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挖礦剛出J
㈠ 侏羅紀世界裡最後那隻被女主放出來的恐龍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的。還記得嗎?侏羅紀世界跳過了侏羅紀公園2和3的劇情,講述的是侏羅紀公園被毀後22年後公園開始營業的故事。放出來的那隻就是侏羅紀公園里許多人的噩夢——那隻霸王龍。在侏羅紀公園里,那隻站在遊客接待中心裡的年輕霸王龍,身前飄著「當恐龍統治地球」的橫幅,霸氣十足,令人印象深刻。在侏羅紀世界裡,這只霸王龍已經很老了,脾氣也更暴躁了,最後在迅猛龍(伶盜龍)的幫助下讓暴虐龍被拖下水,生死不明。
㈡ 魔獸侏羅紀公園 史前巨獸怎麼出來的
是把所有龍窟全打了就會出現 我上次打過
㈢ 請問一下,地質年代符號是怎麼來的,像第四紀的Q.侏羅紀的J
一般是按照拉丁語的第一個字母來當簡寫的,有些是相同的,如石炭和白堊,就把白堊的C按照發音改成K了
㈣ 魔獸爭霸侏羅紀公園攻略
如果你玩的是D系列,
我這邊可以提供你參考,
基本上看你玩哪個難度的,
如果是地獄以下,
又沒有開場一推吞噬者、雙脊獵殺者(攻距1000)的情況下,
我會建議可以玩野蓋(環狀、TD),
簡單來講,
就是前期先用建築物(必須為不會主動攻擊類)圍一圈,
然後利用遠程塔(狙擊塔、機械塔、電子束槍塔)來引龍
並且留一個洞口給龍走,龍就會順著你的建築物走到洞口那邊,
可以讓龍被攻擊的時間延長,同時也可以達到集火的目的,
(不過龍多的時候要記得自行控塔去打龍,不然龍還是會去打牆壁 )
記得靠近洞口的地方要蓋一個電牆,
龍經過洞口瞬間會被電牆吸引過去,進而更改攻擊目標跑去打電牆
PS:這個玩法還有一個好處,你就算不打-STT或是前中期遇到火災也倒不了
愈後面你可以蓋的愈大圈,也可以用爐火來製做牆壁
以下為環狀蓋法:
地獄禮物120min
㈤ 魔獸侏羅紀公園 如何出機關槍以及激光等高級武器
開始怎麼弄我就不說了,流程:帳篷-篝火-電站-化石採集(黃金),勸你先造幾個初級防禦(3個最好)
等你有了一定勢力後,修第3行第1個房子升級成實驗室就可以了。但是要出火箭和激光的話,要修第3行第2個建築再升級為物理實驗室再升級相關科技要求,同時剛才修的那個實驗室升級為高級。就可以了,
㈥ 侏羅紀時期有什麼突出的岩石
沉積是有橫向差異的,各個地方是不同的,還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侏羅系沉積物
㈦ 侏羅紀—白堊紀與碰撞花崗岩有關的Sn-Cu(Fe)-Pb-Zn-Ag、Li-Be-Nb-Ta-W-Sn成礦系列
(一)亞系列的釐定
該系列主要成礦發生在侏羅紀—白堊紀碰撞造山階段,形成的有銀、錫多金屬礦、稀有金屬、鎢、錫及水晶等礦產。按與成礦有關花崗岩漿侵入的構造環境、類型,以及成礦作用與礦產組合的差異,可將其進一步劃分為兩個亞系列,即:①雀兒山-格聶地區與碰撞期後花崗岩有關的Sn-W-Ag-Pb-Zn成礦亞系列;②雅江-九龍地區與同碰撞期後花崗岩有關的Li-Be-Nb-Ta-W-Sn-水晶成礦亞系列。
(二)雀兒山-格聶地區與碰撞期後花崗岩有關的Sn-W-Ag-Pb-Zn成礦亞系列
1.成礦地質背景
