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对现金漏损
A. 简述金融创新的意义
1、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和货币划分的意义
从整个货币发展的里程来看,一般认为货币经历了朴素的商品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符号货币阶段、电子货币阶段四个阶段。
各阶段就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与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而言,具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多种形式(其中数字现金是电子货币发展的较高阶段形式)。
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使得理论界对货币的定义变得日益困难。货币到底是什么?传统的货币定义认为货币是为广大公众所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和一些当代主流经济学家均认为“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米尔顿·弗里德曼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年轻教授曼昆却说“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购买其他人的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社会学家西美尔则把货币视作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价值的现金化”:“货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是一种纯粹功能的具体化。”
在围绕着理解和把握货币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被长期困扰,特别是金融创新使货币的外延越来越广泛,所以对货币的界定越发复杂。
金融创新,特别是大量金融业务创新后,涌现了许多新型账户,这些账户的出现使传统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出现混乱,例如NOW、ATS、MMDA等新型账户都具有开具支票的功能,类似于活期存款,理应划入M1,但这些账户余额又大部分放在投资性储蓄账户上,实际上它应属于M2。
由于类似的金融创新,各国对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不断进行修改。英国已有M1、M2、M3、DCE、PSL1、PSL2等8个货币供给指标,从1970年到1984年间修改货币定义9次之多。
美国在1971—1984年间共修改货币定义7次,货币供给指标发展到目前的M1、M2、M3、L和Debt 5个。尽管频繁修改,金融创新带来的难题并未完全解决,如电子账户、多功能信用卡和网络支付账户等对应的货币层次,各国中央银行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所以金融创新使得对与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划分更加难以界定,从而直接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与测定。
2、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关系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
在一定的名义GDP下,货币乘数B和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货币流通速度增大,则货币乘数减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要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3、从修正的货币乘数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的划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金融工具种类的不断丰富,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各类存款等流动性不同的货币供给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融创新对货币乘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变化如下。
1)对现金的影响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成为货币的主流。经济体之间的借贷、消费、转帐等将无一不是通过网络进行结算,支票和现金结算将逐步减少。
特别是数字现金是在银行存款转移支付工具的逐渐深化和对现金通货的逐渐挤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货币的高级发育形态,是货币经历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符号货币(纸币)等各种发育阶段类型的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和演化的产物,
具有良好的匿名性、无限的分割性、真实的价值性、快捷便利和可交换性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推知,数字现金对货币形态演化的这种影响趋势将使数字现金不断挤占现金通货纸币和存款通货的某些形态而逐渐成为未来数字货币时代的最主要流通货币形式之一,
它是现金纸币通货和存款通货的最佳替代者,因此,从其一问世以来便迅速挤占现金和存款通货中数字现金前期各种发育形态的电子货币的位置,并且后来居上。
不难推知,随着数字经济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实体经济对现行的现金纸币通货的需求将因数字现金的逐渐挤占而大幅缩减到少量存在,数字现金则会广为流行,
而结算性临时存款通货的大部分将逐步转化为数字现金形态,小部分仍将以卡型电子货币形态和存款转账型电子货币形态存在,但也将逐渐向数字现金形态转化。
2)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和货币乘数的影响
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层次的划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种货币之间转变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而且货币层次越来越多,如NOW账户、ATS账户等。
特别在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由于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日益增多,不同流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成为了事实上的货币。
这样一来使货币的供应规模量在不断扩大。这里可以引入一个金融创新下的可以充当货币媒介的可替代性金融资产的一个量,即在货币供应量上加入一个量Mc,所以金融创新下货币供应量为:
M=C+Dr +Dt +Ce +Mc(4)
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到解释,其中现金漏损率的降低、替代性金融资产的比例增大和超额准备率的下降都使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而数字现金占活期存款比例则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总的来说,由于数字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都比较强,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较大的相互替代可能性不大(但是长远来看ce还是增大的),所以要考察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或者货币乘数发生变换总的趋势是:金融创新使货币乘数增大,流通速度下降。
(1)数字货币对现金漏损扩展阅读:
金融创新定义虽然大多源于熊彼特经济创新的概念,但各个定义的内涵差异较大,总括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制造新产品时。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要素,生产方法,管理系统的过程。
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的供给方生产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制度创新则是指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使系统效率有所提高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是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
中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概念不仅把研究的时间限制在60年代以后,而且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内涵,因此,大多数关于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均采用此概念。
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如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
以及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票据发行便利等;风险转移创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各种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
增加流动创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股权创造创新型,它包括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B. 货币兑换行业前景如何
货币将实现从“原子形态”向“比特形态”的转变,电子货币也将成为人类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电子货币产生的原因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发明的信用卡到今天,电子货币已经拥有了各种智能卡、数字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多种形式。对电子货币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得: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基本原因
由于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传统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微薄,这就迫使金融企业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弥颓势。这样一来,为丰厚回报而进行的业务创新就给电子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因为对于电子货币的提供商而言,发行电子货币既可以作为金融创新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又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服务手段来吸引客户以增加潜在的收益。
(二)电子商务的兴起内在地需要电子货币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在商业贸易中的深入应用,网上购物、虚拟交易等新的
