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池挖礦
Ⅰ 中華民俗都有哪些
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 盛。
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涌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上香。大年初一,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里上第一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好運。
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一年一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游樂的重要去處。
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扎彩燈、絹花彩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製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游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嘗。
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保盡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一帶。每年農歷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一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都江堰放水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都江堰市。每年清明節舉行放水大典。
張爺會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歷四月初四舉行,相傳該日是張飛的誕辰。屆時,屠戶門紛紛備好祭品,前往廟中祭祀叩拜祈求雞毛蒜皮保佑生意興隆。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清晨人們紛紛走出屋子,在田邊地頭收取草葉、秧苗、樹葉上的露水,帶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後,在剪成條的紅紙上書寫「毛蟲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歸家」等話語。寫好後,將兩張紙條交叉貼於屋內牆上,人們認為,這樣可使莊稼免受蟲害,並獲豐收。
望叢歌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郫縣一帶。每年端行節舉行。屆時,遠近的人們紛紛前往望從祠朝會上香,祭祀望帝、叢帝有德遺民,祝福莊稼獲等於豐收。
六月六曬衣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相傳,農歷六月六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曬經的日子,故民間認為這一天曬的東西易於保存。民謠雲:「六月六,曬衣服。」人們習慣於該日將衣物拿到室外晾曬,認為這樣衣物不會被蟲蛀。
蔡侯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歷八月舉行。夾江是著名的紙鄉,坊眾多。廣大造紙藝人奉蔡倫為祖師,家家供奉蔡倫神像農歷八月正什新竹末漚好、舊料已用完的閑暇之期,藝人們便集資辦蔡侯會。
女兒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膠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備灶神馬科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民間將臘月二十四日稱為過小年或小除,此日要在灶邊燃燈點燭祭禮灶神,送灶神爺上天。
鬼城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豐都縣一帶,舊時,每至廟宇主神的誕辰,都要舉行廟會。豐都鬼城寺廟林立,屆會眾多,全年達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辦玉皇大帝聖誕廟會,二月初二天子殿為閻羅王天子聖誕並天子娘娘肉身成聖期舉行天子會,四月初八大雄殿為釋迦牟尼聖誕辦佛主會,九月初八豐都大帝對聖誕舉辦土地會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鬼城廟會曾一度中斷。1988年4月18日,豐都縣舉辦首屆鬼城廟會,在保留原有廟會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經貿洽談、物資交流等內容。該習俗現在流行。
火把節 彝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起源傳說校多,有說火把可驅災去邪,有說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有說是紀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現在,涼山州將火把節與實行對外開放、加強橫向聯系、促進商貿交流緊密結合,每年在節日期間舉行火把節物資交易和盛大慶祝活動,並成功地舉辦』94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為傳統節日增添了具有時代特徵的新意。
彝年 彝族年節。節期三天,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歷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師占卜而定。如果當年五穀豐收,則可沿用上一年時間過年。否則另擇吉日。節日早晨,人們鳴槍放炮,互相慶賀五穀豐收,祝賀節日快樂。中年男子們三五成群,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婦女不出門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們除唱歌跳舞外,還舉行磨秋、賽馬、射箭等競技活動。
