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团杀入元宇宙房产
A. 元宇宙虚拟地产是智商税吗
林俊杰的78万元始于宇宙的虚拟土地。这是“智商税”吗?下面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是超宇宙的虚拟土地?
音乐之风终于吹起,连也开始在元宇宙买地炒房。
甚至林俊杰也在猜测。
近日,林俊杰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已经购买了第二代数字宇宙虚拟土地,正式进入元宇宙。
然后,林俊杰暴露了自己的土地,公开招募邻居,说有人在一起?对于粉丝来说,这可能是最快与明星成为邻居的方式。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一点,甚至有很多网友直言,为什么现实中没钱买房?买房是智商吗?
虚拟机变得越来越流行。现在很多国外公司都在尝试通过在各种虚拟世界购买土地来降低风险。
虚拟土地真的那么值钱吗?
那么,土地和房产在元宇宙中真的那么值钱吗?超级炒房团真的能发财吗?
它就像一个虚拟的土地,允许人们自由地建造房屋和景观。对于这些投机者来说,虚拟房地产是另一种类似于现实世界的方式。不受现实限制,所以有无限可能,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愿意买单。
但是,本质上,购买虚拟土地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交易。目前很多国家都没有法律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空间研究基地主任沈懿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地价取决于产值,土地可以转为建设用地,而商住楼的价值取决于地价。但是,买了代码,在里面盖了楼,怎么保证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虚拟世界平台里呢?
沈懿说,也许有人试图引诱其他人加入,以便他们可以提高价格,这使得庞氏骗局的财富迅速增长。
客观上,技术应用的限制是超宇宙发展的最大瓶颈,而X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基础技术有待完善。还会遇到监管、法律风险、时间冲突等现实问题。所以谨防“超宇宙”在这个时候成为炒作的噱头。
B. 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真金白银购入虚拟房产值吗
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真金白银购入虚拟房产并不值。
元宇宙虚拟房产只是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一次大量的炒房团杀入元宇宙,是因为我国的房地产在持续三年的宏观调控下已经非常稳定,很多炒房团的游资无处可去,所以才会选择进入元宇宙博取利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想要在短期内快速的获取高额利润,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定要在生活中理性投资,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1、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
在我国的房地产持续三年宏观调控下,情势已经非常稳定,这也就导致了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游资无处可去,加入到元宇宙之中是为了更快地获取利益。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理性看待,元宇宙的虚拟地产其实非常简单,在虚拟世界中如果玩的人多的话就可以达成共识,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如果这个游戏没人玩了,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破产的情况,因此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在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
C. 你如何看待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这一现象
个人感觉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这个现象很搞笑。很多炒房团可能连元宇宙是什么概念都不清楚,就进去炒作虚拟房产,无非就是想接着元宇宙的东风投机发财一笔。最终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所谓的元宇宙最早是一个科幻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被科幻作家提出过,在那时的描述里,人类通过特殊的装置接入到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以此来达到生命的长存。而现在炒作的火热的元宇宙更像是科幻作品的升级版,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将现实社会的经济、社交、身份等映射到虚拟社会中。元宇宙也才刚刚发展,远远还没有到炒房团进去炒作地产的地步,就算元宇宙发展成熟了,也不会出现在国内才特有的炒房团组团炒作地产的情况,下面就以个人观点来分析一下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这一现象:
一、无知者的狂欢
个人感觉,炒房团杀入原宇宙虚拟房产更像是一场无知者的狂欢。这些拥有资金的炒房团,不了解元宇宙的基本逻辑。甚至个人怀疑他们只是听到了原宇宙有房产,所以就一股脑地杀入进去。无知者注定会为他们的无知所付出代价。
你是如何看待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这一现象呢?欢迎留言讨论。
D. 炒房团“杀入”元宇宙虚拟房产,拿真金白银购入虚拟房产值吗
突然爆火的元宇宙,究竟是好是坏?