如前所述,產於德格-鄉城斷裂帶與德來-定曲斷裂帶之間,呈NNW-SN向展布的雀兒山-格聶花崗岩帶,各主要岩體為燕山期產物,總體具由似斑狀鉀長花崗岩→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鉀長花崗岩演化,屬鈣鹼性岩系,偏鹼性,具殼源(陸殼改造型)花崗岩特點,經綜合判別為造山後花崗岩,其形成應主要與「義敦島弧」與東部揚子陸塊和西部藏東「江達弧」碰撞造山成地殼疊覆增厚有關。
各岩體侵入於上三疊統中,並形成了與之有關的Sn-(W)-多金屬-Ag等系列礦產。與成礦直接有關岩體主要為似斑狀鉀長花崗岩、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及黑雲母正長花崗岩,岩體所含Sn、Ag、Pb、Zn、Cu、W 等均高出克拉克值3~6倍,應為區內銀、錫、多金屬礦床的重要的礦源。
區內總體構造線方向為SN 向,甘孜-理塘和理塘-夏塞NW向的平移走滑斷層穿切了早期形成的SN 向主幹斷裂和構造-岩漿岩帶,在其構造交切(會)處,是銀、錫多金屬礦的富集成礦的最有利地段,遙感解譯顯示了十分清晰的環形影像。
根據礦產地產布特點、形成富集條件和找礦遠景,可將其劃分為兩個遠景區,即:石渠-德格銀、錫、銅多金屬遠景區(北段)和義敦銀錫多金屬遠景區(南段)。該次主要討論義敦銀錫多金屬遠景區(南段)。
1∶20萬區域化探圈定綜合異常38個,Ag、Sn、Pb、Zn異常17個,Cu、Au異常7個,Sn、W異常3個。異常均具高大全特點,峰值高,濃集中心明顯,梯度清楚。綜合異常面積23~180km2,元素重疊性好,異常帶主要沿岩體外接觸帶呈NW向展布,與已知礦產地吻合性好。
在夏塞-玉忠一帶,存在一條長百餘千米,寬約50km的NNE向重力負異常帶,含有兩個負值中心,一個在夏塞-赤瓊之間,一個在玉忠北東9km 處。夏塞礦床位於正負異常交界處。
本區磁場強度弱,北緯30°40′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均處於航磁負異常區,30°40′以北地區為弱正磁異常區。亥隆、夏塞、砂西和杠日落等礦床都處於航磁異常的零值線上,措莫隆礦床接近零線。
區內已發現礦產地90餘處,其中包括大型2個(夏塞、砂西),中型7個(硐中達、渣隴、措莫隆、連龍、亥隆、呂頂貢、熱隆)和小型10個,其餘為礦點、礦化點。礦種以銀、錫、鉛、鋅、銅為主。成礦作用主要與白堊紀岩漿作用有關。礦床類型以接觸交代型、熱液型為主,次有雲英岩型。礦體主要受NW 向構造控制,並圍繞岩體外接觸帶分布。構造破碎帶內發育硅化、碳酸鹽化、矽卡岩化、雲英岩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
目前已發現的礦床(點),大多數產於花崗岩岩體與圍岩接觸帶及外接觸帶,距岩體最遠的有5km。在義敦地區主成礦元素在水平方向,從岩體接觸帶向外有由高溫富錫(熱隆、腳跟瑪)→中低溫富銀鉛鋅(夏塞、砂西)組合變化,礦床類型為接觸交代型(措莫隆式)→熱液型(夏塞式);在垂向上,自地表向下銀鉛含量逐漸降低,鋅則逐漸升高並出現銅礦物,構成較完整的礦床成礦系列。這與國外的相似岩體所具有礦化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特徵,即遠離岩體為Ag、Pb、Zn富集帶,岩體接觸帶內與W、Sn、Mo、Bi富集帶的特徵相似。
區內多數礦產地為產於接觸帶的錫多金屬礦和產於外接觸帶或遠離岩體的銀鉛鋅礦,但在岩體的內外接觸帶和近岩體的過渡帶上,由於工作程度低,目前所取得的有關的礦化資料還很少,對成礦密切的母岩如昌多闊、辛果隆巴、措普、若洛隆、絨衣措、哈嘎拉、格聶等岩體深部的含礦性也未詳細研究。
