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熱地震挖礦的圖片
⑴ 誰有那個挖礦的圖片,兩個人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有個人堅持,有個人扛著鋤頭走了。還有一個就是拔蘿卜的
挖礦圖片如下:
⑵ 火山穹丘控礦系統(火山—地熱系統)
(一)基本概念
火山穹丘系統是由單個或多個復合的火山穹丘、噴出岩和一套相關的斷裂-裂隙系統所組成。
(二)地質背景
在基底隆起的構造區,火山穹丘系統的分布受不同方向基底斷裂的交匯點所制約;在斷陷盆地內,火山穹丘系統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界斷裂帶附近。
(三)岩相
火山穹丘系統主要由噴出相和侵出相組成。噴出相為熔岩、泡沫熔岩或熔結角礫岩的岩流,岩流的特點是相對較厚,延伸不太長。侵出相為火山穹丘或岩塞,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先後幾個穹丘復合而成。火山穹丘發育完全和剝蝕程度較低時,邊部出現同成分的自碎角礫岩,被稱做「岩鍾角礫岩」,常因塌落而堆積在穹丘的四周。岩塞是已凝固或基本凝固的岩頸上段,被深部尚未凝結的岩漿推擠出地表。火山穹丘有時與短而厚的熔岩呈過渡關系。
(四)岩性組合
獨立的火山穹丘系統,多半是粘度較大的酸性岩漿或鹼性岩漿噴出和侵出的產物,主要的岩性組合有兩種,一是流紋質-英安質火山岩組合,二是粗面質-響岩質火山岩組合;在剝蝕程度較高的地區,可以出露侵入產狀的火山通道相的岩石,其岩性與噴出相一致。
(五)形成階段
火山穹丘可以產出在各個火山旋迴的晚期或末期,但成礦的火山穹丘系統常常形成於火山作用的尾聲或間歇期。這個階段正是火山-地熱活動的活躍時期,強烈的水-岩反應為形成成礦熱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六)規模和構造
根據國內外15個控礦火山穹丘系統的統計,其規模多數為2.7km×1.7km~7.5km×6.5km,部分可達10km×10km~40km×35km。火山穹丘系統的構造可以分出原生和後生的兩類:①原生裂隙系統主要有兩組,一組裂隙平行火山穹丘的外形輪廓,是穹丘擴容後冷凝收縮的裂隙,在平面上呈同心環狀;另一組是擴容過程中,已凝固外殼張裂的產物,呈放射狀分布。②後生的斷裂-裂隙也可以分出兩類,一類為同步型,另一類為大區域疊加型。同步型的後生斷裂-裂隙分布范圍相對集中在控礦穹丘系統的小范圍內,斷裂作用可以使火山穹丘和附近火山岩發生三維空間的位移。同步型斷裂-裂隙形成時間在火山岩漿大量噴發之後,相隔時間不長,基本上呈同步關系。現代活動火山區的地應力測量和地球物理資料表明,同步型斷裂-裂隙的形成是應力場重新調整平衡關系的產物。大區域疊加型的斷裂系統形成時間更晚,與更大區域的應力場變化有關。
(七)古水文地質條件
地球物理資料已經證明,在火山中心系統的深部都存在著大小不等的高位岩漿房。火山中心系統周圍基岩或火山岩的區域性斷裂-裂隙系統,使下滲的大氣降水在高位岩漿房之上加熱,發生水-岩反應,不斷增高流體的礦化度,並通過火山通道內、外的斷裂-裂隙系統上升,在適當的地質和物理化學條件下和有利的容礦空間沉澱成礦。
(八)礦床的主要類型
主要為淺成熱液型礦床,礦種包括銀-金、金-銀、銅-金、錫-銀和汞等脈狀或網脈狀礦,有時在地表溫泉沉積和泉華中可見汞(辰砂)礦體。
(九)礦床的定位空間
已知產出在火山穹丘系統中的貴金屬礦,除部分產出在原生裂隙之外,主要定位在火山穹丘及其與岩頸連續區內外的同步型斷裂-裂隙系統中。
⑶ 破火山口控礦系統(火山-地熱系統)
破火山口控礦系統是火山中心控礦系統的另一種形式,與火山-地熱系統密切相關。
(一)基本涵義
破火山口系統是由內部岩相組成復雜的單個或幾個復合破火山口和一套相關的斷裂-裂隙系統所組成的。
(二)地質背景
破火山口和復合破火山口系統,可以產出在幾種不同的地質背景中,主要有基底隆起區的上疊式火山斷陷分地、坳陷區的繼承性火山斷陷盆地和與走滑斷裂系有關的拉分火山盆地。地球物理資料表明,無論哪一種地質背景的破火山口都位於不同方向基底斷裂的交會處。
(三)火山岩岩相組成
破火山口多半呈近圓形或橢圓形的盆地。火山噴發旋迴或階段較多的火山岩區常出現復合破火山口,呈同心環狀套疊的復合破火山口較少,非同心地彼此連生復疊的復合破火山口較多。發育比較完全的破火山口由以下幾種岩相組成:在破火山口環狀邊界斷裂內外都有噴發相,破火山口內有侵出相、岩頸相,有時有火山-沉積相。噴發相在噴發旋迴早期為爆發相火山角礫岩,中後期為溢流熔岩或灰流凝灰岩;侵出相發育完全時可以分出中央穹丘和環狀穹丘;侵出相地表部分剝蝕後,出露岩頸相;火山-沉積相有時可以分出火山窪地堆積(分選差)、河床堆積和火山口湖沉積。
