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海南省昌江石碌鐵礦礦山挖礦流程

海南省昌江石碌鐵礦礦山挖礦流程

發布時間: 2021-10-18 01:57:00

①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礦區保秀—三棱山區段鐵礦補充詳查

(1)成果簡述

工作區內通過補充詳查,累計探獲鐵礦石(含重疊部分)資源儲量0.84億噸(工業礦+低品位礦),其中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0.20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0.50億噸,探獲低品位礦石0.14億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0.03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0.12億噸。

本次工作共計凈增鐵礦石資源儲量0.35億噸(工業礦+低品位礦)。新增工業礦石0.28億噸,其中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0.16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0.12億噸;新增低品位礦石0.07億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0.03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0.04億噸。

(2)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本次野外地質工作,開展1∶2000地形測量和地質測量各1平方千米,地質剖面測量10千米;槽探344立方米,計3條;鑽探進尺32048米,共42個鑽孔;岩礦測試約2000項。

②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鐵礦分公司怎麼樣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鐵礦分公司是2018-09-05注冊成立的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注冊地址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迎賓路2號(海礦辦公大樓)。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鐵礦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69031MA5T63898C,企業法人郭風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鐵礦分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黑色、有色及非金屬礦石采選,鋼鐵產品,橡膠製品,旅館業,機械設備、配件製造、加工、維修,有色金屬冶煉,汽車運輸、汽車維修、機動車檢測,房產出租,技術咨詢服務,建築材料、化工產品(危險品除外)、水質凈化製品、氧氣、醫用氧氣的銷售,電力生產銷售,進出口業務,勞保用品,五金交電,電力,壓力管道,通訊設施工程安裝及維修,電氣試驗,自有房屋及機動設備租賃,電信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鐵礦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海南石碌鐵礦

石碌鐵礦區與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鎮毗連,向北與海南西線高速公路相接,向北東距海口市約191km,向南至東方市約 70km。礦山有鐵路專線與東方市八所港相接,並與粵海鐵路相通。

石碌鐵礦是我國鐵礦石的重要基地之一,鐵礦品位高達 62% 以上,為中國最富的大型露天鐵礦床。石碌鐵礦最初是作為銅礦開發的。《昌化縣志》記載: 明崇禎二年 ( 1629 年) ,知縣張三光趕走礦盜,宣示嚴禁私采亞玉山 ( 石碌嶺) 銅礦。明至清的幾百年間,石碌銅礦多為私采,故幾次議開幾次禁采。

1933 年,海南島成立瓊崖實業局,接受華僑投資開發本島資源。1935 年,瓊崖實業局派人到石碌嶺調查銅礦,意外發現此處鐵礦儲量頗豐,且品位極高,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開采。1939 年 2月,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踏上瓊島,為了實現其 「以戰養戰」、「就地供給」的戰略,隨即派出調查隊對石碌鐵礦進行勘查,並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會社投資進行大規模掠奪性開采。到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時,從海南掠奪鐵礦石 300 萬 t 以上 ( 其中田獨鐵礦 269 萬 t,石碌鐵礦 69 萬 t) 。

1946 年 8 月原民國資源委員會海南鐵礦籌備處成立並接管海南鐵礦,竟將拆毀的礦山精密機件的一部分運到越南銷售,一部分則運到廣西北海賣掉。原以為國人接管的海南鐵礦生機仍存,勃發有望,結果是再度陷入停滯。直至新中國成立後 1957 年才恢復生產。

1957 ~ 1964 年海南地質大隊對礦區補做勘探工作,1957 ~ 1958 年地質部物探局航測大隊 951隊對礦區進行了 1∶ 1 萬地面磁法測量 ( 8km2) ,圈出 27 處異常。其中,有 5 處異常認為是隱伏鐵礦引起,經鑽探驗證均見鐵礦。已知的探明工業儲量 + 遠景儲量 2552 萬 t,全鐵平均品位46. 27% 。老礦區開采至今仍存在資源危機。2007 ~ 2008 年全國危機礦山專項設立接替資源勘查項目,由海南省資源勘查院和廣東省地質局地球物理探礦大隊合作勘查,採用物化探配合鑽探多方法在北一—花梨山、南礦—朝陽開展普查找礦工作,在礦區外圍雞心、武烈、金牛嶺地段開展預查工作。根據物探成果,結合地質,劃定了 3 處找鐵礦遠景區。新增鐵礦資源量 ( 礦石量) 4000萬 t,銅鈷金屬量 2 萬 t。

一、礦床地質背景

石碌鐵礦區位於華南褶皺系石碌褶皺帶的西段。多期次的構造活動和變質 - 岩漿再造作用,形成了主要由東西向構造 - 岩漿帶和北東向構造 - 岩漿帶交接復合而成的構造格局。區域性成礦地質構造格局屬於我國重點金屬成礦區帶中的南嶺成礦帶; 其成礦條件十分優越,是我國金屬礦、非金屬礦、稀有和稀土礦的重要成礦遠景區帶。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青白口系和震旦系 ( 圖 2 -4 -1) 。礦區鐵鈷銅礦主要賦存在青白口系岩層中,按岩性又可分為六層,其中第一、三、四、五層為白色或深灰 - 灰紫等雜色千枚岩、石英片岩或石英絹雲母千枚岩、石英岩等硅鋁質岩石,普遍含有紅柱石,第五層還夾有一層岩屑凝灰岩; 第二、六層為灰白色 - 淺灰色白雲岩、透輝石透閃石化白雲岩、透輝透閃岩、赤鐵礦岩、石英岩等。第六層是目前所掌握的鐵、鈷、銅礦產的主要賦存岩層。按岩性組合及與成礦關系,又可細分為 3 段:下段含鈷銅層位; 中段含鐵層位; 上段白雲岩夾炭質千枚岩為無鐵礦段,屬白雲岩礦含礦層。石碌鐵礦受地層控制,為火山 - 沉積變質型礦床,礦體呈層狀產出。

石碌礦區是國內知名的以富鐵礦為主的大型礦集區。除鐵礦外,還共生或伴生銅、鈷、鎳、銀、鉛鋅等金屬和白雲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屬礦產; 在礦區近外圍區域發現的主要礦產有: 鐵、銅、鉛鋅、鎢、錫、金等金屬和石灰岩、黏土、石英砂、鋯鈦砂等非金屬礦床( 點) 多處。

