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挖礦破壞生態環境
1. 廣西岑溪31座礦山20座被開膛破肚,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影響
開采礦山會導致當地的大氣環境受到污染。還會破壞大量的森林植被,導致許多動物沒有棲息地居住。導致大量的動植物滅亡,可能會引起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因為礦山的本質上是一座山,一座山本來就是一個大生態系統。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動物,森林。這些東西幫助這座山穩固下來。如果開鑿礦山就必須把這些全部東西破壞掉,直接影響生態平衡。還有就是在開采礦山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煙塵跟細小貴金屬物質不漂浮形成大氣污染和其他環境污染。下面幾個觀點是我認為會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 導致大氣污染和環境污染。首先在開采。因為在礦山施工開采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大型的機器在運作,在挖土再鑽洞,在工地上造成大量的泥土裸露在陸地表面。那麼這些礦石在運輸過程中就會掀起大量的塵土。跟空氣中的物質混合,形成大氣污染。這些含有大量貴金屬煙塵還有可能漂浮在附近的小溪小河裡面,造成水體貴金屬污染。有一些金屬還有放射性物質,會直接污染土地。
關於廣西20座礦山被開采後給當地生態造成了什麼影響,大家還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2. 礦山環境保護現狀
幾十年來,我國礦業發展迅速,有力地保證了國民經濟發展對礦物原料的需求。但礦產資源開發活動也程度不同地造成大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破壞自然景觀和植被,誘發地質災害等一系列礦山環境問題,礦山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已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為了保障礦業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努力實現礦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效統一,從中央到地方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了礦山環境保護工作。
1.1.1 逐步建立健全礦山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
1986年10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防治污染環境。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採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1994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52號)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規定礦山企業要按照批準的關閉礦山報告,完成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工作,或者繳清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有關費用。2001年4月11日,國務院批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0~2010年)》,並授權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該規劃確立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和「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方針,明確了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的目標、要求。
各省級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在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有關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同時,針對本省礦山環境保護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狀況,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要求,相繼制定、頒布了一系列關於礦山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律、法規。主要包括:31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年)》,26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礦產資源管理條例》,12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在此基礎上,各省(區、市)為進一步提高對礦山環境管理水平,提高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解讀和執行能力,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又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和要求。例如,四川省制定了《關於嚴禁濫采亂挖礦山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管理條例》,甘肅省制定了《礦山企業「三廢」指標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雲南省制定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履約保證金制度(草案)》,湖南省制定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暫行辦法》,山西省制定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要求》等。
1.1.2 開展全國礦山環境調查與評估
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2年啟動了以省為單元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項目。全國31個省(區、市)通過發表調查和實地調查的礦山數為113149個,調查的礦山面積為581.90萬公頃。截至2005年,全國因采礦形成的采空區面積約80.96萬公頃,發生塌陷的面積為35.23萬公頃;采礦活動壓占和破壞的土地面積約143.89萬公頃,其中耕地29.56萬公頃,林地13.65萬公頃,草地16.38萬公頃,其他84.30萬公頃;采礦活動平均每年產生的廢水、廢液數量約60.90億噸,年排放量約47.90億噸;采礦活動平均每年產生的尾礦或固體廢棄物量約16.73億噸,尾礦或固體廢棄物的累計積存量約219.62億噸;采礦引發的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累計12379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61.63億元。通過調查摸清了各省(市)礦山環境現狀及其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基本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並初步分析預測了潛在的危害。
基於全國31個省(區、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成果,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礦山環境與國土整治評價室對取得的調查數據資料進行了全面統計、整理、分析、綜合研究和成果集成,以礦山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和采礦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作為參評指標,建立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按照能源、貴金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特種非金屬、化工原料非金屬、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等九大類礦山,開展了全國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評估,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作出總體評價,提出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對策建議,並建立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和信息系統,為我國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整治礦山環境、恢復與重建礦山生態環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基礎資料和依據。
