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挖礦知識 » iota怎麼挖礦

iota怎麼挖礦

發布時間: 2023-03-03 02:27:23

Ⅰ 硬科技:物聯網、區塊鏈與數位貨幣 長達4年的國際標准之爭底定

各位在網路打滾多年的科科,或多或少,都可以親身感受到「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歷史輪回。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排山倒海的業者、分析師和媒體,拚命炒作看似虛無飄渺,但絕對掛保證和商業投機緊緊掛勾的話題,別的不說,像本世紀初的網格運算、刀鋒伺服器、雲端運算、物聯網、機械學習、霧運算、邊緣運算、直到最近因眾人瘋狂炒作數位貨幣而火紅的區塊鏈等等想必各位絕不陌生的關鍵字,莫名其妙的占據了大量媒體版面之後,不知不覺中,就被更聳動的技術行銷名詞淹沒,「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僅在Google等搜尋引擎,遺留供後人憑吊的歷史陳跡。

說穿了,萬變不離其宗,近代資訊科學的發展軌跡,受限於單一運算容器終究有其極限,總脫離不了支撐巨量服務的分散式運算,諸多琳琅滿目的技術行銷名詞,事後回顧,僅為瞎子摸象的一隅,被人類的痴愚貪念,蓄意包裝後的加工化合物。

「物聯網(IoT)」和「區塊鏈(Blockchain)」就此在歷史的舞台上站穩的腳跟,幾乎無人敢否認,「萬物互聯」與「去中心化」將構成「NewInter」的基礎,只是礙於諸多因素,這2種技術的應用等級,遲遲沒有達到世人最初的期待。但當這兩者合而為一,那就將開辟另一個嶄新的應用領域,足以改變人類的生活與未來。

物聯網喊了這么多年,大規模推廣卻看似原地踏步

物聯網熱潮並非短短幾年的事情,然而始終未普遍見於你我身邊。這因素很復雜,同時兼具「技術門檻」和「商業模式」的層面,讓我們遲遲看不到科幻小說般描述的物聯網世界。

技術門檻是什麼?

物聯網不外乎布署大量智慧化的終端裝置,但這些終端收集到的資料,最終還要為人類服務,這就引發了人和設備之間的互信疑慮:人類要如何信賴設備,設備要如何取信人類,設備和設備之間如何彼此確認資料是正確、而且不會被竄改。

物聯網的資料傳遞與交換,一出亂子,可是會搞出很多人命的,相信不會有人希望自己家中的物聯網裝置被駭客入侵亂搞而且「被自殺」,例如晚上睡覺窗戶全關所有家電浴室瓦斯爐熱水器都開到最大活活搞死你的荒謬場面。

為何需要商業模式?

接著,通過物聯網取得數據之後,例如我家現在的溫度是多少,農地裡面的農作物現在生長狀況如何,從資料採集、資料分發、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一路到多個主體之間分享資料,就涉及了「所有權」、「使用權」、「價值的分配」,衍生出一系列「信用」和「價值」的議題。

收集到一大堆資料是一回事,你要如何讓這些資料產生相對應的價值,並有信用基礎、商業模式和生態系統去推動其運行,那又是另一回事。難道這幾年下來,做好放在那邊卻長期乏人問津的「IoT平台」還不夠多嗎?

當今數位貨幣的荒謬之處

很幸運地區塊鏈就是踢開這2塊擋在路上石頭的最佳解答,確保資料的可信度與安全性,並賦予資料價值,將其轉變為可計價的數位代幣(Token),讓物聯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出的巨大資料,成為此代幣的信用基礎,而不是僅浪費地球資源虛耗龐大的「挖礦」電力,而且除了數位貨幣之間的兌換,還沒有可以交易的「商品」可買,完全違背了貨幣本質「降低交易成本」的初衷,這真是數位貨幣最大的荒謬。

很多技術宅往往對「商業」嗤之以鼻,抱持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但請動腦想想,今天像日本動漫畫產業與同人商品如此風行全球,背後支撐其發展的,絕對不是關在家裡的御宅族,而是推波助瀾的「商業化」,天底下所有產業的興盛,也同樣有跡可循,要理解這么簡單的道理,真的一點也不難。

區塊鏈技術的4個發展階段

現在談到區塊鏈,大多數人只會想到比特幣和乙太幣,但區塊鏈並沒那麼簡單,雖眾說紛紜,大致上可定義為以下4個發展階段。

區塊鏈1.0:對北極熊不太友善的比特幣。區塊鏈2.0:乙太坊的智慧合約。區塊鏈3.0:實現煉和煉之間的融合與互通,進而進行跨煉合約。區塊鏈4.0:打造物聯網區塊鏈,數位資產來自實體世界的數據,區塊鏈建立物聯網底層的互信,填補資訊使用的信任機制。一方面建立物聯網生態,另一方面建立商業模式和經濟型態。創造可信任的物聯網區塊鏈生態體系。

成功的產品絕非只靠技術就能躍進

融合區塊鏈之後,物聯網的發展就從此一帆風順?當然不是,世上任何推廣成功的產品與應用,從來就不是單單仰賴「技術」即可功德圓滿。

假使三十年前沒有OSI七層模型,網際網路的演進,根本不可能如此迅速。缺乏「框架(Framework)」,也就是所謂的國際技術標准,大家都在「多樣少量」,沒有經濟規模,再多的新創公司都會壯烈犧牲。畢竟物聯網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資訊交換需求,如果沒有一個聯盟或生態體系,大家都在單打獨斗,無法集中資源,確實的落實應用,只會讓深奧幽玄的技術,停滯於天馬行空的想像。

少了框架,就像少了設計圖的房子,空有磚塊和水泥,你還是無法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蓋起一棟穩固的高樓。

國際間長達4年的規格之爭

歷經長達4年多的規格戰爭,2017年底由中國推動、德國與瑞典協助的ISO/IEC30141「IoT參考架構」(IoTReferenceArchitecture),通過了國際標准草案投票(DIS),也正式將中國的「六域模型(six-domainml)」國家標准GB/T33474-2016,拱上了物聯網區塊鏈的浪頭。而六域模型就扮演著類似三十年前OSI七層架構的角色,對物聯網未來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這種「國際標准」究竟如何成形,美國日本韓國如何拚命阻擋中國的提案,背後暗藏了多少大國私下角力與權力斗爭的「國際戰爭」,很可怕,不要問。

那已經有相對應的實作?