都陽節 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雷波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家家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 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龍寺廟會 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節日那天,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盡情游樂。
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俄喜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賞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謝水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上九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下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曬佛節 藏族傳統節日。時間各地不一,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舉行。屆時,各寺將珍藏的巨幅布畫及錦緞織成的佛像取出,展示於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讓廣大群眾觀瞻。僧人口誦佛經,信徒們頂禮膜拜。
賽馬會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插屋頂旗 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扎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羌年 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每年農歷十月一日舉行。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
牛王會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喂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頷歌節 羌族節日習俗。主要流行天茂縣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只有婦女參加。
羌族端午節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這天,男女老少都要飲一點雄黃酒,並擦一點在耳邊和鼻邊,撒一點在門前和窗前,以防蚊蠅蟲蛇及穢氣進入,保佑家人無恙。凡能走動的人,盡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認為沾了端午露能強身健骨。
趕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調年會。時間在每年農歷除夕的前一天,因此比漢族過春節早一天,故稱。現在,該習俗僅在少數土家族人中流行。
族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酉陽縣東部。當地土家族每年農歷七月一日過年。為緬懷祖先,形成獨特的年節習俗。
打春節 石柱縣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鞭春節、三壇節。每年立春日舉行。
趕苗場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闊拾節 僳僳族傳統節日。僳僳語音譯,意為新年歌舞節、年節或春節。流行於德昌縣等地。時間在農歷臘月底正月初,節期10天左右。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拜年,互相祝福。
白馬歌會 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銅梁龍燈會 表演藝術。又稱龍燈。龍燈流行全川,以銅梁龍燈最為有名。四川民間一直保留著舞龍的崇龍習俗。銅梁龍燈以扎制精巧、形象生動、舞姿優美聞名,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經濟文化活動表演,受到人們贊頌。
Ⅱ 龍池森林公園的主要景點
景色絕佳,公園森林幽邃、翠峰環拱、龍池岩波盪漾,集湖、石、林、瀑於一體,主要景點有:廟門、祈雨台、正殿和配殿構成的龍王廟建築群。這里的石景奇觀---御龍園是形成期距今六、七百萬年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遺址,冬日來臨,有長達四個月的龍池冰雪節,滑雪、溜冰、冰雕、雪雕、雪撬等豐富的活動都會使您流連忘返。
陽光岩大瀑布
陽光岩大瀑布景區位於森林公園入口處左側,從山門到大瀑布約有3華里,因山岩坐西向東,陽光直射,故叫陽光岩。陽光岩瀑布從山腰飛瀉而下,高約100米,寬約20米,飛珠濺玉,直入深潭。潭水溢出又飛落山腳,十分壯觀。瀑布頂上還有一處大飛瀑,落差約60米。瀑布沿岩穴跌落,形成巨大的水簾洞。如遇雨天,瀑聲如雷,顯得更加壯麗雄奇。
龍池
龍池的水面約13萬平方米。千百年來,人們稱它為龍池,意為白龍吐水的地方。龍池水面清澈如鏡,湖光山色,盡映水底。水面上每年都有候鳥光臨,天鵝、黃鴨、竹雞、鴛鴦等十多種珍禽在水面游弋。椐說這些候鳥非常愛護水面的清潔,一見水面有腐葉雜物,便將其銜出水面,丟棄林中,所以龍池水面始終明亮如鏡。
御龍園
御龍園 在龍池邊上有一處佔地8萬多平方米的怪石群落區。區內異峰巨石林立,形成無數深邃靜謐、蓊鬱嵯峨的石溝、石窟、石壁和石林。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這數以萬計的奇形花崗石上長滿了厚甸甸的苔衣和各種珍奇古樹,計有高山杜鵑、珙桐、連香、麻柳、銀鵲等。有的雜木生在石頂端,根系沿石壁一直延伸至土中;有的杜鵑生在石頂苔蘚里,與石頭相依為命;還有些千年古樹,其粗壯的根系緊緊卡住頑石,形成原始叢林奇特的「木石良緣」。御龍園內現辟有游園棧道,遊人穿行在林海石林之間,可盡享大自然賜予的返樸歸真的原始野趣。
龍王廟