商务模式让人们有了新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也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对能够快捷安全的进行支付的新货币形式就有了内在的需求,电子货币不但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也具备了基本的货币特征,能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所以电子货币在这种环境下迅速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给电子货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没有信息技术和加密技术的高度发展,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包括各种信用卡、储值卡、数字现金等电子货币形式被普遍地接受并使用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除了要考虑能被普遍接受,同时对其的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电子货币本身必须是安全的,而且应该同时被认为是安全的才可以广泛地进入流通;信息技术和加密技术的发展则对这一安全性给予了极大的保障。
(四)降低交易费用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观货币形态的演化历史,都体现着这样一种内在机制,就是货币自身的物质价值与其代表的商品价值的逐渐剥离;同时其大小和重量也逐渐变小,慢慢地从可见演化为不可见;这些演变无外乎都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交易费用,这也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电子货币成为独立通货的条件
电子货币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电子现金、数字现金、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等形式,但实践中,这些电子货币都是在原有的现金或存款基础上发行使用的,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2因为从理论上讲,电子货币要成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独立的支付手段
作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电子货币被用来进行支付时,当其通过网络以数据信息形式从交易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时,钱货两讫,交易应随即宣告完成。但目前由于被认可程度不同和行业间的限制,电子货币在支付中并不被普遍接受。很多时候,只有将其同比例兑换为传统货币才能满足交易需求;而个人之间在目前还几乎无法直接通过电子货币完成借贷和支付。所以最终能标志支付完成的还是现金、存款形式通货的转移,真正体现交易信用的仍是被电子化、数字化前的现金或存款。所以电子货币要想成为独立的通货进入流通,独立的支付功能是必要条件。
(二)独立的价值尺度
在行使价值尺度方面,目前的电子货币也还离不开传统通货的支持,这倒不是因为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元)3,这样的量度只是人为的一个约定基准,中国古代的货币度量就有文、吊、两等多种,既然纸币可以沿用“元”,电子货币自然也可以。即使叫成“比特”也没有关系,这不是问题的实质。
电子货币目前还不能执行独立的价值尺度,根本原因在于抛开了支撑它的通货后,它没有足够的信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而且货币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受使用它的社会人的观念惯性的影响,当其与纸币共同流通时,还无法摆脱其影响,所以只能依赖纸币来充当间接的价值尺度。
(三)独立的价值贮藏手段
电子货币目前的价值贮藏功能也依赖于传统通货,因为人们手中现有的电子货币还是用现金兑换得到的储值卡,或是由存款作保证的银行卡等,这样得到的电子货币还是以现金或存款为基础,当卡里的数字变小或为零时,还要再用存款或现金去补充,所以这样得到的电子货币永远不可能摆脱持有者手中原有通货的数量约束。这样一来,电子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是名不符实的。所以就此意义来讲,电子货币本身并不具备价值贮藏的功能。
(四)独立的发行方式
一种真正独立的通货形式应是独立发行的,而不是以别的货币为发行基础。因为如果没有发行上的独立,它在流通中的独立性就是相对有限的,在出现信用危机时,就被要求兑换成支持其发行的原有通货,从而无法摆脱原有通货的影响。所以目前的电子货币还是在传统货币支持下流通的二次货币形式,是独立电子通货的前期发育形态。
三.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国外有观点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大量减少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从而减小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使得“未来的央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它只能向私人部门指出货币政策的发展前景,却无法干预私人部门的政策预期和行为选择”,4这样一来,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就被削弱了;而且,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取代对央行货币的需求,甚至是央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将失去稳定经济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应淡出货币政策的舞台”。5
(一)央行在经济中的地位不会被取代
首先,央行在货币发行方面的地位还无法被取代,这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其次,就目前社会信用发展状况来看,企业或私人信用还远未达到国家信用的高度。所以商业银行利用私人部门的系统进行支付结算的风险还很高,成本也很大,选择央行进行支付结算服务相对而言仍是经济的;与此相似,央行最后贷款人的地位也还无人能撼。
(二)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会被削弱
在短期内,电子货币的影响不仅不会削弱、相反可能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般来说,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乃至总需求和实际产出,电子货币的发展首先导致货币乘数的扩大。根据以下的货币乘数公式,
其中 、 和k分别是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率。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公众少用现金,对商业银行来说,也就是现金漏损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也将其超额准备降到最低限度,因为电脑化可以使他们精确地计算每日所需的准备头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则此三变量都大为缩小,货币乘数将相应扩大。此时,基础货币供给小有变动,则整个货币供给就会大为增加,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为“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大为增强了。
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日常交易、办理结算等,货币供给量变动因此难以调控利率。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
但是,以往的利率调控主要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来实现,密歇尔·伍德福特根据新西兰的经验,提出在基本不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条件下,通过对准备金存款的付息,可以实现对隔夜拆借利率的调节。
该控制机制表现在下图中,其中BR表示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TR是央行控制隔夜拆借利率的目标,SCR是央行付给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利率,D1和D2分别是纸币和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需求曲线,D1比D2平坦是因为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上,电子货币条件下的基础货币需求比纸币条件下大为减少了。BR利率上的水平直线表明央行按既定利率满足所有的借款需求。SCR利率上的水平线表示对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付息的轨迹。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表现在曲线的垂直部分,也就是在横轴的M上,央行决定的基础货币供给相对于市场日交易量较小,并且基本保持不变。
在这个利率决定的机制中,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以既定利率提供任意数量的基础货币,这个贷款利率(BR)高于央行欲控制的隔夜拆借利率(TR),央行对准备金存款支付的利息(SCR)则低于隔夜拆借利率。商业银行满足流动性需求后,将多余的资金按存款利率(SCR)存在央行账户上。(新西兰央行贷款利率高于隔夜拆借利率2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也是25个百分点。)因为当隔夜拆借利率位于贷款利率与借款利率的中间,就没有银行愿意以高于央行贷款的利率,从拆借市场上拆入资金,也没有银行愿意以低于央行存款的利率,将资金拆借出到拆借市场,它们势必在这个利率范围内,互相拆借资金,而不是把多余资金存入央行。“因为商业银行的交易规模很大,央行就没有必要再亲自参与交易”(Brookes and Hampton 2000)。这就是说,央行不必变动货币供给量,只要调节存贷款利率,就能将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期望的水平上。
这个利率控制机制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中相当成功。
C. 支付结算五维关联模型业务需求得分怎么得来
1、 货币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本位币和辅币及其偿付能力,发行保证制度。2、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3、 消费信用的形式有延期付款,分期付款和消费贷款。4、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5、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6、 通常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看自主性交易的差额。7、 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的前提是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8、 投资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9、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会增加。1.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和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2. 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短期证劵,可在货币市场上随时以转让、贴现、抵押等多种形式变现,转化成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我们将它们称为准货币。3. 狭义货币M1由现金和活期存款够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准货币构成。4. 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被称为商业票据。5. 发行人不通过证券承销机构而自己发行证券的发行方式属于直接发行。6. 狭义的表外业务大致可分为担保业务、承诺业务和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劵化。7. 货币政策工具中间接信用控制的方式有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8.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付。9. 存款型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信用社。10. 按外汇交易交割时间不同划分,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11. 