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数字货币文武视频
『壹』 国家怎么看云数贸
云数贸是传销,早在2013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和公安部公布十大传销典,第八个就是云数贸。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对云数贸的“五行币”专门进行了报道。据《焦点访谈》的报道,吸引购买者的是张健(化名),参与者认为“世界闻名”。在推介人员口中,张健是传奇人物,9岁上大学,12岁破解银行密码,精通六国语言。
而且还有一大堆名头,比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世界首富,但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切都是张健虚构的。此外,云数贸没有注册地址,联系方式只有电话和微信,网站登上去之后会被提示有病毒。购买者们从来没见过张健,因为只有微信和QQ群。
根据央视的报道,云数贸的模式就是发展更多的新人进入,其实就是拉人头。参与者们说,通过微信、QQ群知道“五行币”的,并没见过张健和云数贸人员。
(1)访谈数字货币文武视频扩展阅读:
“五行币”销售组织声称,购买者花费5000元买的并不是“五行币”本身,而是一种“资格”,这种“资格”为每个“五行币”后面是能迅速升值的5000数字货币。按照购买时候的承诺,“五行币”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涨5倍价格,发行公司分红会送新的数字货币。
参与者拿着赠送的再投入,一年之内操作5次,五进五出,计算下来,5000元买下来的“五行币”静态收益能到400多万。按照推介人员的说法,“五行币”是限量版,总共发行5亿个,将来会全面替代纸币,物以稀为贵,前景十分广阔,并称“五行币是中国唯一的虚拟数字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尼姑结婚”视频实为“五行币”传销
网络-云数贸
『贰』 清代100万两白银的购买力,在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白银在清代作为货币大量流通,古代中国白银比较稀缺,所以其价值是很高的,自然而然购买力也是很可观的。别说100万两白银的购买力,就是100两也够清代一个普通农家生活50年所需的费用。
清代跨度很长,从1644年到1912年灭亡,历经了268年。这期间,白银的购买力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献,甚至文学作品中一窥清朝白银的购买力。
康乾盛世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多文钱(1两银子等于1000文)。根据《清会典》记载,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能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现在优质大米——以东北大米为例,批发价在4元/斤左右。那么,1两白银折合现在600元左右,购买力是相当可以的。
100万两的购买力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相当于现在的5亿元以上。
『叁』 古代唐朝怎样大量携带货币
唐朝因为铸钱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下了禁令,禁止私人蓄钱过量,防止钱币退出流通领域。(元和三年(808)六月,宪宗“诏以钱少,欲设畜钱之令,先告谕天下商贾畜钱者,并令逐便市易,不得畜钱”。到元和十二年(817)四月,宪宗颁《禁私贮见钱敕》,曰:“近日布帛转轻,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不得通流。宜令京城内自文武官僚,不问品秩高下,并公郡县主、中使等,下至士庶、商旅、寺观、坊市,所有私贮见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如有过此,许从敕出后,限一月内任将市别物收贮。如钱数较多,处置未了,任于限内于地界州县陈状,更请限。纵有此色,亦不得过两个月。若一家内别有宅舍店铺等,所贮钱并须计用在此数。其兄弟本来异居曾经分析者,不在此限。如限满后有违犯者,白身人等,宜付所司,决痛杖一顿处死。其文武官及公主等,并委有司闻奏,当重科贬。戚属中使,亦具名衔闻奏。其剩贮钱,不限多少,并勒纳官。数内五分取一分充赏钱,止于五千贯。此外察获,及有人论告,亦重科处分,并量给告者。”)
如果是正常的货币运输,应该也还是采用箱子装的办法。
娱乐活动:歌舞(霓裳羽衣舞)、胡乐、青楼、戏剧(参军戏)、讲佛法、道情(著名的有华山女)、马球、赏灯、秋千、叶子戏、蹴鞠、投壶(老传统了)、秋千、毽子、风筝……
『肆』 财经频道观后感
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以前每期财经郎眼都要写观后感的文武双全,竟然没有写2014年1月20号的那一集《民营银行来了》的观后感。原因是这样的
话题,对我这样的老百姓来说实在太无聊了。感觉这样的节目,完全是欺骗粉丝的感情。所以看完以后,我没有写观后感,以表达我对烂节目的鄙视。1月27号这
一集是节前播出的,刚好春节放假期间我的笔记本电脑坏了。回老家以后没得电脑上网,于是一直耽搁到2014年2月8号下班回来才有时间上网看这一期的财经
郎眼。就在我对2013年底节目质量越来越差的财经郎眼几乎要绝望的时刻,2014年1月27号的《财经郎眼之比特币真相》确让我眼前一亮。
难得好看的一集《财经郎眼》
这一期节目亮点很多,首先有郎咸平和比特币网站CEO的激烈争吵。大名鼎鼎的郎咸平竟然跟一个吊丝,泼妇骂街的在节目里吵架,看到这期节目的观众相
信已经大呼过瘾了。郎咸平讲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样全国播出的节目里有这样的桥段。相信在台湾,这期节目已经变成综艺节目了。