龍王廟位於龍池邊一高台上的龍王廟,是古時候官府和老百姓拜龍神求雨的地方。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川中大旱,成都知府曾步行到龍池祈雨。茂汶一帶的羌民篤信龍神,於每年農歷六月廿三日派代表到龍池求雨。據載,龍王廟初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清朝雍正皇帝封龍池的龍王為顯佑龍王,並御題廟匾「澤沛川原」。現龍王廟建築群由廟門、祈雨台、正殿和配殿組成。廟門位於台地的兩端,形成一個石欄環護的祭壇。正中的祈雨台中央有漢白玉石砌成的八卦圖。庄嚴古樸的正殿內有五尊彩塑龍神立像,中為黃龍,象徵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兩旁配祀的四尊龍神,分別是青、赤、白、黑四龍的化身。五龍塑像聚集一堂表現了「五龍議治」的主題。
Ⅲ 雲南昆明市尋甸縣倘甸鎮龍池的去哪裡辦理護照
兩區還在沒法辦理,需要去尋甸縣出入境管理中心辦理
一、昆明市尋甸縣護照辦理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護照和出入境通行證簽發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
二、昆明市尋甸縣護照辦理條件
常住戶口屬於昆明市轄區范圍的公民、所屬部隊或者工作單位駐地在我市的現役軍人,可根據需要向我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因私普通護照。
三、昆明市尋甸縣護照辦理需要哪些資料
1.填寫《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申請表》1份;申請人近期正面免冠白底光面彩色照片(相片大小:48×33mm,頭部長度:28-33 Mm,頭部寬度:21-24 Mm)1張,附昆明市出入境證件數字相片採集檢測回執1份。
2.我市常住戶口公民,交驗居民身份證或臨時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復印戶口簿首頁、本人資料頁和變更頁),集體戶口提交派出所出具的戶籍證明原件;現役軍人,交驗身份證或軍官證原件及復印件;
3.未滿十六周歲的,應當由其監護人陪同,提交其監護人監護證明(如出生證、戶口薄等)、監護人出具的同意出境的意見、監護人的居民身份證或戶口簿或護照的原件及復印件;監護人無法陪同的,可委託他人陪同,須提交監護人委託書,以及陪同人的居民身份證或護照或戶口簿的原件及復印件。
4.屬於登記備案的國家工作人員,還須提交本人所屬工作單位或上級主管單位按照人事管理許可權審批後出具的同意辦理因私普通護照的證明;現役軍人提交本人所屬工作單位或者上級主管單位按照人事管理許可權審批後出具的同意辦理因私普通護照的證明。
四、昆明市尋甸縣護照辦理流程
1.前台受理申請
2.轉業務部門審批
3.審批完結傳輸數據到省廳出入境管理局制證
4.申請人到指定取證點領取出國護照。
五、昆明市尋甸縣護照辦理費用價格
首次申請護照200元/每證;
失效重新申請護照220元/每證(含加註費用);
換發護照220元/每證(含加註費用);
損毀、被盜補發護照220元/每證(含加註費用);
遺失補發護照420元/每證(含加註費用);
加註20元/每項。
六、昆明市尋甸縣護照辦理需要多長時間
1.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簽發。
2.按照有關規定,公安機關需要進行調查補充材料或者發函核查的,調查及發函核查時間不計入辦證時限內。
3.在四城區外受理點提交申請,須寄送申請材料的,由申請材料送達審批機關後起算工作時限。
Ⅳ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有人去過嗎·現在還開放嗎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開放啊!!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為近年開發的景區,以其獨特的地貌景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優美的神話傳說,使之風情獨絕,名聞遐邇。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於群山環抱的龍池盆地之中,盆周山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盆中龍池水面僅海拔1800米。巨大的相對高差決定了與眾不同的氣候特點和植被特點,由下而上,植物承受著高差垂直分布,層次分明,明麗如畫。 這里各類植物多達3000狡種,名貴的珙桐、燦爛的杜鵑,和中國科學院建立的華西亞高山植物園內的許多珍稀瀕危植物異彩紛呈,是我國重要的珍稀植物基因庫。在26平方公里的密林之中,大熊貓、金絲猴、小熊貓、扭角鈴、天鵝等國家重點分配製度動物時有所見,山青水碧,風光旖旎,被國外科學家譽為:「自然博物館「、」天然動物樂園「。 主要景觀有: 陽光岩大瀑布景區位於龍池山門的右側陽光坪上。沿龍溪河向上,在濃蔭蔽日的溝畔,峭崖之上有一巨大溶洞,洞口噴水,飛流直下,聲如震雷,水花四濺。陽光岩瀑布從山腰飛瀉而下,高約100米,寬約20米,十分壯觀。瀑布頂上還有一處大飛瀑,落差約60米。此外山岩坐西向東,陽光直射,故叫陽光岩。在太陽光照耀下,瀑布濺起的水花霧氣,經空中陽光的散射,幻化成七色的彩虹似的光環,絢麗多彩。 龍池是巴古內海的遺存物,為高山湖泊,海拔1800米,周圍群山海拔3500米以上,水面約300餘畝。相傳此外龍王最為靈驗,能興雨救旱,滋茂百穀。御龍園又名石景園景區,在龍池南岸邊,佔地約120多畝。此外巨石林立,異峰突兀,原始而古樸,故人們稱曰「此乃木石良緣」。遊人穿行於幽深奇特的石林中,盡可領略返樸歸真的原始野趣。 龍王廟坐落在九嶺環抱、九澗歸池的龍池盆地中,它背靠高山,面臨水池,位於高出池面80米的台地上,是古時候官府和老百姓拜龍神求雨的地方。整個建築由廟門、祈雨台、正殿和配殿組成。祈雨台是一個由石欄環護的庄嚴的祭壇,中央有漢白玉石砌成的八卦圖。正殿內有五尊彩塑龍神立像,中央為黃龍神像,象徵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兩旁配祀青、赤、白、黑四龍神像。五龍採用擬人化的象徵手法,表現五龍從四海飛騰而至,似共商如何行雲布雨。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川西平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距成都市僅84公里,距都江堰30公里,是中國20個重點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總面積48萬余畝,其中核心景區有4萬余畝,其海拔為1800-3280米。該公園是在1992年7月經國家批准建立的,另外,國家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此建立了華西亞高山植物園,已引進栽培杜鵑花140餘個品種。 