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陈睿元宇宙
⑴ B站陈睿:元宇宙内容生产者将成为一种职业,元宇宙有什么内容
元宇宙就是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态的互联网,将会把现实和虚拟结合在一起。
元宇宙另外一个作用的话,其实是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分身,就是比如在这种日常工作当中有很多压力,这样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包括满足,元宇宙对于现在只是概念,还不能应用,因为技术还达不到要求,元宇宙需要相应的设备,这些设备还不能够普及到每个人,没有多少人能参与到这场游戏当中,那么也不能算是形成宇宙,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在计算机普及之后,元宇宙也同样如此,等到设备普及且相关技术完善之后才能够让元宇宙变成现实。
⑵ 内容创作生态如何链入元宇宙
内容创作生态链入元宇宙,以B站为例,解析了其转型与布局。陈睿以二次元作为切入点,构建创作者生态平台,顺应元宇宙发展趋势。B站从最初的动漫爱好者社区,逐步发展成为用户量超3亿的视频平台,历经三次转折:公司化运作、IP正版化与内容破圈,目前正迈向商业化阶段。
元宇宙与创作者经济相结合,B站通过区块链技术为内容确权,发布NFT,丰富元宇宙数字内容,测试虚拟人养成计划,旨在构建元宇宙中的创作者生态。B站的业务现状与用户数据表现出强劲增长,收入结构以增值服务为主要来源,同时保持用户数量与使用时长的稳定增长。
在元宇宙布局方面,B站以创作者生态为基础,打造高能链进行内容确权,发布NFT丰富元宇宙内容,孵化虚拟人物创建元宇宙社交,并通过投资布局业务形成元宇宙闭环。B站的竞争力主要在于“二次元”核心竞争力与业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漏斗形商业模式追求长期价值实现。
然而,B站面临社区商业化落地执行难度较大与效率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入UP主和圈层构建商业模式方面。资源分配与垂直领域竞争成为发展的瓶颈。综上所述,B站通过元宇宙布局与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构建自身独特的创作者元宇宙生态,但仍需面对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困境。
⑶ 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
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
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在近期的多个跨年晚会上,虚拟人成为全场的瞩目焦点,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
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1
1月6日,字节跳动投资了“李未可”。这个“李未可”并不是一个真人,而是一个虚拟人。
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笔虚拟赛道上的融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李未可”这个IP隶属于杭州李未可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不过半年。
本身虚拟人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从第一个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于2007年出道算起,这个赛道也已经是一个15年的老行业了。只不过,后来随着AR、VR技术的成熟,二次元的虚拟人物开始变得更加立体、真实。
比如,洛天依就曾登上了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柳叶熙”几乎一夜之间爆红,靠着两分多钟的视频,一夜涨粉450万。
对于虚拟人物的应用,并不只停留于娱乐。前段时间,虚拟学生华智冰正式加入了清华大学的学堂;微软小冰的虚拟人N小黑可以连续70天播报《每日经济新闻》;央视也宣布会在冬奥会上用虚拟主播播报新闻。
尤其是在元宇宙这把虚火的加温下,虚拟人更是一下子涌进了现实世界。
破圈进行时
虚拟人物发展的最为成熟的是泛娱乐偶像领域。2007年,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诞生。
当时的虚拟偶像的内核其实就是一个声音合成软件,因此尽管可以看到初音未来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设与形象,但对资深粉丝来说,最有辨识度的还是她的嗓音。
初音未来一面世就引爆了全球范围内的二次元粉丝,在多国举办的演唱会座无虚席。大部分人哪怕不了解她,也知道当年破圈的那首《甩葱歌》,如今在日本弹幕网站niconico上点击量已破千万。
这个二次元少女偶像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真人偶像。初音未来已经在中国举行了多次巡演。上个《初音未来GALAXY LIVE 》巡演系列,就曾走过了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现在的初音未来已经坐拥全球6亿粉丝,身价已经超过百亿日元。
初音未来的成功让国内也想如法炮制出自己的虚拟偶像。2012年7月,洛天依正式发布。她和初音一样,仍然是以VOCALOID系列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制作的虚拟形象,出道后的发展也以唱作歌曲为主。在2016年登上湖南跨年演唱会的舞台,第一次出现在了主流视野。2021年亮相春晚节目,更是将曝光度推至顶流。
随着时代发展,虚拟偶像也衍生出了新的方式:通过面部捕捉、动捕技术将真人投射到虚拟形象上,屏幕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包括对话都完全出自真人。
这也是目前最火热的一种模式,粉丝们形象地将虚拟形象称作“皮套”,而背后的扮演者则是“中之人”。在国外主要以vtuber(虚拟主播)的群体存在,传到国内后则逐渐开始产业化与偶像团体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乐华娱乐旗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 ”。
A-SOUL于2020年11月以“乐华娱乐首个虚拟偶像团体”名义出道,成员由五个虚拟女孩组成,每个形象背后都有专属的中之人扮演。
出道仅仅十个月后,五位成员账号的微博、B站粉丝数均超百万。团长贝拉更是在2021年7月16日的生日会直播中,达成了万舰成就,创下了虚拟主播区第一位、B站历史第二位万人舰长的纪录。
去年12月11日,A-SOUL在B站举办了开播周年庆直播。预热活动的声势堪比流量明星:北上广杭等各大城市的繁华区都点亮了大屏,循环播放五个女孩的宣传视频。直播当天,预约人数超过12万,在B站全程热度保持1000万人气值以上,峰值达到1200万,当晚直播热度登顶全站直播榜。
在短视频平台上,虚拟偶像也已经有了爆火的趋势。去年10月31日万圣夜,一个名叫柳夜熙的虚拟美妆博主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随即7天涨粉400万,引发了人们对于虚拟偶像作为KOL的热烈探讨。
不论是直播、短视频还是官方舞台,虚拟偶像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
商业化初尝试
从现状看,虚拟偶像产业的商业模式正在被不断尝试。目前大部分虚拟形象的变现渠道还只是直播与品牌合作。
在B站12周年庆上,CEO陈睿提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共有超过32000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同比增长40%,虚拟主播已经成为B站直播领域增长最快的品类。
B站上开通舰长198/元一个月,连续包月价格也要138元。真金白银的打赏金额比单纯粉丝、弹幕数量要更能体现主播的价值。根据二次元数据平台 vtbs.moe 抓取的数据,过去一年,B站用户针对虚拟偶像的订阅打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0%。
