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挖礦電影
1. 關於外星人信息,有什麼推薦的書籍,電影,故事
《ET》《E.T.》是由好萊塢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所執導的溫馨科幻電影,於1982年6月11日在美國首映,而這一天也成為劇中主角E.T.的官方生日。E.T.是「the Extra-Terrestrial」的縮寫。影片描述一位十歲男孩艾里奧特與外星造訪者E.T.劃破時空隔閡,建立了純真的友誼的故事。
《異形》異形是20世紀福克斯旗下的經典科幻形象,正式名稱為Xenomorph,它是一種極端危險的外太空生命體。這一物種為卵生和胎生,外型和結構基本一致,但在對其他物質進行寄生後,可以吸收宿主DNA中的優秀成份,用於對自身的改造。一隻成年體異形在2.4米左右,其外形特徵會根據宿主的DNA進行調整。
《變形金剛》故事由賽伯坦被威震天(Megatron)帶領的霸天虎毀滅開始講起;威震天為了找回可以為一切無生命特徵的物體注入生命能量的「火種源」(Allspark)並用以稱霸宇宙,隻身來到了地球。可是他在降落時因計算降落地點錯誤而不慎掉入北冰洋的深處,由於沒有同類在地球接應的關系最後被北冰洋深處的冰凍住。
《第九區》(District 9)由尼爾·布洛姆坎普導演,沙爾托·科普雷、詹森·庫伯等人主演。
講述了維庫斯感染了某種神秘病毒,正逐漸變成一個外星人,為了不淪為研究的對象遭受非人的實驗,他只有逃往唯一安全之地——第九區。[1]
《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是一部2014年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改編自漫威2008年的同名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十部作品,以及第二階段的第四部作品,同時也是將於漫威第二階段壓軸大作《復仇者聯盟2》上映前的最後一部漫威電影,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1] 為預防銀河系可能發生的災難,星爵(Star-Lord)招募了一批星際英雄,將他們組建成銀河護衛隊。
《銀河護衛隊》由迪士尼出品、漫威影業製作,詹姆斯·古恩執導。「銀河護衛隊」的五位「奇葩」組員分別是:克里斯·帕拉特飾演的「星爵」彼得·奎爾、范·迪塞爾飾演的「樹精格魯特」、當紅男星布萊德利·庫珀獻聲的「火箭浣熊」、佐伊·索爾達娜飾演的「卡魔拉」和戴夫·巴蒂斯塔飾演的「毀滅者德拉克斯」。影片中,他們將與李·佩斯飾演的「指控者羅南」、凱倫·吉蘭飾演的太空海盜「星雲」等展開對峙。
《星際迷航(Star Trek)》是由美國派拉蒙影視製作的科幻影視系列。由6部電視劇、12部電影組成。該系列最初由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1960年代提出,經過近40年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
它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道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文明。隨後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們又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競相探索銀河系,尋找新的世界、發現新的文明,散播和平與理解。
影片《第五元素》是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布魯斯·威利斯、加里·奧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喬沃維奇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7年5月7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故事發生在2259年的未來紐約,一股宇宙之中的邪惡力量想統治地球,人類面臨萬劫不復的黑暗世界。外星善良勢力預見到這一天的來臨,並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但他們派來地球拯救人類和宇宙的「第五元素」卻被惡勢力擊落。人類復原了「第五元素」,並派出現為紐約計程車司機的前特工柯本協助,最終將惡勢力摧毀拯救了人類[1] 。
《星際傳奇》,是一部科幻電影。講述的是在不遠將來的一天,太空宇航員福瑞駕駛的太空船在外太空發生事故,不得不降落在一顆遙遠的行星上。福瑞的夥伴們大部分死於這場事故,只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逃生,以及之後的故事。之後又拍攝了第二部《星際傳奇II:天域戰士》,另有同名小說《星際傳奇》
《環太平洋》是吉爾莫·德爾·托羅執導的一部科幻電影,由查理·漢納姆、菊地凜子、伊德瑞斯·艾爾巴、朗·普爾曼等人主演,電影於2013年7月12日美國上映。
《環太平洋》故事主要講述人類遭受了太平洋海底巨型怪獸的入侵,為了抵抗海洋怪獸的進攻,人類研製出了高大的機器戰士並配備有最頂尖科技的裝備對來犯的怪獸進行還擊。電影聚焦在查理·漢納姆飾演的主人公身上,他曾是一位退役的駕駛員,他將在片中與從沒接受過訓練的菊地凜子飾演的女搭檔聯手,啟動一台被廢棄很久的機器戰士「Gipsy Danger」與敵人展開決戰,這成為人類自我拯救的希望。
公元2029年,人類為了尋求更大的生活空間而前往其它星球發展。航天員里歐 (馬克華伯格 飾)就是為了要找尋更好的星球,獨自一人駕駛太空梭探索宇宙,卻不幸迷失於星際間,墜毀在一個未知星球的沼澤叢林中。當他蘇醒過來,才發現自己已被一群猿人團團包圍,並被帶往叢林更深處的猿人部落,與其它人類關在一起,里歐才驚覺這是個由猿人統治的星球,而人類已淪為次等種,打破人類一向自以為是宇宙中心的想法。
在被囚禁的期間,里歐已與其它的人類產生了良好的互動,他們一同計劃要對抗邪惡的猿人;另一面,里歐也與一些確信人類和猿猴之間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友善猿人結為好朋友,這些友善的猿人答應幫助人類逃離這個星球,而這場叛變將決定人類重獲自由或滅絕的重要關鍵,一場空前絕後、為自由而斗的大戰即將展開
《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
故事發生在2154年,故事從地球開始,傑克·薩利是一個雙腿癱瘓的前海軍陸戰隊員,他覺得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去戰斗,因此他對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采礦公司工作欣然接受。
這個星球上有一種別的地方都沒有的礦物元素「Unobtanium」,能夠吸引人類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拓荒的原因就是「Unobtanium」將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產業。但是問題是,資源豐富的潘多拉星球並不適合人類生活,這里的空氣對人類致命,本土的動植物都是兇猛的掠食者,極度危險。這里的環境也造就了與人類不同的種族:10英尺高(約3米)的藍色類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滿人類拓荒者的到來,也不喜歡人類的機器在這個星球的土地上因為到處挖礦而留下的斑斑傷痕。