龍池風景區地貌構造形成於1.9億萬年前的三迭系後期,三葉蟲、珊瑚及腕足動物等古生物化石在這里隨處可見,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的珙桐、蓮香樹、銀鵲、圓葉玉蘭等瀕危樹種在此生機勃勃,這里的野生動物有金絲猴、大熊貓、羚羊、金雞和岩牛等,被中外專家譽為是「野生植物基因庫」、「動物天然樂園」。 該景區景色絕佳,公園森林幽邃、翠峰環拱、山巒重疊,起伏迭宕,林海幽邃,是一幅絕妙的天然圖畫。區內自然環境獨特,林海四季變化莫測,龍池碧波盪漾,山澗古樹參天,絕壁瀑布飛掛,綠地野趣盎然。景色絕佳 ,集湖、石、村、瀑於一身,融奇、險、幽、雄為一體,為「春看花、夏戲水、秋觀葉、冬賞雪」的四時旅遊勝地。春暖之時,萬木復甦,翠綠連綿,萬綠叢中,報春花、杜鵑、牡丹、野百合等爭芳吐艷,遍布林間;炎炎夏日,這里是避暑之勝地,遊人或泛舟湖中,或戲水溪澗,聽林海陣陣濤聲,聞百鳥聲聲啼鳴,爽風拂面,舒目清心;金秋時節,紅葉遍嶺,層林盡染,隨風飄零的葉片給森林鋪上了一層厚絨般的金色地毯,令人迷醉;冬日來臨,銀裝素裹,萬山披白,一池玉鏡,萬樹瓊花。主要景點有:廟門、祈雨台、正殿和配殿構成的龍王廟建築群。 龍池冰雪節始於1995年末,是都江堰市的重要節氣之一。龍池冰雪節從每年十二月開始,到次年三月結束,歷時三個月。其間跨越聖誕節、元旦、春節、元宵和「三八」婦女節,為久居西南的人們冬季旅遊,提供了一個休閑度假、賞雪、滑雪的極好去處,填補了西南地區冰雪旅遊的空白,成為西南地區冬季旅遊的黃金線路。龍池冰雪節期開展的冰雪項目主要有:冰雕、雪雕、越野滑雪、自由滑雪、高坡雪撬滑雪、馬拉雪撬、冰雪攝影等。龍池風景區,為人們提供了回歸大自然優美、迷人、神奇的佳境。
Ⅳ 地鐵中華門到龍池站時長
85分鍾
Ⅵ 誰知道龍池在四川的哪裡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為近年開發的景區,以其獨特的地貌景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優美的神話傳說,使之風情獨絕,名聞遐邇。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於群山環抱的龍池盆地之中,盆周山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盆中龍池水面僅海拔1800米。巨大的相對高差決定了與眾不同的氣候特點和植被特點,由下而上,植物承受著高差垂直分布,層次分明,明麗如畫。
這里各類植物多達3000狡種,名貴的珙桐、燦爛的杜鵑,和中國科學院建立的華西亞高山植物園內的許多珍稀瀕危植物異彩紛呈,是我國重要的珍稀植物基因庫。在26平方公里的密林之中,大熊貓、金絲猴、小熊貓、扭角鈴、天鵝等國家重點分配製度動物時有所見,山青水碧,風光旖旎,被國外科學家譽為:「自然博物館「、」天然動物樂園「。
主要景觀有:
陽光岩大瀑布景區位於龍池山門的右側陽光坪上。沿龍溪河向上,在濃蔭蔽日的溝畔,峭崖之上有一巨大溶洞,洞口噴水,飛流直下,聲如震雷,水花四濺。陽光岩瀑布從山腰飛瀉而下,高約100米,寬約20米,十分壯觀。瀑布頂上還有一處大飛瀑,落差約60米。此外山岩坐西向東,陽光直射,故叫陽光岩。在太陽光照耀下,瀑布濺起的水花霧氣,經空中陽光的散射,幻化成七色的彩虹似的光環,絢麗多彩。
龍池是巴古內海的遺存物,為高山湖泊,海拔1800米,周圍群山海拔3500米以上,水面約300餘畝。相傳此外龍王最為靈驗,能興雨救旱,滋茂百穀。
御龍園又名石景園景區,在龍池南岸邊,佔地約120多畝。此外巨石林立,異峰突兀,原始而古樸,故人們稱曰「此乃木石良緣」。遊人穿行於幽深奇特的石林中,盡可領略返樸歸真的原始野趣。
龍王廟坐落在九嶺環抱、九澗歸池的龍池盆地中,它背靠高山,面臨水池,位於高出池面80米的台地上,是古時候官府和老百姓拜龍神求雨的地方。整個建築由廟門、祈雨台、正殿和配殿組成。祈雨台是一個由石欄環護的庄嚴的祭壇,中央有漢白玉石砌成的八卦圖。正殿內有五尊彩塑龍神立像,中央為黃龍神像,象徵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兩旁配祀青、赤、白、黑四龍神像。五龍採用擬人化的象徵手法,表現五龍從四海飛騰而至,似共商如何行雲布雨。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川西平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距成都市僅84公里,距都江堰30公里,是中國20個重點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總面積48萬余畝,其中核心景區有4萬余畝,其海拔為1800-3280米。該公園是在1992年7月經國家批准建立的,另外,國家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此建立了華西亞高山植物園,已引進栽培杜鵑花140餘個品種。
龍池風景區地貌構造形成於1.9億萬年前的三迭系後期,三葉蟲、珊瑚及腕足動物等古生物化石在這里隨處可見,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的珙桐、蓮香樹、銀鵲、圓葉玉蘭等瀕危樹種在此生機勃勃,這里的野生動物有金絲猴、大熊貓、羚羊、金雞和岩牛等,被中外專家譽為是「野生植物基因庫」、「動物天然樂園」。
該景區景色絕佳,公園森林幽邃、翠峰環拱、山巒重疊,起伏迭宕,林海幽邃,是一幅絕妙的天然圖畫。區內自然環境獨特,林海四季變化莫測,龍池碧波盪漾,山澗古樹參天,絕壁瀑布飛掛,綠地野趣盎然。景色絕佳 ,集湖、石、村、瀑於一身,融奇、險、幽、雄為一體,為「春看花、夏戲水、秋觀葉、冬賞雪」的四時旅遊勝地。春暖之時,萬木復甦,翠綠連綿,萬綠叢中,報春花、杜鵑、牡丹、野百合等爭芳吐艷,遍布林間;炎炎夏日,這里是避暑之勝地,遊人或泛舟湖中,或戲水溪澗,聽林海陣陣濤聲,聞百鳥聲聲啼鳴,爽風拂面,舒目清心;金秋時節,紅葉遍嶺,層林盡染,隨風飄零的葉片給森林鋪上了一層厚絨般的金色地毯,令人迷醉;冬日來臨,銀裝素裹,萬山披白,一池玉鏡,萬樹瓊花。主要景點有:廟門、祈雨台、正殿和配殿構成的龍王廟建築群。
龍池冰雪節始於1995年末,是都江堰市的重要節氣之一。龍池冰雪節從每年十二月開始,到次年三月結束,歷時三個月。其間跨越聖誕節、元旦、春節、元宵和「三八」婦女節,為久居西南的人們冬季旅遊,提供了一個休閑度假、賞雪、滑雪的極好去處,填補了西南地區冰雪旅遊的空白,成為西南地區冬季旅遊的黃金線路。龍池冰雪節期開展的冰雪項目主要有:冰雕、雪雕、越野滑雪、自由滑雪、高坡雪撬滑雪、馬拉雪撬、冰雪攝影等。龍池風景區,為人們提供了回歸大自然優美、迷人、神奇的佳境。
Ⅶ 雪山龍池的傳說故事
