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硬碟挖礦的原理圖

硬碟挖礦的原理圖

發布時間: 2022-12-30 15:16:42

❶ 詳解比特幣挖礦原理

可以將區塊鏈看作一本記錄所有交易的公開總帳簿(列表),比特幣網路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把它看作一本所有權的權威記錄。

比特幣沒有中心機構,幾乎所有的完整節點都有一份公共總帳的備份,這份總帳可以被視為認證過的記錄。

至今為止,在主幹區塊鏈上,沒有發生一起成功的攻擊,一次都沒有。

通過創造出新區塊,比特幣以一個確定的但不斷減慢的速率被鑄造出來。大約每十分鍾產生一個新區塊,每一個新區塊都伴隨著一定數量從無到有的全新比特幣。每開采210,000個塊,大約耗時4年,貨幣發行速率降低50%。

在2016年的某個時刻,在第420,000個區塊被「挖掘」出來之後降低到12.5比特幣/區塊。在第13,230,000個區塊(大概在2137年被挖出)之前,新幣的發行速度會以指數形式進行64次「二等分」。到那時每區塊發行比特幣數量變為比特幣的最小貨幣單位——1聰。最終,在經過1,344萬個區塊之後,所有的共20,999,999.9769億聰比特幣將全部發行完畢。換句話說, 到2140年左右,會存在接近2,100萬比特幣。在那之後,新的區塊不再包含比特幣獎勵,礦工的收益全部來自交易費。

在收到交易後,每一個節點都會在全網廣播前對這些交易進行校驗,並以接收時的相應順序,為有效的新交易建立一個池(交易池)。

每一個節點在校驗每一筆交易時,都需要對照一個長長的標准列表:

交易的語法和數據結構必須正確。

輸入與輸出列表都不能為空。

交易的位元組大小是小於MAX_BLOCK_SIZE的。

每一個輸出值,以及總量,必須在規定值的范圍內 (小於2,100萬個幣,大於0)。

沒有哈希等於0,N等於-1的輸入(coinbase交易不應當被中繼)。

nLockTime是小於或等於INT_MAX的。

交易的位元組大小是大於或等於100的。

交易中的簽名數量應小於簽名操作數量上限。

解鎖腳本(Sig)只能夠將數字壓入棧中,並且鎖定腳本(Pubkey)必須要符合isStandard的格式 (該格式將會拒絕非標准交易)。

池中或位於主分支區塊中的一個匹配交易必須是存在的。

對於每一個輸入,如果引用的輸出存在於池中任何的交易,該交易將被拒絕。

對於每一個輸入,在主分支和交易池中尋找引用的輸出交易。如果輸出交易缺少任何一個輸入,該交易將成為一個孤立的交易。如果與其匹配的交易還沒有出現在池中,那麼將被加入到孤立交易池中。

對於每一個輸入,如果引用的輸出交易是一個coinbase輸出,該輸入必須至少獲得COINBASE_MATURITY (100)個確認。

對於每一個輸入,引用的輸出是必須存在的,並且沒有被花費。

使用引用的輸出交易獲得輸入值,並檢查每一個輸入值和總值是否在規定值的范圍內 (小於2100萬個幣,大於0)。

如果輸入值的總和小於輸出值的總和,交易將被中止。

如果交易費用太低以至於無法進入一個空的區塊,交易將被拒絕。

每一個輸入的解鎖腳本必須依據相應輸出的鎖定腳本來驗證。

以下挖礦節點取名為 A挖礦節點

挖礦節點時刻監聽著傳播到比特幣網路的新區塊。而這些新加入的區塊對挖礦節點有著特殊的意義。礦工間的競爭以新區塊的傳播而結束,如同宣布誰是最後的贏家。對於礦工們來說,獲得一個新區塊意味著某個參與者贏了,而他們則輸了這場競爭。然而,一輪競爭的結束也代表著下一輪競爭的開始。

驗證交易後,比特幣節點會將這些交易添加到自己的內存池中。內存池也稱作交易池,用來暫存尚未被加入到區塊的交易記錄。

A節點需要為內存池中的每筆交易分配一個優先順序,並選擇較高優先順序的交易記錄來構建候選區塊。

一個交易想要成為「較高優先順序」,需滿足的條件:優先值大於57,600,000,這個值的生成依賴於3個參數:一個比特幣(即1億聰),年齡為一天(144個區塊),交易的大小為250個位元組:

