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賬本EYE挖礦
『壹』 超級賬本之——Fabric
目前超級賬本下面有5個並行的項目,Fabric屬於其中較為成熟的一個。這個項目由,來自28個不同組織的159名工程師參與開發。
在Fabric的區塊鏈網路中,有四類節點:MSP,Ordering Node,Endorsing Peer,Commtting Peer
MSP(Membership Service Provider), 這類節點主管區塊鏈網路中其他的節點的授權,准入,踢除。通過給不同節點頒發證書的方式,授予不同類型的節點相應的許可權。
中文可以稱作排序節點。通常在一個網路中至少有一個或多個排序節點,這類節點負責 按照指定的演算法,將交易進行排序,並返回給Committing Peer。其並不關心具體的交易細節。
這類節點的主要負責接收交易請求,驗證這筆交易之後,並做一些預處理之後,並將簽名後的數據傳回給客戶端。
這類節點做是區塊鏈網路中的全節點,它們需要記錄完整的區塊信息,並且驗證每筆交易的正確性,是最終將交易打包進區塊鏈的節點。
結合下面這種圖,看看一筆交易的上鏈過程:
1,首先從客戶端發起一筆交易提交到Endorsing Peer,進行預處理。
2,預處理通過之後,將簽名數據,傳回給客戶端。
3,客戶端發起請求,將收到的簽名數據傳給Ordering Node。
4,Ordering Node對交易進行排序,然後傳給Committing Peer。
5,Committing Peer這里將排序好的交易進行驗證,並打包,通過指定的共識演算法達成一致,形成新的區塊。
6,最後將交易結果返回給客戶端。
6,中間過程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許可權的驗證。會根據MSP頒發的證書,進行判斷。
『貳』 超級賬本和比特幣有什麼異同
超級賬本項目目前進展很快,來自全球的各路人馬各顯神通,摩根大通這次推出了自己的分布式賬本原型,並且還提出自己的創新共識演算法,完全不同於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由此看來,摩根大通的確在這方面已經開始親自上陣。從披露的資料來看,這種全新的證明方式介於PoS和DPos之間。不過對於超級賬本項目來說,技術路線太多可能也可能會在今後拖慢項目的發展速度。
比特幣是一個共識網路,促成了一個全新的支付系統和一種完全數字化的貨幣。它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對等支付網路,由其用戶自己掌控而無須中央管理機構或中間人。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很像互聯網的現金。比特幣也可以看作是目前最傑出的三式簿記系統。
瑞泰幣、千金卡、狗狗幣等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出的數字貨幣。
『叄』 什麼是超級賬本
超級賬本(hyperledger)是Linux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的推進區塊鏈數字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項目。通過創建通用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協助組織擴展、建立行業專屬應用程序、平台和硬體系統來支持成員各自的交易業務。
『肆』 怎麼樣能成為bnb礦工
當礦機算力大於100T,流動資金大於2萬就可以升正式礦工。
大家都聽說過「挖礦」,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這跟當年阿拉斯加的「淘金熱」是完全不同的。這個「挖礦」的概念其實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准確來講,這個「礦」並不是你挖出來的,而是你維護出來的。比特幣沒有一個中央機構,也沒有大型的計算機設備,靠的就是發動全網所有的人自費去買電腦,每個人的電腦都成了這個巨大網路中的一台小小的伺服器。
它採用的是一個分布式的記賬方式,它沒有具體的銀行或者網路銀行這樣一個據點,那身上的錢和每個交易記錄存在哪呢?其實是存在整個網路中。相當於一個超大的賬本,把它撕成了一頁一頁的碎片,然後分發給全網的每一個人,大家把這些數據拼在一塊,這個超級賬本就出來了。可是這個數字銀行里沒有櫃員,每一筆交易的進出誰來記錄呢?靠的就是這些所謂的「礦工」。大家其實扮演了比特幣這個網路當中的打工者的角色,你付出勞動,提供對網路的運算和維護,甚至要出硬體,那些「礦場」其實就是硬體,來獲取回報,這個回報,就是比特幣。從這個角度,它倒是很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付出勞動來創造價值獲取回報。