去年7月16日,A-SOUL的队长贝拉在B站举办了自己的生日会直播,当时A-SOUL全员在B站仅仅直播了半年多,贝拉也只有25万的关注。但就在生日会当晚,大量粉丝涌入直播间疯狂氪金,令贝拉直接达成万舰成就,相当于每25个关注里就有一位粉丝给贝拉充值了舰长。
据相关网站统计,在近三个小时的直播中贝拉一人就创造了233万礼物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B站上也仅有四名主播达成了万舰成就,虚拟偶像就占了其中两名。千人舰队主播排行榜下,前二位置也被虚拟主播同时牢牢占据。
在品牌合作上,虚拟偶像也表现出了潜力。
老牌虚拟偶像洛天依,2020年亮相淘宝直播间带货,观看人数270万,近200万人打赏互动。据参与商家称,一个直播坑位费就要高达90万。而目前普通带货主播的坑位费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相比之下洛天依已经堪称带货身价顶流——要知道罗永浩直播首秀坑位费都只是60万。
各大品牌把虚拟偶像视作了金字招牌。肯德基老爷爷摇身一变成为虚拟“酷大叔”,在ins收割137万粉丝的心。
国内茶饮品牌奈雪的茶推出虚拟形象大使“NAYUKI“,通过虚拟品牌形象开直播宣传产品,据报道72小时斩获GMV 近2个亿,而这相当于奈雪的茶全国门店近一周的销量。
虚拟偶像的火热也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上下游。据了解,一些主打动捕技术、AI技术的科创公司,在2021年集中迎来了一批融资潮。除了字节跳动之外,bilibili、红衫资本、顺位资本等知名资方都争相入局。
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的核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62.2 亿元,带动周边市场规模达到 1074.9 亿元。
各家大厂也纷纷在娱乐之外的领域布局。2021年11月,央视第一个手语AI主播正式亮相。她将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全年无休,为听力障碍群体做好报道。动作精确,实时传译加上不用休息,这就是虚拟人物对现实工作最重要的补充。这款登陆央视的虚拟主播,便是由网络智能云的“数字明星运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万科也把去年的最佳新人奖颁给了首位数字员工崔筱盼。这名虚拟员工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入职”,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学会了如何在流程和数据中发现问题,以远高于人类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异常侦测中大显身手。她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更是达到91.44%。
虚拟人的市场价值还在被慢慢发掘,各方都在不断尝试他们在商业上新的可能性。
虚拟偶像的现实困境
虚拟偶像的发展看似顺风顺水,但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与问题。
在今年B站举办的一次线下漫展中,A-SOUL的展台人满为患,狂热的粉丝跟着屏幕中的偶像大合唱,甚至发出了“下一站是鸟巢”的呼声。能够登上鸟巢,意味着真正得到了主流的认可。
然而,在7月17日的乐华家族演唱会里,和王一博、吴宣仪等现实流量明星同台演艺时,A-SOUL却遭到了场下观众“尬”“下去”的嘘声。
普通观众对于只能在屏幕上载歌载舞的小人似乎并不感冒。A-SOUL粉丝们愤慨,不解,也有些泄气,他们中不少人开始明白被大众看到与被大众认可,依旧存在距离。
不可否认虚拟偶像如今的活跃,但普通观众们对他们的接受度与粉丝转化率如何,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虚拟偶像的制作运营成本要比一般人想象的高出不少。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及业内人士在向36kr采访时透露,国内单支虚拟偶像单曲的制作成本便高达200万元;一场全息虚拟演唱会的成本更是在 2000 万左右。而作为对比,薛之谦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一首单曲制作成本为100万左右;鸟巢体育馆的日租费450万,一场全息虚拟演唱会的钱可以开四天。
尽管虚拟偶像背后大多有着资本巨头撑腰,如A-SOUL背后的字节跳动、腾讯旗下也有”无限王者团“......但如此昂贵的烧钱模式也造成入局门槛高,商业闭环难的问题。
另外,虚拟偶像就真的不会塌房吗?
悠哉君(化名)是名职业画师,算是二次元圈子里的老人。他向锌财经表述,现在的虚拟偶像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虚拟背后的那种真实。
“现实生活这么累,总有需要倾诉压力的出口。身边你能找到每天随时随地可以无话不谈的对象吗?就算有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在虚拟偶像的直播间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收到真情实感的建议,因为主播说白了也是披着皮套的真人。”
这种虚拟下的真情实感来自于背后的.中之人,但只要有人设就会有塌房的可能。
像悠哉君这类的二次元老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塌房应该是日本虚拟偶像团体hololive辱华事件。
2020年九月,hololive旗下vtuber赤井心与桐生可可先后在直播间中将台湾说成是一个国家。随后,B站所有日本虚拟偶像被封禁一个月。
在后续的道歉中,hololive的态度并不诚恳,甚至一度出现复播“挑衅”。这刺激到了绝大部分中国粉丝,字幕组也纷纷删除稿件并退圈。悠哉君说,当时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次塌房对虚拟偶像彻底死心,再也没有回坑。
虚拟偶像除了自己的不当言论会导致人设崩塌,他们还要时刻提防被“扒皮”的塌房风险。一旦面具被撕下,和观众之间的神秘感就将不复存在。反差过大,还就会引起粉丝的抵触。在日本就有不少虚拟少女偶像被扒出背后其实是大叔的例子。
这也引发了另外一种更深的思考:观众是否能够接受中之人的迭代?目前来看这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痛点,也是所有虚拟事物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虚拟偶像或许正朝着主流迈进,但还成为不了顶流。破圈程度、成本与塌房都是其不可忽视的问题。至少在现在,还只是诸多簇拥者梦中的电子羊。
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2
虚拟人成为互联网巨头眼中的香饽饽。
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字节跳动独家投资,该公司打造了名为“李未可”的AR科技潮牌及同名虚拟IP形象。而在近期的多个跨年晚会上,虚拟人成为全场的瞩目焦点,相关上市公司积极投入这一领域。
虚拟人走红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意外。在技术的迭代推进和互联网巨头的加持下,虚拟人已经在商业舞台中崭露头角。虚拟人有望成为元宇宙产业链版图中最先快速发展并规模创收的产业。有券商机构预测,2030年我国虚拟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多因素助推
虚拟主持人“小漾”于2022年1月1日在湖南卫视新综艺《你好星期六》中亮相,并与真人组成主持团队。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国内顶尖虚拟偶像团体VSinger家族登台表演《卡路里》《普通 Disco》,还原邓丽君形象及音色的虚拟人“邓丽君”与周深同台演唱《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和《大鱼》,东方卫视、哔哩哔哩等亦将虚拟人元素融入跨年晚会。
江苏卫视官微截图
虚拟人在资本市场也掀起浪花。虚拟人“邓丽君”背后技术提供方数字王国1月3日大涨25%。以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为例,近一周虚拟人相关问题被提及141次。
