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牛肉挖礦
Ⅰ 尋醫問葯!
神經性肌肉萎縮是指支配該肌肉的神經出現病變後,神經營養作用喪失,所支配的肌肉就會出現失營養性的萎縮.你爺爺應該是在癱瘓的基礎上出現肌肉萎縮的,而且癱瘓是屬於軟癱.所說的打針應該是注射營養劑之類的,但是作用不明顯,我們知道神經一但出現損傷是不可修復的所以出現肌肉萎縮是不可避免也是無能為力的.
您好,建議進行物理及恢復性的治療
請如下的知識進行參考
肌肉萎縮疾病屬於肌病和運動神經元病,是目前世界上難以醫治的一類疾病,這些病常因肌無力和肌肉萎縮導致患者失去生活能力甚至引起死亡。肌肉萎縮疾病包括的疾病較多,其中常見的有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脊髓空洞症,多發性神經根炎,周圍神經炎以及各種原因造成的神經肌肉萎縮,都屬此類病症。
肌肉萎縮疾病屬於肌病和運動神經元病,是目前世界上難以醫治的一類疾病,這些病常因肌無力和肌肉萎縮導致患者失去生活能力
動物實驗證明,切斷支配肌肉的神經24~36小時後,肌纖維對乙醯膽鹼的興奮性逐步增高,出現肌纖維顫動膜電位和肌纖維膜上衛星細胞等一系列的營養性改變,並逐漸發生萎縮,另外,肌肉的運動、正常生理活動的鍛煉及充足的氧氣供應與萎縮的發生密切有關。從臨床角度看,支配肌肉的神經,包括腦部的上運動神經元、脊髓前角或腦干運動神經核、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頭的病變、肌肉本身的疾病(遺傳、損傷、炎症等)血液供應障礙和肌肉的活動減少(廢用性)均可引起肌肉萎縮。
一、中樞性改變
1、腦源性肌萎縮,少見。常見大腦皮質的萎縮性病變,特別是兒童時期的大腦半球頂葉病變先天性運動區發育強或大腦半球深部(丘腦)佔位性病變,炎症等,引起對側身體相應部位的肌肉萎縮。
2、原發性脊髓前角或腦干顱神經運動核及其傳導途徑的病變所致之肌肉萎縮。例如,運動神經元疾病,包括嬰兒進行性脊髓肌萎縮,少年進行性球麻痹,家族性遺傳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縮症等。
3、並發於中樞神經彌漫性病變的神經元性肌萎縮,如關島運動N元疾病,海綿狀自質腦病,家族性遺傳性共濟失調,慢性進行性舞蹈病,大腦葉性萎縮等。
4、先天發育畸形所引起的繼發性中樞神經元性肌萎縮,如先天性顱神經核發育不全,綜合症,脊髓積水,腦脊髓膨出,脊管閉合不全,脊髓發育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
5、脊髓病變,如損傷、產傷、脊髓壓迫、帶狀皰疹性脊髓炎和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等。
二、周圍神經病變
常見:損傷、炎症、腫瘤、變性等均可引起受累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生,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失神經支配,產生肌肉萎縮,周圍神經病變的原因不同,決定了肌萎縮引病的形式,但不決定其臨床類型,周圍神經受損的部位決定了肌萎縮臨床表現的特徵,但不影響其起病的形式,例如損傷和炎症多為急性起病,引起肌肉急性失神經支配,遺傳性和變性起病緩慢,逐步進展,產生慢性失神經支配,肌肉萎縮的發生亦較慢,神經根損害所致者,表現為階段性肌肉萎縮,神經叢損害所致者,出現一組肌肉萎縮,神經干或末梢神經損害所致者,產生局部范圍或個別肌肉萎縮。