那两个比特币网站来的吊丝,也是有备而来啊。郎咸平显然也是有准备的,对这两个人都调查过了。时寒冰准备的也很充分,不像以前总感觉时寒冰来节目里讲话总是感觉不到位不给力。
虚拟货币替代实物货币是人类发展的趋势
大家只要想一想,自己家里有多少现金,这些现金占到家庭总资金的比值有多少。就可以明白,我们的财产其实已经数字化了。我们的存款,变成了储蓄本和银行卡上的数字。我们的财富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上,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财富数据。
之所以在管理财富的时候,我们引进了计算机技术,就是因为这大大便利了我们管理个人和管家的财富。就像货币的不断简化一样,虚拟货币最终将替代实物货币,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从任何角度来讲,虚拟货币都超过了实物货币。
比特币不是虚拟货币的趋势
但是苦逼的是,比特币确并不是虚拟货币的发展趋势。原因就在于,比特币不是任何政府发行的。如果比特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他就不会有任何争论。
但是他是非政府机构瞎捣腾的,就注定他不会有好下场。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世界各大国的央行,随时都有可能山寨一个比特币出来,而不是让比特币具有货币
的功能。
比特币再好,都不会有一个好结果。因为发行货币是政府的超级特权,他动了政府的奶酪,这岂是有关部门能忍的?虽然郎咸平讲的并没有太大的错误,我跟他的看法一致,但是他的讲话确实有点让人生气。因为我感觉他又在拍有关部门的马屁了,而不是他本身的观点错误了。
除非你送我,否则我不会买比特币
虽然大家都不愿意承认,但是比特币确实就是一个电脑游戏的产物。他不能产生任何价值,除非有比你更傻的人愿意买他。所以,除非你送我,否则我肯定不会买比特币。
就在前不久,我认识一个从北京大学出来的高材生。以前是学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搞android的。这家伙对比特币非常感兴趣,整天在我耳边说比特币
多么牛逼。我那个时候,就对他讲的东西不屑一顾,感觉这个人有点二。事实证明,他投资真的不行,比我还菜。比特币也好景不长,很快就阳痿了。
郎咸平说比特币送给他,他不要,我觉得他说假话了。在这里我严重声明,谁要送我比特币我还是要的。当然,前提是你不要我还礼。哈哈,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这是农历2013年春节过后,文武双全写的第一篇日记啊。
『伍』 印度古代数学著作计算计算方法纲要的作者是谁
竖式的沿革没有典籍记载
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①。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我国的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十万以内的自然数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写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写作■■■■■(钟鼎文)。这种记数法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实际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我们认为筹算是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和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比以前复杂得多的计算问题。由于井田制的废除,各种形状的私田相继出现,并相应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这就需要计算复杂形状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商业贸易的增加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换算的问题;适应当时农业需要的厉法,要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才创造出计算工具算筹和计算方法筹算。第二,现有的文献和文物也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并不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简单的算筹记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关于算筹形状和大小,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根据记载,算筹是直径一分(合○·二三厘米)、长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圆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为一“握”。南北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数术记遗》和《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算筹,长度缩短,并且把圆的改成方的或扁的。这种改变是容易理解的:长度缩短是为了缩小布算所占的面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计算;圆的改成方的或扁的是为了避免圆形算筹容易滚动而造成错误。根据文献的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还有盛装算筹的算袋和算子筒。