(四)火山岩組合
破火山口的火山岩組合,取決於岩漿的性質及其在高位岩漿房中的分異程度。與金礦有關的國內已知火山岩組合有安山質-英安質組合、英安質-流紋質組合和粗安質-粗面質-響岩質組合,國外還有粗面玄武質-粗安質組合和鹼流質-鹼性流紋質組合,一般玄武質火山岩以熔岩為主,火山角礫岩、集塊岩出現在噴發開始階段;安山質火山碎屑岩稍多,可達三分之一以上;粗安質常出現碎屑熔岩;英安質、流紋質、粗面質和響岩質常出現熔結角礫岩和火山灰流凝灰岩。
(五)形成階段
破火山口形成在火山噴發旋迴的後期或末期,一般與大規模強烈爆發作用呈同步關系,相對集中在最後旋迴的後期或末期。這個階段正是火山-地熱活動的活躍時期,是水-岩反應條件較好的時期,是成礦熱液礦化度增高的成熟時期。
(六)規模和構造
據國內和國外10個見礦的破火山口統計,其規模一般為6.5km×6km~16km×16km,較大的可達20km×15km~40km×35km。破火山口內和附近的斷裂-裂隙系統,按其與破火山口形成過程的先後關系,可以分為同時的、同步-滯後的和大區域疊加的三類。其中與破火山口作用時的主要是環狀和放射狀斷裂。同步-滯後型的斷裂-裂隙系統可以穿切火山穹丘、岩頸,甚至破火山口邊界,但其分布范圍較小,相對集中在破火山口內外,是岩漿大量噴發之後,火山岩地區重力均衡補償作用的產物,同步-滯後型斷裂的方向和組數,隨不同地區區域應力場的特點而異。大區域疊加的斷裂-裂隙系統形成的時間較晚,與火山噴發引起的重力均衡補償無直接關系,但有時某些斷裂可以在原有斷裂基礎上繼續發展。
(七)古水文地質條件
從現代火山岩地區(如騰沖)水文地質調查結果表明,破火山口系統的地下水具雙層結構,即由近地表的下降冷水層和上升的熱水層兩部分組成。從氫氧同位素的資料表明,上升的熱水主體是加熱的地下水,是由周圍較大范圍下滲地下水的側向環流作用所補給的,下滲地下水在高位岩漿房之上受到加熱,在環流過程中與斷裂-裂隙系統兩側的圍岩發生水-岩反應,不斷萃取金屬元素和提高其礦化度,在上到一定高度與下降冷水層發生與成礦有關的相互作用。
(八)礦床主要類型
在破火山口系統中主要的金礦類型是低硫淺成熱液型金礦,其地表表現為熱泉型金礦,常見是石英-冰長石-絹雲母型。在高鉀的粗面質-響岩質火山岩組合的破火山口中可見富碲的淺成熱液型金礦;在高鈉的鹼性粗面質-鹼流質-鹼性流紋質火山岩組合的破火山口中,金礦與鈾礦、汞礦共生在同一個破火山口內。
(九)金礦定位空間
已知破火山口中金礦定位空間常受放射性斷裂與環狀斷裂交會點制約,也可以產出在復合破火山口復疊部分,與同步-滯後型斷裂-裂隙系統有關。不管產在哪一種斷裂-裂隙系統中,金礦品位較好的區段,均受下降冷水和上升熱水相互作用帶所制約,所以工業礦體的出現常常有一定的深度區間。石英-冰長石-絹雲母型金礦多半呈石英脈狀產出,有時也呈囊狀角礫岩體出現,在地表可以表現為熱泉沉積和泉華等形式。
(十)成礦後的改造
若金礦體形成過程處於區域火山作用的間歇期,整個區域構造-岩漿活動又有新的發展,已經形成的礦體甚至整個破火山機構可以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形成時代較老的破火山口,其地貌形態受到不同程度剝蝕,金礦地表的熱泉沉積甚至含金石英脈也遭受一定程度的剝蝕,在附近形成砂礦堆積,含金石英脈和蝕變圍岩出現形成深度稍大的礦物組合。
⑷ 誰知道火山後和地震後的地形地貌么我急用啊!!!最好有圖片哦!有我再加!!!分
火山爆發後會形成火山錐、熔岩流等;
地震發生後會產生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堰塞湖等。
⑸ 地熱資源開發與地震
人們將人類工程活動,如興建水庫、礦山開采、鑽井工程、地下注水、核工業廢棄物深埋處理、地下核爆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統稱為誘發地震,以區別於自然形成的地震。
根據現有資料,在深大斷裂帶附近岩溶裂隙型儲層中開發地熱或進行地熱回灌會誘發地震。前人在河北懷來後郝窯盆地針對開發地熱引起地質環境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地下注水誘發地震在油田中研究較多,主要有河北任丘油田在元古界、古生界碳酸鹽岩油層注水與地震頻度記錄。
1.人工開發地下熱水與地質環境變化研究