1、原發性或遺傳有關的周圍神經疾病,如進行性腓肌萎縮症,遺傳性肥大性間質性神經病,肌萎縮性共濟失調,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遺傳性共濟失調性多發性神經病,家族性遺傳性腓肌萎縮型共濟失調綜合症,家族性復發性壓迫性周圍神經麻痹,家族性復發性周圍神經病,遺傳性間質性脊炎神經病等。
2、周圍神經損傷,如脊神經的撕裂傷、挫傷,壓迫臂叢的產傷,神經的縮窄性壓迫神經電擊傷,放射損傷及燒傷等。
3、周圍神經的中毒性損害,包括葯物、有機物、無機物、細菌毒素等。
4、周圍神經炎,包括感染性、感染後和變態反應性病變及膠元結締組織病和潔節病性周圍神經病等。
5、其他,代謝性疾病中的周圍神經病,惡性疾病中的周圍神經病,周圍神經腫瘤。
三、神經肌肉接頭的病變
罕見,系由運動終極的神經末梢變性引起神經肌肉傳遞不能而致肌肉萎縮,如重症肌無力的眼肌,頸肌萎縮,癌性肌病,有機磷中毒常出現肌束顫動和肌病變,但對於它的發病原理有最常見。
四、肌源性病變
1、遺傳性肌肉疾病。由遺傳基因異常所引起,如各種肌營養不良症等。
2、炎症性肌病,包括化膿性肌肉感染、不明原因的多發性肌炎——皮肌炎、風濕性肌病、潔節性多動脈炎、復發性脂膜炎、寄生蟲性肌炎和潔節病性肌炎等
3、代謝性肌萎縮,如骨病性肌病、骨化性肌炎、甲狀腺性肌病。
五、廢用性肌肉病變
原因不清,有把它歸入下運動N元病變以上的抑制引起,但可能與肌肉的長期不運動密切有關。這類病變去病因後,一般情況好轉,並積極參加運動鍛煉,常可在短期內恢復原來的肌肉體積和肌力。如,病性肌無力、老年性肌無力
六、缺血性病變
供應肌肉的血管固炎症或損傷,或空氣、脂肪等栓子栓塞,可產生肌肉無菌性梗死而萎縮,如肢體的深靜脈血栓形成,長骨骨折時空氣或脂肪栓塞,心臟病的栓子脫落、潔節性多動脈炎,閉塞性脈管炎等
此病症發病估計是神經元變性所致,診斷要排除腰椎退變導致的神經損害。
根據病情發病原是因神經功能障礙不能調節支配肢體營養輸送。經常摔倒可能與神經系統損害引發的共儕失調(走路不穩)有關。應確診發病原因後再行治療。
Ⅱ 禁止英國30月齡以下剔骨牛肉進口,這是為了防止哪些疾病的流入
禁止英國30月齡以下剔骨牛肉進口,這是為了防止瘋牛病流入國內,對中國的公民和畜牧造成健康隱患。瘋牛病是存在於牛身上的朊病毒,會侵犯於牛的中樞性系統,屬於一種傳染性疾病。人在食用攜帶朊病毒的牛肉以後,是非常容易被感染的。以現在的醫療科技來看,瘋牛病致死率高達100%,可以說是無葯可救。肉牛都長大以後才會 售賣,若是不足30個月拿出來售賣,很有可能就是病牛。所以中國寧可進口成熟期的牛肉,也不要肉質細嫩的小牛。瘋牛病屬於外國傳播到境內的,國內出台這個措施,就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安全和畜牧業的穩定發展。
那麼,你能不能從肉質上分辨出牛肉是否健康呢?
Ⅲ 人的大腦起什麼作用
(1)大腦:為神經系統最高級部分,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兩半球間有橫行的神經纖維相聯系.每個半球包括:
①大腦皮層(大腦皮質):是表面的一層灰質(神經細胞的細胞體集中部分).人的大腦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溝(裂),溝(裂)之間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②髓質:又稱"白質",位於大腦皮層內部,由神經纖維所組成.