2.礦床式
(1)夏塞式銀多金屬礦
夏塞銀多金屬礦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措拉鄉境內,區內海拔為4450~5050m。
四川省地礦局區調隊開展1∶20萬義敦幅區域地質調查時(1980),在夏塞一帶發現鉛、鋅礦點並圈定出化探異常。四川省地礦局化探隊(1992)在夏塞外圍圈出了銀、鉛、鋅、錫、銅組合異常,經Ⅱ級查證發現夏塞礦床。四川省地礦局108隊(1993~1999)開展普查,證實夏塞為一個大型岩漿期後熱液脈型銀多金屬礦。近年來,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在大調查中,又發現了與夏塞相同的砂西大型銀多金屬礦及腳跟瑪、熱隆和夏隆等銀多金屬大中型礦床。使之成為川西高原令人注目的多金屬礦集區之一。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居西南三江構造成礦帶中段,近SN向雀兒山-格聶花崗岩體群中段。賦礦圍岩主要為上三疊統圖姆溝組下段淺海-濱海相淺變質火山碎屑沉積岩系,岩性為變質長石石英砂岩、板岩和含流紋質火山碎屑砂岩。礦區斷裂構造發育,走向以NNW 向、NW向為主,傾向SSW,斷面呈波狀,斷層性質多為逆沖斷層,並發育構造破碎帶,破碎帶寬5~30m不等,主要礦體(帶)均受該組斷層的控制,產狀與斷裂基本一致(圖9-5)。
礦區侵入岩主要出露絨衣措和若洛隆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兩者具有相似的岩石特徵;前者出露於礦區西南2km 處,後者出露於礦區的西側,與夏塞銀多金屬礦床有密切的空間關系。絨衣措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體向北傾伏於礦區地層之下,出露面積122km2,大致呈NW向展布,岩石化學性質為高酸性、鹼性和分異程度高的酸性岩,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特徵與「S」型花崗岩一致(胡世華等,1996),絨衣措花崗岩40Ar/39Ar結晶年齡為93M(a應漢龍等,2006)。
礦區內已控制16個礦體,沿NNW向斷裂帶呈大脈狀、透鏡狀、囊狀間隔產出,賦存於次級NW和NNW 兩組斷裂破碎帶中,且近於平行分布,礦體在破碎帶中具有尖滅再現、分支、復合、膨縮現象。礦體長30~2800m,厚度寬5~80m。其中(1)號礦體長2200m,厚度平均為1.8m,控制垂深213m,平均品位Ag為343.85×10-6,Pb 2.87%,Zn 2.65%。(2)號礦體長2800m,平均厚度1.51m,控制垂深274m,平均品位Ag為339.01×106,Pb 4.02%,Zn 1.23%。(14)號礦體長2200m,平均厚度1.37m,控制垂深169m,平均品位Ag 為465.97×10-6,Pb 6.58%,Zn2.85%。
礦區主要有4種類型的礦石:富銀鉛鋅礦石、銀鉛鋅礦石、銀多金屬礦石和銀鋅礦石。礦石具塊狀構造、斑雜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脈狀-細脈狀構造等。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如下5類:
