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资本运作手法
1. 数字货币全网是传销吗
自己研究下,了解传销的本质,自己就可以分辨。
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获得财富的违法行为。传销的本质是“庞氏骗局”,即以后来者的钱发前面人的收益。
新型传销: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身份证手机,不集体上大课,而是以资本运作为旗号拉人骗钱,利用开豪车,穿金戴银等,用金钱吸引,让你亲朋好友加入,最后让你达到血本无归的地步。
2. 数字货币能不能复活计划经济
从法定货币到数字货币
1918年,苏俄开始实施特殊的经济政策,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这就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诞生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作形式,即“计划经济”。
1920年,奥地利学派第三代掌门人米塞斯发表署名文章,用详细的理论推导,做出了当时来看非常惊人的推断:由于苏俄的“计划经济”缺乏经济计算的有效工具,其经济活动必定会走向失控和混乱,进而导致普遍的穷困、饥饿,直到崩溃。
米塞斯的观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诸多知名经济学家,都认为苏俄模式有持续存在的意义,并且同样会带来经济的繁荣。
从法定货币到数字货币,类似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到了1989年,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写道:“苏联的‘计划经济’比美国的市场经济更加优越;苏联将会在1997年全面超越美国的市场经济。”
要知道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至今风靡全球,成为数百万学子的经济学启蒙书籍。但仅仅就在萨缪尔森认为苏联经济模式优于美国市场经济两年后,苏联解体,计划经济也不复存在。后来萨缪尔森删除了书中关于对苏俄经济的看法,然后继续稳坐经济学畅销书作者。
然而,从1920年米塞斯预言“计划经济”终将崩溃,到1991年苏联解体,整整过了70年。用如此漫长的时间来验证一个推导,确实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计划经济”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一些人追捧的原因,因为大部分人生活在当下,没有人准确的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算是一些顶级的数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依然会高估技术所带来的作用,比如牛顿就在炒股领域赔得很惨,凯恩斯和费雪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亏得一塌糊涂。前两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就基于对大数据的痴迷,认为未来由于大数据的存在,“计划经济”将是可以实现的。
其实早在1920年,也就是米塞斯预言“计划经济”最终会崩溃的时候,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兰格就用非常详尽和庞大的数据,逐一反驳了米塞斯的预言,兰格用各种数据和理论,自称解决了米塞斯提出的“经济计算”难题,而兰格的理论依据获得了当时大部分人的认同,整个市场和学术界,基本都认为兰格赢得了跟米塞斯的论战。
到底什么是“经济计算”,难道大数据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吗?
当然不能,因为你确实可以通过我的消费数据和历史习惯等等,甚至是我所有的财务数据等,预测我接下来的需求,还可以通过我的行动轨迹等数据,预测我的喜好和可能的倾向,但你无法计算出我会以什么代价、什么方式来满足这一需求,也无法计算这些需求会给我未来的行动和更长远的需求带来何种影响。
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计算出我阶段性的需求,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计算出我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会采取的行动方式,以及会付出的可能成本,但你无法在所有时间段内计算出我所有的需求,以及在所有时间内计算出我为了所有需求要采取的所有行动和愿意承担的所有成本。
从长远看,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我在未来某一天突然蹦出什么需求,突然因为什么事情而贪婪或恐惧,更不知道为了满足这种贪婪和恐惧会采取什么行动。所以,试图用技术的进步来实现“计划经济”,过去不行,未来也不可行。
那么“经济计算”这个难题,到底要靠什么来解决呢?