宋貫一等利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後郝窯地區的地質勘探資料和懷來地區的數字地震台網觀測資料,研究了地下流體(熱水)在斷裂構造活動及孕震過程中的作用(宋貫一,2000)。圖9-2為1995年7月1日到1996年6月30日延慶-懷來盆地地震震中分布圖,可見這一時段內地震大部分集中發生在盆地南緣杏園附近斷層走向為N50°E,傾角90°斷層上,揭示了這一斷層活動。其餘地震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緣安營堡—棗兒口一帶。
圖9-2 懷來數字地震台網(HDSN)及震中分布圖(據宋貫一,2000)
懷來盆地及其周圍地區的斷裂活動有如下特徵:①懷來盆地北部邊緣棗兒口附近存在一條北北西向的活動斷裂,斷層走向約為N20°W,傾角90°;②懷來盆地南部暖泉—杏園一帶存在一條北東向活動斷裂,斷層走向為N50°E,傾角90°。應當強調指出,用地震活動分布確定的這兩條活動斷裂與通過地質調查和勘探資料所確認的斷層位置幾乎相同。
據陳運泰等(1998)對ML4.1地震序列分布進行的三維透視研究,結果表明這兩條斷裂為共軛斷層。王培德等(1997)從地震學研究的角度指出,位於上述兩個共軛斷層交匯部位的後郝窯地區地震非常少,這一地區微震活動的「缺失」意味著該部位正處於「閉鎖」狀態,且根據「閉鎖區」線性尺度判斷,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上限約為M=6.0。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由於盆地北部邊緣棗兒口斷層距後郝窯地熱田為15km,盆地南部杏園一帶的斷層距後郝窯熱田僅3km。經人工地震、電測深法和鑽探等勘探方法測定,後郝窯熱田北北西向F1,F2, F7~8和F9斷裂分布和垂直斷距如圖9 3所示,F7~8斷層垂直斷距達250m以上,比F1,F9大5倍以上,比F2大2倍以上。F7~8為地熱田內水溫最高的部位,斷裂活動強度隨地下水溫高值等值線距離的增大而減弱。這樣的關系在水位等值線、水化組分等值線等圖上也有顯示。說明深部熱流體從此斷層湧出,斷裂活動強烈地受地下流體活動的影響,即地下流體活動強烈的部位,斷裂活動也表現出強烈的特徵。由此推斷,這兩組斷層不是處於「閉鎖」狀態,靠近地熱田部位受地熱流體影響斷層落差非常大。
圖9-3 後郝窯熱田斷裂分布及NW 向斷層垂直斷距
構造物理實驗研究表明,在地下熱水的作用下,沿斷裂面的岩石產生泥化、水化和溶蝕作用,將使岩石的抗壓強度降低20%~80%,斷層摩擦力降低30%~90%;經NaCl飽和水溶液浸泡過的砂岩岩樣強度顯著降低。另外,深部流體的孔隙壓力較大,可使斷面上的有效正壓力降低。由此可以認為,地下熱水的作用使斷裂及其圍岩應力作用弱化,斷裂的強度降低,在開采地熱流體圍岩應力場發生改變情況下,斷層不斷發生蠕滑,使斷層斷距加大,斷面上很難積累應力而發生地震。這就是後郝窯熱田地區兩組斷裂斷層落差非常之大而「缺失」地震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地震學方法判定「閉鎖區」內斷層若有地下流體的活動,那麼該「閉鎖區」可能是「滑移區」而不是孕育較大地震的閉鎖區,若無流體活動的「閉鎖區」則可能是未來地震的孕震區(宋貫一,2000)。中國地質調查局袁學誠研究員等通過建立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模型研究汶川地震也表明,發震機制不是斷層錯動而是岩石破裂(地質勘查導報,2009)。
2.人工注水與地質環境變化研究
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地下注水為油田驅油注水工程。以華北任丘油田為例,該油田位於華北油田中部,油田面積67km2,儲油構造為震旦亞界和下古生界厚層碳酸鹽岩組成的一系列軸向北東的背斜和向斜構造,含油層主要為薊縣系霧迷山組碳酸鹽岩,油層深度為3000~4000m,屬規模較大的斷塊潛山油田。
歷史上任丘地震很微弱,可歸為無震區或少震區,只是在東20km的河間地震帶強烈活動時受到影響或觸發,出現零星地震活動。任丘油田在1975年開始採油,1976年12月開始注水,1977年10月以後注水量達到100×104m3/月以上,1980年1月5日注水量上升到150×104m3/月,1981~1983年又降至110×104~100×104m3/月。注水深度3000~4000m,於1977年3月開始記錄到地震,至1987年共記錄地震300餘次。其中3級以上地震9次,最大震級4.0級,震源較淺,在3~5km之間,震源在注水井附近,見圖9-4。
