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货币供应量统计
① 想问下中华数字货币发行量是多少
中华数字货币指的应该是中华币,这种币具体的总量多少不太清楚。不过,这种币的好多东西都是虚造出来的,不是真的。和其相关的公司也多是伪造出来的。中华币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匿迹了,估计应该是死掉了。
是不是靠谱的币种和比特币、莱特币、DECENT、以太币等主流的币种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② 货币供应量是如何划分的
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和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它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
通常划分为
m0=流通中现金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m4=m3+l
l为流动性资产。
货币乘数也称为基础货币扩张倍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数量表现,其计算公式为
k=ms/b
货币乘数分广义和狭义的
广义货币乘数(k2)=m2/b
狭义货币乘数(k1)=m1/b
我国在最近年份的广义货币乘数分别是:
1996年2.99
1997年3.08
1998年3.32
1999年3.83
2000年3.97
2001年4.16
2002年4.20
③ 数字货币发行量巨大代表什么
说明这种数字货币的总量是比较大的,好多数字货币的总量高达100个亿。有些传销币的发行量是不恒定的,可以随意的增加或者拆分。而且,全球存在很多不同的数字货币,每种数字货币的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
币圈知名的数字货币有比特币、瑞泰币、莱特币、狗狗币等等。
④ 货币存量与货币供应量及M族的问题(不是要概念)
1.货币存量就是货币供应量,大家经常说的是货币存量是指M2,因为M2里面就包括了M1,而且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而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所以通常大家习惯拿M2来和GDP作比较,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可以大致反映出货币超发的情况。
2.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广义货币总量为710300亿,你所说的70万亿也只是为了读写方便而作的一个约数,可想而知你上面指的10万亿美元也是个约数,不是指绝对就是这个数。希望你不要把这两个数字相不相等看的那么重,如果你需要,可以用710300亿除以今日汇率6.6597,大概等于106656亿美元,一般就称为10万亿美元比较方便。
⑤ 央行如何制定货币供给量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尽管我国的货币当局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中央银行8次降息以来推行的是一种趋于扩张的货币政策。然而,困扰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60%左右,在实际利税上占4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在新增业机会中占9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此外,我国从2001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现象又断断续续出现,特别是在2002年3月以后,物价水平始终处于下降状态。既然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利率过高造成,那么是否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不足造成的呢?
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适度性的考察
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性的还是外生性的,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所谓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当代世界各国无不建立起独享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 央银行既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者。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不完全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还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受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首先,就货币供给数量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仿佛并不存在问题。从2002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看,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8月份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狭义货币M1余额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1.57万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显然,广义货币增长被稳定在13—15%这一平稳区间,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指标具有外生性。
既然货币供给量是充分的,而货币又是通过金融中介输送到企业去的,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呢?难道是大中型企业掌握了过多的资金吗?实际上,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保持M2适度平稳增长的过程中是遇到困难的,但是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借助于中央银行维持汇率水平的冲销操作,以外汇占款逐渐增多的形式,货币供给的预期目标才得以实现。据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之所以资金偏紧,是因为尽管我国货币供给连年增长,但是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中用于海外增值的外汇储备资产在持续增长,国内信用中用于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长,以及由于银行贷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资产所抵消等原因。观察从1998年到2001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发现用于国外的资产总共增长了93.4%,而用于国内的资产仅仅增长了59.6%,并且从绝对额来看, 2001年158302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竟有26425亿元未用于国内经济,而是以海外资产的形式流离在国外。
但是,上述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归结为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因而货币供应总量用于国内信贷的货币量实际较少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来考察货币基数,应该是:
基础货币=
⑥ 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
红线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决定的,是垂直线。新的均衡点是黑色的星号点,收入水平依然是y1不变,但是利率下降了。反映到图b上就是LM想星号点下移。
货币需求量L=aY-bi(a、b皆正,即与产出正向、与利率反向),供给量为给定的设为S,均衡状态即S=L=aY-bi,i=(aY-S)/b=(a/b)*Y-S/b,即通常所说的LM曲线从左下到右上倾斜。
(6)数字货币货币供应量统计扩展阅读: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值。
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⑦ 数字货币发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会减少纸币发行量吗
深圳市发放的总计1000万元人民币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将电子货币的发展问题重新拉回了人民的视野。
事实上,自2020年4月份起,数字人民币就已经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进行了小规模试点,并于2020年8月将试点规模扩大至全国28个省市。
作为社会公认的“超级风口”,除数字货币相关企业本身的高投资性外,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极具研究价值。
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政策沿革早在2014年,央行就已经就数字人民币进行了研究布局,并于2016年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中,与国际各大金融机构与研究机构进行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框架讨论。
在经过6年的发展后,我国已初步研发出“PBCTFP区块链平台”,并不断推广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活动,可以预见,数字人民币作为当今的技术风口与政策风口,其未来几年内将会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与极快的发展速度。
图1:数字人民币政策沿革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数字人民币为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新体系”提供了契机,可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民币支付活动,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⑧ 经济学的问题,计算题,有关货币供应量
总结一句话,现金漏损,原本是属于银行体系内的存款。也是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现金漏损)
现金漏损,是从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中,漏损的,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a.基础货币=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
一一对应
b.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增加量=整个银行体系外存款增加量
换成数字
a.27万亿基础货币=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 -->9.5%+0.5%+5%
一一对应,
b.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增加量 -->100%
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知识点: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现金漏损
1.现金漏损,是从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中,漏损的,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漏损的途径
第一,信贷资金的回流
我国的银行系统实行一级法人,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信贷资金在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驱使下,银行系统内部资金通过与分支行内部的资金上存下拨方式,将中西部地区所吸纳到的存款资金的一部分,转移贷款到效益较好、资金流通运作和周转速度快的部分东部地区。虽然这种运作方式会受到资金调出地区地方政府的干预,但随着80年代以来金融体制,特别是信贷体制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行,银行具有信贷资金投放的自主权不断扩大,信贷资金在总行与分支行间的资金划转与调拨的权利越来越大。因而通过银行中介信贷方式实现的区域资金流动规模呈上升趋势。在西北一些省区,由于投资效益率低,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形成巨额存差。目前,这些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二,跨省直接投资
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直接投资到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从而导致资金“东流”。内地企业大规模投资上海,是“八五”经济快速发展重要支撑因素之一。据对7000多个外地在沪企业的统计,2003年共上缴税收134亿元多人民币,是该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近30%。整个“八五”期间,在其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的投资多达600亿元。到2003年底,上海的内资企业已达2.26万个,其中产值达2315亿元,赢利70亿元多。2003年底,外地在沪企业数目增加到3.1万多家,与上海三资企业数目基本相同。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省在上海投资兴办企业5300多家,目前上海内资企业中来自中西部企业的约占一半以上。经济特区等沿海开放热点地区吸引国内各地投资,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在深圳兴办企业20000多家,投机总额约400多亿元,而且许多内地企业取得的利润继续留在深圳滚动发展。
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