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挖礦
㈠ 小行星采礦計劃的太空采礦簡析
一、太空采礦計劃
北京時間2013年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一小群企業家有一個大計劃——在太空采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公司深空工業(Deep Space Instries,DSI)22日宣布,它希望在2015年發射一隊小行星攔截飛船,用來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尋找資源,並利用它們造福地球。
該公司董事長里克-特姆林森說:「利用低成本技術和當今的年輕高科技天才對太空項目給我們留下的東西進行的革新,我們將能做到在幾年前還被認為無法做到的事情。」這些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包括:建造所謂的「螢火蟲」飛船,用來捕捉近地小行星,即圍繞距離地球很近的軌道飛行,或者是距離地面小於3億英里(4.83億公里)的小行星。DSI表示,2013年1月24日開始他正在與美國宇航局和其他公司聯合實施該計劃。這種遙控飛船將會大小不一,它們在太空飛行2到4年後,會把重達150磅(68.04公斤)的礦物送回地球。特姆林森說:「這是打算開采從地球附近經過的小行星上的礦物資源的第一項商業活動。」
然而這項活動才剛剛起步。該公司打算開采小行星上的礦物,並把原材料轉變成復雜零件,而且它稱,這些年來小行星的數量不斷增加。該公司CEO大衛-甘普稱:「每年發現超過900顆新小行星從地球附近飛過。這些小行星對於地球,將會像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鐵嶺礦山(Iron Range)對上個世紀的底特律工業一樣重要——需要的重要資源就在手邊。這樣的話,從小行星上獲得的金屬和燃料,將會對本世紀的太空產業的發展起到很大促進作用。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DSI董事會成員馬克-桑特爾稱,很多小行星是由像瀝青一樣的金屬和鐵鎳金屬組成的。他形容這些成分是「極貴重材料」,而且它們「將會成為21世紀的主要資源的來源」。桑特爾說:「光開采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屬並不經濟實惠,但是如果把它們製成用於太空業的揮發性大塊金屬,將會對我們產生很大意義。」該公司有機會取得成功嗎?很多太空商業冒險活動均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個例外,它已與美國宇航局簽署合同,將會向國際空間站發射補給船。
DSI在太空采礦業也有競爭對手,2012年一家名為行星資源(Planetary Resources)的公司宣布相同計劃,並稱它已經得到Google公司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小羅斯-佩羅和詹姆斯-卡梅隆的資助。DSI表示,這項活動也已經有了一些投資者,但是它稱,22日宣布的消息有望吸引更多人關注該計劃。
目前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探測器為旅行者1號,其自1977年發射升空後就開始漫長的行星際之旅,到2013年1月24日已經飛行了182億公里,按這個速度需要花上7萬年才可以抵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而該恆星系統前不久發現了一顆奇特的行星。開采小行星資源之所以有助於恆星際飛行,是因為前者可提供相關深空飛船製造技術,以及建立空間「加油站」等。科學家估計一顆直徑為2.5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包括價值至少20萬億美元金屬資源。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距離地球最近恆星系統中存在行星信號,而且在距離地球11.9光年的鯨魚座τ星也探測到了行星信號,當第一顆真正的系外可居住星球被發現時,公眾支持的高漲也有助於打造恆星際飛船。研究人員估計本世紀末將會進行第一個星際航行任務,人類具有強大的潛力,比如1903年才發明第一架飛機,至2013年1月24日止航空飛行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也有科學家認為這個時間還是太長了,在未來五至十年的短期就會開始執行深空飛行的任務,但是前往另一顆恆星需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
二、開采難度
開采小行星礦產時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如果是一顆體積較大的大型小行星就較為容易進行登陸采樣,但對於一顆寬度僅50米至500米的小行星就顯得困難重重,而且此類天體的行為更像大型空間岩石,表面為零重力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火星任務主管克里斯·萊維茨基認為還是先通過Arkyd 300飛掠小行星收集數據,接著才能研製可適用於此類小型天體的挖掘機器人。
三、行星采礦機器人的成本費用
克里斯·列維奇(Chris Lewicki)提及了機器人的製造費用,此費用低得令人嗔目結舌。「憑借高速度、高風險的航空器發展,我們將把每個采礦機器人的成本控制在一千萬美金以內,把發送及製造機器人的總開銷控制在一億美金之內」,這對於其他航空項目而言不過是一個零頭。當然這只是總項目的一部分開銷罷了。凱克太空研究學院(Keck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的一群科學家及工程師們發布了一份白皮書。白皮書指出,開采小行星作為人類科研或是開發的所需科技已經基本成熟,但這項工作大概需要26億美金。如果Planetary Resources走得是這條路,看來這錢肯定是省不下來了。
㈡ 為什麼人類到現還沒有任何國家開始太空采礦
「就我目前知道的科技,太空采礦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請問你從哪裡知道的呢?目前有機器登陸月球的國家只有美國前蘇聯和中國,載人登月的只有美國。最多也就是能夠帶回點兒樣本,隕石采礦就更不靠譜了,隕石在談空中離散分布,要俘獲其是有多難自己可以想想。含量和儲量是不同的概念啊,假如太空中有一塊兒隕石含鐵量95%,但是只有10噸重,你覺得採集它有意義嗎?