《超級戰艦》、《天外來客》、《長江9號》、《少年衛斯理》《藍血人》等等
2. 一顆小行星的礦產價值超過全球GDP,到太空淘金去
1903 年,俄國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想法 - 探索 小行星,這位後來成為蘇聯火箭之父的科學家,大膽推測小行星上可能布滿了珍貴礦石,第一次激發了人們對太空資源的嚮往。
直到1969年, 人類第一次從外太空採集礦產 -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並收集了月球土壤和岩石帶回地球,這些從月球帶回來的土壤,除了一部分被用於科研外,還有一些日後被拍出了天價:一克月壤420多萬美元。
隨著航天 科技 的蓬勃發展,太空采礦正在由想像變成現實,而且已經走到了商業化的邊緣。2021年4月27日,全球首個太空采礦機器人 - NEO-01衛星隨著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
今天,「哈工創投」帶您了解太空采礦的發展歷程、戰略意義以及商業化路徑。
太空采礦:早已暗流涌動
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有關小行星采礦的內容就已經時不時出現在科幻小說中了。美國知名的硬科幻小說作家 Robert Heinlein 就曾描述了一個年事已高的宇航員前往小行星開采鈾礦的故事。
在1976年,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 Gerard K. O'Neil 所提出的「高邊疆計劃」中就設想了數千萬人殖民太空的方案,在其中最具亮點的部分就是外太空基地的建造資源將來自月球。
在2015年11月,美國頒布了《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明確私人企業太空采礦的合法性和太空資源私有財產權。緊隨其後,盧森堡宣布太空采礦計劃,希望能夠成為歐洲太空礦業公司的商業基地,為太空小行星礦業開發提供研發支持,並且可能直接向一些公司投資,開采小行星上的黃金、白金和鎢等,還將制定法律框架,從而為相關業務提供保障。
自此,太空淘金潮開啟。2009 年,世界第一家小行星采礦公司 「PR」(Planetary Resources) 誕生,該公司由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聯合谷歌創始人 Lary Page 等出資成立,另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該公司A輪投資方還出現中國企業騰訊、創新工場的身影。當時對於做小行星采礦來說,大家能預料到肯定很貴,但究竟怎麼做、要花多少錢還在摸索中。
2020年4月6日,美國通過了太空資源法案,再次重申美國個人和公司擁有從事商業 探索 、回收和利用太空資源的權利。不久之後,NASA正式宣布《Artemis Accords》,包括如何從月球表面開采資源、劃定安全區。
太空采礦:商業價值巨大
現代工業對資源消耗量越來越大,一些資源已日趨枯竭。BBC在一份報告中曾指出,地球上的銦是ITO靶材、半導體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地殼剩餘開采年限只剩十幾年;鉑是重要的催化劑,但地殼中極為稀少,剩餘開采年限也不到20年;就連人們常見的銀剩餘開采年限也只有20餘年。
從更宏大的視角看,過去百年的工業革命依靠的是煤、鐵等地表資源,而新一代 科技 發展依賴的稀有重金屬則主要沉澱到地心,開采難度極大。但太空就不同了,那裡資源極其豐富:小行星富含大量的金屬資源,甚至有預測某些星球幾乎遍布黃金、鑽石……完美解決地球資源稀缺的問題。地球上目前開採的鉑金屬就是在億萬年的地球演化史中被小行星「砸」下來的。
如果能夠大量獲取太空資源,很可能會顛覆地球現有的工業體系,重塑 科技 實力。國際頂級投行高盛曾發布一份太空研究報告稱,太空經濟「有著長遠而持久的機遇」,未來20年間行業規模將會成長至數萬億美元。高盛以太空采礦為例進行了說明,小行星241 Germania上存在價值達95.8萬億美元的礦產,幾乎與整個世界的GDP相當。
美國一家專門做小行星礦產及其價值評估的網站Asterank結合小行星的光譜分析測算其體積及礦物種類,並根據目前礦物的市場價格估算出行星礦物價值的排名。
巨蟹55e
礦物:鑽石(根據分析,該星球可能擁有一顆鐵質核心)。
估值:約26.9Nonillion美元(Nonillion=10的30次方)
距離:2004年首次發現,距地球約40光年
241 Germania
礦物:主要為鐵
估值:近100萬億美元,比肩目前全世界的GDP總量
位置: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
直徑:168.9千米
PSR J1719-1438b
礦物:這顆脈沖星行星很可能由結晶碳(鑽石)構成,且鑽石密度極高。
估值:超過100萬億美元
位置:2011年8月25日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距地球約4000光年
3200 Phaethon
礦物:鐵
估值:超100萬億美元
直徑:約5.1千米
距離:預測將於2016年9月29日以較近距離飛掠地球,屆時距離地球約為0.6億公里
小行星4034
礦物:白金以及鎳、鐵
估值:約2.42萬億美元
直徑:約420米
更重要的是,未來人類一定會到太空去,利用太空中的資源是必由之路,太空 探索 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太空資源進行商業化開發的能力。
從科幻到 科技 ,並不容易
中國礦業大學一位專業人士表示,目前關於太空采礦的認識幾乎停留在「近科幻」階段,但國內外學者在太空資源勘查、鑽孔技術及原位利用等方面已經展開 探索 性研究,為太空采礦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太空采礦的方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運回地球附近開采,二是就地開采,但是難度都非常太大。在太空作業遇到的問題會有很多,比如:真空環境、零重力/微重力、強紫外線、隨時會面臨隕石的撞擊等。
更不可忽視的是礦產運輸成本,以獵鷹重型火箭為例,單次發射成本在9000萬美元至1.5億美元之間,如果從火星出發一次,最多隻能運16.8噸,每噸運輸成本最低也要500多萬美元。
目前,尚沒有一家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完成了太空采礦的技術和商業驗證,盡管它們背後有眾多 科技 大佬和NASA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但由於長期燒錢做基礎性研發,缺乏里程碑性的進展,最終耗光了投資人的耐心。
2016年,上文中提到的行星資源公司為其Arkyd太空望遠鏡發起的眾籌項目未能成功,2018年該公司在發射第三顆衛星時因融資失敗陷入資金困境,最終導致其被一家區塊鏈公司收購。 類似的還有美國深空工業(Deep Space Instries),盡管曾和NASA簽署兩份小行星采礦商業化和工業性 探索 合同,最終也難逃被收購的命運,第一代小行星采礦公司大多數止步於此。
太空采礦分幾步?