High Priority > 100,000,000 satoshis * 144 blocks / 250 bytes = 57,600,000

區塊中用來存儲交易的前50K位元組是保留給較高優先順序交易的。 節點在填充這50K位元組的時候,會優先考慮這些最高優先順序的交易,不管它們是否包含了礦工費。這種機制使得高優先順序交易即便是零礦工費,也可以優先被處理。

然後,A挖礦節點會選出那些包含最小礦工費的交易,並按照「每千位元組礦工費」進行排序,優先選擇礦工費高的交易來填充剩下的區塊。

如區塊中仍有剩餘空間,A挖礦節點可以選擇那些不含礦工費的交易。有些礦工會竭盡全力將那些不含礦工費的交易整合到區塊中,而其他礦工也許會選擇忽略這些交易。

在區塊被填滿後,內存池中的剩餘交易會成為下一個區塊的候選交易。因為這些交易還留在內存池中,所以隨著新的區塊被加到鏈上,這些交易輸入時所引用UTXO的深度(即交易「塊齡」)也會隨著變大。由於交易的優先值取決於它交易輸入的「塊齡」,所以這個交易的優先值也就隨之增長了。最後,一個零礦工費交易的優先值就有可能會滿足高優先順序的門檻,被免費地打包進區塊。

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 : 每筆交易都有若干交易輸入,也就是資金來源,也都有若干筆交易輸出,也就是資金去向。一般來說,每一筆交易都要花費(spend)一筆輸入,產生一筆輸出,而其所產生的輸出,就是「未花費過的交易輸出」,也就是 UTXO。

塊齡:UTXO的「塊齡」是自該UTXO被記錄到區塊鏈為止所經歷過的區塊數,即這個UTXO在區塊鏈中的深度。

區塊中的第一筆交易是筆特殊交易,稱為創幣交易或者coinbase交易。這個交易是由挖礦節點構造並用來獎勵礦工們所做的貢獻的。假設此時一個區塊的獎勵是25比特幣,A挖礦的節點會創建「向A的地址支付25.1個比特幣(包含礦工費0.1個比特幣)」這樣一個交易,把生成交易的獎勵發送到自己的錢包。A挖出區塊獲得的獎勵金額是coinbase獎勵(25個全新的比特幣)和區塊中全部交易礦工費的總和。

A節點已經構建了一個候選區塊,那麼就輪到A的礦機對這個新區塊進行「挖掘」,求解工作量證明演算法以使這個區塊有效。比特幣挖礦過程使用的是SHA256哈希函數。

用最簡單的術語來說, 挖礦節點不斷重復進行嘗試,直到它找到的隨機調整數使得產生的哈希值低於某個特定的目標。 哈希函數的結果無法提前得知,也沒有能得到一個特定哈希值的模式。舉個例子,你一個人在屋裡打檯球,白球從A點到達B點,但是一個人推門進來看到白球在B點,卻無論如何是不知道如何從A到B的。哈希函數的這個特性意味著:得到哈希值的唯一方法是不斷的嘗試,每次隨機修改輸入,直到出現適當的哈希值。

需要以下參數

• block的版本 version

• 上一個block的hash值: prev_hash

• 需要寫入的交易記錄的hash樹的值: merkle_root

• 更新時間: ntime

• 當前難度: nbits

挖礦的過程就是找到x使得

SHA256(SHA256(version + prev_hash + merkle_root + ntime + nbits + x )) < TARGET

上式的x的范圍是0~2^32, TARGET可以根據當前難度求出的。

簡單打個比方,想像人們不斷扔一對色子以得到小於一個特定點數的游戲。第一局,目標是12。只要你不扔出兩個6,你就會贏。然後下一局目標為11。玩家只能扔10或更小的點數才能贏,不過也很簡單。假如幾局之後目標降低為了5。現在有一半機率以上扔出來的色子加起來點數會超過5,因此無效。隨著目標越來越小,要想贏的話,扔色子的次數會指數級的上升。最終當目標為2時(最小可能點數),只有一個人平均扔36次或2%扔的次數中,他才能贏。

如前所述,目標決定了難度,進而影響求解工作量證明演算法所需要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難度值是可調整的?由誰來調整?如何調整?