圖9-5 夏塞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簡圖
(據鄒光富等,2002)
1—上三疊統圖姆溝組第一段;2—上三疊統圖姆溝組第二段;3—上三疊統圖姆溝組第三段;4—上三疊統圖姆溝組第四段;5—絨衣措黑雲母二長花崗岩;6—矽卡岩;7—銀多金屬礦體及編號;8—逆沖斷層;9—推測斷層;10—平移斷層;11—地質界線;12—礦帶編號
含銀礦物為深紅銀礦、輝銻銀礦、銀黝銅礦、銀金礦;
硫化物礦物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毒砂等;
硫鹽礦物為柱輝鉍鉛礦、斜方輝鉍鉛、硫銻鉛礦、黝銅礦、黃錫礦;
自然元素類為自然鉍、鉍銻礦、自然銻;
氧化物為錫石。
圍岩蝕變以硅化、絹雲母化、鈉長石化、螢石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為主,次為角岩化、矽卡岩化等。礦化特徵和圍岩蝕變表現為從近岩體到遠離岩體,具有水平分帶的現象,即距絨衣措岩體較近(西南處),局部發育矽卡岩化,圍岩蝕變以硅化、絹雲母化和鈉長石化為主,礦石含銀較低,礦石礦物組合為復雜的錫石-硫化物;離岩體較遠處(北東),圍岩蝕變以絹雲母化、螢石化和硅化為主,礦石含銀較高,礦石礦物組合銀礦物-硫化物,更遠處為鉛、鋅、銀礦化。礦體從中深部至淺部,圍岩蝕變有簾石化變為硅化和絹雲母化,礦石的銅含量逐漸降低,而銀和鉛的含量增高。
成礦作用過程主要包括了矽卡岩期、熱液期及表生期3個成礦期,其中熱液期是最重要的礦床形成時期,根據礦物組合、生成順序和物理化學條件,可劃分為四個階段(胡世華等,1996):即氧化物階段,早期硫化物階段,晚硫化物-銀階段,碳酸鹽化階段。根據石英過剩氬和氬來源的理論分析,以及近年來測定的大量石英Ar-Ar年齡,並根據地質情況推斷與成礦時代一致的報道(桑海青等,1994),夏塞銀多金屬礦床主要成礦作用階段,即晚期硫化物-銀成礦階段的石英40Ar/39Ar年齡為75Ma左右,可以代表銀礦化的時間(應漢龍等,2006)。礦床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為95~230℃(鄒光富等,2002)。礦石中的硫、鉛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硫可能來源於花崗岩和鉛變質沉積圍岩,礦石鉛主要來源於上地殼,少量來源於下地殼。成礦作用與花崗岩漿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應漢龍等,2006)。礦床成因類型為岩漿期後中低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床。
(2)措莫隆式錫多金屬礦
措莫隆錫多金屬礦位於四川省巴塘縣茶洛鄉境內。范圍13km2,海拔3700~5401m。
該礦為四川省地礦局區調隊在1∶20萬區調時發現,1978~1982年和1987~1988年108、402地質隊分別對措莫隆錫多金屬礦區進行了初步普查和主礦體的勘探,儲量規模達到中型(圖9-6、圖9-7)。