二、礦區地球物理特徵

( 一) 磁性特徵

鐵礦區航磁 ΔT 異常 ( 圖 2 -4 -2) 走向總體上為近東西向。異常正負相伴,正異常位於南面,分布較稀,梯度較小; 負異常分布於北面,分布密集,梯度較大。異常強度最高達 600nT,最低為 -900nT,且負異常大於正異常。ΔT 正異常場分布,其梯度變化的形態與整個礦區復式向斜構造的形態比較吻合。ΔT 分布特徵與礦區含礦岩系的分布及其構造緊密相關。本區鐵礦體上磁異常的規律是異常正負伴生,礦體北側出現負異常,磁異常中心偏離礦體中心位置,礦體位於正負異常極大值之間,一般在零值線附近。

區內岩礦石磁性參數見表 2 -4 -1。赤鐵礦石具強磁性,透輝透閃岩、構造角礫岩具弱磁性,其他岩石不具磁性或弱磁性。

圖 2 -4 -1 石碌鐵礦礦區地質圖

表 2 -4 -1 岩心磁性測試統計表

續表

圖 2-4-2 石碌鐵礦礦區航磁 ΔT ( nT) 異常圖

( 二) 電性特徵

2007 年,系統測定了礦區 ZK1101 和 ZK3 鑽孔的岩心電阻率。統計表明,赤鐵礦體表現為低阻特徵( 265Ω·m) ; 多數圍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石英砂岩、透輝透閃岩等電阻率為 325 ~1500Ω·m,平均700Ω·m,表現為中高阻特徵。

( 三) 礦床地質 - 地球物理模式

礦區是國內知名的以富鐵礦為主的大型礦集區,還共生或伴生多金屬、非金屬礦產。根據物性測定結果,礦石具低電阻率,礦化岩石電阻率相對低,各種地層與各種礦化岩石電性差異明顯,區內鐵礦石具強磁性,可確定此類礦床的地質 - 地球物理模式為低阻高磁找礦模式。

三、物探方法技術運用及驗證效果

( 一) 設計方法及使用儀器

2007 ~ 2008 年物探設計選擇了 1∶ 1 萬磁法、CSAMT、TEM 和井中物探工作,其主要任務是:

1) 通過高精度地面磁測工作,結合過去重磁資料,進行綜合解釋,挖掘深部找礦信息。

2) 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主要任務是圈定 1. 2km 深度范圍內岩層與構造,重點是查明石碌群第六層分布狀態。在地質條件有利時,用於追索隱伏礦體。

3) 瞬變電磁法主要任務是發現和追索隱伏礦體,並用於勘查石碌群第六層中下部含炭層 ( 鐵、鈷、銅礦產的主要賦存岩層) ,勘查深度 500 ~1200m。

4) 井中三分量磁測主要任務是判斷異常源及其異常的性質,推測盲礦的深度、方向及見礦部位、延伸、范圍和厚度。

投入的主要儀器設備見表 2 -4 -2。

表 2 -4 -2 石碌鐵礦接替資源勘查物探投入的主要儀器設備一覽表

(二)工作部署

對石碌鐵礦區雞心嶺、北一—花梨山、南礦—朝陽的深部和邊部及其外圍開展普查工作,深入研究石碌地區鐵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控礦因素,提高找礦效果。

(三)物探異常解釋推斷

1.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解釋推斷

1)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數據處理、反演效果。對卡尼亞爾電阻率和阻抗相位數據進行整理、編輯。由於採用不同的濾波方式反演所表現的效果是不同的,可根據需要突出地層橫向分布和局部礦體反演結果。圖2-4-3為E11線兩種濾波方式的對比結果圖。可見,為突出礦體要經過試驗對比方能取得較好效果。

2)卡尼亞爾電阻率斷面切片立體圖。

a.高頻段一般為中低阻(幾十~幾百歐·米),而且分布不均勻,主要反映第四系地層及淺部電性不均勻的岩層(如圖2-4-4、圖2-4-5)。

b.中低頻段中,低阻(幾十~幾百歐·米)層主要反映了第六層(QnS6)地層,是主要的含礦地層,所以電阻率較低;高阻(幾百~幾千歐·米)層主要為第四層(QnS4)、第五層(QnS5)地層等的反映。

c.中低頻內見封閉的低阻圈,呈凹陷型,為復式向斜軸心的部位。這是賦礦的有利部位,極具找礦意義。

d.低頻段出現極高電阻率(>10000Ω·m),是進入過渡帶或近區的反映。

3)阻抗相位切片立體圖。

a.中高頻段相位一般高於400mard,進入中低頻段相位低於400mard。它顯示了上部地層電阻率相對下部地層要低。進入低頻段後阻抗相位迅速下降,趨於零甚至為負值。這是進入過渡區、近區的反映。

b.成礦向斜主軸部位阻抗相位一般高於1000mard,且中低頻段要高於高頻段,反映了向斜軸心底部電阻率較低,是賦礦的有利部位。

圖2-4-3 E11線不同濾波方式的反演結果圖

圖2-4-4 CSAMT等頻點切片和等標高電阻率立體圖

圖2-4-5 CSAMT反演電阻率-400m高程平面圖

4)反演電阻率切片等高程平面圖。

a.一般反映上部層位低阻,下部層位高阻的地電斷面。另外,第六層(QnS6)、石炭系(C1)地層表現為低阻,第四層(QnS4)、第五層(QnS5)等地層表現為高阻。

b.向斜軸部表現為低阻,並有明顯的「鍋底」狀向下延伸。礦體一般不是表現為最低電阻率上,而是表現為中低電阻率(圖2-4-5)。

2.瞬變電磁法(TEM)(伍卓鶴,2007)