不過挖礦這個思路大家就不要再想了,如果你的電腦拿的算鏟子,那別人開的其實就是推土機,拿的是星球大戰里的激光劍在挖。因為運算設備的增長是幾何級別的,那些超級礦場的投資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來挖礦來維護的人越多,在總量受限的情況下你能夠挖礦的概率是越小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Uber司機,一開始大家發現來開這個車很賺錢,一個月在上海能賺三萬,補貼力度也大。但是到後來,聽到的人越來越多,全都跑到北上廣深來開滴滴來開Uber,於是你一個月就只能賺八千。總量受限的情況下,來挖的人越多,挖到的概率跟幾率也就越低。
『伍』 比特幣以太坊超級賬本之間的區別
從定義上有以下區別點。
1、相同點。
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成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是最典型的代表。具體點是:有了比特幣才有區塊鏈技術,有了以太坊人們才認識到區塊鏈還可以獨立出來。不僅僅是比特幣才能有區塊鏈技術,還有以太坊為後面開啟了區塊鏈世界的思路、思想。因為都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所以底層基礎思路是一樣的。都是點對點的網路節點、公開的賬本、共識基礎演算法,都是通過挖礦來維護網路。
2、不同點。
比特幣是點對點數字化支付系統,類似的是一家可以全球結算的銀行,而這個銀行是沒有中心化組織成員的,沒有群主,沒有管理員,只有代碼和共識的基礎原則。而這個銀行的結算或者發行的貨幣就叫比特幣,這家銀行也叫比特幣。最主要的是銀行的賬本完全公開的,任何人查看每筆交易和記錄都可以,而且每筆交易都可以追溯到源頭,通過加密及數學魅力也實現了賬本不可更改等特性。
『陸』 FileStorm檢索挖礦來了,人類將進入全民挖礦時代
區塊鏈,挖礦,分布式存儲,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個很陌生的字眼。有些人想參與,卻被私鑰,加密錢包,區塊瀏覽器等一堆更多的新名詞沖昏了頭腦。都說區塊鏈是改變世界的前沿科技,可是它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不得而之。
FileStorm,做為一個基於區塊鏈實現的分布式存儲平台,只有把區塊鏈概念的傳播和價值的傳遞送到千家萬戶,才能實現這個成為全民共享共有的大數據平台的偉大理想。
首先讓我們對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些簡單的解釋:
區塊鏈是一個超級賬本,由很多的節點共同維護,用來記錄數據。參與的節點通過某種共識來保證賬本的唯一性。所以寫到區塊鏈上的數字交易公開透明且不可篡改。
挖礦就是節點維護共識保證賬本的唯一性的一個手段。一個賬本是有很多頁的。每一頁就是一個區塊。這個區塊的記賬權只能屬於一個節點,然後其他節點對這個區塊進行驗證和復制。得到記賬權的節點可以得到區塊鏈給出的獎勵,這個獎勵就是「礦」。所以節點獲得記賬權的行為就叫挖礦。
根據共識的不同,挖礦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比特幣是用算力挖礦。所有節點必須通過大量的計算來搶奪記賬權,每次只有一個節點能搶到並獲取收益。這個共識叫POW。工作量證明。還有一種挖礦方式叫POS,權益質押證明。通過將代幣質押的方式得到記賬權。你質押得越多,得到記賬權的機會就越高,從而收益也越多。這就像在銀行存錢獲得利息一樣。
使用POS共識有很多好處,第一就是不消耗資源,它不像POW那樣要浪費大量的電力。第二,POS的一個變種叫dPOS,委託權益證明讓所有做了質押的節點投票選出有限個出塊節點,讓它們負責出塊,這樣會大大提高區塊鏈的性能,同時也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優越性。
存儲挖礦是最近兩年出現的一個新概念。節點需要提供硬碟來做存用戶的文件。然後通過周期性的對存儲的文件進行驗證(這就是時空復制證明)來確保文件被存儲。如果被存,就要給於節點收益。如果沒有被存,就要得到懲罰。所以,存儲挖礦往往要跟POS合用,通過代幣的處罰,來保證存儲節點一直保持在線可用。