③基底神經節:在半球底部的白質中,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
大腦又稱端腦,脊椎動物腦的高級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在人類為腦的最大部分,是控制運動、產生感覺及實現高級腦功能的高級神經中樞。脊椎動物的端腦在胚胎時是神經管頭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後發展成大腦兩半球,主要包括大腦皮層和基底核兩部。大腦皮層是被覆在端腦表面的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皮層的深部由神經纖維形成的髓質或白質構成。髓質中又有灰質團塊即基底核,紋狀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廣義的大腦指小腦幕以上的全部腦結構,即端腦、間腦和部分中腦(見中樞神經系統)。
大腦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大腦皮層厚度約為2--3毫米,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腦細胞死亡越多)。 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最善於用腦的人,一生中也僅使用掉腦能力的10%。人腦中的主要成分是水,佔80%。它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大腦的血液為2000升。大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大腦構造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1. 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胞體集中的地方。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古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三層:①分子層;②錐體細胞層;③多形細胞層。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六層:①分子層(又稱帶狀層);②外顆粒層;③外錐體細胞層;④內顆粒層;⑤內錐體細胞層(又稱節細胞層);⑥多形細胞層。
2. 皮層的深面為白質,白質內還有灰質核,這些核靠近腦底,稱為基底核(或稱基底神經節)。基底核中主要為紋狀體。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尾狀核前端粗、尾端細,彎曲並環繞丘腦;豆狀核位於尾狀核與丘腦的外側,又分為蒼白球與殼核。尾狀核與殼核在種系發生(即動物進化)上出現較遲,稱為新紋狀體,而蒼白球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早,稱為舊紋狀體。紋狀體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運動協調,維持軀體一定的姿勢。
大腦的功能
多少年來,人類的大腦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根據最新研究,大腦的主要功能是分析產出樣本,樣本可以點亮丘腦的丘覺產生意識。目前,腦科學家們公認,人的大腦還有大量的潛力可挖。據報道,不久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魯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腦內成功地發現了「天才按鈕」。米勒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對72名因各種原因使大腦受過損傷的病人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規律——一旦人的右顳下受過傷,就有可能變成某個領域的天才。比如,一名9歲的男孩在部分大腦受損後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學專家;還有一位56歲的工程師,大腦右半球皮質的部分神經元因病受到損傷後卻激發了繪畫天分,成了一位大畫家。米勒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受損神經元壞死後,大腦「天才區」被壓抑了一輩子的天分被釋放出來。而大腦連接左右半球的胼胝體具有信息溝通的功能,左右半球藉此交換信息。曾經有一個病人被癲癇折磨,科學家們決定切除其胼胝體,一來也許可以解決患者的痛苦,二來可以研究一下胼胝體對大腦有何作用。結果,切除之後,患者的病痛減輕了,而跟蹤觀察也發現,患者的兩個大腦半球「各自為戰」,互不幹涉,也不知道對方在干什麼。也就是說,患者在使用大腦左半球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右腦得到了什麼樣的信息。
對大腦的研究探索
現在,有不少科學家又在關注,能否通過人工手段激活人腦中的那些被壓迫、被忽略的「天才按鈕」。也就是說,通過人工途徑把一個普通人變成天才。對此,米勒博士也曾表示,他有能力藉助手術刀和一兩件神經外科器械,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他的個性和信仰。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科學家認為,藉助磁場切斷人大腦內一些區段,就完全可以激活那些超級數學和藝術天分。不久前,澳大利亞科學家在17名志願者身上進行了試驗,結果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對志願者的整個大腦進行磁刺激,把他們大腦皮質的有關部分斷開幾秒鍾,獲得了驚人的結果。有5個人能很快算出某個日子是星期幾,還有6個人能憑記憶把馬頭畫得一點兒也不差,其餘的人輕易就能記住好幾個通信地址。這些試驗動搖了人們從前的「天才源於勤奮」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的非凡才能是與生俱來的,關鍵在於如何找到並啟動這些「天才按鈕」。只要人類了解了大腦神經元運轉的更多細節,掌握了更尖端、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就有能力將常人變成天才。
對於人腦內的「天才按鈕」,專門研究顱腦科學的俄羅斯神經生理學家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大腦內存在「轉換開關」。莫斯科大腦研究所所長梅德韋傑夫進一步證實了米勒的結論,他認為,被稱為「測錯儀」的神經元是存在的,它是大腦內部的一種「預防機制」,具有某種壓制天才的功能,不讓人們的日常行為舉止偏離常規。每當人們腦子里出現一個新想法時,「測錯儀」就進入了「這不允許」的制約狀態,使人們自己也覺得這種想法沒多大意思,失去興趣。但如果這個制約機制出了毛病,或者受到外來損害,那些非凡的念頭和天才理論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這個人就成了天才,但也要冒很大的風險。有不少專家認為,大多數天才的大腦正是因為有毛病才得到了「解放」。
科學用腦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體總耗氧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氧氣充足有助於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用腦時,需特別注重學習、工作環境的空氣質量。
大腦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水組成,大腦所獲取的所有信息都是通過細胞以電流形式進行傳送,而水是電流傳送的主要媒介。所以,在讀書或做功課前,先飲一至兩杯清水,有助於大腦運作。
聽聽舒緩的音樂,對大腦神經細胞代謝十分有利;與朋友或者陌生人聊天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多讀書多看報,不是用書來消遣時間.而是讓你的大腦愈加豐富起來;觀察周圍的事物,並注意及時往大腦中儲存信息,然後加以記憶,活躍思維.