拿真金白银购入虚拟房产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科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扮演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全新科技产品的出炉,极大程度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当中,都被一个词给刷屏,这个名词就叫做元宇宙。很多的人可能都听过这一词汇,但是却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通俗点讲就是在虚拟的生活当中完成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系列事情。
希望大家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对元宇宙这一概念进行深刻的了解。虽然现如今的互联网上很多的博主都在吹捧元宇宙,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实验阶段的概念,并没有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在接下来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共同努力的,让我们一起擦亮双眼告别这些害人的事情。
E. 温州炒房团是怎么回事
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温州的房地产开发规模相当于江西一个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温州市建设局房地产开发处副处长李祥川透露说,炒透本地楼市后,温州人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
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厅肆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一位温州购房团的成员告诉记者,“温州现在是全民炒房。按照回报率15%计算,这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赚钱,可谓‘温州第一产业’。”
业内人士分析,温州人炒房很有特点:商铺、公寓、别墅是温州人炒房的首选。据调查,有在沪购买商铺意向的温州人群中,半数以上喜欢购买30万至50万元的小商铺,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购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整层商铺、写字楼。此外,温州人有钱,屡屡采用一次性现金付款的“款爷”作派,让世人称奇。
中介一条街:炒房如炒股
“房屋面积155平方米,原价4698元/平方米,成交价:按原总价加17.8万元……”这是记者近日在温州新世纪D1幢底层的一家房产中介商那里看到的一份房屋买卖合同。此次成交的是位于温州新城区的恒达·假日花园的一套期房。
记者自称是来自杭州的买房客。该房产中介的负责人周先生热情地介绍说,恒达·假日花园今年2月份刚刚开盘,要到2005年才全部交付使用,现在这个楼盘的许多房子都在房屋中介处挂牌,一般每套已经上涨了20万元左右。
“你可以买下来,然后加两三万元放在我这里,也许明天就出手了。”周先生热情地鼓动。扮凯轿
“这个地方可是一天一个价。”他强调说。
记者问他有没有现房。他回答说:“这里都是炒期房的,哪里有什么现房?”似乎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又出示了另外一个名单:“你看,中心花园刚开盘第二天就有人来挂牌了。”记者扫了一眼,两套房子的登记资料上赫然显示:“加5万元”。
与周先生毗邻的“诚信房产中介”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在她这里登记挂牌的除了已经正式开盘的期房,还没有正式预售的“房号”也不少。
站在新世纪花园D1幢的楼下,只见房产中介一字排开,总数超过20家。据周先生说,常来这里的专业炒房客不下1000人,其中大约有30多名温州永嘉的家庭妇女几乎天天在这里转悠,就像一些大中城市的股民每天看股票一样。杭州新政封杀炒房
在温州市面上,开发商手中的一级市场几乎没有存量房,他们以各种形式收取定金,相当一部分3年以后才可能到手的房子在二级市场上已转了五六手了。
有圈内人士披露,按照常规操作手法,有门路的直接从开发商手中拿到预定号,过段时间抬价卖出;接手者再次抬价、再次脱手;更新的楼盘推出时,又以提高了的房价行情孙厅作参照定价,并开始新一轮的炒卖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房价扶摇而上。“温州的房子和楼花像接力棒似的,在炒家手中一路传递。炒家似乎至今尚未被套牢过,而且是屡买屡赚,这使得温州人把投资热情几乎全都落到了房地产上。”
在温州炒得不亦乐乎之后,投资客开始走向全国:一般由温州某媒体刊登外地某市的看楼广告,出面广招投资客,组成“温州购房团”。这些购房团大多由一些温州企业老总的太太牵头,所以购房团也被称为“太太团”。据说这些购房团操作已经非常专业和熟练。
上海和杭州成为受温州购房团影响的“重灾区”。以杭州为例,根据杭州市国土局估计的两组数据:一方面,购买杭州商品房的人,本地人不到50%,而温州的投资客则以20%之多而位居第二;另一方面,杭州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年成交量约在200万平方米左右,均价一年攀升一个台阶,1999年每平方米均价为3000多元,现在杭州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大概在5000元左右。
9月18日,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记者招待会上点名指出,“沪杭房价上涨过快”。这引起浙江省各级政府的迅速反应,日前召开的一次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形成的几点意见颇为耐人寻味。
“意见”规定,杭州市居民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面对公众的困惑,杭州市市长茅临生公开表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恢复征税,控制炒房现象,如对炒作商品房期房转让的,增收期房转让契税;对于炒二手房者,恢复征收20%的个税;对购买高档住宅的实行3%的高税率等。”
“通过调节税收抑制房价,在国外有很多。”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虞晓芬举例说,新加坡也曾出现过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政府就征收过100%的个人所得税。当炒房者觉得炒房风险太大时,他会退出来使投机性的需求减少,原来囤积的房子,包括开发商手上的房子也会吐出来。
来自浙江省省直房地产置换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在网上挂牌的数量比上月平时翻了一番。这对已饱受温州投资客所累的杭州市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但政策的执行程度以及城市的监管空白,近期似乎还未能对温州购房团构成全面封杀的态势。 (据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商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