FileStorm,就是這樣一個通過各種共識實現的平台。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存儲界的「滴滴打車」。FileStorm自己沒有存儲設備,它通過區塊鏈實現了一個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獎勵平台,讓大量的存儲設備自己接進來,然後統一給用戶提供存儲服務,再把收益獎給所有存儲設備的主人,即礦工。當平台需求量變大的時候,會有更多的礦工接進來。需求量減少,礦工可以自由離開。當然平台會通過冗餘存儲和加密機制確保用戶數據不被丟失和不被泄露。這種存儲平台跟傳統的雲存儲比起來,投入的重資產少,且在未來滿負荷使用後,閑置的存儲空間也會少。這樣勢必會大大降低用戶的存儲開銷。
關於文件的存儲方式,FileStorm使用了IPFS協議,這是一個基於P2P點對點的網路之上的一個數據存儲和分享的協議。所以我們稱之為分布式存儲。點多點網路不同於中心化的網路,用戶只能從一個中心伺服器拿數據,在點對點的網路中,數據被切成小塊,分散到多個節點上,讓用戶可以迅速從多個節點拿取數據。這樣,熱門數據就可以病毒式的快速傳播,(當然我們不是傳播病毒)。
FileStorm於2019年4月30日上線,截止今天已經接入7000多個存儲節點,總存儲量達到51PB。數據存儲其實對設備有很高的要求,必須不斷網不斷電,設備不輕易出故障,所以現在的FileStorm節點大部分都是企業級礦機,放在全球各地的IDC機房中。而且因為用戶數據的重要性,所有的節點都必須為設備做一個比較高的質押。所以現在FileStorm的參與成本是比較高的。
但是數據的存儲就是為了使用。有價值的數據,必然是會被大量分享傳播。數據的大量傳播,勢必需要更多的節點,最好是分散到千家萬戶。這些節點不需要太多的存儲空間,對在線要求也不會太高。它主要是做數據的傳播,所以主要是有一個對網路帶寬的要求。在線時間越長,帶寬配置越高,分發的數據內容就越多,得到的收益就越多。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路將會有更高帶寬,更多連接和更低延時的需求。海量的終端設備將會接入互聯網。這迫使人類對網路架構進行變革。同時大量數據帶來的大量計算也會給中心化伺服器帶來巨大壓力,傳統的伺服器/客戶端這種雲計算網路架構已經遠遠達不到整個網路需要提升的性能。這時候,就必須在伺服器和客戶端中間加入一個邊緣層。這個邊緣層可以是一個有一定計算能力的通過點對點網路連接起來的節點,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分散性。它有如下幾個好處。
FileStorm通過搭建分布式存儲網路,已經把中心化的雲存儲服務在向邊緣網路靠近。可是存儲的一個最大需求是集中穩定,所以基於這個需求搭建的存儲網路必然會變成多個分布式的中心集群,地域上也遠遠不夠擴散。數據離終端用戶還是不夠近。這個網路里還需要更多的節點把存儲的數據根據用戶的需求提取出來,進行分發。這就是FileStorm不可或缺的邊緣層。在點對點的網路里,數據從存儲設備到用戶那裡需要經過邊緣層的多個節點,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檢索。所有參與的節點,就參與了檢索挖礦。
檢索挖礦跟存儲挖礦不同,它對設備要求不高,很多功能只需在軟體層面上實現。在早期,FileStorm將推出一款簡單實用的檢索程序StormChaser,支持主流操作系統及各種硬體平台。用戶可以在自己的家用電腦上安裝使用,接入靈活,運維簡單。而且節點無需永久在線,就可以獲取收益。收益的一部分跟在線時間和帶寬配置成正比,一部分來自於真實使用的計算和流量的分賬獎勵。FileStorm將來還會跟國際頂級硬體製造商共同開發專業檢索礦機,增加邊緣計算功能,就可以與各種合作商一起生產和推廣與終端硬體合二為一的各種智能終端。
有了檢索挖礦,存在存儲節點上的冷數據就有了溫度。FileStorm就更加能吸引用戶來我們的平台存儲和傳播數據。將來的FileStorm網路可以在視頻加速,物聯網,無人駕駛,VR/AR等多個領域發揮作用。
為了將檢索節點大量推廣,參與FileStorm檢索挖礦的門檻會設置得很低,對質押的要求也非常低。檢索節點只有布局到一定規模才有效,所以推廣時間會相對要長。所以FileStorm將會很快推出檢索挖礦試運行,在試運行期間同樣會有FST的激勵。
羅馬絕非一夜造就。但是我們會一直朝著我們的方向努力。在可預見的未來,FileStorm的檢索礦機將為各種視頻網站提供服務。很快就會有一天,當你躺在自己的床上,追著喜愛的電視連續劇的時候,有一個小盒子,在你的電視機下面靜靜地也為千萬人傳播數據,為你獲取收益。獲取的收益可以用來點播最新的電影,或者支付下個月的視頻網站月費。全民挖礦就要實現了!FileStorm必將引領一個新的區塊鏈時代,促進區塊鏈經濟朝著更深更遠的方向傳播。
『柒』 新興公鏈角逐,誰將最先比肩以太坊
本視頻由白澤研究院聯合騰訊新聞共同製作。
