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数字
① 央行货币超发 央行为什么要超发货币
超发货币会引致通胀,而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我认为是因为中国的货币发行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大量的产品,结算后出口后企业手中有大量的美元,而央行就增发与这些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还换去这些企业手中的美元,于是,大量基础货币流入了市场,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② 怎么解决货币超发
目前中国就采取的几种手段:
1.发行央票回收货币(回收机构资金)
2.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商业银行资金)
3.提高存款利率即加息(回收民间资金)
③ 怎样从2015年金融数据看是否显示货币超发
你用看,超发是一定的。
首先多少创汇,创汇看似正常,其实是货币超发的一大块。
在个就是各种回购操作,多少亿刺激计划,就是印钞,这些都是跟经济发展不相符的超发
④ 货币超发的央行回应
2013年7月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指出:“有人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这是不准确的。与其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确实还不如说是‘炒出来的’。”
他认为,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主要源于其供需失衡。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主要源于其供需失衡。这也使盛松成成为首位公开回应“货币超发论”的官员。
房价上涨不决定于货币供应量
盛松成认为,从全球范围看,货币与房价上涨并不总保持一致。首先,两者的涨幅差异很大。他指出,近十年,我国M2和房价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但由于我国住房商品化时间还不长,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因此不能从表象判断我国房价上涨由M2高增长导致。而事实上,我国M2与房价也会出现背离。“我国房价上涨最快的时期,并不是M2增速最高的时期。从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看,我国房价涨幅超过10%的年份是2004年(10.3%)和2007年(10.4%)。而2004年M2增长14.6%,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2007年M2增长16.7%,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盛松成说。
盛松成指出:“这些都表明,房价并不决定于货币供应量,而决定于房地产供求关系。”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而针对房价采取的是结构性信贷政策。2010-2012年,央行运用了相同的结构性信贷政策调控房价,但由于这几年的物价和经济运行情况有所不同,因此货币政策的取向也不相同。
货币政策目标仍是稳定价格总水平
除房地产价格外,市场中广为流传的“货币超发论”将包括石油、黄金等很多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都归因于货币供应的增加。盛松成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单一商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因素。单一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供需状况,而货币供给影响的是价格总水平。他称,可以把单一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与通胀率相等的是货币因素,而超出通胀率的部分则是非货币因素。当某一商品价格的涨幅远高于通胀率时,货币总量的调节对该商品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盛松成称,2007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银行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通胀率,央行开始监测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货币政策也更强调与宏观审慎措施相协调。从这些年央行实践看,各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更多的是“关注”,货币政策更重要的目标依然是价格总水平。
他坦言,货币是商品的计价、交易手段,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引起商品的货币价格上升,也就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货币本身并不产生投机,而只是投机活动使用的交易工具。稳定的货币供给可能会抑制投机的发展,但不能避免投机的产生。”盛松成强调。
他指出,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合适的主要标准是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而不是任何一种特定商品价格的高低。“当物价总水平并不很高而某一商品价格的涨幅较大时,紧缩货币未必能抑制该商品的价格,反而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伤害实体经济,因为紧缩货币会抑制总需求,而不能直接抑制对某一商品的需求。结果可能是,该商品的需求并未减少,而总需求却下降了。”
他同时解释说,我国的货币供应尽管保持较高增速,但与社会交易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我国的社会交易需求迅速扩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货币化进程加快、住宅商品化、资本市场从无到有等导致我国商品交易量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国民储蓄率高、直接融资占比低、金融资产结构单一等原因,货币的周转效率下降,即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降低,于是相同的名义商品交易量,需要更多的货币。
央行:中国货币不存在超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介绍2013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
盛松成表示,去年调控目标基本达到;2014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使货币条件既不太松也不太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盛松成还回应了货币超发、影子银行等市场关心的问题。
央行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单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4825亿元,助推全年新增贷款达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据悉,这一数据是继2009年后的历史次高水平。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中国历年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为9.59万亿元、7.95万亿元、7.47万亿元和8.2万亿元。
数据还显示,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是年度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51.4%,属历史最低水平。
“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融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盛松成说。