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注意到,虚拟人技术其实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虚拟偶像的概念开始在日本形成,早期的虚拟偶像使用2D、3D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随着CG技术、动作面部捕捉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崛起,虚拟人逐步崭露头角。本次被关注到的虚拟人“邓丽君”其实在2018年就亮相荧屏,而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就引入了虚拟主持人。
根据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所在团队跟踪调研,近一年来,真正从事于虚拟人的相关产业公司增长了20倍。沈阳表示,虚拟人走红是多种因素所促成的。首先,虚拟人技术不断进步,在有限的演示范围中,已经能够与人进行比较好的交流;其次,元宇宙和虚拟人是不可分割的,元宇宙是虚实共生的空间,必然要引入虚拟人。
“整个移动互联网成长红利下的创新,带来了这一轮最大的变化。”民生证券通信元宇宙分析师马天诣认为,海外互联网巨头是元宇宙及虚拟人的主要推手。
技术与运营是关键
2021年以来,伴随“柳夜熙”“AYAYI”等虚拟人的爆红,现象级虚拟人形象带动虚拟人出圈,行业关注度显著提升,商业化潜力初显。
相关上市公司也开启了“造人”运动。芒果超媒推出了虚拟主持人“YAOYAO”,蓝色光标发布首个数字虚拟人“苏小妹”,浙文互联合资公司推出国风虚拟IP“君若锦”、Z世代虚拟IP“兰-Lan”两位虚拟人物形象。
上述布局反映了虚拟人两种形态。从功能定义区分,虚拟人主要分为偶像型和实用型,偶像型虚拟人核心在于其背后IP的价值和衍生能力,而实用型虚拟人核心在于技术能力,对建模、驱动、渲染、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品牌代言成为偶像型虚拟人最重要的商业变现手段。以AYAYI为例,仅面世半年就已经与娇兰、天猫、安慕希、LV、Bose、保时捷等知名品牌合作。活跃于Ins上的虚拟人网红Lil Miquela在2019年的收入折合人民币大约为7600万元,头部虚拟人的收入可观。
虚拟人AYAYI官微截图
虚拟偶像走红并非一蹴而就。“虚拟偶像其实和真人明星的模式差不多,一样需要‘人设’打造和运营,参加相应活动提高曝光度。”国内某营销类上市公司人士李敏(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目前接触到的广告主对于虚拟人多数持试水心态,投入金额普遍不大。
华东某券商传媒互联网分析师黄烁(化名)直言,虚拟偶像的价值短时间内被放大,但长期要看内容端能否补齐,粉丝不会仅对一个面容娇好的虚拟偶像有忠诚度。
而功能型虚拟人单体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但作为元宇宙的基础要素,能够创造非常可观的市场空间。目前,虚拟人主要应用于虚拟新闻主播、电商主播、政务及银行客服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力,实现降本增效。
沈阳表示,目前虚拟人发展尚处于早期,由于成本过高和功能不够全面,超写实风格的虚拟人尚未得到大范围使用。虚拟人发展亟待技术能力和工具的迭代,包括AI能力、动作面部捕捉等。以其团队为案例,制作一个超写实的虚拟人需要半月到一个月时间,耗费至少数十万元,这种门槛是限制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算力也是制约因素。黄烁指出,目前市场上众多的虚拟人是Q版形象,原因就在于算力不够。
对于虚拟人产业,市场人士形成较一致的共识,认为有望成为元宇宙产业链版图中最先快速发展并规模创收的产业。中信证券认为2030年我国虚拟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虚拟人市场开始布局3
时隔十年,邓丽君再次以“真人”身份现身演唱。2022年江苏卫视跨年晚会舞台上,邓丽君宛若当初,目光柔和,微笑动人,和身旁的歌手周深一同深情演唱。和邓丽君一同到来的是,未来世界的想象。
梅 艳芳也“复活”了。在数字王国北京工作室的虚拟人展示空间内,梅 艳芳与现实中的人共处一个空间,站在一个水平面上,大幅度地迈步走动展现自我,正如她当年的演唱风格。
这些肤质逼真,表情灵动的“真人”虚拟人缔造者是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他们活生生把影视视效般质感的角色拽出了虚拟,揉进了现实。“除了邓丽君,还有哪些虚拟人?”“技术关键是什么?”邓丽君事件点燃了不少现实人的好奇心,他们轮番找到数字王国一探虚拟人的究竟。
1月7日开盘,数字王国(0547.HK)一度涨幅超14%。此前6日累计涨超50%。截至目前,报 0.98港元,涨7.69%,总市值42.42亿。
数字王国是一家好莱坞独立视觉特效工作室。2016年,数字王国进军中国市场。《泰坦尼克号》、《返老还童》、《头号玩家》、《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及《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经典的视效均由数字王国操刀。知名编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为创始人之一。
谢安是继卡梅隆以后的第六位数字王国CEO兼执行董事。1月6日,身在洛杉矶的谢安在原有紧锣密鼓的采访、会议安排下临时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采访。短短三十分钟,他展现了一番对虚拟人未来商业化的热情。
把邓丽君“复活”
这不是谢安第一次把邓丽君“复活”。
2012年,数字王国在Coachela(科切拉)音乐节贡献了一场震撼全场的演出。他们把说唱巨星Tupac“复活”了。当时Tupac和 Snoop Dogg,Dre献唱的《Hail Mary》和《2 of Amerikaz Most Wanted》视频一经上线,播放量就破百万,打破了YouTube单日最高点击率纪录。
周杰伦看到后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联系到邓长富,也就是邓丽君的哥哥,并把自己大胆的想法告诉了对方。当时邓长富认为想法很好,但出于某些考虑并未立刻答应。不久后,周杰伦的经纪公司找到数字王国,开始真正落实――把邓丽君“复活”。
那是谢安刚刚接任数字王国CEO兼执行董事的第一周。新官上任三把火,27岁就掌权的谢安决定执行这份意义重大的期待。
当时手握制作奥秘的是电影《返老还童》的视效团队。2008年,《返老还童》导演大卫·芬奇对主演有一份特殊的期待。他希望饰演本杰明·巴顿的布拉德·皮特和他自身的外貌特征必须全程在线。假设更换演员去诠释不同年龄的本杰明·巴顿,容易破坏观众对角色的情绪累积。这对于视效制作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借助数字王国提供的技术方案,艺术家根据布拉德·皮特的外貌设计了三种头部形象,采集了约120个真人表情,创造出了数以千计的外貌模型,再通过一帧帧地比较真人表演和表情数据的异同进行调整,如眼角变化和嘴角扯动等…后来这项技术也在《复仇者联盟》系列的“灭霸”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拥有上述经验,但邓丽君的“复活”依然棘手。原因在于,在邓丽君之前,北美艺术家从未做过亚洲面孔,再加上要让邓丽君和周杰伦合唱,选曲还是她从没唱过的歌。
操刀的还是《返老还童》视效团队,但并非简单地勾勒模型,而是加入了人工智能。当时参与项目的程序员和工程师会让机器大量的观看和深度学习邓丽君的演出视频。
2013年9月,周杰伦“魔天伦”世界巡回演唱会台北站小巨蛋现场上,周杰伦与邓丽君的对唱让众人大开眼界。不过,当时的热闹仅限于技术的观赏性,商业化的话题尚未被归入重点。
疫情,艺人
十年之隔,同样的邓丽君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市场反馈,谢安认为很大原因在于时代背景不同。
此次江苏卫视跨年晚会虚拟邓丽君由陈佳担任配音//配唱。事实上,数字王国可通过技术让虚拟邓丽君与人们自主进行实时交互。只不过在2013年和周杰伦的对唱中,还没有交互需求,故而当时已能实现的交互技术最终没有得以呈现。这一次的江苏卫视跨年晚会,数字王国采用了实时操控,即更复杂的动作实时捕捉、渲染,时间成本相对较高。
十年之后,代表虚拟世界的“元宇宙”一词火了。越来越多肉眼可见的虚拟人、VR实践让现实中的人们内心开始动摇:虚拟世界好像真快要来了?
