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数字货币
『壹』 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有哪些
十二五重点项目分领域列表如下: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资料来源:新华社
『贰』 十二五规划内容重点是什么
发展环境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思路目标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产业结构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区域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科教文化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改革开放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5.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2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
29.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
人民生活30.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33.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34.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
资源环境35.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
36.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37.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39.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叁』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2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改善金融调控、完善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方向。
规划还提出,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协调推进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
此外,依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完善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资为重点,加快改革信贷业务外汇管理,深化外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对外债权管理和监测;以扩大个人用汇自主权为着力点,进一步放开个人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
规划指出,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估外汇储备经营的风险承受力,加大对各类投资领域、产品和工具的研究,坚持长期战略性的投资理念,坚持科学有效的投资基准模式,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多元化投资,优化货币资产配置,提高投资收益,实现外汇储备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目标。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更好地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
『肆』 国家十二五规划,为什么要把GDP的增长,控制在7%左右啊
为什么中国不应该把GDP做得太高? 转载 (一) [ 陈经 ]
人均GDP高低与个人生活水平、国家竞争力并不是线性关系,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当然,低也有低的问题,人均GDP太低的国家问题更不得了。我是要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可以到2020年把人均GDP做上一万多美元,一不小心就会做上去。但综合考虑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与国家产业竞争力以后,是不是2020年就要这么着急把GDP做那么高?把问题放到2020年,因为这是中国许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年。
2006年,我预测说名义GDP超美也就是20年时间,当时应该还能吓吓人。天涯有一个有趣的贴子:驳雪亮军刀“中国GDP2030年超过日本”论。这个贴是2005年初写的,作者的意思是2030年超不过日本。现在看来驳与被驳的两人都错得离谱,至迟2010年就超过了,那个贴也成了经典鞭尸贴。
现在要再来说20年名义GDP超美,已经不算啥了,类似的论断出来不少。我得出这个结论以后,看着中国以美元计的人均名义GDP,从2002年的962美元迅速变成2008年的3315美元,再看国际国内一些怪现象,实在觉得GDP这个东西很荒唐。主要是两个问题:
1. 六年中人均GDP变三倍还多,但生活感觉好了多少?很多人都意识到了问题,社会分化很大,有好有坏。六年中许多普通人都暴富了,房子股票挣大的不少。但另一些人生活压力很大,收入不行,房价猛涨,生活质量糟糕。以80后城市年青人为代表,许多人怨气冲天。这是说个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2. 人均GDP高,产业竞争力就强么?中国应该还是说得过去的,产业竞争力非常强,但正好是一个“反例”。看许多人均GDP比中国高不少的国家,我早就发现了,从产业角度上不值一提。这些国家人均GDP高有什么意义?这是说国家竞争力。