发布会的数据还显示,截至2013年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6%,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9.3%,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M1上升较快,表明企业活跃程度明显提高。”盛松成说。
盛松成在会上还表示,“货币超发”的说法是以西方标准来做衡量,但两国国情、统计口径均不一样。货币供应量是个抽象概念,应该主要看物价、GDP、就业三个数据,货币供应量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货币超发”。
首次定义“影子银行”行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
盛松成表示,影子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是金融创新产物,它和现在有关的管理、有关的运作都有关系。影子银行是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例如小贷公司,基本认同它是影子银行。再比如,一部分理财产品可能也在影子银行范围内。因为影子银行有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概念,所以社会上对它的统计、监测还不是完全统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影子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是金融创新产物,它和我们现在有关的管理、有关的运作都是有关系的。
⑤ 货币超发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
自己的资产是他人的负债
他人的资产是自己得负债
社会富裕的代价:每个自己被债务包围。
自己越富裕,自己接触得负债半径越高,从首富到首负的概率越高,这是马云们做梦都担心自己被颠覆的根源。
劳动收益+资产收益=GDP,GDP的分配:资产收益First。如,你开个超市,是先交房租,随后产生的利润才是自己的。资产泡沫带来的结果:资产收益要求逐渐接近GDP,让劳动收益变得无利可图。典型特征:创业企业(没有资产收益)普遍亏损,大学生工资不足以支付开支,月光甚至月亏。
通胀的根源不是因为货币超发,而是因为货币与固定资产之比太低。想想你周围人手中的固定资产有多少?每个家庭资产均值至少在200万以上,而居民存款有多少?答案是64万亿左右,人均仅为4万多。而居民净存款更是只有可怜的24万亿,人均只有2万多。200万寻租资产,时刻惦记着4万多的居民存款,带来的结果是钱离开自己账号很容易,但再回到自己账号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通胀的传导:1、房价涨、底商租金涨、底商被破上涨产品与服务价格、生活成本上涨,工资要求上涨,工资涨,企业被迫上调商品价格(手段,升级产品线,淘汰低价产品线)......2、房价涨,房租涨、生存倒逼工资涨,工资涨,企业被迫上调商品价格,商户利润被压缩,跟随上调商品价格,生活成本上升,继续涨工资......3、房价涨,通胀,心理安全感消失,人们对法币信任逐渐溜走,社会信任撕裂,贪婪充斥,投机横行。4、房子、劳动工时、猪肉、手机、汽车都是商品,房地产泡沫是篡改房子与所有商品之间比值,是对其他行业的抢劫。通胀是其他行业自保的手段。简言之,通胀是抢劫不被制止带来的连锁反应与信任危机。
通胀会导致整个社会没有赢家,因为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信任。房地产泡沫将信任撕开一条口子,通胀让这个口子不断被放大。
⑥ 货币超发有什么后果
货币超发的四个阶段
过剩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环境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上半叶银根放松曾导致短缺市场环境下出现恶性通胀;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到03、04年,这个时期产能和供给的提升使得通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纳了过剩的流动性,资产泡沫并未大规模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05年之后,出口部门、传统制造业领域投资回报率开始下降,资产价格急剧膨胀;
第四个阶段的特征是资产泡沫和高通胀,同时,流动性泛滥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日益显现,资产泡沫和高通胀反作用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政策开始面临持续的被动收紧压力。
货币超发现象日益加剧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从90年代初的2万亿扩张到70万亿的水平,货币总量膨胀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达21%,是实际GDP增速的两倍。09年之前国内广义货币M2相对名义GDP的规模一直维持在150%左右的稳定水平,2009年以来的财政、货币大放松导致M2相对规模上升至175%,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也高过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以及同样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韩地区。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对投资和信贷依赖度上升,政府对社会信用总量主导能力仍然很强的现实情形推测,中国并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信用停滞、通货紧缩局面,未来货币规模继续扩张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直接危害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隐含的意思是,只要货币发行超过全部商品的市场价值,那么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对于中国而言,货币过度发行显然是导致当前通货膨胀问题日渐严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危害二:CPI上涨
瑞银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CPI通胀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推动,而并不明显是货币超发的结果。瑞银预计11月CPI同比增长率将达5%左右,但到12月份将小幅回落。
为了控制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加息和流动性,管理可以也应当发挥关键的作用。瑞银预计还将加息一次,而2011年将加息两到三次,并且预计央行将会加大对冲操作的力度并且适当降低信贷增长目标(新增贷款6.5-7万亿元)。瑞银认为,到目前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涨价推动,而非食品价格与“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价格在过去几周内大幅上涨。此外,柴油和运输成本的上涨(拉闸限电措施使许多企业改用柴油发电机,由此带来了“柴油荒”)导致其他农产品也出现涨价。
⑦ 央行为什么不认可货币超发
针对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实质上已经在国内争议了很长的时间。近日,管理层再度表示,中国货币不存在超发,不应该以西方标准衡量。同时,管理层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个抽象的概念,应该主要看物价、GDP、就业三个数据,货币供应量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货币超发”。