保健食品:根據有關研究,對大腦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物質主要有以下8種:脂肪、鈣、維生素C、糖、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E。所以,富含這8種物質呢的食物都可算作是健腦食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這樣一些食品:
1.核桃。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能使腦的結構物質完善,從而使人具有良好的腦力。所以人們都把它作為健腦食品的首選。
2.動物內臟。動物內臟不但營養豐富,其健腦作用也大大優於動物肉質本身。因為動物內臟比肉質含有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
3.紅糖。紅糖中所含的鈣是糖類中最高的,同時它還含有少量的B族維生素,這些對大腦的發育很有利。
還有一些食物如豆芽、魚蝦類、海藻類、蜂蜜、豆類等,也是非常好的健腦食品
常吃可以健腦的食物,可以讓你更聰明。這些食物主要有:魚頭、豬肝、豬腦、瘦豬肉、牛肉、雞肉、鴨肉、骨髓、海參等等。
多吃魚頭可以讓小孩更聰明,是大家都知道的。這是因為魚頭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大量微量元素,對補五臟,健腦益智有很好的效果。豬肝有養血補肝、健腦的功效。豬腦具有補腦,止頭昏的效果。
瘦豬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牛肉具有健脾益胃,健腦的功效。雞肉可以溫中益氣、健腦補腦。鴨肉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補腦的作用。骨髓可以補腎壯骨,補益腦髓。海參含有粗蛋白質、脂肪、鈣等成份,具有補腎益精、健腦的功效正確的休息方法:大腦保健 常思防衰
Ⅳ 傳奇世界怎樣才能挖出25以上的牛肉
同意樓上說的,什麼魔法攻擊物理攻擊的,如果你說的那樣創小號去掛機挖肉 一個號一天就算挖2塊那10個小號一天就挖20塊了,做出來的極品獸糧可以賣80Y(80塊RMB)如果這樣的話那盛大還吃什麼?其實看你運氣的,不可能很容易就挖到的!如果你想賺錢建議你還是換個方法吧,比如挖礦!
Ⅳ 高分 傳世挖牛肉腳本問題
不是新區挖肉賺錢吧 那還不如去落霞砍樹來的快 要是挖礦人少也可以去(不過人少是不可能的)
Ⅵ 狗狗神經炎的症狀,都有哪些
親,狗狗得了神經炎共有4大典型症狀!
