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挖礦
1. 求《生態保護 警鍾長鳴》的作文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環境是人類及其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大自然在以其寬廣胸懷哺育人類的同時,也在用鐵的規律給人們以無情的懲罰。歷史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文明衰落的例子屢見不鮮。兩河流域的文明古國巴比倫在公元前曾經是森林蔥郁、沃野千里,其"空中花園"更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但是兩千年前生態惡化帶來的漫漫黃沙殘酷地使其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尼羅河流域無比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古埃及漫長而輝煌的文明,由於森林不斷遭到砍伐,過度放牧、墾荒,逐漸淪為世界上的貧困地區,只留下雄偉的金字塔默默地追憶著昔日繁華。同樣的滄桑,也發生在世界東方。
在相當長歷史的時期內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茂,植被良好,繁榮富庶,"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了中華文明的搖籃。而唐末以後,由於戰亂不斷,災害頻繁,加之人口壓力增大,致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繁華的都市衰敗了,黃河文明漸趨衰落, 導致經濟中心由黃河流域逐漸移向長江流域。
一、我國的資源狀況
從自然資源總量講,我國許多種自然資源的總量都在世界前列,稱得上是地大物博的資源大國。但我國人口眾多,各類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我國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我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佔有量卻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佔有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5;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佔有量相當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隨著我國人口持續增多,各種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還會繼續下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性因素。我國的資源還存在地區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例如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資源卻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二、大自然警鍾長鳴
1、自工業化時代以來,地球氣溫已經上升了0.7℃,人類已經經歷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乾旱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等全球變暖導致的後果。如果現在不採取有效行動,人類將難以承受氣溫進一步大幅升高的後果。
相當於南極洲1/5面積的整個南極西部冰蓋面臨消融風險,這個冰蓋一旦融化,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六米。
我們人類是暖化的元兇。每天都會發現新證據,例如,綠色和平運動關於珠穆朗瑪峰冰川退縮的最新報告和關於南冰洋已無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發現。請注意:世界最大的碳阱已經填滿。
2、北極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為孤島 (新)
最新衛星照片顯示,北極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為一個孤島。日前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由於冰塊的融化,著名的西北和東北通道已暢通,這使船隻在北極冰帽附近域航行成為可能。
航運公司一直在急切地等待西北和東北通道的暢通,他們希望這將使航線距離減少數千海里。但對於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來說,這是全球變暖對地球造成破壞的又一個跡象研究海洋冰塊的科學家馬克。塞雷澤稱,這些圖像是一個「歷史事件」,這些圖像加深了人們對北極冰帽正「加速消失」的擔心。
由美國宇航航局提供衛星圖片首次表明,兩條連接大西洋的近道即西北和東北通道首次同時沒有冰塊的存在,這一情況在125000年內還是首次出現。2005年,俄羅斯附近的東北通道暢通,但是位於加拿大北部地區的西北通道仍被冰塊堵塞。2006年的情況則剛好相反。科學家認為,在5年後,北極的7月中旬和9月中旬將是無冰期,北極目前終年封凍。然而,就在幾周之前,由於融化的冰山引了了洪水,加拿大奧育圖克國家公園內的遊客不得不被疏散,這個國家公園名字的意思是「永不解凍的土地」。
分析:北極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成為孤島,這不是一次值得稱贊的奇觀,而是給人類的警示:保護環境,否則一些原始的自然資源會逐漸消逝。
適用話題:環境保護、熱愛地球、熱愛家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變與不變、行走在消逝中、責任。
「卡特里娜」颶風對新奧爾良造成的破壞與全球暖化或許有關,或許無關,但該颶風仍然不失為有用的警示。
3、全球變暖與城市「熱島」
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與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緯度地區將會因氣候變暖使蒸發強烈而變得乾旱,現在農業發達的地區將退化成草原;高緯度地區則會因變暖而增加降水,溫帶作物將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來看,氣候變暖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是主要的,得到好處的僅是局部某些地區。
我國最大的城市「熱島」北京,比郊區溫度高出9.6度,上海與郊區的最大溫差也達6.8度。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在於城市人口集中並不斷增多,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還有一個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磚瓦堆砌成的建築群與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鋪設的路面、人行道、廣場,代替了原為植被、作物覆蓋的自然地面。它們反射率小,熱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陽能。
4、物種迅速滅絕