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必须携带算袋。1971年八月中旬,在陕西宝鸡市千阳县第一次发现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筹三十多根,大小长短和《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基本相同。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又发现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制算筹一束,长度比千阳县发现的算筹稍大一点。1980年九月,在石家庄市又发现东汉初期(公元一世纪)的骨制算筹约三十根,长度和形状同《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相近,这说明算筹长度和形状的改变早在东汉初期已经开始。算筹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数学发展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
筹算一出现,就严格遵循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九以上的数就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就是几百,放在万位就是几万。这种记数法,除所用的数字和现今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数字形式不同外,和现在的记数法实质是一样的。筹算是把算筹一面摆成数字,一面进行计算,它的运算程序和现今珠算的运算程序基本相似。记述筹算记数法和运算法则的著作有《孙子算经》(公元四世纪)、《夏侯阳算经》(公元五世纪)和《数术记遗》(公元六世纪)。负数出现后,算筹分成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算筹还可以表示各种代数式,进行各种代数运算,方法和现今的分离系数法相似。我国古代在数字计算和代数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筹算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第六位,需要计算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把一个九位数进行二十二次开平方(加、减、乘、除步骤除外),如果没有十进位值制的计算方法,那就会困难得多了。
古巴比仑的记数法虽然有位值制的意义,但是它是六十进的,计算比较繁琐。古埃及的数字从一到十只有两个数字符号,从一百到一千万有四个数字符号,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个鸟表示十万。文化比较发达的古希腊,由于看重几何,轻视计算,记数方法十分落后,用全部希腊字母表示一到一
民创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使用的记数法是希腊式和罗马式两种,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出现在公元六世纪末。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在世界数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筹算在我国古代用了大约两千年,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至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室外拿着一大把算筹进行计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的面积越大,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外,当计算速度加快的时候,很容易由于算筹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筹算需要改革,这是势在必行的。这个改革从中唐以后的商业实用算术开始,经宋元出现大量的计算歌诀,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应用,历时七百多年。《新唐书》和《宋史·艺文志》记载了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著作。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民间数学十分轻视,以致这些著作的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从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筹算的改革是从筹算的简化开始而不是从工具改革开始的,这个改革最后导致珠算的出现。
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这是十分清楚的。筹算数字中,上面一根筹当五,下面一根筹当一,珠算盘中的上一珠也是当五,下一珠也是当一;由于筹算在乘、除法中出现某位数字等于十或多于十的情形(例如26532÷8,