圖9-4 任丘油田及臨近地區地震震中分布圖
1—任丘油田 2—斷層 3—注水井 4—地震震中
在任丘油田還發生過一起由於井噴誘發一系列地震事件。位於油田中部的53井於1977年9月投產,為高產井。後因產量下降,為提高產量,決定改變開采工藝,在停產等待使用新工藝時,於1981年7月3日上午11時45分發生井噴,液柱高20~30m,第二天23時在53井以南5km處發生M2.3級地震;7月5日在53井東北2.5km 處發生M2.0級地震;7月7日在53井西邊界斷裂——任西斷裂的南部延伸方向的博野縣發生M4.5級地震;8月20日在53井以東2km處發生M2.5級地震。一連串地震沒有分布在53油井附近,而是分散於整個油田及其外圍區,涉及范圍很大,十分罕見。
該次井噴持續5天,噴出油水混合液體1×104m3。當時分析地震原因是該井在3313m深處有斷裂通過,井噴前1979~1981年上半年注水量和採油量均處於高峰期,地層壓力虧空較大且處於不穩定時期,持續井噴,造成斷層滑移或塌陷而發生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53井井噴後4個月在油田以南150km的邢台地震的餘震區發生M6.0級地震。該地震是邢台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的餘震。考慮到該次地震與油田注水誘發地震多集中在小范圍內,分析是否與區域應力場發生變化有關。也就是說,究竟是井噴誘發了地震,還是地層深部構造應力的變化誘發了井噴,其間的關系值得深思。
縱觀世界油氣田與地震活動帶的關系,一般油氣田分布在地震活動帶圍繞的無震空白區,地震活躍區一般不會形成油氣田,這與大陸塊體的破裂性質及拉張與擠壓應力場的復雜變化有關,有人以無震區圈劃油田遠景區是有意義的。然而,由於油田多進行高壓注入低溫水,溫度的變化會使岩層的脆、塑性發生改變,高壓會使斷層間的有效正應力場發生改變,以及注入流體的地球化學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在碳酸鹽岩斷塊間,較淺(2000~4000m)、局部誘發小地震叢。但在國內外大多數油田,注水擴散的結果,即使水已滲入斷層,許多場合下會發生無震滑動,有時與地震共生,而不發生地震(趙根模,1994)。
⑹ 六大板塊圖(含火山、地震帶及成因)的圖片
地震成因被完全徹底破解,這是任何人不可改變的事實
有史以來的地學基礎空白,【湖泊與盆地存在怎樣的關系】,獲得重大突破:地理學的認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看好了)負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澤地(濕地)--湖盆內陸地--盆地(因在湖盆內)。這就是說,湖泊沉積可以演變成陸地,而這片新形成的陸地,與盆地的內涵與外延是完全相同的,這也就是說,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礎,這一重大發現,徹底打破地學多年來一籌莫展的困局。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另據網路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email protected]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六,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
從地球內部的核裂變角度去分析,鈾礦發生裂變,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核電站就是通過核裂變產生熱能,運用蒸汽機原理進行發電的,由於鈾礦與天然氣共存,鈾礦裂變產生的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甲烷加熱1000度以上,就出現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氫氣,方程式: CH4=高溫=C+2H2 ,一旦鈾礦出現裂變,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地殼內部就出現大量的氫氣,氫氣與其他氣體會形成爆炸么?氫氣在高溫下,是否還會發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釋放?根據氫彈聚變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變的基礎上完成核聚變,從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釋放,導致了地震。[40]