比特幣的區塊平均每10分鍾生成一個。這就是比特幣的心跳,是貨幣發行速率和交易達成速度的基礎。不僅是在短期內,而是在幾十年內它都必須要保持恆定。在此期間,計算機性能將飛速提升。此外,參與挖礦的人和計算機也會不斷變化。為了能讓新區塊的保持10分鍾一個的產生速率,挖礦的難度必須根據這些變化進行調整。事實上,難度是一個動態的參數,會定期調整以達到每10分鍾一個新區塊的目標。簡單地說,難度被設定在,無論挖礦能力如何,新區塊產生速率都保持在10分鍾一個。

那麼,在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網路中,這樣的調整是如何做到的呢?難度的調整是在每個完整節點中獨立自動發生的。每2,016個區塊(2周產生的區塊)中的所有節點都會調整難度。難度的調整公式是由最新2,016個區塊的花費時長與20,160分鍾(兩周,即這些區塊以10分鍾一個速率所期望花費的時長)比較得出的。難度是根據實際時長與期望時長的比值進行相應調整的(或變難或變易)。簡單來說,如果網路發現區塊產生速率比10分鍾要快時會增加難度。如果發現比10分鍾慢時則降低難度。

為了防止難度的變化過快,每個周期的調整幅度必須小於一個因子(值為4)。如果要調整的幅度大於4倍,則按4倍調整。由於在下一個2,016區塊的周期不平衡的情況會繼續存在,所以進一步的難度調整會在下一周期進行。因此平衡哈希計算能力和難度的巨大差異有可能需要花費幾個2,016區塊周期才會完成。

舉個例子,當前A節點在挖277,316個區塊,A挖礦節點一旦完成計算,立刻將這個區塊發給它的所有相鄰節點。這些節點在接收並驗證這個新區塊後,也會繼續傳播此區塊。當這個新區塊在網路中擴散時,每個節點都會將它作為第277,316個區塊(父區塊為277,315)加到自身節點的區塊鏈副本中。當挖礦節點收到並驗證了這個新區塊後,它們會放棄之前對構建這個相同高度區塊的計算,並立即開始計算區塊鏈中下一個區塊的工作。

比特幣共識機制的第三步是通過網路中的每個節點獨立校驗每個新區塊。當新區塊在網路中傳播時,每一個節點在將它轉發到其節點之前,會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去驗證它。這確保了只有有效的區塊會在網路中傳播。

每一個節點對每一個新區塊的獨立校驗,確保了礦工無法欺詐。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礦工們如何去記錄一筆交易,以獲得在此區塊中創造的新比特幣和交易費。為什麼礦工不為他們自己記錄一筆交易去獲得數以千計的比特幣?這是因為每一個節點根據相同的規則對區塊進行校驗。一個無效的coinbase交易將使整個區塊無效,這將導致該區塊被拒絕,因此,該交易就不會成為總賬的一部分。

比特幣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的最後一步是將區塊集合至有最大工作量證明的鏈中。一旦一個節點驗證了一個新的區塊,它將嘗試將新的區塊連接到到現存的區塊鏈,將它們組裝起來。

節點維護三種區塊:

· 第一種是連接到主鏈上的,

· 第二種是從主鏈上產生分支的(備用鏈),

· 第三種是在已知鏈中沒有找到已知父區塊的。

有時候,新區塊所延長的區塊鏈並不是主鏈,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 區塊鏈分叉」中看到。

如果節點收到了一個有效的區塊,而在現有的區塊鏈中卻未找到它的父區塊,那麼這個區塊被認為是「孤塊」。孤塊會被保存在孤塊池中,直到它們的父區塊被節點收到。一旦收到了父區塊並且將其連接到現有區塊鏈上,節點就會將孤塊從孤塊池中取出,並且連接到它的父區塊,讓它作為區塊鏈的一部分。當兩個區塊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被挖出來,節點有可能會以相反的順序接收到它們,這個時候孤塊現象就會出現。

選擇了最大難度的區塊鏈後,所有的節點最終在全網范圍內達成共識。隨著更多的工作量證明被添加到鏈中,鏈的暫時性差異最終會得到解決。挖礦節點通過「投票」來選擇它們想要延長的區塊鏈,當它們挖出一個新塊並且延長了一個鏈,新塊本身就代表它們的投票。

因為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所以不同副本之間不能總是保持一致。區塊有可能在不同時間到達不同節點,導致節點有不同的區塊鏈視角。解決的辦法是, 每一個節點總是選擇並嘗試延長代表累計了最大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也就是最長的或最大累計難度的鏈。

當有兩個候選區塊同時想要延長最長區塊鏈時,分叉事件就會發生。正常情況下,分叉發生在兩名礦工在較短的時間內,各自都算得了工作量證明解的時候。兩個礦工在各自的候選區塊一發現解,便立即傳播自己的「獲勝」區塊到網路中,先是傳播給鄰近的節點而後傳播到整個網路。每個收到有效區塊的節點都會將其並入並延長區塊鏈。如果該節點在隨後又收到了另一個候選區塊,而這個區塊又擁有同樣父區塊,那麼節點會將這個區塊連接到候選鏈上。其結果是,一些節點收到了一個候選區塊,而另一些節點收到了另一個候選區塊,這時兩個不同版本的區塊鏈就出現了。