谢安说,过去两年疫情让人类活动的空间有了界限,在局限的范围内活动久了,难免会对虚拟世界产生向往,而虚拟人的迷人之处在于能提供丰富的应用畅想。
过往很长一段时间,虚拟人主要在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娱领域活跃,也很少走出屏幕。2017年,虚拟歌手洛天依借助全息技术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行演唱会。但洛天依是虚构的卡通形象,并非真人。2021年10月31日,一个名为“柳夜熙”的抖音账号发布的首个短视频随即引爆内容行业。柳夜熙外表为一个古代装扮的女子。她在视频中与现代装扮的人们互动,自称会“捉妖”。但她距离鲜活的真人样貌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像数字王国这样的视效公司而言,“逼真”已不再是个大问题。借助全息技术,数字王国把特效中的虚拟人拽到现实,满足着疫情下电影业的需求。
除了原有的“复活”目的,如替身某位打星完成高难度动作,虚拟人还在解决他们无法现身好莱坞拍戏的问题,“因为税负太重,大部分电影制作都不在好莱坞,现在都在新西兰、爱尔兰,甚至在伦敦。可疫情期间,明星们就算有私人飞机,到了当地还是要隔离。过往两年有大量的虚拟人代替了拍戏需求。”谢安说。
2021年一整年,艺人频繁暴雷,代言品牌遭殃,虚拟人好像能派上用场。谢安的新目标就来自于此。除了“复活”过世真人、复刻演员之外,数字王国不再仅是提供制作技术,未来要自创虚拟人IP。
“越来越多的需求是创造一个独立的虚拟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私生活影响品牌、电影、歌曲的任何发行,也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会变老,不会背叛你,去跟别人签约。而且他没有任何国际的限制,可以讲任何语言。”
谢安预测,如果要实现人人都有自己的虚拟替身,并达到邓丽君那般高度还原的质感,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融进教育、服务业
谢安对元宇宙有自己的定义,即“这个时代的互联网”。他认为,在众多的构成要素中,虚拟人是关键。
“冷战时期诞生的互联网,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规模的体系,是因为它有巨大的社交功能。未来每个人在虚拟世界都有一个虚拟的替身,类似《头号玩家》里游戏玩家的设置。”
涌入虚拟人赛道的玩家的确多了起来。1月6日,虚拟人“李未可”获得首轮融资,由字节跳动独家投资。在此之前,无论哪个行业,或多活少都能听到传来要布局虚拟人的声音。而“虚拟人”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也因这一词汇经历了股价的大起大落和蹭热点质疑。
趋势不可挡。《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而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之一将是虚拟偶像化。
虚拟人还能做什么?教育。“你能想象,如果是《冰雪奇缘》的艾莎公主在教小朋友学习英语,他能有多受到鼓舞吗?”谢安认为虚拟人未来能在教育市场上大展拳脚,“我们和投资公司在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年轻人学习语言过程中,出于不自信,不愿意去跟人练习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语音。但当你跟虚拟人在练习的时候,这种担心可能会减少。”另外,谢安还谈到了虚拟人在服务业的广泛应用。区别于纯语音和机器,虚拟人的服务接近现实世界的状态。
2021年2月,数字王国通过在卢森堡新近成立的附属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对教育科技公司asknetSolutionsAG(“asknet”)19%股权的收购。
紧接着的5月,数字王国在教育科技上的布局再进一步,附属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对娱乐与体育巨擘High-light Event & Entertainment AG(“HLEE”)少数股权的战略性收购。
数字王国北京工作室的虚拟人展示房间内,虚拟人“小艾”由数字王国工作人员在背后操控。当被问到“能碰一下你吗?”时,小艾摇摇头拒绝了。这是因为中间有一个大约三米的全息投射屏给虚拟和现实的两类人造成了距离。而按照谢安的说法,这个全息屏幕可能会在不久后的将来完全消失,虚拟人随时出现在现实世界的每一处。那究竟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⑷ B站攻入区块链,它能诞生年轻人的新世界吗
元宇宙热潮下,又一位重磅玩家杀入。
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热后,AR、AI、大数据、云计算、 游戏 、社交等领域成为了通向元宇宙的路口,而B站选择了区块链。
12月6日,界面新闻获悉,B站正在内测元宇宙相关业务“高能链”,并已上线区块浏览器工具,可查询链上信息。B站方面认为“高能链“是为新应用、文化、 游戏 以及数字资产构建的数字原生社区,未来还会支持社区治理。
而关于更具体的“高能链底层技术是公有链还是联盟链?”以及“何时上线”等问题,B站方面表示目前没有更多内容可以透露。
但据Tech星球,B站“高能链”内测时放出的截图中提供了丰富信息。
首先,“高能链”的中文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站的经典弹幕“前方高能”。但其英文名称并不与之对应,而是一个新的词汇“Upowerchain”,明显强调了“赋权”理念。
这也在高能链的愿景中有体现,根据截图,高能链的愿景是“提供数字资产上链渠道,欢迎多元化应用加入生态,实现数字资产跨应用流通,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使用场景和展示舞台。成为组织或个人的‘主权身份认证’+‘资产库’。“
对应到元宇宙概念中,高能链的核心逻辑就是技术上为元宇宙居民“赋权”,生态上提供展示平台。即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未来数字居民(元宇宙中的居民)所需要的身份认证以及资产账户,类似于现实世界的身份证和银行账户。同时提供展示平台,对应现实世界中的“朋友圈”和“脸书主页”。
其次,根据截图,B站高能链的应用场景有三个,分别是“数字藏品”,“数字身份”,“数字世界”。
“数字藏品”即时下火热的“NFT”,一种非同质化的数字凭证,可以从技术上证明数字类的内容与资产的所有权。阿里与腾讯旗下的区块链都于今年上线了该功能。“数字身份”则与区块链的地址有关,这是每个人使用区块链的前提,即需要一个代表自己的身份证明和账户地址。而通过区块链技术为用户创建的数字身份,身份信息等数据永久保存在链上,数据的所有权完全归用户所有。
在数字身份上,目前国内的联盟链生态的主流技术方案是根据用户提交的实名信息生成一串独有的区块链哈希数值,从而代表用户的唯一地址,但用户自身并不掌管账户的“私钥”(私钥是区块链地址的所有权证明)。据悉,B站高能链也采用了相同方案,将代替用户集中管理私钥。
而“数字世界”,是用户最能直接体验“元宇宙”魅力的空间,B站将其定义为“新一代”的数字世界,并标注“即将上线”。这也意味着这个“数字世界”并不是《头号玩家》中的虚拟空间,因为目前的硬件技术还无法大规模实现这样的科幻与电影场景。
而包括虚拟猫咪、数字身份都是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场景。值得注意的是,高能链的示范场景还有一条是支持用户和偶像互动,是否会是 游戏 《我的世界》一样的虚拟空间,目前还并不清楚。
当下B站高能链作为区块链平台已知的技术信息如上,从B站的回应中也可以预见大家较为熟悉的NFT将会是核心的落地场景。
其实大型 科技 平台布局区块链并非新鲜事。自2015年起,包括阿里旗下的蚂蚁链、腾讯旗下的至信链,京东的智臻链等等都已经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场景。但目前这么多玩家中,B站可能是最值得注意的之一。
首先,B站是从元宇宙角度布局了区块链业务“高能链”,不管是迎合资本需求还是媒体热点,在目前硬件技术还无法大规模实现”拟真“的元宇宙场景时,区块链中已经落地的部分生态场景如NFT(非同质化代币)、DeFi(去中心化金融)、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可能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底层概念的场景。
而B站的部分特性决定了它是中国最适合做元宇宙的 科技 平台之一。而这一点,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有清楚的认知。