2017年五月啟動專案、十月通過中國國家工信部區塊鏈技術測試的「SDChain(Six-DomainChain)」是ISO/IEC30141全球第一個實作,基金會設置於新加坡,其數位代幣SDA(Six-DomainAsset)在2018年1月8日開放交易。

ISO/IEC30141定義的「六域模型」和SDChain打造的「六域煉」,前者是物聯網與各行各業融合的方法論,後者提供更強固的去中心化公有煉底層,並建立實際的應用與社群。

至於SDChain項目發起人與ISO/IEC30141規格制定主編輯那「神奇的巧合」,請自行跪求Google大神,在此不便撰述。

物聯網的共識演演算法,真的非得要區塊鏈不可嗎?

這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話題,尤其當「無區塊分散帳本」的IOTA受到眾人關注後,區塊鏈與DAG(DirectedAcyclicGraph,有向無環圖)之間的優劣,一直不斷的被眾人關注並評論著。

從帳面上來看,相較於區塊鏈,DAG不受制於區塊體積與工作量證明(POW),免交易費,較能節省頻寬與耗電,理論上有更強的規模延展性,但也有雙重支付確認與缺乏傳統意義上的「共識」等疑慮,而被取消的交易費,在實務領域也被視為提升區塊煉安全性的重要環節,因此這些特性可能限制其應用范圍。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如果學術上已存在爭論,那實際應用上問題只會更多,這些都有待時間證明。

此外,受到炒幣歪風的不良影響,這年頭的輿論已經被扭曲成「誰看起來比較炙手可熱,誰的數位貨幣價格比較高,哪種技術就一定比較先進」,但重點是生態,而不是貨幣,應由應用場景決定共識演算法,能不能「挖礦」就更不值一哂,這對人類一點貢獻也沒有。

物聯網正處於迎接黎明前的黑暗

從物聯網概念被提出,一路到區塊鏈因比特幣而爆紅,區塊鏈逐步展現了可解決物聯網宿疾的潛力,直到國際標准問世,提供可遵循的總體架構框架,足以幫助各行各業真正釐清物聯網是什麼,就這樣,足足耗費了近二十年的光陰。

看的更遠,從三十年前的OSI模型,直到今天的六域模型,這三十年過程是「溝通自動化」轉型到「執行自動化」的時代,人和物、物和物之間將會自動溝通,互通有無。我們可預期的「一萬億」聯網設備,如何管理?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創造財富?這才是當代最大的挑戰。

此時此刻踏入物聯網產業,並有能力提供完美解答的企業,將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科技巨頭。各位科科也許將有幸躬逢其盛,親眼見證到物聯網改變你我的生活,以及新科技霸權的誕生,在踏出黑暗、准備迎接黎明的當下,值得拭目以待。

Ⅱ 原子鏈的創始人是誰總部在哪裡

原子鏈(ATOS)是一種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金融處理方案。其方針是經由過程區塊鏈與分布式賬本手藝,構建一個全球規模內的貨泉自由通暢體系。這個體系可以讓每個用戶自由的停止國際間金融生意。原子鏈接納五層架構:數據層、搜集層、共識層、合約層、應用層。數據層使用分布式賬本手藝,實現貨泉的刊行、付出、交流等把持;搜集層接納P2P搜集和談實現的對等搜集;共識層基於POD及BFT共識演算法;合約層接納創世合約和多說話智能合約停止貨泉的刊行與辦理,對假造機停止了優化,支撐圖靈完好,接納自省機制防止圖靈完好中的死鎖狀態;應用層對多品種型的終端友愛,便當開發者便捷的基於原子鏈開發應用。經由過程去中心化的自治情勢,建造一個多元化的金融通暢搜集,晉升貨泉的活動性、安然性、遍及性。ATOS作為共贏生態中一種貨泉單位,方針是成為全球國際間生意的通用性貨泉。原子鏈作為一個開放性體系,用戶可以基於原子鏈API開發各類獨立的DAPP,建立個性化的應用場景。

原子鏈手藝上將有新的沖破。比特幣由於寡頭礦池據有跨越51%的算力,有比力特搜集鞭撻打擊的風險,所以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外匯儲藏。而原子鏈接納的更去中心化的POD演算法,所謂POD演算法是我們原子鏈首先命名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在IOTA(前10名的加密貨泉)上面有實現,可是沒有正式命名,便是Power Of Device的簡稱。生意0手續費,可是生意前必要幫整個搜集措置兩筆生意。如許我們用的人越多,算力越多,轉賬速度會越快。每個用戶都是一個節點,如許我們的TPS是沒有上限的,遠超比特幣只需7TPS,以太坊只需15TPS,以及EOS的百萬TPS…並且0手續費,不必要挖礦。礦池都沒有,何須有礦池節制全網算力的51%的懊惱?永久都是高度去中心化。接納DAG(有向無環圖)可以並行措置大量鏈上數據,可以完滿處理比特幣生意速度TPS慢的問題

Ⅲ 除了比特幣算DIGICCY,還有哪些

DIGICCY即數字貨幣,只要看下2018年世界只要數字貨幣排名即可知曉,如下:
1、比特幣(Bitcoin/BTC)
創始人:中本聰
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2、以太坊(Ethereum/ETH)

創始人:傑弗里維爾克
它不僅是虛擬幣,也是一個平台和一種編程語言,使開發人員能夠建立和發布下一代分布式應用。 Ethereum可以用來編程,分散,擔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眾籌,公司管理, 合同和大部分的協議,知識產權,還有得益於硬體集成的智能資產。
3、瑞波(Ripple/XRP)

創始人:Chris Larsen
Ripple網路的基礎貨幣,它可以在整個ripple網路中流通,總數量為1000億,並且隨著交易的增多而逐漸減少,瑞波幣的運營公司為Ripple Labs(其前身為OpenCoin)。
4、比特現金(Bitcoin Cash(BCC)/BCH)

創始人:Roger Ver
比特幣分叉幣,由挖礦巨頭比特幣大陸旗下的礦池ViaBTC准備了一套硬分叉的體系,基於比特幣的原鏈推出。
5、EOS

創始人:Daniel Larimer
區塊鏈奇才 BM (Daniel Larimer)領導開發的類似操作系統的區塊鏈架構平台,旨在實現分布式應用的性能擴展。
6、萊特幣(Litecoin/LTC)

創始人:Charlie Lee
一種基於「點對點」(peer-to-peer)技術的網路貨幣,也是MIT/X11許可下的一個開源軟體項目。它可以幫助用戶即時付款給世界上任何一個人。
7、恆星幣(Stellar)

創始人:Jed McCaleb
由前瑞波幣(Ripple)創始人Jed McCaleb發起的數字貨幣項目,用於搭建一個數字貨幣與法定貨幣之間傳輸的去中心化網關。將通過免費發放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其供應上線為1000億,其中95%數量的恆星幣用於免費發放。
8、艾達幣(Cardano)

創始人:查爾斯霍斯金森
Ada加密貨幣的歸宿,可用於發送和接收數字資金。這種數字現金代表了未來的貨幣,通過使用加密技術,可以快速,直接的轉帳,保證其安全性。
9、泰達幣(Tether)