1、運動障礙
狗狗神經炎初期表現有瘸腿、發抖、四肢無力、步態不穩等症狀,狗狗發病嚴重時會出現後肢或全身會癱瘓,只能靠兩雙前肢拖著身體前進的情況。
2、連喘粗氣
狗狗神經炎初期,也會表現為腦袋抬高,伸著脖子喘粗氣。有些狗狗會連喘數天的粗氣,背腰供起,不能俯卧,也難以入睡。當被摸抱時,狗狗會一碰就叫,即使沒有人觸碰,狗狗也可能因為痙攣而痛苦慘叫。
3、精神不振
狗狗表現出膽小,喜歡待在暗處,容易疲勞,不愛運動,也有可能是得了神經炎。除此之外,部分病狗會出現結膜充血、聲音嘶啞、小便粘稠,呈橘黃色或都豆油樣,而且氣味腥臊難聞等情況。
4、食慾下降
患有神經炎的狗狗,食慾也會受到影響,會沒有胃口吃東西。嚴重時不吃不喝,還嘔吐,數日沒有大便,或者排軟便、黑色大便。由於受病情影響,導致血液循環不良,狗狗的毛下皮膚顏色會呈青紫色。
狗狗得了神經炎該如何用葯
1、甲鈷胺:對於神經元傳導具有改善作用
2、維生素B1、B12:補充神經所需的營養元素
3、定康牛肉錠: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加速神經細胞再生
4、大活絡丸:活血化瘀,通筋活絡
5、氨苄青黴素/阿咪卡星:消炎
6、苯巴比妥:鎮定抗癲(需配合保肝片一起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Ⅶ 為什麼牛肉割下來,還會跳
說明這個肉新鮮,剛剛宰殺的牛,一般神經元並沒有完全死亡,所以會出現抽動的形象,請放心食用
Ⅷ 傳奇世界怎樣才能挖出25以上的牛肉
用斬馬刀砍,不能用魔法或毒,只能砍。這樣出來的品質會很高!殺牛隻能用物理攻擊平砍。然後挖出的肉品質的高低都是隨機的,運氣好就能弄到純度高的。
Ⅸ 我前幾天看到「巴西瘋牛肉」事情的新聞,有一點擔心,有那位朋友可以給我詳細的介紹一下瘋牛病的知識嗎
1瘋牛病簡介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新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10年來,這種病迅速蔓延,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因患這種病導致神經錯亂、痴呆,不久死亡。
2症狀
醫學家們發現BSE的病程一般為14~90天,潛伏期長達4~6年。這種病多發生在4歲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狀不盡相同,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發病初期無上述症狀,後期出現強直性痙攣,糞便堅硬,兩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心搏緩慢(平均50次/分),呼吸頻率增快,體重下降,極度消瘦,以至死亡。經解剖發現,病牛中樞神經系統的腦灰質部分形成海綿狀空泡,腦干灰質兩側呈對稱性病變,神經纖維網有中等數量的不連續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經細胞腫脹成氣球狀,細胞質變窄。另外,還有明顯的神經細胞變性及壞死。
3病原
醫學家研究證實,牛患BSE,是癢病傳到牛身上所致。癢病是綿羊所患的一種致命的慢性神經性機能病。其實癢病的發生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不過,醫學界至今未能找到導致癢病的根源,因此,瘋牛病的病原也就難以確定。
4流行病學
[1] BSE於1986年最早發現於英國,隨後由於英國BSE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將該病傳給其他國家。至2001年1月,已有英國、愛爾蘭、葡萄牙、瑞士、法國、比利時、丹麥、德國、盧森堡、荷蘭、西班牙、列支敦斯登、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15個國家發生過BSE。阿曼、福克蘭群島等國家僅在進口牛中發生過BSE。
易感動物為牛科動物,包括家牛、非洲林羚、大羚羊以及瞪羚、白羚、金牛羚、彎月角羚和美歐野牛等。易感性與品種、性別、遺傳等因素無關。發病以4~6歲牛多見,2歲以下的病牛罕見,6歲以上牛發病率明顯減少。奶牛因飼養時間比肉牛長,且肉骨粉用量大而發病率高。家貓、虎、豹、獅等貓科動物也易感。
飼喂含染疫反芻動物肉骨粉的飼料可引發BSE。BSE發生流行需以下兩個要素:①本國存在大量綿羊且有癢病流行或從國外進口了被TSEs(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污染的動物產品;②用反芻動物肉骨粉喂牛。
5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只能做出疑似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目前尚無BSE病原的分離方法。生物學方法(即用感染牛或其他動物的腦組織通過非胃腸道途徑接種小鼠,是目前檢測感染性的惟一方法。但因潛伏期至少在300天以上,而使該方法無實際診斷意義)。
腦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病牛腦干核的神經元空泡化和海綿狀變化的出現為檢查依據。在組織切片效果較好時,確診率可達90%。本法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但需在牛死後才能確診,且檢查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神經病理學觀察經驗。
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查腦部的迷走神經核群及周圍灰質區的特異性PrP的蓄積,本法特異性高,成本低。
電鏡檢查:檢測癢病相關纖維蛋白類似物(SAF)。
免疫轉印技術:檢測新鮮或冷凍腦組織(未經固定)抽提物中特異性PrP異構體,本法特異性高,時間短,但成本較高。
樣品採集:組織病理學檢查,在病畜死後立即取整個大腦以及腦干或延腦,經10%福爾馬林鹽水固定後送檢。5.3鑒別診斷
應與以下疾病做鑒別:
有機磷農葯中毒(有明顯的中毒史,發病突然,病情短);
低鎂血症、神經性酮病(可通過血液生化檢查和治療性診斷確診);
李氏桿菌感染引起的腦病(病程短,有季節性,冬春多發,腦組織大量單核細胞浸潤);