記得採納啊
㈢ 美國宇航局為何急於在月球建立大本營有什麼大計劃
特朗普的政治目的?
《大西洋月刊》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迫切雄心也可以理解為,想讓月球再次成為美國人的。這一切很可能與科學探索無關,而是為總統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
上一位提出登月計劃的美國總統是小布希。2004年,他呼籲美國重返月球,但他把期限定在2020年,那時他早已離開白宮。而特朗普之所以選擇2024年作為節點,也就是他有可能開啟的第二任期的末年,多少說明了些什麼。特朗普或許期望在大事年表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好讓繼任者們無法超越。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類似的想法並不少見,試圖在太空領域創造更多輝煌,來充實他的政治遺產。在特朗普就職典禮後數日,白宮曾要求NASA在首次“太空發射系統”測試中進行載人飛行。但NASA在評估後最終否決了這一提議。幾個月後,特朗普又向NASA提出,是否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送人上火星,“有沒有可能在我的第一任期內完成?”特朗普說,“如果我給你們所需要的所有錢?如果我們大幅提升NASA的預算,但只做這一件事。有可能實現嗎?”
㈣ 有部動畫電影 講的是太空采礦船被寄生蟲族入侵 船員變成殺人的傀儡 結局是負責保安的大姐姐 關閉了太空船
星河戰隊系列1—4部
星河1 星河戰隊
高中畢業了,一群少男少女們必須對他們的前途作出抉擇。在女友卡曼的鼓動下,來自阿根廷的富家子弟強尼·瑞克毅然違背父親讓他上大學的意願,報名加入了機械化步兵學校,而卡曼則選擇了海軍學院,她夢想當一名星際艦隊的女飛行員。
在訓練過程中,卡曼暗戀上了冷酷英俊的教官巴卡洛,而瑞哥則與分配在同一軍營中的女同學蒂齊·弗洛瑞絲產生了感情。不久,從瑞克的家鄉布宜諾斯艾利斯傳來了遭蟲族撞出的小行星襲撞擊的消息。當時擔任班長的瑞克因訓練失誤而致一士兵死亡的他已經決定退役。但是得知他的家人和朋友均死於這場災難後,他毅然決定重回軍隊,與蟲族作戰。
由於地球聯邦軍方大大抵估了這種類似蜘蛛的昆蟲的威力,它們比人大數倍,具有堅不可摧的外殼,強勁有力的鉗子和鋒利無比的牙齒;它們頑強好戰,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殺人武器。第一場遭遇戰以聯邦軍全面失敗而告終,十萬名士兵血灑疆場。瑞克和他的部下們目睹了這場大屠殺。
之後瑞克加入聯邦分隊之一的「硬漢部隊」,聯邦當局也宣布改變戰略;緊接的故事更加驚險刺激……
聯邦當局決定,不直接進攻蟲族的老窩——大K星,而是逐個消滅其周邊行星上的蟲子。首先是P星,在轟炸機群進行地毯式轟炸後,由賴奇中尉(也是瑞克參軍前的老師)帶領的「硬漢」部隊開始進發,並首戰告捷。第二天,部隊收到了來自威士忌哨戰的求助信號,然而當他們趕到的時候,哨戰早已被蟲族血洗……在軍營中,他們發現了唯一的生還者,他告訴中尉,蟲子鑽進了報務員的大腦,控制他發出了信號,並吸幹了他的腦髓。這時上尉才意識到這是蟲族的一個圈套。幾分鍾內,蟲子鋪天蓋地地涌來,部隊倉促應戰,險些被合圍,中尉和蒂齊也在這次戰斗中犧牲。最後,殘余的部隊乘著總部派來的救援艇離開了P星。