創始人:Craig Sellars
由Tether公司推出的,基於穩定價值貨幣美元(USD)的代幣Tether USD,用戶可以在 Tether 平台進行資金查詢,以保障透明度。每一枚泰達幣都會象徵性的與政府支持的法定貨幣關聯。
10、IOTA

創始人:DavidSonstebo
2014年才開始眾籌的一個項目,專為物聯網而設計的具有革命性的交易結算和數據轉移層。它基於新型的分布式賬本——Tangle(纏結),像區塊鏈一樣,但它使用網路結構而不是鏈狀結構,這使它更具拓展性和穩定性。

Ⅳ 和標准鏈兩位博士一起聊天是什麼感覺

其實,和兩位名校博士一起聊天的感覺(兩位博士都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就像和兩位小哥哥聊天的感覺一樣,哈哈。

和兩位博士的采訪就在標准鏈杭州分部舉行,從照片來看有種高級會所的感覺,一個優雅幽靜的喝茶聊天的地方。其實杭州分部真的是辦公場地,且租金比杭州大部分寫字樓都要低。

兩位博士在采訪中透露,標准鏈完整配套的主網,以及挖礦(共享計算)的功能都即將在近期上線,可以期待一下!

采訪完,張磊博士就去辦公室接著搞研究了。兩位博士都在全職為標准鏈工作。真的,團隊在做事!

小龜:張博士是什麼時候回國的?

張磊: 上個月18號。

小龜:李博士是什麼時候回來的?

李崇: 我是上個月28號到的上海。

小龜:我看你們最近辦了好多高校活動。

張磊: 對,還要繼續。

小龜:你們之前來中國辦過這種活動嗎?

李崇: 沒有,這是第一次。

張磊: 這是我第一次來杭州。

小龜:李博士、張博士和金總是怎麼認識的?

張磊: 通過楊博士認識的,楊博士是我們以前在高通的同事。

李崇:楊博士給我們洗的腦。

張磊: 培植信仰。

小龜:對,你們這次回國覺得國內的區塊鏈跟國外區塊鏈有什麼區別?

張磊: 最大的印象是這邊炒幣的比國外更多一些。

小龜:你們在哥倫比亞大學還有開區塊鏈的課程?

張磊: 對,我們一起教這門課程。一年兩學期,一學期教人工智慧,另外一學期教區塊鏈。 去年9月份剛開設的,哥倫比亞大學第一門區塊鏈的課程。

小龜:在學校受歡迎程度高嗎?

張磊: 人還是蠻多的,我們這個課大概將近90個人。這在一般的研究生課程里邊算是很多了。

李崇: 一般美國的研究生課程,二三十個人的算比較正常,還有一些可能十幾個人,甚至還有個位數。

張磊: 我們主要還是從理論出發,把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及技術本質,傳授給學生。

小龜:張博士擅長的領域是共識機制?

張磊: 在我們標准里邊,我主要負責共識機制這一塊。

小龜:共識機制是包括?

張磊: 我們常說的區塊鏈,其實就是分布式賬本技術。分布式系統的靈魂就是共識。這么多人在系統里邊,本來互不信任的。但最後,大家可以互相協作,把這個系統變成一個相互信任的系統。這個就需要靠共識。

PoW、PoS、DPoS這些都是共識。 我們標准鏈用的是基於DAG結構的共識的演算法。

小龜:李博士擅長的是哪塊?我看介紹是分布式,我不懂是什麼。

李崇: 分布式計算或者共享計算,也是我們現在基於標准鏈底層結構做的偏應用的產品,再過一兩個月就要上線了。

你可以理解它為像共享單車一樣的共享經濟。共享經濟的核心,就是把大家閑置的資源進一步優化給需要的人用。我們想把這個概念拓展到計算領域。

我們家裡都有電腦或者是筆記本,它們大部分時候是閑置的。現在很多人需要計算算力的時候都會去使用如阿里雲、亞馬遜這樣的雲服務,但是這個成本非常高。

一方面是大家對大算力有需求,以及昂貴的雲計算服務,但另一方面是,全球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算力資源都是閑置的。

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平台,把全球范圍內所有閑置的計算算力都匯聚在一起,把幾千萬甚至是上億的機器放在一起,但是成本可以做到很低很低。

把這個平台搭建起來就需要用到分布式計算技術。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可以解決系統安全問題以及跨境轉賬等問題。 而在標准鏈這個平台上,大家可以租任何電腦,支付給提供計算能力的人CZR。

小龜:你們好像還有另外一個博士。

李崇: 楊博士還在美國堅守陣地。

小龜:大家好像都是做不同的方向,但是怎麼配合呢?

張磊: 我們大概的分工是,我負責底層的共識,共識是區塊鏈的靈魂。標准鏈最後的核心是構造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

李博士現在做的是超級計算機里最大的應用,就是計算,怎麼把一個人的計算分配給其他人使用。

楊博士應該就算提綱掣領吧,從生態的角度,從項目的進度,來管理標准鏈。

小龜:哦,楊博士是領導。

李崇+張磊: 對,楊博士是領導。

小龜:兩位博士好像都不怎麼關心外界幣價的變化,但真的是這樣嗎?

李崇: 我要天天關心幣價的變化,我變成炒幣的了。首先炒幣不是我的人生追求。

小龜:那你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李崇: 做點好東西出來,不是賺錢。 我要想賺錢,也不會去搞學術了。搞學術的人都不賺錢,搞學術的人就追求一些自己覺得比較有意義的東西。當然前提要解決溫飽。

第二個,我覺得現在關注幣價太早了,因為現在它沒有支撐,大家都在畫大餅,炒來炒去,完全沒有意義。

我覺得踏踏實實先做技術,有了技術支撐了,幣價自然而然就起來了。

小龜:現在市場漸漸有點起色了,再往前幾個月的熊市對你們真的沒有影響嗎?

李崇: 沒有,對金總有點影響。

小龜:你們為什麼會選擇標准鏈呢?

李崇: 你得問楊博士,楊博士天天給我們洗腦。

小龜:楊博士洗腦成功了。

李崇: 光看數字貨幣,我們一點興趣都沒有。我們想研究技術,標准鏈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所以我們就跟著楊博士一起,三個人從高通一起退出來做這個事情。

張磊: 當時楊博士也給我們介紹了國內杭州團隊的情況。我覺得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把事情做好。道同了就可以一起安心地做點事情。

小龜:你們現在美國團隊有多少人?

李崇: 加在一起六七個,有一些做運營做市場。

小龜:技術主要是你們三個嗎?

張磊: 對,技術除了我們三個之外,還有杭州的同事。我們也會和一些大學合作,特別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和學生,暑期也會有學生來實習。

小龜:我想跟張博士聊一下共識的問題。先講一下,標准鏈到底是做什麼的?