我先把结论说出来:中国政府应该动用强大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实力,在国际国内压住人均名义GDP的高速增长,争取在2020年把以美元计人均名义GDP控制在一万美元以下。在国际上要实现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的有序贬值,高中低各级产业全占住,稳步提高各级产业的国家竞争力。可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后,以市场化的手法有序贬值,政府可以卖出海量人民币打低汇率,将收到的海量外汇卖给国内居民,实现藏汇于民。在国内,要压制各级地方政府的GDP增长冲动,从经济的本原出发,切实搞好对人民生活与国家竞争力有实际意义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如果中国政府能够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各项结构化改革,则中国还有希望在2020年把人均GDP压在一万美元以下,否则将无法避免这样的惨剧发生,大大损害中国的国家实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进攻性生产力与GDP模式 [ 陈经 ] 于:2009-12-02 05:22:33 复:2573318
经济学的某种定义是,研究有限资源分配的学问。社会如何获得资源、开发资源、分配资源。因为有限,所以要研究。
世界各国的经济状态可以这样理解:在国际社会中混,看历史运气好坏,就有了一个国际资源分配地位。根据国家能力,有两种国家。大多数国家就是本国这块地盘,国土大小虽然没有变化,但控制的经济资源却不断缩小,我们可以称为C类国家。少部分国家有能力去占别国的经济地盘,控制的资源迟早会发展到比本国这块地要大。这少部分国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虽然在外面占了地盘,但也在慢慢或快速缩小的,这是B类国家。一种是占的地盘越来越大的,这是A类国家。
C类国家一般就永远是那个地位了,忽然变成A类国家十分罕见,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C类国家。西亚一些石油富国虽然很富,但也是C类国家,算不上发达国家,就是这个原因。B类国家和A类国家有时会换来换去,一个A类国打仗输了或者经济危机了就变B类,努力以后又可能变回A类国。发展中国家里,中国显然是A类国家,印度应该也能算,再就不好找了。巴西俄罗斯资源丰富,东欧一些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多了,也只能算是C类国。发达国家以前都有过当A类国的发展史,现在就许多掉到B类了。
由于发达国家猛当A类国的历史很长,地盘划得基本差不多了,后来就不是太猛了。扩地盘停下来了,当C类国出现危机,发达国家又A它一下。2008年,美欧等发达国家出了大危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现在的国际局势,就只有中国是响当当的A类国家。印度势头其实还可以,但扩张势头比中国小多了,主要还是自己这片地,有时说它是个C类国也可以。发达国家基本都成B类了。现在中国主要是到C类国家去找地盘,也有时到B类国家去弄。
C类的国家的GDP模式很简单,就是开发分配自己这一块地的有限资源。有些分得非常不公平,有些还算过得去。根据地盘衰减速率、人均资源多少、稳定建设年代长短,人均GDP就从数万到几百美元各有不同。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发展不出进攻性的经济生产力,做得好的就有些自主开发分配资源的产业,做得不好的连自主开发都没有。这种模式做到上万美元人均GDP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但人的生活模式、国家产业分布,就千差万别。一致的特点是,由于进攻性的经济生产力极弱,消费占GDP的大部分。
B类国家是发达国家,有相当厉害的进攻性经济生产力,全球化大公司不少。进攻性生产力,有文化、政治、军事、科技、金融、商业模式等等,非常复杂。但也就那样了,进攻性生产力升级了几次,打打停停,现在停下来了,暂时看不到大规模升级的前景。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思路大方向是对的,要发展进攻性生产力,不过方法不太对头,基本失败了。只有中国在改革以后,发展出了强大的进攻性生产力,成为独一无二的A类国家。发达国家历史上当A类国家的历史也很长。在飞速发展阶段,A类国家GDP的特点是,投资占GDP总额很大的比例,等稳定下来,消费就占GDP的大部分。现在中国就是投资占GDP高达50%以上,被说成一个大问题。其实问题是有,但更是进攻性生产力的证明。没有进攻性的生产力,疯狂投资是不可持续的,这是许多人说“大泡沫”的根源,怀疑中国靠投资撑GDP增长不可持续。而中国由于是在通过投资发展进攻性生产力,实现了正反馈循环,所以大比例投资持续了很多年,许多人想不明白。
现在中国有强大的进攻性生产力,这是一个事实。中国不卖资源,积累起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在全球到处卖东西,不靠进攻性生产力根本不行。也不光是靠人工便宜世界工厂,文化、政治、军事、科技、金融、商业模式,虽然弱点很多,但也有相当的实力。
当前中国的问题是,有进攻性的生产力,而且正在加强,但现有地盘不足。13亿人,地盘不够,资源不够分配的。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做高人均GDP,那就是转向消费模式,按C类国家的办法分配有限资源,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我认为做到上万美元人均GDP不成问题,但这种经济模式有许多问题。一种是以继续发展进攻性的生产力为核心,一边加强实力一边多占地盘,埋头干到2020年。这种模式与第一种靠消费做高GDP是有矛盾的。
(待续)
(三)人均GDP快速增长两阶段 [ 陈经 ] 于:2009-12-04 02:37:38 复:2573318
从社会经济活动开始,到GDP数据出来,最后一道手续是统计。这方面我们会深深感觉到各国的统计是怎样一种胡扯,有所了解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胡扯,包括汇率、物价调整、统计项增减、、离谱的估算等等,两个国家类似的人均GDP,其经济形态却可能差距极大。关于GDP统计,看看老广的GDP贴,明白统计比较是一种胡扯就行了,不用搞得太清楚。如果只看人均GDP数据,不可能发现中国几乎是现在唯一的A类国家。我们需要破除统计的迷雾,揭示GDP赖以生成的真正内在模形,而不是去把GDP统计搞得如何精确。
GDP形成,可以从货币循环以及产业的角度来看。按照我说过的资金河流网络模型,资金在网络中循环流动,推动做事,GDP就形成了。我提过中国的网络有“穷循环”与“富循环”,其实世界各国都差不多,无论穷国富国,都有明显的“穷循环”与“富循环”。香港这样人均GDP高达2万多美元的社会,贫富分化却非常严重。
我的结论是,GDP主要是靠穷循环表现出来,但它的推动力,却是富循环。由于穷循环人比富循环多得多,人均GDP主要由穷循环的状态决定。但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在一个什么样的财富水平上循环起来,就是富循环的状态决定的。换个说法,穷人过什么日子,是由一国的精英与富人决定的。富循环是如何决定穷人的生活的?