在救援艇上,憤怒的瑞克要求立即轟炸P星,遭到了艦長的拒絕,艦長告訴他,元帥有新的安排。
新的安排就是——活捉蟲族的首腦,研究蟲族智慧的秘密。然而卡曼和巴卡洛操作的「楊羅傑」號艦艇卻在途中被蟲子噴射出的電漿擊毀,艦長犧牲。兩人乘坐的救生艇又掉進了蟲穴。在這里,他們遇見了蟲族的首腦,巴卡洛被它吸干腦髓,而卡曼用刀子割斷了它用來吸腦髓的武器,終於等來了瑞克帶領的救援隊。蟲子越來越多,瑞克覺得寡不敵眾,命令撤退。而一名黑人士兵要求給留下一枚核彈,最終與蟲同歸於盡……
在影片的結尾,人們捕獲到了蟲族的首腦,瑞克成為了中尉,而卡曼當上了艦長,人類隨即展開對蟲族智慧的研究,與蟲族的較量還沒有結束……
在第一部中,揭示了當時種族交戰開端的種種事例,重在刻畫出熱血殺敵的士氣和壯觀宏大的場景;無論從交戰、劇情的畫面和角度上看,都是比較成功的。電影採取「聯邦政府網」的角度講解整個故事,不僅講解清楚了人蟲戰爭的前因後果,也提到了當時地球聯邦政府的一些情況,如法制建設、徵兵動員、與敵對宗教的斗爭等,大體勾勒出了一個社會的全景。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埋下的伏筆:反戰思想 非常精妙(例如瑞克離開哨站乘艦時的一句「艦隊負責飛,戰士負責死」),也提高了影片的層次;這個伏筆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都被表現了出來。
星河2 聯邦英雄 劇情
於1997年上映的電影將會推出續集Starship Troopers 2: Hero of the Federation,但這次只會直接推出特別版DVD及VHS而不公開上畫,而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公布此片將會於本年6月1日發售。這一次的續集是由曾獲奧斯卡最佳特技的Phil Tippett (Jurassic Park)執導,劇本則繼續由編寫第一集的Ed Neumeier負責,參與演出的演員有 Kelly Carlson, Ed Lauter, Richard Burgi and Sandrine Holt。
續集內容雖然同是談及與外星蟲族的交戰,但故事則講述另一邊的戰場——Zulu Angel 前線哨站。Shepherd將軍率領的聯邦機動部隊Bravo 6小隊,因為在某星球與蟲族交戰陷入困境,為了保存實力便進入已被棄置的前線哨站而堅守。在那裡,他們除了發現唯一的生還者達克斯上尉外,還要跟由四面八方而來的外星蟲族作戰。