張磊: 我們的想法是把具有一定智能的物聯網設備連接起來,構成一個龐大的超級計算機。比如,算力分享平台就是其中的一個應用。這也是我們當時做標准鏈的初衷,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小龜:你們一開始做的標准鏈和現在標准鏈有什麼變化嗎?

張磊: 變化肯定有,但是初衷沒有變,初衷是通過更有效更安全的方式實現萬物互聯。

小龜:張博士認為DAG不是區塊鏈?

張磊: DAG是區塊鏈,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DAG它叫有向無環圖,本質就是一種數據結構。

李崇: 區塊鏈本身也是一個數據結構。它們兩個是不同的數據結構,是並列的關系,並不是誰屬於誰,完全是A和B 的關系。

小龜:好像做DAG的還有IOTA等。

張磊: IOTA是針對物聯網的第一個項目,我覺得它蠻成功的,不管從想法還是從實現方法來看,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項目。

但是它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跟學生上課的時候也講過這個項目。

小龜:它有什麼局限性?

張磊: 現在這個系統它是一種基於PoW的共識......

小龜:為什麼它是基於PoW的?

張磊: 它每發一個交易,都需要引用前面兩筆交易,發送的時候還是需要做工作量證明,才能把交易放到DAG結構中去。但是它的PoW跟比特幣的區塊鏈相比,工作量沒那麼大。

小龜:它要非同步傳輸和確認,是嗎?

張磊: 非同步傳輸和確認?

小龜:不是像比特幣一樣,十分鍾打包,然後一起再確認。

李崇: 沒有,它是隨時的,來了就連上。

張磊: 它是無區塊的DAG,它把交易連起來,沒有區塊的概念。

小龜:標准鏈的DAG是什麼?

張磊: 我們也是無區塊的DAG,我們也把交易連起來,但是我們的交易不是像IOTA這么做的。共識演算法是有區別的,IOTA它相當於是把區塊鏈裡面的區塊變成交易,然後把所有的量級變小。IOTA是一個基於交易的DAG,沒有區塊的概念。

但它的局限性是,難度很難設置。 如果難度設置得太難,一個很小的感測器如果想發交易,電池一會兒就用光了。但如果設置得太小,安全性就有問題。

有人通過計算和分析,現在購買七台螞蟻礦機就可以攻擊IOTA網路。

小龜:現在就可以?

張磊: 現在就可以。因為它網路里沒有那麼多設備,所以它的算力不是很強。如果你有7台螞蟻礦機,你的算力就比它強。

小龜:我想起來了,好像使用它的人越多,安全性才越高,所以起點的時候,如果比較少人用就比較容易被攻擊。

張磊: 你說的很准確。

POW的機制,它有一定的問題,因為它沒有交易費,純靠PoW來發交易。作惡的人可以無成本地發無數的交易,把你網路堵塞掉。PoW的難度很難設置,不能設太難,也不能太簡單。

第二個問題,網路在增長的過程中,怎麼讓網路用戶越來越多。在開始,安全性會有隱患,IOTA現在有網路協調員,這被很多人詬病。我認為也是它局限性之一。

網路協調員認為是對的東西,它就永遠是對的,不可能把它撤掉。別人就覺得你是中心化的。當然IOTA,它們現在也想把這個東西拿掉。

這是我認為它兩個比較大的局限性。

李崇:再一個它現在不支持智能合約,是吧?

張磊: 它現在暫時還不支持智能合約,但是他們的研究方向里包含對智能合約的研究。

李崇: 標准鏈上線之後支持智能合約的。

張磊: 對,我們是支持智能合約的。

小龜:標准鏈的DAG結構跟他們有什麼區別?

張磊: 我們是屬於同一類的,是基於交易的DAG結構。

對於物聯網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因為如果有區塊,就需要打包收交易費。物聯網設備,不管是數據的傳輸,還是交易的傳輸,可能額度都很小,多屬高頻小額交易。

一旦你付不起交易費,就沒人會把你的交易打包進去,這就很存在很多問題了。

所以最好不要有礦工這樣的概念出現。沒有礦工,支付少額甚至0交易費,你的交易發到網路里可以被其他節點收到且確認。

我們不是通過挖礦這種機制來確認交易的,我們的共識方法是一種叫R-DAG的結構。我們的DAG結構有一定的規則的,不像IOTA從每個交易出發,看上去都是一樣的,每個交易連兩個交易。我們的整個DAG結構是有一定的規則的。

小龜:有一定規則的隨機的?

張磊: 有隨機在里邊,但是它有一定的規則。

李崇: 不是完全隨機的,給你一定的規則,你要按照那個規則去做一些隨機,你可以大概這么理解。

張磊: 具體而言就是我們把網路給整個分層了,一是交易層,一是共識層。在共識層,EOS及很多項目都有見證人的概念。比如我們有一批見證人,通過這些見證人在共識層進行虛擬的協商達成一種共識,然後共識可以應用到下面的數據層或者叫交易層。

那麼,你在裡面的交易也會一筆一筆的確認,見證人也可以不停地輪換。

小龜:好像聽說你們也可以挖礦,還有礦機?

張磊: 不,我們的挖礦最後是想把所有的設備都連起來,變成一個大的計算機。變成大的計算機之後,挖礦就可以理解為提供服務。

李崇: 生態搭起來之後,相當於一個社會一樣,人類社會有需求,就有提供服務的。提供服務的那些人,我們就可以把他稱為礦工,因為他提供了服務,就會收到CZR。

小龜:你們挖礦是怎麼玩的?是專門設計有礦機嗎?還是任意設備都可以?

李崇: 基於不同的應用和服務。假設你現在把你的筆記本算力提供出來,你就可以被認為是我們生態里的一個礦工,假如有人使用你的筆記本算力,就可以會收到對應的CZR作為獎勵。

小龜:目前標准鏈的網路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李崇: 現在我們自己在做的服務是共享算力,之後我們還要做分布式存儲,整個生態做大了之後,萬物互聯的場景比如智能家居等都可以成為標准鏈的應用場景。

張磊: 比如車聯網中的司機,可以把他的駕駛行為以及所有的數據都集中起來,放到區塊鏈上。如果有人對司機的數據感興趣,他可以從區塊鏈上把司機的數據買過去,而司機作為數據提供方,可以得到相應的報酬。這其實也是挖礦,通過提供的服務,得到對應鏈上代幣的回報,這就是廣義的挖礦概念。

小龜:可以給標准鏈挖礦的設備,不是專有的設備。

張磊: 對,不是專有設備。

李崇: 你的筆記本就可以作為礦機貢獻出來。

小龜:它不會像比特幣一樣發展成軍備競賽。

李崇: 不會。我們這個嚴格來說不叫挖礦,只不過因為大家都知道礦工挖礦這個概念,我們就沿用這個概念而已,但本質已經不是挖礦了。

小龜:普通人可以通過這個賺錢嗎?