礦區出露地層為上三疊統中上段,為一套淺變質碎屑岩、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其中砂板岩含錫量較高,最高達90×10-6。區內褶皺斷裂發育,主要構造線呈NNW-SN向,NNW-SN向次級斷裂為主要的控岩控礦斷裂。區內中酸性侵入岩和岩脈發育,主要有若洛隆和措莫隆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為高酸度、鹼性和分異程度高的酸性岩,具典型鉀質演化系列,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特徵與S型花崗岩一致。同位素測定的成岩年齡為77~85Ma(侯立瑋等,1994),93Ma(應漢龍等,2006)。
成礦作用主要發生在措莫隆與若洛隆似斑狀花崗岩與圖姆溝組碳酸鹽岩和變質碎屑岩石接觸帶中,礦體圍岩主要是矽卡岩、黑雲透輝長英角岩、綠泥長英角岩、石英角岩及大理岩。矽卡岩以措莫隆花崗岩為中心,在2km 范圍內呈環帶分布,從花崗岩向外為內矽卡岩帶(綠簾透輝矽卡岩和石榴透輝矽卡岩)→外接觸帶矽卡岩帶(陽起透輝矽卡岩)→遠接觸帶矽卡岩帶(綠簾透輝矽卡岩和透輝矽卡岩)。含礦矽卡岩距花崗岩體0~500m,其產出受層間破碎帶及岩性控制,多產於外接觸帶,少數產於內接觸帶及陡傾斷裂帶中。
已發現的含礦矽卡岩有37個,呈似層狀、透鏡狀及不規則囊狀、脈狀等,產狀與圍岩一致,圍繞岩體成群成帶平行產出,走向NNW,與區域構造線一致。
已圈定25個礦體,其中長度大於1000m 厚度大於1m 者有12個,以措莫隆岩體為界,分為東西兩礦帶:東礦帶發育較好,以錫礦化為主,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及不規則囊狀,具彎曲、膨縮尖滅再現和分支復合現象,礦帶地表長80~650m,厚1.38~8.46m,最厚48.48m,Sn 0.1%~6.563%,最高13.32%;西礦帶(於措莫隆與若洛隆岩體之間)以銅、錫、鉛、鋅礦化為主,礦體長40~120m,厚1~6m,Sn 0.005%~0.23%。
礦石類型以矽卡岩型錫石-硫化物型礦石為主,少量為雲英岩型石英(螢石)型及鏡鐵-磁鐵礦型銅錫礦石。主要有益元素為錫、銅、鉛、鋅和鉑族元素。礦石具細粒晶結構、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結構及交代結構,浸染狀構造及條帶狀、團塊狀構造。主要金屬礦物有錫石、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黝銅礦、毒砂等;非金屬礦物有綠泥石、綠簾石、石榴子石、透輝石、陽起石、螢石、石英、方解石、絹雲母、長石、符山石等。
圖9-6 措莫隆錫礦床地質略圖
(據川地108地質隊修改)
1—上三疊統圖姆溝組;2—流紋質凝灰岩;3—中粒似斑狀花崗岩;4—細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岩;5—礦化矽卡岩;6—實測及推測地質界線;7—侵入接觸熱變質帶;8—推測壓性斷層;9—推測張性斷層;10—侵入接觸界線及產狀
圍岩蝕變按蝕變礦物組合由岩體內接觸帶→外接觸帶→遠離岩體的水平方向顯示水平分帶,即內接觸帶主要是雲英岩化、螢石化;外接觸帶以陽起石化、螢石化、硅化為主,次為鏡鐵-磁鐵礦化、黃鐵礦化;遠離岩體主要是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錫礦化主要與外接觸帶陽起石化、螢石化、硅化關系密切。礦化表現為從花崗岩向外為Cu→Pb→Zn→Ag→Sn;垂向上從深部向上,依次為含錫磁鐵礦→銅錫礦化及錫多金屬礦化→錫鉛鋅銀礦化。