比如说,香港的精英与富人,主要就是搞房地产与金融资本市场,再加上一些贸易,几乎没有工业。那香港的穷人就是围着这些产业转,人均GDP不低,过得却并不好。富人集团决定房子的供给量,决定食品原料的进口价格,决定汽油费车位费。香港是资金自由来往,但建房、买肉菜、买汽油,这些具体经济活动却不是自由的。从深圳大规模买便宜肉菜汽油到香港,是走私会被查。穷人的衣食住行,除了低档衣服比较随便,都由富人集团控制了。香港穷人买房要欠一辈子的债,外出吃饭消费不低,买得起车用不起,富人集团早就这样决定了。富人集团如果有“良心”,会在这个框架内改善穷人的生活,建廉租房,把公共交通发展好,建起公共医疗体系。但要过上好生活,只有进入富循环才可以,这却是小概率事件。所以穷人生活压力还是很大,30多不结婚是常态,生小孩养不起不愿意生。香港人均寿命不错,但精神状态并不好,穷人压力大。为什么富人集团要搞得穷人这么痛苦?因为富人集团在本地弄不出工业,靠全球转口贸易其实也不是长久生意,没有钱到外面去换资源,只好靠本地房地产发展经济。
其实香港也有过工业,出口加工做得不错,转口贸易由于大陆的帮助也红火过很一阵。所以那时连穷循环的状态也持续改善。香港人均GDP有一个快速增加的过程,后来停了十多年。我上面说的是停滞后的状态,其实那个快速增加过程更值得研究,因为中国的人均GDP正在快速增加。
起初的快速增加阶段,是富循环靠出口工业、转口贸易、影视制作这些“进攻性生产力”带动的。这个阶段是真正的繁荣,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富循环里的人在琢磨做东西、开拓市场,穷循环里的人工作机会多,努力干活加薪升值。产业起来了,就都有了。那时香港包括电影电视剧在内,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对中国起的作用也不小。发达国家也差不多,都有靠发展“进攻性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的好时候,人均GDP快速增长,穷循环的实际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人均GDP快速增加的第二阶段,这时“进攻性生产力”发展得差不多了,占地盘有一阵子了,产业上升势头其实弱下去了。但人的心气很高,占着好产业,收入快速增加,对未来的预期不错。预期不错,就会更多考虑置办家产享受生活。这时社会的焦点会转到消费与炒房炒股,有余钱搞这些事的人多了,消费繁荣,房产股票快速升值。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因为人的预期高了,社会保障也好了,低工资的工作没人会干。人均收入增长快,通胀就会上来,因为通胀主要是服务费用决定的。汇率也会上来,因为“进攻性生产力”代表的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强。第二阶段的人均GDP增加非常快速,比第一阶段快得多。因为房地产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是很厉害的,人均收入增加带动通胀快速增长,汇率又升值,以美元计的人均GDP没几年就会翻倍。由于这时基数也大,人会感觉人均GDP的增长全是这一阶段来的,第一阶段的增长反而没啥意思了。
一个经济体有那么40-50年以上的稳定发展,就可以第一第二阶段都走过了。第一阶段先发展进攻性生产力,带动人均GDP增长。然后进攻性生产力稳下来了,就进入第二阶段快速增长。第一阶段完得越早,就越早进入第二阶段。有许多国家比中国人均GDP高,那是因为它们比中国更早进入第二阶段。
(待续)
(四)投资快于消费增长的GDP发展模式 [ 陈经 ] 于:2009-12-08 05:44:57 复:2573318
上节的GDP两阶段高速增长,在中小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清楚。中小经济体人不是太多,内部经济环境差异小。大众面对的是差不多的经济发展背景,心态比较一致。
中国人口特别多,面积也不小,地区差异非常大,上述的两阶段高速增长模型不能简单应用。为了说明问题,可以把中国城市按发展程度分为一二三线,把与GDP相关的房价、居民收入、物价体系等特点列一下。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出来,GDP占比也少,先不考虑。
