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数字货币
A.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的分类是什么
中国古代历代货币介绍( 春秋战国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性,除西周已有布币外,尚有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
一、空首布币
布币是春秋时期除齐,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货币。早期的布币形体较大而无文字,以后多铸有纪数、纪地、纪干支、纪币或币值的文字。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有:
空首耸肩尖足大布空首无文布平肩桥足空首布
这类空首布多有一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纪干支、数字的。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属晋,在今山西省屯留县。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属晋,在今山西省祁县。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铜鞮”,晋邑,在今山西省沁县。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写,亦即潞,晋邑,在今山西省潞城县。
“吴”空首布:“吴”,地名,即虞山,属晋,在今山西省虞乡。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晋邑,在今山西省解县。
“吉”空首布:“吉”,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吉县。
“文”空首布:“文”,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文水县。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
“吕”空首布:“吕”,即晋吕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晋温邑,今河南武陟县。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阳。
“于”空首布:“于”,地名,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赵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郸,赵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时郑地。今河南洧川县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见上释。
“贞”空首布:“贞”,即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写。
“木”空首布:“木”,即木门,地名,属晋。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邬,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县。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
此外,尚有●、商、宋、毫、粤(或释雩)、羊、阜、成、鬲、土、木、王、羽、易、公、非、朱、工、羔、良、居、益、松、井、文货、大、屯、止、瓦、仁、甘、台、合、●、棐、屰、鸟、贸、莫、阳、定、谷、竹、册、室、城、康、下、云、瑁、皿、白、幺、曰、垂、艹、窒、氏、叔、空、安周、金、斤、古、富、田、上、君(群)、群、室、、安臧、宫考等。其中有些字的考释仍有待研究,上已引用的考释是否准确,也还有推敲的余地。空首布中纪数字者已见的有一至十,其中“四”与“九”未见,纪干支的有丙、戊、辛、壬、癸。纪地支者,有子、卯、已、午、未等。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釿(旧释三川金化或齐金化)、东周、武等数种。
二、平首布币
空首布进一步轻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成为首部平直不空,裆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演变过程中,又可分为尖足、方足、园足等。体形亦由大向小发展。
各种形状的平首布分别介绍如下:
尖足布
“晋易”尖足布:“晋易”即晋阳。战国时赵邑,今山西太原。此布有大小两种,小者称“晋易半”,但亦有无字者。半即两枚当大者一枚之意。
“易人”尖足布:“易”为阳字简写。阳人,地名,秦地。在今河南临汝县西。此布亦有大小二种。