翠月湖:國家AAA級旅遊區翠月湖位於青城山山麓的岷江河畔,距都江堰8公里,距青城山9公里,依山傍水,翠林環繞,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彷彿一顆碧綠的鑽石嵌在成都至九寨溝黃金旅遊線上。翠月湖總面積800餘畝,其中湖泊面積200多畝,森林、果園、草坪約500多畝。當微風輕拂時,湖面碧波萬徑,綠柳、紅樹都投影進了這明鏡般的胸懷,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除了美麗的景色,這里長年居棲著成群的白鷺鳥,白天在湖面覓食戲水,晚上在森林中依偎而歇,是川西地區少見的自然景觀。綠色、生命與自然滋潤出中華氣功之源,一些氣功師曾來此地采氣試功效果頗佳,翠月湖又是一個休養生息的好地方。
美麗的地方總伴有美麗的故事,相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岷江外江下游不遠的地方便形成了一片美麗的湖泊,湖邊景色優美,草樹叢生,居棲著成群白鷺和梅花鹿。蜀郡守李冰的後代中有一位叫翠月的姑娘經常順江而下,來這里賞景觀鳥,戲水沐浴,久而久之這片湖水便被人們稱為翠月湖。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那湖邊的梅花鹿已隨翠月去了天崖海角,唯有白鷺在這里代代繁衍,恪守著這一神奇的傳說。
芙蓉古城:位於成都西郊青羊界,新成溫公路成-溫-郫生態城市帶快速通道旁,從金沙車站坐車大概半個小時就能到達古城。
其實芙蓉古城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城,准確的說應該是一座現代「古城」。它是以川西民居為主,同時融入江蘇民居、雲南民居、唐風建築等中國傳統建築精髓而成,由四合院型的建築群組成。
這真是一座構想新穎巧妙的「古城」:在整個小區的外面,有著高大、雄偉的「城牆」,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繞城而過的「護城河」,這條河最窄處也有8米寬,河岸垂柳依依,花香鳥語。
進入古城,那些僅存於記憶中的古街道又出現在人們面前:一家家古風古韻的酒樓、茶肆、小吃店開門揖客,酒簾飄飄,茶香杳杳,在工藝製品街,各種古玩珍藏擺滿了店鋪,似在默默地講述著一個個沉寂久遠的故事,據介紹,「古城」內的街道布局系明清時代的外觀風貌、而老成都傳統名樓「皇城」、「明遠樓」、「至公堂」等也得以模擬復現,「古城」的主街道斜穿城內,共長1000米,街頭的物飾、樹木綠化均以繁華的古時長街作為藍本,夕照下的馬車可把路人帶入無數詩詞中描寫過的黃昏意境。「古城」另有小巷阡陌、青石板路,梅雨時節,不妨撐把油紙傘(街旁手工製品街就可買到),感受(雨巷)牛丁香一樣的情懷。
「城」內的建築依樹繞水,川西民居、江蘇民居、雲南民居和唐風建築形成了一個個獨立而又互為呼應的園林居住體系,園林建築將古代建築「移步換景」的精髓發揮到極至,從每一個角度看過去,都自成一景。
相對於古風古韻的傳承,「芙蓉古城」還考慮到現代生活的需求,在住宅設計、建築風格、生態環境、交通資訊、網路之化、購物服務、健身娛樂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務系統,讓人可以體會到環境的尊貴,得到完善的人生享受。
芙蓉古城集中國民居文化之大成,川西區、唐風區、蘇州區、雲南區錯落分布,各具特色。園區內繁花似錦,風景秀麗,皇城巍峨,民風悠悠。酒樓、茶館、叫賣聲聲,石板、雨巷、民風民俗,如一幅現代「清明上河圖」徐徐展開……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離成都70公里。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園。
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道教多用三清(上清、玉清、太清)為自己的宮觀命名,據說那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所住的天外仙境。青城山的主要特點是「幽」,著名作家老舍作《青蓉略記》,嘆青城山「青得出奇」,是一種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
青城山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等。建福宮是游山的起點,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氣度非凡,現尚存二殿三院。宮前有一條清溪,四周古木蔥蘢,環境幽美。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天然圖畫西距建福宮一千米,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這里蒼岩壁立,雲霧繚繞,綠樹交映,遊人至此,如置身畫中,故名「天然圖畫」。
距天然圖畫西兩公里處有青城主廟——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天師洞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緻,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線天等名勝。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是祖師殿,北面有朝陽洞、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r。
青城四絕:洞天乳酒、洞天貢茶、白果燉雞,道家泡菜。道家歷來重視服食養生,他們采擷山中的果實和葯物,用道家傳統秘方釀造的這四種特產,風味獨特
Ⅷ 從南京到六合區龍池街道龍池社區鄧家巷怎麼走
坐車選公交,玉六線(玉橋有),汗六線(汗中門有),中華門到六合火車站等(5-6元左右)到六合區區政府新車站下打車(黑車5-10元)計程車6元。自己開車→六合區(30公里左右)政府
新車站紅綠燈左手拐彎一直走進入龍池湖順湖邊開進入第一個釘子路口(1公里左右)(其實是十子路口,因為難發現的右手邊45度陡坡下紅旗隊和鄧家巷的秘密通道)右手爛泥路拐下去一直走第一個是紅旗隊繼續走發現了池塘不遠處有個村莊那就是鄧家巷(500米左右)此地在拆遷路難走。
Ⅸ 南京六合龍池花園哪有刷機的地方