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8.8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879亿元。而2013年M2增长为13.6%,M2余额为110.65万亿。另外,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万亿,比上年多增1.53万亿。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高经济增长率的“三高”格局。而以上述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去年的人民币贷款新增额度高达8.89万亿,但是对于17.29万亿的超高社会融资规模而言,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去年的货币存在超发的可能性。再者,按照M2/GDP的比值计算,若以2012年为例,当期M2余额为97.42万亿,GDP为51.9万亿,两者之比达到1.9:1。而以2013年为例,M2余额已经飙升至110.65万亿,而GDP按照7.7%的增速计算,即2013年全年GDP数值将近56万亿。届时,M2与GDP之比更是接近2:1。虽说M2余额增速远高于GDP增速,看似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迹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M2属于存量数值,而GDP属于流量数值,以此来断言货币存在严重超发的问题,确实缺乏了严谨性。
话虽如此,但笔者认为,国内的货币超发问题始终无法摆脱。
正如上文所述,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三高”的发展状况,且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峻考验。近年来,物价飙涨、生活成本加重无疑成为国民最直接的感受。所以,针对一系列的社会现象,笔者提出了几点质疑。
第一、中国的储蓄率为何高居不下?按照管理层的说法,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较高,间接融资占比比例也较高,由此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总量相对较高。的确,高储蓄率当属我国的一大特色。更多的时候,国民更愿意将资金存放至银行,而不愿意进行积极消费。不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国内的投资渠道非常狭窄。正如管理层所言,中国正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即两多两少的问题。“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股市,潜在风险巨大,资金不敢贸然入市;投资房地产,虽说近几年投资回报率较大,但是因各种政策的限制,普通国民难以借助房地产实现增收;投资其他投资品种,又因国内限制条件偏多,投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于是,国民更愿意将资金存放至安全性相对较高的银行。随着国内储蓄率的提高,货币总量需求也存在上移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以前拥有着高度安全性的银行储蓄时代似乎面临着转变。因此,未来国内的投资渠道必须得到进一步地拓宽,否则将无法满足大量资金的需求。
第二、我国的经济稳健吗?物价相对稳定吗?按照近期管理层的说法,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货币超发”。按照国内权威的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67万亿,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全年基本可以达到2013年年初提出的7.5%经济增长目标。至于代表着居民消费价格的CPI指数,于近期公布了2013年全年的CPI数值。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远远低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从表面上看,近年来,国内的经济与物价水平似乎得到了较合理地发展,且相应完成了各项的指标任务。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先以中国的GDP数据为例,十年间GDP增长均速高达10%。而在过去三十五年间,中国的GDP平均增速也达到了9%以上。不过,在GDP数据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排名却不升反降。实际上,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国内着重对投资这一板块的发展,而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板块中占比很重。然而,面对投资效益低下的基础设施项目,且配合过去GDP与政绩挂钩的体制,地方不惜一切代价延续这一投资怪病。多年后,终将投资促经济的效应大幅缩水。再者,自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出现了差异化的增长。在改革的中后期,地方财政已无法应对中央每年颁发的考核任务。于是,在此压力下,地方为确保政绩任务,逐渐开发出一条财政增收的通道。而房地产业也于近年被地方垄断。最终,GDP的实际增速存在着较多的水分,已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再以中国的物价指数为例,近年来,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的格局。而十年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增速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速水平。面对CPI指数数值与真实物价水平的差异化走势,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国内的分项CPI占比权数比例的制定并不合理。根据当前的资料显示,食品占比八大统计类别的权数最高,占比达到31.79%。而居住占比排名第二,比值为17.22%。不过,按照国内的统计方法,居住的统计以租房价格数据为主,而房价的涨跌并不影响CPI的最终涨跌。虽说房价可以划分为资产性价格,但是在中国式的发展背景下,如果仅以租房价格等因素来决定CPI的涨跌,则最终难以真实反映出社会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第三、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吗?通过上述问题的剖析,我们似乎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当前国内的经济数据似乎难以真实体现出国内的发展状况。若以前文的新增贷款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对比,其中又会涉及到一些问题。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例,虽说当前的规模量高达17.29万亿,但是房地产业等主要领域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非常巨大。而如今,地方垄断着房地产业,而房地产价格的高居不下也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的经济。货币超发了吗?实质上,货币已经存在超发的迹象了。不过,这种货币超发的迹象并不是在表面的数据上反映出来。按照货币超发的基本定义分析,即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确实,因国内特殊的经济发展形态,房地产业等主要领域已经垄断了大部分的流动性,而庞大的流动性因捆绑在房地产等主要市场,最终并没有导致通胀恶化等乱象。同时,过去的货币量已经无法完全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也很难真实反映出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最终流动性。但是,从普通国民的生活压力状况来看,已经深刻感受到货币超发带来的压力成本。
笔者认为,央行不承认货币超发的事实或许出自于不同的测算过程,又或许是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不过,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感受看来,货币超发带来的压力已经非常明显了。当前,社会生活成本有继续抬高的趋势,而工资等收入增速却停滞不前,这对普通家庭而言可是一场长期艰苦的考验。因此,管理层应该针对当前社会的真实状况对症下药,不应再用自身的统计结果来盲目制定政策了。
⑧ 百度一下如何应对2020的货币超发
网络一下如何对爱人201的货币超发,其实这个东西不是我们去想象的,而且网络里面它会自己费劲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