在不久前B站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后的电话会上,陈睿强调了一个观点,“我认为在元宇宙这个概念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它需要有一个自循环的内容生态。我觉得元宇宙这个概念,它讲的这个产品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做完的,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这样的内容产能,它能够产生出一个世界出来。所以,在这个产品体系里面,必须得有一大群人深入创造内容,并且自身能够通过他在这个体系里创造的内容获利。”陈睿称。
而符合陈睿所称的自循环内容生态平台标准的国内超大型 科技 平台只有B站、抖音、微信寥寥数个。
首先从B站用户规模和构成来看,根据最新季度B站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B站月活用户达2.67亿,日活用户达到了7200万。而如此庞大规模的用户的主力成员都来自”Z世代“,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曾表示,B站用户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新增用户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代表00后大批涌入。
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年轻人群是否意味着巨大潜力的“消费能力”?或许更重要的不是消费潜力,而是驻留时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注意力经济”。不管是什么样的元宇宙形态,作为新的虚拟空间,它与现实世界最通用的地方就是时间,即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在元宇宙生活的时间越长,意味着现实生活的时间越短,时间是固定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一点,元宇宙和现实世界存在资源冲突问题。
而“Z世代”可能是目前所有世代中,线上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代人。根据B站最新公开的数据,目前B站用户的日均在线时间达到了88分钟,创 历史 新高。显然,只有用户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元宇宙概念才得以成立。
其次,B站的内容创作体系是NFT最好的落地场景之一。
根据易凯资本的《元宇宙报告》 ,NFT是区块链在元宇宙世界中的主要应用之一,可以有效支撑元宇宙的经济系统。最新数据显示,当前NFT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0亿等值美元,仅OpenSea上就有60万用户。易凯资本认为NFT市场规模不可限量,现实世界的泛数字化已初步显形。
而目前,腾讯和阿里是国内最大NFT发行平台之一,今年来,阿里旗下支付宝推出了小程序蚂蚁链粉丝粒,腾讯上线了NFT交易平台幻核。但阿里主营业务是电商,腾讯核心业务是社交+ 游戏 。而NFT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是创作者及文化IP、技术支持及平台发行方、社区传播和收藏家。
但从实际发展来看,阿里与腾讯目前都是从中间的技术支持方做起,依托其社区及用户提供藏家和展示平台。但最核心的创作者和IP都是与外部合作而来,蚂蚁链第一期NFT与敦煌研究院合作而来,腾讯第一期是与《十三邀》合作。近期对外公开介绍NFT发展时,蚂蚁链明显加快了签约创作者并收购IP的步伐。
而B站的最主要应用场景是视频内容平台,而短视频天然就可以制作成NFT,这是腾讯、阿里旗下NFT发行平台所不具有的特点。
NFT需要的核心元素中,B站本身拥有大量创作者和喜爱文创的用户,又拥有大量二次元文化独有的IP形象,例如B站本身的虚拟形象人物“22”与“33”。而B站社区本身就是国内活跃度最高的二次元社区。NFT三大核心要素中,B站只缺少区块链技术支持。
2021年三季度,B站的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即专业用户创作视频)播放量占平台总播放量的93%。月均活跃UP主数量达270万,同月均视频投稿量突破1000万。而这些用户的每一次视频投稿理论上都可以做成NFT,而NFT本身也可以为创作者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玩家们也能解锁新的消费场景和参与社交传播,这与陈睿强调的激励创作者生产不谋而合。
抛开加密艺术,国内天然拥有如此大规模NFT视频制作资源和创作者平台的产品只有抖音、快手和B站。
最后,从社区经济的角度来看,B站也拥有元宇宙的雏形之一。由于我国对于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的禁止,大部分国内区块链屏蔽了区块链技术中关于“Token”的经济体系。但B站此次高能链内测明确提及了“数字资产”和“个人资产库”的字样。
提起这部分,很多人会注意到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的炒作热点,但其实在区块链系统中,“Token”也就是“代币”,不光是一个经济系统,还是一个治理系统。在一个线上世界,每个人的身份数字化后,如何从技术角度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力呢?“Token”就是一种意见表达工具,每一枚代币都意味着一次投票的权利。用户可以凭此表达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见,并参与元宇宙本身的建设之中。
“硬币”是目前B站最重要的虚拟物品之一,可用于对优秀的视频作品进行投币支持,这是对UP主的一种肯定。而UP主获得的硬币越多,则可以获得B站的内容创作者激励,这是直接的经济收益,并且得到流量扶持,这部分属于创作激励。所以硬币成了B站创造者最渴求的物品之一,而获得它的方式就是制造更好的内容吸引观看者投币。
而“硬币”的生产方式则由观看者参与B站内部的生态,如每天登录,购买B站会员,参与社区活动等等,而B币则只能直接购买,可用于购买需要付费的番剧和打赏喜欢的UP主。
不难看出,B站的“Token”体系已经有了元宇宙的雏形,即在满足一定经济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发挥作为治理工具的作用,用户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创作者由此制作出更好的作品。而区块链技术可以让这个部分完全由代码完成,如B站的“高能链”技术上完全可以让B站硬币的社区治理功能最大化。
当然,当下元宇宙概念包含的概念太过于广泛,用什么样的方式接近这个概念每一个平台都有不同理念,Facebook折戟加密货币后选择改名“Meta”,微软选择“企业版元宇宙”,迪士尼则更加强调打造自己的线下+线上的超级乐园,B站则选择了从区块链入手。伴随着资本过热的炒作,它到底是人类的未来,还是终将被刺破的“泡沫”,目前无人知晓。
⑸ 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
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
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1月6日,字节跳动投资了“李未可”。这个“李未可”是一个虚拟人。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笔虚拟赛道上的融资。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
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1
时隔十年,邓丽君再次以“真人”身份现身演唱。2022年江苏卫视跨年晚会舞台上,邓丽君宛若当初,目光柔和,微笑动人,和身旁的歌手周深一同深情演唱。和邓丽君一同到来的是,未来世界的想象。
梅艳 芳也“复活”了。在数字王国北京工作室的虚拟人展示空间内,梅艳 芳与现实中的人共处一个空间,站在一个水平面上,大幅度地迈步走动展现自我,正如她当年的演唱风格。
这些肤质逼真,表情灵动的“真人”虚拟人缔造者是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他们活生生把影视视效般质感的角色拽出了虚拟,揉进了现实。“除了邓丽君,还有哪些虚拟人?”“技术关键是什么?”邓丽君事件点燃了不少现实人的好奇心,他们轮番找到数字王国一探虚拟人的究竟。
1月7日开盘,数字王国(0547.HK)一度涨幅超14%。此前6日累计涨超50%。截至目前,报 0.98港元,涨7.69%,总市值42.42亿。
数字王国是一家好莱坞独立视觉特效工作室。2016年,数字王国进军中国市场。《泰坦尼克号》、《返老还童》、《头号玩家》、《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及《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经典的视效均由数字王国操刀。知名编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为创始人之一。