1)直接反映礦體的TEM異常特徵。已知礦體位於3014~3064點/E15處,礦體走向為南東東向,礦體寬度約50~100m,埋深較淺,約10~30m。

圖2-4-6為E15線的TEM電壓剖面圖,圖中3014~3064點/E15的響應電壓強烈,電壓剖面在關斷後第2道(61.0μs)開始便見隆起、抬高的異常,這充分反映了埋深很淺的礦體(低阻體)。以3014~3064/E15為中心,小號點一側的電壓值緩慢上升,而大號點一側迅速衰減,依此可推斷礦體(低阻體)的寬度可往小號點方向(西向)再延伸1~2個測點距離,即50~100m。

圖2-4-6 E15線電壓曲線剖面圖

通過以上已知礦體的TEM資料分析可知,由於赤鐵礦為低阻體,引起的感應電壓較為強烈,幅值大,在電壓剖面上表現為「彩虹」狀的異常形態特徵。礦體埋深越淺,則感應電壓異常出現越早;反之,則越晚。

2)反映構造的TEM異常特徵。圖2-4-7為E11線電壓剖面圖。ZK1101孔位於4150/E11號點,於孔深487~670m見赤鐵礦。地質資料和CSAMT資料都顯示,ZK1101孔揭示的礦體賦存部位為向斜軸心部位(4050~4400/E11號點)。TEM電壓剖面也清楚地反映了此向斜構造形態,具體表現為如下特徵:電壓曲線在向斜兩翼部位抬升,在軸心部位下降,形態如「鍋底」狀。此特徵在中晚期測道表現尤為突出。

圖2-4-7 E11線電壓剖面圖

電壓曲線表現的這種「鍋底」狀異常形態與向斜構造形態極為相似。作者認為,這是由於向斜中第六層底部硫化物多及岩層破碎並充水而構成厚大低阻層的存在,兩翼的低阻層較淺,軸部較深。感應電壓會首先在較淺的低阻部位(兩翼)出現幅值較大的異常,而在相同的時間,由於感應渦流還未到達深部(軸部)低阻層,則感應電壓較弱。

由於淺層電性偏低的特殊性,具有相當屏蔽作用,TEM有時反映不了礦體;但可反映向斜軸部這個主要賦礦部位,對工作亦具指導意義。根據上述TEM異常特徵,圈定了6個TEM異常。

3.高精度磁測成果

高精度地面磁測與航磁異常相吻合,地面磁測因工作精度的提高對異常特徵表現得更為細致、准確,更加突出了淺部異常和局部異常。通過補償圓滑濾波及上延100m、200m和500m等處理(圖2-4-8~圖2-4-10),消除了淺部和地表異常,突出深部異常,變為一南正北負的伴生異常體。從上延50m、100m、200m、500m的異常圖看出,越往高處延拓,異常總體走向從北西西漸變至近東西,到上延至500m近東西走向的特徵更為明顯。在低緯度區鐵磁性礦體位置往往對應於磁異常正負過渡帶處,表明深部礦體規模大,范圍廣,為一近東西展布、埋深達1000m以上大的礦體。

圖2-4-8 測區磁測ΔT(nT)異常平面圖

圖2-4-9 測區磁測ΔT(nT)上延200m異常平面圖

圖2-4-10 測區磁測ΔT上延500m異常平面圖

4.三分量磁測井

對測區內深井進行了三分量測量,確定各個深井成礦情況,為進一步鑽探工程提供條件。共進行了8個鑽孔測量工作,都取得了好的結果。

1)ZK2測井成果。該孔進行了視電阻率測井、磁化率測井、井中三分量磁測、井中高精度ΔT磁測等。測量范圍:8.36~647.3m。礦與礦化層共計五層,總厚度47.10m。0~58m為井中套管。142.40~144.90m,厚2.50m,赤鐵礦或礦化層;164.90~203.90m,厚39.00m,含磁岩(礦化)層;220.90~224.90m,厚4.00m,赤鐵礦或礦化層;293.30~293.90m,厚0.60m,薄層含磁礦化層;310.60~311.60m厚1.00m,薄層含磁礦化層(圖2-4-11)。

該孔井中磁測資料顯示,在井深320~500m處ΔZ曲線均呈近似反「C」型。320m處ΔZ=-975nT,419m處ΔZ=-2695nT,500m處ΔZ=-916nT。ΔT曲線均呈「C」型。260m處ΔT=-1120.34nT,400m處ΔT=-2998.1nT,500m處ΔT=-1043nT。ΔX、ΔY曲線均顯示為負值,表明異常處於第四象限。

圖2-4-11 ZK2井中三分量測井曲線

綜上所述,初步判斷在該孔320~500m井段存在井旁盲礦異常。依據異常曲線的形態和特徵點,大致判斷:該異常體的中心埋深相當於該孔井深的400~420m段,距ZK2孔大約有100m;異常體存在於該孔的南西方向。該孔西南200m是ZK1101孔,見礦段約160m。

2)ZK3測井成果。該孔進行了磁化率測井和井中三分量磁測(圖2-4-12)。測量井段:16~808m。34m以上為套管。

該孔主要見礦或礦化磁性礦層有:582.00~610.50m,厚度28.50m;629.00~641.00m,厚度12.00m;680.50~683.50m,厚度3.00m;690.50~700.00m,厚度9.50m;706.00~734.50m,厚度28.50m;801.50~808.50m,厚度7.00m;該孔800m以下未見明顯曲線開口,故判斷近孔底一定范圍內不存在較大磁異常。

5.深部找礦效果

通過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測、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瞬變電磁法、井中三分量測量等多種物探找礦方法,本次勘查圈定了鐵礦體賦存空間狀態,取得了明顯找礦效果,為礦山外圍深部找礦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1)傳統物探手段對深部探測效果不佳、易受礦山雜訊干擾。採用交變大地電磁法能取得好的探測效果,CSAMT、TEM法探測深度深達1000m以上,大大超過直流電法探測深度。在地形條件復雜情況下,使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瞬變電磁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技術運用中,要通過試驗與分析對比確定有關觀測技術措施(如裝置參數、原始數據可靠性等)和數據處理技術,採用突出局部低阻異常反演技術圈定礦體輪廓等方法。

2)地面高精度磁測通過數據處理濾波與上延提取深部成礦信息圈定深部鐵磁性礦體,求得礦體埋深,也取得成效。通過鑽孔三分量磁測井精細測量,了解了井周是否存在盲礦體(所舉礦例中有),對下一步布鑽將起到重要作用。