分叉之前

分叉開始

我們看到兩個礦工幾乎同時挖到了兩個不同的區塊。為了便於跟蹤這個分叉事件,我們設定有一個被標記為紅色的、來自加拿大的區塊,還有一個被標記為綠色的、來自澳大利亞的區塊。

假設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在加拿大的礦工發現了「紅色」區塊的工作量證明解,在「藍色」的父區塊上延長了塊鏈。幾乎同一時刻,一個澳大利亞的礦工找到了「綠色」區塊的解,也延長了「藍色」區塊。那麼現在我們就有了兩個區塊:一個是源於加拿大的「紅色」區塊;另一個是源於澳大利亞的「綠色」。這兩個區塊都是有效的,均包含有效的工作量證明解並延長同一個父區塊。這個兩個區塊可能包含了幾乎相同的交易,只是在交易的排序上有些許不同。

比特幣網路中鄰近(網路拓撲上的鄰近,而非地理上的)加拿大的節點會首先收到「紅色」區塊,並建立一個最大累計難度的區塊,「紅色」區塊為這個鏈的最後一個區塊(藍色-紅色),同時忽略晚一些到達的「綠色」區塊。相比之下,離澳大利亞更近的節點會判定「綠色」區塊勝出,並以它為最後一個區塊來延長區塊鏈(藍色-綠色),忽略晚幾秒到達的「紅色」區塊。那些首先收到「紅色」區塊的節點,會即刻以這個區塊為父區塊來產生新的候選區塊,並嘗試尋找這個候選區塊的工作量證明解。同樣地,接受「綠色」區塊的節點會以這個區塊為鏈的頂點開始生成新塊,延長這個鏈。

分叉問題幾乎總是在一個區塊內就被解決了。網路中的一部分算力專注於「紅色」區塊為父區塊,在其之上建立新的區塊;另一部分算力則專注在「綠色」區塊上。即便算力在這兩個陣營中平均分配,也總有一個陣營搶在另一個陣營前發現工作量證明解並將其傳播出去。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假如工作在「綠色」區塊上的礦工找到了一個「粉色」區塊延長了區塊鏈(藍色-綠色-粉色),他們會立刻傳播這個新區塊,整個網路會都會認為這個區塊是有效的,如上圖所示。

所有在上一輪選擇「綠色」區塊為勝出者的節點會直接將這條鏈延長一個區塊。然而,那些選擇「紅色」區塊為勝出者的節點現在會看到兩個鏈: 「藍色-綠色-粉色」和「藍色-紅色」。 如上圖所示,這些節點會根據結果將 「藍色-綠色-粉色」 這條鏈設置為主鏈,將 「藍色-紅色」 這條鏈設置為備用鏈。 這些節點接納了新的更長的鏈,被迫改變了原有對區塊鏈的觀點,這就叫做鏈的重新共識 。因為「紅」區塊做為父區塊已經不在最長鏈上,導致了他們的候選區塊已經成為了「孤塊」,所以現在任何原本想要在「藍色-紅色」鏈上延長區塊鏈的礦工都會停下來。全網將 「藍色-綠色-粉色」 這條鏈識別為主鏈,「粉色」區塊為這條鏈的最後一個區塊。全部礦工立刻將他們產生的候選區塊的父區塊切換為「粉色」,來延長「藍色-綠色-粉色」這條鏈。

從理論上來說,兩個區塊的分叉是有可能的,這種情況發生在因先前分叉而相互對立起來的礦工,又幾乎同時發現了兩個不同區塊的解。然而,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是很低的。單區塊分叉每周都會發生,而雙塊分叉則非常罕見。

比特幣將區塊間隔設計為10分鍾,是在更快速的交易確認和更低的分叉概率間作出的妥協。更短的區塊產生間隔會讓交易清算更快地完成,也會導致更加頻繁地區塊鏈分叉。與之相對地,更長的間隔會減少分叉數量,卻會導致更長的清算時間。

❷ 解釋礦機晶元的主要工作原理

解讀礦機硬體元器件及主流礦機電路及BOM表

礦機結構

看完了機器的外觀,我們一起看看機器的原理結構。目前市場上的比特幣挖礦機基本是這種原理框圖,有三部分構成:電源板,控制板,算力板。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框圖:

