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廣西扶綏挖礦
❶ 崇左市扶綏縣窮嗎
崇左市扶綏縣不窮。
2020年,扶綏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9.37億元,同比增長13.5%。
扶綏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介於東經107°31′~108°06′、北緯22°17′~22°57′之間,縣境南北最大縱距78千米,東西最大橫距55千米。總面積2841平方千米。
崇左市扶綏縣的氣候
扶綏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光熱充足,春季溫暖濕潤、秋季乾燥少雨,冬季短促氣候較低。2011年平均氣溫21.7℃,年日照時數1550.5小時,總降雨量1121.3毫米,每年降雨天數大約在130―200天之間。
境內平均風速為1.8米/秒,風速、風向隨季節變化。冬季多東北風,春夏季多東南風,秋季多為東南風,少數為東南風,一年中最多風向為東北風。
❷ 扶綏縣有那些鄉鎮,每個鄉鎮有那些村
截至2017年,扶綏縣共轄8個鎮3個鄉(13個居民委員會,119個村民委員會):渠黎鎮、渠舊鎮、柳橋鎮、東門鎮、山圩鎮、中東鎮、東羅鎮、新寧鎮、龍頭鄉、岜盆鄉、昌平鄉;另轄一個鄉級單位:廣西農墾國有山圩農場。縣政府駐新寧鎮。
渠黎鎮下轄以下地區:渠黎社區、聯綏村 、渠哆村、馱河村、新安村、岜桑村、布堯村、那勒村、弄平村、渠蒔村、汪庄村、大陵村、蕾隴村、篤邦村、渠新村、必計村、渠鳳村、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社區。
渠舊鎮有1個社區(渠舊社區)和10個村:瀨濾村、馱弄村、馱迓村、三合村、弄卜村、渠吞村、中原村、竹琴村、崇邊村、布沙
柳橋鎮轄:柳橋社區;雷大、上屯、岜留、灶瓦、新村、渠齊、西長、扶岜、坡利、坡龕、平坡
村、那加。
東門鎮轄:東門社區;板包、佰黨、郝佐、六頭、岜樓、渠榮、布練、舊城、自堯、卜葛、那江、那巴、江邊、嶺南、馱達。
山圩鎮轄:山圩社區;渠透、那利、壩引、昆侖、平天、那派、平搞、那白、玉柏、九塔、那任。
中東鎮轄:中東社區;新靈、瓶山、舊縣、豐坡、九和、思同、新隆、百域、上余、三哨、東哨、淋和、四新、維舊。
東羅鎮轄:東羅、客蘭、都充、那練、岑凡、渠坎、岜羊、東斗、厚寨9個行政村。
新寧鎮轄:城廂、城東、城西、城南4個社區;充禾、塘岸、水邊、那寬、長沙、上洞、大塘、渠那8個行政村。
龍頭鄉轄:龍頭社區;滕廣、舊庄、鳳庄、肖漢、那塘、壇龍、那貴、林旺8個行政村。
岜盆鄉轄:岜盆社區;那坡、姑豆、弄廩、岜倫、弄洞、馱遼、那標、岜盆8個行政村。
昌平鄉轄: 昌平、平白、八聯、賽仁、四和、中華、木民、石麗、聯豪9個行政村。
(2)2020廣西扶綏挖礦擴展閱讀:
特產美食:
1、姑遼茶:清朝被列為宮廷「貢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經萎調、做青、揉捻(切)、發酵、烘乾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屬於紅茶類,含有天然的花香、蜜香和果香,並具有止瀉、健胃、去火和提神等功效。產地:東門鎮六頭村。
2、客蘭銀魚:具有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口味獨特的特點,味甘性平,對治療脾胃虛弱、肺虛咳嗽、虛癆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常見的做法有銀魚炒蛋、銀魚豆腐、紅椒銀魚、銀魚韭菜等。產地:扶綏縣東羅鎮。
3、板包香糯:具有清爽可口,香味濃郁、口感好的特點。板包村位於十萬大山的余脈,氣候陰涼,晝夜溫差大,泉水長年不斷,板包香糯就生長於這樣的特殊小氣候環境里。產地:扶綏縣東門鎮。
4、脆皮烤豬:選用瘦肉型3—4個月齡乳豬,宰殺後脫毛,洗凈內臟,皮里外分別塗刷沙姜、鹽等香料配料,全豬入悶爐烘烤2個鍾頭。製作精細,皮脆、肉嫩、骨酥、味鮮,是傳統美食。產地:龍頭、渠黎。
5、天大沙糕:以本地東門板包香糯米為原材料,配以綠豆粉、豬油、花生油、冬瓜糖、甜肉、干雞皮果、芝麻等手工製作而成。產地:扶綏縣新寧鎮。
❸ 廣西扶綏被5G覆蓋了嗎
如需查詢聯通5G信號覆蓋,可以下載並登錄「中國聯通」APP,點擊「服務-5G-附近5G」查詢。
溫馨提示:頁面標綠色區域即為5G信號覆蓋區域,具體請以頁面實際顯示為准。
❹ 扶綏縣的經濟發展
20世紀,扶綏縣經濟較為穩步發展。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崇左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部署,實施首府後花園和富民強縣新跨越發展戰略,制訂了全力打造一流園區經濟區、生態宜居家園、現代物流服務區、休閑度假目的地等「四大目標」,深入開展了項目建設年、園區建設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年、城鎮化建設年、基層黨組織建設年等「五個建設年」活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2年,扶綏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4.1億元,排全區縣域第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1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8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034元。
工業發展