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12. 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13.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和支付利息。14. 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15.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金融工具。16. 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型银行。17.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就是货币资金,需要借助货币资金来进行交易。18. 证劵发行市场又被称为一级市场,它与证劵流通市场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证劵市场。19. 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20.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当收入大于支出时,我们称之为顺差;反之当支出大于收入时,我们称之为逆差。21. 到目前为止,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于存储程序思想,这个思想最早是由冯诺依曼提出的。22. 微型机硬件的最小配置包括主机、键盘和显示器。23. 微型机开机顺序应遵循先外设后主机的次序。24. 微型机中,用来存储信息的最基本单位是Byte。25. 软盘写保护作用是防止修改数据。26. 若采用32x32点阵的汉字字模,则存储3755个一级汉字的点阵字模信息需要的存储容量是469.375KB。27. 无符号二进制整数10101101等于十进制数173,等于十六进制数AD,等于八进制数255。28. 已知大写字母D的ASCII码为68,那么小写字母d的ASCII码为100。29. 用十六进制数给存储器中的字节编号0000H~FFFFH,则该存储器容量是65536;而另一台微型机的内存容量为4MB,其地址至少要有22条。30. 如果将一本237万字的《现代汉语词典》存入软盘,大约需要3.62片1.44MB的软盘。31. 按照冯诺依曼原理构成的计算机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五大部分组成。32. 计算机系统总线有三类,他们分别是内部总线、系统总线、I/O总线。33.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34. 多媒体技术主要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四种特性。35. 网桥作用于OSI/RM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路由器作用于OSI/RM参考模型的网络层。1、 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 汇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3、 信用交易:也称垫头交易或保证金交易,它是客户以自己的信用,只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而取得证劵经纪人的信用后,委托经纪人买进或卖出证劵的交易方式。4、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宁可持有没有收益但周转灵活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实质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5、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6、 基础货币——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7、 商业票据——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8、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9、 同业拆借——银行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为满足临时资金头寸不足的需要相互融通资金的行为。10、 货币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在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神度达到的政策变量。11、 国际收支——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12、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13、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14、 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为在双本位币制度的情况下,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15、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对应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紧缩一般定义为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1、 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财富贮藏、支付手段。2、 什么是货币基本乘数?简要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货币基本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有五个,分别是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通货比率及超额准备金比率。3、 简述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一国的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一国的货币流通状况、利率以及政治因素、政府的各项政策因素、外汇管制、预期心理、金融投机等都会对汇率的变动产生影响。4、 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信用货币的?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货款和证券投资等资产业务来创造信用货币。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的前提是银行实行转账结算和部分准备金制,商业银行的创造能力要到原始存款额的大小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和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的影响。5、 现代信用活动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现代信用活动有哪些特征?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表现。现代信用活动有以下特征:现代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其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的,第三,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第四,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6、 试简要分析收入状况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成正比。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比。7、 判定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哪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特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8、 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错误与遗漏项目9、 试述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1)货币材料的确定(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4)发行保证制度10、 说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r-----I-----E-----Y凯恩斯学派主张传导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或调整首先影响到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及总支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变化。11、 什么是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分?基础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和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三条渠道:(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2)通过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货币(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投放货币。12、 简述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节政策。支出变更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资金融通政策,主要包括外汇缓冲政策与信用手段。13、 简述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意义。商业银行的存款决定其资产;存款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标志;存款是银行的血液,是金融业竞争的焦点。14、 简述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盈利性指标体系、流动性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清偿力和安全指标体系、经营效率指标体系15、 简述信用分析的基本要素。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条件16、 简述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处理方法。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抑制、风险补救17、 简述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的。获取收益、分散风险、补充流动性、合理避税等18、 简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含义及分类定义。即按贷款的内在质量分为五级贷款,也称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19、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或功能。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非保险性存款;吸收银行的意外亏损,特别是贷款损失;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限制银行资产规模的盲目膨胀。20、 简述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目的和原则。目的就是要在确保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现金占资产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适度的规模。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适度存量控制原则;适时流量调整原则;安全性原则。