狂犬病(有狂犬咬傷史,病程短、腦組織有內基氏小體);
偽狂犬病(通過抗體檢查即可確診);
腦灰質軟化或腦皮質壞死、腦內腫瘤、腦內寄生蟲病等(通過腦部大體解剖即可區別)。
6人類瘋牛病 「克——雅二氏病」
「克-雅二氏病」(CLD)病毒示意圖
多年來,英國的專家宣稱,有10例新發現的克——雅二氏病患者,據說是吃了患瘋牛病的牛肉引起的,由此引起了全球對瘋牛病的恐慌。克——雅二氏病簡稱CJD,是一種罕見的致命性海綿狀腦病,據專家們統計,每年在100萬人中只有一個會得CJD。
食用被瘋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羅伊茨費爾德—雅各布氏症(簡稱克-雅氏症),其典型臨床症狀為出現痴呆或神經錯亂,視覺模糊,平衡障礙,肌肉收縮等。病人最終因精神錯亂而死亡。
醫學界對克-雅氏症的發病機理還沒有定論,也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該病首發於某島土著人食用死者內臟後,由於該島土著人有食用死者遺體內臟的習俗,故該病高發。後由於歐美各國紛紛用「牛肉骨粉」飼養菜牛,牛發生相同症狀並導致大面積播散,故克-雅氏症便以「瘋牛病」為人群所知。其致病原稱「朊毒體」、「朊病毒」,朊病毒是小團的蛋白質。利用正常細胞中氨基酸排列順序一致的蛋白進行復制,其過程尚不十分清楚。它是不同於細菌和病毒的生物形式,沒有(不利用)DNA或RNA進行復制,目前並無針對性治療。由於其結構簡單之特性,朊毒體的復制傳播都較細菌、病毒更快。
7朊病毒的發現
朊病毒示意圖
早在300年前,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綿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癢症」。其症狀表現為: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20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阿爾卑斯用放射處理破壞DNA和RNA後,其組織仍具感染性,因而認為「羊瘙癢症」的致病因子並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質。由於這種推斷不符合當時的一般認識,也缺乏有力的實驗支持,因而沒有得到認同,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1947年發現水貂腦軟化病,其症狀與「羊搔症症」相似。以後又陸續發現了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縮病)、貓的海綿狀腦病。最為震驚的當首推1996年春天「瘋牛病」在英國以至於全世界引起的一場空前的恐慌,甚至引發了政治與經濟的動盪,一時間人們「談牛色變」。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ir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國加州大學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經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非尋常病毒、慢病毒、傳染性大腦樣變等,多年來的大量實驗研究表明,它是一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對各種理化作用具有很強抵抗力,傳染性極強,分子量在2.7萬~3萬的蛋白質顆粒,它是能在人和動物中引起可傳染性腦病(TSE)的一個特殊的病因。
8瘋牛病研究有新發現
美國科學家19日發表的關於瘋牛病的最新初步研究報告表明,被認為是導致瘋牛病的畸形蛋白質不僅存在於牛的神經和淋巴組織,可能也存在於牛的肌肉中。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斯坦利·普魯西納博士和他同事們的研究結果,可以在動物肌肉組織中收集到大量畸形蛋白質,至少老鼠是這樣的。
普魯西納1997年曾因他在瘋牛病病因問題上的研究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他說,這項最新的研究只是初步的,還不能確定畸形蛋白質是否是在動物肌肉中自然形成的。
另據報道,根據普魯西納的最新研究結果,法國食品安全機構准備對一頭感染瘋牛病的母牛肌肉進行化驗,看導致瘋牛病的畸形蛋白質是否存在於牛的肌肉組織中。研究人員已經從牛身上取樣,一周內就會得出結果。
2009年11月21日具新聞報道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蛋白質在瘋牛病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如能研製出針對這種蛋白質的葯物,將有助於開發治療瘋牛病以及相關人類疾病的新方法。
英國利茲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卷》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名為Glypican-1的蛋白質在瘋牛病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瘋牛病是由牛神經系統中的朊蛋白發生病變引起的,實驗顯示,Glypican-1的存在會導致病變朊蛋白數量上升,如果減少細胞中這種蛋白質的數量,病變朊蛋白的數量會隨之下降。 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Glypican-1起到某種作用,使兩種不同的朊蛋白憑借它組裝到一起,從而發生變異,形成病變朊蛋白。研究人員推測,在其他一些人類神經系統疾病中,Glypican-1可能也發揮著類似作用。因此,如果能研製出一種以這種蛋白質為靶標的葯物,將有助於開發治療瘋牛病以及相關人類疾病的新方法。 瘋牛病是一種嚴重損害牛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染上這種病的牛的腦神經會逐漸變成海綿狀。隨著大腦功能的退化,病牛會神經錯亂,行動失控,最終死亡。誤食此類病牛的肉可能導致人患上新型克雅氏症,使患者腦部出現海綿狀空洞,並出現腦功能退化、記憶喪失和精神錯亂等症狀,最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9瘋牛病死亡人數將穩步上升