張磊: 可以啊。

李崇: 就像我剛才說的,你把你家裡閑置的電腦貢獻出來,如果有人用你的電腦,你就會收到對應的獎勵。

小龜:比如一台普通性能的電腦,它可以一天挖多少幣?

李崇: 這個現在不好說,由市場決定。

小龜:這個功能已經推出了嗎?

李崇: 現在demo已經有了,再過一兩個月就能正式上線了,到時候也歡迎你把你的電腦貢獻出來,賺一些CZR。

小龜:我看到有一個說是PoP共識演算法,這個是什麼意思?

李崇: Proof of Participation.

張磊: 就參與度。嚴格上來說不能叫共識演算法,應該叫激勵機制。

我們主要看貢獻度,我可以貢獻我的計算能力幫別人解決計算上的問題。你也可以把你的硬碟貢獻出來幫別人做分布式存儲。

PoP就是看你貢獻了多少,貢獻了多少就拿到多少回報。它是一種基於參與度,基於貢獻度的激勵機制。

小龜:我理解了,那標准鏈在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麼?在開發方面的計劃。

張磊: 我們的主鏈一直在內測。

小龜:主鏈還沒上線。

張磊: 我們其實已經上了,但是沒有公開。

李崇: 我們年初的時候上的,但它不是一個whole package。所謂的whole package,就是對應的錢包、瀏覽器、API、SDK等都有。有人要在我們上面開發東西,你得給他提供開發環境。大概再過個把月可以上線。

張磊: 就這個月底好像。

小龜:接下來呢?

李崇: 不斷完善技術,把配套的基礎設施建好,激發Developer參與生態。

小龜:那你們在公鏈的架構上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李崇: 我們不想做一個one solution for all。我們主要集中intelligent IOT,智能硬體這個領域,在這個領域我們要做到最好!

小龜:物聯網本身發展的進展是什麼狀態?

李崇: 它也處於一個發展的早期。

張磊: 其實物聯網這個概念提出......

李崇: 有年頭了,但技術上發展……

小龜: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就有這個概念。

李崇: 對,它概念很早,但這個體系太大了,它不是一項技術就能解決的,要好多技術堆在一起才能建立起物聯網。5G也是為了建立這樣的物聯網,但5G 只是所有物聯網裡面其中一項技術。

小龜:那感覺標准鏈還要再做很久啊。

李崇: 就是要一直做下去的啊,蘋果做智能手機做了十幾二十年了,不還在做嗎?

張磊: 這個東西不可能現在提出就完了。

李崇: 一直是一種進化,要越做越好,就像你現在用的蘋果手機,第一個蘋果手機最早十年前出來的,你現在看看第一代蘋果手機和現在的蘋果手機差距有多大!其實標准鏈也是一樣的。

小龜:在應用的拓展方面是不是還挺難的?

李崇: 起步肯定是很難的。

小龜:你們現在有合作夥伴了嗎?

張磊: 有一些。

小龜:那舉個例子唄!

李崇: 反正我們有一些合作夥伴,時機合適的時候可以說。

小龜:兩位博士有什麼特別想跟社區里的同學說的嗎?

張磊: 大家可以關注一下CZR。

小龜:那你們自己有囤嗎?

李崇: 有的啊,我的錢包現在只有一種幣,就是CZR。真的,你不信我可以給你看看。

張磊: 可以多關注一下標准鏈,這個項目還是很有前途的。

小龜:為什麼這么有信心呢?

李崇: 因為我們在做這個事情。

張磊: 我們對我們自己做的事情都沒有信心,那還做什麼。

小龜:你們平常花在標准鏈上的精力大概是多少?

李崇: 現在是百分百啊,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張磊: 我現在每天十六個小時工作。基本上從早上九點到凌晨兩點,除了吃飯睡覺外都在工作。

小龜:那你比我努力多了,我現在睡的晚,起的也稍微晚一點。

Ⅳ 比特幣和閃電比特幣有什麼區別

與BCH和BSV等分叉幣相比,閃電比特幣LBTC同樣是源自於比特幣,其誕生的初衷也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但是LBTC最大的不同在於採用了DPoS共識機制,而不是PoW共識機制,其所帶來的最顯著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大大提高了性能,眾所周知比特幣的每秒轉賬數也就是TPS只有7左右,其他採用PoW共識機制的比特幣分叉幣也都相差無幾,而LBTC的TPS理論值可達2800,目前實際水平可以達到1000以上,性能提升了好幾個數量級。快如閃電這句口號絕非虛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LBTC或者cobo錢包官網下載一個錢包體驗一下。

二是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參與門檻,眾所周知,以比特幣為代表的PoW挖礦所導致的高額能源消耗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同時由於挖礦早已成為重資產行業,礦機、礦場等領域也已被少數大玩家所壟斷,普通的中小投資者和新晉廠商基本沒有生存的空間,形成了強者恆強的局面。而PoS/DPoS類幣種只需要普通的PC甚至手機就可以運行錢包並進行staking,從而獲得收益。

三是引入了鏈上治理,在民主和效率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同時通過投票和staking的機制鼓勵用戶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在PoW的世界裡,算力即權力,簡單粗暴;在PoS的世界裡,誰持有的幣更多,誰就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收益權。

而在DPoS的世界裡,則並不是簡單地看誰持有的幣更多,同時還需要得到社區的廣泛支持,才能代表社區行使權力。同時,廣大中小用戶也有機會發起議案,表達自己的訴求,並參與決策。

由於比特幣上面已經承載了太多的利益,使得大家對於比特幣的任何一點點改進都非常的謹小慎微,並且步伐非常的緩慢,這才導致了社區的分裂,產生了眾多的分叉幣。然而事實上,相對於比特幣而言,不論是BCH還是BSV,所進行的改進都相當有限,因此各方面的提升其實也很有限。

因此,如果你仔細的審視一下LBTC,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特幣分叉幣,我認為它是基於比特幣的一個非常大膽和有想像力的實驗。如果說萊特幣在很多時候都為比特幣充當了新技術和新想法的試驗田,那麼LBTC則可以被看成是變化更大,改變更為徹底的比特幣試驗田。

剛剛前面提到,比特幣在推廣和使用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TPS過低,無法承載高頻次的交易。與比特幣及其比較知名的一些分叉幣比如BCH、BSV等相比,LBTC的性能提升了幾個數量級,實際的TPS可以達到1000以上。