再看主控搭載的幾顆外圍晶元,DDR和NAND FLASH。這幾顆晶元是存儲晶元,功能就好比我們人類的大腦,現在市場價格比較高。其它網卡晶元就好比我們剛才提到得人的耳朵和嘴巴,用來和外部通信,網路收發晶元,目前市場常用的是RETELK和博通,代表型號有8021和8211。這兩顆晶元在路由器和機頂盒裡面也用的比較多。

❸ 挖礦原理

礦機挖礦是通過計算機硬體,依託於比特幣網路,多張顯卡集中來進行數學計算,從而產生大量的礦幣。挖礦其實主要依賴於計算機硬體的性能,數十張顯卡組成陣列,將可以大大增強挖礦的速度和能力。礦機的配置不同,算力也是不同的。
拓展資料:
眾所周知,貨幣本身是不存在價值的。起初人類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但有諸多不便,很難換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於是貨幣應運而生,通過貨幣這一中介,可以將不同物品按稀有程度進行定價,簡化交易流程。 雖然貨幣交易好處多多,但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中心化。全世界現有貨幣100%是國家央行發行或者廢除,普通人無法參與貨幣發行亦或者是央行帳目。如果央行不斷的發行貨幣,將會將人們手中的貨幣不斷稀釋,降低貨幣購買力。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世界上一些國家已經發生過此類事件。 比如辛巴威,近年來政府大量超發貨幣導致辛巴威經濟接近崩潰,最後不得不將美元引入成為當地法定貨幣。
現在辛巴威經濟學家們正在考慮比特幣替代方案。 比特幣就像這部電影,它不是像央行一樣存在中央伺服器中,而是存在於世界上億萬的電腦之中。自發行後,理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比特幣數量,也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安全性極佳。
比特幣是由中本聰在2008年提出來的加密貨幣的概念,正式誕生於2009年。比特幣是基於開源軟體和P2P網路而產生的一種虛擬的數字加密貨幣。這是一個點對點的支付系統,實現了去中心化的構建形式。比特幣不依靠任何貨幣發行機構,它是依據特定的計算方法,通過大量的計算,在虛擬網路中產出。比特幣適用於分布式資料庫的交易模式,同時在各個流通的環節都根據密碼學設置了對應的加密,從而加強了比特幣的安全性和真實性,便於轉移和支付。

❹ 電腦挖礦是怎麼回事

電腦挖礦:在用戶「開采」比特幣時,需要用電腦搜尋64位的數字就行,然後通過反復解謎密與其他淘金者相互競爭,為比特幣網路提供所需的數字,如果用戶的電腦成功地創造出一組數字,那麼就將會獲得25個比特幣。簡單來說就是來尋找比特幣。

「挖礦」的原理就是先是大家發一道題,在規定時間里誰先算出來送就給誰一把韭菜,韭菜的數量是2100噸,每四年送一半(前四年1050噸後四年525噸以此類推),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啊,然後會立一個公告牌告訴大家,每次誰答對了題。

電腦挖礦在我國的相應法律規定:

在中國,《人民幣管理條例》規定,禁止製作和發售代幣票券。由於代幣票券的定義並沒有明確的司法解釋,如果比特幣被納入到「代幣票券」中,則比特幣在中國的法律前景面臨不確定性。

文化部、商務部關於加強網路游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稱首次明確了網路游戲虛擬貨幣的適用范圍,對當前網路游戲虛擬貨幣與游戲內的虛擬道具做了區分;同時,通知稱,《通知》規定從事相關服務的企業需批准後方可經營。

比特幣挖礦機

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的電腦,這類電腦一般有專業的挖礦晶元,多採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耗電量較大。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比特幣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❺ 顯卡挖礦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挖礦就是利用晶元進行一個與隨機數相關的計算,得出答案後以此換取一個虛擬幣。虛擬幣則可以通過某種途經換取各個國家的貨幣。運算能力越強的晶元就能越快找到這個隨機答案,理論上單位時間內能產出越多的虛擬幣。由於關繫到隨機數,只有恰巧找到答案才能獲取獎勵。

中本聰在他的論文中闡述說:

「在沒有中央權威存在的條件下,既鼓勵礦工支持比特幣網路,又讓比特幣的貨幣流通體系也有了最初的貨幣注入源頭。」

中本聰把通過消耗CPU的電力和時間來產生比特幣,比喻成金礦消耗資源將黃金注入經濟。比特幣的挖礦與節點軟體主要是透過點對點網路、數字簽名、互動式證明系統來進行發起零知識證明與驗證交易。