礦床的形成大致可分為4個成礦期,6個礦化階段,即:矽卡岩成礦期(早期矽卡岩階段、晚期矽卡岩-磁鐵礦階段)→過渡期(錫石-螢石階段)→石英硫化物成礦期(鐵銅硫化物階段、鉛鋅硫化物碳酸鹽化階段)→表生期(次生礦物階段)。礦石石英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220~450℃,礦床形成溫度為中-高溫。
圖9-7 措莫隆錫多金屬礦床地質剖面圖
(據川地108地質隊)
1—第四系殘坡積物;2—長英角岩;3—黑雲石英角岩;4—大理岩;5—石英角岩;6—斑點狀石英角岩;7—透輝石英角岩;8—石榴透輝矽卡岩;9—陽起透閃透輝矽卡岩;10—符山石矽卡岩;11—碎裂岩;12—實測及推測斷層;13—表內礦Sn>0.2%;14—表外礦Sn 0.1%~0.19%;15—細粒似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16—細-中粒似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
根據硫同位素研究成果,δ34S均值為-4.5‰,具輕硫型特點,反映其岩漿硫源的基本特徵,硫源主要來自地殼的下部。但含礦溶液δ34S值與礦體產出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靠近接觸帶的同一礦體的不同礦物,或不同礦體中的同種礦物,其δ34S值離差很小,表現出較高的均一性;遠離接觸帶的礦體δ34S值變化范圍很大,離差達18.77‰,反映含礦流體受圍岩交代作用強弱而改變,顯示有非岩漿硫源的參與(侯立瑋,1994)。從礦體和岩體稀土配分極為相似,圍岩Sn、Cu、Pb的高背景值判斷,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於花崗岩體,部分來源於圍岩。
(三)雅江-九龍逆沖-滑脫帶與同碰撞期後花崗岩有關的Li-Be-Nb-Ta-W-Sn-水晶成礦亞系列
1.成礦地質背景
界於揚子陸塊與甘孜-理塘斷裂帶之間,散布於雅江-九龍雅江復理石逆沖-滑脫帶上三疊統內的花崗岩,岩性為白雲母(二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以及花崗偉晶岩等,為陸-弧碰撞及陸-陸碰撞期後陸殼重熔型花崗岩的組成部分,其同位素年齡主要介於210~110Ma之間,具Li、Be、Nb、Ta、W、Sn、水晶等成礦作用。
含礦花崗偉晶岩母岩為二雲母花崗岩。含礦岩體主要沿不同方向褶皺橫跨疊加所形成的穹窿狀背斜核部侵入,單岩體呈圓形、紡錘形產出,岩體邊緣常具片麻狀構造,顯示為同構造侵位。成礦作用主要與花崗偉晶岩及岩漿期後熱液作用有關。
含礦偉晶岩主要產於花崗岩母岩體頂部或內外接觸帶,屬該成礦亞系列主要代表性礦床為:甲基卡偉晶岩型鋰-鈹-鈮-鉭-水晶礦床和赫德石英脈型鎢-錫礦床。在道孚容須卡、哈若山,道孚-雅江長征、瓦多,九龍三岔河、洛木,石渠扎烏隴,以及研究區外的金川可兒因等地,亦有相關大中型礦床形成。
在以上各已知礦床中,含礦花崗偉晶岩脈多成群產出,偉晶岩的類型由母岩體中心向外,具由含綠柱石微斜長石鈉長石型偉晶岩和鈉長石型花崗偉晶岩→鈉鋰型花崗偉晶岩→含鈮、鉭花崗偉晶岩→石英脈的變化。