增加TPS可以通過減少驗證時間的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會在安全性或分散性上有所犧牲。如果TPS盲目增加,區塊鏈將完全犧牲「去中心化」。與此同時,對礦工的機器配置要求也會更嚴苛,如果它不能及時上傳交易,那麼將會產生更多未完成的交易,隱藏的危險也就越大。雖然EOS使用21個超級節點來實現高效率,但它也犧牲了部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引入了DDoS等潛在風險。

最近一兩年不少公鏈項目盲目追求高TPS,動輒聲稱達到了幾萬、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TPS。有的項目方為了刷高TPS,購買數百萬的設備在一個實驗室內進行測試只是起到PR的效果或者自娛自樂,這樣的高TPS是沒有意義的,即使能夠達到或者接近這樣的數字,對於目前的市場需求來說,也屬於性能過剩,勢必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根據相關研究機構測算,即使公有鏈每天處理1億筆交易,千位級的TPS也足夠了。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即將推出的Libra的TPS也是在1000左右,要知道Facebook在全球可是有著高達27億的用戶,這個數字應該也是他們在深思熟慮後確定下來的。

這意味著目前LBTC的TPS已能滿足每天處理1億筆交易的需求,這個性能是相當務實的,在未來數年內完全能夠滿足全球用戶的需求。而且LBTC也具備高度的可擴展性,隨著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LBTC的性能還將繼續提升。可以說當前LBTC在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這個「不可能三角」當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在很多比特幣的原教旨主義者看來,只有中本聰所選擇的PoW這條道路才是唯一正途。PoW共識機制已經經歷了近10年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市場考驗,而DPoS從誕生至今也已經6年多了。那麼我們不妨來做個實驗如何,看看把比特幣和DPoS結合到一起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呢?

如果這個DPoS版的比特幣同樣也能經受住10年的持續考驗,我們是否仍然還要堅持只有PoW才是比特幣的唯一正途呢?當然,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時間會證明一切。

盡管我也自詡為比特幣的信徒,但我覺得LBTC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並不是說要取代比特幣,或者像其他一些分叉幣的粉絲那樣覺得只有自己所擁護的那個分支才是真正的比特幣,而是在技術上探求更多更廣的可能性,對比特幣形成有益的補充。

Ⅵ 2023十大潛力虛擬幣

比特幣、以太坊、瑞波幣、?比特現金、?EOS6、萊特幣、恆星幣、艾達幣、泰達幣、IOTA

一、比特幣是2008年11月1日由日本人中本聰推出的,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勢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以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既然是虛擬的貨幣,那肯定不是由特定機構發行,而是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大量的計算產生!由於總量比較少,所以其稀缺性就很大,如今數量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左右!

二、以太坊:以太坊是一種開源的有隻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虛擬機來處理點對點合約!是2013年由程序員Vitalik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的,於2014年得以發展,如今是僅次於比特幣的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

三、瑞波幣:瑞波幣是瑞波網路的基礎貨幣,流通於整個瑞波網路,總量大概在1000億,並且隨著交易越多數量就會逐漸減少!在去年的時候,瑞波幣曾在短時間內超過以太幣成為全球第二市值的虛擬貨幣

四、?比特現金:是由挖礦巨頭比特幣大陸旗下的礦池ViaBTC基於BitcoinABC方案而推出的新的加密數字資產,可以視作是比特幣BTC的分叉比或者是競爭幣!其用途是緩解了比特幣的網路擁堵問題!

五、?EOS:是一種商用分布式應用設計的一款區塊鏈操作系統,類似於Winds操作系統,可以支持多個應用同時運作,旨在實現分布式應用的新能擴展!但是它又不像比特幣以及以太坊那樣的貨幣,而是基於EOS軟體項目之上發布的代幣,並且沒有手續費,所以受眾更為廣泛!

六、?萊特幣:同時是受比特幣啟發而發展出來的一中虛擬貨幣,其創造以及轉讓是基於一種開源加密的協議,並不受任何中央機構管理,其旨在改進比特幣,發行量是比特幣的四倍還要多!

七、恆星幣:是流通於恆星網路的一種基礎貨幣,而恆星網路是基於瑞波網路開發的,不過恆星網路以及瑞博網路在中國被定性為傳銷,是不允許發行的!

八、艾達幣:於2015年誕生的一種虛擬貨幣,其總量在45億,這種數字先進代表了未來的貨幣,通過加密的技術,可以更為快速,直接的轉賬保證其安全性!

九、泰達幣:是Tether公司推出的一種將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美元掛鉤的虛擬貨幣,一種保存在外匯儲備賬戶、獲得法定貨幣支持的虛擬貨幣!1泰達幣等於1美元!

十、10.?IOTA: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加密貨幣,專注於解決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易問題,其更加高效、安全、實時的微交易,而且並不產生任何交易費用!