太空資源採集可以分成五個階段:找礦-探礦-落礦-采礦-運輸,每個階段都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並且涉及諸多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涉及多個復雜學科,需要各部門、行業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完成此項偉大工程。
第二代小行星采礦公司在吸取前行者的教訓和經驗後,開始改變策略,嘗試輕資產運營和商業化模式創新。以深圳起源太空 科技 有限公司(後簡稱起源太空)為例,其不自建航天器測試實驗室,而是以合作的方式使用基礎設施,同時承接清理太空垃圾的訂單,創造營收。
2021年4月27日,全球首個太空采礦機器人 - NEO-01衛星隨著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NEO-01衛星是由起源太空研製的致力於開采太空資源的商業航天器,是未來實現采礦及小行星整體操作的初代設備。此次NEO-01太空采礦機器人上天的任務之一,是在太空中初步驗證未來小行星采礦的技術,以及完成清理太空垃圾的能力展示(其實,太空采礦技術的初級應用便是清理太空垃圾)。
根據起源太空的規劃,他們計劃通過「找礦-探礦-占礦-采礦-返回」五個階段完成太空資源採集,目標是小行星上如鉑、鈀等貴金屬以及其他稀有資源,預計在2025年完成小行星全球首次商業開採行為。
不能失敗的太空資源爭奪戰
過去數百年的地球資源開采經驗告訴人們:人類每一次資源的開采,必然伴隨著利益的再分配、產業和話語權的重構。太空采礦顯示出,人類的資源爭奪已經從地球延伸到太空。
中國擁有完善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在太空 探索 和研究方面的技術積累並不遜於西方國家,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更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 社會 面對挑戰時的堅韌品格和超強的執行力。
本著 探索 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 社會 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 科技 發展、國家安全和 社會 進步等方面的需求,中國必將在未來立於「宇宙之巔」。
本文綜合轉載自「甲子光年」、「 DeepTech深 科技 」等,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哈工創投」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如文中圖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
3. 求一電影 一個采礦的人發明了一個東西 他和他的隊伍到太空去挖洞放炸彈炸隕石
1998 - Armageddon - 世界末日
4. 10年後,到天上采礦去 | 甲子光年
據說是未來最有錢途的職業,就像從前的煤老闆一樣。
作者 | 劉景豐 李智穎
編輯 | 楊楊
1903 年,俄國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在當時震驚世人的想法—— 探索 小行星。這位後來成為蘇聯火箭之父的科學家,第一次激發了人們對太空資源的嚮往。
但真正挖到第一鏟太空資源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當時,站在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除了踩下一個大腳印,說了一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外,還收集了月球土壤和岩石帶回地球。
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外太空採集礦產。
阿波羅11號登月後宇航員走出艙外取土
阿姆斯特朗不會想到,這些從月球帶回來的土壤,除了一部分被用於科研外,還有一些日後被拍出了天價——一克月壤420多萬美元,堪比世界上最稀有的緬甸紅寶石的價格。
這比在地球上苦苦挖礦尋寶要誘人得多——紅寶石數量稀少,極難獲取,而外太空的礦產則取之無盡,前提是能把采礦設備送到太空並安全帶回礦產。
難怪有人說,未來最有錢途的職業將是太空采礦——就像幾十年前的「煤老闆」。
巨大的誘惑吸引著數量眾多的商業冒險家。從2012年行星資源公司 (Planetary Resources) 公開其太空采礦計劃後,一群群超級富豪、天文學家爭先恐後地撲向太空采礦。
盡管2019年的一波行業低潮讓部分太空采礦公司夢想破滅,但挺過低潮的「倖存者」又加快了步伐。今年3月,日本初創公司Astroscale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顆用磁鐵清理太空垃圾的衛星ELSA-d;今年4月底,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起源太空也將發射一顆名為NEO-01的太空采礦機器人原型機,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首次小行星商業開採行為;而歐洲ClearSpace公司則計劃2025年承接ESA (歐空局) 的一項太空垃圾清理項目。
從名字上看,清理太空垃圾和太空采礦並非一回事,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技術的兩種應用,太空采礦技術的初級應用便是清理太空垃圾。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 探索 小行星近百年之後,太空采礦正在由想像變成現實,而且已經走到了商業化的邊緣。
不過在投身這場新造富運動前,有必要了解下太空挖礦的以下現實:
太空采礦熱幾年前就在上演。
2012年4月24日,一家名為行星資源的公司,在西雅圖飛行博物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以幾顆小行星為目標,對其水資源和貴重金屬進行勘探和開采。公司宣稱,這項開發將為地球創造「數以億計的GDP」。
行星資源公司成立於2009年,這時候它已經隱身運作了三年。
盡管如此,行星資源的太空采礦消息一出,還是讓眾人驚訝。第一次聽這樣的計劃,相信很多人會以為這簡直天方夜譚,甚至還會把它當作「騙子項目」。
但公司背後的股東名單可能會讓人更震驚:既有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與董事會主席埃里克·施密特,Word之父、微軟前首席軟體架構師查爾斯·西蒙尼,Sherpalo創建者、谷歌董事局成員西姆亞姆,佩羅集團董事局主席羅斯·佩洛特等身家億萬的企業名流,也有科幻片《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達》上映時行星資源公司剛成立), 還有一群前NASA科學家……
這群富可敵國、頭腦精明的精英領袖們,會為了行騙而編出這樣的故事嗎?答案可能是另外一種—— 太空挖礦是一場更大的造富運動 。
現代工業對資源消耗量越來越大,一些資源已日趨枯竭。BBC曾做過一份報告,地球上的銦是ITO靶材、半導體材料的重要元素,但地殼剩餘開采年限只剩十幾年;鉑是重要的催化劑,但地殼中極為稀少,剩餘開采年限也不到20年;就連人們常見的銀剩餘開采年限也只有20餘年。
從更宏大的視角看,過去百年的工業革命依靠的是煤、鐵等地表資源,而新一代 科技 發展依賴的稀有重金屬則主要沉澱到地心,開采難度極大。但天上就不同了,那裡資源極其豐富:小行星富含大量的金屬資源,甚至有預測某些星球幾乎遍布黃金、鑽石……完美解決地球資源稀缺的問題。地球上目前開採的鉑金屬就是在億萬年的地球演化史中被小行星「砸」下來的。
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大量獲取太空資源,很可能會顛覆地球現有的工業體系,重塑 科技 實力。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越是 科技 富豪越對外太空感興趣。
在行星資源後,陸續有十餘家新興公司加入到「太空采礦天團」中。其中包括開發出3D列印機的3DSystems公司、深空工業公司,日本的Astroscale在中國成立的起源太空。
公司一擁而入,資本也跟著進來了。行星資源獲得了接近5000萬美元的融資,日本月球 探索 初創公司ispace先後融資超過1.2億美金,Astroscale共融資超過1.9億美金,中國的起源太空也在成立後不久獲得5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第一波太空挖礦熱,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即使是這波熱潮,距離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也已經過去了40多年。在人類取回月壤和岩石後,為什麼沒有將目光從月球轉向更多的小行星?
所謂太空挖礦,主要是在月球和小行星上開采礦產資源。完成太空資源採集,要分成五個階段:找礦-探礦-落礦-采礦-用礦。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航空航天技術。
太空采礦,首先需要的是可對小行星地質材料進行分析的望遠鏡;其次需要有能夠捕捉、控制天體的能力。比如外太空沒有引力,當一個機器人去捕捉一個天體時,很可能自己先被彈開;且高速飛行的星體如同一顆炮彈,如何使采礦機器人既能不被天體擊中又能改變其運行軌跡,這需要很多工程化的開發和驗證。而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技術發展需要一個進程,也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內,航天活動的成本極高。
1969年阿波羅11號搭載三名宇航員完成登月計劃,光鮮的背後,是這項太空活動准備了近8年、總耗資為400多億美元。僅為這次載人登月准備的測試活動就有數十次 (其中包括阿波羅1~10號的10次測試) 。
即使後來的太空梭,平均每次的發射成本也高達15億美元。而且太空采礦還有對礦產價值的鑒定等問題,這可不是一個普通公司和富豪會輕易去做的嘗試。因為哪怕一次失敗,就有可能使其陷入破產的境地。
2010年之後,隨著美國商業航天進入黃金時期,這一狀況已大幅度改變。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開始與波音、SpaceX、藍色起源、內華達山脈等商業航天公司合作,並通過輸送訂單扶持創業公司。
商業航天的最大優勢,就是大大降低了往返太空的成本。以SpaceX的可重復使用的重型火箭獵鷹9號為例,其單次 (首次) 發射的價格為6200萬美元,多次復用的發射價甚至低至3500萬美元/次,這比同樣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的發射成本低了95%。
這為日後商業開發太空資源奠定了基礎。 太空采礦熱之所以不是40年前發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40年前這個夢想並沒有市場。 實際上人們對地球資源環境的擔憂也是最近二十年多的事,在資源環境尚不短缺的時候,太空挖礦是一個十足的瘋子想法。
但太空采礦,真的很容易嗎?