圖2-4-12 ZK3井中三分量測井曲線

四、驗證結果

1)從成果可知:磁測ΔT向上延拓500m後的零等值線,CSAMT表現為低阻異常和高阻抗相位異常,TEM表現為有下凹、凹中凸等異常特徵,顯示為礦異常性質。驗證結果證實,物探推斷的這一部位7個鑽孔見礦情況好。這一部位無疑為本測區深部找礦的最有利部位。

2)危機礦山深部找礦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綜合研究、方法技術應用和工程驗證等幾個重要環節。深部找礦工作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應用具有「高解析度、探深大」功能的方法技術。由於採用了以上這些新方法技術,而獲取了較多的深部礦化體信息,圈定礦體輪廓,為實現「礦化體」的空間定位提供了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和參考資料

伍卓鶴.2007.瞬變電磁法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研究[J].華南地震,27(3):26—43

伍卓鶴.2009.危機礦山外圍高新物探技術方法找礦效果及綜合找礦模式———以XX礦床為例[J].泛珠三角港澳台

地區地球物理研討平台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本節供稿人:伍卓鶴)

④ 海南鐵礦的海南鐵礦簡介

石碌鐵礦位於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鎮境內,是我國大型露天礦之一。 「石碌」一名的起源,據考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此大山地表發現了綠色銅礦石,呈孔雀石類型,故名「石綠嶺」後改稱「石碌嶺」,因石碌鐵礦地處境內,故名。
石碌鐵礦儲量約佔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品位居全國第一。它不僅有豐富的鐵、鈷、銅資源,而且還有鎳、硫、銀、金等多種礦產資源。做為我國著名的大型富鐵礦床,石碌鐵礦累計探明總儲量4.66億噸,含鐵平均品位48.81%;另有一個大型富鈷礦床,累計探明鈷金屬量1.3萬噸;同時探明具有中等規模富銅礦床,探明銅金屬量7.5萬噸等。被譽為「亞洲第一富鐵礦」。
石碌鐵、鈷銅體賦存於約8.4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該地層被地質學家命名為石碌群。礦區為一呈北西西——近東向的復式向斜,其生成發展控制了礦體的重新就位。石碌鐵礦受石碌群地層及構造的控制,而石碌群地層主要分布於石碌地區。石碌鐵礦礦體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嶺,西起石碌嶺,東至紅山頭,方圓16平方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狹的長條形。主體礦分布在石碌鎮正南一公里一帶,以北一主礦體為中心。
海南鐵礦的發展,從明清時期的私挖盜采,到日本侵略中國時期日寇對鐵礦石的瘋狂掠奪,民國時期的半停產,再到解放初期的恢復生產,1956年—1985年的三次擴建,2007年的改制重組,歷經300多年,一路坎坷走來,幾經波折,最終重現輝煌!

⑤ 石碌鐵礦的地理位置

石碌鐵礦礦體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嶺,西起石碌嶺,東至紅山頭,方圓16平方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狹的長條形。主體礦分布在石碌鎮正南一公里一帶,以北一主礦體為中心。

⑥ 石碌鐵礦怎麼樣

一座鐵礦,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和厚重,又背負著曾經的榮耀與輝煌,如今卻鮮有人知道三百年來的歷歷往事。時間流逝,歲月蹉跎,這個鋼鐵帝國在發黃的記憶中漸漸失落。

⑦ 石碌鐵礦的歷史淵源

石碌」一名的起源,據考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此大山地表發現了銅礦,呈孔雀石類型,故後改稱「石碌嶺」,因石碌鐵礦地處境內,故名。
石碌鐵礦自古代民間手工開采至今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1939年日本侵略者侵佔海南後,強征幾萬民工,以刺刀和皮鞭逼迫民工在金牛嶺上沒日沒夜地開采,對石碌鐵礦進行瘋狂掠奪性開發,把50多萬噸的富鐵礦石運往日本。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接收礦山,他們不但沒有恢復生產,反而變賣機器設備,鐵礦區萋萋荒草一片。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同年10月,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組織人力對石碌礦山進行修復。並恢復生產。 海南石碌鐵礦是我國鐵礦石的重要基地之一,它不僅有豐富的鐵、鈷、銅資源,而且還有鎳、硫、鋁、金等多種礦產資源。據探察,鐵礦儲量達數億噸,品位高達62%以上。專家認為石碌鐵礦資源之豐,品位之高,聞名亞洲,稱著世界,被譽為「寶島明珠,國家寶藏」。
石碌鐵礦現在已成為一座別具風情的鐵城。乘車沿著寬敞的環山公路上到礦山頂峰,放眼四顧,方圓一二十里山水美景盡收眼底。到處充滿熱帶情調,風光綺麗,青山環抱,多姿的石碌河像一條綠色的飄帶繞城而過。石碌城裡,宿舍區內,到處是濃蔭如蓋的林木和爭妍斗艷的花草。一個個的小庭院里四季花果飄香,終年綠蔭怡人。

⑧ 海南省鐵礦找礦預測及勘查建議

海南島鐵礦資源豐富,尤以超大型優質富鐵礦-昌江縣石碌鐵礦而聞名於世。海南島除石碌超大型鐵礦床外,還有保亭縣南好鐵礦、三亞市田獨、紅石等小型鐵礦床。資源潛力分析表明,除已探明的資源儲量外,全島鐵礦資源潛量約11500萬t,其中石碌鐵礦區約1.12億t,佔97%。在今後鐵礦勘查部署上,提出以石碌鐵礦為中心開展「攻深找盲、探邊摸底」,在石碌礦區外圍及保亭南好—三亞紅石一線開展「面上找點、重點突破」的勘查和找礦思路,以公益性和商業性勘查兩種方式部署鐵礦勘查,努力擴大已有礦產地的資源儲量規模和尋找新的鐵礦基地,為提高海南省鐵礦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海南省鐵礦資源分布及近年勘查進展