谢安是继卡梅隆以后的第六位数字王国CEO兼执行董事。1月6日,身在洛杉矶的谢安在原有紧锣密鼓的采访、会议安排下临时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采访。短短三十分钟,他展现了一番对虚拟人未来商业化的热情。
把邓丽君“复活”
这不是谢安第一次把邓丽君“复活”。
2012年,数字王国在Coachela(科切拉)音乐节贡献了一场震撼全场的演出。他们把说唱巨星Tupac“复活”了。当时Tupac和 Snoop Dogg,Dre献唱的《Hail Mary》和《2 of Amerikaz Most Wanted》视频一经上线,播放量就破百万,打破了YouTube单日最高点击率纪录。
周杰伦看到后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联系到邓长富,也就是邓丽君的哥哥,并把自己大胆的想法告诉了对方。当时邓长富认为想法很好,但出于某些考虑并未立刻答应。不久后,周杰伦的经纪公司找到数字王国,开始真正落实――把邓丽君“复活”。
那是谢安刚刚接任数字王国CEO兼执行董事的第一周。新官上任三把火,27岁就掌权的谢安决定执行这份意义重大的期待。
当时手握制作奥秘的是电影《返老还童》的视效团队。2008年,《返老还童》导演大卫·芬奇对主演有一份特殊的期待。他希望饰演本杰明·巴顿的布拉德·皮特和他自身的外貌特征必须全程在线。假设更换演员去诠释不同年龄的本杰明·巴顿,容易破坏观众对角色的情绪累积。这对于视效制作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借助数字王国提供的技术方案,艺术家根据布拉德·皮特的外貌设计了三种头部形象,采集了约120个真人表情,创造出了数以千计的外貌模型,再通过一帧帧地比较真人表演和表情数据的异同进行调整,如眼角变化和嘴角扯动等…后来这项技术也在《复仇者联盟》系列的“灭霸”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拥有上述经验,但邓丽君的“复活”依然棘手。原因在于,在邓丽君之前,北美艺术家从未做过亚洲面孔,再加上要让邓丽君和周杰伦合唱,选曲还是她从没唱过的歌。
操刀的还是《返老还童》视效团队,但并非简单地勾勒模型,而是加入了人工智能。当时参与项目的程序员和工程师会让机器大量的观看和深度学习邓丽君的演出视频。
2013年9月,周杰伦“魔天伦”世界巡回演唱会台北站小巨蛋现场上,周杰伦与邓丽君的对唱让众人大开眼界。不过,当时的热闹仅限于技术的观赏性,商业化的话题尚未被归入重点。
疫情,艺人
十年之隔,同样的邓丽君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市场反馈,谢安认为很大原因在于时代背景不同。
此次江苏卫视跨年晚会虚拟邓丽君由陈佳担任配音//配唱。事实上,数字王国可通过技术让虚拟邓丽君与人们自主进行实时交互。只不过在2013年和周杰伦的对唱中,还没有交互需求,故而当时已能实现的交互技术最终没有得以呈现。这一次的江苏卫视跨年晚会,数字王国采用了实时操控,即更复杂的动作实时捕捉、渲染,时间成本相对较高。
十年之后,代表虚拟世界的“元宇宙”一词火了。越来越多肉眼可见的虚拟人、VR实践让现实中的人们内心开始动摇:虚拟世界好像真快要来了?
谢安说,过去两年疫情让人类活动的空间有了界限,在局限的范围内活动久了,难免会对虚拟世界产生向往,而虚拟人的迷人之处在于能提供丰富的应用畅想。
过往很长一段时间,虚拟人主要在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娱领域活跃,也很少走出屏幕。2017年,虚拟歌手洛天依借助全息技术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行演唱会。但洛天依是虚构的卡通形象,并非真人。2021年10月31日,一个名为“柳夜熙”的抖音账号发布的首个短视频随即引爆内容行业。柳夜熙外表为一个古代装扮的女子。她在视频中与现代装扮的人们互动,自称会“捉妖”。但她距离鲜活的真人样貌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像数字王国这样的视效公司而言,“逼真”已不再是个大问题。借助全息技术,数字王国把特效中的虚拟人拽到现实,满足着疫情下电影业的需求。
除了原有的“复活”目的,如替身某位打星完成高难度动作,虚拟人还在解决他们无法现身好莱坞拍戏的问题,“因为税负太重,大部分电影制作都不在好莱坞,现在都在新西兰、爱尔兰,甚至在伦敦。可疫情期间,明星们就算有私人飞机,到了当地还是要隔离。过往两年有大量的虚拟人代替了拍戏需求。”谢安说。
2021年一整年,艺人频繁暴雷,代言品牌遭殃,虚拟人好像能派上用场。谢安的新目标就来自于此。除了“复活”过世真人、复刻演员之外,数字王国不再仅是提供制作技术,未来要自创虚拟人IP。
“越来越多的需求是创造一个独立的虚拟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私生活影响品牌、电影、歌曲的任何发行,也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会变老,不会背叛你,去跟别人签约。而且他没有任何国际的限制,可以讲任何语言。”
谢安预测,如果要实现人人都有自己的虚拟替身,并达到邓丽君那般高度还原的质感,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融进教育、服务业
谢安对元宇宙有自己的定义,即“这个时代的互联网”。他认为,在众多的构成要素中,虚拟人是关键。
“冷战时期诞生的互联网,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规模的体系,是因为它有巨大的社交功能。未来每个人在虚拟世界都有一个虚拟的替身,类似《头号玩家》里游戏玩家的设置。”
涌入虚拟人赛道的玩家的确多了起来。1月6日,虚拟人“李未可”获得首轮融资,由字节跳动独家投资。在此之前,无论哪个行业,或多活少都能听到传来要布局虚拟人的声音。而“虚拟人”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也因这一词汇经历了股价的大起大落和蹭热点质疑。
趋势不可挡。《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而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之一将是虚拟偶像化。
虚拟人还能做什么?教育。“你能想象,如果是《冰雪奇缘》的艾莎公主在教小朋友学习英语,他能有多受到鼓舞吗?”谢安认为虚拟人未来能在教育市场上大展拳脚,“我们和投资公司在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年轻人学习语言过程中,出于不自信,不愿意去跟人练习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语音。但当你跟虚拟人在练习的时候,这种担心可能会减少。”另外,谢安还谈到了虚拟人在服务业的广泛应用。区别于纯语音和机器,虚拟人的服务接近现实世界的状态。
2021年2月,数字王国通过在卢森堡新近成立的附属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对教育科技公司asknetSolutionsAG(“asknet”)19%股权的收购。
紧接着的5月,数字王国在教育科技上的布局再进一步,附属公司DigitalDomainCapitalPartnersS.àr.l.(“DD-CP”)完成了对娱乐与体育巨擘High-light Event & Entertainment AG(“HLEE”)少数股权的战略性收购。
数字王国北京工作室的虚拟人展示房间内,虚拟人“小艾”由数字王国工作人员在背后操控。当被问到“能碰一下你吗?”时,小艾摇摇头拒绝了。这是因为中间有一个大约三米的全息投射屏给虚拟和现实的两类人造成了距离。而按照谢安的说法,这个全息屏幕可能会在不久后的将来完全消失,虚拟人随时出现在现实世界的每一处。那究竟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2
1月6日,字节跳动投资了“李未可”。这个“李未可”并不是一个真人,而是一个虚拟人。
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笔虚拟赛道上的融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李未可”这个IP隶属于杭州李未可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不过半年。
本身虚拟人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从第一个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于2007年出道算起,这个赛道也已经是一个15年的老行业了。只不过,后来随着AR、VR技术的成熟,二次元的虚拟人物开始变得更加立体、真实。
比如,洛天依就曾登上了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柳叶熙”几乎一夜之间爆红,靠着两分多钟的视频,一夜涨粉450万。
