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在货币层次的划分上属于
Ⅰ 老师们,我想问一个问题。货币层次,m0,m1.m2各代表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
M0、M1、M2 基本思路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划分货币供应量为三个层次:
1、 M0 = 流通中现金,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 M1 = M0+非金融性公司的企业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 M2 = 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对M0、M1、M2的通俗理解可以表述为:
1、M0最好,因为购物时现金无论是哪个卖家都会接受。
2、M1居中,我的理解是M1指的是不用去银行就可以直接用来购物的货币。因为可以用支票直接购物,现金更不用说了。支票虽能购物,但不是所有卖家都接受,所以才归到M1中,没有归到M0中。
3、M2次之,我想可以把M2理解为“可以达到购物目的”的货币,虽然“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不可以直接购物,但总可以到银行里把钱取出来购物吧。
Ⅱ 数字货币属于哪个货币层次并分析原因
这个问题实际上引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怎么看现有数字货币的“用途”?或者说我们对数字货币的认知是怎么划分的?
这种认知的划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货币,更能在投资过程中指导我们的行为。因此我将用两到三篇文章来分析这个主题。
从认知的角度,我把现在所有的数字货币分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是其价值和共识已经得到强烈认可,几乎毫无争议并且已经由圈内传导到圈外。这类币是整个数字货币领域数量最少的。
这类币典型的有比特币和平台币等。比特币被认可为“数字黄金”,屡次在外界政经环境不稳时表现出了定海神针的特性;平台币盈利模式清晰,尤其头部三大平台币,背后依托交易所有实打实的现金流和收入。
这类币谈起来,无论是它们的共识还是价值在业内认可度都很高,在业外普通老百姓也都能听得明白。
我们和普通老百姓谈比特币,只要和他们说,黄金涨,比特币就涨;和普通老百姓谈平台币,只要和他们说,平台币就相当于证券公司的股票,他们立刻就能明白我们在谈什么。
尽管有些业外人士不认同某些共识(比如至今仍然有人不认同比特币有价值),但这不妨碍普通百姓理解我们谈的内容。
第二类是共识已经有了,但实际的使用价值还在证明中,或者说所谓的“使用价值”暂时还无法从让我们看到实际的效应。这类币比第一类稍多,但在整个数字货币领域也非常少。
这类币典型的有智能合约领域的以太坊、EOS,以及跨链项目等。
就拿以太坊和EOS来说,它们都被业界寄予了厚望,大家希望看到它们的智能合约功能能够产生杀手级应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
以太坊这两年发展出了受到业内高度关注的DeFi生态(DeFi即 Decentralized Finance,常被称作:分布式金融或者去中心化金融)。
然而这个生态与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关系或带来了直接的效益吗?实际上根本没有,它仍然只是在一个小圈子内受到瞩目的“小众生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隔得很远。
EOS这两年发展出的生态离我们所期望发挥价值的领域则相差较远,连业内关注的人都未必很多。
跨链项目,在刚问世时概念非常新颖,也被业内认为有极大的潜在需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也有人开始质疑这个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这类币谈起来,业内对它们有共识,甚至可能是很高的共识,但它们目前产生的价值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即便业内认可,这种共识也很难传导到业外,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能理解这些共识和价值。
所以我们无法和普通老百姓谈“DeFi”和“跨链”是什么,有什么用。
第三类则是连共识都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币。这类币的设计目标和场景连业内人士都未必理解或认可,或者即便理解也有极大的分歧。它们的价值则更加难以判断,这类币占了目前市场的绝大多数。
Ⅲ 在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以流动性作为依据和标准。()
依据标准: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的不同货币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而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意义: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货币的构成十分复杂,货币形式多样,包括现金和各种存款货币,不同形式的信用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中央银行对它们的控制和影响能力也不同,为准确把握和调控货币运行,需要对信用货币划分层次。
Ⅳ 货币的三个层次分别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1、民间数字货币
几千年货币演进的历史实际上是自由和垄断的博弈,理想的方向是自由的。单从几千年的历史来观察的话,自由面有多大,主要是在社区货币的形态上。
它是社会对于这种交易行为的自律机制。这种数字货币的形态功能发挥得越充分,在民间数字货币的活跃程度越大,对经济生活的渗透越大,但它不是代替主权货币的。
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铜钱时代,各个地方的铜钱大小,特别像明朝,是完全不一样的,形成了一个自律的机制,这些称得上数字货币时代在社区经济活跃的重要支撑。
2、机构数字货币
机构的数字货币核心是稳定性的问题,这种稳定性应该是在法定的经济活动之上的一种主权货币的符号化,因为有一些跨国活动通过经济活动的重新组织的形态,使得原来经济的活动方式效率提高。但是如果要打破原来的关系货币和一些规定性,超越了主权货币,那就有问题了。
3、国际货币的重构问题。
数字货币对我们现在的冲击,应该说它逻辑的层面是技术催生新的思想,然后推出新政策。从传统货币的体系来看,除了实体货币以外,其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撑条件关键在于制度的协调。
(4)数字货币在货币层次的划分上属于扩展阅读:
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依据是:
1、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2、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货币分层
Ⅳ 数字货币的板块是什么
对于很多人而言,数字货币的概念云里雾里。但不容置疑的是,数字货币有别于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非法币的电子化,其最初的发行者并不是央行。这类虚拟货币主要限于特定的虚拟环境里流通。而数字货币是可以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但只有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才是法定数字货币。2013年央行联合五部委曾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将比特币等非法定数字货币定义为虚拟商品,它不是以货币和法币形式存在。同时,数字货币也有别于电子支付。在实际使用体验中,数字货币可能与电子支付方式感受类似,但是两者从本质上还是有着较大区别。在数字货币之前,金融业已经高度信息化。如网上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支付电子化逐渐普及,实物现金仅占全部流通货币的极少部分。尽管如此,因其交易时所用的钱都是通过银行账户而来,实际上还是对应着一张张钞票。
Ⅵ 数字货币是什么
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是一种法定货币,必须由中央银行来发行。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它不是网络虚拟货币,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虚拟空间中,而是经常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例如比特币、莱特币、比特股等,目前全世界发行有数千种数字货币。
(6)数字货币在货币层次的划分上属于扩展阅读:
1、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基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进行价值交换的分散机制改变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所依赖的总额和净额结算的基本设置。分布式分类账的使用也会给交易、清算和结算带来挑战,因为它能促进不同市场和基础设施中传统服务供应商的非中介化。这些变革可能对零售支付体系以外的市场基础设施产生潜在影响,如大额支付体系,证券结算体系或交易数据库。
2、对广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数字货币和基于分布式分类账的技术如果被广泛使用,就会对金融体系现在的参与者特别是银行的中介作用带来挑战。银行是金融中介,履行代理监督者的职责,代表存款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通常,银行也开展流动性和到期转换业务,实现资金从存款人到借款人的融通。如果数字货币和分布式分类账被广泛使用,任何随后的非中介化都可能对储蓄或信贷评估机制产生影响。
Ⅶ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所以,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拓展资料
政治经济学解析货币层次
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