----------房价------居民收入------物价体系---产业竞争力
一线城市--高--------高中低--------高中低-----强
二线城市--中--------中低----------高中低-----中
三线城市--低--------低------------高中低-----弱
一线城市的房价全是高的,价格最低的房子也不比二三线的高档房便宜。居民收入说的是一般人,不是指资本家富人。一线城市居民收入高中低各层级都有,已经有不少人的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为一线城市控制的一些产业,其竞争力在国际上都算不错的。但由于一线城市人往里进,人口密度大,中低级收入的人数更多。物价体系也是高中低三级都有,各人根据收入层次选择不同价格档次的商品与服务。
二线城市房价也涨起来了,但还不是太离谱,算中等。普通居民收入高的就非常少,主要是中低级收入,因为产业竞争力只是中等。物价体系仍然是高中低级全有,因为商品是全国流通的,高档轿车、奶粉到处都有卖。
三线城市,房价其实不高,买房压力不大,只是关注的人不多。因为没有什么强大产业,当然主要是低收入。和二线城市一样,物价体系也是高中低三级都有。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状罗列。因为中国内部人口与资金、产业都是可以流动的,一二三线会互相影响。大众化社会商品是市场经济,全国自由流通,所以一二三线城市都是分级物价体系,只不过比例各有不同。这一点无法改变,各地不可能象香港那样立一个边境,然后大米、汽油等商品是深圳三倍价格。内地城市这么做,会被套利行为冲垮。所以,物价体系是全国统一大市场。
房子搬不走,所以一二三线城市价格差异极大。产业竞争力,由于马太效应,以及各地民风政策资源等因素,时间一长也拉开了差距。居民收入这块,人员流动较为自由,但也不是说走就走,算是半流通。收入低的人会从二三线城市所在区域,流到一二线城市去,加入一二线城市的低收入群体。
这样一个结构,没有办法象中小经济体那样第一第二阶段快速增加人均GDP。一线城市本来可以进行第二阶段,靠服务业提高人均收入。从北京上海的发展水平来看,关起门来提高服务费与物价,做到3万美元GDP问题不大。但是人往里进,根本搞不成。香港要是开放人随便找工作,商品随便进,产业竞争力到是能上来,人均高GDP会立刻崩溃。
也就是说,一线城市的物价与居民收入,也只能跟着全国的步子走,并不能先富就人均GDP先变发达。只有房子由于不可迁移,可以提前炒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北京上海的房价和香港东京已经可比了,虽然还是要低一些。房价收入比奇高,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肯定是令人发指的大泡沫。但从炒作模式来看,还没有到香港日本的高峰水平。香港炒房最火的时候均价8万,富人都疯得借大钱炒房破产。北京上海的高价房子买家主要是两种,悲惨的自住型拼死买,财大气粗心态稳健的买来保值,超过自身能力刀头舔血借大钱炒房的不多。银行放贷数量虽然多,但房产银行评估价偏保守,并不跟着市场价走。以后即使房价跌了,估计断供率也极低,两类主流买家都不会断供。
事实说明,中国发展到这阶段,是房价先上去,可以“富地先炒”。全国富人都去炒,“就高不就低”。居民收入与物价体系就由于地区差距,就只能“就低不就高”,一线城市也不能自己先“全民增收”。这样中国就没有清楚分明的第一第二阶段,GDP是越来越高指数增长,人均收入只能自然增长,迟迟无法上台阶。
GDP为什么能快速增长?因为国家生产力确实是突飞猛进,基础设施与产能投资、社会商品产出,都是快速增长,这是挡不住的。但人均收入被地区差距拖后腿,无法全部快速提高。人均收入不猛增,消费增长虽然也不算慢,但就不是超速增长,也落后于GDP的增长。消费落后于产能增长,又得靠出口消化巨大产能。还好中国的“进攻性生产力”发展得不错,这条路还算走得通,只是把别人挤惨了。