对于虚拟人物的应用,并不只停留于娱乐。前段时间,虚拟学生华智冰正式加入了清华大学的学堂;微软小冰的虚拟人N小黑可以连续70天播报《每日经济新闻》;央视也宣布会在冬奥会上用虚拟主播播报新闻。
尤其是在元宇宙这把虚火的加温下,虚拟人更是一下子涌进了现实世界。
破圈进行时
虚拟人物发展的最为成熟的是泛娱乐偶像领域。2007年,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诞生。
当时的虚拟偶像的内核其实就是一个声音合成软件,因此尽管可以看到初音未来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设与形象,但对资深粉丝来说,最有辨识度的还是她的嗓音。
初音未来一面世就引爆了全球范围内的二次元粉丝,在多国举办的演唱会座无虚席。大部分人哪怕不了解她,也知道当年破圈的那首《甩葱歌》,如今在日本弹幕网站niconico上点击量已破千万。
这个二次元少女偶像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真人偶像。初音未来已经在中国举行了多次巡演。上个《初音未来GALAXY LIVE 》巡演系列,就曾走过了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现在的初音未来已经坐拥全球6亿粉丝,身价已经超过百亿日元。
初音未来的成功让国内也想如法炮制出自己的虚拟偶像。2012年7月,洛天依正式发布。她和初音一样,仍然是以VOCALOID系列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制作的虚拟形象,出道后的发展也以唱作歌曲为主。在2016年登上湖南跨年演唱会的舞台,第一次出现在了主流视野。2021年亮相春晚节目,更是将曝光度推至顶流。
随着时代发展,虚拟偶像也衍生出了新的方式:通过面部捕捉、动捕技术将真人投射到虚拟形象上,屏幕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包括对话都完全出自真人。
这也是目前最火热的一种模式,粉丝们形象地将虚拟形象称作“皮套”,而背后的扮演者则是“中之人”。在国外主要以vtuber(虚拟主播)的群体存在,传到国内后则逐渐开始产业化与偶像团体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乐华娱乐旗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 ”。
A-SOUL于2020年11月以“乐华娱乐首个虚拟偶像团体”名义出道,成员由五个虚拟女孩组成,每个形象背后都有专属的中之人扮演。
出道仅仅十个月后,五位成员账号的微博、B站粉丝数均超百万。团长贝拉更是在2021年7月16日的生日会直播中,达成了万舰成就,创下了虚拟主播区第一位、B站历史第二位万人舰长的纪录。
去年12月11日,A-SOUL在B站举办了开播周年庆直播。预热活动的声势堪比流量明星:北上广杭等各大城市的繁华区都点亮了大屏,循环播放五个女孩的宣传视频。直播当天,预约人数超过12万,在B站全程热度保持1000万人气值以上,峰值达到1200万,当晚直播热度登顶全站直播榜。
在短视频平台上,虚拟偶像也已经有了爆火的趋势。去年10月31日万圣夜,一个名叫柳夜熙的虚拟美妆博主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随即7天涨粉400万,引发了人们对于虚拟偶像作为KOL的热烈探讨。
不论是直播、短视频还是官方舞台,虚拟偶像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
商业化初尝试
从现状看,虚拟偶像产业的商业模式正在被不断尝试。目前大部分虚拟形象的变现渠道还只是直播与品牌合作。
在B站12周年庆上,CEO陈睿提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共有超过32000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同比增长40%,虚拟主播已经成为B站直播领域增长最快的品类。
B站上开通舰长198/元一个月,连续包月价格也要138元。真金白银的打赏金额比单纯粉丝、弹幕数量要更能体现主播的价值。根据二次元数据平台 vtbs.moe 抓取的数据,过去一年,B站用户针对虚拟偶像的订阅打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0%。
去年7月16日,A-SOUL的队长贝拉在B站举办了自己的生日会直播,当时A-SOUL全员在B站仅仅直播了半年多,贝拉也只有25万的关注。但就在生日会当晚,大量粉丝涌入直播间疯狂氪金,令贝拉直接达成万舰成就,相当于每25个关注里就有一位粉丝给贝拉充值了舰长。
据相关网站统计,在近三个小时的直播中贝拉一人就创造了233万礼物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B站上也仅有四名主播达成了万舰成就,虚拟偶像就占了其中两名。千人舰队主播排行榜下,前二位置也被虚拟主播同时牢牢占据。
在品牌合作上,虚拟偶像也表现出了潜力。
老牌虚拟偶像洛天依,2020年亮相淘宝直播间带货,观看人数270万,近200万人打赏互动。据参与商家称,一个直播坑位费就要高达90万。而目前普通带货主播的'坑位费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相比之下洛天依已经堪称带货身价顶流——要知道罗永浩直播首秀坑位费都只是60万。
各大品牌把虚拟偶像视作了金字招牌。肯德基老爷爷摇身一变成为虚拟“酷大叔”,在ins收割137万粉丝的心。
国内茶饮品牌奈雪的茶推出虚拟形象大使“NAYUKI“,通过虚拟品牌形象开直播宣传产品,据报道72小时斩获GMV 近2个亿,而这相当于奈雪的茶全国门店近一周的销量。
虚拟偶像的火热也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上下游。据了解,一些主打动捕技术、AI技术的科创公司,在2021年集中迎来了一批融资潮。除了字节跳动之外,bilibili、红衫资本、顺位资本等知名资方都争相入局。
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的核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62.2 亿元,带动周边市场规模达到 1074.9 亿元。
各家大厂也纷纷在娱乐之外的领域布局。2021年11月,央视第一个手语AI主播正式亮相。她将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全年无休,为听力障碍群体做好报道。动作精确,实时传译加上不用休息,这就是虚拟人物对现实工作最重要的补充。这款登陆央视的虚拟主播,便是由网络智能云的“数字明星运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万科也把去年的最佳新人奖颁给了首位数字员工崔筱盼。这名虚拟员工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入职”,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学会了如何在流程和数据中发现问题,以远高于人类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异常侦测中大显身手。她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更是达到91.44%。
虚拟人的市场价值还在被慢慢发掘,各方都在不断尝试他们在商业上新的可能性。
虚拟偶像的现实困境
虚拟偶像的发展看似顺风顺水,但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与问题。
在今年B站举办的一次线下漫展中,A-SOUL的展台人满为患,狂热的粉丝跟着屏幕中的偶像大合唱,甚至发出了“下一站是鸟巢”的呼声。能够登上鸟巢,意味着真正得到了主流的认可。
然而,在7月17日的乐华家族演唱会里,和王一博、吴宣仪等现实流量明星同台演艺时,A-SOUL却遭到了场下观众“尬”“下去”的嘘声。
普通观众对于只能在屏幕上载歌载舞的小人似乎并不感冒。A-SOUL粉丝们愤慨,不解,也有些泄气,他们中不少人开始明白被大众看到与被大众认可,依旧存在距离。
不可否认虚拟偶像如今的活跃,但普通观众们对他们的接受度与粉丝转化率如何,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虚拟偶像的制作运营成本要比一般人想象的高出不少。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及业内人士在向36kr采访时透露,国内单支虚拟偶像单曲的制作成本便高达200万元;一场全息虚拟演唱会的成本更是在 2000 万左右。而作为对比,薛之谦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一首单曲制作成本为100万左右;鸟巢体育馆的日租费450万,一场全息虚拟演唱会的钱可以开四天。
尽管虚拟偶像背后大多有着资本巨头撑腰,如A-SOUL背后的字节跳动、腾讯旗下也有”无限王者团“......但如此昂贵的烧钱模式也造成入局门槛高,商业闭环难的问题。
另外,虚拟偶像就真的不会塌房吗?