21、 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外部原因包括客观经济环境如宏观经济走势、政治局势、市场利率、客户信用等;内部原因包括银行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如银行内部人员的经营管理素质、银行经营管理方针、银行业务结构比例等。22、 简述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资金的运用,通过安排资金的运用方向满足银行的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负债特别是购买负债去主动适应资产的增长,满足银行流动性,促进银行盈利目标的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管理兼顾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和统一管理,充分实现银行经营目标。23、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适度的含义。商业银行应当拥有足够的资本,但商业银行的资本了也不是越多越好,资本充足的确切含义是资本适度,还包括资本构成的合理。24、 简述银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不能揭示银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可将利润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结合起来,并揭示银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25、 银行会计科目使用有什么特殊性?银行会计科目有表外科目和表内科目,表内科目核算表内业务,表外科目核算表外业务。26、 银行记账方法有什么特点?采用借贷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相结合的办法。27、 银行会计凭证有什么特点?采用单式凭证,且用原始凭证可以代替记账凭证。28、 银行汇票如何核算?分出票、代理兑付和结清三个阶段,出票时设置“汇出汇款”科目。29、 货币兑换科目如何使用?货币兑换科目是资产负债共同科目,是专门核算分账制下外币买卖业务的。30、 简述财务管理的定义及内容。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信息管理。31、 什么是财务风险?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哪些?对金融企业而言,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由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风险,这也是财务风险的最本质的内涵。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金融企业财务活动相关联的各类风险,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支付能力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利率风险、利率汇率风险、关联交易风险、委托业务风险、受托业务风险、担保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及分支机构风险等,这些风险最终涵盖在财务风险最本质的要求之内。32、 简述股票筹资与债券筹资的优缺点。发行股票筹资的优点:增强公司筹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筹资限制条件少。缺点:资本成本高;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筹资范围小,而且不便于转让。发债券的优点:资金成本低;筹资对象广泛,市场大;有财务杠杆利益。缺点:财务风险大;限制性条件多。33、 简述金融企业收益分配的程序。(1)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3)提取一般准备金(4)提取任意公积金(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34、 比较剩余收益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指一般情况下,企业每年支付股利是固定的或按一个固定的比率增长的股利政策。优点:向证券市场传递了企业稳定发展、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的有利信息,有利于稳定企业股价。缺点:股利分配和企业收益水平脱节,政策弹性大。固定股利率政策:指每年支付股利按照净利润的固定百分比支付,股利支付后的余额作为留存收益的分配政策。优点:这一股利政策与企业净收益水平密切联系,体现了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分配原则;缺点:每期支付股利的绝对数是不稳定的,容易向证券市场传递企业发展不稳定、前景不明确、不可靠的信息。剩余股利政策:指企业的净利润首先用来保证投资增长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剩余收益再用来对股东进行股利支付的政策。优点:有利于保证企业投资需要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风险。缺点;股利支付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容易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发展不稳定的信息,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35、 简述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1、建立成本控制系统;2、加强成本预算管理。36、 什么是信息强化财务管理?简述信息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信息强化财务管理,也称网络财务管理,是指金融企业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基数为手段,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金融企业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实时处理、预测、分析和判断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1、通过信息化流程实现财务规范管理;2、通过网络数据化实现财务精确管理;3、通过信息化决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37、 什么是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者改善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38、 简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原则。1、 合法性2、及时性3、真实性4、完整性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新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D. 信用社 目前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哪些
1、 货币制度的四大构成要素: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本位币和辅币及其偿付能力,发行保证制度。
2、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3、 消费信用的形式有延期付款,分期付款和消费贷款。
4、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
5、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6、 通常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看自主性交易的差额。
7、 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的前提是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8、 投资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9、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1.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和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2. 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短期证劵,可在货币市场上随时以转让、贴现、抵押等多种形式变现,转化成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我们将它们称为准货币。
3. 狭义货币M1由现金和活期存款够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准货币构成。
4. 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被称为商业票据。
5. 发行人不通过证券承销机构而自己发行证券的发行方式属于直接发行。
6. 狭义的表外业务大致可分为担保业务、承诺业务和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劵化。
7. 货币政策工具中间接信用控制的方式有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
8.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付。
9. 存款型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信用社。
10. 按外汇交易交割时间不同划分,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11. 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12. 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
13.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和支付利息。
14. 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15.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金融工具。
16. 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型银行。
17.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就是货币资金,需要借助货币资金来进行交易。
18. 证劵发行市场又被称为一级市场,它与证劵流通市场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证劵市场。
19. 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20.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当收入大于支出时,我们称之为顺差;反之当支出大于收入时,我们称之为逆差。
21. 到目前为止,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于存储程序思想,这个思想最早是由冯•诺依曼提出的。
22. 微型机硬件的最小配置包括主机、键盘和显示器。
23. 微型机开机顺序应遵循先外设后主机的次序。
24. 微型机中,用来存储信息的最基本单位是Byte。
25. 软盘写保护作用是防止修改数据。
26. 若采用32x32点阵的汉字字模,则存储3755个一级汉字的点阵字模信息需要的存储容量是469.375KB。
27. 无符号二进制整数10101101等于十进制数173,等于十六进制数AD,等于八进制数255。
28. 已知大写字母D的ASCII码为68,那么小写字母d的ASCII码为100。
29. 用十六进制数给存储器中的字节编号0000H~FFFFH,则该存储器容量是65536;而另一台微型机的内存容量为4MB,其地址至少要有22条。
30. 如果将一本237万字的《现代汉语词典》存入软盘,大约需要3.62片1.44MB的软盘。
31. 按照冯•诺依曼原理构成的计算机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五大部分组成。
32. 计算机系统总线有三类,他们分别是内部总线、系统总线、I/O总线。
33.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4. 多媒体技术主要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四种特性。