答案是“货币” 和“价格”。
前一阵开始,中国市场猪肉价格上涨,这个价格上涨,就是“经济计算”的结果,说明猪肉供不应求,这一信号会释放给所有有意愿养猪的人,刺激这些人去养猪,然后增加供给。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猪肉少了,那每个人就少分点,至于猪肉需求到底是多少,大家愿意为这种需求付出什么成本,没有人知道,因为没有价格,从而也就无法知道下一年应该供给多少,只能猜(也可以叫计划)。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当中,市场远比猪肉价格上涨这种问题要复杂得多,在无比复杂的市场,就是通过货币和价格这样一个简单的“经济”计算方式,来有条不紊的维持市场运转的。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货币本身不是市场化的,而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那么市场所呈现出来的价格机制是否会失效?“经济计算”是否会崩溃?答案是一定的。
3. 赖彩云所谓的数字货币原始股是传销骗局还是合法投资
所谓的数字货币 就是传销 空手套白狼
4. 新手如何投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简称为DIGICCY,是英文“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DIGICCY)。数字货币是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将虚拟货币定义为: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当局发行,也不与法币挂钩,但由于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可作为支付手段,也可以电子形式转移、存储或交易。数字货币属于一种风险投资,有人可以在这个市场获利,也有人在这个市场亏损,数字货币要投资赚钱,一是可以通过挖矿,二是通过平台交易,数字货币有价格的波动,理论上是具有可投资性的。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0-12-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5. 资本运作的主要几种方式
一、按照资本运作的扩张与收缩方式分为:
1、扩张型资本运作:具体分为纵向心型资本运作、横向型资本运作和混合型资本运作。
2、收缩型资本运作:具体分为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购等。
二、按照资本运作的内涵和外延方式分为:
1、内涵式资本运作:包括实业投资、上市融资、企业内部业务重组。
2、外延式资本运作:包括收购兼并、企业持股联盟以及企业对外的风险投资和金融投资等。
6. 数字货币挖矿风云如何
“一币一别墅”的财富神话依然在币圈里广为流传,不断有新的投资者跃跃欲试。但其实,从矿机厂商到大矿场主,再到矿池,这个小圈子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权力结构。
制售矿机、挖矿、建矿场、搭矿池,“矿圈”成为区块链世界里另外一条发财之路,矿机也成为一门鲜为人知的“大生意”。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设想,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去中心化”的,算力分散在全球各地。但是,与去中心化背道而驰,矿池是绝对的中心化,越来越多的矿机接入到矿池里。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如果说炒币是一条不归路,那么投资矿机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回收成本只是时间问题。”深圳爱播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熙算了一笔账,一台矿机每天200元收益,120天可以回本,之后就是利润了。
2017年10月,钟熙在主业之余,加入了挖矿大军,并迅速成为矿圈大佬,他在江西、四川、贵州等地运营着多个大矿场。
其实这个“稳赚不赔”的生意仍然依赖于币价的持续高涨。过去两个月时间,比特币币价从15000美元跌到了10000美元左右,甚至一度跌破6000美元,使得矿机回本周期延长,如果一直跌下去,盈利也就遥遥无期了。
在比特币问世4年之后,也就是2012年,可以量产的矿机才出现。在此之前,挖矿主要是私人行为,家用电脑就可完成。“那时,家用电脑就是印钞机,每天都能挖出不少比特币。”资深数字货币玩家、早年卖过矿机的黄世亮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矿机出现后,挖矿开始“社会化”,出现了矿场和矿池,挖矿成为一件集体工作。单独的矿机被矿场托管,就像生产线上的工人,只要摆在那里,就可以每天领薪水。
制售矿机、挖矿、建矿场、搭矿池,“矿圈”成为区块链世界里另外一条发财之路,矿机也成为一门鲜为人知的“大生意”。
中国则成为全球最大的矿机生产地。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诞生了一批矿机生产商,如生产烤猫矿机的深圳比特泉有限公司,还有现在赫赫有名的比特大陆、嘉楠耘智和亿邦通信。在深圳华强北,到处也都可以看到外国人带着翻译询问矿机价格。
近期,比特大陆CEO詹克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个成立仅4年的创业公司,2017年的营收规模约25亿美元。比特大陆号称全球最大的矿机生产商,他们的蚂蚁矿机一直都是币圈和矿工世界的硬通货。
与币圈一样,矿圈也需要信仰——要坚信矿机每天机械地数学运算能够创造巨大财富。
不过,与比特币所宣扬的“去中心化”背道而驰,矿工的世界正在走向“中心化”。矿机销售商自己建矿场,投资者买完矿机之后,又被销售商托管;而生产商则自己建矿池,又将矿场给管起来。
这种“中心化”的过程,使得矿圈的财富被少数人攫取,钟熙要想进入到核心圈子,也并不容易。
算力“中心化”
矿场的主要作用,是给分散的矿机提供一个运转的地方。但真正起到整合作用的则是“矿池”。
所谓“矿池”,可以简单理解为“合作挖矿”。矿工和矿场们,把算力交给矿池,由矿池作为唯一的地址,来接入数字货币网络进行挖矿,再按照矿机的算力,给矿工分发红利。
矿池的历史要比矿机更悠久。2010年11月,名为Slush的矿池出现,它的官网在今天还写着是“世界上首个矿池“,这个称号也被币圈所公认。与矿场相比,矿池的搭建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相对更高。
国内一家知名矿池的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矿池的原理。他把挖矿比作买彩票,一个人挖,中奖的概率很不稳定,可能今天中了10万,以后半年都不中。
“把买彩票的人聚到一起,统一买,无论谁中,根据出钱比例来分成。在币圈,矿池就发挥这个作用。”该负责人说。
矿机连接矿池并不复杂,根据各大矿池的操作指南,一般只要几步就可完成,然后就根据自己提供的算力,从矿池获得收益。矿机就像一个站在生产线上的工人,每天领取固定的薪水。