“文阳”尖足布:“文阳”现释为“汶阳”,恐不确。汶阳为鲁地,后属齐,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齐国用刀不用布,故此文阳当不指此。文阳尖足布亦有大小两种,其背有字者,意同上。
“西都”尖足布:“西都”,地名,战国赵邑,今山西孝义县。
“中都”尖足布:“中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北。
“甘丹”尖足布:“甘丹”为邯郸的简写,地名,春秋时属晋,后为赵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郸。
“榆乡”尖足布:“榆乡”,地名,战国赵邑榆次,晋时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离石”尖足布:地名,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省。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现释为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县。齐不用布,此释恐不确。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魏邑,在今山西介休县西。
“莆子”尖足布:“莆子”,地名,在今山西。
“新城”尖足布:“新城”,地名,赵邑。《史记·秦记》:“庄襄王三年,蒙骛攻赵新城。”在今山西朔县西南。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战国赵邑,在今河南省。
“皮氏”尖足布:“皮氏”,地名,魏邑,故城在今山西河津。
“长葛”尖足布:“长葛”,地名,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二里。
●丘”尖足布:“●”即显,“显丘”地名,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商丘”尖足布:“商丘”,地名,宋国都,在今河南开封附近。
“霍阝”尖足布:即霍,国名,地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为晋所灭。
“于半”尖足布:“于”即于阝,地名,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半”为二分之一之意,释同前。
“中阳”尖足布:“中阳”,地名,赵邑,即山西中阳县。
“●邑”尖足布:“●邑”,地名“●”字为虢字变体,即北虢所在地,为晋所灭。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尖足布:即“蔺”字,地名,赵邑,即山西离石县。
“腧”尖足布:“腧”,地名,即山西榆次县,本属魏,后属赵。
“阳化”尖足布:“阳”,地名,即阳邑,在山西太谷县。“化”,币名。
“兹氏”尖足布:“兹氏”,地名,春秋属晋,战国归赵,地在今山西省。
“韦”尖足布:“韦”即韩,地名,在陕西省韩城,韩邑。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赵邑,在今河北省文安县、汾阳县附近。
平肩尖足布尚有兹、豕●半、北兹、邪山、●、寿阴、大阴、艹等多种。
方足布
平首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最广的布币,按其形状的不同,可分平首锐角方足布、釿布、小方足布几类。
1、平首锐角方足布:平首锐角方足布是方足布中的早期类型,流通时间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其特点是在平首顶端有两锐角分别向两侧突出。这种布传世很少,所见不多,约有下列数种:
“公”方足布:“公”,地名,即公里,宋地。
“垂”方足布:“垂”,地名,魏邑,今山西曹县北。
“涅金”方足布:亦有释作“涅阴”者。“涅”,地名,晋邑,在今山西省武乡县。
“卢氏涅金”方足布:“卢氏”,地名,西虢的别称,在今陕西宝鸡县东。此币上有两处地名,颇费解。
2、釿布:釿布的特点是平首方足圆裆,肩则有圆有方,较厚重。钱文字数较多,内容有纪地及纪值的。
“晋阳二釿”、“晋阳一釿”、“晋阳半”釿布:“晋阳”,地名,战国赵邑,即今山西太原。“釿”,币值。二、一、半则纪数也,二釿等于二枚一釿,又即等于四枚半釿。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旧都,地在今山西夏县。“釿”见上释。
“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国都。战国时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开封。“釿”释见前。
“虞一釿”、“虞半釿”布:“虞”,地名,今山西虞乡。“釿”释见前。
“●一釿”、“半釿”布:“●”,地名,郑邑,后属韩,在今河南登封县。“釿”释同前。
“甫反一釿”布:“甫反”即蒲反,魏邑,今山西永济县北。“釿”释同前。
“安阴”布:“安阴”,地名,赵地,今河南安阳附近。
“分”布:“分”,地名,汾阳之布也,战国时属赵,地在今山西汾阳。
“梁充釿二五十当●”布:“梁”,地名,见前释。“●”重量单位或币值。全部钱文的意思是:“梁二釿布五十枚当一●”。“梁充釿布一百当●”布,意为“梁一釿布一百枚当一●。”