(一)海南島鐵礦資源分布

在大地構造上,海南省位於西太平洋地殼構造不同發展階段的大陸邊緣區,屬由澳大利亞穩定陸殼破碎(解體)沉陷的海南-印支地台(南部三亞台緣坳陷帶)及其北側陸緣區(北部五指山褶皺帶)聯合組成而浮懸於南中國海(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亦稱華夏斷塊華南斷坳中的海南隆起),經歷了中嶽-晉寧階段古構造板塊分化,加里東階段向北漂移、沉陷,海西階段後期聯合對接,印支階段碰撞隆起,燕山階段斷裂剪錯、斷陷盆地形成,喜馬拉雅階段瓊州海峽裂谷拉伸、沉陷,致使海南島與華南大陸隔海相望等漫長、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歷程。海南島鐵礦資源集中分布在島西南五指山褶皺帶內。

石碌超大型鐵礦床位於島西昌江縣石碌鎮南側。區域構造位置處於華南褶皺系五指山褶皺帶的西段,抱板隆起中部,昌江-瓊海大斷裂西段南側,中、新元古代古老基底出露區北東端。本礦床以赤鐵礦為主。在礦區11km2面積的范圍內,已探獲鐵礦資源/儲量3.9941億t、鐵礦石品位TFe49.22%。

保亭縣南好-三亞紅石鐵礦床分別位於島南保亭縣毛感鄉和三亞市高峰鄉。區域構造位置處於五指山隆起南部與三亞台緣坳陷帶交界部位,夾持於尖峰-吊羅和九所-陵水兩條東西向大斷裂之間,為崗阜雞倒轉復式背斜分布區。本礦床以磁鐵礦為主。三亞市紅石鐵礦145.5萬t、TFe42.74%;保亭縣南好鐵礦53.1萬t、TFe41.28%。

另有三亞市田獨鐵礦已探獲鐵礦資源/儲量202萬t、TFe53.39%;白沙牙老鐵礦,已探獲鐵礦資源/儲量11.35萬t、TFe30.75%。

(二)近年勘查進展

海南省鐵礦資源豐富,且以富鐵礦為主。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已發現鐵礦床6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4處、礦點十幾處,累計探明鐵礦資源儲量超40000萬t。

2006年,石碌鐵礦接替資源勘查項目列入全國危機礦山找礦項目(任務書編號:[2006]122號;項目編碼:200646092),項目由海南鋼鐵公司承擔,2007年由海南省地質勘查局資源環境調查院和海南省地質調查院共同組織實施。項目採用礦山-地質勘查-科研三結合方式,綜合運用地質、物探、化探等手段結合GIS、地下地質體三維可視化和精細立體填圖等現代信息技術,按「特定成礦區帶」的勘查戰略部署原則,緊緊圍繞石碌式鐵鈷銅多因復成礦床的成礦特點,在已掌握的礦體賦存規律、構造特徵及控礦因素及成礦作用演化模式等基礎上,總結該類型礦床的地質-地球物理立體勘查技術模式,開展礦體預測和評價工作,多角度、多層次收集成礦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綜合研究,提高地質勘查找礦的水平和質量。在勘查手段上,對石碌礦區北一—花梨山、南礦—朝陽的深部及邊部鐵-銅-鈷礦體的延伸地段,開展深部普查地質工作,參照200m×200m的工程網度,重點在石碌礦區東部,前人勘查的「空白」區,運用鑽探工程、結合井中物探,進行深部、邊部找礦;對外圍雞心、武烈、金牛嶺區段預查區,運用地質、物探(磁法、瞬變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化探土壤測量等手段綜合提取各種找礦信息,認真篩選和圈定重點部位和最佳的異常地段,進行地表揭露和深部工程驗證。在已知礦區的深部及周邊外圍區域,擴大礦床規模,實現找礦重大突破,力爭達到在石碌礦區找「北一」、在石碌外圍找「石碌」的目標,以期獲得最佳的找礦效益。

通過近兩年的工作,完成鑽探竣工鑽孔14個、進尺10694.55m;物探瞬變電磁法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各1200個點;槽探4000m3、高精度磁測56km(剖面)和33km2(面積)、磁測井3000m以及科研專項等。取得的主要進展有:

1)瞬變電磁法(TEM)。反映赤鐵礦(化)體的TEM異常特徵是在礦體產出部位引起的感應電壓較為強烈,幅值大,在電壓剖面上表現為「彩虹」的異常形態特徵。礦體埋藏淺,則礦體感應異常出現早;埋藏深,則礦體感應異常出現晚。反映構造的TEM異常特徵是在向斜兩翼部位電壓曲線抬升,在軸心部位曲線下降,形態如「鍋底」狀。此特徵在中晚期測道表現尤為突出。

2)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反映赤鐵礦(化)體的CSAMT異常特徵是在礦體產出部位的二維反演電阻率較低,一般<200Ω·m。

3)高精度磁力。石碌群地層在有赤鐵礦賦存地段有較強磁性(後期改造富集),有大礦(磁鐵礦化疊加)才有主要磁異常,沒礦(沒有磁鐵礦化疊加)沒異常或異常很弱。主要磁異常指示了找礦主要部位。

4)鑽探竣工的14個鑽孔,除見到鐵礦體外,部分鑽孔還有鈷銅礦體共生,達到了見礦率86%的地質效果。目前ZK1101孔赤鐵礦體最大見礦累計厚度139.37m,平均品位TFe53.91%,其中孔深570.12~623.62m見厚層富鐵礦體(TFe平均61.17%,厚度53.5m),同時還見到薄層鈷礦體(Co平均0.257%,厚度3.7m)。ZK1302孔除見赤鐵礦體(TFe平均44.16%,厚度17.02m)外,並見到富銅礦體(Cu平均6.18%,厚度3.05m)和鈷礦體(Co平均0.04%,厚度1.7m)。據14個鑽孔初步估算,預計可新增鐵礦資源量逾4500萬t(333)、銅鈷金屬量達1.5萬t。