六合區是江蘇會南京市的北大門,北接安徽省天長市,東鄰江蘇揚州市,南臨長江「黃金水道」,屬長江下游「金三角」經濟區,是「天賜國寶、中華一絕」南京雨花石的故鄉,中國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見諸史端,歷史悠久,經濟繁榮,民風淳樸。200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六合縣與原大廠區合並成立新的六合區,全區轄5個街道、14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87萬,土地面積1500平方公里,分別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六合既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區。六合區位優勢獨特,交通十分便捷。寧滬、寧通、寧連高速,江北大道、金江公路、南京長江大橋和二橋,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寧淮高速、寧蚌高速、沿江高速在區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四橋、六合機場、江北高架等國家及省市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建設,以及長江大橋橋北收費站的外遷,六合已融入南京市的主城;六合距滁州、天長、揚州和祿口國際機場僅1個小時行車路程,到上海2個小時左右,處在華東1小時都市圈內;西氣東輸工程橫穿區內東西35公里,並設有2個分輸站;沿江擁有長江深水岸線45公里,可供建萬噸級深水碼頭兩處;通江滁河橫貫全境,四季通航。六合區域內產業基礎雄厚,特色優勢明顯。沿江密集著揚子石化、南鋼和南化集團、揚子巴斯夫公司等國家特大型企業,具有化工、鋼材等原材料供應和市場銷售優勢;南京化學工業園作為國家級重化工基地,是江蘇實施沿江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部城區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人口稠密,商貿繁榮,人居環境優越。北部地區是無公害蔬菜和經濟林果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的主產區;國家級地質公園、AA級金牛湖風景區以及平山省級森林公園,生態環境優越,江蘇空氣質量監測對照區就設在竹鎮森林公園內。全區地貌大部分屬寧鎮揚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崗地區,中部為河谷平原、崗地區,南部為沿江平原圩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無霜期長,降水量較多,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區有耕地72400.8公頃,佔全區總面積49.3%;園地1657公頃,佔1.1%;林地92504公頃,佔6.3%;牧草地689.2公頃,佔0.5%;交通用地2761.3公頃,佔1.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2399.6公頃,佔15.3%;水域面積31913.6公頃,佔21.8%;未用土地5561.5公頃,佔3.8%。?境內水系分屬長江和淮河水系。沿東北部的冶山至中部的騾子山向西北至大聖廟一線,為江淮分水嶺,南側為長江水系,北側為淮河水系。境內有大小河道62條,其中,各類塘壩2149,水域面積12444公頃,蓄水量6400萬立方米;中小型水庫56,蓄水量13611萬立方米。全區探明的礦種有鐵、銅、硼、藍寶石、雨花瑪瑙石、大理石、白雲石、花崗岩石、石灰石、輝綠岩、鑄型用紅砂、建築用黃砂、石英砂、膨潤土、凹凸棒粘土、礦泉水等20餘種,其中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有10餘種。全區林地生長樹種有39科92種。境內生產葯用動植物有487種,其中屬全國重點葯材品種的有115種。全區可利用水面近1400公頃,生產經濟魚類15科36種。龍池鯽魚飲譽國內外。六合「美食寶典」八百大糕:相傳唐時有八百個和尚去冶山講經,途經青龍鎮(今八百橋)無齋可吃,以糕充飢,食後稱美,因而聞名。八百大糕的特點是綿松細膩,色白如玉,片薄如紙,香甜可口,捲曲不斷,點火即著,入口即化,細嚼生津。1984年獲省供銷社同品種評比第一名。瓜埠賴月餅: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瓜埠山寺院和尚賴月以親手精製的月餅進奉,皇帝食後稱美,賜名賴月。瓜埠賴月以十多種原料精製而成,外形如月,清香撲鼻,酥甜可口,絕不油膩。如保管得法,可在半年內不變色,不變味。瓜埠民間有「中秋賴月餅,燈節元宵芯」之說,產品遠銷港澳。龍袍蟹黃包:龍袍蟹黃包清末即負盛名,以皮薄、鹵多、餡嫩、形美、味鮮、不膩而著稱。制蟹油、皮湯、做餡、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蟹包看起來似秋吐艷,吃起來鮮而不膩。大聖水芹:「大聖」牌水芹產於六合區北部馬集鎮,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水源、土質,使其以「長、白、細、嫩、香、脆」的特點顯著區別於其他地產水芹而享譽大江南北。大聖水芹既可爆炒、涼拌,又可作其他菜餚的配料,據長期食用者反映,大聖水芹具有明顯的降血壓、降血脂和護發的功效,是理想的保健型蔬菜。東溝老鵝:東溝老鵝是享有盛名的六合鹽水鵝中的佼佼者,肉質緊密,鮮美可口,風味獨特,食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特別是陳年老鹵煮制的鹽水鵝,更是備受青睞。新集鹽水鴨:新集鹽水鴨製作有近百年歷史,獨特的傳統工藝使其具有鹹淡適中,鮮香可口,肉質緊密,味道醇厚等特點,堪與桂花鴨相媲美。金牛湖砂鍋魚頭:金牛湖鱅魚為省無公害產品,生於無污染的金牛湖中,味極鮮美,其魚頭經精心熬制,色澤乳白,入口生香,鮮美無比,極具滋補功效,近年來頗有趕超天目湖砂鍋魚頭之勢。新篁豆腐圓:新篁豆腐圓以豆腐為主料精心製作,輔以蝦仁、肉末、生薑、香蔥、香菇等佐料,可調成多種口味。可煮可燒可熬湯,素而味美,營養豐富,行銷周邊市場。活珠子:系六合民間傳統大補品,已有百年歷史。其製作選用純正六合草雞蛋,經特殊工藝孵化至活體胚胎而成,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游離鈣,味極鮮美,具有美容養顏,保健補血、滋陰壯陽的功效,對體弱頭暈、營養不良等有明顯的恢復治療作用。近年來隨著產業化開發步伐的加快,已成為南京市民所珍愛的佳品,享譽大江南北。狗肉湯熗餅:系選用竹鎮家養土狗,精心煨出醇厚的狗肉湯,配以大鍋所炕熗餅,撕碎入湯,香氣撲鼻,食之開胃,雖是土菜,卻不失為一道佳餚。盆牛脯:六合盆牛脯有百年歷史,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鎮江舉的全國食品博覽會上獲大獎。盆牛脯的特色是酥、香、鮮、透,入口咀嚼即化,鮮味可口,透而不爛,表裡成色一致,富於營養,易於消化。盆牛脯選用10齡左右的黃牛,取其兩肋、座臀、腰膀、腿肉,以黃豆醬油、大塊冰糖、姜、蔥等為佐料,經泡鹵、切塊、腌制、塗抹、疊翻、起缸、調料、入鍋、火攻、出鍋、修角、上盆等嚴格的工序製成,大伏天可保鮮一周。