“梁正尚百当●”布:释同上。
“梁半尚二百当●”布:意为:“梁半釿布二百枚当一●”。
3、小方足布
小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较广和流传至今也较多的一种布币,其特点是平首平肩方足方裆,体小而薄,钱文较工整,内容多纪地名。
“安阳”小方足布:“安阳”,地名,赵邑,在今河南安阳。
“宅阳”小方足布:“宅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
“宜阳”小方足布:“宜阳”,地名,韩邑,在今河南宜阳县。
“尹阳”小方足布:“尹阳”,地名,在今河南伊阳县。
●阳”小方足布:“●阳”,即平阳,地在今山西临汾。
“平阳”小方足布:“平阳”,地名,赵邑,在今山西临汾县。
“虞阳”小方足布:“虞阳”,晋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晋阳”小方足布:“晋阳”,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太原。
“文阳”小方足布:“文阳”,地名,即汶阳,鲁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另见尖足布“文阳”释)
“赵邑”小方足布:“赵邑”,地名,赵地,在今河北蔚县。
“邬邑”小方足布:“邬邑”,地名,晋旧地,在今山西介休。
“●邑”小方足布:“●邑”,地名,晋旧地,在今山西霍县。
“阳邑”小方足布:“阳邑”,地名,晋旧地,在山西省。
“祁”小方足布:“祁”,地名,晋旧地,在山西太原。
“平邑”小方足布:“平邑”,地名,赵地,在今河北省。
“中邑”小方足布:“中邑”疑即“中都”,赵地,在今山西平遥县。
“汞邑”小方足布:“汞邑”,地名,韩地,在今河南登封。
“奇氏”小方足布:“奇氏”,地名,即山西猗氏县。
“皮氏”小方足布:“皮氏”,地名,魏邑,在今山西河津。
“曼阝子”小方足布:“曼阝子”,地名,在河南洛阳东南。
“襄垣”小方足布:“襄垣”,地名,赵邑,即今山西襄垣县。
“北屈”小方足布:“北屈”,地名,旧晋地,在今山西吉县东北。
“处奴”小方足布:“处奴”,地名,属晋,在山西省。
“涅”小方足布:“涅”,地名,晋地,在今山西武乡县。
“中都”小方足布:见尖足布“中都”。
“莆子”小方足布:见尖足布“莆子”。
“●丘”小方足布:见尖足布“●丘”。
“分”小方足布:见尖足布“分”。
“同是”小方足布:“同是”即铜鞮的省写,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沁县。
“露”小方足布:“露”即潞,国名,为晋所灭,遂为晋地,在今山西潞城县。
“咎如”小方足布:“咎如”本为一小国,为晋所灭,地归晋。
“来阝”小方足布:“耒阝”,即来邑,疑指小国黎,后归晋,地在山西西南。
“木阝”小方足布:“木阝”,即木门,地名,晋邑。
“长阝子”小方足布:“长阝子”,即长子,地名,晋邑,在今山西长子。
“屯留”小方足布:“屯留”春秋时赤狄邑,晋灭之,地在今山西屯留。
“长安”小方足布:“长安”,地名,赵邑。
“共阝”小方足布:“共阝”即共,郑邑,在今河南辉县。
“平原”小方足布:赵国有平原君,或谓平原君所封之地。
“丰”小方足布:“丰”,地名,周旧邑,地在陕西雩县东。
“蔺”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蔺”。
“高都”小方足布:“高都”,地名,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在今山西城县东北。
“马●吕”小方足布:“●”即服的省写。“吕”为营字之省写,居住地。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此当指赵君所封地。
“平阴”小方足布:“平阴”,地名,晋地,在今河南孟津县东。
“辛阝”小方足布:“辛阝”,即莘,地名,原属虢国。
“冥阝子”小方足布:“冥阝”,地名,春秋时虞邑,后归晋。
“于爻”小方足布:“于”为于阝的省写,《古泉汇》认为“爻”为郊字省写。则“于爻”即“于阝郊”,于阝国都城郊所铸。于阝城故地在河南沁阳县西。
“平周”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平周”。
“朱邑”小方足布:或释邾,国名,在山东邹县南。
“商丘”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商丘”。
“瓦阝”小方足布:即“瓦”,地名,周地,在今河南洧川县。
“成阝”小方足布:“成阝”,国名,在今山东宁阳县北。
“郜”小方足布:“郜”,地名,晋地,在山西祁县。
“郏”小方足布:“郏”,地名,周地,在今洛阳西。
“莱”小方足布:“莱”即时来,郑地,在河南荥泽县东。
“木贝”小方足布:见上“木阝”。
“平贝”小方足布:即“平邑”,见上释。
“兹氏”小方足布:“兹氏”,战国赵地,在山西。此布有署“兹氏半”者,即两枚等于一枚“兹氏”。
“涅阴”小方足布:见前“涅金”释。
“宁”小方足布:“宁”,地名,春秋时为义渠国地,后归秦,地在甘肃宁县西北。
“宝”小方足布:“宝”亦为义渠国地。
“邰”小方足布:“邰”,国名,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高阝”小方足布:“高阝”,地名,晋邑,在今河南省柏乡。