每一個網路節點向網路進行廣播交易,這些廣播出來的交易在經過礦工(在網路上的電腦)驗證後,礦工可使用自己的工作證明結果來表達確認,確認後的交易會被打包到數據塊中,數據塊會串起來形成連續的數據塊鏈。

中本聰本人設計了第一版的比特幣挖礦程序,這一程序隨後被開發為廣泛使用的第一代挖礦軟體Bitcoin,這一代軟體從2009年到2010年中旬都比較流行。

每一個比特幣的節點都會收集所有尚未確認的交易,並將其歸集到一個數據塊中,礦工節點會附加一個隨機調整數,並計算前一個數據塊的SHA-256散列運算值。挖礦節點不斷重復進行嘗試,直到它找到的隨機調整數使得產生的散列值低於某個特定的目標。

(5)硬碟挖礦的原理圖擴展閱讀

最早,比特幣礦工都是通過Intel或AMD的CPU產品來挖礦。但由於挖礦是運算密集型應用,且隨著挖礦人數與設備性能的不斷提升難度逐漸增加,現在使用CPU挖礦早已毫無收益甚至虧損。

截至2012年,從2013年第一季度後,礦工逐漸開始採用GPU或FPGA等挖礦設備[5]。同時,ASIC設備也在2013年中旬大量上市。

從2013年7月起,全網算力由於ASIC設備大量投入運營呈現直線上漲,以2013年7月的平均算力計算,所有CPU挖礦設備均已經無法產生正收益,而FPGA設備也接近無收益。

2013年9月平均算力估算,現有的針對個人開發的小型ASIC挖礦設備在未來1-2個月內也接近無正收益。大量算力被 5 THash/s以上的集群式ASIC挖礦設備獨占。個人挖礦由於沒有收益,幾乎被擠出挖礦群體。有一些比特幣礦工則集資在某些可獲取低價電力的地方興建機房安裝大批挖礦設備進行挖礦。

部分比特幣礦工為省下自己挖礦的成本,將挖礦程序製作成惡意程序,在網路上感染其他人的電腦,來替自己挖礦。


❻ 挖礦掙錢是什麼原理

1、挖礦的原理:
(1)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從比特幣網站下 載比特幣程序,首次運行會產生一個數字賬號,然後保持運行,這個程序就會一直不停地計算上一系列「數學題」,當你成功地計算完「一道數學 題」之後,就有可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2)比特幣是一個P2P的網路。要保持這個網路維持運行,就需要保持有人在線上傳分享數據給他人,比特幣網路需要有人貢獻電腦的資源用來計算來保證比特幣網路的運行,於是比特幣就設計成誰貢獻算力用來保持比特幣網路的運行誰就能得到這個網路給付給他的費用——比特幣。
2、挖礦的安全機制:
挖礦創造了一種等同於彩票的競爭機制,向塊鏈連續添加新的交易區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這一機制可以防止任何個體獲得能夠凍結某些交易的能力,從而確保了網路的中立性。這一機制也可以防止任何個體替換一部分塊鏈來降低他們自己的花費。

❼ POC硬碟挖礦概念怎麼解析Lava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一共有三個理由:
1、PoC具有安全、開放、清潔的特性,橫向對比並不遜色與PoW,今年PoC生態有爆發的態勢,有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再造一個PoW量級的生態。這是區塊鏈的下一個爆點,所以現在正是一個可以在共識爆發前夕加入共識的時間點。
2、PoC使用硬碟挖礦,硬碟是通用的、普遍的硬體,共識的基礎具有天然的廣泛性與分散性;而且硬碟挖礦沒有算力壟斷、ASIC化的問題,對參與者公平友好。
3、今年PoC生態的爆發,必然推動硬碟類設備的市場需求,更早參與可以節約大量成本。
Lava的願景、團隊和技術支持都是指向一個宏大的目標,即在PoC的基礎上建立全球去中心化存儲空間的信任設施,因此Lava占據的是PoC挖礦+去中心化存儲的絕佳賽道,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❽ 硬碟怎麼挖礦,求硬碟挖礦教程