由於以太坊公鏈上 DeFi 和 NFT 領域的爆炸性增長,導致以太坊的性能很難承載更大的市場需求,但是官方解決方案的以太坊 2.0 的進展緩慢。當大家都在關心以太坊能否超越比特幣的神話時,以太坊的「競品們」也正在通過性能、智能合約應用、受眾群體等方面向以太坊發起強大的攻勢。那麼誰會最先比肩以太坊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白澤研究院。從本期節目開始,我們來聊一聊最近火爆的新興公鏈。首先,要了解本系列所要講到的公鏈,我們得先明白一些基礎性的概念。什麼是區塊鏈?什麼是公鏈?為何又有許多的新興公鏈能夠崛起,去挑戰以太坊這個區塊鏈當紅炸子雞呢?
區塊鏈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第一次提出的,從概念上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將數據區塊有序連接、並以密碼學的方式保證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技術。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實現系統中所有數據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和可追溯性。
為了方便理解,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就是一個資料庫。不過這個資料庫有點特殊,它是一個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資料庫。資料庫大家都知道吧,那麼分布式和去中心化如何理解呢?
以我自己舉例來說吧,我,黑米,以前過日子稀里糊塗,掙多少錢,花到哪兒了,從來沒有個數。後來高人指點,說你這樣不行,你得學會記賬,搞清楚你的收入支出,學會計劃,這樣日子才會越過越好。我一聽有道理,那就記賬吧。
我就開始每天記呀記,我一個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結余多少,全部記下來,我用來記賬的筆記本可以叫做1個資料庫,寫在筆記本上的各項收入支出就是資料庫里的數據。
但是現在我一個人記賬,只有一個資料庫。哪天我的筆記本被火燒了,賬本沒了,資料庫也就沒了。
於是乎,我動員爸媽跟著我一起記賬,在核對時,以大多數相同的記錄為共識。這樣的話,就有3個賬本在同時記賬,即使有一天,我的筆記本被火燒了,但是他倆的筆記本還在,數據不會丟失,這就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賬本,它的好處是數據是安全的,沒有唯一的中心,誰的數據丟了都無所謂。
為了方便對賬,我們3個人每天的收支記錄核對後記到另外一張紙上,這張紙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一個區塊,一天記一張紙,一個區塊接著一個區塊記下去,連到一起就叫做區塊鏈。
好的,到這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第一,記賬的筆記本是個資料庫。第二,它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3個賬本共同記賬,如果記錄相同,那麼就都是有效的;如果有不同,那麼就取大多數相同的為准。3個賬本在3個人手裡,不可能同時被毀,數據是絕對安全的。
這樣的分布式、去中心化賬本或者說是資料庫就是區塊鏈。
好了,了解了區塊鏈這個概念後,我們再來理解一下不同的區塊鏈種類。按照節點准入的規則,區塊鏈可以分為:公鏈、私鏈、聯盟鏈。
公鏈,也可以叫公有鏈,代碼是開源的,去中心化的,在這種區塊鏈上,世界上的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都可以隨時發起交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區塊鏈的共識。即便是這條公鏈的創始人或開發團隊也無法侵犯用戶的權益。公有鏈是最早的區塊鏈,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比特幣、以太坊等各加密貨幣均基於公鏈。
聯盟鏈,也叫聯合區塊鏈,是由某個組織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的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區塊的生成由所有被選擇的節點共同決定,其他被准入的節點或者用戶可以參與交易,但不會問記賬過程。所以,聯盟鏈其實也可以稱之為「超級賬本」。
