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㈠ 讨论数字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仅仅只是替代纸钞和铸币,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现金,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影响都不大。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中,流通中现金其实也是央行对公众的直接负债,只是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方面的考虑,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来发行现金。随着技术的进步,央行通过数字货币形式直接将货币发行至个人和企业账户成为可能。电子现金流转仍然通过央行和金融机构再至企业和个人,在货币制造渠道、流转环节、功能上与纸币完全相同。
电子现金流转仍然通过央行和金融机构再至企业和个人,在货币创造渠道、流转环节、功能上与纸币完全相同,没有脱离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电子现金的主要功能在于便利交易支付。
考虑到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便利了交易支付,电子现金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有限,对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不显著。电子现金在多大程度上被公众接受,取决于其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
㈡ 央行将推出数字货币(DCEP)对整个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
㈢ 中国数字货币试点在全球领先,对银行会有冲击吗
中国数字货币试点在全球领先,对银行的冲击很大,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出和逐渐成熟,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㈣ 数字货币发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会减少纸币发行量吗
深圳市发放的总计1000万元人民币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将电子货币的发展问题重新拉回了人民的视野。
事实上,自2020年4月份起,数字人民币就已经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进行了小规模试点,并于2020年8月将试点规模扩大至全国28个省市。
作为社会公认的“超级风口”,除数字货币相关企业本身的高投资性外,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极具研究价值。
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政策沿革早在2014年,央行就已经就数字人民币进行了研究布局,并于2016年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中,与国际各大金融机构与研究机构进行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框架讨论。
在经过6年的发展后,我国已初步研发出“PBCTFP区块链平台”,并不断推广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活动,可以预见,数字人民币作为当今的技术风口与政策风口,其未来几年内将会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与极快的发展速度。
图1:数字人民币政策沿革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数字人民币为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新体系”提供了契机,可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民币支付活动,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㈤ 数字人民币推出的意义
央行推数字货币具有突破性意义:
在金融科技大数据时代,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管控范围的主权数字货币。我国央行推出数字货币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义。
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它不是指现有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数字化,而是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推出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体系,这无疑是一场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
据报道,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将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央行不预设技术路线,不一定依赖区块链,将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
【拓展资料】
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与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央行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可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可以预见的是,数字人民币时代即将到来,数字人民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来讲,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未来将基于数字货币衍生出更多的数字信贷、数字资产和数字负债等创新,而非主权“数字权货币”也会逐渐降温。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后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手段。
发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使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并在数据脱敏以后,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分析,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经济调控提供有益的手段。与此同时,央行数字货币还能够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方面提供帮助。
总之,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数字货币,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际,都是一场重大的货币体系变革。
㈥ 数字货币对银行利好还是利空
数字货币对银行来说,偏向于利好消息。
银行是靠服务和贷款利差经营的,数字货币后,对他的经营活动没有影响,而且还少了许多网点和柜员机,应属于利好消息。
【拓展资料】
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初衷来看,主要是配合国家进行对现金的更精准管控和建立一套比目前社会上更加快捷,便利的交易方式。而且前两篇文章也提到,如果我们国内率先做成这套运行交易系统,是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在国际市场上去运作试行,从而对美元支付体系进行一定的冲击。
央行数字货币概念利好的行业:银行IT、支付终端或成核心受益产业链。投资机遇方面,数字货币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利好。各大券商普遍认为,银行IT 、支付落地场景有望成为核心受益产业链。长期来看,银行内有望形成一个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新的核心系统,这将给整个银行IT行业带来更大的增量。此外,便捷匿名的“双离线支付”带来线下支付终端的大量升级改造需求。
央行数字货币概念长期利空的行业:等央行数字货币系统成熟后,对中间商业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关乎存亡问题。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本身是存在一个去除中间商的概念,而且这套系统不单单只在金融领域有效,针对具体的产业领域里也是同样有效,所以长期的话,就会威胁产业领域的中间商业务。
总体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概念这个事情在以后的时光里肯定是国家一直会去推进的方向,毕竟金融系统跟产业系统是跟国家经济发展和管理息息相关的,碳中和可以理解为产业系统的大方向,数字货币就是金融系统的大方向了。而且再次强调数字货币这个事情在国内做成的话,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试验,这样能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话语权。所以日后肯定还会有很多针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话题产生。而且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在各个国家中都广泛进行讨论,还有些国家在紧跟我国的步伐捉紧推出试行。
㈦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有以下四个影响
一、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1、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2、更为关键的是,货币和支付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金融科技对支付结算的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货币的数字化趋势。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构建了一个全局分布式账户系统,通过该系统即可完成支付活动,而无需银行作为中介进行支持。尽管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合法化等相关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现象在未来势必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而由其引起的数字货币监管模式与监管体系、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及利弊等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二、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
1、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就负债端而言,最主要的则是存款业务;银行主要有两种负债资金来源——零售型存款和批发型融资,其中,零售型存款期限较长,且多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而批发型融资则期限较短。
2、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三、 金融科技加速金融脱媒。
由上述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哪方面的影响和冲击,金融科技的发展都会加速对商业银行“去中介化”的趋势。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已具备收付款、转账汇款、自动分账等支付结算功能,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业务形成有效替代;从资产端角度看,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需求匹配、并成功进行融资,减少了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的依赖;从负债端角度看,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金融科技实质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面临一定的存款“脱媒”的压力。
四、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影响。
金融科技所拥有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使得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得到真实完整的展现。有研究发现,根据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小微企业属于金融服务需求中的“长尾”,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小微企业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而互联网金融有助于解决“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供给缺口,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当然,这种对客户群体的更广泛的覆盖,与其说是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如说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功能的有益补充;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极易形成外部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多重效应,而这无疑是互联网企业或中小银行有能力与大型银行进行竞争的契机。因此,金融科技势必也会带来银行业的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