“甫阝氏”小方足布:“甫阝”,地名,在陕西略阳。
“未邑”小方足布:“未”为妹的省写。妹邦“纣之所都处也”。地在今河南淇县北。
小方足布尚有益昌、阴平、梁阝、戈阝、禾阝、郎、王氏、土易、王易、涿、害等等。
战国布币中,尚有一种形制特殊的,平肩长身而方足,首部有一孔,钱文为四字,有释“殊布当釿”,有释“殊布当十化”,现又有释“旆钱当釿的”,背文为“十货”。又有一种形如两个方足布的足部连在一起,面文及幕文均有二字。有将面、幕文连续释为“四布当十化”的,现有释为“四钱当釿”。这两种布数量很少。
三孔布及圆足布
三孔布的首部及两足均有一孔,故名之为三孔布或三窍布。这种布币是战国末期秦铸行的货币,形制特殊,传世极少。币面有纪地文字,背面则有纪重文,如:两、朱(后作铢)等。
“南行唐”(或释“鲁阳”)三孔布:“南行唐”,地名,战国时赵邑。
“安阳”三孔布:释见上“安阳”条。
此外尚有“上比阝阳”、“下比阝阳”、“上专”、“下专”、“杞”、“雁乡”、“北九门”、“蔺”等。
三、刀币
刀币是由青铜刀类演化而来的,可能起源于渔猎地区,后来在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地区发展。使用刀币的有齐、燕、赵等国,其使用布币的同时也兼用刀币。刀币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1、齐刀:齐刀是齐国的货币,形体较大,制作工整,文字亦美。齐刀往往根据其钱文字数多少称谓之。
齐六字刀:这是传世极少的一种珍贵刀币。它制作精细,文字清秀,充分反映战国时期文化艺术及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币文六字有释为“齐造邦长环化”、“齐造邦●法化”、“齐造邦长法化”、“齐造邦长大化”等,至今尚无一致意见。“造邦”有人释作地名,亦有人释作“开邦建国”之意。
“齐法化”三字刀:背文有中、牛、生、巠、平、工、丙、大、上、士、土、安、方、行、刀、化、匕、亻、吉、木、禾、易、曰、金、法(●)、廿、司、北、二、央、立、互、本、七、正、白、文、工等字。
“齐之法化”四字刀:背文有曰、化、●茴、个、亻、上、十、二等字。
“齐之化”三字刀:此刀传世极少,背文有匕、文等。
“节墨之法化”刀:节墨即墨,齐国即墨地方(在今山东平度)所造。背文有安邦、●大行、曰工、吉、上、化行、司、●等字。
“节墨法化”刀:与上同。背文有土、人、亻、一、七、八、十、匕、上、●、九、曰、大、化、司等。
“安阳之法化”刀:“安阳”,本属莒,后属齐。《史记·六国表》“齐宣王四十四年伐莒及安阳。”背文有化、●、曰、上、工、匕、一、二、●、八等字,字上有一星点,星点上又有三横划。
齐明刀:山东博山县出土较多,故亦称“博山刀”。博山地域古属齐,故知为齐刀币。又因刀上有一“明”字,故全称为“齐明刀”。背文有一字者居多,也有二字和二字以上者。有些文字尚待考释。背文中有共化、齐化、齐化共金、齐●化等字,亦可证为齐刀之一种。
尖首刀:尖首刀是刀币中早期类型,首部较尖削。这种刀有一类首部特别尖,无钱文,有把它称为针首刀的,其流通时间在春秋。一般尖首刀比齐刀薄小简单得多,钱文以一字居多,如:非、城、立、土、易、化、木、吉、生、于、工、上、中、下、水、王、氏、井、曰及数字一、二、三等,二字者较少,有兆阝化、工化、非一、文一、六一、八木、丙匕、六丁,兀城等,尖首刀多出土于河北一带。
2、明刀:因刀面上有一“明”字得名,明字又有释作“召”、“●”、“莒”等字的。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称“磬折刀”。另一种圆折微弯,故又称为“圆折刀”。这种刀币主要出土于河北,一般认为是燕国货币,也有认为赵国也使用这种刀币。刀背上的文字有工、化、干、上、下、左、吉、行、乙、壬、癸、良等,有些字尚不可识。
3、圆首刀:此种刀是战国刀币的晚期类型,刀首两边圆,故称圆首刀。又因刀身与柄连接处近平直微弯曲,故又称为直刀。刀上有无字的,也有有字的,有字的有下列几种:
“甘丹”圆首刀:“甘丹”,即邯郸,赵地。背文有●、刀、六、八、十等,亦有无字的。
“白”圆首刀:“白”,柏的省字,指柏人,赵地。背有一、二、五、六、七、十、一二、二一、廿四、人、厂、鱼、文、田、乙等字,亦有无字的。
“白人”圆首刀:释同上。背有作“二”字的。
“成白”圆首刀:“成白”,地名。
小直刀:刀身平直体形较小,是战国末的刀币。钱文仅见“晋阳化”、“晋阳釿化”、“晋阳”数种。
四、环钱
环钱是由纺织工具纺轮演化的货币,也有人认为是从玉环、石环等装饰品或刀币的环部演化而来的。其形圆而中间有孔,便于携带,亦便于计数,且不易折损,因而最终成为我国方孔圆钱的直接祖先。战国时期除楚国外,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铸行过环钱。早期的环钱形较大,无文厚重,孔先圆后方,先无郭后有郭,并有铸文,同时还逐渐向轻小方向发展。兹介绍如下:
“垣”字环钱:“垣”,地名,即长垣,初属卫,后入翟,再属晋,地在今山西垣县西,此钱有认为是春秋时垣地所铸。
“共”字环钱:“共”,地名,战国属魏,在今河南辉县。
“蔺”字环钱:“蔺”,地名,见前释。
“异阴”环钱:旧释“济阴”,今从《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读异阴。地在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为郑地。