35. 网桥作用于OSI/RM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路由器作用于OSI/RM参考模型的网络层。
1、 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 汇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3、 信用交易:也称垫头交易或保证金交易,它是客户以自己的信用,只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而取得证劵经纪人的信用后,委托经纪人买进或卖出证劵的交易方式。
4、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宁可持有没有收益但周转灵活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实质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5、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 基础货币——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
7、 商业票据——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8、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9、 同业拆借——银行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为满足临时资金头寸不足的需要相互融通资金的行为。
10、 货币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在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神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11、 国际收支——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12、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3、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4、 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为在双本位币制度的情况下,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15、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对应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紧缩一般定义为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1、 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财富贮藏、支付手段。
2、 什么是货币基本乘数?简要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货币基本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有五个,分别是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通货比率及超额准备金比率。
3、 简述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一国的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一国的货币流通状况、利率以及政治因素、政府的各项政策因素、外汇管制、预期心理、金融投机等都会对汇率的变动产生影响。
4、 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信用货币的?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货款和证券投资等资产业务来创造信用货币。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的前提是银行实行转账结算和部分准备金制,商业银行的创造能力要到原始存款额的大小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和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的影响。
5、 现代信用活动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现代信用活动有哪些特征?
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表现。现代信用活动有以下特征:现代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其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的,第三,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第四,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6、 试简要分析收入状况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成正比。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7、 判定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哪些?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特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8、 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错误与遗漏项目
9、 试述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货币材料的确定(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4)发行保证制度
10、 说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M-----r-----I-----E-----Y
凯恩斯学派主张传导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或调整首先影响到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及总支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变化。
11、 什么是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分?
基础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和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三条渠道:(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2)通过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货币(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投放货币。
12、 简述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节政策。
支出变更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资金融通政策,主要包括外汇缓冲政策与信用手段。
13、 简述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存款决定其资产;存款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标志;存款是银行的血液,是金融业竞争的焦点。
14、 简述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盈利性指标体系、流动性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清偿力和安全指标体系、经营效率指标体系
15、 简述信用分析的基本要素。
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条件
16、 简述商业银行常用的风险处理方法。
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抑制、风险补救
17、 简述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的。
获取收益、分散风险、补充流动性、合理避税等
18、 简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的含义及分类定义。
即按贷款的内在质量分为五级贷款,也称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19、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或功能。
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非保险性存款;吸收银行的意外亏损,特别是贷款损失;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限制银行资产规模的盲目膨胀。
20、 简述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目的和原则。
目的就是要在确保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现金占资产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适度的规模。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适度存量控制原则;适时流量调整原则;安全性原则。
21、 简述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
外部原因包括客观经济环境如宏观经济走势、政治局势、市场利率、客户信用等;内部原因包括银行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如银行内部人员的经营管理素质、银行经营管理方针、银行业务结构比例等。
22、 简述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资金的运用,通过安排资金的运用方向满足银行的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负债特别是购买负债去主动适应资产的增长,满足银行流动性,促进银行盈利目标的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管理兼顾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和统一管理,充分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23、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适度的含义。
商业银行应当拥有足够的资本,但商业银行的资本了也不是越多越好,资本充足的确切含义是资本适度,还包括资本构成的合理。
24、 简述银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不能揭示银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可将利润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结合起来,并揭示银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
25、 银行会计科目使用有什么特殊性?
银行会计科目有表外科目和表内科目,表内科目核算表内业务,表外科目核算表外业务。
26、 银行记账方法有什么特点?
采用借贷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相结合的办法。
27、 银行会计凭证有什么特点?
采用单式凭证,且用原始凭证可以代替记账凭证。
28、 银行汇票如何核算?
分出票、代理兑付和结清三个阶段,出票时设置“汇出汇款”科目。
29、 货币兑换科目如何使用?
货币兑换科目是资产负债共同科目,是专门核算分账制下外币买卖业务的。
30、 简述财务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信息管理。
31、 什么是财务风险?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哪些?