1.1.3 加強礦山環境保護與監督管理
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和保障,有翔實的礦山環境調查與評估成果作為技術支撐,國家和省級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的力度,提高了監管水平,並且規范了監管程序。堅持開發礦產資源必須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閉坑等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恢復的監督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及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
1)嚴格礦山開發的准入制度,保證礦山建設與礦山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要求新建礦山必須進行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礦山開發項目影響評價書或報告表是辦理采礦登記手續,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必備條件。在礦山開發項目影響評價書或報告表中應主要說明礦山開發可能產生和排放的廢物種類、成分、數量,以及採取的處理方法等;預測礦山開發可能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析其產生原因;制定為避免和消除各種不良影響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以及礦山環境恢復及土地復墾方案等。
2)實行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化采礦權人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責任和義務,確保礦山開采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得到及時治理和恢復。新建礦山在向國土資源部門辦理采礦登記時,需要繳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未交納礦山環境保證金的采礦權人,不予采礦登記,不發采礦許可證。
3)建立礦山環境監督、檢查制度,加大對礦山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礦山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提高,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各級礦山環境行政監督管理部門,逐步制定並完善了一系列礦山環境監督管理、檢查制度和管理辦法。採取定期月、季、年度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及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礦山環境監督檢查,督促采礦權人落實各項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措施,對未按要求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措施進行生產的,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查處的重點是:①在禁采區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行為;②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或未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及「三同時」有關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的,以及嚴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礦業企業;③排放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污水、廢氣,嚴重污染環境及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的礦業企業和行為。
4)編制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根據《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以及《礦產資源規劃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為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明確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目標,落實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計劃,改善礦區人民生產、生活環境,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31個省(區、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是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保護和治理礦山環境的重要依據,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護礦山環境的指導性文件,其主要規劃目標要納入省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中實施。
1.1.4 積極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為了營造保護礦山環境的輿論氛圍,不斷提高全社會對礦山環境的保護意識,國家和省級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礦山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積極推介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監督披露嚴重的礦山環境破壞行為。2003年9月,中央電視台和國土資源部聯合製作了18集電視系列節目《2003資源環境記憶》,運用大量的第一手拍攝素材,全面地展示了我國礦山環境保護的現狀,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對的問題。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多次深度報道了不合理開采造成礦山環境破壞,發生地質災害的新聞事件,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和輿論監督作用。二是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採用集會、展覽等形式向公眾進行「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合理開發、節約利用和集約利用,推進環境保護與治理,提高國土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等有關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保護的國家政策和科普知識宣傳。三是發布環境質量公報,及時向公眾通報礦山環境狀況、保護工作取得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等,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3. 采礦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有什麼呢急用!
采礦業影響環境
采礦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採煤誘發的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采礦造成的地表水漏失、水位下降、水質變差等,也給周圍村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部分礦山隨意堆棄廢礦石、煤矸石等,造成河、道堵塞。采礦活動中造成地表水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等,破壞了礦區生態環境和居民的生存環境。
4. 祁連山子公司越界采礦被罰沒近7300萬,對其公司有何影響