私鏈,也可以叫私有鏈,顧名思義,僅僅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記賬,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個人,獨享這個區塊鏈的許可權。
需要說明的是,加密貨幣的投資在我們國家被嚴格禁止。本視頻主要是為了給讀者介紹區塊鏈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不建議大家參與炒幣。
在過去的幾年中,公鏈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已涌現出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公鏈,其中較為知名的公鏈包括:BTC、ETH、BSC、Polkadot等。
由於以太坊公鏈上DeFi和NFT領域的爆炸性增長,導致以太坊的性能很難承載更大的市場需求。以太坊作為第一個但並非是唯一一個支持智能合約的區塊鏈,雖然開發團隊意識到了性能的限制,正在尋求通過研發以太坊2.0來改善,但是進展緩慢。當大家都在關心以太坊能否超越比特幣的神話時,以太坊的「競品們」也正在通過性能、智能合約應用、受眾群體等方面向以太坊發起強大的攻勢,畢竟,誰不想代替以太坊成為整個加密世界的主流操作系統呢,這其中就包括近些年各種為以太坊擴容的Layer2解決方案和一些新興公鏈。
今年下半年,加密行業可以說爆發了一場「公鏈之爭」,由Solana公鏈最先打響第一槍,隨後Avalanche公鏈宣布總價值1.8億美元的流動性挖礦計劃,使多個DeFi龍頭項目集成至Avax;Fantom公鏈投入3.7億枚FTM代幣推出生態激勵計劃;一些DeFi龍頭項目聯合出資1億美元,以扶持Celo公鏈的發展。與其說是Solana、Terra、Avalanche等這些新興公鏈之間的攀比,不如說是新興公鏈組團向以太坊、BSC、Polygon等前輩發起的挑戰。由此來看,公鏈市場的格局已經完全改變。
其實仔細想一想,像Solana、Terra、Avalanche、Fantom這些新興公鏈能夠崛起,並不是因為所謂的「區塊鏈性能超過以太坊」,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跨鏈橋在各個公鏈的普及,這個我們以後再討論。
如果未來的區塊鏈世界真的是行業內專家們所說的多鏈並存、互聯互通的話,那麼屬於新興公鏈的故事還遠未結尾。一些其他的明星公鏈也在這場公鏈之爭中嶄露頭角,例如Celo、Near、Algorand、Harmony等,他們的綜合實力也毫不遜色,正在蓄勢待發。
鏈得得僅提供相關信息展示,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捌』 超級賬本Fabric 2.0版本正式發布,重要更新都在這了
1月31日消息,超級賬本(Hyperledger)聯盟正式發布了其企業分布式賬本(DLT)平台Hyperledger Fabric的2.0版,據悉,該版本增加了幾個主要功能,改進了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交流方式。
Hyperledger Fabric是超級賬本聯盟的主要項目之一,其作為一個私有或「許可」型區塊鏈網路,目前它主要被用於金融和供應鏈等行業。至今,Fabric已獲得了阿里巴巴、AWS、Azure、網路、谷歌、華為、IBM、甲骨文、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支持。
而2.0版本的Fabric,則迎來了以下這些改進:
對於Fabric 2.0版本的正式發布,超級賬本聯盟成員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
據悉,Fabric的智能合約可以有多種架構,它可以用主流語言編程,例如Go、Java和Javascript,此外也可以使用Solidity。
而作為一個面向企業的產品,Fabric的特點是非同步升級,這類似於主流軟體的工作方式。
特別聲明
原文:https://www.hyperledger.org/blog/2020/01/30/welcome-hyperledger-fabric-2-0-enterprise-dlt-for-proction
編譯:隔夜的粥
稿源(譯):巴比特資訊(http://www.8btc.com/article_550790)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巴比特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玖』 (譯)超級賬本官方文檔 基本概念(三) - 節點(Peer)