悠哉君(化名)是名职业画师,算是二次元圈子里的老人。他向锌财经表述,现在的虚拟偶像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虚拟背后的那种真实。
“现实生活这么累,总有需要倾诉压力的出口。身边你能找到每天随时随地可以无话不谈的对象吗?就算有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在虚拟偶像的直播间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收到真情实感的建议,因为主播说白了也是披着皮套的真人。”
这种虚拟下的真情实感来自于背后的中之人,但只要有人设就会有塌房的可能。
像悠哉君这类的二次元老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塌房应该是日本虚拟偶像团体hololive辱华事件。
2020年九月,hololive旗下vtuber赤井心与桐生可可先后在直播间中将台湾说成是一个国家。随后,B站所有日本虚拟偶像被封禁一个月。
在后续的道歉中,hololive的态度并不诚恳,甚至一度出现复播“挑衅”。这刺激到了绝大部分中国粉丝,字幕组也纷纷删除稿件并退圈。悠哉君说,当时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次塌房对虚拟偶像彻底死心,再也没有回坑。
虚拟偶像除了自己的不当言论会导致人设崩塌,他们还要时刻提防被“扒皮”的塌房风险。一旦面具被撕下,和观众之间的神秘感就将不复存在。反差过大,还就会引起粉丝的抵触。在日本就有不少虚拟少女偶像被扒出背后其实是大叔的例子。
这也引发了另外一种更深的思考:观众是否能够接受中之人的迭代?目前来看这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痛点,也是所有虚拟事物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虚拟偶像或许正朝着主流迈进,但还成为不了顶流。破圈程度、成本与塌房都是其不可忽视的问题。至少在现在,还只是诸多簇拥者梦中的电子羊。
虚拟人商业化潜力初显3
虚拟人成为互联网巨头眼中的香饽饽。
1月6日,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字节跳动独家投资,该公司打造了名为“李未可”的AR科技潮牌及同名虚拟IP形象。而在近期的多个跨年晚会上,虚拟人成为全场的瞩目焦点,相关上市公司积极投入这一领域。
虚拟人走红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意外。在技术的迭代推进和互联网巨头的加持下,虚拟人已经在商业舞台中崭露头角。虚拟人有望成为元宇宙产业链版图中最先快速发展并规模创收的产业。有券商机构预测,2030年我国虚拟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多因素助推
虚拟主持人“小漾”于2022年1月1日在湖南卫视新综艺《你好星期六》中亮相,并与真人组成主持团队。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国内顶尖虚拟偶像团体VSinger家族登台表演《卡路里》《普通 Disco》,还原邓丽君形象及音色的虚拟人“邓丽君”与周深同台演唱《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和《大鱼》,东方卫视、哔哩哔哩等亦将虚拟人元素融入跨年晚会。
江苏卫视官微截图
虚拟人在资本市场也掀起浪花。虚拟人“邓丽君”背后技术提供方数字王国1月3日大涨25%。以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为例,近一周虚拟人相关问题被提及141次。
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注意到,虚拟人技术其实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虚拟偶像的概念开始在日本形成,早期的虚拟偶像使用2D、3D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随着CG技术、动作面部捕捉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崛起,虚拟人逐步崭露头角。本次被关注到的虚拟人“邓丽君”其实在2018年就亮相荧屏,而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就引入了虚拟主持人。
根据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所在团队跟踪调研,近一年来,真正从事于虚拟人的相关产业公司增长了20倍。沈阳表示,虚拟人走红是多种因素所促成的。首先,虚拟人技术不断进步,在有限的演示范围中,已经能够与人进行比较好的交流;其次,元宇宙和虚拟人是不可分割的,元宇宙是虚实共生的空间,必然要引入虚拟人。
“整个移动互联网成长红利下的创新,带来了这一轮最大的变化。”民生证券通信元宇宙分析师马天诣认为,海外互联网巨头是元宇宙及虚拟人的主要推手。
技术与运营是关键
2021年以来,伴随“柳夜熙”“AYAYI”等虚拟人的爆红,现象级虚拟人形象带动虚拟人出圈,行业关注度显著提升,商业化潜力初显。
相关上市公司也开启了“造人”运动。芒果超媒推出了虚拟主持人“YAOYAO”,蓝色光标发布首个数字虚拟人“苏小妹”,浙文互联合资公司推出国风虚拟IP“君若锦”、Z世代虚拟IP“兰-Lan”两位虚拟人物形象。
上述布局反映了虚拟人两种形态。从功能定义区分,虚拟人主要分为偶像型和实用型,偶像型虚拟人核心在于其背后IP的价值和衍生能力,而实用型虚拟人核心在于技术能力,对建模、驱动、渲染、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品牌代言成为偶像型虚拟人最重要的商业变现手段。以AYAYI为例,仅面世半年就已经与娇兰、天猫、安慕希、LV、Bose、保时捷等知名品牌合作。活跃于Ins上的虚拟人网红Lil Miquela在2019年的收入折合人民币大约为7600万元,头部虚拟人的收入可观。
虚拟人AYAYI官微截图
虚拟偶像走红并非一蹴而就。“虚拟偶像其实和真人明星的模式差不多,一样需要‘人设’打造和运营,参加相应活动提高曝光度。”国内某营销类上市公司人士李敏(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目前接触到的广告主对于虚拟人多数持试水心态,投入金额普遍不大。
华东某券商传媒互联网分析师黄烁(化名)直言,虚拟偶像的价值短时间内被放大,但长期要看内容端能否补齐,粉丝不会仅对一个面容娇好的虚拟偶像有忠诚度。
而功能型虚拟人单体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但作为元宇宙的基础要素,能够创造非常可观的市场空间。目前,虚拟人主要应用于虚拟新闻主播、电商主播、政务及银行客服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力,实现降本增效。
沈阳表示,目前虚拟人发展尚处于早期,由于成本过高和功能不够全面,超写实风格的虚拟人尚未得到大范围使用。虚拟人发展亟待技术能力和工具的迭代,包括AI能力、动作面部捕捉等。以其团队为案例,制作一个超写实的虚拟人需要半月到一个月时间,耗费至少数十万元,这种门槛是限制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算力也是制约因素。黄烁指出,目前市场上众多的虚拟人是Q版形象,原因就在于算力不够。
对于虚拟人产业,市场人士形成较一致的共识,认为有望成为元宇宙产业链版图中最先快速发展并规模创收的产业。中信证券认为2030年我国虚拟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