與前一集完全不同,這一集並不是正面展現人蟲的大規模正面戰爭,沒有第一集中那些恢弘的戰爭場面。故事發生在一個被蟲族重兵包圍的哨站中,處於重圍中的一支機動步兵小隊由於哨所防禦設施完善,似乎並不擔心外面的敵人,但是不料蟲族通過感染寄生能力,控制了小隊營救出來的幾個士兵。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蟲族迅速感染控制了小隊中的許多士兵。最終男主角達克斯上尉消滅了所有感染者,將目擊了整個事件經過的女主角送上飛船,以通知政府提防蟲族的寄生攻勢,而自己卻留下與蟲族血戰到底。如果說第一集是一部史詩般的科幻戰爭片,那麼這一集就是一部科幻懸疑恐怖片。在這一集中見不到第一集中的那種陽光明媚、視野開闊的地形,取而代之的是陰森的哨所、惡心的寄生蟲。這一集中人類的心靈作戰能力也被提高到了專業層次。
該片對第一部埋下的伏筆提出了更深刻的諷刺和挖掘,例如達克斯上尉的「小心你的長官,他會害死你們。」、片尾的「以後我們需要更多的炮灰」等等,對反戰思想有了初步的正面刻畫的諷刺。
星河3 掠奪者
劇情 在本集中,聯邦與蟲族的戰斗仍在繼續,但是背景故事已經是二次蟲戰(第一、二部的故事背景為一次蟲戰)。一架聯邦軍的星艦因為意外事故,緊急降落在遙遠的OM-1星球上。包括星際元帥、飛行員羅拉·貝克等人在內,都被困在星球上無法脫身。第一集中的主人公強尼·瑞克臨危受命,帶領一隊機動部隊所駕駛的真正先進的掠奪者機動機甲,前往該星球進行營救任務……
終於,在第三部中,第一、二部的反戰思想被拿了出來,描寫得淋漓盡至;殊不知人們愛看的還是最熱血的交戰、廝殺場面,這個第一部的畫龍點睛卻變成了本作的畫蛇添足。
第三集沒有再走第二集的純粹懸疑路線,而是向第一集回歸,但無奈投資有限,無法與第一集相比,因此仍然無法重現第一集的輝煌,其中的一些特效,比如機甲噴射的火焰製作得比較粗糙。雖然評價一般,但還是有些看點。本集中在第一集被捕獲的腦蟲展示了自己不為人知的威力,在被殺死前利用聲波殺死了幾個人。機甲第一次投入作戰,這倒是更加符合原著小說,雖然機甲製作得有點簡陋。片尾出現了與行星般大小的超級蟲子,深深植根於一個行星的內部,最後被地球艦隊的超級炸彈摧毀。
星河4 入侵 (CG動畫)
劇情 一個遙遠的聯盟組織前哨遭遇蟲族入侵。這個團隊被指派去幫助在飛船上的約翰。船長緊急疏散著正在被攻擊中的倖存者,並將當前的軍事情報安全地送回地球。在宇宙戰爭中,必須在Alesia和走失在星雲中的人匯合之前,帶著這個秘密情報登上飛船。現在,該組織團隊被指派去一個營救任務,然而這個任務有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蜘蛛3D
有一塊外星飛向地球的隕石造成的蜘蛛變異,巨型蜘蛛把地球又演變成了人間地獄,一場生死較量即將展開,蜘蛛版本的生化危機,3D特效團隊,精彩不容錯過! 加入本片的演員有克斯蒂娜.坎貝爾(Christa Campbell)、約翰尼.揚.博施(Johnny Yong Bosch)帕特克.茂頓(Patrick Muldoon)威廉.霍普(William Hope)等等。
天外魔蛛 (殺出蟲圍)
在飛往太平洋的途中,飛機突遭天外來物——魔蛛的襲擊,經過驚心動魄的降落,幾位部隊軍官和利博士等人終於登上附近的一座島嶼。
但不久他們就接二連三地丟失同伴,原來這荒島上布滿噬人的巨型蜘蛛和變異爬蟲,同伴們都被這些異種動物吸幹了血液,吃掉內臟後由七竅而出,令人毛骨悚然……
島上處處都隱藏著殺人的機器,全部人員驚恐萬狀,同伴一個個死去,而死狀一個比一個恐怖。他們進退兩難,步步驚心……究竟誰又能生還呢?