对金融企业而言,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由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风险,这也是财务风险的最本质的内涵。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金融企业财务活动相关联的各类风险,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支付能力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利率风险、利率汇率风险、关联交易风险、委托业务风险、受托业务风险、担保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及分支机构风险等,这些风险最终涵盖在财务风险最本质的要求之内。
32、 简述股票筹资与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发行股票筹资的优点:增强公司筹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筹资限制条件少。缺点:资本成本高;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筹资范围小,而且不便于转让。
发债券的优点:资金成本低;筹资对象广泛,市场大;有财务杠杆利益。缺点:财务风险大;限制性条件多。
33、 简述金融企业收益分配的程序。
(1)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3)提取一般准备金(4)提取任意公积金(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34、 比较剩余收益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指一般情况下,企业每年支付股利是固定的或按一个固定的比率增长的股利政策。优点:向证券市场传递了企业稳定发展、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的有利信息,有利于稳定企业股价。缺点:股利分配和企业收益水平脱节,政策弹性大。
固定股利率政策:指每年支付股利按照净利润的固定百分比支付,股利支付后的余额作为留存收益的分配政策。优点:这一股利政策与企业净收益水平密切联系,体现了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分配原则;缺点:每期支付股利的绝对数是不稳定的,容易向证券市场传递企业发展不稳定、前景不明确、不可靠的信息。
剩余股利政策:指企业的净利润首先用来保证投资增长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剩余收益再用来对股东进行股利支付的政策。优点:有利于保证企业投资需要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风险。缺点;股利支付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容易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发展不稳定的信息,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35、 简述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1、建立成本控制系统;2、加强成本预算管理。
36、 什么是信息强化财务管理?简述信息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
信息强化财务管理,也称网络财务管理,是指金融企业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基数为手段,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金融企业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实时处理、预测、分析和判断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1、通过信息化流程实现财务规范管理;2、通过网络数据化实现财务精确管理;3、通过信息化决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37、 什么是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者改善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38、 简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原则。
1、 合法性2、及时性3、真实性4、完整性
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新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E. 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模型
1、交易型的货币数量模型
原始货币数量论认为,经济中货币需求量与所需满足的商品交易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MV—PQ。
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商品价格,Q为商品交易量,PQ乘积即为某一时期内的商品交易额。可见,货币流通速度最早的定义乃是指年度内单位货币被使用的平均次数,因而又被称为货币交易流通速度。
2、收入型货币数量模型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发展了货币数量论,新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式如下:MV=PY,其中PY指名义货币收入,伴随这一转变货币流通速度亦有了新的含义: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周转(这里所指的周转包括再生产的全过程)的平均次数。因而又被称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二者在原理上基本统一,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源于货币作为交易手段的职能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而后者则是从货币储藏手段(永久性收入)的职能来解释。根据货币均衡理论,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Ms = Md,所以货币的流通速度V和货币的供给量具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M2是由M1和准货币(M2 − M1)构成的,其中M1对应货币的交易职能,准货币对应货币的贮藏职能。把二者加以综合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一般公式为:
M2V= GDP(1)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和货币划分的影响
从整个货币发展的里程来看,一般认为货币经历了朴素的商品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符号货币阶段、电子货币阶段四个阶段。各阶段就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与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而言,具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多种形式(其中数字现金是电子货币发展的较高阶段形式)。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使得理论界对货币的定义变得日益困难。货币到底是什么?传统的货币定义认为货币是为广大公众所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马克思和一些当代主流经济学家均认为“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米尔顿·弗里德曼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年轻教授曼昆却说“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购买其他人的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社会学家西美尔则把货币视作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价值的现金化”:“货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是一种纯粹功能的具体化。”在围绕着理解和把握货币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被长期困扰,特别是金融创新使货币的外延越来越广泛,所以对货币的界定越发复杂。
金融创新,特别是大量金融业务创新后,涌现了许多新型账户,这些账户的出现使传统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出现混乱,例如NOW、ATS、MMDA等新型账户都具有开具支票的功能,类似于活期存款,理应划入M1,但这些账户余额又大部分放在投资性储蓄账户上,实际上它应属于M2。由于类似的金融创新,各国对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不断进行修改。英国已有M1、M2、M3、DCE、PSL1、PSL2等8个货币供给指标,从1970年到1984年间修改货币定义9次之多。美国在1971—1984年间共修改货币定义7次,货币供给指标发展到目前的M1、M2、M3、L和Debt 5个。尽管频繁修改,金融创新带来的难题并未完全解决,如电子账户、多功能信用卡和网络支付账户等对应的货币层次,各国中央银行目前尚无明确答案。所以金融创新使得对与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划分更加难以界定,从而直接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与测定。
2、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关系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在一定的名义GDP下,货币乘数B和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货币流通速度增大,则货币乘数减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要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3、从修正的货币乘数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的划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金融工具种类的不断丰富,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各类存款等流动性不同的货币供给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融创新对货币乘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变化如下。
1)对现金的影响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成为货币的主流。经济体之间的借贷、消费、转帐等将无一不是通过网络进行结算,支票和现金结算将逐步减少。特别是数字现金是在银行存款转移支付工具的逐渐深化和对现金通货的逐渐挤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货币的高级发育形态,是货币经历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符号货币(纸币)等各种发育阶段类型的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和演化的产物,具有良好的匿名性、无限的分割性、真实的价值性、快捷便利和可交换性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推知,数字现金对货币形态演化的这种影响趋势将使数字现金不断挤占现金通货纸币和存款通货的某些形态而逐渐成为未来数字货币时代的最主要流通货币形式之一,它是现金纸币通货和存款通货的最佳替代者,因此,从其一问世以来便迅速挤占现金和存款通货中数字现金前期各种发育形态的电子货币的位置,并且后来居上。不难推知,随着数字经济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实体经济对现行的现金纸币通货的需求将因数字现金的逐渐挤占而大幅缩减到少量存在,数字现金则会广为流行,而结算性临时存款通货的大部分将逐步转化为数字现金形态,小部分仍将以卡型电子货币形态和存款转账型电子货币形态存在,但也将逐渐向数字现金形态转化。