解放前,扶綏工業十分落後,除清雍正、乾隆年間有人開采鉛礦,民國初年有人采鐵鑄鍋之外, 僅有一些個體小手工業作坊。據《廣西年鑒》(1944年版)載,民國29年(1940年) 扶南縣有手工業5家,資本940元(法幣,下同);同正縣7家,資本1800元;綏淥縣25家,資本874元。三縣合共37家,資本3614元。以行業分:鐵器製造業7家,資本1090元;木器製造業3家,資本1600元;服裝用品業4家,資本500元;香燭冥鏹業兩家,資本250元;藤葵草棕業21家,資本174元。這些手工業作坊,規模小,技術落後, 產品粗劣。
建國後扶綏工業發展經歷過兩次折騰。第一次是1958—1959年「大躍進」年代,工礦企業一哄而起,只求數量,不講質量,計劃脫離現實,導致大批企業,如渠舊、扶南磚瓦廠,扶南耐火材料廠,東門松脂廠,舊城陶瓷廠,林旺鐵礦,淥井鉛鋅礦等不久即相繼下馬,縣屬工業總產值迅猛下降。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一批廠礦又告虧損甚至倒閉,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48萬元, 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405.8萬元下降14.24%,其中集體工業產值下降29.5%。
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縣屬工業建設立足於依靠本地資源,1979年,著手抓具有地方優勢的食品工業、建材工業,形成了以扶南糖廠、縣酒廠與大米加工廠構成的,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食品工業企業, 成為該縣財政收入支柱。197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3000萬元。 縣屬工業產值1903萬元中,食品工業達1080萬元(其中製糖工業622萬元),占縣屬工業產值的56.7%。1980年、1981年,全縣工業系統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進行企業整頓。1981年,工業總產值3548萬元,國營企業利潤完成178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6810元, 分別比1980年增長11.82%、41%和15%。1982年,全縣國營工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在逐步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制的同時,開始實行盈虧包干,超收利潤分成等辦法, 進一步調動企業積極性。 這一年, 全縣工業總產值4336萬元, 比1980年增長36.65%, 其中縣屬工業年產值2852萬元,完成利潤總額615萬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25.86%和67%。198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797萬元(不包括個體工業產值3萬元),其中縣屬工業產值2706萬元,略低於1982年
1985年貫徹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據工業普查統計,扶綏全縣工業企業共85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3個 ; 集體所有制企業42個;獨立核算企業69個;縣屬主要工業企業36個(其中國營企業22個,集體企業12個),鄉鎮主要工業企業36個。 工業職工總人數11547人(其中國營工業11037人,集體工業510人),比1965年增長171.6%。1985年, 全縣工業總產值5717萬元,為1950年的80.2倍,1965年的14.1倍,1978年的2倍。 縣屬工業產值2925萬元,為1950年的41.2倍,1965年的17倍和1978年的165.3%。縣屬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鐵礦石2.02萬噸,原煤6.9萬噸,重晶石4.6萬噸,片石11427立方米,白泥5599噸,水泥14147噸,機制磚2211.8萬塊,糖7611.4噸,白酒1087.3噸。
農業發展
扶綏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農業歷來是扶綏經濟的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極大。建國後,扶綏農業獲得了長足發展,1985年,縣屬農業總產值為8669萬元(包括自治區、南寧地區直屬農、林場為9097萬元),比1950年增長2.8倍。糧食總產量16898萬斤,比1950年增長54.6%。農業結構情況見右表。 甘蔗及蔗糖業
扶綏是廣西著名的甘蔗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100多萬畝,良種化達100%。2008/2009榨季入廠原料蔗達到506萬噸,產糖量66萬噸。全縣擁有南華糖業、東亞糖業兩家大規模製糖企業,有「甜鄉」的美譽。
劍麻及劍麻加工業
扶綏縣是中國重要的劍麻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全縣劍麻種植面積已近12萬畝,約佔世界劍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縣內有兩家全國最大的劍麻製品加工企業。
水泥建材業
扶綏縣海螺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截至2010年,隨著海螺集團扶綏年產500萬噸水泥生產基地的建成投產,扶綏又將成為廣西乃至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產基地。