采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们可以证明,从杨辉、朱世杰开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贾亨止的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现今通用的珠算歌诀,是为筹算而设的。杨辉的《乘除通变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公元1299年)已经有相当完备的歌诀,但是杨辉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说:“下算不出‘横’‘直’”,其中“横”“直”显然是指算筹的纵横排列;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提到“知算纵横数目真”,也是这个意思。《丁巨算法》(公元1355年)、何平子的《详明算法》(公元1373年)、贾亨的《算法全能》(约公元1373年)也有相当完备的归除歌诀,但是都没有提到珠算,而《详明算法》还有许多筹算算草。歌诀出现后,筹算原来存在的缺点就更突出了,歌诀的快捷和摆弄算筹的迟缓存在矛盾。为了得心应手,劳动人民便创造出更加先进的计算工具——珠算盘。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珠算盘的是明初的《对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珠算盘的规格:“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开的不是木制的横梁,而是一条线。比较详细地说明珠算用法的现存著作有徐心鲁的《盘珠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迁的《数学通轨》(公元1578年)、朱载堉(1536—1611)的《算学新说》(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传最广。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叶和元末的文学、戏剧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刘因在他的《静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关于算盘的五言绝诗;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把婢仆贬作算盘珠,要拨才动;《元曲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等等。文学、戏剧中用算盘珠作比喻,说明珠算盘已经比较流行,也说明它是比较时新的东西。因此可以认为,珠算出现在元代中叶,元末明初已经普遍应用了。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珠算出现在汉代,他们的根据是汉徐岳著、北周甄鸾注的《数术记遗》已经明确提到珠算。我国数学家、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1974)曾经考证过,《数术记遗》是甄鸾依托伪造而自己注释的书。在北周时,乘、除运算都在上、中、下三层进行,又没有简化乘、除法的歌诀,因此甄鸾注释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盘,和后来出现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还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的计算技术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中国算盘的基础上,改成梁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盘
『陆』 古时候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柒』 宋代官员等级以及货币单位
北宋后期的武将制度
中央直属部门
兵部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啥都管的总指挥(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
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长官兵部尚书 。副职兵部
侍郎。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三
枢密院
相当于现在的总司令部 主要职能就是把持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分为十二
房,类似现在的国防部下属诸司。包括北面房(北方战区司令部),河西房(西方战区司令
部),支差房(调拨军队的总指挥),在京房(中央警备局),教阅房(训练基地),广西
房(南方战区司令部),兵籍房(官兵档案局),民兵房(预备役和武警),吏房(人事局
),知杂房(司令部办公厅),支马房(专职训练装甲部队:骑兵),小吏房(士官的管理
),长官为枢密使,经常为宰相兼任。这个部门不要和兵部搞混了。两者是互不隶属的
都承旨 副都承旨 代表皇帝处理一些军政事务,可以任命文臣。
军器监 军器少监 相当于现在的后勤装备部。负责各种武器装备的采购。
中央直属部队武将官职
殿前司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首都警备司令及副职
殿前司属下骑兵官员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
西班、散直、钧容直
步兵官员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
殿前司直属官员有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
殿前司所属部队建制四支,称为四指挥。每指挥官员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
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
北宋后期殿前司官员权力很大。
中央政府另设精锐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侍卫亲军马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