“离石”环钱:“离石”,地名,见前释。
“长垣一垣”:“长垣”释见上“垣”条,一垣为货币单位。
“共屯赤金”:《历代古钱图说》释:“屯”,纯者,共邑之铜纯而色赤,故曰共屯赤金。
“共口釿”:第二字待考。
“东周”环钱、“西周”环钱:“东周”、“西周”均为地名。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郏邑,为垣公地,在洛阳西北,称西周。公元前357年,周惠王又封其少子班于巩,在洛阳东北,称为东周。东、西周是位处周都洛阳的方向而言,非历史上的东、西周。“东周”环钱为东周君铸,“西周”环钱为西周君铸。
“安臧”:待考。
“明化”、“明四”:均为燕环钱。圆形方孔。
“半环”:“半环”,货币单位,谓一环之半。
“贝益化”、“贝益二化”、“贝益四化”、“贝益六化”:“贝益”,币名。“化”,货币单位。数字则纪币值。此钱圆形方孔。
“一珠重一两。十二”旧释:“重一两十二珠”。此币尚有“一珠重一两·十三”“一珠重一两·十四”的,据考释为秦环钱。
“两甾”:“甾”,重量单位,每甾为六铢,两甾即十二铢亦即半两。此钱圆形方孔,亦为秦币。
五、蚁鼻钱与爰钱
蚁鼻钱
蚁鼻钱是楚国的铜币,是贝币的高级形态,因其形状及上面的刻文形如“鬼脸”,又称“鬼脸钱”。“蚁鼻钱”上的刻文有数种,有释作“坐”、“●”、“金”、“●朱”又有释为“各六朱”的郢爰。
我国不但是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使用贵金属——黄金作货币的国家。贵金属便于分割、贮藏、携带,体小值大、质量经久不变等优点,是理想的币材。“郢爰”是我国最早的金币,“郢”是地名,楚国首都。“爰”是重量单位。除郢“爰”外,尚有“陈爰”。
B. 三孔布币如何鉴定真假现在的市场价位大概多少
三孔布是战国时期布币的一种,圆首圆肩圆足,因首部与两足均有一孔而得名。除三孔这一特点外,背文尚有“两”或“十二朱”以铢两为单位的计重,这在先秦布币中是绝无仅有的。有关三孔布的最早记录来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金石名家初尚龄所著的《吉金所见录》。以后历经百余年至今,三孔布已陆续发现不同地名30余种,种类虽多但每一品种均寥若晨星,不少为仅见孤品。而关于三孔布国别、年代等问题的讨论、研究也从未停止过,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三孔布系战国后期秦占领赵国城邑后所铸,即秦铸。主要依据是三孔布采用铢两制计重,而当时在钱币上采用铢两计重的只有秦国,且铸量稀少,因此推测为秦灭六国过程中占领赵国城邑后“暂时出现的圆钱与布钱的混合型铸币”。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战国中期中山国铸币。主要依据是考证出的三孔布地名主要集中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山国疆域内。据平山县中山国墓出土铜器铭文,中山曾趁燕国内乱之际攻取燕国“方数百里,列城数十”,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山曾一度比较强大,有铸造精美钱币的可能。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战国后期赵国铸币。主要依据是三孔布形制类似赵圆足布,且分大、小二等,文字制作也为三晋风格,已考证出的三孔布地名要么属赵,要么先属他国而后属赵。这也是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的一种观点。
最近还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三孔布可能是一种的信用支付工具,并不是流通货币,这似乎可以解释三孔布铸工较精、品种多而数量少的原因,但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是否发展到有出现信用货币的可能性尚待商榷。
因为有此种种疑点,三孔布的身世越发显得神秘,引人探究。
从三孔布的存世量、纲目地位及成交价格来看,无不彰显了其作为“古钱币之王”的显赫地位与非凡价值,是众多藏家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华夏古泉网现藏有“宋子”三孔布一枚,为小型布,目前仅见2品,第一枚于1983年4月在山西朔县北旺庄汉墓中发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为首次有确切出土记录之三孔布。第二枚现藏于北京华夏古泉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通长53.4mm、肩宽约26mm,重6.5g,面文“宋子”,背文“十二朱(铢)”,背首有数字“十七”,可能表示冶铸炉次或范次。范线、文字清晰,通身绿锈,文字书写放逸不羁,与第一枚“宋子”相得益彰。
C. 如果纸币不存在,全部变成手机里的数字,你能够接受吗
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还非常支持这样的政策与货币创新。