礦產業
主要以煤礦為主,截至2010年,縣內有新東礦業公司和東羅工礦公司兩家煤礦生產企業,年產原煤40萬噸,隨著新東礦業公司3號井和5號井的恢復生產,全縣年產煤炭將提高到60-70萬噸左右。
❺ 廣西扶綏怎麼樣經濟狀況、居住環境等
還好,主產業甘蔗,是中國的產糖大戶,糖廠縣城一個,東門一個。縣郊有個海螺水泥,還有廣西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桂林理工大學等幾個學校……經濟還可以吧,位置也挺好,到南寧火車3.5元,一小時車程。70公里,快吧23塊45分到一個小時左右車程。綠化也挺好,只是現在城區小了點。
❻ 誰知道這是廣西扶綏的哪一個地方
現在叫扶綏縣臨江街秀峰路
❼ 扶綏縣的地方名人
李克,扶綏縣人。壯族。在職研究生學歷,博士。197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0月參加工作。現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
韋凡昆, 扶南鄉長沙村人, 壯族。大學文化。生於1931年,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參加工作,現任江西省冶金工業廳副廳長,高級工程師。
汪錦璋, 東門鎮葛村人, 壯族。 大學文化。1919年8月出生,1953年10月參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南礦冶學院副教授。自編合編過全國統一教材《金屬礦藏露天開采》,撰寫過《露天開采分期過渡投資經濟效果分析》等論文九篇。俄文合譯有《采礦手冊》等教科書及論文十篇,英文合譯有《美國采礦工程手冊》等書和論文十多篇。
李素芬, 昌平鄉木民村人, 壯族。初中文化。1930年9月出生,1949年3月參加工作,195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粵桂邊縱隊戰士,清匪反霸工作隊副隊長、隊長,副區長、區長,區委書記,縣委辦公室主任,宣傳部長,縣委常委,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長,欽州地區基建局局長,中共靈山縣委書記,中共欽州地委副書記、欽州地區專員。
楊倬, 中東區思同鄉人,壯族。大學文化。1918年6月出生,1950年參加工作,現任華南工學院教授。主編統一教材《糖廠技術裝備》第一、二、三冊, 編寫《甘蔗製糖工藝學》,壓榨取汁部分,譯文有《製糖工藝原理》第二卷上、下冊, 《第三卷》上冊,著有《糖廠蒸發缸的積厚清除的研究》 (生產應用), 《糖廠降膜式蒸發的研究》、 《糖廠熱能的合理利用》(生產應用)、《糖廠熱電站的展望》等論文。
鍾紀,扶南縣長和鄉長沙村(今扶南鄉長沙村)人,壯族。鍾毅將軍胞弟。黃浦軍校、陸軍大學畢業後,歷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南寧分校步四隊隊長,高級班班主任,廣西航空學校副校長、校長。陸軍一七三師師長、第七軍參謀處處長,軍政部第十補訓處處長,第七軍軍長,國大代表,第八綏靖區副司令官,南京聯勤司令部副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副司令(中將)。建國前夕離開大陸。
黃煥雲,扶南縣砥柱鄉那隆村(今渠黎鎮那隆村)人,壯族。民國時期曾任國民黨桂平縣黨部書記長、國大代表、中央立法委員。建國前夕,離開大陸。
黃雅志,龍頭鄉人。大學文化。生於1929年6月,1953年9月參加工作,1973年入黨。現任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著有《雲南橡膠樹栽培學》(病蟲害防治部分)、《雲南橡膠樹病蟲害知識》以及有關橡膠樹、咖啡、芒果等熱帶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報告和論文30多篇,其中被列入研究成果的有《咖啡旋皮天牛生活史及防治措施》、《橡膠白粉病流行規律和測報方法》。
甘苦(1924-1993)1924年1月出生於廣西扶綏縣渠舊鎮的壯族家庭,青年時期思想進步,嚮往革命。1947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江地區武裝斗爭,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廣西左江游擊區民兵大隊教導員,廣西憑祥縣委工委書記,廣西憑祥游擊大隊政委,滇、桂、黔邊區縱隊左江支隊三團政委。1950年至1970年,中共龍津縣委副書記、書記,龍津縣縣長,桂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代科長,廣西省手工業局副局長,中共龍州縣委第一書記,中共崇左縣委書記,河池地區行署專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恢復工作後,任柳江造紙廠革委會主任,河池地委副書記,地區革委會副主任。1976年至1979年任廣西水利電力局局長、黨組書記。1979年至1985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分管計委、建委等部門的工作,兼任廣西水利局局長、廣西電力局負責人。1985年6月至1993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屆、七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3年7月25日在南寧逝世,終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