5)根據石碌鐵礦床的多因復成成礦特點,NW—SE向復式向斜的槽部是有利的找礦區域;而構造改造富化階段所疊加的變質核雜岩構造,其韌性中間層(即石碌群第六層)因韌-脆性剪切構造發育,既有利於深部來源流體(鹵水)促使礦源層和/或基礎礦床中的成礦元素被再次活化、遷移和富化,又有利於富化的礦體定位;變質核雜岩構造早期產生的近E—W向和NW—SE向兩組共軛剪張節 理嚴格控制呈「S」形和反「S」形透鏡狀礦體,晚期發展的近NS向和NNW、NNE向高角度正斷層則導致礦區近EW向的伸展和礦體的斷陷。應力分析表明,礦區北一礦體東部順向斜軸部向東南的延伸區的深部是Fe-Co-Cu找礦遠景區,尤其在近EW向和NW—SE向兩組X共軛剪張節 理所產生的透鏡體疊加部位可形成厚大的富鐵礦體。

綜之,中新元古界石碌群第六層二透岩、白雲岩和二透岩化白雲岩為Fe-Co-Cu礦的直接賦礦岩系,瞬變電磁法(TEM)異常的感應電壓強烈,幅值大,在電壓剖面上表現為「彩虹」狀的異常形態特徵、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二維反演電阻率較低(一般<200Ω·m)及主要磁異常和早期近EW向褶皺被晚期剪切變形構造所疊加改造的部位是形成厚大的富鐵礦體的有利地段。從現有資料分析,石碌群可能隱伏於礦區東部震旦系(即本書所稱的石碌群第七層)、石炭系、二疊系蓋層之下,在這些地區應是找尋隱伏的石碌群以及石碌式富鐵礦床和鈷銅礦床的有利區域。

二、海南省石碌式鐵礦找礦預測

根據石碌鐵礦床的多因復成成礦特點和成礦作用演化模式以及找礦標志等研究成果,我們認為,應重視在昌江-瓊海斷裂帶兩側有石炭-二疊系出露地區的深部鐵礦找礦工作(圖9-14),特別是加強昌江-瓊海斷裂帶兩側含碳酸鹽岩的石炭-二疊系地層出露區,既被印支—燕山期以來花崗岩體侵入、又有近EW向和NE—SW向構造發育地區的深部找礦工作(圖9-15)。另外,也應注意九所-陵水與尖峰-吊羅斷裂帶之間,為印支—燕山期以來花崗質岩所侵入的早古生代含碳酸鹽岩地層的地區的深部找礦工作。因此,在海南全島,凡是在被印支—燕山早期以來花崗質岩侵入的地槽構造層分布區(即地槽發展階段形成的沉積建造分布區),是尋找石碌式鐵鈷銅多因復成礦床較有遠景的地段。結合海南島重力和磁力異常(見第八章 ),據此,初步將海南省鐵礦找礦遠景區劃分為5個區域(圖9-14):即昌江石碌鐵-鈷-銅遠景區(Ⅰ)、保亭南好-三亞紅石鐵-銅-鉛-鋅遠景區(Ⅱ)、南坤園鐵-金-鉬遠景區(Ⅲ)、瓊海鐵-金遠景區(Ⅳ)和樂東鐵-金-銅-鉬遠景區(Ⅴ)。

圖9-14 海南島鐵鈷銅礦找礦遠景區規劃圖

圖9-15 昌江-瓊海斷裂帶(即圖中B)及兩側線性構造特徵(據汪嘯風等,1991,經修改)

進一步結合前人區域物探(磁法、重力)異常和海南省「十一五」地質勘查規劃研究專題成果,我們提出海南省應優先開展工作的鐵礦成礦預測區有兩個,即昌江石碌鐵-鈷-銅成礦預測區和保亭南好-三亞紅石鐵-銅-鉛-鋅成礦預測區。從成礦構造背景、主要控礦構造、成岩成礦時代、賦礦岩石特徵及物化探異常特徵、共伴生礦床類型、礦(化)體的賦存部位、空間分帶、圍岩蝕變特徵、礦石結構構造與礦石礦物組合特徵等綜合分析入手,採用德爾菲法或地質類比分析法,對上述優先開展工作的兩個成礦預測區估測了相關礦種的預測資源潛量,並列於表9-17。

表9-17 海南省鐵礦資源潛量成礦預測一覽表

(一)石碌鐵-鈷-銅成礦預測區

預測區位於海南島南西部(圖9-14中Ⅰ),北至白沙邦溪,南止昌江七差大嶺,西起昌江十月田,東達白沙金波,長約34km,寬約18km,面積約612km2。石碌礦區主要出露中新元古界薊縣-青白口系石碌群(包括原震旦系石灰頂組),東部為石炭、二疊系蓋層。褶皺、斷裂構造發育,褶皺主要為軸向NW—SE或近EW的石碌復式向斜構造,由石碌群(含石灰頂組)組成,向斜西端翹起,向東傾伏,最大的北一鐵礦體即產於該向斜核部。斷裂構造主要有NNW向、SN向、NE向、EW向等四組。預測區的北面為印支—燕山早期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南面為印支—燕山早期鉀長花崗岩。區內主要礦產為石碌式富鐵礦床,並有鈷、銅礦床共生,自上到下為鐵、鈷、銅三者呈疊置關系。在礦床成因上,本書認為屬多因復成改造富化型(火山-沉積變質+構造改造+熱液疊加)礦床。鐵、鈷、銅礦體賦存於石碌群第六層白雲岩、結晶灰岩、透輝石透閃石岩內,並夾多層富鐵礦層。第五層頂部(局部地段)出現流紋質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凝灰岩、中酸性沉凝灰岩等。其次有冶金用石英岩、白雲岩等非金屬礦床。石碌群與花崗岩接觸帶附近有銅、鉛、鋅礦化。石碌群雖然經歷了區域變質、熱接觸變質和岩漿熱液交代蝕變作用,岩石類型比較復雜,但仍保留著區域變質岩石特徵,變質礦物主要是絹雲母、綠泥石,區域變質程度為綠片岩相。鐵礦石主要為赤鐵礦,僅在接觸帶附近見到少量磁鐵礦。