现在更进一步,由于发达国家也垮掉了,靠出口消化消费与产能的缺口不行了。就算出口恢复增长,产能增长得更快,不是办法。理论上只好靠国内消费来补缺,这也不可行。因为收入没法快速提高,除非白送,不然卖不出去。收入没法提高,这很明显,那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怎么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我也不知道有啥办法,我可以肯定中国的人均收入就是会被拖低。这不是说国内消费不增长,其实增长算全球最快,但产能还是会比消费增长快,缺口始终在。那么怎么办?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怪事。
靠出口不行,靠消费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人又要就业,生产力会大发展。其实解决办法明摆着,就是加大投资。GDP等于投资加消费加出口,既然GDP自然增长率高于出口与消费增长率,只有靠投资增长来补这个大缺口。这是离经叛道的结论,理论上投资从来都是为了未来的消费,这样搞的话,投资占GDP比例越来越高,经济学家全会吓死。但中国这些年确实就是这样,我得不出其它结论。
中国的投资增长快过消费增长,这是自然形成的,中国的GDP模式自然就是这样。原因是人口众多地区差距大,以及生产力快速大发展。发达国家历史上有时也这样,不过时间不象中国这么长。原因是,要么人比中国少多了,要么地方不大,或者二者同时成立。
由于投资注定快于消费增长,所以中国只能这么怪怪地发展。现在到了矛盾直接摆到台面的时候了,北京上海房价太高只是小问题,怎么处理投资才是大事,我们需要解决方案。
(待续)
(五)痛苦型与浪费型GDP [ 陈经 ] 于:2009-12-15 02:10:44 复:2573318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消费占中国GDP的比例从高于6成降到了不足4成。近20年的年均GDP增长率约是10%,如果消费占比从60%降到40%,大致相当于消费增长率为8%,低两个百分点。无论如何,8%的消费增长率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这也符合我们的日常观察,中国消费的升级速度是世界最快的。
之所以占比越来越低,不是因为消费发展得不好,而是出口与投资发展得更快。这恰恰是中国的一大优势,有多种好处。世界各国投资与出口增速快于消费,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持续时间不长。只有中国投资与出口有长达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增长快于消费的好处主要有:
1. 投资完成于低成本时期,抢时间。
这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世界各国争抢资源,资源价格是长期上涨趋势,越早快速发展成本越低。二是本国人力成本、地价成本,也是越来越高的,越早投资成本越低。印度落后中国经济的年头并不算多,也就是10-20年。但发展成本已经高上去了,人均GDP也上1000美元了,相当于中国2002年的水平,但能够完成的投资差太多了。
2. 投资快于消费,有利于产业竞争力
一个家庭如果先顾着消费而不是投资增强挣钱能力,人们一般不看好其未来的“钱景”。中国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强,显然投资增长大于消费是一大因素。被骂了这么多年,2008年一出事,还是中国挺住了。传说中的投资不可持续没有发生,消费不可持续的到是大把。
以上两个原因,就足够我们理解,投资增长高于消费并不是坏事。投资快于消费增长,注重实质竞争力,压制人均GDP,这其实是个成功经验。中国过去20年虽然人均GDP增长很快,但其实仍然是被压制了。中国人均GDP受压制很容易看出来。有许多国家人均GDP比中国的3000美元要高许多,但无论是实质生活水平还是产业竞争力,和中国都有差距。
看到许多不怎么样的国家都差不多搞上一万美元的人均GDP,很多人觉得中国把GDP做到上万美元太容易了。确实很容易,我觉得一不小心就会弄到上万美元去。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值不值得这样做?这里我们需要破除人均GDP越高越好的错误理解。人均GDP可能有很多有害成分,并不是越高越好,要看它的具体构成。