2)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和货币乘数的影响
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层次的划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种货币之间转变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而且货币层次越来越多,如NOW账户、ATS账户等。特别在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由于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日益增多,不同流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成为了事实上的货币。这样一来使货币的供应规模量在不断扩大。这里可以引入一个金融创新下的可以充当货币媒介的可替代性金融资产的一个量,即在货币供应量上加入一个量Mc,所以金融创新下货币供应量为:
M= C+ Dr + Dt + Ce + Mc(4)
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到解释,其中现金漏损率的降低、替代性金融资产的比例增大和超额准备率的下降都使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而数字现金占活期存款比例则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总的来说,由于数字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都比较强,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较大的相互替代可能性不大(但是长远来看ce还是增大的),所以要考察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或者货币乘数发生变换总的趋势是:金融创新使货币乘数增大,流通速度下降。
三、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变化的实证检验
中国金融创新起步较晚,所以金融创新的水平相对与西方国家来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创新也获得了阶段性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技术创新以及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的制度创新都取得了较大成果。现阶段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越来越快。这些举措无疑都会对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分别采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有关数据,来对前述的有关理论做出实证检验。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如图。从检验的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呈反向关系,基本符合理论上成立的关系;同时,检验结果基本满足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变化的速度加快。
F. 经济学的问题,计算题,有关货币供应量
总结一句话,现金漏损,原本是属于银行体系内的存款。也是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现金漏损)
现金漏损,是从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中,漏损的,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a.基础货币=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
一一对应
b.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增加量=整个银行体系外存款增加量
换成数字
a.27万亿基础货币=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 -->9.5%+0.5%+5%
一一对应,
b.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增加量 -->100%
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知识点: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现金漏损
1.现金漏损,是从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中,漏损的,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漏损的途径
第一,信贷资金的回流
我国的银行系统实行一级法人,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信贷资金在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驱使下,银行系统内部资金通过与分支行内部的资金上存下拨方式,将中西部地区所吸纳到的存款资金的一部分,转移贷款到效益较好、资金流通运作和周转速度快的部分东部地区。虽然这种运作方式会受到资金调出地区地方政府的干预,但随着80年代以来金融体制,特别是信贷体制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行,银行具有信贷资金投放的自主权不断扩大,信贷资金在总行与分支行间的资金划转与调拨的权利越来越大。因而通过银行中介信贷方式实现的区域资金流动规模呈上升趋势。在西北一些省区,由于投资效益率低,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形成巨额存差。目前,这些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二,跨省直接投资
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直接投资到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从而导致资金“东流”。内地企业大规模投资上海,是“八五”经济快速发展重要支撑因素之一。据对7000多个外地在沪企业的统计,2003年共上缴税收134亿元多人民币,是该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近30%。整个“八五”期间,在其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的投资多达600亿元。到2003年底,上海的内资企业已达2.26万个,其中产值达2315亿元,赢利70亿元多。2003年底,外地在沪企业数目增加到3.1万多家,与上海三资企业数目基本相同。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省在上海投资兴办企业5300多家,目前上海内资企业中来自中西部企业的约占一半以上。经济特区等沿海开放热点地区吸引国内各地投资,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在深圳兴办企业20000多家,投机总额约400多亿元,而且许多内地企业取得的利润继续留在深圳滚动发展。
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G. 货币创造机制的概念,帮帮忙啦
(一)现代的信用货币
1、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硬币的发行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信用货币
2、银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种种不同的名称)
3、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
4、所有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IMF概称之为“存款货币”
(二)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
1.信用货币流通是与信用关系全面覆盖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
2.现代经济债权债务的网络中进行运作,用信用支付工具实现债权债务的消长和转移势所必然
3.债权债务是以一定的文书形式来体现并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银行信用文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代替贵金属流通的理想货币形态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现代银行创造货币功能
1.银行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2.银行券的发行逐步集中于中央银行;现代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体现为创造存款货币
(二)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及再贷款资金形成的存款
2、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存款
3.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
来源不同,原始存款属于基础货币,来源于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直接创造,来源于商业银行
与基础货币的关系不同,原始存款是流通中的现金向存款货币转变,不引起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派生存款的变动直接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二者的地位不同,原始存款决定派生存款
(三)铸币制度下存款货币派生过程
1.设A银行吸收到客户存入10000元铸币;根据经验,保存相当于存款额20%的铸币即足以应付日常提取铸币需要。那么,A银行即可把8000元铸币贷给乙。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2.乙将8000元铸币支付给丙,丙把铸币存入自己的往来银行B,按照同样的考虑,B银行留下20%的铸币即1600元,其余6400元铸币贷给客户丁。这时,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3.如此类推,从银行A开始至银行B,银行C,…,银行N,持续地存款贷款,贷款存款,则产生这样的结果:
4.这里有:⑴原始存款R、⑵贷款总额L、⑶经过派生后的存款总额(包括原始存款)D、⑷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r,这四者的关系可表示
(四)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1.类似于库存铸币的准备
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要准备一部分银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户提取现金
支票结算中银行之间的应收应付差额则已完全不需要用银行券结清,只需要通过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划转
2.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作准备存款
由国家规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对该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为法定准备率
超过法定比率部分为超额准备率
3.一个无现金的支付流转模型下,存款货币创造
“原始存款”来源:
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
客户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
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
派生存款的过程
举例