八百捆蹄:將豬蹄膀破開剔骨,塞進精瘦肉,放入適量糖、鹽、味精等佐料,用線絞好後,再用麻繩捆緊,先用緊火煮沸,再用文火浸、燜四小時即成。具有味正、形美、透鮮的特點,不似餚肉,勝似餚肉。豬頭肉:豬頭肉雖非上品菜餚,但六合的豬頭肉卻別具風味,早在晚清時就享有盛名。主料選用地方土豬,經手工去毛、瀝盡血水、老鹵腌制、旺火煮沸、文火燜爛等工序製成。具有香、透、潔的特色,食客「聞到開胃,進口即化,一抿下肚」,視感清暢利爽,口感肥而不膩。芙蓉鯽魚:因整體菜形似芙蓉浮水而名。主料為8市兩至1斤重的鯽魚(龍池產的鯽魚更佳)。配以雞蛋清、火腿片、冬筍、清雞湯,佐以蔥白、薑片,經剖腹、整形、去腥、下料、升火等工序製成,具有魚肉鮮嫩、蛋清色白之美。牛肉燜缽占刂:六合的牛肉燜缽占刂,經三代名廚師的鑽研,成為清真菜館的掛牌名菜,價廉物美,大眾喜愛。主料選用牛的子瓣肉,去筋絡,除肥油,配以豆腐皮、粉絲或青菜頭,佐以蔥薑末,經剁肉、拌和、做圓、微煎、下料、入缽、上火等工序製成,要素在燜。具有肉質細嫩、進口無渣、葷素兼有的特色。蝦仁糖醋麵筋:六合糖醋麵筋以色澤金黃、酸甜適中,香酥可口而聞名。主料為麵筋、蝦仁,配以水發木耳、芹菜根、胡椒絲,佐以白糖、素油、香醋、醬油等料,經麵筋撕條、初炸、熏油、下料、再入鍋等多道工序製成。八寶鴨:具有鴨肉香酥、八寶餡芯、湯汁鮮甜的特色。主料為肥鴨一隻,配以蜜棗、薏仁米、芡實、白果、蓮子、清鴨湯,佐以生薑、蔥、料酒、白糖。活鴨宰殺後經去毛、拆骨,取出內臟,洗凈後將切成小丁的鴨肫肝,拌和以果料填入鴨肚內,用針線將劃口縫合。先以旺火再轉微火慢浸至熟。燴鴨羹:以色澤乳白,香嫩可口聞名。主料為熟鴨肉、板栗、白果、筍片、山葯,佐以原汁鴨湯、鴨油,經切丁、加料、初燒加湯、燒沸、撇沫、文火等多道工序製成。素魚翅:有不是魚翅勝似魚翅之稱。主料為冬菇、冬筍、木耳、粉絲,佐以麻油、精鹽、糖料,將粉絲泡開整形,摸漿上蒸、改刀拆燴等細工精製而成。吊爐餅:1980年,沐陽徐德祥逃荒來六合落戶,在縣城北門外大橋口經營吊爐餅。吊爐餅的特點的底面酥脆,夾心松軟,色澤金黃,甘甜可口,佐以麻油辣醬就食,為早餐上品。蝦仁餛飩:特點色澤潔白,湯汁清純,皮薄餡鮮,味美純正。製作要點:肉質細而茸,皮薄有韌勁。蝦仁新鮮,精鹽拌和,原汁葷湯,出鍋不過不爛,就食配以蒜花、川椒粉。冰糖煨花生米:無雜粒,無病粒,煨得透,湯呈乳白色,有滋補功效,尤以冬季行銷。製作方法:上用砂鍋,下燒木炭,花生米用開水泡發去皮入鍋,加適量水以旺火煮沸,文火慢煨,爛而不糊。[四季小飲食名錄]油炸鍋巴、糯米蒸飯、豆腐澇、糖油熟粉團、冰糖煨百合、鬼粉、碗豆粥、茶糕、米飯餅、糖發糕、酒釀、涼粉、餛飩、五香茶葉蛋、冰糖煨花生米、糖芋艿、粽子、熟老菱、煮山芋、糖熟藕、紅棗、蓮子糖粥、煎糍粑、炸麻團、油炸餃、炸糍粑、澱粉油糍、四喜湯團、大元宵、酒釀元宵、小元宵、炒元宵、冰糖煨白果、炸白果、五香乾、回鹵干、油炸干、炕山芋等。行政區劃六合區轄5個街道事處,14個鎮,94個社區居委會、237個村委會。面積1484.8平方千米,人口87.66萬人。山潘街道事處駐新華村路188號。面積6.99平方千米,人口70900人。轄21個社區:山潘街、南化新村、南化九村、南化十村、九村東巷、新華三村、新華六村、山潘一村、山潘三村、揚子第一、揚子第二、揚子第三、揚子第四、揚子第五、揚子第六、揚子第七、揚子第八、揚子第九、山潘四村、朱窪、新華五村。西廠門街道事處駐鳳凰東路263號。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33600人。轄12個社區:小營子、鳳凰山、鳳凰西路、新華一村、新華二村、南磷、姜橋、新華四村、園東路、周窪新村、太子山、鳳凰南路。卸甲甸街道事處駐楊新路252號。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51000人。轄14個社區:九龍窪、化建、南鋼二村、南鋼六村、曉山、新莊、楊庄新村、楊庄、楊新、吳家窪、耿家窪、蔣窪、湖濱、桂馨園。葛塘街道事處駐葛關路815號。面積17.7平方千米,人口15900人。轄6個社區:葛塘、北汊橋、和平、欣樂、新村、草芳;3個村委會:工農、四周、中山。長蘆街道事處駐利民西路6號。面積41.07平方千米,人口23300人。轄5個社區:灣北、橫海、山圩、陸營;5個村委會:葛橋、沿河、普橋、東窯、留左。雄州鎮鎮政府駐六城。面積112.3平方千米,人口138000人。轄11個社區:荷花、鳳凰、方州、天一、泰山、觀滁、龍津、古棠、靈岩、紫霞、龍池;24個村委會:冶浦、橋西、城北、西陳、馬營、高余、山西、龍虎營、驍營、山北、錢倉、沿河、渡口、七里橋、毛許、蔣灣、四柳、槽坊、張營、李姚、排葛村、白馬、紅星、風雷。冶山鎮鎮政府駐四合墩。面積103.5平方千米,人口46000人。轄3個社區:冶山、四合墩、東王;15個村委會:老山、唐公、劉集、新街、崗陳、雙墩、白雲山、大井、瓜婁、平庄、青龍、燕山、東華、七賢、石柱林。瓜埠鎮鎮政府駐瓜埠。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31000人。轄1個社區:瓜埠;9個村委會:紅光、長崗、雙豐、單橋、保江、大廟、賈裴村、砂子溝、紅山窯。東溝鎮鎮政府駐東溝。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29000人。轄3個社區:東溝、大河口、蔡庄;11個村委會:金塘、朱方、熊柳、新生、東河、四圩、張窯、上蘇、團結、山裡、孫趙。竹鎮鎮鎮政府駐竹鎮。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63000人。轄3個社區:竹鎮、泉水、烏石;26個村委會:豐樂、寶貢、金磁、雙龍、煙墩、兆壁、八里、大泉、陸樓、大河橋、四合、送駕、光華、三星、精華、大侯、周黃、烏山、石婆、烏石、澗成、仇庄、侯橋、曹營、泉林、楓林。馬集鎮鎮政府駐馬集。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44000人。轄1個社區:馬集;19個村委會:大聖、夏李、後劉、楊營、翻身、玉王、談墩、巴山、阮鄭、唐庄、馬集、東馬、柏營、黃崗、金陳、寶聖、何營、河王、尖山。龍袍鎮鎮政府駐劃子口。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31000人。轄1個社區:劃子口;14個村委會:許橋、壩頭、白廟、楊壩、樓子、漁樵、邵東、新橋、陶擺渡、青伏、沿江、鵝留、趙壩、長江。新集鎮鎮政府駐新集。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40000人。轄2個社區:新集、長城;14個村委會:白酒、三汊灣、後成、妯娌、劉林、朱營、頭橋、路咼、長城、接待、前程、童祝、袁潭、姜袁。程橋鎮鎮政府駐程橋。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46000人。