Ⅶ LBTC是什麼

從代碼機制層面分析 LBTC 優點
DPOS機制
近年來由於POW的資源浪費、出塊不夠穩定、存在算力攻擊等問題,雖然POW被公認為使用最廣泛、最安全的共識機制,但對於全網算力不夠大的區塊鏈,還是存在很大被攻擊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共識機制被提出運用到區塊鏈項目中加以嘗試及實驗。DPoS則是目前主流共識機制中的一個,LBTC便採用了這個機制。DPoS保障了投票權在持幣人手中,因此持幣人將可以通過投票選擇是否通過議案,從而決定項目的發展方向。這同時也意味著,項目的發展方向取決於關心項目本身的人群手中,眾智的力量將推動項目更好地發展。同時DPoS機制的優點還有不存在算力攻擊、嚴格遵守時間出塊和節約資源等。
LBTC的DPoS優點
LBTC的DPoS機制也有其項目本身的特點: LBTC的節點個數為101個,比起21或51個節點,持幣人在LBTC的錢包中最多一次可給51個節點投票,更加降低了中心化的風險; LBTC能夠穩定3秒出塊,再加上2M的區塊大小,保證了LBTC是比特幣效率的400倍,每秒的交易速度可達2000筆以上; 最重要也區別於其他項目、令人感到頗具新意的是,LBTC的DPoS機制存在不可逆塊的規則。當一輪出塊,出塊代理人數達到90%以上或連續兩人出塊,出塊代理人大於70%則都可認為上一輪的第一塊,是不可逆的,從而防止分叉。
LBTC的防禦措施
除了基於DPOS共識機制,LBTC的技術層面還有其他的亮點。
首先,LBTC可以防止【重放攻擊】。什麼是重放攻擊?每個比特幣賬戶內將根據他的比特幣余額,同時存在對應數量的LBTC。如果每條鏈上的地址和私鑰、演算法等都相同,交易格式也完全相同,導致在其中一條區塊鏈上發起的交易,完全可以放到另一條區塊鏈上去重新廣播,可能也會得到確認。這就是「重放攻擊」。簡單來說,當用戶轉賬LBTC的時候,BTC也可能同時被轉走。LBTC修改了交易簽名中的哈希演算法。在哈希演算法中,LBTC新增了「LBTC」欄位。LBTC與BTC生成的HASH將不一樣,LBTC和比特幣相互不承認彼此的交易,以此防止了重放攻擊。
其次,防止【偽造挖礦】。比特幣交易中沒有投票和余額概念,為了LBTC的最大穩定,在Coinbase交易中新增加一個由OP-return組成OUTPUT,OP-RETURN數據由Publickey、Time,Sign(Time)三個欄位組成,Time代表交易的時效性,Publickey驗證Sign(Time),即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原理防止偽造別人挖礦。LBTC有101個節點,假設攻擊者有30個節點,如果偽造剩餘71個節點,則可讓其他節點誤認為攻擊者的鏈為最長鏈,而進行出塊,這就是偽造挖礦攻擊。
第三, 防止【雙花攻擊】。雙花攻擊就是一筆錢花了兩次,也可以稱之為雙重支付攻擊。比如之前引起廣泛關注的BTG近期遭受51%攻擊。一名惡意礦工獲得了BTG網路至少51%算力,臨時控制了BTG區塊鏈,在向交易所充值後迅速提幣,再逆轉區塊,成功實施雙花。LBTC由於前文提到過的不可逆塊,當LBTC的區塊的交易確定後,將不可能回滾,以此來實現防止雙花攻擊的目的。
第四,【多線程執行】。在LBTC的交易一致性、合法性檢查中,將可以合並整合的數據合並,採用多線程執行,這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增強了LBTC的性能。
LBTC的代碼邏輯
此外,再從代碼邏輯上來講,LBTC分為協議層、共識層和應用層。 當需要傳輸價值的時候,通過協議層鏈接,以共識層完成交易,這個過程不只是能夠作為價值的互換,也能夠在三方連接中充當價值中介。而應用層則主要是基於智能合約來實現。在未來的發展路線中,LBTC將基於智能合約實現網關的功能。支付網關實現的是資產發行、資產交易、法幣兌換、鏈上交互等。
所以LBTC才能這么有底氣地說它要做全球價值互聯網協議,通過支付網關可以實現任意貨幣間地兌換,不僅是幣幣間,法幣和數字貨幣,法幣間都可以。這不是非常方便嗎?一鍵轉換即可用越南盾買到ETH,轉給遠方的英國表妹,被她嫌棄,立即換成EOS,隔了1秒又換成英鎊,再也不用多餘的轉換步驟,一步到位,豈不美滋滋?這么一分析,其實從技術代碼層面分析LBTC還是挺靠譜的。不過比起那些專家,小編可不會忽悠你們,未來LBTC是否能實現去中心化的價值互聯網協議,關注代碼會是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LBTC的Github:https://github.com/lbtcio/lbtc-core)
如何使用網關?
接下來談談網關的「轉換流通」的具體實現,可以大致分為3種:
第一,當LBTC系統搭建好網關技術後,以網關為橋梁,用戶A可以將任何的貨幣兌換成LBTC,之後可以發送給任意想發送的用戶B,而用戶B則將LBTC兌換成自己需要的任意幣種即可,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大家平時在交易所的操作?我想這也是LBTC提出要做「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緣由之一。
第二,用戶A可以將資金存放在用戶B信任的網關,經過網關轉給B。
第三,由於LBTC在網關建設前期,將提供「任意用戶皆可發行Token」的功能。因此,在LBTC系統中,如果用戶A的信譽好,被大家認可,且又自己發行了A Token(當然這其中應該包含的是資產抵押實現的資產上鏈),A就可以把自己的A Token用於用戶B的貨幣交換。用戶A在此後也可贖回交換給B的A Token。A即是交易過程中的網關角色。
在以上提到的過程中,分別實現了資產發行、資產交易、法幣兌換、鏈上交互的功能。
網關的使用類似於銀行的功能,最主要可以解決跨境轉賬的問題,再加上LBTC的高TPS和低廉的手續費,實現跨境轉賬將變得非常便捷。比如需要在中國往美國匯款,需要向中國的LBTC網關匯入人民幣,其後美國的網關將收到到來自中國網關的LBTC,再轉換為美元,轉發給美國的賬戶。 在如上網關系統中,可以得出,支付雙方都不需要加入網路,只需要信任網關即可。
雖然網關解決了傳統轉賬支付的慢速及手續費高的難題,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
除了LBTC邀請的符合標準的機構或項目方可以成為網關之外,普通用戶之間,除了熟識者之間的相互買賣(實際上這種行為更傾向於借貸,如果僅是熟識者間的買賣,將會形成一個個相互獨立的小網路),如何證明網關是值得信賴的機構或個人?
如何將LBTC的網關推廣到與大型機構合作顯然是擺在團隊面前的問題。Ripple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目前已與日本的MUFG、澳洲的Westpac、英國的渣打銀行等進行了合作,在有Ripple、恆星幣等支付數字貨幣在前的鋪墊,LBTC想要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線,還需要有更多的特色,這一點可在後期的智能合約路線規劃中有所期待。
但是,Ripple也因為分配方式被指責太過中心化,LBTC卻因採用的DPOS機制擁有101個節點,並且由於是分叉幣,發行時1:1分發給比特幣的持有者,這可以說也是LBTC的先天優勢——擁有廣闊的分散性,如果在未來能夠得到大眾的支持和認可,達成共識,那麼將會形成先天性的分布廣的優勢。
此外,在資產上鏈過程中又如何證明資產是確實存在於現實之中可用作抵押的呢?除了大型的機構列如銀行之外,小型網路也會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資產上鏈的資產證明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加以規則和認證,那極有可能出現網關跑路或者虛假網關的事件。雖然網關被舉例為「淘寶」平台,理論上平台是管不了商家的買賣內容的,但是平台對於商品質量是存在監管的,否則必將引起混亂。
去中心化交易所
再接回前面的第一點,就去中心化交易所再稍微談一談我的想法。目前,礦場和中心化交易所是區塊鏈早期發展的主角,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易所的崛起,中心化交易所陷入操縱丑聞等等,都給去中心化交易所得成長帶來了空間。去中心化交易極有可能將價值真正帶到區塊鏈領域,成為區塊鏈時代真正的主角。 LBTC憑借網關技術,可以實現去中心化交易所。 在LBTC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中,用戶自己的幣,將交由自己保管,防止了幣於中心化交易所丟失的可能。同時還能防止系統交易不透明、運營及技術的風險。 根據之前的網關采訪介紹文章所說,LBTC還將聯合靠譜項目方,上架交易所,為所有社區成員謀福利。總體來講LBTC的發展路線比較清晰,於支付領域的目標也很明了,拿住了,夥伴們,未來可期!