⑴假设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金额为10000元;客户甲委托A银行收款。从而A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10000元,而甲在A银行账户上的存款等额增加10000元。
⑵A银行吸收了存款,从而有条件贷款。设法定准备率仍为20%,则A银行针对吸收的这笔存款的法定准备金不得低于2000元。如果A银行向客户乙提供贷款,按最高可贷数额是8000元,则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⑶当乙向B银行的客户丙用支票支付8000元,而丙委托B银行收款后,A银行、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⑷B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80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为6400元。向客户丁贷出6400元后,则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⑸当B银行的客户丁向C银行的客户戊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戊委托C银行收款后,B银行、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⑹C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64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不得超过5120元。如向客户贷出,则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⑺当C银行的客户己向D银行的客户庚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庚委托D银行收款后,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⑻如此类推,存款的派生过程如下表:
⑼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4.派生存款模型
用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增加总额,ΔR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存款的初始增加额,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则三者关系式如下:
(五)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
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2.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3.活期、定期存款与创造乘数
仍设?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再假定?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t(?T/?D)。则有:
4.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客户会从银行提取现金,从而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用?C代表现金漏损额,用c代表现金漏损率,则 c=?C/?D;?C=c??D
设定包括现金的情况下,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为
5.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银行实际持有超过法定要求的准备金,称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以e代表。这时,银行的初始准备为:
?R=?D?rd+t?rt??D+c??D+e??D
=?D(rd+t?rt+c+e)
完整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是:
三、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现金投入流通过程
1.现金进入经济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客户从自己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
2.存款货币银行,存入的现金满足不了提取现金的要求,则必须从准备金账户提取现金
3.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就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形成的
(二)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1.现金发行与现金回笼
现金发行=存款货币银行提取的现金多于存入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增长
现金回笼=存款货币银行存入的现金多于提取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减少
2.现金的发行都是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
3.准备金存款必须得到补充
当现金的增发是必然趋势时,意味着存款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账户不断地提取现金,准备存款相应下降
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地得到补充
(三)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
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3.在补充准备金存款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额
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现金
4.央行的支持有无限制: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对央行约束则是强有力的
存款货币银行不需要补充准备存款,中央银行有能力也无从发挥
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创造,则会促成通货膨胀。
(四)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存款准备”与“流通中货币”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准备货币(reservemoney)”
2.基础货币的构成的表达式:
B=R+C
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3.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称之为货币乘数。用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则有:
MS = m?B
4.基础货币C+R与货币供给量C+D的关系:
5.相应的代数表达式:
四、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一)最节约的货币制度
1.节约了货币材料。现代信用货币中的钞票和硬币是用纸或贱金属制造的,存款货币本身只不过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个数字,而电子货币,更是极大的节约
2.节约了有关货币流通方面的费用
3.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减少货币需要量
(二)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1.第一个层次——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
创造存款货币是由无数银行,在不同时点和地点上,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的
正是分散决策,才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
而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认真地对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
2.第二个层次——中央银行
每一笔存款货币的创造都合理,并不等于创造的存款货币总量必然符合经济的客观要求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则可解决全局均衡的问题
(三)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1.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是金融的微观方面向金融的宏观方面过渡和金融的宏观方面向金融的微观方面过渡的关节点。
2.信用货币创造,都是公司、公众、政府机构为一方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为另一方,环绕一笔一笔具体的货币存、取、借、贷,所进行的诸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
3.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却为经济生活连绵不断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构成货币供给,从而关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比,构成宏观金融问题的核心,导出了宏观经济的结果
4.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失衡,从而客观经济生活从金融的宏观方面提出调整要求时,其实现也不能绕过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即只能透过利益机制影响参与金融行为的诸多微观经济主体,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宏观均衡状态的。当然,在非常时期可有非常措施。
5.只有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才能具体理解金融微观方面与金融宏观方面的连结。
H. 数字货币发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会减少纸币发行量吗
深圳市发放的总计1000万元人民币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将电子货币的发展问题重新拉回了人民的视野。
事实上,自2020年4月份起,数字人民币就已经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进行了小规模试点,并于2020年8月将试点规模扩大至全国28个省市。
作为社会公认的“超级风口”,除数字货币相关企业本身的高投资性外,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极具研究价值。
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政策沿革早在2014年,央行就已经就数字人民币进行了研究布局,并于2016年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中,与国际各大金融机构与研究机构进行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框架讨论。
在经过6年的发展后,我国已初步研发出“PBCTFP区块链平台”,并不断推广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活动,可以预见,数字人民币作为当今的技术风口与政策风口,其未来几年内将会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与极快的发展速度。
图1:数字人民币政策沿革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数字人民币为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新体系”提供了契机,可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民币支付活动,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