要知道,這項誘人的計劃,目前尚沒有一家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完成了太空采礦的技術和商業驗證。
會有公司撞牆,這是預料中的事情。只是沒想到,太空采礦公司的失敗會來得如此迅速,其中最吸引人的案例,就是股東背景華麗的行星資源。
2016年,行星資源公司為其Arkyd太空望遠鏡發起的眾籌項目未能成功。該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ris Lewicki當時表示,他們非常不幸地發現,Arkyd項目並沒有像預期中那樣得到更多企業及政府部門後續的資金支持。
「不幸」還不止這些。2018年該公司在發射第三顆衛星時因融資失敗陷入資金困境,最終導致其被一家區塊鏈公司收購。
兩個月後,曾和NASA簽署兩份小行星采礦商業化和工業性 探索 合同的深空工業公司,被Bradford Space收購。第一代小行星采礦公司大多數止步於此。
如果回到故事原點,宇宙中有無窮盡的資源,只要搶先一步就能免費占為己有,相比地球上資源正在枯竭,這的確是個好主意。但為什麼有的公司就講不下去了呢?行星資源和深空工業未能堅持下來的很大原因,是「他們鋪的攤子太大了」。
「太空采礦的技術是可行的,行星資源和NASA都論證過,技術原理不是障礙。」起源太空副總裁楊成文告訴「甲子光年」。太空挖礦聽起來炫酷,但其背後還是基於現有的航空航天技術。
問題是商業化開采不僅要求有技術,還要求能獲利。
盡管這兩家企業背後有NASA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但由於長期燒錢做基礎性研發,缺乏里程碑性的進展,最終耗光了投資人的耐心。
太空 探索 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燒錢活動。業內人士說,僅僅是建一座航天器測試實驗室,光基礎設施投入就要數千萬元人民幣。
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技術要求,且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
2012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2025年左右將一顆500噸重的小行星拖到月球軌道,成本需要26億美元。
但從繞月軌道到地球,仍有不小地難度。
因為周期漫長、投入巨大,短期難以商業化落地,過去的太空采礦公司活下去並不是個容易的事。即使曾一度引領太空采礦產業的行星資源也在2015年承認,小行星開采仍需20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前期 探索 和實踐。
前人踩過的坑,成為後人的經驗。
為了活下去,太空采礦公司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如何節流。在吸取了前行者的教訓和經驗後,為了控製成本,後來的太空采礦公司開始嘗試輕資產運營。起源太空副總裁楊成文對「甲子光年」說,前期起源太空不自建航天器測試實驗室,而是以合作的方式使用基礎設施,盡量把資金用到項目上。
其次還在嘗試開源。這就需要太空采礦公司在不同的階段有對應的商業模式,形成規模化收入。
在「找礦-探礦」階段,需要通過發射多譜段的空間探測衛星,形成小行星資源資料庫。這一步起源太空已經慢慢在實現了。2020年7月2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將包括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在內的三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
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探測器與高精度小型載荷平台,將完成若乾重要的空間X射線探測實驗。該項目由起源太空公司和南京大學合作發起。
起源太空新的望遠鏡「仰望一號空間光學/紫外望遠鏡」也將在今年上半年發射。楊成文稱,這將是我國首個可見光與紫外波段的太空望遠鏡,預計實現百米級近地小行星觀測及資源探測,「不光能發現新的小行星,還能夠分析小行星風化及成分。」
而在此之前,依靠之前多個探測衛星的相關數據等服務,2020年起源太空已實現數百萬的收入。但這一商業模式仍有待考驗。
下一步是「落礦」。目前這一環節已進入技術驗證階段。比如起源太空將在今年4月底發射一枚代號為「NEO-01」的太空采礦機器人原型機,為開展小行星采礦做技術驗證。與此前日本發射的用磁鐵清理太空垃圾的衛星ELSA-d不同,「NEO-01」通過自帶的一個網狀捕手,在太空模擬小天體捕獲控制、智能飛行器識別與控制。完成該步驟後,機器人通過自帶電推進系統,帶著捕獲的模擬小天體目標在大氣層中一起燒毀。
總裝前後的起源太空NEO-01太空采礦機器人
簡單來說,「NEO-01」要在太空完成相關技術的驗證,為後續真實采礦做准備。
太空采礦模擬圖
這項能力在當下可用於太空垃圾清理。聽上去清理垃圾一點也不炫酷,但這卻是一項回報豐厚的任務。此前2018年,歐空局曾出資1520萬歐元支持英國薩里大學一項對空間碎片主動清理技術的項目;2020年底,歐空局又豪擲8600萬歐元 (約合 6.8億人民幣) ,購買了瑞士初創公司 ClearSpace (清潔太空) 的一項特殊服務——從軌道上清理一塊太空垃圾。
太空中的垃圾如果擋在正在運行衛星的軌道上,一旦兩者相撞不僅會損毀該衛星使其無法繼續工作,還會影響地面各種應用甚至國家安全。因此這些衛星運營主體在碰到類似情況時,一般都會斥巨資清理太空垃圾保護衛星正常運行。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衛星被送入太空,這些衛星的安全運行和達到使用壽命或損毀後的處理,給太空垃圾清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對太空采礦公司來說,清理太空垃圾只是目前為了活下去的「副業」,更大的夢想還是誘人的太空采礦。
一個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太空采礦或許是未來,但現階段的日子顯然沒那麼好過,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公司、機構爭前恐後地踏上冒險之旅?
在商業化機構的競爭背後,是一股濃濃的焦慮:誰能在未來更多佔有太空資源?
一場太空資源的爭奪戰,已經先行打響。
少有人知道的是,人們針對太空有一部「空間憲法」——1966年,美蘇兩國分別向聯合國大會提出訂立《外層空間條約》 (OST) 的建議,於次年10月生效並開放簽字。
但這部條約僅僅約束了主權國家的行為,對商業公司開采、開發天體的行為卻並未約束。也因為國際法規存在漏洞,有些國家在內部已經用法律鼓勵商業公司開發利用太空資源。
2015年,美國實施《商業航天發射競爭力法》,確認美國公民擁有從小行星上獲取資源的所有權,並鼓勵小行星資源的商業開發與利用。美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明確認可私人擁有月球及其他天體上礦產權的國家。
2017年,盧森堡通過了《 探索 與利用空間資源法》,明確太空資源可以為盧森堡注冊實體所擁有。
所以,NASA早早就開始將目光瞄準太空資源 探索 ,如2014年NASA與深空工業和行星資源公司的合作,並已在2020年10月實現登陸小行星「貝努 (Bennu) 」的計劃,探測器按計劃成功採集塵土樣本後,預定在2023年9月24日返抵地球。
此外很多成立不久的商業太空挖礦公司紛紛推出了太空資源採集計劃——行星資源公司提出2020年前,在近地軌道上建立推進劑倉庫,從地球附近的小行星提取水冰資源;深空工業提出在2015年發射一隊小行星攔截飛船,用來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尋找資源。由於此後這兩家公司被收購,項目無疾而終。
而作為歐洲第一個籌備「太空礦業」相關法律和監管條例的國家,盧森堡則針對境內合法注冊的十家太空采礦公司,給與2.23億美元的資金扶持。
盡管中國目前還沒有針對太空資源的相關法案,但也已經有商業公司行動起來了。比如起源太空,其計劃在2025年實現首次小行星商業開採行為。
然而,過去數百年的地球資源開采經驗告訴人們:人類每一次資源的開采,必然伴隨著利益的再分配、產業和話語權的重構。太空采礦顯示出,人類的資源爭奪已經從地球延伸到太空。
科幻劇《蒼穹浩瀚》 (The Expanse) 的大背景,是200年後,地球、火星和小行星帶爭奪著水、空氣等,它們是比黃金更貴的資源。對比之下,太空采礦就像這個場景的預兆,未來比想像來得更快。
5. 你認為電影《超級戰艦》中外星人的戰鬥力如何
超級戰艦作為一部硬核科幻大片,特效投入很大,戰斗場面氣勢恢宏,作為反派的外形人實力也是不容小覷。入侵的外形人都身披戰甲,戰力值得到加強,身形也比人類要高大,身體素質也遠超人類。
但是外星人也是有弱點的,那就是眼睛不能見到強光,見到強光就會嚴重影響視線,所以他們才要裝備防護光線的頭盔。還有這批外星人極具侵略性,到哪都會搶奪和殺戮。
外星人的裝備也是比人類要高出幾個級別,他們的 科技 也遠超人類,他們的戰艦機動性要更高,速度更快,殺傷力更大,武器種類也更加多元化。他們侵略了其他許多星球,在宇宙中都有他們給其他物種留下的創傷,好戰,是這些外形的本性。
但是有一點外星人不如人類,那就是兵法,人類善用戰術和充分利用周圍事物,最後外星人被智商壓制,母艦在炮火轟擊下化為炮灰。
就算外星人再次來襲,人類也必將做好准備,為了家園,犯我家者,雖遠必誅。
雖然外星人擁有更先機的技術和身體機能,戰力很強,但是我們人類會打仗啊,遇站善兵者勝也!