英國政府海綿狀腦病顧問委員會的一位科學家警告說:因瘋牛病死亡的人數將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最終每年可造成成千上萬人喪生。迄今為止死於此疫的人數為69人,另有7例死亡事件可能與瘋牛病有關。科學家們認為,人們可通過食用感染克-雅(Creutzfeldt-Jakob)式病毒的牛肉而受感染,但這一致命疾病只有在受害者死後通過對大腦的檢查才可能確證。
10應對瘋牛病危機有三難
去年10月,新一輪瘋牛病危機在歐洲爆發。歐盟殫精竭慮,推出一系列措施,試圖消除人們的「恐牛症」和阻止危機進一步發展。幾個月過去了,危機不僅未見緩解,歐盟養牛業反而在危機中越陷越深,消費者對牛肉更加不敢問津。歐盟農業部長會議日前得出結論:瘋牛病危機對歐盟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已經達到「緊急狀態」。
目前,歐盟在與瘋牛病的較量中主要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落實「鬥牛」措施困難重重
按照歐盟的有關計劃,從今年1月1日起,要對所有年齡在30個月以上的牛進行瘋牛病檢測,這是因為瘋牛病有潛伏期,一般只有年齡超過30個月的牛才能被確診是否患了瘋牛病。歐盟各國總共大約有700萬頭這種兩歲多的存欄牛,檢測起來十分繁重。據歐盟委員會估計,今年只可能檢測200萬頭牛。至於禁用動物骨粉作飼料的規定,歐盟委員會也承認其實施的難度。有些成員國並不贊成這一決定,因而不可能保證牛農不繼續使用動物骨粉。歐盟委員會對成員國執行新措施動作緩慢表示極大不滿。
其次,經濟負擔難以應付
為了應付瘋牛病危機,歐盟決定動用12億歐元,用於收購被宰殺的牛、補貼牛農損失和檢測瘋牛病。但是,由於瘋牛病持續蔓延,原定的預算已經無法應付當前的危機。歐盟委員會農業委員菲施勒表示,由於歐盟各國牛肉消費量銳減,出口嚴重受損,更由於瘋牛病病例不斷增加,必須銷毀病牛和大量同欄飼養的牛才可能恢復消費者信心。他強調,歐盟今年需要30億歐元才可能應付這場危機。歐盟各國農業部長1月29日在布魯塞爾會商,但未能拿出解決經濟負擔的最後方案。
第三,社會壓力越來越大
瘋牛病危機爆發,歐盟和成員國面臨多重社會壓力。一方面,消費者的不滿呼聲越來越高,在一些成員國已經導致政府部長引咎辭職,迫使政府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控制瘋牛病;另一方面,牛農受到市場萎縮的打擊,損失慘重,他們強烈要求歐盟和成員國政府保護其利益。此外,目前歐盟種田的農戶也在提心吊膽,他們擔心歐盟為應付瘋牛病危機而減少對他們的貼補。2月2日,比利時農民向歐盟和比利時政府施加壓力,將1200輛拖拉機停在歐洲高速公路上,使通往德國、盧森堡和法國的交通一度中斷。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瘋牛病危機對歐盟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壓力和沖擊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公眾對瘋牛病的恐懼一時還很難消除。歐盟如何應對危機,已成為歐洲社會關注的焦點。
11瘋牛病的傳染與防治
瘋牛病及動物海綿狀腦病防治書
牛的感染過程通常是:被瘋牛病病原體感染的肉和骨髓製成的飼料被牛食用後,經胃腸消化吸收,經過血液到大腦,破壞大腦,使失去功能呈海綿狀,導致瘋牛病。
人類感染通常是因為下面幾個因素
1、食用感染了瘋牛病的牛肉及其製品也會導致感染,特別是從脊椎剔下的肉(一般德國牛肉香腸都是用這種肉製成);
2、某些化妝品除了使用植物原料之外,也有使用動物原料的成分,所以化妝品也有可能含有瘋牛病病毒(化妝品所使用的牛羊器官或組織成分有:胎盤素、羊水、膠原蛋白、腦糖);
3、而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瘋牛病」在人類變異成「克-雅氏病」的病因,不是因為吃了感染瘋牛病的牛肉,而是環境污染直接造成的。認為環境中超標的金屬錳含量可能是「瘋牛病」和「克-雅氏病」的病因。
現在對於瘋牛病的處理,還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辦法,只有防範和控制這類病毒在牲畜中的傳播。一旦發現有牛感染了瘋牛病,只能堅決予以宰殺並進行焚化深埋處理。但也有看法認為,即使染上瘋牛病的牛經過焚化處理,但灰燼仍然有瘋牛病病毒,把灰燼倒在堆田區,病毒就可能會因此而散播。
目前,對於這種病毒究竟通過何種方式在牲畜中傳播,又是通過何種途徑傳染給人類,研究的還不清楚。
瘋牛病的預防和治療
慕尼黑大學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大學和波恩大學以及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從被感染了Scrapie病毒的實驗鼠腦蛋白分子中發現了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明顯延長被感染的實驗鼠的生命,並可以製成疫苗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牛病。Scrapie病毒是瘋牛病病毒和人類克雅氏病毒的一種變種。
導致瘋牛病的帶病毒蛋白質分子會感染大腦中健康的蛋白質分子,引起連鎖反應和破壞腦組織,患瘋牛病的牛會因肌體和腦組織損害而很快死亡。然而,研究人員在感染了Scrapie病毒的實驗鼠身上發現,即使實驗鼠腦組織中沒有健康的蛋白質分子,依然能夠很好地存活。據此,研究人員從實驗鼠的腦細胞中提取到了這種特殊物質。
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利用這種物質製成的疫苗,能有效地預防瘋牛病,但能否用於人類預防和治療克雅氏病還需深入研究。
12月8日,江蘇發現巴西瘋牛肉。
Ⅹ 初二生物會考復習資料
生物的共同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准焦螺旋,後調細准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製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5 動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無機物:分子比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無機鹽、氧等。
有機物:分子比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
細胞在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廢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高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葯成熟後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生物8年級上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 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後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於飛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徵: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裡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8年級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們通過開花、受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的種子來繁殖後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出來的。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為不完全變態。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之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相對性狀: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基因和染色體: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蛋白質和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
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染色體都只有2對染色體中的其中2條。
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8下P30
1858~1865奧地利的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在男性細胞中發現一對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
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性染色體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中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
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模擬原始的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生物進化的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達爾文的自然學說: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像這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
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個功能: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產生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免疫的害處、計劃免疫:8下P78
處方葯(RX):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葯物。
非處方葯(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說說明服用葯物。
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臟擠壓:8下P84
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8下P85
吸煙吸毒的害處:8下P95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 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後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於飛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徵: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裡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