Ⅷ IOTA 介紹

IOTA不是物聯網(IoT)的同義詞,而是「非常小」的意思。我們給他命名了一個中文名字:埃歐塔,既是諧音,同時「埃」也是非常小的意思。

2015年,四位創始人創立了IOTA: David Sonstebo, Sergey Ivancheglo, Dominik Schiener以及Serguei Popov。

2015年11-12月,IOTA進行了眾籌,至2015年12月22日,共計籌集到了1337個比特幣,大約50萬美元左右,用於項目的開發。目前2019.3.26 市值8.2 億美元。

在眾籌中,IOTA代幣全部發放給了投資者。

所有的IOTA代幣已經被創建出來了,不會通過挖礦的形式生成。IOTA的總數是: (3^33-1)/2 = 2,779,530,283,277,761 ~ 2.8 Peta IOTA。

IOTA的數量單位:i, Ki, Mi, Gi, Ti, Pi,目前交易所中的交易單位為Mi。

比特幣的數量: 2140年10月左右,比特幣的最大總量將會是 20,999,999.9769。而目前已經挖出 16,675,488個比特幣,是總量的~79%。

比特幣的總量轉化為最小單位為:2,099,999,997,690,000Satoshis, ~ 2.1 Peta Satoshis。這意味著到2140年,IOTA的數量相對於比特幣來說,要多~32%的數量。

IOTA團隊注冊成立了IOTA基金會,總部位於德國柏林,這是一個致力於分布式賬本技術研究開發和技術標准化的非盈利性基金會。

IOTA主要關於於物聯網,以及機器經濟,當然IOTA的技術也可用於人們之間的支付。

IOTA主網於2016年7月11日上線運行。

IOTA種子

IOTA種子是一個81個字元長的字元串,這些字元只包括26個拉丁字母和數字9

字元A-Z都是大寫的

通過種子,IOTA錢包可以生成對應的地址

每個種子所生成的所有地址都歸屬於這個種子

一個IOTA種子看起來是這樣的: FFVK9AWVDAUJRYYKHGWQIAWT

區塊鏈網路(以比特幣為例)中多筆交易打包存儲於區塊中,然後這些區塊順序相互鏈接。

IOTA是第三代公有分布式賬本,基於有向無環圖結構。IOTA中將這種DAG稱之為纏結Tangle。纏結與區塊鏈具有很大的差異。

纏結是基於DAG有向無環圖的數據結構。每一筆交易總是引用驗證之前沒有驗證過的兩筆交易。

    可擴展性 ,隨著交易量的增加,IOTA網路會變得更為強大

    交易免費 :IOTA沒有交易手續費,這意味著IOTA可以用於小額支付。你可以發送 1個 IOTA到一個地址上,而不需要支付手續費。

    量子安全 :IOTA使用 Winternitz 一次性簽名演算法,WOTS演算法具有抵抗量子計算機的特點。參考: https://eprint.iacr.org/2011/191.pdf

應用1

    機器經濟:M2M 機器到機器交易, 汽車錢包(accessec GmbH)

在我們的智能充電站解決方案中,原型電動車插入充電站。電動車輛和充電站都有自己的數字錢包。這些錢包之間的付款在車輛充滿電後自動發生。智能電表跟蹤計算付款的使用情況,這是通過IOTA的加密貨幣MIOTA進行的。我們的電動汽車還可以通過M2M交易支付維護和保險費用

應用2   

    物聯網數據交易平台 IOT data marketplace (data.iota.org)

    通過IOTA購買獲得 1 萬個 空氣檢測的感測器設備實時數據。

• https://iota.org/

• https:// data.iota.org

• http://www.iotachina.com /

• https:// iota.org/IOTA_Whitepaper.pdf

Ⅸ 什麼是DAG

參考 Explaining Directed Acylic Graph (DAG), The Real Blockchain 3.0

Bitcoin視為blockchain 1.0, Ethereum視為2.0, 那麼3.0是什麼? DAG可能會是.

DAG, 即Direct Acyclic Graph, 有向無環圖. 它的特點是節點有先後次序, 可以有分叉, 但還不會有環. DAG常用語數據處理, 事務規劃, 最優路徑查找, 數據壓縮

bitcoin之所以效率低是因為它的POW機制. 整個網路只有一個主鏈, 其上的新塊只能有一個, 無法同時創建多個新塊. 10分鍾左右以內的所有交易記錄都被記錄到一個塊中. Ethereum也是類似, 大概15-20秒產生一個新塊.

NXT 是第一個想到用DAG替代blockchain單鏈表結構的組織.

有了DAG, 就可以同一時間創建多個塊.

使用DAG的想法來自於側鏈(side-chain). 不同類型的交易在不同的鏈上同時進行.

IoT Chain (ITC), IOTA , 和 Byteball 是沒有block概念的項目.

如果每個block只有一個transaction, 那這個transaction就不用等待被打包, 跳過計算hash的過程(即挖礦), 直接上鏈了.

Bitcoin使用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模型.

DAG網路中, 降低網路寬度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課題.

由於只有transaction, 沒有打包的過程, DAG比基於PoW或PoS的區塊鏈更快.

DAG網路里, 沒有礦工. 交易的驗證直接在交易時進行. 對於用戶來說這意味著交易可以瞬間完成.

DAG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費.

IoT Chain (ITC) 所基於的DAG的TPS達到10,000.

Ⅹ 什麼是poc容量證明共識演算法

PoC是Proof of Capacity的縮寫,翻譯成漢語就是容量證明。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存儲容量的多少來決定區塊生成權的演算法。PoC共識機制用更加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用CPU,GPU預算出一堆彩票號碼,然後填滿硬碟,挖礦就是尋找中獎的彩票號碼。
目前大部分數字貨幣挖礦採用的是PoW(工作量證明)。僅有Burst、BHD、Newbi使用PoC共識機制。

熱點內容
區塊鏈惡搞圖片 發布:2025-07-16 23:56:22 瀏覽:130
雲礦機是不是騙子 發布:2025-07-16 23:55:16 瀏覽:450
trx4車殼是硬還是軟的 發布:2025-07-16 23:12:44 瀏覽:981
區塊鏈重塑醫療保健領域 發布:2025-07-16 23:09:46 瀏覽:657
元宇宙地產商 發布:2025-07-16 23:09:45 瀏覽:227
幣圈2020公認十大潛力 發布:2025-07-16 22:51:02 瀏覽:367
usdt轉換usdc 發布:2025-07-16 22:50:51 瀏覽:719
我國禁止比特幣交易是哪一天 發布:2025-07-16 22:37:24 瀏覽:116
新推出的礦機託管 發布:2025-07-16 22:31:52 瀏覽:38
荷蘭央行區塊鏈 發布:2025-07-16 22:28:40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