轄3個社區:程橋、竹程、漁業;18個村委會:胡營、羊山、桂花、楊河、郭渡、河北、金庄、黃營、荷花、油坊、山湖、古墩、西王、胥庄、東胡、唐樓、傅灣、黃木橋。八百橋鎮鎮政府駐八百橋。面積151平方千米,人口70000人。轄3個社區:青龍橋、沈橋、鄭橋;23個村委會:八百、金山、西陽山、大唐、峨嵋山、塔子山、馬頭山、雙井、鐵牛、金牛山、官塘、冶東、周徐、和仁、管墩、長山、新光、樊集、北橫山村、塘橋、英雄嶺、萬山、鐵石崗。橫梁鎮鎮政府駐橫梁甸。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42000人。轄1個社區:橫梁;16個村委會:橫梁、王子、燈塔、姚徐、山東、山南、雁塘、東吳、石廟、橫西、太平、方山、黃鍾、陳橋、徐營、光明。玉帶鎮鎮政府駐白玉。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8400人。轄1個社區:白玉;12個村委會:東壩頭、三教、紅廟、小擺渡、永興、通江集、舊灘、新犁、新洲、岳子河、濱江、九里埂。馬鞍鎮鎮政府駐馬鞍山。面積131平方千米,人口45000人。轄3個社區:鞍山、城西、極樂;16個村委會:七里、朱家山、黃趙、平山、練山、新華、盛崗、郭營、劉陸、大營、王營、草塘、勤豐、陳營、洪廟朱、湯營。新篁鎮鎮政府駐新篁巷。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28000人。轄1個社區:新篁;12個村委會:四新、安橋、上馬、蔡營、長金、橋王、童王、鍾林、林牧、漢塘、屈陳、葉營。*此處區劃地名、面積、人口資料根據「南京市地名網」(估計為2004年資料)*歷史沿革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京市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南京市六合區,以原大廠區和原六合縣的行政區域為六合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雄州鎮。轄5個街道、14個鎮:山潘街道、西廠門街道、卸甲甸街道、葛塘街道、長蘆街道;雄州鎮、橫梁鎮、竹鎮鎮、八百橋鎮、程橋鎮、東溝鎮、瓜埠鎮、馬集鎮、龍袍鎮、新集鎮、冶山鎮、玉帶鎮、新篁鎮、馬鞍鎮。雄州鎮面積90.44平方千米,人口112220人。冶山鎮面積93.58平方千米,人口45203人。八百橋鎮面積162.36平方千米,人口66606人。橫梁鎮面積67.00平方千米,人口40009人。東溝鎮面積39.52平方千米,人口29151人。龍袍鎮面積53.00平方千米,人口31000人。玉帶鎮面積34.58平方千米,人口28885人。瓜埠鎮面積45.29平方千米,人口29503人。新集鎮面積83.00平方千米,人口39968人。程橋鎮面積122.00平方千米,人口44160人。竹鎮鎮面積196.00平方千米,人口62055人。馬集鎮面積76.63平方千米,人口42030人。馬鞍鎮面積118.55平方千米,人口46082人。新篁鎮面積60.50平方千米,人口26812人。**此處鄉鎮面積人口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2004年統計數據。街道數據缺。**
Ⅹ 南京市六合區龍池附近有哪些地名 以及這些地名的由來
六合區是江蘇會南京市的北大門,北接安徽省天長市,東鄰江蘇揚州市,南臨長江「黃金水道」,屬長江下游「金三角」經濟區,是「天賜國寶、中華一絕」南京雨花石的故鄉,中國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見諸史端,歷史悠久,經濟繁榮,民風淳樸。
200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六合縣與原大廠區合並成立新的六合區,全區轄5個街道、14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87萬,土地面積1500平方公里,分別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六合既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區。
六合區位優勢獨特,交通十分便捷。寧滬、寧通、寧連高速,江北大道、金江公路、南京長江大橋和二橋,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寧淮高速、寧蚌高速、沿江高速在區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四橋、六合機場、江北高架等國家及省市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建設,以及長江大橋橋北收費站的外遷,六合已融入南京市的主城;六合距滁州、天長、揚州和祿口國際機場僅1個小時行車路程,到上海2個小時左右,處在華東1小時都市圈內;西氣東輸工程橫穿區內東西35公里,並設有2個分輸站;沿江擁有長江深水岸線45公里,可供建萬噸級深水碼頭兩處;通江滁河橫貫全境,四季通航。
六合區域內產業基礎雄厚,特色優勢明顯。沿江密集著揚子石化、南鋼和南化集團、揚子巴斯夫公司等國家特大型企業,具有化工、鋼材等原材料供應和市場銷售優勢;南京化學工業園作為國家級重化工基地,是江蘇實施沿江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部城區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人口稠密,商貿繁榮,人居環境優越。北部地區是無公害蔬菜和經濟林果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的主產區;國家級地質公園、AA級金牛湖風景區以及平山省級森林公園,生態環境優越,江蘇空氣質量監測對照區就設在竹鎮森林公園內。
全區地貌大部分屬寧鎮揚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崗地區,中部為河谷平原、崗地區,南部為沿江平原圩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無霜期長,降水量較多,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區有耕地72400.8公頃,佔全區總面積49.3%;園地1657公頃,佔1.1%;林地92504公頃,佔6.3%;牧草地689.2公頃,佔0.5%;交通用地2761.3公頃,佔1.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2399.6公頃,佔15.3%;水域面積31913.6公頃,佔21.8%;未用土地5561.5公頃,佔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