硬碟挖礦(HDD Mining),又稱為「存儲挖礦」,是基於硬碟存儲器獲取加密貨幣的過程。與基於圖形處理單元(也稱為GPU挖礦)的傳統挖礦不同,硬碟礦工使用硬碟在分布式分類帳本中生成新的數據塊,獲得獎勵。在裝配和維護方面,硬碟挖礦礦場與傳統的礦場幾乎沒有區別。
1、參與檢索市場(Filecoin』s Retrieval Market)
礦工提供網路帶寬,幫助用戶提取已經保存的內容,根據帶寬來分配FIL。
2、參與存儲市場(Filecoin Storage Market)
數據存儲市場礦工所需要貢獻的就是硬碟存儲空間,越多的硬碟空間, 挖礦能力就越高。
存儲市場採用的工作量證明是 PoS(Power of Storage)證明,根據礦工存儲的數據大小來按比例來分配FIL。
3、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挖礦?
Filecoin項目主網上線計劃的時間是2018年6月,之前傳出過延期上線的消息,但很快被官方辟謠,已經被證實為誤傳。因此,目前礦工們都還是計劃6月主網一上線就馬上開始挖礦,早期的收益也是最高的。

❾ 一文了解以太坊礦機及挖礦原理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分別了解了比特幣挖礦和以太坊挖礦的區別。本文重點介紹以太坊挖礦及礦機部分。

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虛擬機來處理點對點合約。目前ETH的挖礦主要是通過顯卡礦機,所謂顯卡礦機,其實就是類似家用台式機,只不過每台機器裡面有6-10張顯卡,並且沒有顯示器(如圖)。

圖:顯卡礦機

之所以以太坊沒有發展出類似於BTC一樣的ASIC礦機,主要是由於ETH的特殊挖礦機制決定的。

在ETH挖礦過程中,會產生一個DAG文件,該文件需要一直被調用,因此必須有專門的存儲空間放置。這個對於存儲空間的硬性需求會導致即使生產出來了ASIC晶元,也並不能大幅度降低單位算力的成本。簡單來說,就是性價比很差。

以太坊的DAG大小自2016年6月份引入Dagger-Hashimoto 演算法時的1GB開始,以每年約520MB的速度增大到了現在的 3.7G,預計2020年底以太坊的DAG大小將增加至4G。屆時,顯存小於4G的顯卡都將被陸續淘汰。

還需要介紹一點的是,由於顯卡礦機的體積通常是比特幣礦機的2-4倍,而消耗的電力卻只有比特幣礦機的1/2甚至更低,這就導致一般人不願意修建專門的顯卡礦機礦場(因為礦場主要賺取的是電費差價,同樣面積的場地,可以放置的顯卡數量少,消耗的電量更少)。即使有少量的顯卡礦場,收取的電費成本通常也比比特幣礦機礦場的高。

❿ 奇亞幣到底是個啥起底硬碟挖礦始末

近日來,無論是數字貨幣領域,亦或是硬體領域,奇亞幣即chia,幾乎頂替了比特幣,成為了兩個行業共同的熱詞,無他,依舊是挖礦,只是這次的挖礦主角不是顯卡,而是硬碟了。

硬碟?挖礦?沒錯,原本就波雲詭譎的DIY行業,因奇亞幣、chia、硬碟挖礦,愈加偏離了DIY行業的大方向,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路牛鬼蛇神,紛至沓來,都想趁著DIY深陷怪圈的當下,妄圖割下一塊肉,分得一杯羹,如此便有了此前的顯卡挖礦全線缺貨,逼出二手顯卡超出天價的怪狀,以及當下火熱,隱隱有重蹈「顯卡挖礦」覆轍的「全民囤盤,皆為P盤」的硬碟囤貨風波。

那麼到底何為硬碟挖礦?怪異到莫不著頭腦的奇亞幣chia究竟是個啥?硬碟挖礦是否又會引發顯卡缺貨般的行業風波?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同起底硬碟挖礦始末,共同了解關於奇亞幣和硬碟挖礦那些事兒。

在了解硬碟挖礦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關於奇亞幣chia的起源和價值,即我們硬碟挖礦出來的東西究竟是個啥。

所謂奇亞幣,其實和比特幣同宗同源,都屬於虛擬的數字貨幣,同時都具有去中心化、可交易、虛擬匿名,以及等換價值等貨幣特性,它是由Bit Torrent的發明人 Bram Cohen 創立,和比特幣類似,Chia將是一個全球開源的去中心化網路,使用其原生加密貨幣運營支付結算系統,將被稱為Chia(奇亞)或 XCH,這也是奇亞幣chia的由來。