货币作为物质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存在,就是一个不断的创新的过程。从原始人类的贝币,到清铜货币,到制式铜钱,到金银再到纸币,再到现在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革总是伴着人类的文明发展。
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货币发展的方向,一切货币都是为了交易,所以货币必须向着统一,标准,低损耗,便协带等特点。
早期的贝币,由于数量有限,不易得到,所以就会有青铜贝币产生用来补充贝币。铜币就是用青铜做成贝币的样子,在古代社会,由于冶制制度不发达,做出来的铜币,就不可能大小一样,统一制式。随着社会进步到了多种产品,经济发达的时候,由于铜贝大小样式不统一,所以必须要有统一的货币,所以就会出现统一样式的各式货币,如刀币,布币等等。后由于刀币、布币这些货币品种多种类多,不利于流通,所以改变成一种铜钱来代替。铜钱样式同一,并且相对铜贝就更方便携带,更方便流通。随着铜币的出现,大面值的货币贵重金银元宝补充了大面值。金属货币在携带上不方便,所以就会产生“交子”“银票”这样的票据,最后纸币取代票据,正为正式的货币。再然后,电子货币出现。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微信钱包,支付宝,银行卡刷卡消费,都是电子货币的一种形式。
电子货币的出现,为交易与财产的安全带来了很多方便。主要有如下,
一,货币的损耗减少,纸币经常会有一些流通损耗,如丢失,如损坏等等。电子货币,由于只是一串密码,所以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二,交易更透明。电子货币时候个人信息更透明,交易更透明。这样可以有效的打击贪污腐败,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货币犯罪。
三,电子货币加快了货币的流通。提高了货币的流通价值,变向的增加了货币的存有里。
电子货币在近期,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电子货币如何发行?发生的法律标准是什么?
二,电子货币的监控与管理不建全。
现阶段必然是电子货币与纸币同时存在的时期,要想完全使用电子货币,还要一段时间。而且这个过程中, 电子货币的各项机构也会在慢慢的发展与建全起来。
D. 货币产生的经济根源有哪些它有哪些形态
货币产生的经济根源有商品交换,货币的形态最早是实物货币,比如贝壳、羊、兔子等;然后出现了金属货币,具体有铜钱、镍钱、银元、金币。金属货币是以货真价实的金属作为材料的,金和银都是稀缺的。随着商品生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全部用白银和黄金作为交换的工具就不够了。于是就出现了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为今天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就是完全靠国家的信用来发行的货币,是国家强制发行的货币符号。因为是国家发行的,我们就信任它,这叫信用货币。
现在还有银行信用卡,叫电子货币。
(4)布币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货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促进商品出现后,伴随着商品交易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是与私有制或是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状况相联系的历史范畴。
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货币(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E. 随着货币的演化,支付方式经历了哪些相应的阶段
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五个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5)布币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货币形式亦称“货币价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表现其他所有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它的进步在于原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时因地而异,每一交换区域都有几种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F. 钱这个字是怎么由来的
现在社会,人人需要钱,人人都爱钱,以赚大钱目的事业是大部分人奋斗一生的目标,钱是如此的重要,可是有谁了解过钱的来历?