經預測本預測區鐵礦資源潛量約1.12億t。

(二)南好鐵-銅-鉛-鋅成礦預測區

預測區位於島南部保亭縣南好—三亞紅石地區(圖9-14中Ⅱ),呈NE向分布,長約34km,寬約13km,面積442km2。區內主要出露志留紀和石炭紀地層,志留系自下至上有下統陀烈組變質粉砂岩、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空列村組千枚岩夾結晶灰岩、石英岩;中統大幹村組結晶灰岩、千枚岩、變質礫岩,靠親山組結晶灰岩、千枚岩、變質砂岩;上統足賽嶺組千枚岩夾結晶灰岩、含炭千枚岩。其中足賽嶺組與鐵、銅、鉛、鋅礦化關系密切。石炭系下統南好組板岩、變質粉砂岩、礫岩。志留系足賽嶺組和石炭系南好組為主要含礦層位。倒轉背斜西北部有海西期二長花崗岩,東南部為印支期二長花崗岩,燕山早期花崗岩,晚期花崗閃長岩、石英閃長岩、閃長岩、花崗斑岩、石英斑岩。其中燕山期花崗斑岩與區內鐵、銅、鉛、鋅、硫等礦化關系密切。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褶皺主要為崗阜雞復式倒轉背斜,斜貫全區,次一級褶皺有鵝格嶺-空猴嶺倒轉向斜、那通嶺-白土嶺倒轉背斜、什茂-情安嶺倒轉向斜、振海山倒轉背斜。全長30餘km,寬10km,總體走向NE向,褶皺由奧陶紀、志留紀和早石炭世地層組成。斷裂構造主要有NE—NNE向,近EW向及SN向三組,後者常有燕山晚期花崗斑岩、石英斑岩充填,前二者是區內主要控礦構造。區內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大小岩體廣布,岩漿期後熱液活動十分活躍,從而形成了廣泛而繁多的熱液蝕變岩石。常見與礦化有關的熱液蝕變有矽卡岩化、綠簾石化、陽起石化、雲英岩化、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上述熱液蝕變可作為區內尋找鐵、銅多金屬礦的重要找礦標志。

預測區已探明小型礦床5處(其中鐵礦2處、銅礦1處、鐵銅礦1處、鉛鋅礦1處),礦點5處(包括鉛鋅、銅、鎢、金、毒砂)。礦床類型主要為產於足賽嶺組結晶灰岩,含鈣質千枚岩與燕山晚期花崗岩接觸帶的接觸交代型(矽卡岩型)鐵、銅、多金屬礦床。

經預測鐵礦資源量約300萬t。

三、海南省鐵礦資源勘查建議

海南省鐵礦資源勘查和找礦部署的指導思想應立足於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礦山後備資源儲量正常接替和尋找新礦產基地為目標,以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市場配置資源及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的關系,強化對地質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勘查,在勘查和開發部署上確定重點地區,主攻鐵礦、兼顧其他礦種評價,綜合運用地質、物探、化探等手段,結合GIS、地下地質體三維可視化和精細立體填圖等現代信息技術,多角度、多層次收集成礦信息,緊緊圍繞海南省鐵礦床的成礦特點,開展礦體預測和評價工作。預期目標是探獲鐵礦資源量8000萬t。

(一)石碌鐵-鈷-銅礦預測區勘查和找礦部署

預測區面積612km2。本區的勘查和找礦部署原則是以石碌鐵礦為中心,在礦區44.26km2范圍內,北一—花梨山、南礦—朝陽的深部及邊部鐵-銅-鈷礦體的延伸地段(E10~E27線間:見圖3-2),開展「攻深找盲、探邊摸底」,在礦區近外圍開展物化探掃面,為礦山直接的後續資源接替提供保障,此部分資金主要來源於礦山企業。在礦區外圍約568km2范圍,按公益性與商業性投資兩種勘查方式分成兩個區塊:西區面積293km2,為海南省「戈枕—尖峰戰略性礦產勘查規劃區」內,具體部署是利用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經費和海南省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從已有的地質和物、化、遙資料綜合分析入手,用現代成礦理論和計算機數據集成技術綜合提取各種找礦信息,認真篩選和圈定重點部位和最佳的成礦靶區4~6處,開展物探高精度磁力掃面工作,輔以瞬變電磁法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並經少量鑽孔驗證。預期新發現礦產地3~5處,工作程度達到預查,然後設置探礦權,並以招標拍賣桂牌方式出讓,引導和帶動商業性勘查開發。東區面積275km2,為商業性勘查區,重點鼓勵企業開展風險性勘查。

預期目標是探獲鐵礦資源量7800萬t。

(二)南好鐵-銅-鉛-鋅成礦預測區勘查和找礦部署

預測區面積442km2。為海南省「牛臘嶺—同安嶺戰略性礦產勘查規劃區」內,本區的勘查和找礦部署原則是以保亭縣南好鐵礦、三亞紅石鐵礦為中心,利用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經費和海南省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在綜合分析其成礦地質特徵、成礦規律和成礦模式的基礎上,應用已有的地質和物、化、遙資料綜合集成,首先開展成礦預測研究,優選找礦靶區2~3處,繼後進行物探高精度磁力測量掃面,在成礦有利地段進行少量鑽孔驗證,預期新發現礦產地1~2處,然後設置探礦權,並以招標拍賣桂牌方式出讓,引導和帶動商業性勘查開發。實現「面上找點、重點突破」。

預期目標是探獲鐵礦資源量200萬t。

⑨ 昌江縣主要礦藏資源有哪些

鉛,鋅,鍺,銦,鉈,鎘,磷,藍石棉,錫,鉑,銀,鉀鹽,砷,硅灰石,水泥配料砂岩,硅硅藻土礦產資源分布在雲南,銅,鎳,鈷,銻,化肥用蛇紋岩,鹽

有色金屬錫:主要集中在老,文山,寶山區,西部八個探明及中型礦山,有望建成一個新的基地

錫鉛和鋅: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雲南銅業

:已建成東川,易門,牟定,大姚等四個中型銅生產基地。新平大紅山銅礦,探明儲量的1556400噸

銻:主要分布在雲南東南部,西部地區。資源的角度來看201萬噸

鎢:主要分布在雲南南部,西部地區,除麻栗坡,中甸鎢礦已開采,伴生礦,礦石品位低,使用相對困難 BR p>鎳礦:主要分布在雲南南部。因為硅酸鎳冶煉技術儲備的76%是尚未通過,暫時很難使用