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人們亂伐森林、濫墾草原,以及環境污染,造成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或生長地的喪失和生活環境的惡化,再加上人們濫捕濫獵野生動物,使世界上許多種野生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國際保護自然聯盟1996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色警報名單》顯示,世界現存4500種哺乳動物中,面臨絕種的已佔24%,而現存約9500種鳥類中,有12%即將滅絕。在已知的大約1萬種木本植物中,瀕臨絕種的約佔6%,其中1000種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時就有150~200種生物物種永遠告別地球,據資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萬倍。中國是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的國家,但是,中國生物的多樣性正面臨嚴重的威脅。被子植物中,瀕危種有1000種,極危種28種;裸子植物瀕危種63種,極危種14種,已有1種滅絕;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
5、蜜蜂死亡誰之過
研究人員發現,英國乃至全球范圍,蜜蜂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美國原有250萬個蜜蜂群落,如今1/4的蜜蜂群落由於「群體崩潰紊亂」現象而消失。
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發電站和汽車排放污染物會破壞鮮花產生的香氣分子,鮮花不香,進而擾亂昆蟲聞香識花,尋找食物的能力,並阻撓它們為農作物傳花授粉。食物不足更導致蜜蜂等傳粉昆蟲數量大幅下降。
在19世紀污染程度低的環境里,鮮花產生的香氣分子傳播距離能達到1000米至1200米。現在,香氣分子在受到污染的大城市,即使順風,傳播距離也只有200米至300米。這就嚴重影響到蜜蜂的覓食和授粉。
分析:如果人類行為導致的污染持續下去,不久的未來,蜜蜂可能消失。而蜜蜂的消失和減少並非只是蜜蜂自己的事,也事關人類。因為沒有蜜蜂的傳花授予粉,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糧食供給,不可謂關系不大。污染的最終受害者,是人類自己。
適用話題:環境污染與保護、普遍聯系、現象與本質、因與果、過錯。
6、世界水資源嚴重不足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用水量不斷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嚴重,使許多本來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遭到破壞。目前世界上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難以得到清潔水,50%的人口無法得到衛生用水。許多國家用水緊張,近年來美國、日本及東歐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甚至連淡水資源比較豐富的俄羅斯與加拿大,有些地區也受到缺水的威脅。非洲的一些國家連年乾旱,缺水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有人預計,水危機將成為21世紀城市裡「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問題」。
中國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我們身邊的水污染: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
2007年5月28日,太湖藍藻大規模爆發,使得無錫市自來水發出臭味,全市70%的水廠水質都被污染,直接引發了一場影響全市200萬人口的供水危機。都說「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發生在世界環境日(每年6月5日)前夕的無錫水危機,再次敲響了太湖生態警鍾。
2007年7月江蘇沭陽縣城區生活污染。
2009年江蘇鹽城水污染。江蘇鹽城市標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廠長丁月生主使員工將30噸危險液體廢物高濃度含酚鉀鹽廢水排入廠區外河溝,造成鹽城市自來水污染事件。
因為事發突然,停水很快影響到了近30萬居民的生活用水,部分賓館、酒店和企事業單位也受到了直接的影響。
各地水污染危機的接連爆發,不是偶然的突發性事件,說明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不僅使我國的資源環境到了難以承受的底線,也嚴重威脅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分析: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發生,不但向我們敲響了環保的警鍾,還使我們面臨傳統工業化發展的挑戰。6、環境問題的全球性
7、大氣污染
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大氣污染物在空氣中積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且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污染物隨風飄散,甚至影響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美國每年因此損失數億美元,我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南冰洋已無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發現。請注意:世界最大的碳阱已經填滿。
8、認識沙塵暴
沙塵暴,又稱黑風暴,是發生在沙漠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沙漠地區的大量流沙,是沙塵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風是沙塵暴的憑借力量。
近百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荒,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片土地成為裸地,隨著荒漠化的不斷加快,沙塵暴的范圍也逐漸擴大了,沙塵暴的程度也逐漸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連續八次遭到沙塵暴的襲擊。據科學家計算,在一塊草原上,颳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約需要2000多年的時間;如把草原開墾成農田,則只需49年;若是裸地,則只需18年。從沙塵暴的起因與發展來看,人為破壞環境,破壞地表植被是沙塵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護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減少沙塵暴危害。
我國的沙塵暴災害可以說是俞演愈烈。據專家統計,從1952年到1993年,我國西北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次數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發生了一次劇烈的黑風暴事件。之後,每年四五月份,甘肅河西走廊至少要發生一次,而在2000年,連續就是8次。據權威專家分析,在10—20年內,面對人口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現狀,如果不採取得力措施,我國沙塵暴的頻率、強度和危害程度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
9、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