超級賬本是Linux基金會發起的項目,意在提供一套企業級區塊鏈應用框架,便於大家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Fabric的基本概念
最開始,應用程序會選出一組peer來生成賬本更新提議。哪些peer會被選出來是依據的背書策略,這個背書策略決定了哪些組織需要在廣播賬本更新提議前對更新提議進行背書。這會影響到共識方式,任何一個關心更新提議是否背書的組織都會在廣播給peer更新提議並被peer接受前確認提議是否有背書。
peer對一個提議響應進行背書,就是把自己的數字簽名加入到響應中,並用自己的私鑰對整個響應簽名。背書內容隨後可以被用於證明這個響應是某個組織的peer生成的。在我們的例子中,如果peer P1屬於組織1(Org1),那麼背書E1就相當於可以證明L1上的交易T1和響應R1是由Org1的peer P1提供的。
當應用程序得到了足夠多的簽名的提議響應時,第一階段就結束了。
我們注意到peer可能返回不同的信息,因此同一筆交易可能有不一致的返回信息。這可能由於響應是在不同時間,不同peer,在不同賬本狀態下生成的,大多數情況下應用程序可以多次請求更新的提議響應。另外更嚴重,但概率很小的原因是因為鏈碼的不確定性導致的響應不一致。不確定性是鏈碼和賬本的大敵,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對提議交易來說是很嚴重的,不一致的提議響應肯定不能提交到賬本中。一個獨立的節點是不可能知道交易結果是非確定性的交易,在檢測到非確定性交易前,必須將交易匯總比較(嚴格地說,即使這還不夠,但我們將此討論推遲到交易部分,其中詳細討論了非確定性)。
在第一階段結束時,如果應用程序希望如此的話,可以放心丟棄不一致的響應以提前結束交易流程。後面我們會看到如果應用程序使用不一致的響應提交到賬本時,會被拒絕。
過程2 打包
第二個交易流程是打包。Orderer節點這個過程關鍵的點,它接收來自很多應用傳來的背書過的提議交易響應。Orderer對交易進行排序,並將大量的交易打包進區塊,並准備將區塊分發到所有連接到Orderer的peer,包括背書peer。
orderer的第一個角色就是打包賬本更新提議。在上圖的例子中,應用A1發送給Orderer O1一個被E1和E2背書的交易T1。同時,應用A2發送給Orderer O1一個被E1背書的交易T2。O1將A1傳來的交易和A2傳來的交易以及其它交易共同打包進區塊B2。我們可以看到區塊B2里的交易排序是T1,T2,T3,T4,T6,T5,並不一定是按照到達orderer節點的順序(這個例子展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orderer配置)。
Orderer節點會同時收到網路Channel中不同應用程序發送的賬本更新提議。Orderer節點的任務就是按照事先定義好的順序整理這些更新提議,並把它們打包進區塊,為下一步的分發做准備。這些區塊將構成區塊鏈。一旦Orderer節點生成了期望大小的區塊,或者超過最大等待時間,Orderer會向連接到它特定Channel的Peer發送區塊。第三個過程會詳述這個流程。
區塊中的交易排列順序和交易到達Orderer節點的順序沒有直接關系。交易在區塊中可以是任意的排列順序,這個次序就是交易執行的順序。重點是有一個嚴格的交易排序,但具體是怎樣的排序並不重要。
區塊中的嚴格交易順序排列使得Fabric與公鏈中一筆交易可以被打包進多個不同區塊的情況不同。在Fabric中,這不可能發生,由多個Orderer生成的區塊就是最終的區塊,因為交易被寫入區塊後,交易的位置順序就確定了。這意味著Fabric不會存在分叉。一旦交易被寫入區塊,以後就不能再重寫了。
我們可以看到,peer是存儲賬本和鏈碼的,orderer完全不會存儲這些。每一筆交易到達orderer時,orderer只是機械的將交易打包進區塊,而不會理會交易的價值,額度等。這是Fabric的一個重要特性,所有交易都會按照一個嚴格的順序進行整理,沒有交易會被拋棄掉。
到第二階段結束時,我們可以了解到orderer的責任就是進行必要的,簡單的收集交易更新提議,將他們排序,打包進區塊,准備分發出去。
過程3 認證
最後一個交易工作流程是分發和驗證從orderer到peer的區塊,如果驗證成功,將會被提交到賬本中。
特別的,在每個peer中,在區塊中的每一筆交易在更新到賬本之前都是驗證過的,以保證所有交易都是由相關的組織背書過的。失敗的交易會保留,作為日後審查用,並不會更新到賬本中。
Orderer除了在過程2中的打包角色外,在過程3中還負責分發區塊到peer節點。在這個例子中,O1分發區塊到P1和P2。P1處理區塊2,然後將區塊2添加到P1的賬本L1中。同時,P2處理區塊2,然後將區塊2添加到P2的賬本L1中。一旦操作完成,賬本L1在P1和P2中都被更新了,每個Peer都可以向連接到他們的應用程序發送處理結果。
