容。
這個政令一直延續到清朝,直到1840年被英國轟開國門,不過期間也有特例,比如朱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隆慶時期的開放月港口,康熙時期的四省通海。
⑻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兵百萬,為何明朝後期卻無錢發餉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養兵百萬,是因為朱元璋採取了正確的對策,他讓這些士兵在不打仗的時候就幫助人們種地,在打仗的時候在把他們集結起來。這樣明朝不但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有了更多的勞動力,解決了明朝糧食短缺的問題,顯示出了朱元璋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能力。但是在明朝後級明朝已經腐敗不堪,底層社會的人們根本就不聽從明朝的統治,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都已經自立為王。明朝為了撲滅這些叛亂之火,不停地在打仗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從事勞動生產生活,所以造成了明朝末期無錢發餉的問題。
明朝末年,底層社會的人們不滿大明王朝殘酷的統治。都紛紛站了出來想要推翻明朝的統治,明朝末年的君王從一個職業的君王變成了一個職業的消防員,在明朝帝國遼闊的疆域之上來回奔波,就是想撲滅這些叛亂之火,但是情況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⑼ 明朝朱元璋頒布禁海令的原因 禁海令有著怎麼樣的歷史影響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政策。
同時,明初沿襲唐、宋、元朝制度,繼續實行政府控制經管的朝貢貿易政策。朝貢貿易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給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朱元璋認為明朝的根本在於農業,而農業的產值足以養活大明王朝。
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⑽ 朱元璋有個什麼發明,讓他驕傲無比,據說可以養兵百萬,不費一粒米
這個發明便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即都司衛所制度。所謂的都司衛所制度,是指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
都司衛所制度的確有奇效,要知道明初朝廷養了一百多萬人的軍隊,而軍隊的糧餉有90%左右來自於軍屯,不用消耗國庫,所以朱元璋才說:「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