1934年5月12日,美國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這次沙塵暴起自美國西部平原。一股強風暴迅速掠過西部廣闊的土地,將千頃農田的沃土捲起,並以每小時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著由西向東橫掃了整個美國國土。連刮3天的這次沙塵暴,將美國西部的表土層平均颳走了5—13厘米,從而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乾涸,農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歷史上,北美大陸到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隨著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大片森林、草原被毀。美國人幾乎砍光了從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區的無際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護,種下了禍根。
10、水俁病與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縣的水俁鎮發生了一場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現了大批病貓,這些貓瘋了一般,步態蹣跚,身體彎曲,紛紛跳海自殺。不久又出現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開始時口齒不清,表情呆滯,後來發展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後狂叫而死。多年之後,科學家們才找到這種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來在水俁鎮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用汞做催化劑,然後把大量的含汞廢水排進了水俁灣。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魚、貝等體內富集,人吃了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俁病。甲基汞會聚集在人腦中,損害腦神經系統,因此貓與人都瘋了。
痛痛病也發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縣,當地居民同飲一條叫作神通川河的水,並用河水灌溉兩岸的莊稼。後來日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在該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煉鋅廠。煉鋅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鎘,整條河都被煉鋅廠的含鎘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魚蝦中富集大量的鎘,然後又通過食物鏈,使這些鎘進入人體富集下來,使當地的人們得了一種奇怪的骨痛病(又稱痛痛病)。鎘進入人體,使人體骨胳中的鈣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質疏鬆、骨胳萎縮、關節疼痛。曾有一個患者,打了一個噴嚏,竟使全身多處發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後全身骨折達73處,身長為此縮短了30厘米,病態十分凄慘。痛痛病在當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1、雜訊污染
雜訊指人們不需要的聲音,不論什麼聲音,只要令人生厭,對人們的生活形成干擾,就都被稱為雜訊。工廠里機器的轟鳴,道路上汽車的喇叭聲,人群的喧鬧等,都是令人頭痛的雜訊。有時節奏強烈的搖滾音、迪斯科等也會成為雜訊,影響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強烈的雜訊會引起聽覺器官的損傷,如果是長期在機器轟鳴的廠房工作的人員,其聽力往往不及一般人。雜訊還會嚴重干擾人的中樞神經,使人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惡心、頭痛。雜訊對於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響,它會使人失眠,沒有食慾,產生煩惱等不愉快的情緒。科學家還發現,長期受雜訊刺激還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的功能,使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不斷提高。
12、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應負的責任。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13、中國的家底與可持續發展
為了向高層決策提供參考,中國科學院做出《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首次展示出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中國的國土環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顯超出全球平均狀況。國土面積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氣候影響,55%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35%經常遭受土壤侵蝕的沙漠化,33%是乾旱或荒漠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的人類活動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從隋朝至今,中國人口從約4600萬增加到11億,每年平均災害次數也從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國農業牧礦等12大類行業的發展成本均高於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辦成的事,中國至少要花1.25美元。
《報告》結論是:中國必須有序地通過三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大基本目標,才能真正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門檻。即:2030年實現人口規模零增長,2040年實現能源資源消耗零增長,2050年實現生態環境退化的零增長。
14、我們的呼籲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節約使用每一滴淡水。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多種植樹木減慢沙化。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不要隨意扔廢舊電池。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請每人都愛護花草樹木。
2. 哪裡有水晶礦石我想去采礦
水晶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南美洲和亞洲,其中南美的巴西水晶比較豐富,近幾十年來出口量均佔世界總量的大部分,其次為馬達加斯加和瓜地馬拉。美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土爾其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少量水晶。亞洲主要分布在中國和印度。
我國的水晶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蘇東海、沭陽、新沂、贛榆等縣7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以及海南省屯昌羊角嶺,矽卡岩型水晶礦床面積0.2平方公里、深150米的范圍內。矽卡岩類礦床的形成與岩漿侵入演化後期氣水熱液活動關系密切,在空間分布上雖多見於岩漿與圍岩接觸的外蝕變帶,但也有見於遠離侵入體的圍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