掌握巨大算力和众多矿机的矿池,在币圈和矿圈都有着绝对的发言权。比如,如果要发行新的数字货币,或者要主导比特币分叉,一般要获得矿池的支持,没有矿池的支持,新币种没人挖,也就没有了意义。
此外,当一个抢手的新币面世时,矿池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矿工,快速打包,在这些新币的抢购中占得先机。
2017年6月份,SNT和EOS两大代币发行时,南方周末记者就见证了矿池抢购代币的场景。由于投资者太多,很多个人投资者无法将资金打入到指定位置,但一家矿池的负责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一操作。
按照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的设想,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去中心化”的,算力分散在全球各地。但是,与去中心化背道而驰,矿池是绝对的中心化,越来越多的矿机接入到矿池里。
2018年1月18日,康奈尔大学计算机教授埃敏·允·西拉什等5人合著一篇论文,直指两大数字货币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存在隐性的权力结构,挖矿过于集中,其中比特币50%的算力被四大矿池所控制。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4年前,以太坊创始人Vtalik在写以太坊白皮书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这个问题可以说很严重,在本文写作时,最大的两个矿池,间接地控制了大约全网50%的算力。”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能解决。一位以太坊白皮书的早期翻译者向南方周末记者无奈地表示:“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5
隐性的权力结构
在矿圈,食物链顶层就是矿机生产商。目前,公认的三大矿机生产商均位于中国。他们通过生产销售矿机,获得大量的利润,同时也涉足矿场和矿池的建设,布局在整个币圈的话语权。
蚂蚁矿池是全球排名前二的大矿池,它的算力占据全网算力的17%,但根据工商资料,该矿池是由比特大陆一手创办;嘉楠耘智的几位投资人,同时也是杭州矿池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人,后者有自己的矿池Hash和挖矿平台,不过矿池已于2017年底停止运营。
亿邦通信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海市,新疆准东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三家区块链公司。亿邦通信的一位销售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他们在这三地都有矿场和挖矿业务,但这些矿场也已全负荷运转,没有机位可以托管新的矿机了。
“我们正在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搭建新矿场,那里电费低很多,新矿机可以在那里托管。”该人士说。
在矿机厂商之上,则是芯片巨头的收割。“矿机的核心技术在芯片上,谁有矿机芯片,谁就可以生产更多矿机。”丁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芯片主要掌握在几家巨头厂商手中,如台积电、英伟达、AMD等。
从2015年开始,台积电一直都是嘉楠耘智的最大芯片供应商。2015年,嘉楠耘智从台积电采购的芯片,占据嘉楠耘智所有采购量的69.62%,此后这个数据一直维持在60%左右。嘉楠耘智的大部分利润,均被台积电赚走。
2018年1月18日,在台积电第四季度财报的说明会上,董事长张忠谋就称,虽然今年的移动业务前景较弱,但公司的营收依然会增长10%—15%,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持续稳健的加密货币开采对芯片的需求。
在矿机厂商之下,则隐藏着另外一种权力结构。嘉楠耘智2017年的招股书上,透露了这个秘密。2017年前4个月,嘉楠耘智的前五大客户中,有四大客户属于“个人”。而根据公开资料,其中有三人均是币圈鼎鼎大名的“腕儿”。
第一大客户吴钢是最早的一批矿工,后来创办了Haobtc,该公司拥有一个全球前十的矿池;第二大客户林志鹏是小强矿机的创始人,很早便从事矿机的生产销售,其与第六大客户谢维钦,一直是合作关系;第三大客户王晋创办了币圈资讯网站比特帮。
这些大客户均不是单纯的矿工,他们都在币圈拥有着自己的影响力。机械运转的矿机给他们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话语权。
据比特大陆一位内部人士介绍,比特大陆的大客户中,也多为币圈的大佬。不过,比特大陆官方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该公司公关部回应称,由于与客户签署了保密协议,该方面内容不方便透露。
“一币一别墅”的财富神话依然在币圈里广为流传,不断有新的投资者跃跃欲试。但其实,从矿机厂商到大矿场主,再到矿池,这个小圈子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权力结构。
新入局者,大多只能做被收割的“韭菜”
7. 怎样才能做好资本运作
(一)内部融资为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式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来自于低廉的劳动成本。所以,一般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但是,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内部融资只能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依靠内部留存收益积累资金的企业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二)外部融资困难
银行贷款是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普遍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强于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证券市场的门槛较高,上市成本较高,市场风险大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有价证券方式获得外源性资金的比例下降。不过正在推出的创业板将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外源性资金。