Orderer向連接到他的Peer分發區塊是過程3的開始。連接到orderer節點的某個渠道的peer,會收到orderer生成的新區塊的一份拷貝。每個peer節點都會獨立的處理收到的區塊,但所有peer處理區塊的方式都是相同的。採用這種方式,不同peer中的賬本可以達成共識。並不是所有的peer都必須連接到orderer節點,peer和peer之間可以通過gossip協議來傳遞區塊,這樣peer也可以獨立的處理相同區塊。
收到一個區塊後,peer會按照交易在區塊中出現的順序依次處理。對於每一筆交易,peer會按照生成這筆交易的鏈碼背書策略檢查交易是否被與之相關組織的背書。例如,某些交易可能只需要一個組織背書,而另一些交易需要多個組織同時背書才有效。這個驗證過程驗證了所有相關組織產生的結果或者輸出是否一致。同時請注意,第三階段的驗證和第一階段不同,階段一隻是應用程序收到背書節點的響應,判斷是否需要發送交易提議。如果應用程序發送錯誤的交易,違反了背書策略,在第三階段的驗證過程中peer還是可以拒絕本次交易。
如果交易背書正確,peer將嘗試把交易提交到賬本中。為了能寫賬本,peer必須進行賬本一致性檢查,保證當前賬本的狀態與賬本更新後的狀態一致。這個狀態並不總會是一致的,即使交易擁有完整的背書。舉個栗子,另外一筆交易可能已經更新了賬本中的同一個資產,以至於我們正要更新的交易將永遠不會被寫入賬本。這樣的話,每個節點中的賬本必須通過網路保持共識,每個節點的驗證方式是一樣的。
在peer驗證完每筆獨立交易後,將更新賬本。失敗的交易會保存下來作為審查資料。這意味著peer中的區塊和從orderer中收到的區塊一致,除了區塊中指示交易成功或失敗的標志。
我們也要注意到,第三階段並沒有執行鏈碼,這一步只會在第一階段完成,這很重要。這意味著鏈碼只在背書節點可用,而不是整個網路中都可用,這保證了鏈碼在背書組織中的安全及私密。這和收到鏈碼的執行結果不同,執行結果會分享到所有在Channel里的peer,不論他是否能背書交易。背書節點的這種設計方式是為了方便擴展。
最後,每次區塊被提交到peer的賬本中時,這個peer會生成對應的事件。區塊事件包含區塊的所有內容,而區塊交易事件只包含簡要信息,比如每筆區塊中的交易是否有效。由鏈碼的執行而產生的鏈碼事件也可以在這個時候發布。應用程序可以注冊這些事件,當這些事件發生時,可以收到通知。這些通知在交易工作流程的第三階段和最後階段完成。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知道第三階段由orderer產生的區塊被不斷地同步到賬本中。區塊中交易的嚴格排序能讓每個peer在區塊鏈網路中始終如一地驗證交易並提交到賬本中。
Orderer和共識
整個交易工作流程被稱為共識,因為所有peer都認同交易的排序和內容,在執行過程中由orderer節點來協調。共識是多步驟的過程,應用程序只會在共識過程結束時收到通知,但通知的時間在不同的peer上可能不同。
我們將會在後面更多的探討orderer,現在,把orderer僅僅當做從應用程序收集、分發賬本更新提議到peer,由peer進行驗證及更新賬本的過程。
『拾』 區塊鏈中超級賬本是什麼
超級賬本(hyperledger)是Linux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的推進區塊鏈數字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項目,30家初始企業成員(包括IBM、Accenture、Intel、J.P.Morgan、R3、DAH、DTCC、FUJITSU、HITACHI、SWIFT、Cisco等)。目標是讓成員共同合作,共建開放平台,滿足來自多個不同行業各種用戶案例,並簡化業務流程。
hyperledger
當下是區塊鏈快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包括醫療、文化、物聯網等等,都在尋求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各自的行業痛點。要支持各種行業的應用,就意味著區塊鏈應該具有企業級屬性,保密性和吞吐量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超級賬本在區塊鏈中的位置:
- 比特幣- 代表數字貨幣、區塊鏈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原型
- 以太坊- 掙脫數字貨幣的枷鎖,智能合約的誕生,延伸了區塊鏈技術的功能
- 超級賬本- 進一步引入許可權控制和安全保障,首次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到分布式聯盟賬本的應用場景。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