從個人而言,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我的答案是《超級戰艦》可看做是好萊塢拍攝的一部《三體》,無論是外星人的戰鬥力還是追根溯源,都和劉慈欣的《三體》挺像,是比較客觀的一部科幻電影!
你見過一個能夠星際遠航的文明和地球人打海戰嗎?這根本就不可能,如果這支外星軍隊來自十幾光年或者上百光年的星系,地球人類將直接被秒殺!
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比較有意思,一部分外星戰艦因為失誤落在了香港而報廢,這直接導致了外該星文明的成為一隻陷入死地的孤軍,只能搶奪人類的發射器和自己的母星通訊,可見這支外星孤軍在技術上是多麼的不堪。
因此,這個外星文明的宇航速度估計也就是在光速的1%—10%之間。以這樣的速度都敢進行星系侵略,恐怕也像三體一樣,是自身的世界遇到了巨大的不可克服的問題,否則純粹是在找死。
既然能夠來到地球,說明這個外星文明至少掌握了核聚變推進技術,具有一定的星際遠航能力,但在整體 科技 上只是稍稍整體領先於人類,且發展的極不均衡。在和人類的戰爭中,這支悲催的外星孤軍使用的還是「炮」,仍然以熱兵器為主,只夾雜很少的新概念武器,如聲波武器,能量防護罩等,連電磁炮、激光武器都沒有,更沒有掌握量子計算技術。在基礎科學領域和人類沒有質的差距,只是優化做的更好。否則美國海軍咋可能撐這么長的時間,還能反敗而勝?
結論:就整體而言,這個外星文明在 科技 上頂多隻領先人類半個世紀,就是在有自己母星全面後勤支持下,和人類開戰都很難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全息解讀《三體》,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註:深度科幻!
外星人戰鬥力很強,但是智商未發育好,這是人類外星電影的通病,外星人往往 科技 很發達,智商卻被碾壓,這個問題說不圓。
外星人是墜落在海面上,注意,是墜落。與美軍的第一次接觸沒有首先進攻,僅僅是自衛反擊。然後圈地發信號,好像求救信號一樣,也許他們墜落在這里就是為了發信號。然後地球人怕外星人,外星人也怕地球人,雙方就這樣剛上了,然後就打了起來。外星人雖然各方面先進一點,但是真心先進不多。
戰鬥力除了在裝備上有體現,在戰術、策略、智商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類似的電影往往把外星人這方面描述的很差。所以在這類電影里,外星人往往看著很強大,戰鬥力其實很肉雞。
超級戰艦,只是美國人在文化沒落的時候,打造了一部低級垃圾作品。沒有任何的科學根據和事實依據。他極度不符合物理學的那些東西。更不符合現實主義的政治地緣現象。更不要說,是科幻片了。它就是一部美國的肆意妄想片。這種妄想是因為美國正在急速的沒落。墮落的速度太厲害了。所以他要打到幾步,超現實主義的,假想的科幻主義題材。提振他們的文化。和信心。整部片子極其不符合科學篇,更不符合科幻片的標准。更不要說符合什麼物理學。簡直是物理學裡面的垃圾,都不能證明它有什麼合理性。只只是美國拍的一個妄想片。妄想,他能很牛逼。但是妄想畢竟是妄想篇。連白日夢篇都不能算。只是一個妄想。妄想美國很牛逼。但其實美國很垃圾。這種片子,我全程看都是快進的。整部片子我就花了二十幾分鍾看完了。這種片子因為是妄想片,看其中最妄想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劇情就更加是妄想中的極致了。沒有任何物理學可以支撐他。政治學也支撐不住他。易學也支撐不住他。還有經濟學也支撐不住他。所有理論都支撐不住。包括科幻理論更支持不了!他只是個妄想片。編劇隨便,白天裡面隨便想一想。就把整個片子,劇本寫完了。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包括科幻題材的事實依據都不存在。這種片子,實在是垃圾中的戰斗機。能給他評負10分。簡直就是浪費資源。還不如拍一點黃色片。
這外星人的 科技 只是比人類先進了一點,而且屬於保守派,不屬於侵略性極強的那種,從武器上就可以看出,他們只有一身盔甲,加匕首,還有電磁性武器,而且由某種系統解析對方是否有威脅到它的能力,有點像探測隊,不像洛杉磯之戰,火星人玩轉地球等等,那裡面那些都是攻擊性極強的存在,不過美帝都全部成救世主了,誰拍的電影,誰就是主角
那隻是外星人的先前挖礦隊,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真的是所有正規軍隊來地球開戰,結局真的不好說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1、分析:
首先先闡明一下文明等級,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使用了一個等級標准,來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等級,我們稱之為卡爾達舍夫等級。
I型文明:可以主宰所在星球上,所有的能源。
II型文明:可以主宰所在恆星系統,當中的所有能源。
III型文明:可以主宰所在星系系統,當中的所有能源。
而根據這些等級劃分,目前我們的地球文明處在0.7的水平,而I型文明的結果在《三體》有很大的體現,在威懾紀元得到三體人的幫助後,地球文明經過技術爆炸,逐步向下一級文明發展,逐步達到I型文明。而II型文明的結果是什麼呢?在《三體》中也有答案,三體文明,按標准正好達到了II型文明,他們可以大規模地進行星際航行,並且還可以操控空間維度,製造智子。與人類的末日之戰中,僅派了一個小小的水滴,就把人類太空力量一網打盡,人類在II型文明面前,猶如人類踩死一隻螞蟻一般。
其他III型文明只能這樣描述其能力已經超越三維達到四維技術,可以實行降維打擊!