鋁土礦:分布聚集在昆明,文山區

鐵:主要分布在雲南和昆明鋼鐵附近

錳:主要在滇東南,滇西

鈦砂礦主要集中在昆明,寶山區在昆明近武定,祿勸,富民發現大面積鈦砂礦,品位高,易開采,地質儲量為1400萬噸,是目前中國最好的資源遠景區之一

黃金:黃金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部和南部,並證明了墨江,鎮流器,元陽等三大金礦床

銀礦: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東北

鉑礦:鉑族礦物是鉑,鈀,鋨,銥,釕,銠等六種,主要集中在雲南,雲南西部

稀有,稀土礦產的分散元素:雲南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4種, ,84。保持儲備的銦金屬4743噸鉈7776噸,鎘179500噸,居全國之首在全國1;鍺1112.78噸,居全國第2位;鈹(礦物質含量)36400噸,鋯(礦物質含量)194600噸,鍶(天青石)3573100噸在全國4,居全國之首。礦石類型,除了押金單鍶,磷酸鹽礦物,獨居石,鋯英石砂礦,其餘均為有色金屬礦石伴生或共生的組件目前大部分尚未開發

煤炭:主要分布在雲南東部,滇南和滇東北地區,資源的角度來看70十億萬噸。富源縣老廠礦區無煙煤探明儲量的近4億噸,昭通盆地探明儲量8.15十億萬噸褐煤,是目前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無煙煤和褐煤基地

磷酸鹽:主要分布於雲南區,在昆明附近的滇池

鹽:昆明市附近的安寧鹽礦大,厚,品位高,適合大規模水力採煤,6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已被警方控制氯各地鈉13.089億萬噸,芒硝6.248億多噸,遠景儲量是理想的鹽化工基地

鉀:孟Noi河鉀鹽礦,和另一個老白雲山霞石正長岩,包括
鉀硫鐵:主要分布在雲南東部和雲南東北部

⑩ 求采礦的流程

銅礦(熔煉有經驗、可挖掘1-4次)伴生劣質的石頭、孔雀石。
在出生地可以輕易的挖到的,加上熔煉有經驗,50+的挖礦經驗可以輕松的達到。

錫礦(熔煉有經驗、可挖掘1-4次)50技能要求,伴生虎眼石、暗影石、粗糙的石頭。
錫礦也是一種很普及的礦產,部落的推薦去貧瘠之地/千針石林;聯盟的推薦去赤脊山。

銀礦(熔煉有經驗、可挖掘1-4次)75技能要求,伴生虎眼石、粗糙的石頭。
銀礦是我們能碰見的第一種稀有礦,銅礦生銀,就是說在某一個銅礦被採集完後,下次刷新就有一定的幾率刷新出銀礦,當然在高級地圖銀礦也作為獨立的刷新。這里部落的推薦去貧瘠之地/千針石林;聯盟的推薦去赤脊山。

鐵礦(可挖掘1-4次)125技能要求,伴生沉重的石頭、黃水晶。
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沒有一個地圖相對分布得較多,但是我還是建議去千針石林最邊的閃光平原->塔納利斯,這條線來回的採集比較多。

金礦(熔煉有經驗、可挖掘1-4次)155技能要求,伴生沉重的石頭、黃水晶。
這是我們能碰到第二種稀有礦,也是最後一種熔煉有經驗的礦石。鐵生金,同理鐵礦被採集完後,下次刷新就有一定的幾率刷新出金礦,當然高級地圖會有刷新,但是很少。

秘銀礦(可挖掘1-4次)175技能要求,伴生堅固的石頭、青綠石、紅寶石。
要想大量採集推薦2個地方:
1、荒蕪之地,如圖1在A區域會固定刷3個秘銀,在B區域會固定刷2個秘銀,這兩個地方的刷新很快,外面的一圈地圖都跑不完,A、B區域就會刷新了。
2、如果你覺的荒蕪之地的人太多,我推薦一個小地方,奧特蘭克山脈如圖2,在A區域的山洞裡每次會刷新2-3個秘銀,外面的刷新點,每次刷3個礦,這個地方人少,地圖小,刷新相對也快,適合大量的採集。
真銀礦(可挖掘1-4次)230技能要求,伴生堅固的石頭、青綠石、紅寶石。
稀有礦,秘銀生真銀,高低地圖會少量刷新,推薦燃燒平原。

瑟銀礦(可挖掘1-2次)250技能要求,伴生厚重的石頭、紅寶石、大貓眼石、藍寶石、黑色硫酸鹽。
尷尬的礦脈,只能挖1-2次,高級地圖都有刷新,這提要提一下燃燒平原的刷新點,如圖。
富瑟銀礦(可挖掘1-4次)275技能要求,伴生厚重的石頭、大貓眼石、藍寶石、巨型綠寶石、艾澤拉斯鑽石、奧術水晶。
礦工眼中的金幣,爭搶的對象,主要分布於:燃燒平原,東瘟疫之地,冬泉谷,安洛戈環形山

外域礦:
外域所有地圖都有,如果有大鳥,開雷達採集還是非常快的。個人覺得泰羅卡森林和地獄火半島的比較多。

P.S所有地圖,只要是有怪物洞穴的,裡面必定有礦。沿山的地方礦也比較多。還有殺魚人或者納加的海底也有許多礦脈。

熱點內容
運動醫生trx 發布:2025-09-18 10:05:55 瀏覽:596
合約被強平了怎麼處理 發布:2025-09-18 09:39:10 瀏覽:73
元宇宙將如何影響國際政治 發布:2025-09-18 09:26:47 瀏覽:96
比特幣資金費率字母 發布:2025-09-18 09:24:34 瀏覽:115
建信金融科技區塊鏈 發布:2025-09-18 09:07:30 瀏覽:163
中幣里的usdt指什麼 發布:2025-09-18 09:07:27 瀏覽:978
區塊鏈在畜牧業應用 發布:2025-09-18 08:48:08 瀏覽:199
odin元宇宙靠譜嗎 發布:2025-09-18 08:24:05 瀏覽:26
騙老子比特幣 發布:2025-09-18 07:40:50 瀏覽:655
b250btc主板 發布:2025-09-18 07:39:04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