八腳怪 (又名近蛛者殺)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偏遠小鎮,這里的人們與世無爭,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災難卻在一夜之間降臨到他們的頭上。由於有毒化學廢料發生了外泄事故,成千上萬的小蜘蛛在一夜之間變得碩大無比、嗜血如命。它們潛入了小鎮的角角落落,准備在把這里變成人間煉獄,而在此過程中,只有警長的小兒子麥可覺察到了這一切,但是整個小鎮只有采礦工程師克里斯密相信他的話,二人正准備說服小鎮上的人們一起消滅這些怪物,卻發現他們已經被滿山遍野的「八腳怪」給包圍了。眾人在中斷對外通訊的環境下,與鋪天蓋地的殺人蜘蛛展開生死戰……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zafvlhexhd47664200572013-5-1 上午 04:36:36
㈤ 什麼是太空采礦
太空采礦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消費正急劇增加,地球資源枯竭恐怕已經是可以想見的未來,為此各國都未雨綢繆,各大公司都磨拳擦掌,准備進軍太空,一方面向宇宙要資源,一方面走向太空,尋找新的殖民地。
㈥ 美國挖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坑,到底有多大,據說宇航員能在太空看到
這個坑深1200米,寬4000米,面積約7.7平方公里,這只能用巨坑兩個字來形容它,宇航員之所以能夠清晰地在外太空看見這個礦坑,那是因為它像是地球臉部上的一道傷疤,特別明顯。
這里原來不是坑而是一座礦山,現在它是一個坑,它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美國人挖的坑。它是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奧爾山山脈賓漢姆峽谷中的一個露天礦場。這個天然礦場裡面有十分多的銅礦,這就使得美國人能夠很快地將經濟快速發展,靠的就是這些銅礦,為他們的鋼鐵企業做一份貢獻。
這個巨坑大得據說宇航員能在太空看到,這也只是據說,至於到底能不能夠看到,那也是需要親自到了太空看到後才可以評價。
㈦ 快去宇宙搶礦藏
「壯闊的荒涼。」
這是1969年美國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登上月球時的第一印象。現在,塵封40多億年的月球依然是一片蒼涼沉寂,但這不會持續太久。如果太空采礦步入正軌,未來的月球旅行者將看到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場景:深深的傷痕、忙碌的挖掘機器人和連綿的礦山。
這看起來像是未來主義者幻想中的場景,但並非不可思議。各國公司已經「磨刀霍霍」,准備瓜分宇宙啦!
如何采礦?
找到礦產之後,還要解決如何在低重力或零重力條件下安全著陸和采礦的問題。對於任何被送往其它星球進行挖掘工作的機器人而言,首要的條件便是它必須小巧輕便,以便於放到火箭上進行發射;但反過來,它也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這樣才能穩穩地落在那些重力比地球小的星球上,並順利展開工作。
要兼顧這兩點並不容易,至少科學家們目前還做不到。比如2014年11月,歐洲航天局的菲萊登陸器在登陸彗星67P時就出現了失誤。登錄器著陸的時候被地面彈開,最後降落在懸崖附近。此地的光線不足,導致著陸器供電不足,無法正常工作。小行星的質量和彗星差不多,所以登陸小行星和登陸彗星時所面臨的情況差不多——引力很小或沒有引力,這使得著陸和取樣都是難題。
為了解決在些難題,各個公司各出奇招。在深空工業公司的計劃中,派遣到小行星的取樣飛船除了檢測行星資源,還將一並檢測其「可挖掘度」。可挖掘度意即登陸該小行星和挖掘礦產的難易程度。
曾協助美國宇航局開發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蜜蜂機器人公司,設計出了一款多「腳」的小行星水分提取器。它的多隻特別設計的「腳」讓它能牢牢地附著在小行星表面,哪怕表面如混凝土一樣堅硬。小行星水分提取器通過鑽孔獲取混有冰的土壤,然後從中提取水分以供使用,而剩下的乾燥土壤可以作為分析資源的樣本。
美國宇航局正在測試用於月球露天開採的采礦機器人。這台名為Rassor(全稱「表土層先進表面系統操作機器人」)的采礦機器人兩端都有滾輪式的鏟斗。這兩個挖掘滾輪可以向著相反的方向旋轉,互相為對方提供足夠大的摩擦附著力,讓挖掘工作得以在低重力環境中順利進行下去。然後,這些小「礦工」將挖掘到的土壤倒入專用的設備中,分離水分和礦物。
誰挖到就歸誰?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可以將太空資源運回地球,還可直接在太空建立加工工廠,甚至將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的工業遷往太空。
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得先明確太空采礦是否合法,採到的礦產都歸誰所有?