2:參照
當然回到《超級戰艦》,劇中外星人派遣戰艦已經抵達地球,但地球人並未發現,直到美軍的航空母艦在夏威夷海域演習時,不小心闖入了外星戰艦的潛伏地,這說明亮點,第一外星人已經擁有星際旅行的能力,第二在地球人的衛星雷達的全天候偵測下,還能在來到地球並在美國的夏威夷海域潛伏,這說明其 科技 力量遠超地球好幾個數量級。當導彈驅逐艦接近外星戰艦時,母艦立刻在方圓幾百海里設立了一個防護盾,其堅固能力可以抵擋F22的核彈,以及雷達電磁波的滲透,在保護盾內可以消除一切電磁雷達技術,瞬間讓里邊的戰艦回到古代。當然在作戰中外星戰艦發射的炮彈著實威力有點小,且都屬於內爆型,點到後再爆炸,而現在的軍事技術也可以實現,比如穿甲彈!而其發射的齒輪機器人就比較高級了,擁有高度化的人工智慧,可詳細分辨出打擊目標,是人群還是軍事目標。綜上所述就有的一比了,在《三體》中當水滴剛到達太陽系時,人類的 科技 水平已經可以在太陽系內自由活動了,而且可以在星系內任意不知地雷,數量巨大的星際戰艦可以穿越太陽系走向銀河系內通行,其 科技 力量足以和《超級戰艦》的力量相媲美,都可以進行星際旅行,而就這樣也才能達到上述標準的1-2型之間的能力,對比三體那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要知道當水滴來到太陽系時,怎樣對待地球的星際戰艦的,可以想像一下鞭炮是怎麼響的就知道,這樣的等級才到II型,所以根據推斷《超級戰艦》的戰鬥力也就在太陽系很牛,只是比地球強一點,對於毀滅地區還達不到那種」水滴」的能力。
超級戰艦這部戲中的外星人完全不像是一個能夠跨越宇宙來入侵地球的高等文明。畢竟,一個可以跨越宇宙來到地球的文明最低限度上肯定有可以停在地球軌道上的宇宙飛船吧?既然有這種能力還要跑到海面上和美國佬打海戰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所以說,這一群外星人的實力只能說是戰五渣,丟了外星人的臉。
感覺外星人就不是來打仗的,可能就是來看看地球上的文明發展程度咋樣,能不能成為盟友(畢竟能對其他星球發射電磁波,也就證明這個文明發展程度不低,最少不是原始人,機械程度也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哪知道地球人有被迫害妄想症,在知道只要不攻擊就不會被攻擊的情況下仍然攻擊外星人,打破了平衡,然後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渣,很渣。
就邏輯性來講,這部電影表達的意思是人類靠智慧贏得戰爭
但是外星人能夠發展處這種 科技 ,必然會有匹配的智力
如此牛逼的裝備,單兵作戰像個廢材
所以邏輯上漏洞太多
當做一個消遣,感受一下視覺CG還是可以,其他的一般
6. 找一部動漫電影,歐美,外太空
宇宙奇趣錄 Heavy Metal (1981)?
又名: 重金屬 / 宇宙神怪錄
有好幾個不同的小故事,但有一個邪惡的綠球貫穿全片。
7. 一個太空船裡面是一個小世界是什麼電影
一個太空船裡面是一個小世界是阿凡達。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
該片主要講述人類穿上阿凡達的軀殼,飛到遙遠的星球潘多拉開采資源。受傷後以輪椅代步的前海軍傑克,自願接受實驗並以他的阿凡達來到潘多拉。
在結識了當地納美族人公主涅提妮之後,傑克在一場人類與潘多拉軍民的戰爭中陷入兩難。
阿凡達劇情
故事發生在2154年,傑克·薩利是豎野如一個雙腿癱瘓的前海軍陸戰隊員,他覺得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去戰斗,這時他得知自己的雙胞胎哥脊悉哥被殺,為了完成哥哥的未盡事業,傑克接受了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采礦公司的工作。
這個星球上有一種別的地方都沒余啟有的礦物元素Unobtanium,能夠吸引人類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拓荒的原因就是Unobtanium將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產業。
這里的環境也造就了與人類不同的種族:10英尺高約3米的藍色類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滿人類拓荒者的到來,也不喜歡人類的機器在這個星球的土地上因為到處挖礦而留下的斑斑傷痕。
8. 有部動畫電影 講的是太空采礦船被寄生蟲族入侵 船員變成殺人的傀儡 結局是負責保安的大姐姐 關閉了太空船
星河戰隊系列1—4部
星河1 星河戰隊
高中畢業了,一群少男少女們必須對他們的前途作出抉擇。在女友卡曼的鼓動下,來自阿根廷的富家子弟強尼·瑞克毅然違背父親讓他上大學的意願,報名加入了機械化步兵學校,而卡曼則選擇了海軍學院,她夢想當一名星際艦隊的女飛行員。
在訓練過程中,卡曼暗戀上了冷酷英俊的教官巴卡洛,而瑞哥則與分配在同一軍營中的女同學蒂齊·弗洛瑞絲產生了感情。不久,從瑞克的家鄉布宜諾斯艾利斯傳來了遭蟲族撞出的小行星襲撞擊的消息。當時擔任班長的瑞克因訓練失誤而致一士兵死亡的他已經決定退役。但是得知他的家人和朋友均死於這場災難後,他毅然決定重回軍隊,與蟲族作戰。
由於地球聯邦軍方大大抵估了這種類似蜘蛛的昆蟲的威力,它們比人大數倍,具有堅不可摧的外殼,強勁有力的鉗子和鋒利無比的牙齒;它們頑強好戰,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殺人武器。第一場遭遇戰以聯邦軍全面失敗而告終,十萬名士兵血灑疆場。瑞克和他的部下們目睹了這場大屠殺。
之後瑞克加入聯邦分隊之一的「硬漢部隊」,聯邦當局也宣布改變戰略;緊接的故事更加驚險刺激……
聯邦當局決定,不直接進攻蟲族的老窩——大K星,而是逐個消滅其周邊行星上的蟲子。首先是P星,在轟炸機群進行地毯式轟炸後,由賴奇中尉(也是瑞克參軍前的老師)帶領的「硬漢」部隊開始進發,並首戰告捷。第二天,部隊收到了來自威士忌哨戰的求助信號,然而當他們趕到的時候,哨戰早已被蟲族血洗……在軍營中,他們發現了唯一的生還者,他告訴中尉,蟲子鑽進了報務員的大腦,控制他發出了信號,並吸幹了他的腦髓。這時上尉才意識到這是蟲族的一個圈套。幾分鍾內,蟲子鋪天蓋地地涌來,部隊倉促應戰,險些被合圍,中尉和蒂齊也在這次戰斗中犧牲。最後,殘余的部隊乘著總部派來的救援艇離開了P星。