據初步統計,研究區及相鄰地區迄今已發現鋰鈹鈮鉭、水晶礦產地30餘處(包括了馬爾康、金川地區),其中特大型1處,大型5處(包括石渠扎烏隴),中型3處,小型12處,其餘為礦點。根據四川礦產儲量平衡簡表(2004)的統計,鋰的總量居全國第三位。
2.甲基卡式偉晶岩型稀有金屬礦
甲基卡偉晶岩型稀有金屬礦床位於四川省西部康定、雅江和道孚三縣交界處,礦區面積60km2。海拔4300~4600m。
該礦床系由群眾報礦(1959年),經四川省甘孜隊和丹巴隊檢查評價後發現。1960~1962年甘孜隊、402隊進行了初步普查,1965~1972年404隊完成了礦床的詳查和主要礦脈的勘探。鋰規模達特大型,伴生的鈹等稀有金屬儲量也達到了大型規模。是我國規模最大,品位最富的花崗岩偉晶岩型礦床。
礦區出露地層為於上三疊統西康群變質砂板岩(圖9-8),經歷了多期變形-變質作用,發育與碰撞造山早期深層次滑脫-推覆有關的低壓熱流變質作用。深熔殼源岩漿底辟侵位-熱隆伸展,同構造的動熱變質和期後酸性岩枝及花崗偉晶岩侵位形成的熱接觸變質帶與氣熱蝕變帶發育,從岩漿穹窿邊部到核部依次發育穩定的具環形分布和遞增變質特點的絹雲母帶-綠泥石帶→黑雲母帶→柘榴子石帶→紅柱石帶→十字石帶→矽線石帶。
含礦花崗偉晶岩母岩為二雲母花崗岩。含礦岩體常沿不同方向褶皺橫跨疊加所形成的穹窿狀背斜核部侵入,呈單岩體呈圓形、紡錘形產出,岩體邊緣多具片麻狀構造,顯示為同構造侵位。唐國凡等人研究成果表明(1984),化學成分屬硅鋁過飽和、富鹼、低鐵、鎂和K2O> Na2O;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結果和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主要顯示地殼上部硅鋁層富輕稀土,貧銪的特點;在Rb-Y+Nb和Rb-Yb+Ta關系圖上,均主要落於碰撞花崗岩區。二雲母花崗岩Rb-Sr年齡214.7M(a唐國凡,1984),K-Ar年齡變化於190~210Ma之間(1∶20萬康定幅區調報告)。礦化偉晶岩為二雲母分異演化的產物。K-Ar年齡變化於183~188Ma之間(1∶20萬康定幅區調報告)、Rb-Sr年齡189Ma(唐國凡,1984),Ar-Ar變化於198.9~195.7Ma之間(王登紅等,2005),即早侏羅世。
區內偉晶岩極為發育,成群分布,主要產於母岩體內外接觸帶(岩漿熱穹窿頂部及翼部)的上三疊統西康群變質碎屑岩中。
受張性斷裂層間虛脫空間控制,強交代、強礦化偉晶岩一般產於穹窿頂部附近封閉條件較好的張性空間。由於控脈構造主要是成脈前和成脈期節理裂隙控制,脈體形態多樣,可形成單脈或各類復合形態,一般遠離母岩的偉晶岩形態較單一,以單脈狀為主,岩體內或近岩體接觸帶的偉晶岩形態較為多樣。偉晶岩脈因系主動強力侵位形成,故在主脈的周邊有較多根須狀小支脈(圖9-9)。
圖9-8 甲基卡礦區偉晶岩分布圖
1—二雲母花崗岩;2—偉晶岩及編號;3—石英脈;4—蝕變中性岩
偉晶岩的規模相差懸殊,一般長100~500m,最長為1450m,厚1~10m,最厚為630m,延深50~300m,最深>500m。脈長×厚度大於20m 者共計約500條,其中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化偉晶岩有114條,包括鋰礦脈78條,鈹礦脈18條,鈮鉭礦脈18條。最具工業價值的是鋰輝礦石。礦床的工業類型主要有鋰輝石礦床、綠柱石礦床、鋰雲母礦床、鈮鉭鐵礦礦床,以及鈮鉭鐵礦鋰輝石礦床。