一:祁連山子公司屢次越界采礦祁連山子公司越界采礦被罰沒近7300萬,該企業在未取得自然資源、林草等部門用地使用許可的情況下,將該區域原有植被損毀殆盡。無視國家法律法規要求,違法越界開采長達十年之久,雖然因為越界開采問題先後3次被漳縣國土資源局處罰,但該公司一直採取交完罰款就此了事,之後依然我行我素,兩個礦山均長期違法越界開采,逾越法律底線。該公司除了未退出超采區域之外,也沒有按要求開展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漳縣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以上種種行為,忍無可忍,漳縣自然資源局決定責令漳縣公司限期恢復原狀並處罰款4134920.6745元。但其負責人表示,上述行政處罰並沒有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也不會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
漳縣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是甘肅祁連山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營水泥研究、製造、批發零售。看似“平平無奇”的全資子公司,卻在過去10年的時間里,在沒有經過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的審核同意下,在漳縣苟家寨林地內違法開採石灰岩礦,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被漳縣自然資源局罰逾400萬元。而這竟不是該公司第一次因違法開采被罰款,由此可見該公司有多目無王法。罰款後,其負責人甚至表示,上述行政處罰並沒有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也不會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
5. 淘金活動對土地壞境的危害
金礦是一種重要的貴金屬礦產資源,在很多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礦床按其賦存狀態可分為砂金礦床和岩金礦床。砂金礦是指元素金以顆粒狀態賦存於鬆散的坡積物和海洋、河流沉積物中的礦床,最早的黃金就是從砂金中淘出來的。岩金礦是指元素金以微粒或分散狀態賦存於各類岩石中的礦床。無論是對砂金礦或岩金礦的開采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和污染。
砂金礦的開采歷史悠久,通常是利用沙金與砂石的密度差異進行機械重力分選。由於砂金礦多分布在坡積地、河谷及其河流階地。大規模的淘金活動和重型設備會嚴重毀壞當地植被,破壞河床結構和高位階地的穩定性,誘發水土流失、山崩和泥石流等環境問題。因此在採金後一定要做好植被的恢復和復墾工作。
岩金礦的開采除了對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破壞外,還有開礦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尾礦中伴生的汞、砷、鉛、鋅等重金屬的污染問題,廢石被風化淋濾後,釋放出的這些重金屬和煉金過程中的氰化物加重了對環境的污染。
除了開采過程,煉金過程的污染更是觸目驚心。人們常利用汞齊吸附、分離的性質來採金。自1930年以來,這一方法排入環境的汞達260,000 噸。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東南亞和一些非洲國家,仍在使用這一方法煉金。這種污染不僅造成局部的生態環境破壞,而且對全球汞循環變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金是非常穩定的元素,不溶於一般的酸和鹼,但能極易與氰酸根形成易溶的絡合物。因此現代岩金企業大都採用氰化鈉(鉀)浸取金的工藝,即利用氰化鈉(鉀)溶液將礦石中的金溶解出來後,再經過活性炭或樹脂吸附-解吸-電解-冶煉等流程得到黃金。岩金浸取過程中加入的大量氰化鈉(鉀),在尾礦和廢水中仍保持較高的氰化物濃度。氰化物是劇毒物質,水體中CN-含量達0.3~0.5 mg/L即可使魚致死,人的HCN致死量為0.05~0.1 g ,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岩金的大規模開采過程中除了毀壞植被、破壞景觀、誘發水土流失、山崩、地滑、泥石流等環境地質災害外,還存在化學污染物的環境污染問題。
國內外的金礦尾礦污染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影響最大的是2000年初,由於積雪融化和連續下雨,羅馬尼亞的兩座金礦尾礦壩決口,分別有10萬噸和2萬噸含有大量鉛、銅、鋅和氰化物的廢水流入蒂薩河、多瑙河,近800公里的河段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的生物死亡。有人稱這次事故是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件以來最嚴重的生態災難。
6. 紫金礦業被查實無證越界采礦超400萬噸,相關負責人會面臨什麼處罰
紫金礦業被查實無證越界采礦超400萬噸,相關負責人會面臨什麼處罰?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沒有許可證書的情形下,立即濫采,違反規定采礦超出600萬噸級,非法所得十幾億,如此狀況並並不是一年半載產生的,為什麼自始至終沒能發覺呢,要是沒有鄭某投案自首,是否紫金礦業的問題仍然沒有人會發覺,這才算是最高的問題,針對紫金礦業違反規定采礦盈利你們怎麼看,下邊留言板留言共享你的見解!
7. 礦山過度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哪些
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及區域水質污染,礦區開采造成地下儲水結構發生變化,地表徑流變更使得水源枯竭,礦坑水、廢石淋濾水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退化。由於表土清除,采礦後遺留的大部分礦渣,養分與水分缺乏。隨著土壤裂隙的擴大,土壤養分會直接滲入土壤中,造成嚴重的酸鹼污染、重金屬污染、有機毒害物質污染。危害毗鄰區環境和人類健康。
8. 礦井停產20年溪水仍是黃褐色,挖礦對環境影響這么大
是的,影響非常大
在陝西省一個礦石開采地,這個礦井已經停止開采快20年,但是這附近的溪水還是一如既往的黃褐色,畜生都不能喝。這畫面一度十分的可怕,環境破壞的十分嚴重,水質嚴重污染了。網友看到這個圖片,這都才認識到挖礦對於環境影響這么大啊。
挖礦是可以繼續進行的,但是一定要減少環境的破壞。對於一個礦井來說,需要根據礦井的實際情況做好排水規劃,分期分批進行污水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水中的有毒物質,還要積極的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污水的過濾方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環境,實現一個同步發展。
9. 非法采礦掩蓋隱瞞犯罪所得,村民為獲暴利瘋狂「挖土」,將會面臨什麼處罰
根據了解到的消息,非法采礦罪且掩飾隱瞞犯罪一致最高可判處緩刑。馬某某和其他人都沒有采礦許可證,他們其實已經多次交連,並私下聯系相關人員來負責挖掘和運輸,准確來說這個情況很嚴重,而且為了逃避國家監督,必須通過非正式渠道出售非法開採的礦產品,從而形成非法的利潤鏈,隨後的聯系,例如以他人的名義進行海港,轉讓,購買和出售,已成為此類犯罪蔓延的重要原因。
涉案公司知道這是犯罪收益,但仍然購買, 中間人知道這是犯罪的收益,但仍進行干預以進行銷售,這導致了偷竊和挖礦的自大,這也是犯罪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法礦工會考慮一夜之間致富,而不論子孫後代和國家利益如何,非法采礦挖空了資源,僅留下坑窪,不僅破壞了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而且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以上的問題是我個人的看法,還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方討論。
10. 中央環保督察揭批了廣西岑溪野蠻采礦,原因是什麼
近日,中央環保督察揭批了廣西岑溪野蠻采礦的問題,迅速上了熱搜,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一些網友認為,岑溪市花崗岩的開采有助於帶動經濟的發展,雖然過程可能有一些瑕疵,但是結果是好的。但是另一些網友則認為,岑溪市的野蠻采礦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其次,岑溪市的野蠻采礦也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一些采礦企業運用切割機瘋狂切割石材,這一過程產生了大量的粉塵,造成了空氣污染,危害著居住在這附近民眾的身體健康,另外,在野蠻開采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洗砂廢泥,他們並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沿著山體傾倒下來,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