在救援艇上,憤怒的瑞克要求立即轟炸P星,遭到了艦長的拒絕,艦長告訴他,元帥有新的安排。
新的安排就是——活捉蟲族的首腦,研究蟲族智慧的秘密。然而卡曼和巴卡洛操作的「楊羅傑」號艦艇卻在途中被蟲子噴射出的電漿擊毀,艦長犧牲。兩人乘坐的救生艇又掉進了蟲穴。在這里,他們遇見了蟲族的首腦,巴卡洛被它吸干腦髓,而卡曼用刀子割斷了它用來吸腦髓的武器,終於等來了瑞克帶領的救援隊。蟲子越來越多,瑞克覺得寡不敵眾,命令撤退。而一名黑人士兵要求給留下一枚核彈,最終與蟲同歸於盡……
在影片的結尾,人們捕獲到了蟲族的首腦,瑞克成為了中尉,而卡曼當上了艦長,人類隨即展開對蟲族智慧的研究,與蟲族的較量還沒有結束……
在第一部中,揭示了當時種族交戰開端的種種事例,重在刻畫出熱血殺敵的士氣和壯觀宏大的場景;無論從交戰、劇情的畫面和角度上看,都是比較成功的。電影採取「聯邦政府網」的角度講解整個故事,不僅講解清楚了人蟲戰爭的前因後果,也提到了當時地球聯邦政府的一些情況,如法制建設、徵兵動員、與敵對宗教的斗爭等,大體勾勒出了一個社會的全景。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埋下的伏筆:反戰思想 非常精妙(例如瑞克離開哨站乘艦時的一句「艦隊負責飛,戰士負責死」),也提高了影片的層次;這個伏筆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都被表現了出來。
星河2 聯邦英雄 劇情
於1997年上映的電影將會推出續集Starship Troopers 2: Hero of the Federation,但這次只會直接推出特別版DVD及VHS而不公開上畫,而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公布此片將會於本年6月1日發售。這一次的續集是由曾獲奧斯卡最佳特技的Phil Tippett (Jurassic Park)執導,劇本則繼續由編寫第一集的Ed Neumeier負責,參與演出的演員有 Kelly Carlson, Ed Lauter, Richard Burgi and Sandrine Holt。
續集內容雖然同是談及與外星蟲族的交戰,但故事則講述另一邊的戰場——Zulu Angel 前線哨站。Shepherd將軍率領的聯邦機動部隊Bravo 6小隊,因為在某星球與蟲族交戰陷入困境,為了保存實力便進入已被棄置的前線哨站而堅守。在那裡,他們除了發現唯一的生還者達克斯上尉外,還要跟由四面八方而來的外星蟲族作戰。
與前一集完全不同,這一集並不是正面展現人蟲的大規模正面戰爭,沒有第一集中那些恢弘的戰爭場面。故事發生在一個被蟲族重兵包圍的哨站中,處於重圍中的一支機動步兵小隊由於哨所防禦設施完善,似乎並不擔心外面的敵人,但是不料蟲族通過感染寄生能力,控制了小隊營救出來的幾個士兵。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蟲族迅速感染控制了小隊中的許多士兵。最終男主角達克斯上尉消滅了所有感染者,將目擊了整個事件經過的女主角送上飛船,以通知政府提防蟲族的寄生攻勢,而自己卻留下與蟲族血戰到底。如果說第一集是一部史詩般的科幻戰爭片,那麼這一集就是一部科幻懸疑恐怖片。在這一集中見不到第一集中的那種陽光明媚、視野開闊的地形,取而代之的是陰森的哨所、惡心的寄生蟲。這一集中人類的心靈作戰能力也被提高到了專業層次。
該片對第一部埋下的伏筆提出了更深刻的諷刺和挖掘,例如達克斯上尉的「小心你的長官,他會害死你們。」、片尾的「以後我們需要更多的炮灰」等等,對反戰思想有了初步的正面刻畫的諷刺。
星河3 掠奪者
劇情 在本集中,聯邦與蟲族的戰斗仍在繼續,但是背景故事已經是二次蟲戰(第一、二部的故事背景為一次蟲戰)。一架聯邦軍的星艦因為意外事故,緊急降落在遙遠的OM-1星球上。包括星際元帥、飛行員羅拉·貝克等人在內,都被困在星球上無法脫身。第一集中的主人公強尼·瑞克臨危受命,帶領一隊機動部隊所駕駛的真正先進的掠奪者機動機甲,前往該星球進行營救任務……
終於,在第三部中,第一、二部的反戰思想被拿了出來,描寫得淋漓盡至;殊不知人們愛看的還是最熱血的交戰、廝殺場面,這個第一部的畫龍點睛卻變成了本作的畫蛇添足。
第三集沒有再走第二集的純粹懸疑路線,而是向第一集回歸,但無奈投資有限,無法與第一集相比,因此仍然無法重現第一集的輝煌,其中的一些特效,比如機甲噴射的火焰製作得比較粗糙。雖然評價一般,但還是有些看點。本集中在第一集被捕獲的腦蟲展示了自己不為人知的威力,在被殺死前利用聲波殺死了幾個人。機甲第一次投入作戰,這倒是更加符合原著小說,雖然機甲製作得有點簡陋。片尾出現了與行星般大小的超級蟲子,深深植根於一個行星的內部,最後被地球艦隊的超級炸彈摧毀。
星河4 入侵 (CG動畫)
劇情 一個遙遠的聯盟組織前哨遭遇蟲族入侵。這個團隊被指派去幫助在飛船上的約翰。船長緊急疏散著正在被攻擊中的倖存者,並將當前的軍事情報安全地送回地球。在宇宙戰爭中,必須在Alesia和走失在星雲中的人匯合之前,帶著這個秘密情報登上飛船。現在,該組織團隊被指派去一個營救任務,然而這個任務有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蜘蛛3D
有一塊外星飛向地球的隕石造成的蜘蛛變異,巨型蜘蛛把地球又演變成了人間地獄,一場生死較量即將展開,蜘蛛版本的生化危機,3D特效團隊,精彩不容錯過! 加入本片的演員有克斯蒂娜.坎貝爾(Christa Campbell)、約翰尼.揚.博施(Johnny Yong Bosch)帕特克.茂頓(Patrick Muldoon)威廉.霍普(William Hope)等等。
天外魔蛛 (殺出蟲圍)
在飛往太平洋的途中,飛機突遭天外來物——魔蛛的襲擊,經過驚心動魄的降落,幾位部隊軍官和利博士等人終於登上附近的一座島嶼。
但不久他們就接二連三地丟失同伴,原來這荒島上布滿噬人的巨型蜘蛛和變異爬蟲,同伴們都被這些異種動物吸幹了血液,吃掉內臟後由七竅而出,令人毛骨悚然……
島上處處都隱藏著殺人的機器,全部人員驚恐萬狀,同伴一個個死去,而死狀一個比一個恐怖。他們進退兩難,步步驚心……究竟誰又能生還呢?