最典型的就是高房租,这个东西据老广说,占美国GDP的10%。香港的房租是深圳的4-5倍,这也是GDP。这种GDP越高,社会越痛苦。这相当于把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弄成高物价,由于这些东西占通胀的权重只是一部分,经通胀调整以后GDP总量还是会大增,汇率再升值,以汇率计GDP自然就大大增长了。这类GDP可以称之为“痛苦型GDP”。
另一类GDP,其实就是浪费。家庭游泳池烧电弄成恒温,夏天大开空调觉得冷,冬天大烧暖气觉得热。几步路都开车。什么商品都一堆包装纸弄得花里胡哨。家里铺地毯,没多久就扔了换新的。几块钱就能治的病,折腾各种新药贵药往上招呼。小孩学习用具与资料越来越多,学的本事却不见多。这类“浪费型GDP”,其实提升人的幸福感觉并不多,创造的GDP数值却不小。
痛苦型与浪费型GDP一多,GDP数值弄上去并不太难,实质却并不怎么好。中国如果大力发展这些痛苦型浪费型GDP,人均GDP上万美元只是时间问题,2020年肯定能到,很可能提早。但靠痛苦型浪费型GDP搞到上万美元,有什么意思?真搞上去了,就太惨太可怕了。
不要以为这不可能,真搞起来,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被资本主义自然规律带动,痛苦型浪费型GDP很快就会大发展。现在已经有这种迹象了。一堆年青人合租挤在大城市的小房子,有什么幸福可言。富人引导的消费标准也是越整越高,房子总想住更大。轻便简易的电动助力车禁掉,小排量车再小也要烧油。结婚要求越来越高,排场越来越大,找老婆或者嫁人越来越难,男女互相看不顺眼。
往这条高GDP路子走下去,很自然,然而真不是什么好生活。问问四小龙的青年人,GDP挺高,生活幸福么?只不过是少数有钱人幸运儿爽得很,人民大众压力大,一肚子气。中国要是短期内真的把人均GDP搞到上万美元了,十有八九就是靠这种邪法搞上去的。到时就等着各种人间惨剧加倍上演吧。可能到时人也习惯了,麻木了,以为生活就是如此。耗尽一生辛劳,买个小房,挣不来大钱经常吵架,小心翼翼害怕失业,生活没有梦想只有卑微。
这是民众生活,有时GDP越高越痛苦越浪费。在产业竞争力上,更成问题,高GDP并不一定代表高竞争力。为了应付痛苦与浪费GDP,经济运行成本会急剧上升。香港搞制造业已经不可能了,地租与人工成本一算,立刻完蛋。高科技也未必有,只好继续发展痛苦型浪费型GDP,恶性循环。最后弄得高不成低不就,社会发展潜力耗尽,竞争对手摸上来,只有等死。
中国以前一直压着这些痛苦型浪费型GDP,先考虑投资提高竞争力,是一个好经验。总的来说,20多年的效果不错,人均GDP还没有弄得太高。到2002年,人均GDP才1000美元,其实民众实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发展潜力极大,产业竞争力很强。这人均1000美元完全用不着自卑,很实在。
2003-2009年,人均GDP上得很快,翻三倍不止了。但痛苦型浪费型GDP也出来了,虽然并不是全部。很多人直觉地感觉到,国家GDP增长非常快速,心理却非常恐慌,比2002年以前要慌得多,还看不到出路。这还只是开始。如果真的从3000多再短时间翻三倍上万美元,就等着痛苦与浪费翻 N倍吧。
当然,这六七年主流还是国力上升,投资提高竞争力一直没有松劲,只是出来一些不好的苗头了,要警惕。为此,中国应该放弃人均GDP快速增长的虚幻快感,一面总结前面投资提高竞争力的经验,一面注意自己与其它经济体发展痛苦型浪费型GDP的教训。在这个基础上,合理引导转向健康的GDP发展模式。
还有下文(待续)
字数太长了 你去天涯看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83885.shtml
『伍』 苏州教育E卡通如何登陆
1、打开微信并关注苏州E卡通服务微信公众号“suzhou-e”
江苏教育e卡通,具有电子公交、餐厅刷卡、图书馆借书等多种功能,特约商户学生卡优惠功能:可持卡在指定的特约商户处享受专属“苏州教育E卡通”学生价优惠,并参加“刷卡积分、积分有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