圖9-9 甲基卡礦田偉晶岩帶綜合剖面圖
Ⅰ—矽線石帶;Ⅱ—十字石帶;Ⅲ—十字石紅柱石帶;Ⅳ—紅柱石帶;V—黑雲母帶;PBe—含綠柱石偉晶岩;PLi—含鋰輝石偉晶岩;PNbTa—含鈮鉭鐵礦偉晶岩
偉晶岩的類型由母岩體中心向外,具有含綠柱石微斜長石鈉長石型偉晶岩和鈉長石型花崗偉晶岩→鈉鋰型花崗偉晶岩→含鈮、鉭花崗偉晶岩→石英脈的變化(或分帶)。偉晶岩脈一般分異欠佳,單脈帶狀構造不甚發育,標準的環帶狀全分異脈極少。大多數為文象和等粒類型及塊狀類型。原生結構帶一般內部為塊體結構帶,向兩側由粗到細晶結構帶,大致對稱或不對稱。礦化偉晶岩礦物組成:稀有礦物主要為鋰輝石、綠柱石、鈮鉭鐵礦、鋰雲母、錫石等;脈石礦物主要為微斜長石、鈉長石、石英、白雲母。
含稀有元素的礦物在單脈體內的變化規律為沿走向方向一般為中間富,兩端貧;沿深度方向中上部分異好,交代強,礦化強。沿厚度方向,陡傾者常為對稱分布,鋰礦脈兩側貧,中間強,鈮鉭礦脈中間穩定,邊緣相對較富;緩傾斜礦脈具單向分帶,中上部礦化強,中下部礦化較弱。如果礦化主要發生在晚期交代,則不具上述規律,而表現為與交代作用強弱呈現正相關。
偉晶岩交代作用十分發育,主要為鈉長石化,其次有白雲母化、鋰雲母化、雲英岩化以及絹雲母化。交代強弱程度和類型與偉晶岩的類型和距母岩體的距離有關;時間上早期階段不甚發育,晚期階段增強;與礦化的關繫上,鋰輝石與中晚期鈉長石化有關,綠柱石與早期白雲母化與鈉長石化有關,鈮鉭鐵礦、錫石與晚期交代生成的白雲母共生。交代作用屬自交代。
綜合分析前人有關成果,礦床地球化學成分與稀有微量元素顯示:
1)由母岩二雲花崗岩內向外,偉晶岩從微斜長石型(Ⅰ)→微斜長石鈉長石型(Ⅱ)→鈉長石型(Ⅲ)→鋰輝石型(Ⅳ)→鋰(白)雲母型(V),SiO2,CaO,MgO,K2O等遞減,而Al203,Na2O遞增;在Ⅰ型中K2O>Na2O,Ⅱ~Ⅴ型中則K2O<Na2O,其中以Ⅲ型的Na2O含量最高,K2O含量最低,表明有鈉長石化強度漸增強,微斜長石含量減少,偉晶岩脈最為發育,鈉長石化作用強烈,鋰輝石含量最多。
2)揮發組分較高,平均大於1%,由母岩體向外,偉晶岩類型的演化有增高趨勢。
3)稀有微量元素由母岩體向外,隨偉晶岩類型的變化有增高趨勢,其中Li、Be、Ta、Cs、(Sn)增加明顯,但變化幅度不一致Nb/Ta、Rb/Cs等比值遞減。稀有元素演化順序為Be(Nb)→Li→Ta(Cs、Sn)。
礦區內石英脈廣泛發育,一部分產於偉晶岩脈中,另一部分則產於偉晶岩帶的外部圍岩之中。偉晶岩帶的外圍分布的石英脈常受張性裂隙控制,在偉晶岩漿演化末期,即氣成熱液階段的產物,石英體規模較大,形態及成分簡單,部分脈中發育晶洞構造。此類石英脈分布區是尋找水晶和熔煉水晶的有利地區,已知礦床有哈若山、燒炭溝等大型水晶礦床。產於偉晶岩中的石英脈,形態較復雜,偶見鋰輝石、綠柱石、鈮鉭鐵礦等。
據侯立瑋、付小方等研究(2002),甲基卡遞增變質帶形成溫度為615~445℃,地溫梯度為30~0℃/km。經估算環狀十字石帶形成壓力P=4×105kPa,邊緣P=3.5×105kPa,偉晶岩為P≤2×105kPa。
㈧ 侏羅紀逃出神秘島 怎麼出哥斯拉
殺怪數量達到一定的限制會出一個,打爆水晶會出一個。長的都是哥斯拉的樣子,一個遠古啥龍,一個終極恐龍。
㈨ 侏羅紀公園金礦靠太近挖礦停不下來怎麼辦
一定要先把農民編號,這樣里礦近了也沒問題,狂點農民的編號然後右鍵狂點平地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