八腳怪 (又名近蛛者殺)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偏遠小鎮,這里的人們與世無爭,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災難卻在一夜之間降臨到他們的頭上。由於有毒化學廢料發生了外泄事故,成千上萬的小蜘蛛在一夜之間變得碩大無比、嗜血如命。它們潛入了小鎮的角角落落,准備在把這里變成人間煉獄,而在此過程中,只有警長的小兒子麥可覺察到了這一切,但是整個小鎮只有采礦工程師克里斯密相信他的話,二人正准備說服小鎮上的人們一起消滅這些怪物,卻發現他們已經被滿山遍野的「八腳怪」給包圍了。眾人在中斷對外通訊的環境下,與鋪天蓋地的殺人蜘蛛展開生死戰……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zafvlhexhd47664200572013-5-1 上午 04:36:36
9. 看過一個去外星球采礦的電影,美國的,求叫什麼名字
《月球》
該片講述了月球能源公司礦工薩姆・貝爾在月球基地開采能源,渴望回家的他遭遇了一起事故,隨後又遇見了另一個自己,進而發現了公司不可告人秘密的故事。
http://ke..com/subview/1984/7833218.htm
10. 馬斯克有「火星夢」,他有一個「太空采礦夢」
作者 | 袁一雪
6月11日,起源太空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起源太空)「仰望一號」光學/紫外雙波段太空望遠鏡搭載長征二號丁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這是繼4月27日,起源太空通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將NEO-01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後,第二顆成功上天的衛星。
兩顆衛星上天,是起源太空創始人、香港大學空間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蘇萌小行星采礦夢想的第一步。
曾經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在太空采礦的場景,也將隨著蘇萌的小行星采礦夢而可能成為真實世界中的一幕。
2007年,剛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博士的蘇萌,接到了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教授Martin Elvis給他推薦的題目。當時,他一下愣住了:小行星采礦。「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接了這個題目我還能順利畢業嗎?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嗎?」蘇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開玩笑地說。
讀博期間,蘇萌與同事使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費米氣泡」。這是銀河系的銀盤兩側分布的兩個巨大的、對稱的「氣泡狀」結構,也是人類迄今為止認知到的銀河系最大的結構。費米氣泡的發現可以為認識宇宙中星系的形成與演化,以及宇宙中多種尺度的起源問題帶來幫助。
基於該成果,蘇萌獲得世界高能天體物理領域最高成就獎——布魯諾·羅西獎。他是近40年來該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和唯一一位華人獲得者,其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世界十大物理學進展」及《天文學》雜志「年度十大天文學進展」。
與此同時,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浪潮在全球迅速蔓延,2010年世界首家太空采礦公司行星資源公司成立。蘇萌跟著導師穿梭於哈佛校園的天文系、物理系、地球與行星科學系,以及法學院、商學院、政府管理學院,跟全球頂尖的學者討論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技術、法律、商業模式、政府政策等。
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帕帕拉多學者、美國航天航空局愛因斯坦學者的蘇萌,在麻省理工學院期間不斷往返中美兩地,尋找在中國開展太空 探索 與資源利用的機會。2016年,蘇萌加入香港大學,成為香港大學空間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2019年,中國第一家致力於開展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商業公司——起源太空正式成立。
雖然公司成立伊始便經歷了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但蘇萌的計劃並未因此受阻。甚至在今年4月,公司正式向太空發射了NEO-01。6月11日,起源太空「仰望一號」也成功發射。
至今,蘇萌還記得導師交給他小行星采礦項目時認真的神態。「他說,小行星采礦是天文學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契機。當天文學真正影響 社會 和民眾利益的時候,這個古老的學科將會以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快速成長起來。」蘇萌回憶說。
天文學誕生於人類對晝夜更替、四季輪回、天文現象的好奇中,古代的天文觀測曾與歷法的制定密不可分。隨著觀測手段不斷進步,天文學研究的對象也從種種天文現象,轉為更為精準的宇宙物體,大到行星、恆星、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以至可觀測的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乃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
天文學正在不斷拓展人類的知識邊界,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也在更宏大的尺度上定義了文明發展的階段。只是天文學研究本身似乎很難像其他學科一樣實現產學研結合,從而進入與 社會 發展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並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也是天文學大科學裝置往往需要國家支持的原因。
但是,天文學家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渴望學科貼近人類生活。而事實上,人類對太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正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機會,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從而實現天文學學科發展的自我造血能力。這一點是蘇萌從未敢忘卻的使命。
另一個讓蘇萌奮不顧身投入小行星采礦的原因是,讓中國在世界太空資源開發領域中能夠佔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早已有國家打起了太空資源擁有權的「算盤」。就地球而言,其周圍的近地小行星上也有地球內部蘊藏的礦產資源。不過,地球上的礦產大都藏於地表下較深的區域,很難開采或成本高昂,尤其是一些稀有金屬。但這些礦產在小行星上的情況則不同,它們可能存在於淺薄的表面,十分方便開采。「更重要的是,未來人類太空建設需要的原材料,尤其是水,可以從月球或小行星的表面獲得,從而改變人類利用太空的方式。」蘇萌解釋說,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會將采礦的視線投向月球和小行星。
只是在廣袤的太空中,小行星數量之多無法預測,那麼如何判定這些小行星到底屬於誰?最先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是美國,他們在《商業空間發射競爭法》規定了私人可獲得開采礦物的所有權。盧森堡緊隨其後,於2017年頒布了《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法》。
蘇萌認為,太空資源所屬權終將成為世界各國都參與的事項,佔領先機無疑會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利。事實上,我國只參與了國際空間法的部分條約和協定。有數據顯示,《外空條約》已有包括盧森堡、美國、中國在內的107個締約國,而《月球協定》只有18個締約國,且盧森堡、美國、中國均不是締約國。
「我希望以我綿薄之力,先跟上其他國家的步伐。」蘇萌如是說。
馬斯克總是走在科學的前沿,卻鮮有人想到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毫無疑問,他最初為自己定下去火星的目標,使他的眾多奇思妙想目標一致,且幾乎所有的 科技 創新都與此有關。
蘇萌也正在踐行這一點:瞄準小行星采礦這一目標,堅實地踏出每一步。4月發射的NEO-01就是蘇萌為小行星采礦之行邁出的第一步。「若要實現小行星采礦,可以是在一顆大型的小行星表面降落、進行開采;或者捕獲一顆幾米大小的小行星,將它帶回地月系統,再進行開采。」起源太空首席行星科學家、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張曉佳介紹道。「我們的目標是用低成本的方式實現第二種方案。」
為了實現這一點,蘇萌和團隊需要在地面和太空中做大量實驗,目標是在提高捕獲成功率的同時,盡可能地降低任務成本。據他透露,未來的目標是將任務的成本降低到國際同類公司的1/10以下。
為了驗證太空采礦技術,NEO-01誕生了。它肩負的使命比捕獲小行星簡單些,是捕獲一個小行星的模擬目標,將它拖拽至大氣層中與之「同歸於盡」。張曉佳介紹說,現在NEO-01的運行良好,只需等待它進入此前預設的軌道,就可以開展實驗任務了。
除了主任務外,NEO-01還搭載了攝像頭,助力研究人員研究太空中的實驗過程。
而6月上天的起源太空「仰望一號」,則是我國第一台地球軌道上的光學/紫外雙波段太空望遠鏡,肩負著搜尋小行星的任務。
觀察、捕獲,再將小行星「囤積」於地月軌道,這對蘇萌來說還只是開始。他期望有一天可以開采小行星的礦產,並在太空中直接冶煉,用於太空建設。而這一切,在蘇萌眼中並不比人工智慧的實現更難。因為在國內進行創業期間,蘇萌驚喜地發現,國內的航天產業幾乎已經形成閉環,即便是疫情沖擊了全球航天產業等行業,但對中國影響不大。
「我曾經在國內找了很多高校和單位,發現有些技術即便沒有成熟化,也有人曾經做過相關的研究,也就是說如果要實現小行星采礦這一目標,我國完全有基礎發展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工業化、商業化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爭當全球第一,引領人類在太空中不斷拓展文明的疆界。」蘇萌說,小行星采礦為眾多技術提供試驗與實現的平台,在材料科學、生物醫葯等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現在蘇萌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國內促成小行星采礦專業的建立。2018年,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太空資源中心就正式開設了小行星采礦專業,開發全球第一個太空資源相關的正式課程,以培養下一代太空科學家和工程師。目前,該中心計劃開設碩士及博士相關課程,此外,還為從事太空研究的專業人士提供短期進修課程。學生可通過學習獲得核心知識,並在負責 探索 、提取及使用太陽系資源的系統中獲得設計實踐。
「小行星采礦是個集礦業、天體、行星、法律、航天器、人工智慧、數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平台。」蘇萌介紹道,目前,他們與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大學合作的實驗室已經成立,正在推動采礦專業發展。
蘇萌希望這些人才梯隊的建設,可以為中國未來的大型太空天文基礎設施的建設貢獻力量。而他自己也將為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貢獻民營航天力量。
到 2025 年,蘇萌和團隊將發射數十台太空望遠鏡和更多的航天器。「參與國際競爭,在太空中展示中國企業能力」是他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