奇亞幣需要大容量硬碟

和比特幣需要用顯卡提供算力進行挖掘不同,奇亞幣chia需要普通用戶利用和擴大自己的存儲空間,以便獲得更高的爆種概率,從而贏得獎勵。

如同上文所說,奇亞幣的獲得取決於用戶自身的存儲空間大小,存儲空間越大爆種的概率越高。其內在原理在於,奇亞幣的獲取,是通過計算和篩選存儲在硬碟中的哈希數值,是否更加接近挑戰的數值,越接近則越能獲得相應數值的奇亞幣,也就是俗稱的爆種;

匹配證明即匹配哈希值

其實,在奇亞幣圈內,用挖礦描述這一過程並不準確,耕種可能更加貼切的形容硬碟挖礦這一流程。

在挖礦(耕種)之前,我們需要准備大容量的機械硬碟,用於存儲大量寫入數據,而這些隨機生成的數據多少將直接決定後續爆種的概率;另外,我們還需要准備高性能的固態硬碟,用於寫入文件時進行緩存文件的快速存儲。

P盤中

當這些硬體准備就緒後,系統會開始在機械硬碟上進行隨機數據的生成,也就是P盤的過程,即plot,中文名為繪圖,我們可以理解為開荒,即在收割之前進行地盤的開拓,這一過程對於硬碟本身IO性能需求不大,更加強調的容量,P盤的容量越大,繪圖的面積越高,開拓的地盤越大,後續爆種的機會便越高,這也是近來大容量機械硬碟普遍缺貨的直接原因;

加速P盤

而為了加速P盤的進程,我們需要更高性能的固態硬碟作為緩存檔,提升整體效率。

分配完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各自任務後,即可以進行P盤,完成了P盤進程後,系統會開始驗證和匹配,存儲在機械硬碟中的隨機文件,即將隨機文件的哈希值和公網中的哈希值進行一一配對,當配對成功,即可獲得相應的奇亞幣獎勵,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挖礦了。

對於硬碟挖礦的後續影響,筆者將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向淺談自己的想法。

短期內,影響十分巨大且惡劣。

深受其害的是便是有著存儲剛需的普通用戶和常規企業,不同於顯卡挖礦,對於性能和設備的嚴苛要求,門檻更低、僅講求容量大小的硬碟挖礦直接導致各種規模,大小不一的個人和團體進行不同程度的囤貨,都想趁著硬碟挖礦風波,囤貨居奇,然後退場割韭菜,進而導致正常的存儲剛需無法得到滿足;

剛需族深受其害

其次是各大經銷商和售後服務商,硬碟挖礦的出現,會極大的提升硬碟故障率和減少使用壽命,大量的售後服務和保修服務的猛增、真假難辨的正常使用和挖礦硬碟,會極大的沖擊經銷體系和售後服務體系;

市場全面缺貨

最後對於廠商而言,突如其來的囤貨風波,會影響和打亂廠商全年的生產計劃,打破上下游的供應關系,鑒於這場風波不確定性,廠商也不敢輕易的進行生產數量的供給和調整,進一步加劇市場缺貨的現象發生。

長期來看,硬碟供需關系將逐步保持平衡,甚至當硬碟風波過後,供大於求的潛在威脅直接引發市場價格跳水。

和顯卡挖礦不同,硬碟挖礦門檻更低,全球各大存儲廠商都能輕而易舉的完成更多容量更多數量的硬碟生產,尤其在中國市場,幾乎供應了全球絕大部分的存儲需求;因而,當奇亞幣真正形成了完整交易鏈路,成為了深受認可的虛擬貨幣後,各大廠商便能夠適宜的加大產能,供應足額的硬碟容量,甚至遠超,進而引發供過於求,價格跳水的狀況發生。

畢竟,對於廠商而言,用於數據存儲的硬碟,並不存在無法攻克的技術壁壘。

(7676292)

熱點內容
數字貨幣應該取代紙幣辯論 發布:2025-05-03 01:54:30 瀏覽:443
比特幣交易記錄查詢網站 發布:2025-05-03 01:49:00 瀏覽:492
股權激勵能否用區塊鏈技術 發布:2025-05-03 01:19:36 瀏覽:273
女生trx練胸 發布:2025-05-03 01:16:58 瀏覽:200
BTC使用的網路平台 發布:2025-05-03 01:08:19 瀏覽:307
比特幣合約到期會下跌嗎 發布:2025-05-03 00:59:57 瀏覽:566
ai晶元算力分布圖 發布:2025-05-03 00:36:51 瀏覽:600
區塊鏈的電子發票 發布:2025-05-03 00:36:05 瀏覽:711
facebook元宇宙融資 發布:2025-05-03 00:27:58 瀏覽:238
比特幣問世到現在漲了多少 發布:2025-05-03 00:25:41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