原始社会部落,因为生活生产的提高,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出现剩余,比如某某部落猪养多了,某某部落鱼干晒多了,和某某部落陶器制作特别精美,某某部落附近有特色水果等等,这些自己部落产出有剩余和消化不掉的资源,和其他部落有这方面的需要的,就可以以物换物来交易。
以物换物的交易发展越来越大,到了后来,甚至出现了集市。这时候以物换物的短处就很明显了,因为某个部落只想交换几只小羊羔,而他能拿得出手的只能是陶器,而陶器却不是拥有小羊羔部落所需要的,那么这个交易就无法达成。这就是供需不对等。
贝币:
于是,聪明的人们就想到了用一种不多,但常见,而且能起作用的物品来作为中间交易品。最早他们试过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而多次的交易发现,只有贝特别适合用来作为中间交换物品,也就是货币的雏形。五谷会腐烂,牲畜不能分割,珠玉又少,刀铲工具又粗又笨重,于是方便携带且具备装饰功能的贝应运成为流通货币。
故而,汉字关于财富的字大多由“贝”字旁组成。如:贵、资、贪、贫、财、购,贾等。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青铜的到来,以及稳定稀少的缘故,令其迅速成为铸币资源。铜用来代替贝成为趋势,曾经出现过铜贝。
铜贝铜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以形成布币、刀货、环钱、蚁鼻钱为首的四大货币体系。秦统一后,货币亦统一,发行“半两钱”用以流通,汉时武帝发明五铢钱。唐时再又发明方孔圆形铜钱。到宋时,经济越加发达,大额交易用铜钱,缺点多多,又重又不方便携带,于是发明了“交子”,这就是世界上纸币的雏形,出现于宋代。而欧洲要到17世纪才开始使用纸币。
宋纸币:
可惜明清两代又开始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近代民国发展到今天的纸币,即将被数字货币代替了。我的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用微信或支付宝转账来发工资了,哈哈,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物,现金很久没摸过,不知道手感如何了。
现金纸币:
钱呐,为交易需要而出现,是当代生产力的代表物品。我大胆的预测,未来货币,不单只是数字货币,还极有可能是信用数字货币,用信用点数作为钱。
G.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2、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3、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7)布币数字货币扩展阅读
明清货币
明“银”,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H. ANBI安币交易所发布的ABB平台币友投资价值吗现在投资数字货币能赚钱吗
数字货币最近一直都在跌,像安币交易所发布的这种数字货币应该前期有涨的空间,可以大量买入,后期就得看安币平台的运营情况了…
I. 战国时期的货币
齐国是的相小刀一样的刀形币。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赵刀体平直,背、刃略显弧势,环作椭圆形,环孔较小,刀首圆钝,故又称“直刀”、“圆首刀”。大者通长13.8 14厘米,宽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无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数字等字,文字与外缘都比较细弱。小者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纹二道,柄底较平,孔呈椭圆形,通长12.5厘米,首部宽1.3厘米,重3.5克以上。赵刀中另有一种是“小直刀”,是一种非常小的刀币。体型短小,刀身平直,几乎没有弧线,也无磬折,刀首呈椭圆形,刀柄也无脊线,背面无文,制作也较粗糙,但正面铭文整体浑厚,书法精美。一般长为9—10厘米,宽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种:晋化、晋半、晋阳化、晋阳新化。目前非常稀少,难得一见。
赵国的是铲形币,铲形币学名叫布币
布币是先秦同期货币中流传期较长的品种,它的形制是仿照当时的生产工具“铲”。
秦国是圆形方孔钱。
楚国是蚁鼻钱 ,从仿制贝转化来的,最常见的一种似为古文"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另一种的文字普通释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两"口"像鼻孔,故通称为"蚁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