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種種跡象表明,地球內部存在了聚變的物質基礎,在核裂變中能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七,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八,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 《科技視界》, 2016 (26) :304
⑺ 死火山與地震產出寶石
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經歷幾百萬年,寶石才能在地表下形成。
通常,按岩石性質,寶石可分三類:火成岩(岩漿)、變質岩與沉積岩。火成岩或岩漿岩由熔融的岩漿、熔岩或者氣體結晶而成。沉積岩由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水溶液結晶而成,而變質岩由受壓極大、溫度較高的現有物質再結晶而成。
寶石形成大致分為四個過程:
1)熔岩和相關液體
2)環境變化
3)地表水與
4)地幔的形成
所以呢.一部分寶石的確和火山爆發有關,因為火山爆發噴射了大量的岩漿
但是還有一部分寶石是已經在地殼的岩漿中形成,再經過地殼運動帶到地表和離地表較近的地方
⑻ 設計圖例在圖中繪出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火山地震帶、地中海
設計圖例,在圖中繪出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參照下圖即可:
⑼ 我這有張圖~因為沒有圖例不知道上面的圖形代表什麼意思。 圖片內容是<地球的地震1900 - 2010>
根據提供的圖片與描述情況看,這是一張在1900 - 2010年的地球地震分布圖。圖上的經緯線可以判斷地圖的方向,圖上的「黃色的三角形、紅色的圓形-藍色的圓形-綠色的圓形」應該是表示在不同時期發生地震的記錄符號,這些圖形的位置就是地震發生的位置,其大小是表示地震級別的大小。
⑽ 誰有關於火山或地震的圖片或者資料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 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球的結構就像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地表下面,越深溫度越高。在距離地面大約32公里的深處,溫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時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世界的某些地區,山脈在隆起。這些正在上升的山脈下面的壓力在變小,這些山脈下面可能形成一個熔岩(也叫「岩漿」)庫。 這種物質沿著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庫里的壓力大於它上面的岩石頂蓋的壓力時,便向外迸發成為一座火山。 噴發時,熾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突然冒出。這些物質堆積在開口周圍,形成一座錐形山頭。「火山口」是火山錐頂部的窪陷,開口處通到地表。錐形山是火山形成的產物。火山噴出的物質主要是氣體,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體物質也噴了出來。 實際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噴發出來的岩漿,當岩漿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是,它的溫度和壓力開始下降,發生了物理和化學變化,岩漿就變成了火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