目前僅有兩個國際條約提到過太空礦產開采問題:《外層空間條約》和《月球協定》。二者都認為太空是屬於全人類的,人們可以自由開采和利用月球及其他天體的資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確實是誰挖到就歸誰。也就是說,如果我國明天在月球上挖出了幾百噸鑭的話,我們並沒有犯法,並且這些鑭都是我們的。
隨著太空采礦事業的快速發展,許多經濟問題也隨之產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所有權沖突。如果有多個公司宣稱自己有權利開采某顆小行星,並在上面建立工廠,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公司及其所在國家間的將爆發的矛盾。事實上,這已不僅僅是資源開采問題了,它已逐漸成為地緣政治問題,沒有國家希望其他國家成為某個星球或某項資源唯一的擁有者。
另一個大麻煩是壟斷和隨之產生的貧富差距。進入太空采礦行業的高成本,加上經濟和法律制度不健全,會造成該行業史無前例的壟斷。只有極少數人能把公司開到外太空,並建立連鎖,其產出將成倍增長,或許到最後會發展成為一個比地球上任何企業都大數百萬倍的公司。所以太空采礦業會將資本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加劇貧富差距。
不過這些問題都無法阻止人類瓜分宇宙資源的步伐,人類將會建立一個涵蓋整個外太空的完整的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到那時,太空中就將布滿人類的開采基地,上面穿梭著各種忙碌的機器人。部分人類也將移居於此,負責維護生產設備和進行其他科學研究。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1期雜志文章
㈧ 全球首個開始招生的太空采礦專業情況是怎樣的
近日,媒體報道,一家羅拉多礦業學院,開設「太空資源基礎」課程。這是有史以來全球首個專門從事太空采礦研究的學術項目。這門獨一無二的課程由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太空資源中心開設。自20世紀90年代,學院便已開始從事「太空資源以及就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但一直僅限於理論方面。
盡管目前學院仍在等待2018年秋季開學的批准,但在剛過去的秋季學期,學院已完成了第一期試點課程。據阿布德·馬德里教授介紹,每周二、四一共有12名學生通過網路進行學習,除了學院的學生,還有從事相關工作的進修者,也有政策分析、經濟學背景的學生。在這些學生眼中,這不僅是一個教育機會,也是很好的社交機會,因為大家將會成為這個行業未來的領導者。
學院第二期試點課程將於明年1月開始,將挑選24位學生參加。而明年秋季的正式課程,將設1-2個分科,每科招收24名學生。
阿布德·馬德里教授告訴紅星新聞,自從今年7月份宣布招生開始,目前已經收到150多份來自世界各地的入學申請,其中也有一份來自中國。
阿布德·馬德里教授稱,如果夢想投身太空事業,請將自己的學歷證明、GRE成績、推薦信一起打包發至太空資源中心的郵箱,或許就能成為人類史上首批職業太空采礦者。
㈨ 如果我們開始在小行星上采礦,那會如何
以目前的科技非常難做到,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實現,到那時候我們的資源將會大大增加。
一、太空采礦計劃
北京時間2013年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一小群企業家有一個大計劃——在太空采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公司深空工業22日宣布,它希望在2015年發射一隊小行星攔截飛船,用來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尋找資源,並利用它們造福地球。
開采小行星資源之所以有助於恆星際飛行,是因為前者可提供相關深空飛船製造技術,以及建立空間「加油站」等。科學家估計一顆直徑為2.5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包括價值至少20萬億美元金屬資源。
研究人員估計本世紀末將會進行第一個星際航行任務,人類具有強大的潛力,比如1903年才發明第一架飛機,至2013年1月24日止航空飛行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也有科學家認為這個時間還是太長了,在未來五至十年的短期就會開始執行深空飛行的任務,但是前往另一顆恆星需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二、開采難度
開采小行星礦產時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如果是一顆體積較大的大型小行星就較為容易進行登陸采樣,但對於一顆寬度僅50米至500米的小行星就顯得困難重重,而且此類天體的行為更像大型空間岩石,表面為零重力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火星任務主管克里斯·萊維茨基認為還是先通過Arkyd 300飛掠小行星收集數據,接著才能研製可適用於此類小型天體的挖掘機器人。
㈩ 美國炸毀火箭發射架是為登月挖礦做准備嗎
2018年7月12日,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基地內的17號火箭發射架被爆破拆除。
17號發射復合體最後一次進行發射項目是7年前,在其接近半個世紀的正常使用和超過300次發射後,順利地結束使命。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球引力的作用。由於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長期積累下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越來越慢,一天的時間極其緩慢地增長,大約幾年增加1秒;由於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厘米。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