(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包括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一般占融资成本的20%;担保费用,一般年费率在3%;风险保证金利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放款时,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贷款本金,中小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只有本金的80%,以1年期贷款为例,中小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在9%左右,约高出银行贷款率的40%以上。由此,高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民间资本充足,但民间融资有待规范
我国的社会体系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导致我国存在高储蓄率。高居民储蓄使得我国的民间资本充裕,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浙江、广东,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银行的功能。但是,民间融资活动基本上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况,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高利贷等违法活动相对普遍。因此,民间融资有待规范,从而真正发展市场化的融资活动。
总之,假如中小企业的困境真的来自市场压力,那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场必不可少的凤凰涅槃。但是,如果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更多来自市场之外的不公平待遇,与其说是促成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毋宁说是在将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逆向淘汰。希望本文会对中小企业有些益处。
8. 怎样识别数字货币中的传销
我认为所为传销是和货币有直接关系的,而是拉进一个人给上面的那个人多少提成,说白了就是金子塔形势,跟直销完全不样。
9. 朱林瑶的资本运作
带领华宝集团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香精香料生产商后,朱林瑶依旧保持着低调的风格,至今从未接受过媒体的采访。然而,通过借壳上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朱林瑶的创业故事及其财富才慢慢浮出水面。研究发现,朱林瑶的资本运作路径大致可分为借壳上市、资产注入和减持套现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资产注入。
芳等优质企业,悉数划转至Chemactive名下,使其产能约达16000吨,占华宝集团总产能的80%以上。2006年6月6日,华宝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有条件收购朱林瑶持有的Chemactive所有已发行股本,估值39.96亿港元,作为支付对价,公司将以1.8港元/股的价格,向朱林瑶发行及配发2 2 1 9 7 3 1 5 2 6股新可转换优先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3月31日止的财年,Chemactive税后纯利3.01亿港元。依此计算,本次收购的静态市盈率13.28倍,这显著低于同期港交所上市的中国香精香料(003318. HK)20到25倍的静态市盈率。表面上看,本次交易存在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的嫌疑,但事实上,这正是朱林瑶的高明之处。一方面,本次注资前,朱林瑶已经拥有已发行股份的90.99%,而注资后,其持股比例更是上升至97.57%,因此,本次注入资产,其实质是资产从左手向右手的对倒。另一方面,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慷慨大方,有利于华宝国际市场形象的塑造。 第三阶段:减持套现。第一次套现发生在2006年8月4日3日。华宝国际发布公告,朱林瑶拟将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27.47亿股可转换优先股悉数转换为普通股并行使认股权证,同时,将向公众股东配售6.9亿股普通股。此举可谓独具匠心。一方面,转股前,华宝国际流通盘过少,公众股仅约7400万股,不仅造成股票流动性不足、交投冷淡,而且不利于吸引大型基金以稳定股价和塑造市场形象。另一方面,转股后,朱林瑶将持有华宝国际97.57%的股份,而公众股东持股比例下降至2.43%,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而配售6.9亿股后,朱林瑶持股比例下降至74.89%,公众股东持股上升至25.11%,公司上市资格得到保存。在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的帮助下,朱林瑶以每股2.2港元完成配售,该配售价格是一个交易日收盘价2.80港元折扣21.43%,但朱林瑶成功套现15.18亿港元。
第二次套现发生在2007年1月17日。华宝国际发布公告称,朱林瑶将再次向公众股东配售2.773亿股。同是在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的帮助下,此次配售价格定为每股4.56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4.93港元折扣7.5%。折扣幅度较前次配售大幅下降的诸多原因中,公司良好的市场形象是关键。此次配售,朱林瑶套现约12.65亿港元,其持股比例由74.89%下降至65.78%。
第三次套现兼有资产注入的成分,更与第一次资产注入的操作手法异曲同工,唯一区别在于,本次资产注入的对价是现金而非股权。2007年7月30日,华宝国际与朱林瑶签署收购协议,约定华宝国际将以6.52亿港元现金收购朱林瑶100%控股的凯新集团。资料显示,凯新集团系朱林瑶在收购基础上组建,朱林瑶为此付出的直接成本约人民币6.31亿元,与本次协议转让价格6.52亿港元大致相当,同时该价格约等于凯新集团2007/2008财年12倍市盈率。
2008年3月26日发生套现。华宝国际发布公告称,朱林瑶已收购独立第三方—在国内的一项香料香精生产业务,作为支付对价的一部分,朱林瑶以每股6.5港元向对方转让6942万股华宝国际股份。此举意味着朱林瑶套现4.51亿港元。转让后,朱林持股比例由65.78%下降至65.22%。 由于朱林瑶曾向华宝国际作出不竞争承诺,因此,可以预期,朱林瑶后续的资本运作仍将持续。同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简单计算出朱林瑶的财富金额在资本运作前后的变化情况。四年时间,从47.18亿港元到164.45亿港元,朱林瑶晋身产业与资本的双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