侍卫亲军步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
环卫官 皇家宗室担任的荣誉官职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骁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武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领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千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各路地方武将官职
大都督 设置在各地节度使驻地,一般为节度使或长史兼任
副官为长史 左右司马 录事参军 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 助教
制置使 没什么用处的边境要职 不常置
宣谕使 传达上意的钦差
宣抚使 传达和军队有关的上意的钦差
副职为宣抚副使(曾有宣抚使兼任副使) 宣抚判官
总领 各路掌管军用钱粮运输的官员
留守 副留守 中央派至重要城市的特派员
经略安抚使 各路负责民政政的官员
经略安抚都总管 各路负责驻军行政的官员
走马承受 经略安抚司向中央传达军情的官员。因为时常谎报军情而起民愤
发运使 负责各地特产上送中央的官员
都转运使 负责各地钱粮上送中央的官员
招讨使 剿灭盗贼的官员
招抚使 收编盗贼的官员
抚谕使 调查民情的官员
镇抚使 对盗贼“恩威并施”的官员
上述四官在靖康之变后才逐渐重要
各路部分行政武官
路分都监 本路负责卫戍训练的官员
巡检司 负责和盗贼作战的武警官员
提举弓箭手 负责统计本地弓箭手的情况
提举保甲司 训练民兵的官员
府州军监 实施军政合一的州的行政长官
总管 州的训练军队长官
县尉 县城公安局长
诸军都统制 副都统制 统制 统领 等职在岳飞传里很吃香,但北宋时没什么特别
有一个大略的宋朝武将品级
骠骑大将军 从一 辅国大将军 正二上 镇国大将军 正二
冠军大将军 正三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 云麾将军 从三上
归德将军 从三 忠武将军 正四上 壮武将军 正四
宣威将军 从四上 明威将军 从四 定远将军 正五上
宁远将军 正五 游骑将军 从五上 游击将 从五
昭武校尉 正六上 昭武副尉 正六 振威校尉 从六上
振威副尉 从六 致果校尉 正七上 致果副尉 正七
翊麾校尉 从七上 翊麾副尉 从七 宣节校尉 正八上
宣节副尉 正八 御武校尉 从八上 御武副尉 从八
仁勇校尉 正九上 仁勇副尉 正九 陪戎校尉 从九上 陪戎副卫 从九
另外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一 职官八 有个 合班之制,上面有各年代文武百官一揽子解决方案
宋钱是存世最多古货币,其基本特征是量大、类多、版别繁杂,市场上绝大多数北宋钱币价格大都在1~3元之内,南宋铜钱存世稍少,但交易价也在数元左右,同时宋代历朝都有珍品存世。
宋代年号更换勤速,几乎每种年号都有通宝、元宝、重宝之别,如徽宗在位25年,建年号有六个之多,铸钱11种,有的年号为时很短,此间铸造年号钱更少,经过千年汰选存世更稀,价格居高不下,如建国元宝传世仅有一枚白铜钱;其余如宋仁宗使用9个年号,铸钱11种,南宋理宗改元8次,铸钱16种等等,留下很多孤品罕品,如重和通宝、靖康元(通)宝、纯熙元宝等,尤其是宋钦宗所铸靖康钱历来被泉界所推许。
宋钱钱文书法丰富多彩,真、草、隶、篆、行品种俱全,如徽宗瘦金体手书的崇宁、大观、宣和等钱在中国书法和铸币史上享有盛誉,更有某些年号某种书法钱币罕见异常,如仁宗年间仅见之九叠篆皇宋通宝,另有隶书绍圣、元府、圣宋、圣和铜品、右挑宋元、缩水淳化、大字崇宁等皆为罕见之珍品,价格远超侪辈。
另外宋钱宝文有的只限于铸造铁钱,有的则铸量极少,此类铜钱不是珍贵的铁母铁范铜,即为有价无市之珍品,如熙宁通宝、元封、元府重宝,圣宋通宝、宣和元宝等。还有一些特异形制古钱,如广穿铁母、临安府铜、铅牌,折二皇宋通宝、小平崇宁、大型至和、折十祥府、咸平等珍铅罕品价值不菲。
宋钱中还有一些特殊背文者,如背星月祥符,背"十"崇宁重宝、背"当五"皇宋,背"永"庆元,背"虢""坊"至元,背巨星太平皆身价百倍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多,为历朝罕有。两宋300年间,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亦行用大钱,其轮廓、大小都有一定标准。自南宋淳熙七年开始,钱背以数字纪年,钱文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主。总的来讲,两宋钱币的铸工考究,徽宗时期尤为突出,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秀纤的书法配以精湛的铸工。常使伪制品相形见拙。宋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版别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南宋的嘉定铁钱除大小不同外,又红又专有通宝、元宝、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10余种,而背文以有纪地、纪年、纪值的区别,历朝以来,实属创见。普通宋钱无人伪造,而康定、至和重宝背坊、虢,圣宋通宝、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观察有否做伪痕迹,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南宋的临安府钱牌有三种式样;一种是上下圆角;另一种是上下方角;第三种是上圆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钱翻砂,制成的赝品几能乱真,唯锈色、色浆不及,个别字文走形。
宋朝时1两银子=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